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39
颗粒名称: 工作纪实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17
页码: 126-142
摘要: 本文回顾了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的历程,介绍了该县在劳务输出方面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在解决劳务纠纷方面的做法。在东平水库工程建设时期的工地生活,描述了当时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工人们的艰辛付出,表达了对那段难忘经历的怀念和感慨。
关键词: 漳浦县 东平水库 工程

内容

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
  洪国继
  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始于1987年。1986年12月组建中福公司(挂靠福建中福公司)。1987年3月,第一批建筑劳务人员赴新加坡履约。1994年7月成立漳浦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1998年国际公司被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赋予“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境内国际工程招投标”经营权(为全省第一家县级拥有经营权的专业公司)。1999年配套成立漳浦东方外轮供应有限公司,与中国免税品公司合作设立”漳浦供船免税店”,为漳州市第一家海关总署批准的免税店,并成立”东方超市”,为台轮、外轮服务。从此,漳浦对外对台劳务合作持续发展,成为漳州市乃至全省对外对台劳务合作最多的县份。
  一、对外劳务合作
  从1987年派出第一批人员赴新加坡履约起,漳浦县累计外派劳务21109人次,合同营业额5200万美元,直接创汇1860万美元(不含劳务人员在外工资),间接创汇2500多万美元。主要劳务工种有远洋渔工、海员、建筑工、服装工、邮轮服务员、农业工人等。主要劳务输出国别(地区)有:美国、加拿大、乌拉圭、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延、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约旦、南非、莱索托、毛里求斯、圣马丁、萨摩亚、密克罗尼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1989年,第一批远洋渔工赴新加坡履约。远洋渔工成为漳浦主要劳务输出项目,先后到各国履约的远洋渔工达500多人。
  1996年,第一批服装研修生踏上日本国土。
  1998年,第一批农业工人105人赴以色列履约。以色列农业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在以色列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漳浦村”。
  2003年,第一批服装技术工人30名赴墨西哥履约。2004年,第一批服装技术工人赴莱索托履约。漳浦人在美洲和南部非洲留下勤劳的足迹。
  在漳浦国际公司带动下,漳浦民间外派劳务(通过省内外专业公司办理外派手续)也很活跃,从1990年至今从未间断。据统计,民间外派劳务达1500人次,创汇1000多万美元。在石榴镇有个“外派劳务村一东山村”,常年在外履约的劳务人员有80多名。
  二、对台渔工劳务合作
  对台渔工劳务合作始于80年代末期,是两岸经贸合作交流的产物。漳浦旧镇港于1989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台渔工劳务点,同年,漳浦国际公司被赋予对台渔工劳务承办权,对台渔工劳务合作迅速发展。累计外派渔工劳务18375人次,直接创汇1488万美元,间接创汇1800多万美元。
  漳浦旧镇港成为福建省三大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点(惠安崇武、霞浦三沙、漳浦旧镇)之一。
  前亭镇江口村为漳浦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第一村,该村最多时在外履约劳务人员有150多人。
  1991年2月与台湾高雄永欣国际公司蔡西湖、陈芳成先生签订第一批渔工劳务合作合同。
  1991-2001年先后合作的台湾公司和台商有:达海公司李文国、洪耀麟;佛耿公司黄俊发;茂易公司伍正长;兴达公司蔡朝允、蔡玉辉;大易公司陈树富。
  渔工劳务人员在台湾高雄、屏东东港、基隆、苏澳等近洋或远洋渔船上作业,作业地点遍及太平洋,如关岛、塞班岛、雅浦岛、东西萨摩亚,甚至远至新西兰、阿根延、日本等海域。作业方式有:鱿钓、鲔钓、拉网等。
  1992年漳浦县首开交通船运送渔工劳务人员往返大陆——台湾纪录,对国内开展对台渔工劳务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2001年12月,国家六部委发文通知暂停对台渔工劳务合作,对台渔工劳务合作逐步减少。但民间对台渔工劳务合作至今从未间断。
  三、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的主要特点
  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支持,协调到位。国家为了保证输出劳工质量,规定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经营公司都必须获得国家对外经贸部批准的经营权。为了规范劳务外派的管理和业务,国家、省、市还制定了一系列对外对台劳务政策。漳浦县政府设立了由外经贸、公安、安全、对台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加强管理和指导,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紧密协作,保证了对外对台劳务的顺利开展。
  (2)以海上劳务和服装劳务为主,从外派低级劳务走向外派高级劳务发展。早期的外派劳务大都工种比较辛苦、待遇相对较低、工作时间较长。随着业务发展,这种较低水平的输出逐步向较高级的劳务外派过渡。例如外派职务船员,如驾驶、轮机人员等;服装劳务也从输出普通操作工人发展到外派包括技术员、业务主管、班组长等在内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3)严格履行合同,待遇安全保障。外派劳务人员都经过严格培训,由具有经营权的公司对外签署合同派遣,持有我国因公普通护照或劳务证,对他们在外的工作时间、待遇、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保证劳务人员在外不受歧视,享有各项的权利和充分的安全保险,劳务人员的待遇也逐步提高。
  四、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的意义
  对外对台劳务合作为我县劳务人员“走出去”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让一部分劳务人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实实在在地富起来,并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派出一人,富裕一家,带动一片,安定一方”。同时,对外劳务合作增加了我县的外汇和财政收入,带动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一是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累计增加群众收入1.6亿元,有2000多户群众盖了新房,有100多户办了企业或家庭实体,涌现了前亭江口、旧镇城外、沙西河乾等外派劳务致富村。“要致富,找中福”(中福为漳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前称)成为当时农村的热门话题。
  二是为国家创汇、为财政增收。累计为国家创汇3000多万美元,增加财政收入2000多万元。漳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成为漳浦重点创汇、创利单位。
  三是增加了企业积累,促进了企业发展。漳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依靠对外对台劳务合作所创造的企业留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短短几年,实现资产积累1100多万元,拥有东方外供公司、东方超市、厦门中浦公司、香港浦达公司等全资、合资企业。1998年被国家外经贸部赋予国际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进出口贸易经营权,通过工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确立了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地位。
  四是引进了先进管理技术,提高了漳浦在海外的知名度。许多劳务人员在海外经过锻炼和学习,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操作,并把这些知识带回国内进行实践,创办了许多经济实体。同时,漳浦劳务走向世界,向外推介漳浦,对促进漳浦对外开放也起了积极作用。
  难忘的一段工地生活
  ——记东平水库工程建设三、四事
  李鸿坤
  东平水库位于深土镇灶山南麓东平村西南山谷中,原明朝詹厝陂遗址处。控制浯江支流东平溪上游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工程于1965年5月筹建上场,1967年9月大坝竣工。使用劳力8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1.22万立方米,投资165万元。大坝为增工重力坝(俗称石坝),浆砌石坝高25.2米,坝长140米,宽30米,溢流坝宽24米(4孔闸门),最大泄洪量176.6立方米/秒。总库容238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231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渠道干渠长1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72万田。
  1965年5月,笔者分配在深土公社任财粮干事。6月初,公社党委抽调我到詹厝陂水库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兼任出纳员,参与水库建设的全过程,距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对那年代的工地生活,确实是难于忘怀,杖国之年,感慨良多。
  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
  深土公社地形前低(海滩)后高(崎山),没有河流,仅有几条水圳,雨量分布不均,当地有“三日没雨火烧埔”的民谚,是全县有名的重旱区。为尽快的缓解这一缺水状况,深土公社党委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利用当时“两社”合并(深土公社与车敖公社合并为深土公社)、劳力充足且便于协调的有利时机,1964年底就决定兴建詹厝厝陂水库,上报后得到县水利部门的批准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
  1965年5月间,公社党委从各有关部门抽调干部(含生产大队非脱产干部)成立詹厝陂水库工程指挥部,社长任指挥,一名副社长任现场常务副指挥。开始组织民工上场开山炸石修路和搭建工棚。这时,大坝设计方案未定,就连钻探勘测也尚未进场,大坝的建设方案正在论证。
  旧石陂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官至南京云南道御史的詹惠在灶山南麓修筑的一座拦水石陂,蓄水灌溉示埔村附近的田地,俗称詹厝陂。1965年7月26日,受65-10号强台风影响,暴雨袭击本县,24小时降雨量达421毫米,造成“7.27”灾害,这座有450年历史的石陂被洪水冲垮决堤。詹厝陂旧陂石盘基础的清凝,为新坝的选址提供了依据,经论证确定新坝址建在原詹厝陂的低坝上。
  坝型的比较与选择,颇费一番考量:
  从技术条件看,重力坝(石坝)的基础质量要求严格。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坝址基础石盘完整深厚、甲痕裂缝少,用水泥灌浆后更适合建筑重力坝(石坝),加之库区峡谷坡陡,雨季洪水冲力大,石坝的抗洪能力较强;
  从工程造价看,石坝的材料费和技工投工高于土坝。但从土方量、运输等总投工方面计算,石坝的总造价低于土坝;
  从材料供应上看,库区大坝周边花岗岩石料储量丰富,且都是露天石矿,就地取材易于开采,运距近、运输劳力省。而库区附近没有土坝可用的红粘土,区外取土量大,运距远、投工量大;
  从劳力与施工条件看,石坝的劳力负担较轻,比土坝少了近20万工日。石坝施工不受季节影响,便于围堰导流,可分期施工,汛期时不须集中大量劳力抢渡拦洪关。
  居于上述条件,詹厝陂水库大坝选用增工重力坝(石坝),工程建设进入了边设计、边施工阶段。这种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上场)的工程项目,应该说是在那“大干快上”的“跃进”年代仅有的。
  县水利部门为水库工程配备多名技术人员,有黄以立、曾珍富、张文同、章菊金、郑援来等同志。他们都参加过六十年代初后井水库和梁山水库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有着丰富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可以说都是优秀的水利技术人员。技术主管兼施工科长黄以立同志,当年三十岁上下,年轻有为,毕业于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他为人诚实热情,对技术精益求精,原则性强,敢于担当。为把好质量关,他早出晚归地坚持在施工现场、搞测量,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深受施工人员和民工的好评。
  1966年春,“文化革命”前期,“破旧立新”运动卷席全国上下。詹厝陂水库名称也在“四旧”之列给于“破旧”,更名为“东平水库”。指挥部改为“东平水库工程指挥部”。
  工地上的民工生活
  水库工程的民工由公社按各大队劳力比例分配指标,每个生产大队成立一支民工队,人员三、五十人不等,由一名大队主干领队,配有后勤(总务)和炊事员。工地的生活是艰苦的,在1965年下半年至66年上半年,漳浦沿海十个公社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员忆苦思甜,大力突出政治,全社开展“学大寨、赶大寨”的群众性兴修水利运动,热血的青壮年社员无畏无惧踊跃报名参加水库建设。
  当时民工是不用培训的(打石技工,砌石泥土工另有培训)、直接上岗,边看、边学、边干,仅凭力气就可手推(车)肩扛条石、挖土方、拌水泥,胆子大点的还干起抡大锤、打炮眼的活儿。开山放炮后的乱石,技工打出的条石都靠人力搬运、车推,全是重体力劳动。工地上除省水电厅的两部钻探机外,唯一的机械就是一部十二匹柴油动机和一台十仟瓦电机供加班照明和工地扩音广播发电用的,这还是建设后井水库时用过、向县水利局借的。施工条件的简陋,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
  结束了一天劳累的民工,聚集在那低矮的工棚里谈天说地,目困了就地睡着,工棚是指挥部统一塔盖的“人”字竹棚,当时的质量不大好,民工戏称为“出日晒死虎,下雨叮咚鼓”。冬天里在草席下铺层稻草,大家挤在一起睡着大统铺倒是暖和可眠。一到夏天,就得经受闷热和蚊子的困扰,晴晚时,大都提着草席到棚外山坡地露天而睡。男女民工划地为界,山坡上隐隐有几座土坟,但那个年代好像谁也不忌讳什么。
  民工的报酬是按完成工程量定额记工,带回生产队与农业同工同酬参加当年分配,实际上就是整个公社搞大平调。每个工日指挥部补给生活费0.25元,另加1斤粮票,做为在工地上的伙食费用。每十天结算一次,施工员逐期给于收方验收并开给工票,施工科长核对,指挥审批,再由民工队的总务向指挥部财务结算。
  民工队按工地补贴的粮食定量,只供饭不管菜,上场时自带咸菜——菜脯、豆酱配饭,吃饭没汤咽时,只得喝上几口白开水。这种伙食虽说是很单调,但在口粮短缺的年代,能吃饱肚子,大家也就满足了。
  东平水库工程建设正处于“社教”后“文革”初期的年代。民工队推行军事化管理,出工排队扛红旗、举着毛主席像唱语录歌上工地。收工时整队唱着《打靶归来》,工地上气氛活跃,就像一片红色海洋。
  工程指挥部政工科长蔡元福同志,时任深土公社团委书记,二十岁出头,年纪虽轻,工作却干练老成,工地上的政治鼓动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什么队与队开展“四比”活动(即:比思想觉悟、比遵规守纪、比工程质量、比完成任务)。什么月月有口号:“红五月”、“突击月”、“高产月”、“跃进月”、“安全月”、“大干红十月”等等。同时还抓典型、树先进。以锦江队妇女扛石组“铁姑娘”林碰头为榜样,号召全体民工学习。可谓是:工地上政治空气浓浓,广播内好人好事不断,整个工程进度突飞猛进。
  工地的生活是火热的,大家在工地上顶着头上的太阳,风风火火地干活,不时地哼着打夯歌和语录歌。工地的生活也是精彩的,闲暇时,三五成群说着一天干的活儿,有说有笑,笑声中洋溢着欢乐。工地生活是充满激情的,那种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劳动场面给这些建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年代,干部参加劳动是一种制度。我们指挥部工作人员会经常抽空到工地上劳动,搬一搬水泥包,挑水泥沙浆,填石逢,捣一捣混凝土,有时扫一扫砌好石层面的渣土,助力拉一拉上坡的手推车,看啥活缺人手就干啥。我们在劳动中与民工们有说有笑,热闹的气氛驱散劳作带来的劳累,大家不亦乐乎。
  培训技工,确保工程质量
  1965年正是全县大力突出政治,掀起“学大寨、赶大寨”大规模群众性兴修水利运动的年代。各地的水利工程存在严重的打石技工和砌石工匠短缺问题。东平水库是石坝工程,石料用量大,所需的石料也是个大难题。因此,工程指挥部及时组织培训打石技工和砌石工匠,组建石料队、砌石组。
  打石队由各生产大队推荐学徒10-20人左右,全场合计有二百多人,以组为单位,二、三个组分配一个惠安打石师傅指导培训。
  石料队长魏允有同志,是深土大队民兵队长抽调上来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强,为人老实肯干,会吃苦、责任心强,他和二名石料队的施工员起早摸黑地奔波在工地上,具体负责几十个石窟施工、指导、验收石方。在二年多的施工时间里,从未耽误整个工程需用的石料,实在是不容易。
  条石的规格要求很严,长需60公分以上,25公分×30公分,进退2公分,不合格的坚决不予验收。施工员收方后在条石上涂黑沥青为记号,没有记号的为不合格,运输工不能扛运不合格条石进入砌石场地。这样严格的要求在多处建设工地上是少见的。
  砌石队同样由各大队抽调泥水匠组成,每组3-5名,全场共有十多个组,五、六十名砌石技工。初学时同样由惠安砌石师傅培训指导。
  砌石组由施工科直接施工管理,砌石质量要求严格,条石浆砌时需“三翻、勤摇、捣饱浆”。就是说:翻三次看条石底部沾浆是否均匀,砌上时要多摇几次浆石紧密衔接,前后左右石逢要填饱水泥沙浆。一皮层一皮层的砌。整皮层几十、上百平方米面积,高低不能超过2公分,如超过了,上一皮就要补平。
  东平水库工程竣工后,1968年6月22日首次溢洪,四孔滚水闸门运转良好,经上级专业验收质量为优等。本人亲眼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值得炫耀。应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东坪水库坝型设计比较先进,工程质量优等,其资料于1983年4月被福建省水利科学研究所选入《福建省砌石坝工程图集》。而当年工程技术主管黄以立,政工科长蔡元福二人也先后被选拔担任县水利局局长多年。 工地上的文艺宣传队
  “文艺宣传队”名称起源于毛泽东语录“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部队、工厂、学校、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纷纷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来宣传毛泽东思想,二来活跃基层的文化生活。
  1966年初夏,我们因时顺势地办起“东平水库文艺宣传队”,文宣队员以埭头大队后埭社俱乐部抽调上工地的民工为骨干,结合指挥部施工人员中爱好文艺活动的青年,大家推选我当队长(召集人),我们还给政工科蔡元福科长挂上“政治指导员”。队员不脱产,白天各自在民工队干活,以工计酬,晚上集中排练、演出,不计补贴。
  文宣队以自编、自导、自演为主。节目内容灵活机动,多取材于工地上的好人好事,政治时事。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器乐合奏、合唱、独唱、快板、三句半等,还有什么“四个大妈走上台”“北京的金山上”等小节目。为突出毛泽东思想,我们到当地驻军营房向部队宣传队学习“语录舞”“语录歌”等节目,最经常合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歌曲。
  为迎合群众口味,也曾演过几段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等芗剧片段。当时,我还是大合唱的“指挥”和饰演《红灯记》里的日本伍长的角色。宣传队排演中的几个小插曲,至今我回想起来忍俊不禁,不时哼出几句,自得其乐。
  队员们经常在晚饭后不约而同吹拉弹唱,排练的锣鼓声响时,就引来一大群的民工围观,好不热闹。宣传队把排练好的节目,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在工棚区的戏台上演出给民工观看,台下总是人潮涌动,掌声阵阵,歌声飘荡在山坡的民工营地上空。虽不是专业的戏班,更没有文艺水平,但它贴近实际,喜闻乐见,反映真实生活,深受大家欢迎。宣传演出给民工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带来了欢乐。在那文化生活匮乏的年月,能看上一场文艺演出,也算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宣传队还经常下乡到生产大队村社巡回演出,宣传工地上的好人好事和工程进展情况,调动社员上工地参建水库的积极性。宣传队在工地上活跃了一年多,至1967年9月大坝工程竣工时因民工退场而停办。
  “悠悠岁月,留下真情从头说;忆事不多,过去未来共斟酌。”在东平水库三年多的工地生活,那时我仅满十八、二十岁,初出社会,豪情满怀。回首往昔,真有难忘的不了情。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