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32
颗粒名称: 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
分类号: D616
页数: 25
页码: 42-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的传统村落概况,包括其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文化底蕴和古村落元素等方面。
关键词: 漳浦县 历史背景 地理环境

内容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方法众多,但有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同时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破坏,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有1300多年的历史,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该村拥有较多古迹、古祠、古民居,汇集灵山、秀水、奇石、古树于一体,占据生态、人文、交通优势;在建设富美乡村中,轧内村被评为“福建省富美乡村示范村”、“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游”、“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福建省第五届历史文化名村”。轧内村实施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并重的实践,对该村历史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提出正确方向,并对全镇美丽乡村建设起了示范性作用。
  传统村落是指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村落格局保存完整,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较高的科学、文化、美学、历史和考古价值,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至今还有人居住并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古老的村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口古井、一幢古宅、一条古巷,无不传承着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我市114个乡镇、1657个行政村以及近万个自然村社中,不乏规划严谨科学、建筑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宗族文化浓厚的古村落。这些村落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古民居建筑、文物遗存数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传统积淀深厚,许多都是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成为漳州乃至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古村落保护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有的村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努力寻求古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为最终实现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努力。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传统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并优化产业结构,开辟旅游资源,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轧内传统村落概况
  轧内村是漳浦县佛昙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人口656户2256人,分为轧内、径口、楼头三个自然村。村域5125平方公里,海岸线3.2公里。村民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现人均年收入为12000元。轧内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一个宁静的沿海小渔村,具有以下古村落元素。
  1.千年古村聚落
  轧内村位于漳浦县佛昙镇东南部,东为台湾海峡三公里海滨沙滩,西是灶山余脉松子岭延伸地带,南隔岩山、莲花山与赤湖镇半石村交界,北与后许村为邻。村北为鉴(通“鑑”)湖沿岸。鉴湖系漳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因水清如镜而得名。鉴湖也是地名,是古代轧内村和后许村的总称;鉴湖周围两个行政村,俗称大坑,雅称代卿。大坑陈氏祖先独具慧眼,选此址肇基,并从轧内村分衍至鉴湖北面聚居,形成后许村。
  从唐代开始,轧内村是从广东经漳浦、至泉州的必经之道,是唐代漳州南北交通驿道。现从佛昙镇经轧内村通往赤湖镇已建水泥路县道。轧内村东部一公里,是海西沿海大通道佛昙段。
  轧内村历史悠久,是我县太傅派陈氏开基祖地。据发现,轧内村有两处远古人类岩画,留下史前人类活动的印迹。据《鉴湖陈氏族谱》(清代重修版)载:“唐有讳浮光者,於垂拱间居漳浦鑑湖坊”,唐开漳将士在鉴湖周围驻守形成村落,足见轧内村开村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现轧内村住民系元初从同安迁入的唐太子太傅陈邕后裔,属漳州南院派系,已传至52世。轧内村是漳浦县太傅派陈氏村社的祖地,除在轧内村三个自然村繁衍外,还分传本地后许村的四个自然村,再传本县赤湖、深土、长桥、六鳌、赤土、绥安等乡镇,远传平和县,广东省、江西省、台湾省等地。尤其是在清代,轧内村陈氏分几批人相继渡台,在台湾宜兰县、台北市、高雄县等县市区建立村落,人口数万人,现在台湾有相同的村名和祖祠堂号。轧内村与台湾宜兰等地宗亲同血缘、共神缘,改革开放以后,两岸往来频繁,台湾宗亲组团回到祖地寻根谒祖50多批次。
  2.唐初开漳重地
  唐朝初期,在闽南泉、潮间,爆发了由原住民纠集山寨武装力量的大规模“蛮獠啸乱”。唐总章二年(669年),唐归德将军陈政奉旨戍闽平乱,年仅13岁的陈元光随父出征。陈政卒后,子陈元光袭职平定啸乱。陈元光将军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奏准于原绥安县地建置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漳浦附州为县,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其后,为彻底根除寇患,保境安民,以达社会长治久安,陈元光于垂拱四年(688年)奏立行台于四境,并在州域要地建三十六堡所,使其与四境行台形成保境安民的军事防御体系。四个行台(也称巡逻台)分布在州治的东、西、南、北。北行台:“在泉之游仙乡松州堡,上游直至苦草镇”;南行台:“在漳之安仁乡南诏堡,下游直至潮之揭阳县”;东行台:“在常乐里佛潭桥直至沙溪湾里太武山”;西行台:“在新安里大峰山清宁里芦溪堡,上游直至太平镇”。陈元光“四时躬自巡逻,命将分戍其地”,并“教诲捍御”,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做到既捍卫疆土又开展生产,保障供给。其中东部“佛潭桥”行台址在现在轧内村鉴湖西岸狮子山南麓,迄今1300多年。轧内村“唐代行台”所处这个位置,是古代从广东经漳浦、通往泉州的沿海必经之路,即古代“官道”,“驿道”。在此建行台,既占据南北交通的要塞,又是镇守大片海疆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条南北通道经鉴湖地段称“径路”,径口自然村由此得名。轧内村陈氏世代重视编修族谱,从明代开始编修,现存有清代续编的《鉴湖陈氏族谱》记载兵营“人和楼”。兵营主体建筑“人和楼”的命名体现陈元光的民本思想。在轧内村狮子山上,还建有山寨一座,是行台相配套的三十六座“堡所”之一,系行台守军的烽火台。
  轧内村的古建筑——“唐代行台”,在唐之后,宋、元、明、清也曾在这里驻兵,历朝在行台原址有过重建重或修,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岁月流觞,轧内唐代行台栉风沐雨,至今存有外楼墙和局部内楼墙,一座三层高的瞭望角楼还完好。行台占地十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由外楼和内楼组成的长方形的土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极显沧桑神韵。外楼墙厚1.2米,三层建筑,包括军房、军械库、巡逻连廊、瞭望角楼;内楼包括守将房、官厅、演武场、天井等。楼门开东南,有外围大门和内楼门,内楼门匾题“人和楼”。1989年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唐陈元光将军在轧内建行台屯兵千户,命将戍镇。在行台之外的轧内村鉴湖周边,以及鸿儒江两岸建“唐化里”,形成村落,帮助土著人发展生产,传授中原农耕技术,改变其“刀耕火耨”的原始耕作习惯,“近海多从事晒盐、造船;内地则从事制茶、烧瓷、制陶和织染”。使僻处边隅的“蛇豕之区”,开始变成一方富饶宝地。陈元光将军在漳浦佛潭行台屯兵,经常亲自到此地巡视,并深深地热爱这一带风景秀丽的环境。这在他所著的许多诗中充分体现,如《晓发佛潭桥》、《题龙湖》、《祀后土》等诗中描写巡视轧内行台的情景。在这几首诗中有描写轧内行台和鉴湖周边的具体景观,如“带雨金龙甲”描写鉴湖中“石鳌”;“朝天锦鲤鱼”描写行台院内石头景观;“石裂磨刀处”描写鉴湖岸上“试剑石”;“天启鉴湖清”描写早晨鉴湖水清如镜的美景。陈元光诗“题龙湖”即漳浦佛昙镇轧内村鉴湖。
  3.五湖十六胜景
  轧内村,古代有五个天然淡水湖,即鉴湖、莺湖、南湖、庵湖和草湖。五湖风景优美,山环水抱,湖光山色,怪石嶙峋,浪涌涛声,渔歌唱晚。清代康熙年间广东鉴湖籍举人陈辉写有《咏五湖》诗五首,其中詩题鉴湖:“鉴湖水涨望漪漪,满地荷花长绿枝。翠湿松云连曲岸,碧涵山月映清池。鱼亭水动波心现,鹭石岩飞陇外移。最是菱花开宝匣,一泓澄徹独吟时。”因地理变迁,现只存鉴湖,其它四个湖已成田园。《漳浦县志》记载:鉴(鑑)湖,在县东三十里,周围二里许,因湖水清澈如鏡而得名。
  鉴湖在唐宋时期也叫“龙湖”,是因湖的西面山脉似龙,龙头伸向湖边饮水,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飞龙戏水”而得名。相传陈元光将军在此地得到高人赠送一把宝剑,取名“龙湖剑”;他对龙湖情有独钟,遂以“龙湖”为号,诗集名为《龙湖集》。在轧内村径路这一南北通道的路边,有一小山,山上一石耸立山头,人们根据其形命名为“将军石”,小山为“将军山”,历经千年,人们经过时必瞻仰将军形象,铭记圣王恩德。轧内村海岸上有一小岛屿,称“将军屿”,在《漳浦县志》有记载:“盘石叠耸,舟舶不通,望海者多乘筏以取海蛇。相传陈元光尝驻兵其上,故名。”
  轧内村五湖周边有大自然形成的十六胜景。十六胜景为:太峰倒影、鉴水澄清、猴公拱日、将石参天、巾峰耸秀、髻岫凝烟、乌纱启瑞、玉笏凌云、南浦归帆、西崖积翠、龙川怪石、凤井甘泉、石屏映月、灯架生花、仙石遗踪、海天旭日。轧内村,属沿海丘陵地貌,辖内耸立着许多小山,环抱鉴湖,山上、湖边、三公里的海岸线上,有许多花岗岩,形状奇特,精美灵秀,引人遐想。除十六胜景外,还有许多命名已久的石头景观,如:“大圣讲坛”、“石鳌啸天”、“大狮王”、“海龟石”等等。
  4.科举文化之乡
  元朝至正年间,佛潭大坑二世祖陈寿曾建私塾于卧云山(今轧内红山)上。陈寿之子陈天叙,字则彝号困翁,生于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卒于明朝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陈天叙在明洪武年间考中明经,担任漳浦儒学训导,后因患足疾辞去职务,回家乡继承父业,重整私塾,并取名“鸿江书院”。他亲自担任书院先生,教授乡里子弟。明洪武十二年,书院曾被贼寇所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叙两子陈亹与胞兄陈翼同榜中式举人,是漳浦县第一家兄弟同科中举,时称“双桂联芳”。陈天叙长子陈翼重修鸿江书院,讲学教授乡人子弟。成化二年(1466年),陈亹因病乞请归休,重修鸿江书院,培养大批人才。鸿江书院虽地处偏僻,规模不大,但人才辈出,闻名遐迩。书院当时积书数千卷,是明初漳浦辖地(含现在浦、云、诏、东)四大书院之一。在陈亹的推动下,鉴湖文化日臻浓厚,科举鼎盛,与明朝漳浦七都乌石地区、云霄镇同为明初漳浦县文化发达之乡。陈亹、陈奂祖孙均担任过省级行政长官,且政绩卓著,名噪一时,俗称“大坑出布政”。在清朝初顺治年间,政府下令“迁界”,这里成荒芜,书院又被毁。鸿江书院是漳浦鉴湖地区教育的发祥地,载入《漳州府志》及《漳浦县志》。据清康熙《漳浦县志》记载:“鸿江书院,在县东十七都,明洪武中,乡人陈则彝建,授徒讲学,多所造就。正统十二年毁于寇,其子孙重葺之,以教乡子弟,今圯”。清初迁界,书院废弃,至康熙间修《漳浦县志》时,已倾圯,至今仅存遗址。在建设富美乡村的今天,轧内村正准备重建鸿江书院,恢复昔日教育辉煌。
  由于祖先重视教育,兴办书院,培育人才,轧内村在明清时期成为漳浦县科举仕宦望族,名噪一时,带动佛潭、赤湖、深土、六鳌、湖西等漳浦东半部的文化发展,在历史上起了文化领头的作用。轧内村从明朝永乐年间起,科甲连绵不断,曾在明、清朝出了“两布政、四进士、五举人、四贡生、四武科”的科举仕宦乡贤,堪称是漳浦县书香文化之乡。四世陈亹于明朝正统元年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是漳浦县第一位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之人,载入《漳州府志》。其后家族兴旺,名贤代无间断。进士还有陈奂,于成化十一年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右参议;陈公相,于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温州知府、广西副使;陈烈,于明正德进士,授武进县令。武将陈元义,授山西太原参将左都督,诰封“荣禄大夫”,御赐“英猷克矢”匾额。
  5.千年古樟树群
  轧内村地处海边,多飞沙走石,700年前,祖先便在村中种植香樟树来抵御风沙,形成防御林带。轧内村至今拥有七百多年的古香樟树9棵,集聚在村子东面,还有树龄近三百年的古榕树3棵。古樟树最大的胸径2.8米、最大的树冠覆盖面积近2亩、最高约25米。古榕树最大的胸径2米、树冠2.2亩。成片的古树长在贫瘠的沙土中,叶茂根深,盘根错节,髯须飘然,老树新枝,焕发新容,令人叹为观止!走进古樟树群,人们总可以闻到一阵阵清香。古树、渔村、大海、沙滩,和古老的燕尾厝民居,构成一幅生态家园的梦幻般美景!千年古樟树园占地8亩,形成国内罕见的古树奇观,大批游客观赏,皆叹为观止,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珍贵的篇章墨宝。
  最为神奇的是人称“樟抱榕”的樟榕一体老树。樟树枝干粗壮,格外挺拔,在离地面约三米的樟树分岔处长出一棵榕树,伸出了两条粗粗的根,深深地扎进土地里。榕树紧紧依偎在樟树上,长得枝繁叶茂。当地人形象地称这两棵树是夫妻树,雅称“樟榕合璧”,它们一起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而相互厮守。当地的年轻情侣结婚前会牵手来到树下拍照,许下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的美好愿望。近年来有环球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这棵罕见的奇树。
  6.大量传统建筑
  轧内村现留下大量宗祠建筑群、古民居、庙宇,建筑时间大都属于明清时代。古宗祠有18座,建筑面积5996.4平方米,占地16亩;古民居有170多座,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15亩。宗祠、庙宇均为土木结构建筑,大多是三进制、也有两进和单进;墙体是三合土夯筑而成,圆木柱、木梁,硬山顶,双燕尾脊,白墙红瓦。大门前做一字长廊,明间内收,作凹窝式,木镂花雌虎窗,青石门枕石,檐柱有透雕图案。古民居呈长方形,为三间二伸手,四翠、六壁等闽南传统民居代表性建筑,屋顶燕尾高翘,富有地方特色。
  传统建筑代表有轧内陈氏家庙、都督府第、玄天上帝庙。陈氏家庙是太子太傅派陈氏漳浦县鉴湖陈氏衍派的总祠堂。家庙位于轧内自然村,祠堂北向,正对鉴湖,占地1286平方米,建筑面积702平方米。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后院,后堂组成,宽18米,纵深39米。墙体三合土夯筑,三进土木结构。大门联书:鉴尊诸祖列宗德业辉煌奕世衣冠荣梓里,湖纳洪流细水绿波潋滟三山灵秀挹祠堂。梁枋间悬有陈氏家庙、进士、经魁、兄弟同榜、父子奏功、武魁、英猷克矢、陆军中将等匾额。院墙右侧嵌有清道光八年重修祠堂捐资名录碑二方。陈氏家庙大埕上保留了三块形态奇特的花岗岩石,还有石马、石狮、石人等。其中有一块天然石头形似古代官帽的纱帽石,被称为鉴湖十六景之一的“乌纱启瑞”;一块形似娘伞的石头,称为“娘伞呈祥”。这两块奇石景观是鉴湖陈氏子孙代代出仕的象征。
  大坑陈氏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正统成化间有过扩充,明中晚期重修,清迁界时被毁,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道光六年(1826)维修,1915年又修,1981年至1989年进行了一次耗时八年的大修。2011年3月24日,经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都督府第,为清康熙年间官居山西太原参将左都督陈元义所建。陈元义,漳浦轧内村人,于康熙二十二年随施琅将军攻打台湾立功。康熙皇帝封为山西太原参将左都督,诰封为荣禄大夫,御赐“英猷克矢”匾额。陈元义回乡重修鉴湖陈氏家庙,并在住地径口社建三进宗祠,现保存完好。
  玄天上帝庙位于轧内村的南侧,坐北向南。该庙原为明弘治辛亥年(1491年)十月本乡陈奂在山西总督军饷的任上奉旨调任贵州布政使司右参议时,从湖北武当山取檀木及炉金回乡木雕玄天上帝、观音佛祖、注生娘娘等一系列神像,建一座单进庙宇,以供民众敬奉,距今有五百二十二年。庙里悬挂“武当行祠”匾额一个,相传是陈公相的学生——万历癸未(1583年)进士、尚书叶向高及大学时李九五两孪生兄弟亲笔所题的,至今430年,已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对象。1988年5月被列为佛昙镇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重新改建,由原来的单进改为前后相连通的两进结构,并拓宽2米多。现在,玄天上帝公庙以及周边环境焕然一新,雕梁画栋、高脊飞檐、气魄非凡,宏伟壮观。
  7.漳浦荔枝源地
  轧内四世陈亹,生于明初建文年间,卒于1478年,字尚勉,号梅庵,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式举人,正统元年(1436年)登进士。曾任户部广东清吏司、江西清吏司主事,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天顺四年(1460年)升广东布政使,为漳浦县历史上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第一人。
  陈亹在外为官,心系家乡,热心祖地鉴湖及漳浦的公益事业,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从广东引进荔枝良种,为漳浦良种荔枝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陈亹在广东任上,发现广东乌叶和金钟荔枝品种十分优良,且繁殖种苗采用无性繁殖的技术(即“高压苗”),品种长久不会变异,便让六弟陈环船运荔枝苗回家乡种植。康熙《漳浦县志》卷四“风土篇”有记载:“荔枝,有四月熟者曰火山,有五月熟者,有六月熟者,其种不一,以绿荷包为胜,叶冬青,亦名乌叶子。此种乃邑陈叠任广东布政使时移来,船中避风日,以绿荷护之,故名,旧植鉴湖最胜。南海荔,即金钟,亦陈亹携来。”陈亹从广东带回的荔枝品种有绿荷包(乌叶子)、金钟、早吃仔三种,首先在鉴湖地区和下黄、赤水一带种植,以后逐渐传遍全县。大坑因靠近海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适宜荔枝的生长,至今少有荔枝,只有田坪社幸存一棵,有550年树龄。现在保留、发展荔枝最好的是旧镇的乌石。原因是乌石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最适宜荔枝栽培;且乌石与轧内村连续几代人结为姻亲,关系十分亲密,乌石人较早就种植了陈亹从广东引进的荔枝良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荔枝的生长,得以大量种植,从此,乌石便成为漳浦荔枝的著名产地。
  8.民俗文化遗产
  轧内村有一台漳浦县知名的芗剧团,在漳州各地演出流传了几十年。因此涌现了众多的唱戏和民乐艺人,如“绝活世家”陈忠平等。每年端午节,轧内村、后许村组织村民在农历五月初七、初八在家乡的鉴湖举行龙舟赛,热火朝天。现在这一传统古村,已拥有华丽的龙舟十艘。轧内能工巧匠众多,有一家石绘工厂,两家手工刻字工艺作坊;一个用竹篾编制斗笠世家;有几个专门从事木雕和宗祠建筑的传统木匠世家。
  二、立足资源优势,保护古村文化
  古村落是一个生活的场景,对古村落的保护就是不影响和改变村落原有的场景,对于极具价值的乡土文化元素原真性地保留下来,形成村落生态、文化、古建筑的活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以村落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轧内村历史悠久,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生态、人文、交通之优势;是唐代开漳治州、传播中原文明的重要基地,是明清引领地区文化发展的书香望族,是闽台两岸、粤、赣等地太傅派陈氏的开基祖地。轧内村始祖于元代到此地开基立业,至今700多年,是一个典型的闽南传统古村落。村里有古迹5处、明清大小宗祠18座和成片古民居、古树。2014年,轧内村被定为省级富美乡村示范点,时任漳州市市长、现任漳州市委书记檀云坤多次带领相关部门领导莅临该村检查指导。他指出轧内村有“五古”(古祠、古厝、古树、古兵营、古文化),具备不可复制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指导该村以“鑑湖古风”为主题打造省级富美乡村示范点。其做法和经验有:
  (一)夯实基础设施,打造富美家园
  几年来,轧内村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村容村貌。1.实现村内道路全硬化。一方面向上争取资金,另一方面发动村民捐款,将村内道路实现全硬化,解决交通要素,累计建设水泥道路15公里。2.实现全村主干道亮化。投入12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00杆,实现道路全亮化。3.实现公共场所美化。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旧弃房屋40间,猪圈80间,旱厕40间,清理所有巷道杂物、乱石。并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生态保护和环境维护长效机制。4.重点建设4大公园。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就地取材打造鉴湖生态文化公园、大圣讲坛公园、古樟树公园、玄天上帝庙区公园等4处休闲旅游场所。
  (二)做好建设规划,打造古村品牌
  1.制定《轧内村古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为保护、开发、利用好轧内村文物古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轧内村实际情况,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轧内村制定《轧内村古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办法》的制定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和“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保持和延续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对于古建筑,轧内村坚持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按照村庄整治规划,改善古建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轧内村严格依据《办法》对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祠堂、古迹(唐代陈元光行台)等采取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如: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包含安装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空调外机、水塔、太阳能(空气能)热水器、卷闸门、改建古建筑门窗;禁止擅自迁移、拆除古建筑,禁止擅自更换构件或故意破坏古建筑,对擅自拆除古建筑的房屋业主,不予办理宅基地审批。在古村落保护范围内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在古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批准后可以实行。村委会将古建筑保护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护经费用于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鼓励采取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维护。
  2.做好2014-2030建设规划。
  轧内村请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2014-2030建设规划进行专业设计。规划设计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政府积极推进富美乡村建设有关规定,以及我市“积极指导富美乡村示范建设,确保富美乡村规划先行,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建设力争实现村庄好环境、好生态的外在美和村民生活宽裕、社会文明和谐的内在美,打造富美乡村示范点。”要求,结合《漳浦县佛昙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从实际出发,编制科学合理的《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村庄建设规划(2014-2030)》,以有效地指导村庄项目建设的分期逐步实施,提升村庄品位和形象,建设宜居宜游、更具魅力活力的富美乡村示范点。规划遵循“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合理布局”、“注重特色,保护生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产业为魂,一村一品”等五条原则
  (三)弘扬传统家风,建设和谐社会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将家风锤炼成文字便成为家训或家规,家族祖宗流传下来以影响宗族后代的家训就是祖训。训以治家、训以育人、训以养德。轧内村是开村千年的古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世代家庭极其重视以家训、祖训的形式对族人后代进行教育,使之成为润泽滋养村民最富养分的精神食粮。在轧内村,厅堂悬挂家训、族谱记载祖训、世代传承家风,使历代村民精神血脉、道德钙质得与延续,使传统的家训祖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适应,推动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形成浓厚的社会道德风尚,是这个村良好民风、社风、党风、政风的道德之基,精神之本。
  在富美乡村示范点建设大开发的过程中,全村形成“四风”特色,即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促进百姓安居、社会和谐、产业发展。
  三、开发保护并举,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重要途径,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做为千年文化古镇,佛昙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厚重,再加上良好的区位优势,厦门大商圈的带动,发展旅游大有可为。对此,镇党委政府决定,将轧内村进行高起点规划,创建文化休闲旅游区,以此来带动全镇的经济社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轧内乡村旅游开发的总体定位将以古村自然资源、绿色生态为背景,充分展示唐初开漳文化、明清科举文化,结合当地优势农渔业,发展集特色餐饮、民居民宿、休闲游乐、文化体验、康体娱乐、演艺活动、高端休闲于一体的度假中心。
  当前,轧内村正在寻求乡村旅游开发的合适途径。旅游开发始终要与本地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之中并受益,以促进古村落和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既要要引进高端团队,借助团队的资金优势启动开发项目。又要循序渐进,依据古村落保护与旅游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目前依托古村落的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开展观光、农家乐,逐步开展古村落文化、休闲度假型等旅游项目。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促进古村落乡村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古村落人们生活水平。轧内村中“古厝古祠古民居、奇石古树一面湖”是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必将成为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的最佳基地。
  保护传统古村落对记住乡愁、延续文脉、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有原则的开发是最好的保护。我们相信,经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全线通车,轧内村会以更美好的姿态,更迷人的风情,吸引八方游客的到来。同时,轧内村的文化保护和富美乡村建设经验,也将对佛昙镇乃至全市其它村落建设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志平
责任者
陈天叙
相关人物
陈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轧内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陈氏家庙
相关作品
大坑陈氏家庙
相关作品
玄天上帝庙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鉴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