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44
颗粒名称: 传承好家风
其他题名: 记福建省最美家庭何基才一家
分类号: D649
页数: 4
页码: 150-1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何基才家庭的家训家规、夫妻相濡以沫家业兴、言传身教孝敬好家风、热心公益事业人称颂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何基才家庭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关键词: 漳浦县 家训 家风

内容

何基才家住官浔镇西北村,今年66岁,是位中心小学退休校长。他有三个子女,已成家立业。何基才从小就给孩子立下规定: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爱岗敬业。这是何家的家训家规。他们夫妻相濡以沫,恩爱有加。一个兢兢业业教书,一个勤勤恳恳种地兼顾子女,打造了温馨美满的家庭生活。
  夫妻相濡以沫家业兴
  1972年,何基才20岁,就走上了讲台,与教师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年轻,意气风发,一心扑在教学上。妻子苏爱珍支持鼓励他继续学习。1983年,何基才到福建龙溪学校就读民师班。两年后学成回家乡,在官浔中心小学任教,甘当人梯,兢兢业业,执着教学,近四十年。何基才感慨万千地说:“我很感激我的妻子苏爱珍。一想起当年妻子在老家拖儿带女,勤勤恳恳种地的辛苦。没有她的大力支持,我就不可能完成学业,执着教学。”那时,当老师是很清贫的,工资不多。“还因为父亲是校领导绝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工作上,我们家有三个姐弟,生活都要靠母亲撑起来。”何基才的长女何女士谈起母亲苏爱珍说,“她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劳动能手,她不仅抚养好子女的同时,还开垦了几十亩山地种水果蔬菜,补给了家庭经济收入,安排好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正由于夫妻相濡以沫,一个兢兢业业执教,三十多年如一日。教出许多优秀学生,桃李芬芳满天下。一个勤勤恳恳种地,收获丰硕果实补贴家庭经济生活。夫妻恩爱和谐相处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营造了好家风。
  言传身教孝敬好家风
  光阴似箭飞逝。三个子女逐渐张大。何基才不断教育孩子们:在家要长幼有序,谦让有礼;在外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校要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在岗要吃苦耐劳,精益求精。长子何智立对儿时父亲的教诲“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爱岗敬业”十六个字不忘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何基才夫妇辛勤培育下,三个子女均考上大学,并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骨干力量。父母的爱如山似水。母亲苏爱珍不但是贤妻良母,而且还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有疾病的亲家母。为了让儿子媳妇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苏爱珍转让了果园,从农村来到小儿子在厦门的家里,全心全意照顾亲家母。她的小儿媳说,“后面几年,我母亲老年痴呆更厉害,大小便不太像正常人一样处理,都这样子没有嫌弃的替我做了”。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家母,然而苏爱珍却没有怨言,她总是说,人生一辈子总有病老的时候,母慈子孝,晚辈们被苏爱珍大爱精神感动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并将这些宝贵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下来。有人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处,但是苏爱珍的两个儿媳跟她相处得如同母女,一个大家庭总是基乐融融,和谐幸福。
  热心公益事业人称颂
  何基才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2013年他被乡亲们推荐担任官浔镇老人协会副会长,协助会长搞好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五有”活动。2015年,为了能够让镇上50多位孤寡老人安享晚年,何基才四处奔波,募集善款,赢得了许多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赞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关爱。同时在他的努力下镇上5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也得到急救药品等价值2万多元的物资。在何基才的影响下,儿女们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们纷纷捐资助学,关注留守儿童,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左领右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深受社会的好评。2014年大儿媳蓝月亮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入选“感动漳浦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获得最美教师提名奖。2017年何基才的家庭被评为“福建省最美家庭”和“首届漳浦十佳文明家庭”。何基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他们深深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家庭成员之间用真情相互关照,相互体贴。用爱心和热心回馈社会。在小事面前懂珍惜,在大事面前讲原则,讲奉献。不忘初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何基才家庭是一个新时代和谐家庭的好榜样。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燕娜
责任者
何基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