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42
颗粒名称: 百善孝为先
分类号: D649
页数: 11
页码: 143-153
摘要: 本文强调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指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文章呼吁大家要时刻铭记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 好家风 最美家庭 漳浦县

内容

百善孝为先
  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
  蔡燕娜
  百善孝为先。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提高我县公民道德素质,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在争创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三八”节前夕,漳浦县妇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推荐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家庭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通过各乡镇场妇联、县直机关妇委会认真组织推荐,涌现出一批优秀妇女典型,朱淑贞等14名同志被县妇联授予“好婆婆”荣誉称号;陈碧素、纪钻珠等26名同志被授予“好媳妇”荣誉称号。
  她们勤俭治家、团结和睦,她们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她们用朴实的一言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好婆婆”朱淑贞
  老骥伏枥更奋蹄,退而不休献余热。她自认为渺小,却塑造了伟大;她自认为平凡,却用行动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她用爱心呵护着家庭,用无私谱写着完美,用真诚成就着和谐。在她的照料下,婆婆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在她的支持下,儿子儿媳安心本职,专注工作;在她的照顾下,孙子孙女健健康康,茁壮成长。她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着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感染着后辈。单位上下、左邻右舍都说她是位无可挑剔的好婆婆。她就是漳浦县地税局的退休干部——朱淑贞。
  好婆婆,也必然是位好媳妇。朱淑贞的公公早年去世后,留下孤苦伶仃的婆婆,婆婆已87岁高龄,视力、听力都较差,生活起居很不便,而朱淑贞总是耐心的沟通、解释,有时声音大了,还会受到婆婆的数落,但是她总是一笑置之。婆婆眼睛不好,之前做过手术,忌口的食物较多,考虑到婆婆的身体,又照顾到婆婆的胃口,她总想着法子变着口味给老人准备一日三餐。冬天,怕老人冻着,给老人购置冬衣、电热毯、电暖气,时刻叮嘱老人要添衣加被。经常给老人洗衣洗头,把老人收拾得干干净净。多少年来,她就是这样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关心婆婆,尽一切努力让婆婆开心。
  朱淑贞为了能让儿子儿媳在外安心工作,孙子出生后,主动搬到儿子家,承担起照顾晚辈的责任。儿媳坐月子期间,不能做重活,不能碰冷水,这个时候,朱淑贞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照顾儿媳,每天扶着她坐起、躺下擦身、端饭喂水,同时她还得照顾一对双胞胎,事无巨细,不分昼夜。
  朱淑贞退休前与儿媳同在一个单位,作为一名有着近40年税龄的老税工,是儿媳职业生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儿媳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太过劳累,产生畏难情绪时,朱淑贞就温言细语的开导鼓励,用她年轻时的经历现身说法,“你年纪轻,有能力,不要怕困难好好干。”朱淑贞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有妈在,家里的事情你不用操心”。
  2017年11月,朱淑贞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她立刻回归了家庭,很快完成了角色上的转变,毫不犹豫的当起了家政大臣。从每天早晨的一餐早饭,到全家人的每一件脏衣;从孙子孙女的喂奶喂饭,到尿布换洗,都由她一手操持。夜以继日的辛苦操劳,为的就是不让儿子儿媳牵挂家里,能够全心全意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她总说,即使自己退休了,但是子女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作的贡献,也是她对社会的贡献。
  “好媳妇”陈碧素
  陈碧素,今年47岁,六鳌镇山门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贫困农家的媳妇,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患有精神病的丈夫和小叔子,服侍年老体弱的公公,从不言弃,无怨无悔,用行动诠释“孝”和“爱”的传统美德,用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在村里传为佳话,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妻子、好媳妇。
  都说,妇女是半边天。对于林银智这个贫困家庭来说,妻子陈碧素就是这个家的一整片天。她用她瘦弱的身躯支撑起整个家庭。陈碧素嫁到山门村与林银智结为夫妻,夫家只有两间简陋的石盖板房。丈夫林银智、小叔子林银益患有精神病,公公年老体弱,都无法外出务工,家庭只能靠陈碧素和婆婆打些零工维持家用。房屋年久失修,雨天常常漏水,却连泥水工都请不起,只能靠她和好心的邻居用油布勉强修补。嫁过去没几年,婆婆就去世了,整个家庭只能靠陈碧素一个人务农、打杂工维持生计。
  二十几年来,陈碧素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她孝敬公公,给公公做好可口饭菜,端到桌前,照顾日常饮食起居。她照顾患有精神病的丈夫和小叔不离不弃。同时她照顾孩子,每天天未亮就起床,送孩子上学。白天忙农活,晚上收拾家务。尽管很忙,却没把孩子的教育落下,培养儿子林文斌考上了贵州大学。这是她这辈子最为骄傲的事情,她说,再苦再穷,也一定要让孩子上学,成为有用的人。她对这个家庭的有情有义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有人说她很伟大,她却说,我只是个普通人,做的也只是每个妻子、媳妇应该做的份内事。可在别人眼里,她是个“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有人劝她,这种家庭,熬不出头,带着孩子改嫁算了。她却坚定的摇头:“我走了,这个家就散了”。一句朴实的话语,却让人潸然泪下。公公谈到这个媳妇,也是老泪纵横的说:“我的媳妇很可怜,嫁到我们家以来家里什么事情都是靠她一个人,没有这个媳妇,就没有我们这个家”。
  一滴水反射太阳的光辉,陈碧素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勤俭耐劳、坚强无私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着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好媳妇”纪钻珠
  纪钻珠今年65岁,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主妇。她在平凡的生活中孝敬长辈,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深受亲戚和左邻右舍的称赞。她自嫁入官浔镇锦江村何氏家庭,就把孝敬老人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我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孝老爱亲传统美德。
  三十几年,她一直和公婆同住一起,同吃一锅饭。上有婆婆,下有儿女、孙儿一大家子,家务很多,但纪钻珠还经常陪着老人拉拉家常,说说话,给老人洗头、洗澡、剪指甲。
  三十几年,她一直视公婆为亲生父母,视婆婆因看不惯的唠叨为母爱。公爹早年去世了,留下一个92岁的高龄婆婆。婆婆身体不好,每次卧病在床,她都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未有过怨言。即使婆婆因病痛发一些无名火,她也不生气,体谅她因病痛,心情烦躁才发火。大家都夸她是婆婆的贴身小棉袄。
  三十几年,每逢婆婆生日,过年,过节,她会做婆婆爱吃的菜肴,还会买衣服等礼物送给婆婆。每次出去街上,有看到合适婆婆穿的衣服都会买回家,很少看到她为自己买衣服。即使身体不舒服,她也要坚持照顾好婆婆,健康的饮食,水果蔬菜多样化。当婆婆在亲戚邻居面前夸她孝顺时,总能看出婆婆的满意和幸福,甜在心里,写在脸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渐渐的使婆媳关系有着深深的母女亲情。
  她对老人的孝敬,对孩子的培养,赢得亲戚邻居的广泛赞誉,她总是谦虚的说:我只是做了每个儿女都应该做的事,没有什么好夸的。儿孙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家风。她还经常教育子女说:“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才能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做好工作,发展事业”。她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女性崇高道德和博大的情怀,为老人营造了一个安心晚年的生活环境,为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默默奉献,也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榜样,是当之无愧的“好媳妇”。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职责”。
  传承好家风
  ——记福建省最美家庭何基才一家
  蔡燕娜
  何基才家住官浔镇西北村,今年66岁,是位中心小学退休校长。他有三个子女,已成家立业。何基才从小就给孩子立下规定: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爱岗敬业。这是何家的家训家规。他们夫妻相濡以沫,恩爱有加。一个兢兢业业教书,一个勤勤恳恳种地兼顾子女,打造了温馨美满的家庭生活。
  夫妻相濡以沫家业兴
  1972年,何基才20岁,就走上了讲台,与教师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年轻,意气风发,一心扑在教学上。妻子苏爱珍支持鼓励他继续学习。1983年,何基才到福建龙溪学校就读民师班。两年后学成回家乡,在官浔中心小学任教,甘当人梯,兢兢业业,执着教学,近四十年。何基才感慨万千地说:“我很感激我的妻子苏爱珍。一想起当年妻子在老家拖儿带女,勤勤恳恳种地的辛苦。没有她的大力支持,我就不可能完成学业,执着教学。”那时,当老师是很清贫的,工资不多。“还因为父亲是校领导绝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工作上,我们家有三个姐弟,生活都要靠母亲撑起来。”何基才的长女何女士谈起母亲苏爱珍说,“她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劳动能手,她不仅抚养好子女的同时,还开垦了几十亩山地种水果蔬菜,补给了家庭经济收入,安排好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正由于夫妻相濡以沫,一个兢兢业业执教,三十多年如一日。教出许多优秀学生,桃李芬芳满天下。一个勤勤恳恳种地,收获丰硕果实补贴家庭经济生活。夫妻恩爱和谐相处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营造了好家风。
  言传身教孝敬好家风
  光阴似箭飞逝。三个子女逐渐张大。何基才不断教育孩子们:在家要长幼有序,谦让有礼;在外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校要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在岗要吃苦耐劳,精益求精。长子何智立对儿时父亲的教诲“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爱岗敬业”十六个字不忘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何基才夫妇辛勤培育下,三个子女均考上大学,并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骨干力量。父母的爱如山似水。母亲苏爱珍不但是贤妻良母,而且还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有疾病的亲家母。为了让儿子媳妇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苏爱珍转让了果园,从农村来到小儿子在厦门的家里,全心全意照顾亲家母。她的小儿媳说,“后面几年,我母亲老年痴呆更厉害,大小便不太像正常人一样处理,都这样子没有嫌弃的替我做了”。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家母,然而苏爱珍却没有怨言,她总是说,人生一辈子总有病老的时候,母慈子孝,晚辈们被苏爱珍大爱精神感动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并将这些宝贵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下来。有人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处,但是苏爱珍的两个儿媳跟她相处得如同母女,一个大家庭总是基乐融融,和谐幸福。
  热心公益事业人称颂
  何基才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2013年他被乡亲们推荐担任官浔镇老人协会副会长,协助会长搞好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五有”活动。2015年,为了能够让镇上50多位孤寡老人安享晚年,何基才四处奔波,募集善款,赢得了许多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赞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关爱。同时在他的努力下镇上5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也得到急救药品等价值2万多元的物资。在何基才的影响下,儿女们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们纷纷捐资助学,关注留守儿童,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左领右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深受社会的好评。2014年大儿媳蓝月亮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入选“感动漳浦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获得最美教师提名奖。2017年何基才的家庭被评为“福建省最美家庭”和“首届漳浦十佳文明家庭”。何基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他们深深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家庭成员之间用真情相互关照,相互体贴。用爱心和热心回馈社会。在小事面前懂珍惜,在大事面前讲原则,讲奉献。不忘初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何基才家庭是一个新时代和谐家庭的好榜样。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