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踏浪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31
颗粒名称: 勇立潮头踏浪行
其他题名: 漳浦县改革开放四十年综述
分类号: D616
页数: 41
页码: 1-4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和成就。
关键词: 漳浦县 改革开放 历史

内容

漳浦是千年文明古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东临台湾海峡,全县陆域面积2145平方公里,境内辖17个镇、4个乡、10个农林茶盐场,277个行政村,16个社区和8个居委会。
  漳浦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辉煌历史和开拓进取精神的苏区县、老区县。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北伐军入闽后在这里率先建立党组织、开展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战争,成为全省农运的中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掀起抗捐热潮和武装反抗斗争,这里是党领导漳浦工农革命群众创建的南方苏区的重要县份和中心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闽粤边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这里战天斗地,大念山海经,敢闯敢冒尖,城乡巨变,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创造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基地、典型和经验。勇立潮头踏浪行,漳浦县改革开放四十年谱写出骄人的历史新篇章。
  沧桑巨变金漳浦
  自古以来,福建流传有“金漳浦、银同安、铜延平(南平)、铁邵武”的说法。若要探讨“金漳浦”的由来,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要算是《闽书》。这本书系明万历年间进士何乔远所著,他在书中提到漳浦时写道“旧有金名焉,谚谓之金漳浦。”一个“旧”,一个“谚”,足见“金漳浦”雅称的久远、深广。
  为什么人们喜爱在漳浦的前面冠之以“金”字呢?主要是因为漳浦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山多海阔,气候宜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关系落后,生产力低下,这里山荒海闲田低产,山海资源得不到开发,广大人民群众捧着金饭碗吃不饱肚子,仍然摆脱不了贫穷与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天翻地覆,漳浦的历史揭开崭新的一页。1977年与1949年相比,漳浦人口从25.1万人增至58.1万人,增长2.31倍;国民生产总值从2407万元增至9295万元,增长3.86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35元增至64元,增长1.83倍。28年来,经济有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然而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直到改革开放,漳浦才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漳浦大地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乍暖还寒,漳浦人民敢于解放思想,冲破“左”的束缚,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迈出可贵的步伐。万安农场党委勇于拨乱反正,于1978年在全场推行定额管理,联产计奖的办法,使产值两年翻一番,由亏转盈。1979年3月7日,福建省委党校校刊《理论与实践》刊发笔者采写的长篇调查报告,介绍漳浦万安农场由老大难变为先进单位的做法与经验,该杂志发表编者按予以肯定。与此同时,漳浦农村一些生产队悄悄试行包产到户的办法,他们把队里的稻田分为“公田”和“口粮田”两部分。“公田”由各户抽工来耕种,收成后作为缴纳征购和留种用。“口粮田”按人头直接分到户,由各户耕种,多收多吃,少收少吃。这个办法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与当时有些上级的保守思想相抵触。1979年3月16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包产到户必须纠正》,刊发两位记者在漳浦的调查,编者按认为漳浦的上述做法是分田单干,必须加以纠正。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映证,漳浦的农村改革因为敢冒敢闯,走在了全省的前头。
  1981年初,项南担任福建省委书记不久,就下基层考察。他坐中巴车从福州一路南下,到漳浦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听到县委书记黄步翔汇报试行生产责任制,把山上的荔枝树、海边的海蛎埕分到户管理,他非常高兴,称赞漳浦的干部思想活跃,对开发山、利用海很有一套想法,富有创业精神。从此以后,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头版二条及二、三版头条,连续刊登漳浦大念山海经及开放的经验和成果文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及海外媒体纷纷聚焦漳浦,大大提升了漳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其宣传报道的份量及密度,居于全国、全省县级的前列。拓荒者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吸引台商投资的共赢精神,深深地打上了漳浦印记,成为海内外媒体报道的重点和亮点。
  如同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如同雨后的春笋,蓬蓬勃勃地生长。改革开放使漳浦踏进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人们勇立涛头擎大旗,敢闯敢干敢冒尖,憋足劲儿往前赶,闯出了沧桑巨变,闯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辉煌。
  2017年漳浦县人口9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6元。与40年前的1977年相比,人口增长1.6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29倍、财政收入增长491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82倍。
  这里四季花卉争妍,常年佳果飘香。山上栽“摇钱树”,就是一片“绿色的银行”;海边建“聚宝盆”,年年有收割不完的“水上庄稼”。春天播下希望,秋天流金溢彩。开发中的金漳浦,沧海桑田,正迎来金光灿灿的今天和明天!
  改革开放拓荒者
  改革开放初期,漳浦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大念山海经,放开手脚开山耕海,敞开胸怀招商引资,成为全省的突出典型,为漳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切离不开好的带头人,时任县委书记的黄步翔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不愧是改革开放中的拓荒者。2018年8月,漳浦县委、县政府决定推荐黄步翔为我县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人物。
  1974年11月,龙海县委常委兼角美公社党委书记的黄步翔,被调任为中共漳浦县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85年11月,他当选为福建省委候补委员。1987年6月当选为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7年7月被免去漳浦县委书记职务。
  黄步翔在漳浦担任县委书记的13年,是求真务实、拓荒改革的13年,是开发山海对外开放成效卓著的13年。他农民出身,对农村工作很熟悉、有感情,对抓农业很有一套办法。一到漳浦就大抓农业生产,大搞水利和农田开发,第一战役即组织千军万马拓宽加深鹿溪河道……1978、1979年,漳浦农村悄悄试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等办法,一段时间黄步翔因“工作失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1981年初,项南在漳浦调研时,听到县委书记黄步翔汇报试行生产责任制,把山上的荔枝树、海边的海蛎埕分到户管理,他非常高兴,称赞黄步翔“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又支持漳浦山上种植林果茶、海上养殖鱼虾贝的做法,总结为念山海经,建议成立花果中心,题写“大念山海经,黄土变成金”,作为花果中心大门的对联。5年来,省委书记项南5次到漳浦考察调研,每次都看到漳浦的新变化,非常高兴,加以总结推广。有人说黄步翔是“黄大炮”,项南肯定“大炮比机关枪好”!有人匿名诬告黄步翔,项南派专案组下来调查落实,亲自执笔在福建日报头版刊发评论“不许诬告!”在黄步翔等一班人的领导下,漳浦的山海开发热火朝天,荒山迅速绿化,使百万亩荒山种上了林、果,10多万亩滩涂养上了鱼、虾、贝。引进台资外资的步代加快,对台小额贸易量连年居全省首位,对台引进大批水果、水产等农业优良品种,兴办了一批工厂,对虾养殖规模成为我国南方第一大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日报1985年10月22日刊登长篇通讯《干部就要实干——记中共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新华社记者许一鸣、施峥尧与严利人合作),文中“赞扬黄步翔这位县委书记朴实无华的实干精神”。
  1993年5月,时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的项南为严利人《金浦潮》一书作序“赞拓荒者”,文中对黄步翔的拓荒精神再次给予赞赏和肯定,他写道:“人民是明白的,历史是公正的。漳浦县那位因开拓而闻名的县领导,在他调离漳浦多年之后,仍然在人大代表选举中,获得最高的选票,这就是人民对拓荒者的最大信任。”
  1995年,黄步翔从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后,又重回漳浦,与老伴一起来到花果中心,承包一座约65亩的荒山丘开垦种果,自费建房安家,当起了农民。他用退休金购买果苗、肥料,雇工挖穴、栽种,继续着拓荒者的事业。《福建日报》1998年12月23日刊发笔者采写的通讯《当年大念山海经的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退休之后承包荒山搞开发——安家花果山乐为拓荒者》。《人民日报海外报》2002年7月31日刊发笔者采写的通讯《“厅级农民”的新奉献》,称赞“有着50年党龄的黄步翔,对人民、对革命事业一片赤诚。”“老县委书记黄步翔牢记宗旨为人民,拓荒创业不停步,用汗水和智慧编织着满天绚丽的晚霞,正在作出新的奉献!”
  功夫不负苦心人,黄步翔经营的荒山丘很快便花繁果硕,郁郁葱葱,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处亮丽风景点。至2011年,他与老伴在这“荔眼山庄”平房内一住就是16年。这时他年届八旬,已进入耄耋之年,在亲人们的劝说下,黄步翔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钟爱的花果山,回到漳州市区的家中怡养天年。
  百万荒山披绿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开放以来,漳浦林业飞跃发展,由百万亩荒山大县一跃而转变为绿化生态县。这个时期,是漳浦林木种苗事业迅速发展、造林面积最大、质量最好、成效最快,造林管理最规范的时期;也是林政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森林资源迅速增长的年代;是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年代;也是花卉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漳浦重要产业的年代;是漳浦从荒山超百万亩的全省落后县变成全省30多个沿海县(市、区)中的林业“强县”的年代。国家林业部授予漳浦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达标县”、“平原绿化先进县”,省政府授予漳浦县“造林绿化达标县”;2000年,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授予漳浦县“中国花木之乡”,2001年,国家林业局授予漳浦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
  改革开放以来,漳浦森林资源快速增长。从2007年森林资源档案资料与1980年林业区划资料对比看出:有林地面积从1980年的51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61万亩,净增110万亩,增长3倍多;荒山从1980年的106.4万亩到2007年的12.2万亩,净减94.2万亩,减少88.55%;林木蓄积量从1980年的47.97万立方米到2007年的140.2万立方米,净增加92.23万立方米,净增192.24%,年平均净增3.53万立方米;林地绿化程度从1980年31.7%到2007年91.7%,净增60%,年均净增2.22%;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17.3%到2007年的53.96%,净增36.66%,年均净增1.36%。
  2017年,漳浦县林业用地11.8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1.19万公顷,疏林地面积653.33公顷,灌木林地面积913.33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514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56.31%,活立木总蓄积量450.80万立方米,林地绿化率94.30%。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5.59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47.18%。如今的漳浦,一座座山峦披绿装,一条条溪流水澄清,千山绿涛澎湃,万壑百鸟和鸣。
  1984年,漳浦县的荒山绿化取得突出成绩,跃入全省先进行列。省电视台派记者专程前来漳浦拍摄大型纪录片,在省电视台播出。片中配有严利人作词、骆季超作曲的主题歌《定叫家乡胜天堂》。歌词如下:
  梁山翠,鹿溪长,政策带来好春光。千山扎富根,万户造林忙。今朝踏遍荒山洒热汗,来日大树底下好乘凉。山青流水长,林海献宝藏。歌唱林业大发展,加快步伐奔小康,加快步伐奔小康。
  梁山翠,鹿溪长,立志开发声势壮。千山扎富根,万户造林忙。今朝踏遍荒山洒热汗,来日荔红如霞遍山岗。四时佳果香,桃李斗芬芳。歌唱果树大发展,定叫家乡胜天堂,定叫家乡胜天堂。
  碧海银滩献宝藏
  大念山海经,黄土变成金,浅海滩涂献金银。
  漳浦是福建省海洋大县,全县海岸线长267公里,有11个沿海乡镇(场)共76个临海行政村。海域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为陆域面积的1.7倍,其中滩涂面积161.3平方公里(24.2万亩)。整美、六鳌、古雷3个半岛形成佛昙、旧镇、古雷3个天然良港。有大小岛屿27个,海湾47个。可是千百年来,这里的海水养殖竟处于零星状态,形不成规模。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漳浦掀起大念山海经的高潮,农民开山耕海的热情高涨。由于思想解放,政策、措施落实,加上当时上亿元的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内银行开发贷款的扶持,山海开发的速度大大加快。
  霞美镇发挥滩涂平坦、海淡水交汇的优势,大片发展条石海蛎养殖,1985年就新发展蛎埕2500亩。当年统计霞美蛎埕达11000多亩,年产鲜蛎肉2000多吨,其中60%以上销往香港市场。
  改革出奇迹,沧海变虾田。1979年前,漳浦的养虾业还是一片空白,1989年这里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的养虾大县。过去吞吐潮水的海湾,如今成为出金产银的“聚宝盆”。县政府于1987年制定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若干优惠政策,提出切合漳浦实际的“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因地制宜”的渔业发展方向,同时,从融资、电力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从引进外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注重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给予支持,走多品种、多模式发展道路。陆续引进了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高优品种,到1988年基本形成对虾养殖大布局。1989年养虾4.3万亩,产值12100万元,养虾户纯利润3850万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和经济的一大支柱。
  漳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大发展于1980年代中后期,提高于1990年代。从1990年至2007年,水产养殖产量均居全省第一。200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36万吨,水产养殖产量占31.2万吨,养殖面积达29.5万亩。2017年,水产总产量达44.38万吨,水产养殖产量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1990年初,漳浦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巩固对虾养殖基础上,大力发展浅海养殖。规划建设“海上田园”,推广海上立体养殖,实施壮大“蓝色产业”的战略决策。1991年迎来了全县开发浅海养殖的热潮,其中贻贝养殖是热点,在下蔡林场海区,用木麻黄作附着基,采用延绳式或浮筏式养殖模式试养贻贝取得成功。到1993年,全县已发展贻贝养殖8000多亩,产量超万吨。1996年后,由于受市场价格影响发展势头才逐步减弱。
  1993年,漳浦县水产局与绥安镇绥西村合资在古雷下垵组建我县第一家鲍鱼养殖公司漳浦县海珍开发有限公司,当年投入鲍鱼育苗生产,产苗200万粒,获得生产性成功,并随后推广到几个重要养殖乡镇。1997年,县政府制定鲍鱼养殖规划,分陆上工厂化养殖和海上吊养两种模式,第一期陆上工厂化养殖占地2600亩,海上吊养500亩。
  截止2005年,全县已有工厂化养殖企业300多家,养殖面积45万平方米,占地近万亩,海上吊鲍3600亩。
  全县年产商品鲍1550吨,苗种1.5亿粒,成为漳州市第一鲍鱼养殖大县。漳浦县境内最大鲍鱼企业养殖面积超2万平方米,投资逾亿元。古雷“灯塔”牌鲍鱼远销世界各地,并在1999年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
  到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业形成六个养殖产业带。一是对虾养殖产业带,分布在全县沿海各地,养殖面积6.5万亩,养殖品种有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东方对虾、刀额新对虾;二是鲍鱼养殖产业带;三是花蛤养殖产业带,养殖面积近4万亩,平均年产花蛤2.5万吨;四是牡蛎养殖产业带,面积5万亩;五是紫菜养殖产业带,面积2.5万亩。以六鳌紫菜品质为佳,1999年获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2002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六是青蟹养殖产业带,主要养殖模式是虾蟹生态混养,以沙西红蟳最为有名。
  漳浦水产养殖业现有鱼、虾、贝、藻四大类几十个品种。其中,对虾、鲍鱼、花蛤、牡蛎、紫菜、青蟹、泥蚶、蛏、石斑鱼、海鳗、海带已成为水产养殖的规模养殖品种,对虾、鲍鱼、花蛤等养殖规模居漳州之冠。近年来,佛昙新兴起的河豚养殖业,蓬勃向上,带动餐饮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年产值超过8亿元。
  以工兴县开新局
  漳浦历来是纯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1949年第一产业占比为97.8%,1980年第一产业占比为72.4%。是改革开放促进了产业调整,迈向均衡发展。2015年一、二、三产业的占比为19.5%、40.5%、40%,农业的占比与解放初对照大幅度降低,工业、服务业成为后起之秀,唱起了主角,经济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据《福建日报》1985年2月8日报道:盯住市场搞生产,以工促农上得快。漳浦县工农业总产值五年翻一番,经济开始起飞。漳浦县走贸一工一农发展道路,去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6468万元,比1980增长81%,如果以1979年为基数,到1984年底五年已经翻了一番。这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跳出农业抓农业,两眼盯住市场,头脑多想工业,调整农业结构。他们利用这里的自然优势,压缩粮田,扩种甘蔗,贷款3500万元,办起日榨二千吨的大型糖厂,从而增加了收入,转变了被动局面。四年来,他们按出口贸易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按加工需要发展农业生产,先后办起罐头厂、啤酒厂、脱水蔬菜厂、冷冻厂等一批水产、水果加工的骨干企业。其中糖厂和罐头厂年产值已达千万元以上。去年全县共冷冻和加工各种水产品15万多担,加工产值比前年增长74%,全县乡镇企业的总收入比前年增长60%......
  1990年起,漳浦县委、县政府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出“以工兴县、兴工富民”的经济发展部署,工业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到2007年末,全县各类工业企业达到960多家,是1978年的10.6倍。外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2亿元,是1978年全部工业的87.5倍。实现税收2.18亿元,是1978年全部工业的71.5倍。工业的强劲发展,带动全县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县财政收入达到5.22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行业贡献突出。经过多年的整合提高,全县已形成食品加工、五金电器、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新培育皮革、造船、玻璃、运动器材及临海化工等新兴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尤其是五金、运动器材、皮革制造、船舶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为漳浦县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产业共聚集规模企业100多家,年产值5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以上。纺织服装主要集中在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佛昙工业园,有规模企业31家,年产值超7亿元;五金电器主要集中在绥安工业园、赤湖工业区、佛昙工业园,有企业27家,基本形成五金电镀,马达制造、家电、花园用品等产业配套链,年产值8亿元以上。雨伞帐篷主要集中在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有规模企业16家,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运动器材主要集中于旧镇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有规模企业7家,年规模产值5亿元以上,随着投资上亿元项目立和的投产,运动器材规模将进一步做强做大。至2007年,旧镇工业园已成为我省运动器材制造专业基地。食品加工主要集中在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佛昙工业园,有规模企业27家,年产值16亿元以上。船舶制造主要集中于赤湖游艇工业园、六鳌半岛,形成以一帆重工、神舟造船、日产游艇为主的产业群,年产值达3亿元。皮革制造主要集中于赤湖皮革园、黄仓工业园和绥安工业园,有皮革项目6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税收4亿元。
  “十五”规划(2001—2005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34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20亿元,增强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期间,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52.47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226家。古雷港区、绥安工业开发区等加快建设,培育形成了食品加工、光伏玻璃、皮革五金、健身器材、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一帆重工船舶分段加工、大唐风力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自行车产业园、民生置业产业园、一帆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粤港家居产业园落户前亭工业园,总投资80亿元的漳龙林业产业园、九龙江林业工业科技产业园顺利签约并实现部分项目开工建设。
  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463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15亿元,赤湖工业园首批11家皮革企业全部投产,实现产值超30亿元。联创光电、绿泉食品等27个项目开工建设,中电光伏、致易电子、敏捷动漫等21个项目竣工投产。
  投资热土客商多
  漳浦是1985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海峡西岸繁荣的经济强县”“建设生态工贸旅游港口强县”的经济发展部署,卓有成效地推进全县国民经济全面提升。
  1985年前,漳浦的三资企业还是一片空白,1989年全县三资企业产值仅1000多万元,1990年猛增到1亿元,1991年达到2亿元。1992年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快改革步伐的决议,如强劲的春风,为漳浦这艘大船鼓满了风帆,前行的速度大大加快。碧海金滩涌春潮,万千帆影逐浪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12月2日刊发笔者的新闻《华兴雨伞厂绝处逢生蒸蒸日上》:“一年前濒临倒闭的漳浦县华兴雨伞厂,今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每月来料加工折叠雨伞二万五千打,源源销往欧美等十多个国家,今年1-10月中旬,该厂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四倍多,超过前五年的总和……”报道了县领导为外商排忧解难,使这家来料加工企业的工人从20多人迅速增加到1000人。
  福建日报1992年8月30日刊发笔者的通讯《金浦春潮涌动》,以下是文中的两段,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改革开放使漳浦踏进了一个轰响的历史。1991年与1980年相比,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倍。1985年前,漳浦的三资企业还是空白。1989年全县三资企业产值仅1000多万元,1990年猛增到1亿元,1991年达到2亿元。”“从‘让巢引鸟’、‘筑巢引鸟’到‘引鸟筑巢’,漳浦县吸引外商投资正从零敲碎打转向成片的土地开发。前几年,漳浦千方百计腾让旧厂房、旧仓库和闲置营房共3.8万平方米,新建各类厂房2万平方米,让外商搞三来一补办厂,使外资企业有了良好开端。如今,又开辟绥安等4个工业小区,采用以老带新、以台引台的办法,以引项目带动小区的开发。沉睡千年的枕头山终于苏醒了。”这枕头山所在地,就是如今欣欣向荣的省级绥安工业区。
  人民日报2001年1月24日刊发笔者的通讯《台商李瑞河除夕夜畅谈八年创业感受——“我庆幸自己的选择”》,其中两段如下:
  朋友聚会,品茗谈心。回首创业路,李先生感慨万千。他对笔者说:“我是1993年2月,摸着石头、战战兢兢地过了台湾海峡这条‘大河’的。那时抱着51%的信心,投资大陆创建天福企业,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另一程创业之旅。”“如今您的信心是多少呢?”李先生品味着香茶,如同品味人生:“8年来年夜饭一年比一年吃得红火,我的投资信心也一年比一年增强。现在可以说满怀着100%的投资信心。我庆幸自己的选择。”
  辞旧迎新,李瑞河先生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因为他走出了一条天福之路:这是一条台胞寻根认祖回馈桑梓之路、一条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成功创业之路、一条海峡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共创双赢之路!
  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人缘地缘的台侨优势,抓住机遇,构建闽台农业合作平台。先后确立大南坂、万安、旧镇、古雷4个省市级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从台湾引进优良品种和相配套的先进管理技术。以试验区为载体,在试验区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后,再向全县各乡镇进行辐射,成片种植。与此同时,1999年,漳浦县在马口建设花卉博览园,每年举办一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至2018年,已举办20届。以花卉博览园为平台,以花博会为载体,带动漳浦县从马口至盘陀沿国道324线两侧形成花卉产业带,建成“百里、千家、万亩”花卉走廊,以及沙西镇榕树盆景生产基地。至2007年,全县有花卉企业197家,种植基地3200公顷。为加快推进浦台农业合作不断升级转型,提高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外向度,2004年,漳浦县先行先试,率全国之先,着手设立大陆第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2006年4月,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办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正式设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并被中央列为惠台“十五项政策措施”之一。至2007年,入驻台创园六个产业园区的台资农业企业已有62家,总投资9800万美元。闽台农业合作的不断推进,对全县的农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一个方面促进全县农业的升级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全县区域高优农业的普遍发展,加快漳浦县农业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至2007年,已从台湾累计引进优良品种140多个,先进种养技术40多项,其中40%的优良品种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推广种植面积1.23万公顷,浦台农业合作项目年产值逾10亿元。
  2017年11月18—22日,由农业部、国台办、国家林业局、中国贸促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第十九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在漳浦马口花博园举办。该届“农博会·花博会”秉承“花开两岸、合作双赢”的办会宗旨,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的办会方向,围绕“绿色发展·优质果蔬”主题,突出特色,求实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展会设立花卉精品展区、果蔬展区、食用菌展区、现代农业展区、林下经济专题展示区、“漳州味”食品展区、台湾展区和“一带一路”等10个展区,面积4.10万平方米,还有28万平方米的室外展园(花博园),展示展销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设备(装备)、技术成果等1.20万多种,吸引1100多家企业(其中台湾企业近50家,外企44家)组团参展,此外,宁夏中卫、新疆木垒等漳州市对口援建地区均组团参展。来自越南、日本、俄罗斯、荷兰等20多个国家,全国20多个省份以及台湾地区的2000多名客商、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博览会期间,35万多人次到场参观。
  千年古邑变新城
  千年古县邑,蝶变成新城。漳浦县城绥安镇从唐代以来一直都是漳浦的县治所在地,唐代州县一度合署办公,曾作为漳州府治所在地70年。古县城占地1.8平方公里,有6条主街道、4个城门,中心区至今还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旧县堂。解放初,县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仅0.5万人,房屋破旧,街道狭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建设有一定进展,如拓宽西大街、新建人民会堂和一批房屋等,楼房最高的是三层,但城区规模没有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县城建设步伐大大加快。1985年至2005年,县城建设投入5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0多亿元,县城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万人。2005年以后,再次大提速。仅三年时间就完成城市建设投入140多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6平方公里。一条条崭新宽阔的道路在城中延伸,一个个亮丽如画的公园在城中镶嵌,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楼在城中巍然矗立,一个个富有档次的居住小区在城中错落有致
  大投资、大建设拉开了城市发展的大格局、大框架,在城市景观建设方面,致力打造“水在城中流”的城市自然景观带。位于鹿溪北岸片区的江滨生态公园,由鹿溪广场、储英湿地公园、钻石广场、江滨公园生态景观带等项目组成。其中已建成开放的鹿溪公园面积就达8.2万平方米。整个公园实现在市与野、山与水、动与静、林与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个“空隙”,在“空隙”中呈现一种“平衡”,一派田园都市的优美意境。
  抚今追昔,可以说以往一千年涛声依旧,县城没有多大的变化。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县城面貌日新日异,最近三十年城区规模扩大了八倍,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沧海桑田,换了人间。金漳浦,这座千年古县如同凤凰涅槃,迎来浴火新生。
  令人兴奋的是,漳浦正在向现代化城市大步前进。2016年8月,《漳浦县城乡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规划》确定漳浦的城市性质为漳州市区域次中心,以石化产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滨海园林城市。确立“一带两轴三核多廊多园”的园林绿化蓝图,确定“面海东进、跨溪南扩、依山北拓”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县域范围为漳浦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214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总面积44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2平方公里,包括绥安镇、大南坂镇、赤土乡和旧镇镇,以及石榴镇、盘陀镇的部分用地;中心城区总范围面积为106平方公里,由绥安县城、大南坂、万安、黄仓等几部分构成,包括以高铁线、规划城区外围道路围合的区域。
  漳浦着力打造“溪河相连、水城相依、水绿相映”的水城景观。县城区三面环山,鹿溪穿城而过,自然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创园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充分利用山水林自然资源,构筑园林城市肌理和脉络,实现“山、水、林、城”相互交融生态格局。近年来累计投资近5亿元,实施西湖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建成鹿溪公园、印石公园、石斋公园、郊野公园、道周公园、清泉岩森林公园等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多样、风格各异的城市公园。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和拆迁拆违用地,挖潜建绿,建成20多个街头绿地。先后完成金浦大道、龙湖大道、和康大道等20多条道路绿化,构建了城区道路绿化框架体系。目前县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道路绿化达标率88.33%。
  2017年,县城乡规划建设局优化县城区绿化结构,划定县城区绿地,全县建公园绿地项目13个,总投资约25亿元,年计划投资6.6亿元,主要修缮保护旧县衙、规划建设县城中心公园、九曲岭公园、武庙文化公园、观音庙、艺术广场、城隍庙与高东溪祠周边广场、鹿溪北岸景观、城市片林及林荫道等建设工作。
  2018年2月1日,县委、县政府在大力推进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建设的同时,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推进会暨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大会,积极打造魅力家园。
  如今,漳浦县城建设正全面加速。按照建设漳州次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加快实施“面海东进、跨溪南扩、依山北拓”城市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鹿溪江滨两岸、火车站场、九曲岭三大板块和万安、大南坂、旧镇三个组团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区路网,县城几条主干道,如金浦大道、迎宾大道、龙湖大道、万安大道等纵横交叉,井然有序,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继续实施城市道路管网、绿化美化、夜景提升等工程,加快建设完善九曲岭公园、道周公园等城市公园,着力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县城。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街道,一座座环境优美的公园,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新型的现代城市正在我们眼前呈现。宏伟的蓝图迅速变成美好现实,彰显着这座千年古县城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交通展宏途
  《福建公路报》1994年2月15日头版头条发表笔者采写的通讯《漳浦人齐唱“大路歌”》,文中写道:“‘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大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商品流通‘动脉’的道路日益重要。近年来,漳浦人修路热情与日俱增,从旁观看热闹到主动参与当配角,直至积极投入唱主角,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公路建设的热气腾腾。”“漳浦县境内现有国道一条、省道两条、县道10条,总长412公里,还有乡道400多公里……三年来,漳浦用于公路建设的总投资达650万元,新铺设柏油路面40公里,新建、改造道路54公里……在1991年修乡道、1992年修县道、1993年修省道的基础上,1994年出现了修国道的热潮……确保两年内把国道路基由12米拓宽至23米,省道路面铺上柏油,以加速漳浦经济的发展。”
  “山川之行,千古不易”。在历史的长河中,漳浦的水陆交通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直比较落后,长期停滞不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府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全县人民齐动员踊跃参与,漳浦县交通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时期。1980年,国道324线在漳浦境内路段全部铺成柏油路面,1989年,盘陀岭隧道开始施工;1984年,省道牛旧线佛昙段铺设柏油路面,1986年又在松仔岭降坡改线370米;1982-1986年,先后开通11条乡村公路。其次是路桥建设,1985-1988年,先后建成100米以上大桥3座(马口桥、后港桥、溪南桥),50米以上中桥3座(马苑桥、六角桥、丰桥)。1996年12月,盘陀岭第二孔公路隧道工程开工,隧道全长950米,连接线3.5公里,工程投资5578.85万元。至2007年底止,漳浦境内有国道2条,省道1条,县道12条,乡道33条,村道176条,计224条,总里程1097.66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0.55公里,全县村村通公路,并实现水泥路面化,公路等级水平大大提高,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框架,以县级干线公路为支撑,以乡村公路以及港口码头为基础的现代交通新格局。
  漳诏高速公路是国家沿海主干线在闽境南部最后一段,全长140.55公里。漳诏高速公路漳浦路段从赤岭油坑入境,途经湖西、赤土、旧镇、霞美、杜浔、沙西等9个乡镇48个行政村,主线全长66.6公里,湖西至佛昙连接线7.54公里,捆绑工程石榴至绥安10.5公里,工程总造价25亿元。1998年3月19日“漳浦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成立,1999年11月8日,漳诏高速公路漳浦段率先动工,全线于2002年12月28日竣工并通车运营。共完成土石方量795722万立方米,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48.34万立方米,涵洞213道,中小桥1521米/32座,大桥1423米/8座,旧镇特大桥1466米/1座,鼓志山隧道2545米/2604米双孔,互通立交桥三处(即赵家堡、旧镇、杜浔),分离式立交34处,上、下行通道80处。
  2003年3月,漳浦县人大召开十三届第六次会议,提出用4年时间建成县乡等级水泥路500公里,绝大部分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的目标。至2007年11月,全县共建成农村水泥路893.3公里,总投入资金4.5346亿元,全县29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目前村道水泥路正逐步向各自然村延伸。
  农村水泥路建设,是建县以来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最大、发动群众最广泛、投入资金最多、工程质量最好的一次建设工程。一条条宽敞整洁的农村水泥路,与县道、省道、国道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形成我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路变,村变,人的精神面貌大改变,广大农村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路桥和隧道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漳浦修建100米以上大桥3座,50米以上中桥3座,除马口大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的都是石拱桥结构,容易冲毁倒塌。1990年以来修建的桥梁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既美观又坚固,至2007年共新建千米特大桥1座,新建重建百米以上大桥10座,中桥40座,分离式立交中桥37座,小桥70座。其中,在新建的漳诏高速公路上集中了大部分桥梁,有旧镇特大桥1座,全长1466米,宽23米;大桥8座,分离式立交中桥35座,中桥20座,小桥26座。在国道324线新建鹿溪大桥1座,长210.4米,宽23米,在省道漳东线重建浯江大桥1座,长145米,宽13米。座座桥梁,让断崖天堑化为通途。
  隧道建设,开创了我县交通建设的先河。1990年以后,先后建成盘陀岭隧道和鼓志山隧道。盘陀岭隧道位于国道324线漳浦县与云霄县交界的盘陀岭路段,双孔道,全长分别为822.3米、950米。鼓志山隧道位于漳浦县湖西与赤岭交界的鼓志(古致)山下,是漳诏高速公路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双孔道,全长分别是2545米、2600米。两条隧道宛如地下长龙,穿越高山峻岭,解除了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望岭兴叹的困扰。
  开发利用漳浦绵长的海岸线和港湾优势,这是漳浦的优势和希望。改革开放以来,县政府致力于港口和旧码头的开发建设。1983年元月,下寨500吨级二泊位码头建成投入使用。1985年1月,旧镇200吨级对台贸易码头建成,1992年12月又建成500吨级码头泊位1座。1986年和1995年,先后二次疏浚旧镇港,使千年古港重获新生。2000年12月,古雷汕尾5000吨级综合建材码头建设竣工;2004年10月,六鳌3000吨级硅沙码头(包括虎头山陆岛码头)建设竣工;2007年,一德石化专用码头和古雷5000吨级滚装码头建设竣工。另外,建成6个陆岛码头(岱嵩50吨级、整美50吨级、白石100吨级、江口200吨级、林进屿100吨级、虎头山200吨级),续建5个陆岛码头(杏仔300吨级、沙洲200吨级、红屿100吨级、菜屿及横屿各200吨级)。至2007年,漳浦县已建成生产性码头岸线526米,生产性泊位总数10个,其中5000吨级泊位1个,3000吨级泊位1个,200-500吨级泊位8个,年综合货物通过能力78万吨货,6.3万人次客。码头的建成使用,大大促进海上交通和海岛经济的开发建设。
  漳浦古雷港正在成为一座临海工业城市,“福建漳州古雷港”,即将由蓝图变成现实。二十多年来,港名从古雷下垵港、漳浦古雷港、漳州古雷港,到福建漳州古雷港,这一个个名字的变换和提升,揭示着古雷港的苏醒、启动和崛起。根据交通部第三航务勘察设计院2003年完成的测量成果,古雷港区先期规划的岸线长6.87公里,规划布局万吨以上泊位22个,其中25万吨级2个,20万吨级4个,10万吨级2个,5万吨级6个,2万吨级4个,1万吨级4个。天然良港蕴藏无限商机,海内外客商纷纷前来考察洽谈,从2003年至2006年底,已有9个大型项目签约,总投资210亿元。
  厦深铁路全长502公里,境内建成漳浦站,于2013年12月28日通车,使漳浦进入动车高铁时代。
  沿海大通道、港城大道建设顺利推进,沿海港湾变坦途。2017年11月14日,旧镇湾特大桥右幅最后一层沥青混凝土铺设完成,历时近三年的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全部完工,标志着沿海大通道漳浦段前亭至新杜古线全线贯通。佛昙湾跨海特大桥,桥梁全长2501.2m。旧镇湾跨海特大桥,桥梁长1821.2m。建设中标价为9.396亿元(其中佛昙湾跨海特大桥为5.608亿元,旧镇湾跨海特大桥为3.788亿元)。
  漳浦迎宾大道位于漳浦县城东侧,东起沈海高速公路漳浦互通出口,西至绥安镇黄仓村龙湖大道连接交叉口。设计时速为60km/h,道路全长9.3公里,设计路宽由原来的40米拓宽为90米,双向12车道,配置绿道、人行慢道、景观系统和立交互通枢纽一座,全线采用改性沥青路面,配套建设供水、供电照明、通讯、供气、排水、排污、交通标志等市政设施,缆线全部下地。本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于2013年12月12日开工建设,2017年3月22日交工验收、交付使用,2017年9月23日正式剪彩通车。这条连接沈海高速公路漳浦互通出口的大道,作为一条生态道路,与北接国道324线的金浦大道、西南连厦深铁路漳浦动车站的龙湖路等三大迎宾道路,大大提升了漳浦县的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
  朝阳隧道工程起点于绥安镇朝阳路与金霞路平面交叉处,道路沿东北向延伸,途经龙成中学北面,以朝阳1号及2号隧道穿越古坡山,与万安大道连接。1号隧道左洞长770M,右洞785M,属中隧道;2号隧道左洞长度为1105M,右洞长度为1120M,属长隧道。项目于2012年9月13日动工兴建,2015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
  2018年,一山一海,一南一北,两大工程贯通将使漳浦交通大动脉更加畅通。一是漳江湾特大桥漳浦段工程顺利合龙,使漳州沿海大通道漳浦段与云霄段实现对接贯通,通车后漳浦到云霄的车程,从40分钟缩短为8分钟。漳江湾特大桥及连接线工程起于沙西镇埔里村,终于云霄县郊洋村,路线全长6.3公里,其中漳江湾特大桥全长3565米,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2米,双向6车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投资13.1亿元。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漳州公路史上里程最长的一座跨海大桥,不仅连通起沿海大通道的云霄段和漳浦段,也把云霄县与古雷经济区和环东山岛经济区连为一体,形成大经济带。二是国道324线九龙岭隧道工程—花都1号隧道顺利爆破贯通,加上之前已贯通的花都2号隧道,意味着国道324线九龙岭隧道工程全线贯通。九龙岭段公路工程起点位于漳州高新区九湖镇木棉村,终于漳浦县官浔镇山边村接入现国道324线,主线全长11.71公里,按一级公路、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路基宽33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设花都1号、2号隧道,设置5个互通及2条连接线。至2018年11月18日,九龙岭隧道已正式通车,漳浦至漳州的车程缩短10分钟。
  乡村振兴绿富美
  建富美乡村,显绿水青山。漳浦县委、县政府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彰显本地文化元素,不断改善村庄面貌,努力打造一批百姓富裕、生态优美、文化先进的富美乡村。如今,不管是沿海还是山区,一个个富美乡村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它们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沿海”角色,发展海洋经济;或坐拥生态环境、人文旅游等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城乡同步跨越,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漳浦县通过规划建设“一镇一郊野公园”,示范推广“一村一休闲广场”,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城镇和美丽新村,各乡镇合理布局,公园景观建设风生水起,一幅幅和谐发展的城乡生态画卷相继展开。
  樟园中心景区、鉴湖公园、石猴讲坛、玄天上帝庙休闲公园及古兵营遗址……走进市级示范村——佛昙镇环“鉴湖”的轧内村与后许村,只见古厝、古树、古祠、古兵营等井然有序,村里风景秀丽,四季如画。楼房整齐、村道硬化、空地见绿、水沟清洁,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沿海小渔村,逐渐发展为富有特色的旅游热点村,村民的生活日渐红火,正成为乡村旅游的样板。
  与轧内、后许村一样的,还有南浦乡后坑村,这个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的革命老区村,蜿蜒的水泥村道旁竹木摇翠,南溪溪流逶迤秀丽,3500亩竹笋产业林郁郁葱葱。这里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民风和谐,经济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气象。该村将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相互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做强农业、做活旅游、做亮村庄、做优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从东南花都至盘陀岭的百里花卉走廊上,路边各色园艺花卉相依相衬,姹紫嫣红。长桥村、溪坂村等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良好的村容村貌更是让人怦然心动。沿324国道看去,沿街店面整齐划一,村内随处可见绿化景观,崭新的楼房与古老的闽南建筑色彩相得益彰。
  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中心镇和特色镇,重点启动实施绥安镇低碳社区城镇化建设示范项目,着力打造功能齐备、生活便利、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样板。持续开展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加快实施房屋立面改造、河道清理、管线整理、垃圾归类、污水处理等项目,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富美乡村”。
  宜居宜业,民富村新。如今,随处可见的民心工程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居住在中心城区的群众更是每天都在触摸城市的脉动。无论是刚刚起步建设的新城,还是加紧改造的老城,以及正加快构建的“城乡一体、枢纽集成、覆盖全县”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富美漳浦处处散发出一股青春的活力,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舞动日渐华丽的彩翼,振翅高飞。
  2017年,漳浦县被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确定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重点城市”;被农业部列入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国家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县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园区列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漳浦海峡花木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
  大美漳浦全域游
  漳浦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依山傍海,四季如春,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美丽中国生态旅游十佳示范县、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大目的地、中国最具特色文化休闲旅游胜地。
  漳浦旅游是从1990年代左右开始的,从古城堡、茶旅游、花旅游起步,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发展到一线游、多线游、全域游,形成品牌效应。
  近年来,漳浦县做好“旅游+”文章,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努力擦亮“千年古县”,打造“食品名城”,唱响“浪漫之都”。全力打造“漳州次中心城市,建设田园都市风情、生态宜居风貌的滨海新城”,坚持以“旅游为民、旅游惠民”为宗旨,推动优质旅游服务,发展全域旅游。
  漳浦县是全省文物大县,拥有文物点12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6处;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景区1个及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2个,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开漳圣王陈元光,一代完人黄道周,两帝师蔡世远、蔡新,治台、筹台名将蓝氏三杰(蓝廷珍、蓝理、蓝鼎元)等历代先贤,给漳浦的历史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家堡遗留着宋朝皇族的深厚背景,诒安堡完美呈现中国古城池的神奇。五里三城中,蓝氏三杰的英姿在历史长河中光彩依然。乌石天后宫里,林士章探花和乌面千年妈祖像的奇缘让人心驰神往。六鳌古城吟唱着历代海防塞曲,锦江楼见证着家族兴盛传奇,海月岩描绘着月照禅心的历史奇观……
  漳浦剪纸,巧夺天工;漳浦芗剧,屡获殊荣;漳浦木偶,声名远播。千载传承,大量的中原文化在漳浦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近年来,漳浦县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竹马戏之乡。
  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独特性的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气势恢宏、神奇瑰丽;天福茶博物院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院,唐山过台湾石雕园是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最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六鳌抽象画廊为花岗岩风化海蚀景观,奇异的图形,宛如现代派的抽象画作品。六鳌翡翠湾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与沙滩、海涛辉映,一同铸就浪漫情人海湾;东南花都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连续举办19届花博会,更是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与经贸合作的示范基地,闽台风俗文化互动的舞台。这里的滨海度假之旅、茶文化之旅、花文化之旅以及人文宗教之旅、生态温泉之旅、乡村休闲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特色美味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流连忘返,美不胜收。
  2013年,漳浦第三产业步入“提速轨道”,文化旅游焕发新机。在厦门成功举办漳浦旅游推介会,大大提高漳浦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五行”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4%;金仕顿大酒店、华美达酒店、365假日酒店、游客服务集散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2017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4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80亿元。龙美湾旅游区开工建设,古雷欢乐岛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和国家3A级景区,六鳌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佛昙轧内跻身全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大美漳浦,正迎来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五年规划看跨越
  我国是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一五”至“十五”称“计划”,“十一五”起改称“规划”。漳浦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规划与全国同步,现将其作简单回顾,并将主要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及年平均增长率列示,以体现漳浦当时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从中可以看出这多个五年来是如何跨越的。
  1949-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3327万元,平均年递增11.39%。
  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7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5151万元,平均年递增9.14%。
  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62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6603万元,平均年递增5.09%。
  1963-1965年,为三年恢复调整时期。1965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7700万元,平均年递增5.26%。
  1966-1970年,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70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7452万元,平均年递增﹣3.23%。
  1971-1975年,为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5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7730万元,平均年递增0.73%。
  1976-1980年,为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80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1.22亿元,平均年递增9.64%。
  1981-1985年,为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5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2.14亿元,平均年递增75.07%。
  1986-1990年,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90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2.83亿元,平均年递增7.23%。
  1991-1995年,为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5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26.84亿元,平均年递增30.27%。
  1996-2000年,为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2000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42.59亿元,平均年递增9.68%。
  2001-2005年,为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2005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71.16亿元,平均年递增12.78%。
  2006-2010年,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2010年漳浦县国民生产总值150亿元,平均年递增16.08%。
  2011-2015,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2015年漳浦县地区生产总值318.76亿元,平均年递增24.20%。
  2016-2020,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到2020年漳浦县地区生产总值目标是432.80亿元,平均年递增达11%。
  从以上数字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漳浦县的生产总值年年保持高速度增长,绝大多数年份增长速度在两位数以上,每五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适应新常态,实现新跨越。《漳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2月26日县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纲要对“十二五”执行情况进行回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深化改革稳步实施、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纲要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是围绕建设“富美金漳浦,山水绿家园”,在全市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主动作为、勇当先锋,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力争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保持领先,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
  纲要对打造漳浦产业升级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规划全面实现等十二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及提出实施方案。并对182个重点项目列表,注明其名称、规模、地址、总投资、建设年限、实施单位等,以便明确责任,落到实处。
  按照“一城四区”(指县城和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绥安工业开发区、厦门港南岸新城漳浦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布局,建成宜居宜业宜游滨海新城的目标定位,漳浦在改革开放40年飞快发展的基础上,正乘风破浪,奋力前行,进一步实现新跨越、新辉煌。
  漳浦明天会更美好!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利人
责任者
项南
相关人物
黄步翔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漳诏高速公路
相关专题
厦深铁路
相关专题
漳浦迎宾大道
相关专题
朝阳隧道工程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定叫家乡胜天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