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33
颗粒名称: 文化建设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59
页码: 67-1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浯江中学和长春中学的发展历程,两所学校在两岸合作办学的背景下,不断探索教育改革之路,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 漳浦县 中学 发展史略

内容

格物致知 崇德敬业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筹建与创办侧记
  林仲文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漳浦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漳浦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高教领域,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原名“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不仅是漳浦县高等院校零的突破,更开创了漳州市域内在县级辖区设立高校的先河,可以说是漳浦县乃至漳州市教育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由著名台商、天福集团董事局主席李瑞河先生出资创办,学院位于盘陀镇境内的梁山北麓,天鹅湖边,324国道旁。学院占地1300亩,校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现开设28个专业,有各类在校生近6000人。学院创办十余年来,依法办学,积极进取,利用民办高校相对灵活的体制,发挥校企结合紧密的优势,认真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机制、新办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因为时任漳浦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我参与了当年筹建学院的全部过程,也见证了学院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看到今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蓬勃发展,回忆当年筹备与创建的经历,感慨之余也甚觉值得欣慰。
  一、前期介入,主动协调
  李瑞河先生最初提出计划创办一所大学的想法,大约始于2003年。当时天福茶博物院刚刚开幕一年有余,天福集团开始在天鹅山对面建设新厂区,并且与盘陀镇协调天鹅山征地事宜,准备将天鹅山作为筹建天福茶学院首选用地。
  盘陀镇得到消息后,积极响应,马上组织镇、村干部,展开用地范围征地拆迁前期工作。但是因为学院计划用地面积较大,涉及业主与土地承包人数众多,加上天鹅山土地权属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上洞村与梁山林场的争议问题,征地前期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2004年4月,办学心切的李瑞河先生在江西方面的邀请下,率队到江西九江考察。为引进天福集团的投资,九江市拿出在庐山脚下的一片土地,准备以非常优惠的条件提供给天福作为办学用地。李先生把九江的项目意向协议带回漳浦后,盘陀镇领导更加感受到征地工作的紧迫性,并及时向县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天福集团创办学院项目十分重视,指示马上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协调小组。2004年6月,县政府正式发文(浦政[2004]综99号),成立了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协调小组,协调推进茶学院征地、申报、建设等各项事宜。协调小组由副县长林仲文担任组长,盘陀镇党委书记苏英纶、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林瑞安担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公安局、发展计划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外经局、教育局、盘陀镇、梁山林场等部门领导担任成员。
  协调小组成立后,我多次开会研究项目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并多次到盘陀镇项目用地实地考察,到天福集团向李先生深入了解项目需求和投资计划。对基本情况初步掌握后,我和当时的盘陀镇党委书记苏英伦、镇长陈美慧等主要负责人反复商讨,形成以加快征地进度为重点的初期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形成后,马上动员协调小组成员及盘陀镇、村两级干部力量,形成思想共识、明确工作分工、落实责任到人,立即全面展开征迁大行动。学院项目涉及用地一千三百多亩,其中有工业用地、有水田、有山地、有鱼塘,征迁赔偿方案不能简单划一。涉及业主或承包户不愿土地被征收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这一地块的产出,有的是因为已经在这一块土地上付出许多前期投入,还有的提出对天福集团是否能够真正办成大学心存疑虑等等。这一段时间,县、镇、村三级干部深入到每个业主和承包户家里,根据具体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经过数月攻坚,许多干部牺牲了休息时间,不断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终于大部分的地块都按计划完成了征迁工作,学院用地问题基本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二、未雨绸缪,精心规划
  看到征地工作的进展,李瑞河先生进一步坚定了天福茶学院落地漳浦的信心。2005年1月,天福集团正式成立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委员会,李瑞河先生担任筹备委员会主委,李国麟担任副主委兼筹建总指挥,天福集团黄国辉、周镇旺、郑志勇等主管作为筹备委员,黄国辉、周镇旺兼任副总指挥,负责实际筹建工作,其中黄国辉负责办学申报和学院规划,周镇旺负责校园工程建设。筹委会还聘请了海峡两岸的茶学专家陈宗懋、阮逸明、刘勤晋、施兆鹏、王镇恒、刘祖生、詹梓金等教授作为学院筹建顾问,为学院的筹建工作出谋划策。
  征地工作完成后,学院筹建面临的首要工作是校园规划设计和向省政府申报高校设立的有关手续。
  天鹅山总体地形比较复杂,前有国道、后有高铁,丘陵起伏,水涧交错,要在这里规划建设好一所大学,确实并不容易。项目信息发布后,一些有意向的设计院开始与学院建设指挥部联络并提出一些初步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大多缺乏对天鹅山原地形的合理利用,功能区规划及交通组织未能尽如人意,无法得到李瑞河先生的认可。后来,李先生认为还是设计茶博物院时的原班人马比较了解他的想法,建议由黄国辉提出功能需求和意向规划,由庄亚山负责校园总体设计。
  经过几个月来数易其稿,一个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齐全、外观比较气派的天福茶学院校园设计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黄国辉在介绍方案时说,新方案因地制宜,依山而建,低洼处设计成湖面,不但布局更科学、景观更漂亮,建设成本还可以降低下来。与旧方案比较,经过初步测算,单算减少土方挖填、减少基础打桩两项,就可以减少投资约2千万元。黄国辉说,新方案在最后阶段,他建议庄设计师把原来设计在校园前面中轴线上的三栋实验楼改移到教学楼之后,前中轴广场大空间敞开,并以“茶”数108个台阶拾级而上,既让校园正面效果更加壮观,也在设计中更好地嵌入了茶的文化元素。
  三、上下一心,全面推进
  2005年5月16日,漳浦县人民政府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协调小组再次召开关于学院建设的协调工作专题会议。作为协调小组组长,我在会上专门做了新时期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指出创办天福茶学院的对漳浦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求全县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要大胆探索,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全力支持和协助天福茶学院创建过程中各项手续的办理,珍惜机会,创造最优良的投资环境,确保漳浦县的第一所大学在预定的2007年秋季如期开学。协调会上,各部门领导主动靠前,现场积极讨论并解决了学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于征地、教育部门申报、项目立项、土地划拨、电力供应等方面的很多实际问题,促使学院建设进度的进一步加快。
  在这一期间,为了取得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加快高校设立的申报工作,我与李瑞河先生、黄国辉等一行专程赶到福州,向福建省分管教育的汪毅夫副省长汇报学院建设计划和筹建前期工作的进展状况,得到了汪副省长的认可和支持。
  2005年6月,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骆沙舟组织七位专家对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可行性进行论证,一致通过专家组决议,同意向省政府转报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申请;2005年7月28日,福建省教育厅郑祖宪副厅长与规划处的吴仁华处长及高教处练晓荣处长一行三人在市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对天福集团筹建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情况进行评估。经过实地考察、查阅材料和听取筹建工作汇报后,省厅领导认为,天福集团企业形象良好,资金实力雄厚,文化氛围浓郁,产业特色鲜明,具备较充分的办学条件。省厅领导表示,申报材料中提供的数据准确详尽,用地规划、建设规划、师资规划、专业规划符合国家法规要求并切实可行。最后,郑祖宪副厅长对天福集团务实认真的办学态度和漳浦县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大力支持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
  2005年8月15日,福建省教育厅批准筹建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
  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2005年11月28日,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奠基,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福建省人大副主任曹德淦及省市县各级政府领导出席奠基仪式,时任漳浦县县委书记谢毅泰参加奠基典礼并致辞。
  奠基后,校园建设的工作开始全面铺开。第一期16万平方米的校舍,从整地到主体完成,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能够用比较快的速度推进校园建设,现在回头总结一下,应该主要在于:
  1.业主投资决心大、资金准备充足是基础。2005年前后,正是天福集团进入一个高速成长的时期,这几年时间,天福集团的直营连锁店从300多家增加到上千家,业绩增长更是形势喜人,因此集团资金流动性富余充足。李瑞河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台湾就曾经有过兴办茶学院的愿望,后来因为投资证券公司发生问题,办学的事就搁置下来。后来到大陆创办天福集团,发展迅猛,对于在漳浦的投资越来越有信心,李先生在漳浦创建一所茶学院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了。业主的投资决心和充足的资金准备为短时间内建成一所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2.一支强有力的筹建管理队伍是关键。实际负责筹建的人员中,除了作为老板的李瑞河、李国麟亲自挂帅外,负责统筹规划和高校设立申报的黄国辉、负责现场工程管理的周镇旺、负责建筑设计的庄亚山等,都是有着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主管,施工组织统筹合理,许多问题可以在现场第一时间解决,减少了很多因为等待或返工造成的时间延误。
  3.政府协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是保障。校园建设是一项涉及非常广的综合工程,建设过程中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并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比如土地申报和规划建设申请手续,许多环节是相互交叉制约的。在当时的行政服务中心职权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许多问题必须由协调小组出面召集有关部门,现场形成共识,才能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比如学院用电问题,当时盘陀镇供电总线的剩余容量已经无法保障建设期间的全部用电,更不用说今后学院营运的用电了。为了提前解决用电潜在问题,我当时召集了经贸局、供电公司、盘陀镇、天福集团等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办法。经过大家认真讨论,综合考虑到前期投入和预留发展空间,反复比较,形成比较合理的专线方案,并明确各单位职责和完成时间,终于在预定的时间内解决了学院建设的用电问题。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校园分为教学办公区、后勤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活动交流区、实验茶园区五大区块及校办工厂区。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既富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渗透着现代风格。功能设施完备、人性化,学习、实验、科研设备先进,结合学院秀美的自然环境,形成一座集教育、科研、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园林式的新概念高校校园。
  由于巧用地势,不仅节约了大量成本,而且人与自然、建筑物之间和谐、交融。学校基本地形北高南低,校园主要朝向坐北向南,错落有致。居高望远,面对国道形成三条景观线:校园主轴景观线、天桥两侧景观线和湖滨园林景观线,茶石刻、茶雕塑、天壶、亭榭等点缀其间,与山光湖波,相映生辉,茶文化的氛围弥漫整个校园。
  学院建设期间,还得到许多领导的关心。2006年4月23日,时任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莅临天福茶学院基建工地视察,在校园内种下第一株茶树。汪副省长对茶学院的建设非常关注,他说:“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效补充,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是今后探索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方向。”后来,在学院创校三周年时,已经履新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再次来到天福茶学院,与李瑞河先生共同为天福茶学院创校三周年点亮纪念荧光灯。
  五、茶业黄埔,如期开学
  2007年2月,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开设5个专业,分别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食品加工技术、市场开发与营销、旅游管理专业。历时两年多,经过构思、定位、考察、征地、规划、设计、申报、整地、建设、师资招聘等密集而繁复的筹建过程之后,2007年9月,学院首届顺利招收学生500多人。一所崭新的民办高校——天福茶学院终于竣工落成,并且迎来了首届新生,创校开学了。这是漳浦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所全日制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第一所由台商在大陆投资创设的大学,是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
  2007年9月28日,天福茶学院创校开学。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中华台湾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策进会长、天福茶学院名誉董事长林洋港等领导和嘉宾为学院创校开学剪彩。经报市政府同意,同时由漳浦县人民政府与天福茶学院联合举办漳州市首届旅游节暨漳浦国际茶壶茶文化节。
  典礼期间,“天福杯”书法美术剪纸精品暨“历代名人咏漳浦”林仲文书法作品展在学院举办,还经申报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向漳浦县博物馆借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明“时大彬壶”至学院图书馆作专题展出。
  李瑞河先生表示,为了振兴中国茶产业,在全球推广中国茶、弘扬茶文化,决心将天福茶学院办成中国茶业的“黄埔军校”,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培育更多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大门前的广场上,立有一块花岗岩石,石上镌刻“茶业黄埔”四个大字。这字是原中华台湾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策进会长、天福茶学院名誉董事长林洋港先生题写的,表达了他对学院的赞许和期望。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校训为“格物致知、崇德敬业”,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作为新时代职业者的必备素养。校徽由黄国辉设计,经学院筹备委员会一致通过采用。校微红色外围像一个人的嘴唇正在微笑,也代表一片茶叶,中间的圆形是一个地球,中间的绿色T字型是英文tea(茶)的简写,也是作为学院创办者天福集团“天”字的开头字母,同时他还是一顶博士帽的形象,明确这是一家教育机构。校徽的设计寓意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和谐、宽容、坚韧、进取的理念与海纳百川的胸怀。
  六、十载沧桑,砥砺前行
  学院创办以来,虽然也经历许多困难和曲折,但总体上的发展步伐还是比较快的。2008年3月,经福建省教育厅、省外事办等部门实地考察,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具备招收外国学生、台湾学生资格,成为全省第4个获得海外招生资格的院校;2009年2月,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学院的《发展中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项目列入2009年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该项目初定培训时间为7周。学院成为全省第一所国家援外培训项目承担高职院校;
  2011年,因学院在招生与发展上面临较大的瓶颈,学院创办人与董事会任命驻校董事黄国辉为副董事长,主持学院工作。黄国辉向创办人及董事会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学院更名、增加专业、拓宽办学口径等措施,得到了创办人的支持。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12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学院当年招生数比上一年度增加两倍多,实现学院发展上的强势回升;2012年3月,学院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6月,经福建省科技厅批复,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含茶蜜饯系列食品的开发与示范”项目被列为福建省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012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复,成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茶文化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2013年11月,经漳州市人民政府批复,成为漳州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2014年6月,经国家农业部、国台办批复,成为海峡两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2014年9月,经福建省妇女联合会批复,成为福建省妇联海峡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2015年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专科学历教育培训基地;2015年7月,经全国妇女联合会批复,成为全国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示范基地;2015年12月,经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复,成为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2015年12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复,获得福建省民办高校依法规范办学A级荣誉称号。
  2017年6月,学院第二届董事会召开。创办人李瑞河主席提出学院能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和对台“一代一线”的号召,办好茶学教育和培训工作,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天福集团将在近5年内继续筹建4000家天福茗茶加盟事业店和启动成立3亿人民币的“带路银行”,为集团员工和学院毕业生提供4000位店长创业岗位和资金保障。天福集团还将继续配合政府推动“丝茶之路、天福先行”,助推“一带一路”,让中国茶文化茗扬世界、飘香四海!
  学院还与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本科院校开展自考专升本学历教育;与台湾嘉南药理大学、高雄餐旅大学、首府大学、育达科技大学、大同技术学院等一批知名高校开展校际合作。从2008年获准对台招生以来,已吸引54名台湾学生在此求学。同时与台湾首府大学、嘉南药理大学、高雄餐旅大学、大同技术学院、育达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缔结为姐妹院校,目前学院也积极在与台湾相关知名医院共同探讨筹建校办医院和安养中心,引入台湾优质“医养教”三合一的服务管理理念及师资,致力于两岸高校教育医疗卫生交流合作与优质专业人才培养。
  倏忽之间,学院办学已十年有余,如今开设专业达28个,在校生数已近6000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专业数量,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基本实现筹建时候提出的办学目标。我们热切期待并祝福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早日办成福建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并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升格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
  志存高远 磨砺前程
  ——漳浦龙成中学办学历程
  林仲文
  在漳浦县城东部的罗厝山九曲岭下,有一座学校掩映在苍翠的林木之间。只见这里楼堂馆阁黄白相间、高大敞亮,运动场地绿草茵茵、一望空阔,校道两旁花木葱茏、娇艳叠翠。这里会让你感受到浓厚的学府味道和人文气息,这就是漳浦县第一家民办学校——福建漳浦龙成中学。
  2004年开始,全省大抓高中阶段入学率,我县当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还不到40%,在漳州市排名较为落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决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一家民办中学,重点办高中,来缓解高中校不足的现状。以此来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扩大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全县高中毛入学率。县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我时任县政府副县长,分管教育,担任组长。为了及时高效完成任务,我们经过多方考察,比对权衡,同意“福建龙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前来投资办学。2004年12月,我带领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林瑞安等到福州拜访“福建龙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传枝先生,洽谈办学有关事宜。潘先生祖籍福建省平潭县钟楼乡,下海经商之前是乡镇领导,毕业于科班的他曾是平潭县“一支笔”,当时下海经商大潮席卷而来,他自信地成了弄潮儿并在商海中脱颖而出。2001年,潘先生在福州环球广场创办了“福建龙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尽管事业有成,但他始终不忘本,这个在商场上被美誉为“儒商”的中年人奋斗与梦想的烈焰不息,一直想要用某种方式回报社会。经过反复斟酌,他终于想到,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最好的千秋功业就是办学。
  2005年2月19日,我代表漳浦县政府(甲方),潘传枝先生代表“福建龙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乙方)签订协议书,并于2005年3月7日签订《补充协议书》。根据浦政【2004】综162号文《漳浦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县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及漳浦县教育发展的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决定由甲方以出让的形式提供土地,乙方投资兴建漳浦龙成中学。协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彰显了投资方的办学决心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为了加快漳浦县民办教育发展步伐,全力支持漳浦龙成中学创办,确保龙成中学2005年秋季招生,县政府决定在县城东区配套规划50亩土地作为房地产用地进行拍卖,并把拍卖所得地价款的20%返还用于龙成中学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县政府把水、电、路、排污、通讯在3月底前引到学校征地红线内,以保障施工、教学需要。在学校与环城路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壑,为了保障在秋季开学前修建通往学校的水泥路面,施工方日夜加班奋战,这些费用都由政府承担。为了确保秋季招生,县政府允许龙成中学从本县各中学招聘不少于40名初高中骨干教师,三年内确保龙成中学120名初高中骨干教师到位。同时把学校的招生纳入县首批招生之列,收费标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由学校自主择定。当时的罗厝山人迹罕至,草木丛生,藤蔓交缠,乱石堆叠,一片荒郊野岭。校址选定后,政府和投资方按协议各自紧锣密鼓开展工作。学校所在地有一条11万伏高压线路横穿校址上方,如果不及时迁移,势必影响学校基建进程,而且也会给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埋下隐患。工作组日夜奋战,千方百计确保在2005年5月15日前移杆完毕。同时,县城东侧移杆、所属麦市街延伸段道路用地以及道路修建、地下通讯光缆迁移、校址所在地200多座坟墓迁移等一系列工作也如火如荼进行,全部费用都由县政府“买单”。在坟墓迁移过程中,工作组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做了大量的工作,终于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并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顺利完成迁移。潘传枝先生在协议签订后马不停蹄筹集资金,联系工程队,规划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准备招师招生事宜,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自2005年3月至2005年8月短短的5个月,一座崭新的学校——福建漳浦龙成中学诞生了!
  这是我县第一所民办全日制封闭式完全中学。学校依山环水,环境优美,教学、生活配套设施设备齐全:办公楼、教学楼、科技楼、膳食楼、宿舍楼群楼林立,拔地而起,绿草如茵的足球场,400米国际标准化塑胶跑道,一应俱全的体育设施、花木掩映的励志广场,林荫交蔽的宽阔校道,园林式的布局,给人一种学园、乐园、家园三位一体的生态、人文型园域印象。校园前景,视野开阔、阡陌绵亘、近峦远山,郁郁葱葱,极目天舒。后山则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石林植物园和花果山。藤萝竞翠、杂树争荣、山湾水泊、奇石秀岩、鸟鸣蝶舞、万类自由,充满大自然的神奇韵味,是孩子们课余假休亲近大自然,进行野外创作与舒张身心、陶冶胸怀、开智怡情的极佳去处。仅用五个月就基本完成学校建设,这种建校速度在当时被社会各界誉为“龙成速度”。
  学校占地108亩,储备用地50亩,2006年增设小学部。初建有教学楼2幢(2018年初在校园西侧扩建小学独立部),教师公寓2栋,学生宿舍6幢,科技办公综合楼1幢,食堂1座,洗衣房1座,总建筑面积合计34977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2栋共50间,教室及工作室、卫生间共6388平方米。教师公寓2栋88间共372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6栋共466间18620平方米,师生宿舍均配有洗衣机、热水器、空调、风扇、电话机;食堂1座分两层共4389平方米可同时供3000人就餐;科技办公楼1座共5580平方米,其中行政办公室9间共852平方米,教师办公室7间共488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3间及器械储备仓库共1134平方米,电脑计算机教室2间共648平方米,电脑120台,图书阅览室806平方米,共藏书20000册,各类报刊156份,并设有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音乐教室、社团活动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户外活动场地35000平方米,其中有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环绕的足球场一个,篮球场6个,水泥板制乒乓球桌8台,排球场一个,近20亩的花木励志广场一个。
  龙成中学自办学以来一直恪守“为国树人”的办学宗旨,董事长潘传枝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为国树人,办学校不同于办公司,而等同于做慈善事业,要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学校以“全程培育,全息哺育,全景化育,全面提升”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是只搞搞课外活动,而是要教会学生养成学习品格。教育要为学生负一辈子责任,负完全责任。学校把“激情课堂、智慧课堂、快乐课堂、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以“全球化的发展眼光、多元化的文化视野、精英化的人格特征、国际化的生存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志存高远,磨砺前程”为校训,以“刻苦磨练,铸造健全品格,成就社会栋梁;快乐学习,打好人生根基,创造美好未来”“今日校园之星,明日社会精英”等作为励志标语。在龙成中学的办学理念中,教育是把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给人注入动力、注入习惯的过程。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打牢意志、道德、智慧等人生的根基,在提倡快乐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要有铁的意志铁的纪律,从人本的角度教育学生从不做坏事开始,做个诚信的人,可爱的人,为将来累积幸福的资本,让学生享受现在的学习生活,吸取知识的营养,让每一本书都成为学生腾飞的翅膀。
  龙成中学在办校之初就一直走一条名师立校之路。学校以聚“一流教师”为人才建设理念,以向全国公开招聘的方式,高薪聘请富有声望、富有教学经验、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教师。在校教师绝大多数来自省内各中学,他们有的是原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其中多数教师先后荣获省、市、县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道德标兵”等称号。也有来自省外的部分优秀教师,他们都是教育界的佼佼者。由于学校发展需要,每年会从各教育专业高校招收一批优秀毕业生来充实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
  漳浦龙成中学创办至今,由首届仅有初高中两个中学起始年段、30位教师、500多名学生发展到如今成为全县唯一一所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目前教职员工400多位、学生近3000人。
  龙成中学高中部自2005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目前,高中部有一幢独立五层教学楼,二十五间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及理、化、生实验室和计算机房。三个年段学生达1000人左右,教师60多位,这些教师来自全县各完中和全国各地,是一支有多元化背景、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老师21名,被学校聘为骨干教师的有16名。
  学校严格控制班级规模,以每班50人为标准,实施英语单科分层次教学,作业考试化批改,早读量化训练,实行月考制,考后精细化质量分析,学生本位化教学。高中部的教学理念是:极力构建“智慧课堂、激情课堂、快乐课堂、高效课堂”,恪守唤醒学生内心的自觉为教育使命,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命的相互润泽。管理出效益,闷声求质变,高中部总能用事实来说话。因为龙成中学初中部教学成果过于显著,所以很多人以为龙成中学高中部一直存在于初中部的光环之下,其实不然:
  首届高考便创下六个全县第一:本科升学率全县第一;本专科综合升学率全县第一;黄江铭同学以635分荣获漳浦县应届理科状元;理科英语单科成绩第一;理科语文单科成绩第一;文科数学单科成绩第一。
  办学13年以来,已有十届高中毕业生近3000名,其中共有164名学生考上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在内的重点大学;共有1676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专科上线率年平均达98%以上。凡中考上重点中学线高中三年在龙成就读的学生高考都上本一线。
  自第一届中高考开始,就有许许多多龙成学子考取全国各地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龙成中学办学至2017年12月考取清华、北大学子
  龙成中学优异的办学成果赢得上级各部门的一致肯定,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获得如“漳州市第十届文明学校”、“漳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漳州市信得过学校”、“漳州市平安校园”等荣誉四十多个。
  今天的龙成中学,以国际精英的发展观和为国树人的责任感,以卓越的领导团队和教师团队,以一流的管理执行力,凭借基础教育的强盛之势,收获了累累硕果。龙成中学的创办,大大缓解了我县高中办学的压力,提高了我县高中阶段入学率,为我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漳浦县茶史话》编写始末
  严利人
  这里的高山上,石头缝里顽强地生长着野生茶树;这里的空气中,一阵阵地弥漫着诱人的茶香;这里的地底下,珍藏着先人们数量可观的明清紫砂壶;这里的土壤内,一遍遍地被浸润着乌龙茶的茶汁。
  扎根金浦结茶缘
  金漳浦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漳浦结缘,就是与茶结缘。
  作为一位外省人,厦大毕业并经过15个月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之后,笔者于1970年2月底被分配到闽南漳浦县工作。一踏上漳浦的土地,仿佛就被浓浓的茶香包围。刚开始我到海边渔村当工作队员,就结识了几位茶客。乌龙茶、紫砂壶、小茶杯,一有空就泡起了功夫茶,开会、讨论、谈心、聊天,都离不开茶。茶汤又黑又浓,像酱油,有苦味,喝久了我也上了瘾,爱上了功夫茶。泡茶者都是老茶客,按程序操作,往往人多杯少,空杯用开水冲洗一下,斟茶再给另一批人喝。茶汤淡了,立即倒掉茶渣换新茶叶,一批批茶渣倒在茶盘里,堆得高高的,仿佛在展示喝茶的成果。后来,当上记者,下乡采访,总是受到浓茶的款待。再后来,天福茗茶落户漳浦,我常去跑新闻;茶高校建成后,我又投身其中,当然也喝了很多茶,喝到不少好茶。
  最近20多年来,我写了数百篇有关茶的文章,出版了《天福之路》《李瑞河传奇》等茶书,参编两部高校茶类教材,总算是没有辜负茶汤的滋润。曾经有人形容说,我的文章是用墨水加茶水写成的,倒也是形象的比喻。
  县府重视修茶志
  盛世修志,盛世兴茶。既兴茶又修志,可谓盛之又盛。
  2015年6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做好《福建茶志》的编纂工作;是月,漳州市政府决定编纂《漳州市茶志》;是年9月,漳州市政府办公室发文,要求各县(市、区)、部门做好《福建茶志》资料收集工作,并要求重点县编写出版茶业史书籍;2016年12月,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文,要求各县方志委做好县级茶志审稿工作。
  福建漳浦茶从远古走来,茶的种植、加工、外销、饮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宋时期,漳浦茶事趋于活跃。明清以来,漳浦茶业渐成规模,饮茶风俗普及,茶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漳浦茶掀开崭新篇章:这里出土了一批年代最早的明清紫砂壶,以及茶叶、茶盘、茶杯、茶罐;这里与台湾茶的交往互动频繁,漳浦茶业在两岸交往中具有特殊地位;这里的茶文化、茶旅游、茶教育独具特色,诞生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最大的茶博物院、最大的茶主题石雕公园、首所茶业高校、最大的茶旅游综合型景区……
  2015年11月29日,漳州市政协原主席、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林殿阁,在漳州科技学院参加海峡两岸名茶赛期间,特地约我商谈关于《漳浦县茶志》一事。他说,市里决定编写一套漳州茶丛书,各个茶业大县都出一分册。目前其他县都成立了编委会,落实了编写的班子,仅漳浦还没有眉目。考虑到漳浦是茶界有影响的大县,不写分册实在说不过去。他希望我承担起主编的重任。第二天,林会长给我来电话,说他已与漳浦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县长商量好,具体由戴晓清副县长抓此事落实。12月1日,戴晓清副县长专程前来漳州科技学院图书馆馆长办公室,找我商谈,请我担任县茶志主编。12月2日,县政府办副主任陈进四、县志办主任赵惠娇等4人前来图书馆,与我讨论编书事宜,要我先拟出茶志的章节目录,以供参考。12月17日,县政府在二楼会议室召开茶志编写专题会议,涉茶乡镇场、县直单位相关领导计30多人出席会议。会上县志办赵主任、政府办陈副主任先后讲话,要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认真搜集材料,扎实推进,确保按时完成,体现漳浦的地位。我在会上介绍了茶志章节目录的初步设想,会议要求各单位按目录内容报送相应材料,并确定报送的最后期限。
  漳浦的山,漳浦的水,漳浦的人,与茶有着特殊的缘份,茶对漳浦似乎也特别眷恋。因此,撰写一本有关漳浦茶业历史与现状的书籍,是业界的呼声,是历史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出于对第二故乡和茶的热爱,我受委托承担起本书的主编兼主笔重任。
  深挖素材写茶史
  在这本书的编撰过程中,笔者深感现成文字材料的缺乏,清代的《漳浦县志》有关茶的记述,仅有两行。现代的《漳浦县志》有关茶的记述,仅有一节。我本来寄望于各部门报送的材料,结果催促跟踪,所得甚少,落差很大。所以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采访,迎难而上,努力多方挖掘素材。
  主动找米下锅,深挖相关素材。编者一方面大量翻阅有关书籍资料,进行梳理加工。另一方面深入现场采访,用实物资料述说还原历史。比如登上漳浦多处山头,寻访古茶树,发现大面积的古茶树群落,填补了我县的一项空白。还利用个人随天福赴台参访的机会,在南投名间乡专程探寻树龄超过二百年的古茶树,找出其根源在漳浦海边沙西山上,证实这是福建茶叶流入台湾的第三条途径。通过武夷岩茶“漳人制”史料的搜集及漳浦大量明清古茶壶的研究,梳理出功夫茶的由来,认为闽南漳州是功夫茶的故乡,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等等。这些为本书增加了看点与亮点,为茶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协力编成茶史话
  书稿形成后,本书编委会多次进行研究讨论,反复推敲,三易其稿,根据大家的意见,将书名由茶志改为茶史话。在市、县茶志编委会的领导下,县有关部门、乡镇场、茶企和茶高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使这本书在2018年春定稿付梓,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笔者深感欣慰。一种“我有一壶茶,足以慰平生”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漳浦县茶史话》由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策划,漳浦县人民政府主办,漳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承编。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16开本全彩印刷。编委会名单是:县委书记戴平忠、县长黄庆华为顾问,魏建真为主任,赵惠娇、刘友钦为副主任,张家生、王志伟、严利人、林伟智为编委,严利人为主编,杨安乐、陈结仲、许建生为审稿。全书分为历史沿革与茶树生态环境、茶叶加工制作与经营、茶学教育、茶学科研、茶企综述、浦台茶缘、古今茶具、茶文化传承、茶业旅游、茶人茶事等十章,及附录茶文荟萃,是漳浦县第一部关于茶行业的志书,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漳浦县茶业的历史和现状。
  浦台办校 桃李芬芳
  ——漳浦县浯江中学和长春中学发展史略
  林有枝 欧阳荣金
  漳浦县浯江中学创办于1969年9月,1995年10月改校名为“长春中学”,至今有50年。这五秩春秋,历程豪迈,硕果累累;这50载,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一、浯江中学校址在《海云家庙》里
  乌石林氏大祖祠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构建,即为现在的宏伟壮观建筑,具五间三进规模,取名《海云家庙》,又称乌石大厅。
  《海云家庙》座西向东,建筑面积1200m2,前面广场5000m2用做江中学操场,上体育课。
  乌石大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古有林士章探花及第,为漳州府五个鼎甲及第之一。在漳浦县唯有他一人,创下漳浦古代科举名次之最。明、清出进士11名、举人25名、贡生33名,科举仕宦共80多名。
  乌石地区人民受到古代文化教育精神的影响,要使今代办教育人才辈出,就把浯江中学办在《海云家庙》(乌石大厅)里。设有4间教室、2间办公厅、3间教师宿舍、1间食堂、1间会堂。还用乌石大厅左边的原海乌小学四间破漏旧平屋教室。《海云家庙》后面是一片荒地,用做中学的篮球场、排球场。
  浯江中学当时招生地域范围之广,有浯江、苑上、潭仔头、山兜、后垅、山仔、寨内、上蔡、东厝、下示、岩埭、埔尾等12个行政村,有7171户,29450人口。
  浯江中学历任主要校长领导是:
  首任陈荣辉,石榴镇梅林村人,任职期为1969.9-1970.3;
  二任林有枝,旧镇镇桥头村人,任职期为1970.4-1970.8;
  三任郑光明,长桥镇溪内村人,任职期为1970.9-1974.8;
  四任柯清元,绥安镇人,任职期为1974.9-1977.8;
  五任林有枝,旧镇镇桥头村人,再任职期为1977.9-1983.8;
  六任蔡长恭,旧镇镇上蔡村人,任职期为1983.9-1985.8;
  七任林春藤,旧镇镇浯江村人,任职期为1985.9-1991.8;
  八任林少平,旧镇镇居委会人,任职期为1991.9-1992.8;
  九任林泉清,六鳌镇下寮村人,任职期为1992.9-1995.12。
  浯江中学教育不断发展,规模不断壮大。1969年9月,2班,学生100人,教员5人;1979年6班,学生296人,教员14人;1980年9班,学生409人,教职工21人;1987年10班,学生412人,教职员工28人;1994年12班,学生609人,教职员工35人。
  党委管教育,群众办学校。教室困难,浯江、山兜、后垅村党支部书记林长春、林如龙、林湖仔于1981年发动群众,捐款捐谷,建造2间新教室,面积144m2。约1989年,政府拨款,建新教室。拆除原海乌小学4间旧漏教室,在原址建起一座两层的新教室楼,有8间,面积576m2。
  二、台胞林瑞国捐资建长春中学
  浯江中学地处偏僻山区,交通困难,办学条件差。为了使乌石地区的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台胞林瑞国捐款150万元人民币,县政府补助100万元人民币,浦台共建长春中学。
  台胞林瑞国先生的祖先原籍漳浦七都乌石乡,于清乾隆间(1736-1795年)从旧镇港渡船去台湾。传衍到他这一代是第九世。他居台湾的彰化,又移到南投草屯镇发展。早年从政,后投身商务。他兼任台湾长春企业董事长,在彰化、南投一带的商界中有很高的声誉,是南投商界十杰之一。
  1991年10月底,他与夫人从台湾专程到大陆寻根认祖,找到乌石祖地。他前后十几次偕同夫人、兄弟、女婿及公司的董事、经理到乌石考察。他热爱祖国,热爱故乡,为乌石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优越的就学条件,要重振紫薇书院当年的鼎盛风气,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他捐款150万元人民币。林瑞国先生与旧镇镇长王文平察勘校址,选择在省道漳云线的一片平原适中地点建校,用地56亩。经请专家设计,1993年1月3日奠基,1995年10月初落成,命名长春中学。
  1995年10月9日,长春中学举行落成典礼。台胞林瑞国先生从台湾带亲朋和公司同仁六十多人,专程前来参加落成典礼。
  漳州市副市长张向忠、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对台部、建委、体委、教育局、文化局、旅游局等参加剪彩仪式。
  漳浦县委书记林奕斌、县长洪德庆、县人大主任戴全成、县政协主席杨玲、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对台部、建委、教育局、文化局、旅游局等参加落成典礼。乌石地区各村也参加大会,对台胞林瑞国先生的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长春中学坐北向南,前向省道漳云线,后靠闻名遐迩的海云山的乌石天后宫。学校占地面积31940m2,建筑面积8895m2,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1395m2。建有教学楼6500m2,综合楼1000m2,人均面积均达标。还有图书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还有食堂、膳厅,还有环形跑道、操场、篮球场等。
  长春中学建校规模不断壮大。开办时有15班,学生716人,教职员工42人;1999年有32班,学生1695人,教职员工89人;2007年有31班,学生1476人,教职员工85人;2018年13个教学班,学生742人,寄宿生220人。教职工63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51人,已评高级职称有24人。科任教师的学历比较高,职称也比较高。
  自1995年起,长春中学历任校长是:
  首任林泉清,六鳌镇下寮村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任职时间为1996.1-1998.8;
  次任蔡河安,盘陀镇盘陀村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任职时间为1998.9-2007.11;
  三任陈志民,旧镇镇梅竹村人,中学高级教师,本科,任职时间为2007.11-2009.1(主持);
  四任林国雄,古雷镇港口村人,本科,任职时间为2009.2-2015.8;
  五任郑文元,六鳌镇下寮村人,中学高级教师,任职时间为2011.9-2012.8(主持);
  六任欧阳荣金,旧镇镇东厝村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任职时间为2015.9-2018.8。
  长春中学办学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中考成绩综合比,长春中学被评为“漳浦县先进单位”;学校曾评为“漳浦县文明学校”、“漳浦县安全文明小区”、“漳浦县卫生单位”;每年中考,考上漳浦一中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均居全县前列;2008年中考成绩综合比,有保送生4人,成绩优良的学生100人。全体教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导,倾一腔热血,铸人类灵魂,涌现一批高级教师,他们是:陈志民、郑财库、叶培元、林志远、林木元、林康文、蔡旺民、蔡加法、郑文元、徐东海、林旺海、林永林、欧阳荣金、蔡河安、林泉清。
  三、新作为新篇章
  长春中学自2015年9月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下,在欧阳荣金校长的正确带领下,全体长春人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历经3年奋斗,学校整体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如下:
  (一)校园及周边环境明显改观
  1、学校大门口两侧的杂草地全部硬化,原本脏乱臭的水沟两边用石头修砌、底面硬化,原本杂乱的蜘蛛网似的电缆线全部埋地铺设。现在的学校大门口变得整洁、宽阔、气派,显得非常大气。此项工程牵涉面广、难度极大,2015年底在县政协主席林培兴的牵头下,在旧镇镇人民政府、苑上村两委、公路局、移动公司、电信局、广电局、电力公司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共耗资100多万元,于2016年全部整改完成任务,得到各级政府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2、教学条件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不断美化。
  (1)学校现配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仪器室等功能室;(2)配有图书18000册、学生专用电脑45台、教师专用电脑17台、多媒体设备13套、校园网络系统和监控系统各1套、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理化生、体音美、劳技等器材;(3)为改善校园环境,学校想方设法多方筹措约350万元投入校园建设。现已建成300米环形塑胶跑道1个;2个硅PU篮球场、1个排球场、6只乒乓球桌场全部硬化;搭建近1000平方米停车场,铺设2000多平方米的广场砖及做好相应的绿化,彻底改变过去杂草丛生的乱象。(4)主动争取上级配套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现已争取到620万元用于建设一幢30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此项目将于2019年投入使用并彻底改变学校教学用房紧张的局面。
  (二)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1)德育活动制度化。学校建立了日常规“五项评比”制度:周常规有周三共青团活动、流动红旗的评比、升国旗及国旗下讲话等;月常规有1次主题班会、1次黑板报、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考评等;学期常规有评选优秀学生、班主任填写学生评语、班主任工作考评等。工作制度化不仅规范了工作程序,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中明确规定: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科任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德育活动多样化。寓主题德育教育于各种具体活动之中,每年重大节日、纪念日学校都组织大型教育活动。特别是2017年举行的“首届体育文化节”,既有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又有各种学生艺术品展示,受到了领导及学生家长的高度肯定;每周1次的升国旗仪式严肃隆重,国旗下讲话结合实际,常讲常新;各班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生动活泼;请专家到学校作安全宣传、法制报告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向国旗敬礼”、“网上祭英烈”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新八德等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一学期的防震、防火、逃生、抢救等演练,增强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3)德育活动时代化。
  今年以来我校开展“我知耻、我明礼”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全校相互合作,高效运转。让校园每个角落充满文明的气息。①连续几周以“我知耻、我明礼”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②开展一次以“我知耻、我明礼”为主题的班会。③各班出一期以“我知耻、我明礼”为主题的黑板报。④每位学生写一篇以“我知耻、我明礼”为主题的作文。⑤学校广播站利用广播宣传“明五礼”、“知五耻”的相关教育内容。⑥七年级编一份以“我知耻、我明礼”为主题的手抄报。⑦全校师生集体宣誓及签名。开展以“我知耻、我明礼”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开展此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意识和未成年人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从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和谐文明校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认真落实教育部“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增强学生的体质及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兴趣,学校把课间活动设为跑操活动。
  (4)关爱学生亲情化。多年来,在本施教区,贫困生、留守孩子居多,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关爱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如建立一个信息库,实行“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制度,即每位老师对留守的学生进行帮扶,定期谈话和家访,从学业上帮助、生活上救助、心理上辅助,并做好相关记录。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阳光。
  利用网络平台,学校建立师生QQ群,师生可以通过电脑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在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甚至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学生教育方面的探讨,便利快捷有时代特色。
  (5)德育模式立体化。为了加强家校沟通,让每一位家长能更进一步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好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家长科学教育子女,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凝聚教育合力,真正达到家校携手,齐抓共管。
  (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管理彰显特色。
  (1)制定较为科学、完整、可行的管理制度,实行制度管人的理念。
  本套制度包括教师年度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职称评聘管理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班主任考核管理制度、后勤及寄宿生管理制度、卫生评比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的制定都经过反复推敲后而定,集中体现公平、公正、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实现在制度框架内量化积分,公不后载入个人档案。
  (2)实行午间静校管理,做到“动”、“静”结合。学校静校时间为每天中午12:30开始,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中午在校生要活动的学生必须到室外(活动场所主要在操场),而要学习或休息的学生必须在教室内,管理主要由当天带班领导及保卫科值班人员负责,这样做既体现人性化管理特点又能保证教学区井然有序。
  (3)实行24小时带班值班管理办法。学校每天参与值班的人员有校级领导带班1人、保卫科值班1人、生管值日老师男女各1人、教务处值班1人及保安2人,各值班人员职责明确,值班实行校长、书记负总责,每天值班人员负具体责任的管理办法,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谐。
  (4)以教师大家访为抓手,全面推动家校联系。
  积极搭建家校共建平台,加大教师家访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家校共建一直是我校的一大亮点,我们知道通过家访能大大地缩小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从而带动家长主动走进校园,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学校还实行“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制度,即每位老师对留守的学生进行帮扶,定期谈话和家访,并做好相关记录。取得了良好效果。
  (5)大胆创新教研,培养业务骨干,以点带面促发展。
  我们正视教研组建设存在的弊端,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尝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研组活动形式,以点带面,组建新型学科教研组。比如我们为推动教研工作,培养业务骨干;一是主动搭建教学技能比武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一届举办教学能手选拔,第二届举办评课能手选拔),整个比武过程严格按学校教务处事先制定的方案和程序进行,决赛时邀请进修学校
  老师当评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二是主动邀请市普教室和县进修学校专家进校园做业务指导,让我们的老师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专家的点评和宝贵的建议,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三是鼓励老师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培训提升。
  (6)尽量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为了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教学氛围,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校友、县政协林培兴主席关心支持下、亲自牵线搭桥,在欧阳荣金校长努力争取下,学校已收获颇多。一是自2016年起成立每年10万元的长春中学“林建平·林炳义奖教奖学金”(林建平,县政协委员、企业家);二是发动部分校友捐资(已捐资近20万元)改善校园环境;三是漳州乌石天后宫慈善机构2018年起每年出资约5万多元资助学校办学;四是主动联系村两委和社会贤达,正面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
  (四)创建平安校园。学校成立保卫科,科长林龙城,负责学校保卫工作。落实安全措施,防骗、防盗、防打架、防火灾、防溺水、防灾害等,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五)做好后勤保障,认真办好食堂。加强食品安全监督,保障“舌尖上”健康,确保“餐桌上”安全,让师生吃上热饭热菜。林永春认真负责办好食堂,厨师林民英认真煮菜、炒菜,炊事员林盆花、叶小丽、黄尾珍等人认真煮饭,他们热心为师生服务。
  (六)创建美丽的校容校貌,做到净化、美化、绿化、亮化。长春中学天蓝地绿,生态优,环境美。校园温馨,人人舒心,进入校园就像进入花园。文明礼貌,尊师爱生,蔚然成风。
  (七)近三年取得的累累硕果
  2016、2017、2018届中考继续荣获“漳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的称号,并且成功蝉联“漳州市教育教学质量‘信得过学校’”殊荣,同时学校也于2016届创办学以来综合比排全县第2名,全市第23名,2017届全县优生率第一、2018届综合比第三的最好成绩;党建工作于2016年荣获“漳浦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及“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教师个人获奖率也大幅度提高,如:蔡旺民老师于2017年荣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余泗美老师于2016年参加教师技能比赛荣获省级三等奖,这也是创学校办学以来个人荣获最高奖项;经过努力学校现已高水平、高质量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义务教育发票基本均衡”及“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验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百年名校桃李满园
  ——漳浦县佛昙中心小学办学历程概述
  蓝旺龙
  一、学校历史渊源
  漳浦县佛昙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闽南海滨邹鲁之雅称而驰名海内外,自古民风好学,尊师重教,教育事业较为发达。自唐朝陈元光入漳建郡以来,佛昙镇延师教读之风颇盛,有名闻全县的“鸿江书院”、“莲山书院”、“蓉山书院”等,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才,因此佛昙镇历史上有过“科甲芬芳”的斑斓时代。
  佛昙中心小学的前身为莲山书院,校址在佛昙镇岸头村康厝。康厝在明朝时期为鸿儒江出海口七十二岛屿之一,四周碧波荡漾,舟船穿梭,小岛宛如浮水中一朵永不凋谢的莲花,岛上鸟语花香,康氏族人在此建造土堡,在命名莲山的小山上建置读书处,清幽雅静,美名“莲山书院”,聘请良师贤人教育康氏子孙,书院旁种植数棵榕树,郁郁苍苍,坡下建康氏祖祠。据传有堪舆师预言,此地乃风水宝地,出贵人也。由于兴办书院,重视子孙教育,明清两朝,英贤辈出,民间素有“九举十六贡,秀才浮弄宋”之说(“浮弄宋”闽南话为很多的意思),《漳浦县志》可查就有康济时、康万有、康采蘋等中举出仕。康氏族人在明末清初战乱及“迁界”中陆续迁到赤湖北桥、漳州一带及台湾。莲山书院中断办学,清中后期,杨氏族人在莲山书院旧址续办乡塾,到民国初期,莲山书院、康氏祖祠一度被警察所、区公署占用。
  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有感于乡塾、私塾的办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由佛昙乡贤、民国国会议员杨士鹏发起集资创办新式小学,在原莲山书院南侧辟坡填地,兴建仿西方“同字壳”大庭院式平房校舍,教室前后两面均为连拱式走廊,共有教室8间,办公室1间,宿舍2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学校取名佛昙莲山小学,聘请卢细道为首任校长。
  杨士鹏(1853—1939年),字抟九,号稚石,别号漳江老人。漳浦县佛昙镇下坑村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第39名举人,授江苏海门知县,与父杨石亭,侄杨存询被誉为“父子明经”“叔侄联科三拔元”。当时“福建铁路公司”总经理陈宝琛聘杨士鹏任福建“福峡公路”和“漳厦铁路”总督察,铁路建设资金以招募华侨入股为主,他与陈宝琛偕往南洋劝销股票,致力于福建早期交通建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漳厦铁路开始动工兴建,宣统三年(1911年)通车营运。民国元年(1912年),杨士鹏膺选为国会议员,成为全县影响最大的绅士,1922年,在佛昙创建莲山小学,解决家乡孩子读书难的问题。
  如果要对佛昙中心小学进行溯源,她与明朝创办的莲山书院一脉相承,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办学历史,在这五百年的历史长河里,她为佛昙及周边地区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学子;自身也历经坎坷,几经中断,几次更名,但她都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展,1922年建成新式小学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朱熙任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任漳浦县长,他重视发展教育,提出整顿学校,确定县立第一中心学校为全县的示范校,全县行政区域48个联保各办一所小学,并把区署所在地的杜浔、佛昙、官浔、石榴等小学改为县立第二、三、四、五中心小学,为农村小学示范校,至此,学校更名为漳浦县立第三中心小学,为完小学校。而周边村庄陆续创办了几所小学,如1925年创办港头小学,1927年佛昙基督教会在石埕创办了佛昙培德小学,1930年创办东坂小学、轧内小学等,1932年创办整美小学,1935年创办岱嵩小学、白石小学等,均为初小,学生上了高年级均要到中心小学就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任漳浦县长朱熙到校巡查指导,并为学校题写校训“清、慎、勤”,后学校邀请工匠镌刻在校园东北角大榕树下的大石上,三个字刚劲大方、浑厚有力,保留至今非常醒目。
  抗日战争时期,佛昙中心小学师生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组织“晨呼队”、“歌咏队”、“话剧团”,上街头,下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心灵。
  1949年9月25日漳浦县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学校首任校长蓝道义。解放初期,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少年儿童入学迫切,学生数激增,政府竭尽全力,几经扩建,才勉强维持办学需要。至五十年代,整个佛昙镇仅有这么一所完全小学,高小部施教区覆盖全镇二十个行政村,共开设18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
  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八十年代,全国上下掀起办学热潮,村村盖起自己的学校,佛昙中心小学的办学压力才得以缓解。到九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佛昙镇和岸头、先锋两村高度重视“教育两基”硬件建设,学校拆除旧建筑,三次合计投入172万元,先后新建两栋混泥土结构教学楼及一栋办公楼,合计建筑面积为3760平方米,校园面积达到10.2亩(不含莲山后的山坡面积),配有60米直跑道的运动场。2010年国家实施校安工程项目建设,南面三层旧教学楼因安全标准不达标,拆除重建,现为新建三层框架结构的教学楼。
  二、办学现状及特色
  学校坐拥莲花山,俯临鸿儒江,聚山水之灵秀,怀千古之幽雅。而且近年来校园环境不断美化,文化墙主题鲜明,富有佛昙海滨邹鲁地方特色,教育功能凸显。佛昙中心小学2017年9月在编教职员工32人,设有12个教学班,学生总数535人。校园占地面积6580平方米,生均12.3平方米;有两栋教学楼和一栋综合楼,建筑面积3072平方米,生均5.7平方米。2016年漳浦县创建国家级教育均衡县时,佛昙中心小学充分把握发展时机,取得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160多万元美化了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完善了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后头山小公园焕然一新。学校图书室藏书超7000册,生均达15册,采用信息化分类管理。学校还配置有计算机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校园网络全覆盖,实现“班班通”,教学设施日臻完善。
  后头山小公园富于浓郁的文化气息——古朴自然:两株古老的大榕树相拥相拱,形成500平方米的树荫,覆盖校园的东北隅,是大自然赐给的天然遮阳伞,榕树下的东南面,是一块60平方米的天然舞台,2016年铺设了光华漂亮的条石板,炎热的盛夏是师生们嬉戏玩乐和开展活动的好地方,南边大榕树主干与一块大石头相互包容,融合为一体,成为一大奇观,这块石头上镌刻着朱熙的手书校训“清、慎、勤”三个大字。沿着后头山东面建设一条石板路,缓缓而上,在西北角,有块大石头,上面倚着一块小石头,恰到好处,巧夺天工,刚一看像快要掉下来,但几千年来岿然屹立,是一处天然风动石,更是大自然赐予的一大奇观。石头下有一块小平地,规划建设一座读书亭,六角亭拟冠名为“悦心亭”,“悦”与“阅”同音,寓意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愉悦学习,快乐成长。直达山顶平台处,这里有近200平方米的平地,通过规划,石板路的东面受榕树树荫覆盖,为学生读书讨论的场所,在对面的石头上摹刻林士章手书“读书处”,地板铺设鹅卵石,布设诸多石桌石椅,路的西边平地铺设草坪,这样构成了师生课外读书做学问的好场所。在“以德立校、以法治校、以研强校、特色兴校、和谐发展”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校的教学成果日新月异,成为国家级科研基金“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法制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学校道德和法制相结合德育模式创新行动研究”的实验基地校。几年来学校获得诸多荣誉。学校在古朴文化的浸染下,随着教育经验的积淀,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学校与县公安局联手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社团活动有经典诵读,小社团活动有:手工制作、硬笔书法、篮球、花样跳绳、鼓号队、腰鼓队、百灵鸟合唱团等,孩子们在“诚实勤奋、坚毅创新”的校风影响下,在自主、自信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一年一度的军训活动、科技节活动、学生运动会、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体操比赛、跳绳比赛、手抄报制作比赛、画画比赛、卡拉OK比赛、“六一”文娱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三、校训、校徽与校刊释义
  1、校训“清慎勤”:佛昙中心学校办学历史悠久,追踪溯源为元末明初创建的莲山书院延续,至1922年乡贤、时任国会议员的杨士鹏先生创办改制为新式学校,校友遍及海内外。校园东北角两棵400多年的参天大榕树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树下的大石上镌刻着“清、慎、勤”三字,为1937年时任漳浦县长朱熙题写,刚劲大方、浑厚有力,这就是佛昙中心学校的校训。它影响着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伴随着学校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佛昙人民。
  “清、慎、勤”作为校训,为清白、谨慎、勤勉之意。
  【清】即清白、清介、清平、清明、清廉。意在强调师生为人处事须有清白的操守、清介的修养、清平的思路、清明的头脑和清廉的作风。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
  【慎】即谨慎、慎重,古人常以慎言、慎行、慎独、慎微、慎始、慎终等词作为修身处事的至高标准。意在强调师生为人处事须谨行慎言,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警自律,在微小的事情上能够做到不随意,并且善始善终。
  慎,德之守也。——《国语·周语》
  【勤】即勤谨、勤勉、勤奋、勤恤。意在强调师生为人处事须尽心尽力,殷勤恭谨,勤勉奋进,勤学习,勤思考,勤干实事,忧虑体恤民生疾苦。
  文王既勤止。——《诗·周颂·赍》
  2、校徽:学校校徽设计融入了当地人文元素,把母亲河鸿儒江和学校的育人功能融为一体。
  1)中间绿色部分是佛昙拼音首个字母F、T的变形体;像是教师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对待学生像掌上明珠一样关心、呵护;又像幼苗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与中间太阳合起来又似舞动的青春,象征小学生是活泼可爱,青春跳跃的;白色在蓝色的中央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婷婷玉立于鸿江河畔。
  2)下白弯曲部分是中心两字拼音首个字母Z、X的变形体;像征母音河——鸿江河,告诫我们的学生要饮水思源,是喝鸿江水长大的;小河弯曲与外圈相连——含义走出佛昙,融入中国,走向世界。
  3)外圈大圆:象征地球。
  3、校刊《启航》:她是一本富有地方特色的学校刊物,佛昙人民是海的儿女,校刊命名为“启航”,意义深远,希望佛昙的年青一代,他们的人生从这里出发,长大后为祖国、为家乡建功立业。刊物内容丰富,是刊登乡土风情、人文历史、家乡变化的刊物,是学生书写家乡情怀,童真童趣、留下“乡愁”的习作园地。
  四、学校历任校长
  解放前:卢细道邱向荣卢友谦杨早达
  黄水成蓝石寿杨玉忠杨达建
  解放后:蓝道义蓝利宁林达义陈贯珩
  杨软心林泽锋林祝南杨待友(主持)
  戴才有杨文谦(主持)杨中川(主持)
  杨振生黄大本魏木贵蓝旺龙
  五、学校主要荣誉
  1985年学校获得少先队活动“全国创造杯”奖;
  2004年被评为“漳浦县少先队金奖学校”;
  2006年被评为“漳州市先进教工之家”;
  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少先队红旗大队”、“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漳州市课堂教学改革十佳学校”;
  2013年被漳州市教育局授予“漳州市首届乡村学校少年宫”;被漳浦县委、县政府授予“漳浦县文明学校”荣誉称号;
  2015年9月被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授予“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感恩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2015、2016连续两年被漳浦县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比先进单位”称号;
  2018年5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第二批“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