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40
颗粒名称: 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
分类号: F241.2
页数: 6
页码: 126-131
摘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以及其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漳浦县 劳务合作 发展历程

内容

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始于1987年。1986年12月组建中福公司(挂靠福建中福公司)。1987年3月,第一批建筑劳务人员赴新加坡履约。1994年7月成立漳浦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1998年国际公司被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赋予“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境内国际工程招投标”经营权(为全省第一家县级拥有经营权的专业公司)。1999年配套成立漳浦东方外轮供应有限公司,与中国免税品公司合作设立”漳浦供船免税店”,为漳州市第一家海关总署批准的免税店,并成立”东方超市”,为台轮、外轮服务。从此,漳浦对外对台劳务合作持续发展,成为漳州市乃至全省对外对台劳务合作最多的县份。
  一、对外劳务合作
  从1987年派出第一批人员赴新加坡履约起,漳浦县累计外派劳务21109人次,合同营业额5200万美元,直接创汇1860万美元(不含劳务人员在外工资),间接创汇2500多万美元。主要劳务工种有远洋渔工、海员、建筑工、服装工、邮轮服务员、农业工人等。主要劳务输出国别(地区)有:美国、加拿大、乌拉圭、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延、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约旦、南非、莱索托、毛里求斯、圣马丁、萨摩亚、密克罗尼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1989年,第一批远洋渔工赴新加坡履约。远洋渔工成为漳浦主要劳务输出项目,先后到各国履约的远洋渔工达500多人。
  1996年,第一批服装研修生踏上日本国土。
  1998年,第一批农业工人105人赴以色列履约。以色列农业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在以色列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漳浦村”。
  2003年,第一批服装技术工人30名赴墨西哥履约。2004年,第一批服装技术工人赴莱索托履约。漳浦人在美洲和南部非洲留下勤劳的足迹。
  在漳浦国际公司带动下,漳浦民间外派劳务(通过省内外专业公司办理外派手续)也很活跃,从1990年至今从未间断。据统计,民间外派劳务达1500人次,创汇1000多万美元。在石榴镇有个“外派劳务村一东山村”,常年在外履约的劳务人员有80多名。
  二、对台渔工劳务合作
  对台渔工劳务合作始于80年代末期,是两岸经贸合作交流的产物。漳浦旧镇港于1989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台渔工劳务点,同年,漳浦国际公司被赋予对台渔工劳务承办权,对台渔工劳务合作迅速发展。累计外派渔工劳务18375人次,直接创汇1488万美元,间接创汇1800多万美元。
  漳浦旧镇港成为福建省三大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点(惠安崇武、霞浦三沙、漳浦旧镇)之一。
  前亭镇江口村为漳浦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第一村,该村最多时在外履约劳务人员有150多人。
  1991年2月与台湾高雄永欣国际公司蔡西湖、陈芳成先生签订第一批渔工劳务合作合同。
  1991-2001年先后合作的台湾公司和台商有:达海公司李文国、洪耀麟;佛耿公司黄俊发;茂易公司伍正长;兴达公司蔡朝允、蔡玉辉;大易公司陈树富。
  渔工劳务人员在台湾高雄、屏东东港、基隆、苏澳等近洋或远洋渔船上作业,作业地点遍及太平洋,如关岛、塞班岛、雅浦岛、东西萨摩亚,甚至远至新西兰、阿根延、日本等海域。作业方式有:鱿钓、鲔钓、拉网等。
  1992年漳浦县首开交通船运送渔工劳务人员往返大陆——台湾纪录,对国内开展对台渔工劳务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2001年12月,国家六部委发文通知暂停对台渔工劳务合作,对台渔工劳务合作逐步减少。但民间对台渔工劳务合作至今从未间断。
  三、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的主要特点
  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支持,协调到位。国家为了保证输出劳工质量,规定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经营公司都必须获得国家对外经贸部批准的经营权。为了规范劳务外派的管理和业务,国家、省、市还制定了一系列对外对台劳务政策。漳浦县政府设立了由外经贸、公安、安全、对台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加强管理和指导,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紧密协作,保证了对外对台劳务的顺利开展。
  (2)以海上劳务和服装劳务为主,从外派低级劳务走向外派高级劳务发展。早期的外派劳务大都工种比较辛苦、待遇相对较低、工作时间较长。随着业务发展,这种较低水平的输出逐步向较高级的劳务外派过渡。例如外派职务船员,如驾驶、轮机人员等;服装劳务也从输出普通操作工人发展到外派包括技术员、业务主管、班组长等在内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3)严格履行合同,待遇安全保障。外派劳务人员都经过严格培训,由具有经营权的公司对外签署合同派遣,持有我国因公普通护照或劳务证,对他们在外的工作时间、待遇、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保证劳务人员在外不受歧视,享有各项的权利和充分的安全保险,劳务人员的待遇也逐步提高。
  四、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的意义
  对外对台劳务合作为我县劳务人员“走出去”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让一部分劳务人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实实在在地富起来,并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派出一人,富裕一家,带动一片,安定一方”。同时,对外劳务合作增加了我县的外汇和财政收入,带动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一是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累计增加群众收入1.6亿元,有2000多户群众盖了新房,有100多户办了企业或家庭实体,涌现了前亭江口、旧镇城外、沙西河乾等外派劳务致富村。“要致富,找中福”(中福为漳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前称)成为当时农村的热门话题。
  二是为国家创汇、为财政增收。累计为国家创汇3000多万美元,增加财政收入2000多万元。漳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成为漳浦重点创汇、创利单位。
  三是增加了企业积累,促进了企业发展。漳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依靠对外对台劳务合作所创造的企业留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短短几年,实现资产积累1100多万元,拥有东方外供公司、东方超市、厦门中浦公司、香港浦达公司等全资、合资企业。1998年被国家外经贸部赋予国际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进出口贸易经营权,通过工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确立了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地位。
  四是引进了先进管理技术,提高了漳浦在海外的知名度。许多劳务人员在海外经过锻炼和学习,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操作,并把这些知识带回国内进行实践,创办了许多经济实体。同时,漳浦劳务走向世界,向外推介漳浦,对促进漳浦对外开放也起了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洪国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