委员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45
颗粒名称: 委员风采
分类号: K827
页数: 29
页码: 154-1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位原县政协委员的风采,分别是严利人、陈桂味和林笃诚。他们积极履行职责,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强调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表现和成就,并赞扬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关键词: 政协委员 漳浦县 工作

内容

唱响主旋律 讴歌金漳浦
  ——记原县政协委员严利人同志
  陈桂味
  在漳浦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中,有位笔耕不辍的长者,名叫严利人。他虽是外省人,但对漳浦却一见钟情,视漳浦为故乡爱得更为深沉。在这方热土上工作已近半个世纪,真是奉献青春献子孙,子孙均在漳浦就业、工作。他以敏锐、高瞻远瞩的眼力、思维,文笔一向保持着生机活力。他坚持以德树人,把握舆论导向,努力唱响主旋律,热情讴歌金漳浦,为当地新闻舆论的宣传报道、文史资料的钻研发掘、浦台交往及茶史茶文化的梳理探源等,作出了独特贡献。
  自强不息壮志酬
  严利人,江苏盐城人,196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1992年被评聘为主任记者,先后担任漳浦县委报道组组长、金浦乡讯报创刊主编、金浦报创刊总编、县委办主任科员。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证书二百多次,被评选为全国侨刊乡讯优秀工作者,福建省第一届、第二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福建日报首批最佳通讯员,闽南日报首批最佳通讯员,中共漳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漳浦县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被漳州市委市政府列为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首批优秀人才。
  自强不息,天道酬勤。严利人是农民的儿子。童年、少年时求学不易,初小设在村祠堂内,教师仅老私塾先生一人,教室只有一大间,一二三四年级混班上课。后来,到三里开外的村庄上高小,再后来到五里以外的镇上读初中。那时物资匮乏,又遭遇困难时期,人们总是饥肠辘辘。但是,他感到的更是知识的饥饿,扑在书本上就像扑在面包上一样。他以勤补拙,埋头苦读,从乡村弯弯曲曲的泥泞小路上走来,走向集镇,走上县城,走到外省。
  严利人就读的秦南初中是1958年仓促创办的学校,硬件不足,软件也差,又政治挂帅,突出劳动,教育质量大受影响。首届三个毕业班170多名学生,仅他一人考取江苏省13所重点中学之一的盐城中学。两排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护卫着校园中心大道延伸向远方。繁枝茂叶中栖息着跳跃的鸟雀,呼应唱和着动听的乐章……这是盐中给他的第一印象,他把这些写进高中的第一篇作文中,大受语文老师的赞赏。多年之后,他撰写一篇回忆文章《梧桐树下记者梦》,文中写道:“获悉语文老师当过记者,在报上发过文章,十分羡慕,因此产生了当记者的憧憬。高一下学期,在《五四谈理想》的作文中我表达自己的心愿,就是当一名激扬文字的记者……”。
  因为崇拜鲁迅,高考填志愿时他填报鲁迅曾执教过的厦门大学。从绿荫如伞的梧桐树中学校园,进入了满眼风凰木红花如火盛开的大学校园。大一时他执笔创作的三场歌剧《红色算盘珠》,一炮打响,成为全系排演的节目、全校文艺会演的压台戏。2015年,为向系庆九十周年献礼,他撰写朗诵词,并在他的组织推动下,班上的同学们意气风发地登台表演。穿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当年他们班主创主演主唱的老歌,再次在厦大唱响。艺术剧场内掌声阵阵,好评如潮,院长亲自拍视频发布,成为晚会最出彩的节目。事后,严利人写了《飞越五十载,老歌再唱响》的文章,以记其盛。
  台小唱戏亦精彩
  严利人厦大毕业,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15个月之后,于1970年初分配到漳浦。先后去深土渔村搞整顿、旧镇桥闸工程指挥部搞宣传,以及调到梅林糖厂与县工业局当主办会计。1978年10月,被调入县委报道组,从事最基层的记者工作,直至退休。
  在担任新闻记者期间,他勤奋写稿,名噪八闽,在《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发表文章100多篇,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1000多篇,一大批新闻通讯在新华社、中新社及海外报刊上转发刊载,成为福建省第一位经省高评委全票通过的基层破格高级职称的记者。
  1993年,严利人的专著《金浦潮》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福建省委原书记、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为此书题写书名并作序。项南在序言中写道:“严利人同志写的《金浦潮》,以满腔的热情,记录了漳浦县十四年来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歌颂了漳浦人民斗山战海伟大的创业精神。记载翔实,文笔生动,值得关心改革开放的人加以过目。”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勇胜教授亲自当责任编辑,逐篇审阅书稿,并撰写书后作评介,他写道:“《金浦潮》一书展现的一幅幅历史画面,是真实的、可信的,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读了《金浦潮》一书,我对作者油然产生了敬意,他那种忠诚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可贵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1998年,严利人的言论集《金浦漫笔》出版,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书名题签、题词祝贺,县委书记沈元坤作序说:“我敬重利人同志的为人,更敬重他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在笔坛上默默耕耘,把一生中最宝贵年华都贡献给漳浦的事业。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志好好学习的。”
  2004年,严利人的《天福之路》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知名台商李瑞河,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福建省文联主席、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许怀中分别作序。李瑞河在序中说:“自从我在漳浦投资天福茶庄以来,严利人记者一直跟踪报道着天福的一举一动,以客观的角度关注着天福的成长。因此对天福的前进轨迹甚至我的思路都了如指掌,且不时作出一些精辟的总结。让我赞叹:严记者真是利人的人,厉害的人,知我者莫若严利人!”许怀中认真审读书稿,文情并茂地称赞:“当我合上书稿的最后一页,书中跳跃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还在我的眼前飞溅,书中流出的天福茶庄的茶韵茶香还在我的心头留连。……更为利人同志以那种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紧扣时代脉搏,追赶时代潮流,用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写下如此丰厚的好作品,感到由衷的高兴。”文学博士、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庄伟杰在书出版后发表长篇文学评论,他深情写道:“从《天福之路》一书中,我们似乎发现,严利人先生不仅善于自觉地运用新闻的语境去体现其对所报道对象的情感或作品的写作意图,而且能将文化(文学)的底蕴和新闻的内质交融贯通去架构篇章。……历史与文化、风情与民俗、时差与地理、人文与天伦等等,在他的笔下仿佛化为一种感悟、一番沉思、一缕情韵,既信手拈来,又落笔生风。”
  2006年,严利人著的《海峡缘》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作者自1993年以来担任主任记者期间的新闻作品170多篇。作者用心寻找特色、发现特色、抓住特色、表现特色,下功夫“深挖掘”注重用事实说话,用散文韵味描写,在“小舞台”上演出了精彩的“戏剧”。
  《海峡缘》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福建省新闻协会名誉主席、高级编辑王仲莘题写书名,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主任、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朱清,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省新闻学会原副会长、高级记者张元锦分别作序。朱清在序言中说:“久闻《海峡缘》作者严利人先生,乃福建新闻战线资深一才,并是基层外宣工作一好手。读了《海峡缘》,感知他对事物研究深入且勤于思考,政治敏锐性强,深谙写作规律。其撰写的诸多外宣文章紧密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具强烈时代感和探索精神,给人以启迪;又富文采文理,把重大题材写出生活气息,把平常事情写得鲜亮夺目,很是吸引人。我以为,对福建新闻工作者和外宣工作者来说,《海峡缘》实是可读之书、应读之书。”“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收录《海峡缘》书中的诸多详述闽台渊源文章,对现今两岸民众深入了解彼此间五缘(即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关系,大有裨益。作者居闽南一隅——漳浦小城,却能放眼两岸,纵观寰宇,从不同的视角,采撷大量看似平常然而又具典型性的事例,将闽台两地原本一体、骨肉血亲不能割舍的理据娓娓道来,难能可贵,足现慧觉。”赞赏与感佩之情溢于言表。王仲莘在阅读《海峡缘》之后发表长篇评论文章《我们需要这样的“淘金者”二—读严利人新著〈海峡缘〉》。
  评论这样写道:“《海峡缘》也可以叫作‘淘金集’,而严利人本人就是海峡两岸关系的‘淘金者’。”“他的经验对于新闻界来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加强对台宣传,要把以‘五缘’、‘六求’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新闻搞上去,需要向严利人学习;要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作风,也需要向严利人学习。”给予高度评价。
  张元锦的长篇序言的题目是《台小唱戏亦精彩》,下文为序言五个部分开头第一部分的内容:
  我国有句“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成语,意思是说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无处施展。我以为,即使有地方施展,可这地方太小,其才华、抱负也无法施展得淋漓尽致。新闻工作也如此,要是在中央级新闻单位供职,其用武之地无限广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任他驰骋,新闻不断涌现,凭他采撷,肯定可写出很多新闻作品来;要是在县级的新闻单位供职,一个县巴掌大,新闻源贫乏,要写出很多报道实在是困难重重,要写出很多好报道更难上加难了。
  然而,最近读了严利人同志的新著《海峡缘》,竟改变了我的看法。他从1978年开始调到县委报道组从事新闻工作,至今27年,一直在漳浦县这个小天地里摸爬滚打。谁也想不到,他竟在全国、省、市及海外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达七千多篇次,其中不少作品获得各种奖项;还先后出版了《金浦潮》、《金浦漫笔》、《天福之路》,连同这次出版的《海峡缘》,共有4部作品问世。县里的一位新闻工作者,在本县范围内活动、打拼,能写出如此之多的新闻作品,极为罕见。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用武之地虽不大,心血浇开新闻花。唱戏坚守小舞台,匠心独运亦精彩。
  桑榆非晚霞满天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严利人退休之后整装再出发,十年前他在文章中写道:“记者是杂家,这些年来我写的文章多而杂,现在是应该向专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了。我期望从记者变成学者,成为学者型的记者、记者型的学者。”
  嘉者斯言!人贵立志,有志者事竟成。最近十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位记者转型的成功。他虽然还在写新闻通讯,但重点放在关注研究的领域,比如浦台关系、茶史茶文化、漳浦两帝师、传统文化、地方文史等,他身上的学者味浓了,文章更有深度了。
  漳浦县第一所全日制的高校在筹建之初,严利人就参与宣传报道,机缘巧合,退休之后他便成为这所高校的一员,奉献着余热。2007年至2017年,他被聘为天福茶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漳州科技学院教授、图书馆首任馆长、宣传处首任处长。期间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文章1000多篇,主编校报100期、学报2期,参编出版高校教材《茶叶市场营销实务》(任副主编)、《茶文化旅游设计》(任编委),发表论文获全国优秀奖10多篇。还为十多部著作写序、跋,进行评论推介。
  2011年9月26日,中国茶业第一股天福茗茶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与天福上市同步,严利人著的《世界茶王、当代陆羽、和平茶使——李瑞河传奇》,采用简体字、繁体字两种版本,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发行,适时记录报道了这一茶的神话、茶的传奇故事。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中华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策进会会长林洋港分别为此书作序。林文漪在序中说:“《李瑞河传奇》一书,描绘了一位台商在大陆创业的艰辛与收获,记叙了一个台湾人热爱祖国、回报乡梓的心路历程。无疑,李瑞河先生在大陆的创业史,是一段最富传奇色彩的、令人读之难忘、反复回味的台商故事。”
  2012年10月,严利人主编的《长寿之道》出版,倡导科学养生,健康快乐长寿,分为长寿秘诀、专家讲堂、顺乎自然、防病保健、饮食养生、修身养性、养生箴言、长寿金浦八个部分。用科学的养生理念,启发人们的健商,宣传普及健康意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的健康能力。
  2013年11月,严利人编、著的漳浦两帝师《梁村双名臣》《历史一明镜》两本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日根撰写评论文章《替乡贤表闾为廉能喝彩》,发表在《团结报》上。王教授写道:“因为严利人先生的努力,漳浦深厚的文化积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以古鉴今,继往开来。《漳浦两帝师》两本书,是漳浦乡土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全国廉政教育的好读本。我们为严利人先生孜孜不倦的历史主义态度鼓掌、叫好!”
  2017年4月,严利人著的《清廉之美》,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王日根教授撰写书后,文章的开头语这样写道:“蔡世远、蔡新叔侄成为乾隆、嘉庆父子两代的帝师,是那个时代廉能的典范,与立于他们身后的母亲、妻子的贤淑美德密不可分。严利人先生作为一个外乡人,扎根于漳浦这个闽南文化大本营,深切体验到闽南女性的博大与坚韧。他推寻史料,发现蔡世远、蔡新的伟大,离不开他们身后的伟大女性。我有幸先睹《清廉之美》书稿,‘优秀女性是伟大的学校’的感慨油然而生。确实,可怜天下慈母心,可敬天下贤妻情,蔡世远、蔡新叔侄的母亲、妻子,就是这样的慈母贤妻。她们身上体现的高尚品德,是一所内涵丰富的伟大学校!”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2017年5月,漳浦县委县政府为纪念漳浦苏区创建、红三团成立85周年,举行《漳浦苏区革命史》首发仪式。《漳浦苏区革命史》内容翔实,装祯精美,是一本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地方教材。此书由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县党史研究室、县老区办组织编写,严利人任主编。全书分为15个篇章,共有26万字。尊重历史事实,正面宣传漳浦,弘扬红色文化。以史育人,让更多的人“重温这些伟大历史”。
  2018年1月,严利人与蔡水枝、蔡茂发合著的《蔡新相府》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县委书记戴平忠、县长黄庆华作序,称赞:“《蔡新相府》一书图文并茂地介绍蔡新府第的今昔情况、两帝师的事迹展馆、有关匾额等的背后故事,以古鉴今,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宣传漳浦两帝师这一文化品牌,我们为之叫好!”王日根教授作跋,他说:“如何让历史文物成为当代活的教材?《蔡新相府》一书所讲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2018年春,严利人历经两年编写的《漳浦县茶史话》,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分管县领导魏建真在前言中写道:“由于现成文字材料的缺乏,本书编写难度不小。编写者迎难而上,努力多方挖掘素材,大量翻阅有关书籍资料,进行梳理加工。还深入现场采访,用实物资料述说还原历史。比如登上漳浦多处山头,寻访古茶树,发现大面积的古茶树群落,填补了我县的一项空白。甚至跨越海峡入台探访树龄超过二百年的古茶树,找出其根源在漳浦海金刚山上,证实这是台湾茶叶源于福建的第三条途径。通过武夷岩茶‘漳人制’史料的搜集及漳浦大量明清古茶壶的研究,梳理出功夫茶的由来,认为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等等。这些为本书增加了看点与亮点,为茶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是值得肯定的。”此后,严利人积极推动漳浦功夫茶申遗,得到县文化部门和茶业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
  《福建茶志》的编纂工作,于2015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后启动。2018年2月,编纂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全书分为14篇,其中新增的第11篇涉茶行业尚没有撰稿人,经厦大郑剑顺教授推荐,编委会同意,严利人被聘请为特约撰稿人,勇敢地承担起此项重任。在几乎没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半年来的采访、搜集、梳理,进行开拓性地研究,他编写出7万字的初稿,已送呈省茶志编委会。
  满目青山夕照明,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但愿严利人再接再励,为第二故乡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饮水思源心向党 笔耕不辍写春秋
  走进政协那幢古朴安静的红楼小院,顺着长方形花坛靠右拾级而上,几步来到一楼走廊,在那扇朝南窗户前,迎面总能看到:一张上了年代的大长方桌,一叠厚薄间杂的各种工具书,几份批改着满满蝇头小字的稿件,一位专心致志、默默忙碌着的老人。他无论严寒酷暑,无论春夏秋冬,无论节假日、星期天,总是如此。他就是陈桂味同志。2007年1月他从县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后,受聘一直坚持政协文史征集编写工作,一直执着于漳浦地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感恩图报,笔耕不辍。退休已十多年的陈老,口碑不减当年,这得益于他不变的品格和敬业的精神。
  他是事必躬亲的“农民县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工作中占首要位置。漳浦是农业大县,是福建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大念山海经、大力发展林果茶渔虾贝的大背景下,在当时已经出现的粮蔗、粮果、粮渔“争地”矛盾面前,如何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作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陈桂味同志,感到压力倍增。农村长大、“农科”出身、有着较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他丝毫不敢松懈,他白天到田间地头找老农,进一步熟悉农情,晚上就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民情日记。他随身总是携带着一顶草帽,一个大水壶,干部群众也因此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县长”。
  1989年12月,从上级农业部门通报中获知广西杂优制种技术过关,所培育的“汕优桂”、“博优”等品系丰产性能好,稻谷品质佳,于是,他亲自带上技术人员,经过4天的长途颠簸到达广西南宁,很快地与自治区种子公司取得联系,从特性特征、制种技术、面积分布等方面一一作更深入细致的了解,直至达成供种合同。广西一行,一路风风火火,也顾不上到柳州、桂林等风景区走一走。难怪返县后到市里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时,这位领导对到广西而没去桂林感到不解、不可信。
  陈老回到县后,立即找农口部门、相关乡镇共同探讨种植推广方案,落实具体措施。199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5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近50万亩,当年推广种植广西引进的博优系列、汕优系列12.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5.3%,单产508.4公斤,比1989年有了大幅度提高。是年,全县粮食总产26.6万吨,刷新粮食生产新纪录。1991年1月19日,国务院授予漳浦县人民政府府“1990年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他是敢于越位的“参谋助手”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1993年,已调任漳浦县政协副主席的陈老临机受命,肩负起漳浦城建东线工程指挥重任,“尽职而又越位”。从县五套班子会议做出专题决策的那一天起,他一刻也不敢偷闲。调整后的漳浦县城总体规划、部分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图纸,挂满了政协三楼他的办公室。他与部门领导同志,研究搭建工作班子,研究具体实施方案,筹措工程启动资金等等。他身先士卒、马不停蹄地连轴转着。
  东线工程很重要,唯有打开东大门,县城东扩的计划才能实现。工程规划从盐务处办公楼(今朝阳路口)至绥东溪宪台社后,全长840米,东西走向路面宽40米的主干道为轴心(即今朝阳路),南北走向路面宽24米的次干道(即今大亭路)等为配套,实施以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相结合,沿线涉及的拆迁量比较大,需拆迁民宅178户和1厂1场1单位。从拆迁方案、补偿标准、土地征用细则等等事项的制定,到安置新区的规划、入户具体丈量、逐户澄清人口,土地征用中重点、难点征迁户的思想工作……他总是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在这七年的东线工程建设过程中,他信守公平公正的承诺,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他时刻将心比心,积极有效化解矛盾。“政府搭台、社会唱戏,以地养路、以地生财,基础设施自我完善、建设资金自求平衡”的城建路子在漳浦首次获得成功。东线工程建设的胜利完成,为县城东扩战略打下的坚实基础,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漳浦各界的好评。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当走在依旧宽阔的朝阳大道时(漳浦人俗称“40米路”),人们不能不佩服陈老当时的远见与执着,当年的拆迁安置户更是由衷的赞叹与感恩。
  他是贴近群众的“人民信使”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开展社会调查、反映社情民意、关注百姓冷暖,始终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一项最具特色也最有意义的工作。2000年6月至2002年10月,历时两年又四个月,陈老和政协文史委的另两位同志一起,走遍全县20个乡镇、11个农林盐茶场、285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社情调查专项工作。当时全县共有1500个自然村,他们到达的就不少于1200个,其中个别村庄还不止去过1次。
  2000年秋冬,他们到赤土乡调查时,发现该乡边远山区的横山水美贫穷、落后、闭塞,有很多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必须向上反映。为进一步掌握详细准确的材料,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三上横山水美,反复调查,冷静思考。之后,与同事林仲文副主席(林仲文同志早年曾以知青身份,在横山林场劳动,和水美群众一起开山造林)联合采编了一份题为《深山里的期盼》的社情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情真意切说出山区贫困群众的心声,也打动了不少干部的心。这份报告,通过县政协主席办公会确定以呈阅件的形式,报县五套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阅,引起强烈反响。县委书记沈元坤立即做出批示,要求县民政局长马上带队深入核查。民政局的调查结果,比县政协的呈阅件所介绍的情况,更为严重。核实情况后,县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帮扶措施:组织好有实质内容、能帮助群众过好春节的慰问活动;解决好山地经营权问题,对眉力林场使用原属水美管理的山地,允许水美群众转包一部分开发种果;妥善协调教育师资配备,落实好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等应急问题。2001年1月12日,县委书记亲自带领县五套班子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横山水美现场办公及慰问扶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时传为佳话,在全县民众中反响强烈。
  他是文史园内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调查收集的社情材料,基本上是一份体现各个村社发展史的素材。在整理过程中,陈老深感这些原始资料的价值。考虑到全县尚未有一本系统介绍村社基本情况的资料书,从而萌动了编辑一部能够简明扼要地反映漳浦各村社产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历史沿革、姓氏源流、古今人物、文化教育、经济状况、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漳浦村社要览》因此产生。这期间,千年古县的村村社社、山山水水,编纂融汇于一书。编写过程的增增减减、反反复复,个中艰辛也只有知情者知道。该书于2002年出版,2014年再续编扩容,前后十二年,两种版本的《漳浦村社要览》展现在读者面前。诸多读者盛赞该书是漳浦县的百科全书,视为珍品好书。陈老就有这份坚持、这般执着,这其中所付出的心血实在是太多太多。
  同一时段的2008年5月,他又接受县委、县政府的聘请,参与新编第二轮《漳浦县志》的编写工作,并被委以常务副主编的重任。文史与地方志书虽属同一大类,但编写的文体体例、内容结构、行文规范等方面,差别很大。虽然肩负着文史资料编写,但他还是二话不说,乐意应承下来。这一承诺,一干就是5年又6个月。
  从1992年分管县政协文史工作开始,至2007年退休后,继续留在政协文史室发挥余热。陈老身体力行,带领一支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员队伍,默默耕耘,组织编辑出版有:每年一辑的《漳浦文史资料》,以及《漳浦村社要览》、《漳浦姓氏丛谈》、点校清康熙、光绪《漳浦县志》、《漳浦县政协志》、《漳浦历代名人》、《漳浦历史人物传略》、《开漳圣王陈元光》和新编第二轮《漳浦县志》等,其中,“要览”、“丛谈”填补了我县地方史料的空白。另外,他还在参政之余,撰写“三亲”资料上百篇,有对从政、参政工作期间亲历亲闻的回忆,有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亲闻亲见的叙述,有对社情民意的走访调查,有对地方史料的搜集考证,也有对古今人物、委员风采的刻画宣传,对这些历年出版的编杂,他用心地编印成《参政余墨》和《夕阳余晖》两本文集,并计划近年再编一本名叫《古稀余温》的文集,然已心力交瘁,无法实现。
  他是朋友圈里倔强有趣的“老顽童”
  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陈老的倔强在朋友圈里可是出了名的。他不客套、不讨好,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他不粉饰、不邀功,做事讲究实事求是。他对自己的要求特别简单,常年以单位为家,不论是节假日,不论公休日,他基本都在政协红楼这个小院里度过,一张用旧了的椭圆会议桌,既是修改稿件的地方,也是中午休息的好去处。老伴拗不过他,孩子也劝不动,只得随他,他倒好,索性连午餐也在红楼,泡上一杯麦片,或是到门口小店吃上一碗扁食(馄饨)。这让跟着他一起“革命”的身体也吃不消。在2013年6月的一次常规体检中,检查出冠心病比较严重,在亲人再三催促下,他才与陪护的亲属到浙江第一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术后伤口又被感染,在杭州医院整整熬了100天。返县后又到漳浦县医院继续处理伤口,每天就在医院和家里之间来回折腾,又是108天。躺着床上的这一段日子,最受折磨的还是他那颗闲不住的心。感到稍好些,他的倔脾气又上来了。那辆陪伴他多年的自行车被家人“没收”藏了起来,自行车找不到,他就用走路的。老伴看得直摇头,只得在后面小心地跟着,陪着他一起到红楼小院。因为其时是新编的《漳浦村社要览》编纂后期,实在不可替代。
  平日里,陈老是位充满生活情趣的老顽童。2013年前他爱喝点小酒,刚退休那会儿曾参加冬泳,也是我县老乒队的一员;他在小院花坛中套种百香果、南非叶,自制凉茶;他将剩饭晒干,积少成多,送给街坊邻居养鸡养鸭;他还特别怕热,夏天常常穿件背心,肩上再搭一条毛巾,一天下来往往还得换洗二、三次衣服,他用一块心形的火山石充当搓衣板,自己动手,怡然自得;他收藏烟标(烟盒)多年,手头已积有5-6千个烟标;他喜欢剪报贴报,多年下来,已积累几大箱,一有空闲就翻出来阅读;他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日常工作生活点滴,40年从未间断……他还设想明后年再出一本《古稀余煴》,与之前的《参政余墨》、《夕阳余晖》合为《三余集》。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陈老今年七十又三,他说,“今后能发挥余热、有效的工作时间不多,应抓紧时间继续打拼。”不管是在岗位上,或是退休后受聘,他都是自觉努力着,都在践行“参加革命为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教诲,都在践行“感恩、渴望、宽容、责任、真诚”这一构成健全人格的五要素。待到眼闭了的那一刻,他将会自慰地说“这一生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漳浦人民的厚爱,这一生我没有虚度,这个世界我没有白来”。
  编者注:本文作于2018年5月,系中共漳浦县委成立90周年党建主题征文,荣获二等奖。
  陈桂味(1946年8月—2018年10月)生平简历:1946年8月出生于漳浦县沙西镇屿头村,1964年7月毕业于龙溪农校,1983年7月毕业于省委党校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96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0月至1966年12月任南安、惠安“社教”工作队队员;1966年12月至1968年12月在赤岭、沙西公社协助工作;1968年12月至1975年12月先后担任县木材公司、县农械厂办事员;1975年12月至1981年1月任漳浦县工业局、经济委员会干事;1981年1月至1983年12月,任杜浔公社党委常委、副书记(其中,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到省委党校学习,1983年7月至12月,主持公社工作);1983年12月至1991年1月,任漳浦县政府副县长;1991年1月—2007年1月,任漳浦县政协副主席;2007年1月退休,退休后,受聘漳浦县政协文史室,为文史研究员。2018年10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3岁。
  陈桂味同志从1992年开始分管漳浦县政协文史工作,至2007年退休后继续受聘于政协文史室,其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节假日、休息日,毫不倦怠,永不停歇,身体力行,不计报酬,带领一支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员队伍,默默耕耘,组织编辑出版有:每年一辑的《漳浦文史资料》、《漳浦村社要览》、《漳浦姓氏丛谈》、《漳浦县政协志》、清康熙·光绪《漳浦县志》点校本、《漳浦历代名人》、《漳浦历史人物传略》、《开漳圣王陈元光》和第二轮《漳浦县志》等,其中,“要览”、“丛谈”填补了漳浦县地方史料的空白。其在病重期间还十分关心政协文史工作,亲自参与文史资料的讨论、修改,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谨以此文为念。
  统战工作的笃行者
  林笃诚同志从县委统战部长的位置上退休已有二十多年了。然而至今人们一提起他,无不抱以深深的崇敬和感怀之情,不少海外同胞还特意邀请他出国或出境,前往会面聊座,或观光游览。他任统战部长前后有十年之久,他的为人,他的工作作风和品德依然令人难以忘怀。本人仅以林笃诚同志化解恩怨促统一工作中的细事稍作记述,敬请指教。
  林笃诚同志任县委统战部部长之职,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如何开展新时期的海外统战工作即摆在面前。当时去台人员工作的重点是陈达元先生和陈志谟先生,他们同是本县的赤湖人。陈达元先生是抗战胜利后派去接管台湾的军界要员,而陈志谟先生则是原县代表,临近解放时去台湾,后成为经商办业的成功人士。由于政治上走的道与我们截然不同,加上沟通甚少,以致依然心存芥蒂,要化解恩怨,一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造福家乡并非易事。
  林笃诚同志带领统战部人员从“二陈”原所在地的调研入手,先后拜访了数位社会上较有影响力和知名度、且对“二陈”的过去比较了解的年长者,获知“二陈”早年即为结拜兄弟,交往甚笃,去台后则增加了相扶相助非同一般的特殊关系,虽然陈达元先生已去世多年,但两家人关系仍然极为密切。林笃诚同志在分析并权衡之后,认为要做陈志谟先生的化解工作,陈达元先生之子陈文俊先生是关键。同时了解到时任赤湖中心小学领导的陈玉璋先生与陈达元先生系叔伯兄弟,林笃诚同志随即前往拜访,并详细的了解到其胞兄陈允武先生与陈文俊先生虽不同辈份,可年龄只相差几岁而已,且情同手足。当年他正是应在厦门大学读书的陈文俊先生邀请,在高中刚毕业的暑假之际去台湾探望陈达元先生的,不想大陆随即解放,两岸相隔便是三十多年。他是在陈达元先生的资助下,加上自己刻苦的勤工俭学,在台湾读完大学之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并定居下来,且成为美国工程设计界的知名人士。当时两岸尚未开放,但美国可与中国自由往来。林笃诚同志即把做“二陈”工作的重点放在陈允武先生身上。经与陈玉璋先生数次的回访和交流达成了共识:一同邀请陈允武先生回国观光和探亲。
  1987年9月,陈允武夫妇从美国回来,统战部即以专车到厦门机场迎接。抵达县城时,县领导亲切会见了客人,统战部还特意举行由陈允武先生及亲属陈玉璋先生等参加的座谈会。林笃诚同志在致简短的欢迎词的同时稍微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并敬请在座的随便聊谈。林笃诚同志的发言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话语不多的陈允武先生激动的说道,今非昔比,百姓生活改善了许多,社会的精神面貌与我当年离开大陆时更是大不一样,咱们中国大有希望。生长于台湾,婚后定居于美国,而且几乎每年都要回台探亲的陈允武先生的夫人,则敞开心扉,滔滔不绝的说开了台湾在蒋经国时代实行开放,迎来大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的经历,赞扬祖国大陆对外开放之路走对了,一定会很快发达起来。她的话里不时的还夹杂些英语,陈允武先生还加以翻译。座谈会上聊谈甚欢,家乡话、普通话加上英语,无拘无束的柔和在一起,有说有笑,也有趣,气氛热烈而融洽。在浦期间,陈允武夫妇还参观了县实验幼儿园等活动场所,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友好的欢迎,几天时间里,他们的脸上一直挂满笑容。带着漳浦人民的深情厚意和殷切希望,陈允武先生和夫人离浦后即从香港取道台北与陈文俊先生等会面。
  林笃诚同志做人的思想工作方面很注重方式方法。
  在做“二陈”工作的同时,当从外围了解到佛昙人杨玉麟先生与陈志谟先生当年是关系极好的同事,至今仍保持书信传递,即前往拜访。同去的还有与杨先生早识的时任该镇副书记(后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邱友才同志。此时年事已高的杨先生正卧病在床,林笃诚同志先以问候和关心,然后才说明来意。杨先生似乎精神振作了许多,连忙起身,让刚从地里回来的儿子烧水泡茶,如拉家常式充满民主氛围的聊谈便不知不觉的进行。邱副书记以平和的语气解说了现在与以往不同的对台新政策和政府欢迎陈志谟先生回来省亲的愿望。林笃诚同志则侧重向杨先生了解陈志谟先生的主要心结,并探讨如何化解。他们多以启发、引导和商量的口气,且言语诚恳、通俗而中肯,可谓入情入理入人心,这一切让杨先生很受感动。他在欣然接受嘱托的同时,一同商讨释疑解惑的路子。之后的一段时间,林笃诚同志还数次登门杨先生家,商量往来书信的回复。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陈志谟先生积存多年的恩怨终于释然。
  翌年秋,陈志谟先生之子陈瑞和先生即代父回来省亲,陈文俊先生紧随其后也回来了,都受到县领导的亲切会见。林笃诚同志特意接待了陈文俊先生,彼此虽是初次见面,然而当向陈文俊先生介绍林笃诚部长时,他似乎有点激动,即毕恭毕敬的站起向林部长走来,林部长即迎向前去,两人微笑着凝视了一下,双手紧握对方,如久逢的老朋友一般。接着的则是如兄弟般推心置腹的坦诚交流,尤其是彼此的真知灼见,不仅令人开阔胸怀,而且更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座谈会俨然成了交心会。陈文俊先生十分感慨的说道,林部长人如其名,名符其实,十分难得。此后的几年间,陈文俊先生与陈瑞和先生数度归来,共商以陈达元先生和陈志谟先生各取一字的“赤湖达志中学”的捐建及落实。与此同时,陈瑞和先生投资兴办的“三本有机肥料生产项目”也很快付之实施,尔后在漳州又增加了房地产开发项目,为我县的教育事业和一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林笃诚同志参与其中,欣喜心中,期间还与陈文俊先生进行多次老朋友式的互访。记得在一次十分隆重的庆祝场合,当一些知道林笃诚同志和统战部前前后后从中所做的工作而发出赞叹声时,林笃诚同志即摆摆手,示意不要讲下去,然后轻声细语的说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要说这些。
  弹指之间三十年过去了,一切皆然。不久前,林笃诚同志专程到台湾探访了已行动不便的陈文俊先生,两位八、九十岁老人的手又一次紧紧地握在一起,是当年难得的机缘和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也是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共同见证,更期待着祖国宝岛的早日回归。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