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18
颗粒名称: 姓氏源流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5
页码: 484-496
摘要: 本文探讨了漳浦李姓的源流和传衍情况。漳浦李姓历史悠久,早在建县前就已有李姓聚居。目前,李姓在漳浦县域内分布广泛,人口众多,是漳浦六大姓氏之一。文章介绍了李姓的三个主要源流:建县前原住民传衍、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的李氏将士后裔传衍以及李诲后裔传衍。其中,李诲后裔传衍是最为重要的一支。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各个源流李姓在漳浦县的分布和传衍情况,展现了漳浦李姓的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 漳浦县 人口 姓氏源流

内容

漳浦李姓源流考
  唐元
  漳浦附漳州为县设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县迄今已有1331周年,是唐郡古县、海滨邹鲁。李姓居住漳浦历史久远,在建县前就已在漳浦繁衍生息,是最早居住漳浦的姓氏之一。目前李姓工作和生活在漳浦县域的每个角落,人口近四万,是漳浦六大姓氏之一。漳浦李姓源流较多,非一支一系形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支系迁居漳浦并逐渐繁衍形成村社,但“千枝万叶同归一源”。主要有以下源流:
  一、建县前原住民传衍。漳浦县城所在地绥安镇在唐朝前期地名为李澳川,因是李姓聚居地而得名,没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是不会蔚成大族而至成为地名的,可见原来聚居在李澳川的李姓族人比现有记载的入闽始祖唐朝皇族的李元祥或唐初入闽“平獠”的李伯瑶更早,但李澳川的李氏后裔的传衍却无从稽考,因为现在分布于
  漳浦城乡各地的李姓,每一派系的族谱都记载祖先是元、明后从外地迁来,不是李澳川后裔。没有记载有多种原因,不能说明它没有后裔传衍。
  二、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的李氏将士后裔传衍。主要有先锋营将李伯瑶(612年一692年)及其十三位儿子奉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蛮獠”啸乱,地方平定后李伯瑶父子受派分守福建闽南、闽北、闽西、闽东各地,《漳州府志》记载李伯瑶“著绩于漳,子孙居龙溪、漳浦诸邑,其后裔代有闻名。”同期入闽平乱的还有营将李茹刚,府兵校尉李牛,队正李彪、李仙客、李宏及众多李氏士兵从此屯垦戍边,肇漳衍浦。李伯瑶及入闽李氏将士后裔传衍漳浦现存没有资料记载,但肯定有后裔传衍,因为芗城、龙文、龙海、云霄、诏安等地均有李伯瑶和入闽李氏将士的后裔传衍,作为州县所在地的漳浦可以肯定有其后裔。目前口传李伯瑶后裔有:
  1、赤湖镇北桥村后谢社李姓口传系李伯瑶派系,从佛昙镇岱嵩传衍,祖祠聚祥堂。岱嵩岛在明朝前东面居住许姓,西面居住李姓,两姓均建有宗祠,岱嵩李氏宗祠址在现岱嵩小学。明洪武七年(1375年)杨姓开始迁居岱嵩,李、许姓居民陆续移居他处,迁居时间应在清康熙强制迁界解禁后,可能李、许没有回迁。岱嵩李姓有传衍马坪镇田头社(1971年因建扬美水库已搬迁他处),简称田头李,社中有一口六角井,井沿刻字“岱嵩”标志。
  2、赤湖镇东城村后埕社李姓口传系李伯瑶派系,清乾隆年间从佛昙镇岱嵩开衍岩埭再传后埕,开基祖李耀辉,祖墓尚存,祖祠蕴玉堂。
  3、赤湖镇桥尾萧李姓约于清同治年间由洋尾桥(今扬美水库)田头社(分上田头社和下田头社)分衍,其开基祖李正禄墓写“嵩山”,葬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生四子:水仙、红土、欺头、水林。田头社原有两支李姓,一支清初由佛昙岱嵩分衍,另一支李姓是渐山十六世李渐停迁居传衍。两支李姓后裔又陆续外迁,解放后李姓居民已不多,1971年因修建扬美水库整社搬迁时田头社有李姓、蓝姓、陈姓混居,李姓人口已经很少了。
  三、李诲后裔传衍。李诲是李亮的七世孙,李亮是唐太祖景皇帝虎公第八子,是唐高祖李渊的叔叔,唐室分房列位第八。唐开成二年(837年),李诲状元及第。唐咸通年间(860年-872年),懿宗为加强对福建的统治,于唐咸通八年(868年)派状元李诲到福建任观察使,主管福建行政工作,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兼理民事。李诲派系传入漳州,始自北宋通奉大夫李撰,生三子:弥逊、弥大、弥正。李弥逊,字筠溪,号似之,诏谥忠肃,直隐朝奉大夫。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二月三日卒于寓居萧寺。宋徽宗大观三
  年(1109年)进士,官起居郎,绍兴九年(1139年)以徽阁直学士出知筠州改知漳州。李弥逊在漳州娶泉州万户金远女儿(1124年-1210年)为金氏夫人,其五子李熙生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任龙溪县尉,居龙溪县三江口福河村,卒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4年),后裔传衍龙溪榜山福河及颜厝的下宫、港口、田下、浦西。李弥正之孙李一峰为宋代名儒朱熹的学生,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时随其到漳州任职,后裔传漳州南门。
  1、沙西镇塘南村李姓,由漳州南门外传衍,开基于元代至正年间,至今已传二十五世,祖祠“思永堂”。始祖衍四房,大房、二房守祖,三房分衍盘陀镇旧厝村,四房迁居东山城垵村。
  2、盘陀镇西厝村旧厝社李姓由塘南二世三房于明洪武年间传衍,建有祖祠,现已坍塌,但石柱尚存,柱联:源流陇西溯千年之所出無忘系牒,派衍塘南自二世以分来永庇孙支。
  3、盘陀镇和美村和留垅(也称泥鳅垄)社李姓,由旧厝社传衍。
  4、旧镇城外新福街社李姓,有一支是福河李弥逊支系第八世裔孙李观德(字宗新)迁居秦溪,源自龙溪县南乡(今龙海市颜厝镇)福河社,开基时间约在元至正十年(1350年)到漳浦秦溪开基。后世李疆迁居旧镇,生五子:宾、军、然、微、不,宾、军后嗣传旧镇城外,至今已传九世;然、微、不后嗣无考。
  四、李火德后裔传衍。李火德(1018年-1105年),字丙凤,号闽海,宋天禧二年戊午(1018年)十一月初八子时出生于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双峰村。长至19岁,任汀州府宁化县教谕。妣钟氏,生二子,战乱中去世;继妣王氏,生二子文珑,文凤,在战乱中失散,今繁衍广西等地;又娶伍氏,贤淑无育,时值北宋中期,21岁那年与其兄木德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岗头(今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开基。63岁时由伍氏亲自聘媒纳丰朗村陈梅山十九岁女儿为妾,九年生三子二女,长子三一郎(朝文)、次子三二郎(朝宗)、三子三三郎(朝美),二女为桂英,淑英。卒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八月初六寅时,享年87岁,葬于丰朗岗头,墓形为“螃蟹游湖”。后裔传衍漳浦主要有:
  1、县城“西街李”(因大宗祠建在西街,故称西街李),其祖于明朝天顺年间(1457年一1464年)从同安山边村(今属厦门东孚镇)迁来。同安山边村李姓聚居地“十八村半”(一村与陈姓共居),是宋朝上杭县胜运里(今属永定县)丰朗乡李火德的后裔孝梓六世孙君怀曾孙仲愉率子开基。开基祖庸政、庸执兄弟,后裔分布于县城西街、北街、东街、东埔、麦仔市街、后沟巷大埕内,北
  郊后路社、中崙社等地。县城李姓第三世李葛字时扬,明万历年间(1573年一1619年)迁居潮州登龙山,传衍为大族。
  2、绥安镇后路社、中崙社李姓,是“西街李”第四世李梓所传衍,建有祖祠,现已倒塌。
  3、绥安镇黄仓村李姓,其祖于明朝中叶从海沧迁来,海沧李姓则是从同安山边(今属厦门东孚镇)分衍,祖祠“追远堂”。大房后裔又分衍绥安镇麦埔村的黄仓街、铁炉社、长脚营、埔顶张等社和长桥镇割后村麦园、崎坵等社。“西街李”与“黄仓李”族源相近,居地相邻,一向比较亲近,“西街李”出文官(明朝御史李瑞和、清朝翰林李实蔶等),“黄仓李”出武官(清朝总兵李文龙、总兵李瑾等),合称“文武世家”。
  4、沙西镇庄前村李姓,系宋朝火德后裔仲义移居晋江雁塔山,五世孙积嘉于元朝末期移居漳浦庄前,至今已传二十五世。十八世建祖祠“贻谋堂”,楹联之一“元代开基四百年,贻谋未远;庄父启瑞十八世,锡祚还多。”楹联之二“据瑶山而聚族,三世源流分下寨;环浔水以开宗,八传衍运启高林。”即是说庄前开基传至第三世分衍下寨村,传至第八世分衍高林村。
  5、沙西镇下寨村李姓,自明朝从庄前三世五房体伦分衍,至今已传二十五世,祖祠“绍光堂”。清代嘉庆年间
  下寨十六世李正直分传台湾,其后裔七世孙李瑞河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台湾回乡认祖,1993年在漳浦投资兴业。
  6、沙西镇庵兜村李姓,由下寨村二世“孔立”开基分衍,至今已传廿四世,宗祠大房“箍桶”派系燕翼堂,二房“六·七”派系怀源堂,两堂相邻。
  7、沙西镇北旗村寺仔社李姓,清初由下寨传衍。
  8、沙西镇高林村李姓,开基于明代,由庄前八世传衍,至今已传廿六世。十五世肇建祖祠“光裕堂”,楹联:祖出庄文高林衍派功德厚,脉落瑶山郁李流芳枝叶绵;本庄里而衍高林祖德流传未远,据瑶山以开郁李奕叶更见绵长。此联正好与庄前楹联吻合,也正好说明高林系庄前分衍。后裔清同治年间有传下寨村“九缘社”派系。
  9、沙西镇高林村沙里社李姓,由高林村李姓后裔分衍沙里社“头前角”,建有祖祠,至今已传廿五世。还有一部分从漳浦县城西街李姓过继所传衍,称“县派”。
  10、沙西镇前埭村,于明朝中叶由平和小溪侯山“西山李”五世李胜民开基传衍,至今已传廿五世,祖祠“追远堂”。
  11、万安农场南景作业区李姓,祖源沙西高林村。
  12、旧镇新福街社李姓,有一支源自李火德十四世孙念五郞后裔念八郞,明初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移居广
  东省大埔县清远都同仁社,至十五世李扬元于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到漳浦旧镇定居,经营“长寿堂”药店,至今已传七世。
  五、南溪“渐山李”传衍。南溪“渐山李”祖源何地,目前未有确切记载,南溪渐山李姓传衍漳浦主要有:
  1、赤土乡溪东李姓,是从南溪渐山村一世祖永福公派下第四房(世亨公)后裔李道常明初迁居分衍。
  2、深土镇青鳌(车鳌)村李姓,开基于明万历年间,因兵乱,开基祖海澄渐山九世孙佳眭自丰田迁白水镇青鳌(今称金鳌),再迁漳浦车鳌,祖祠“著存堂”,至今已传二十六世。后裔分衍深土镇山边、古石黄、新社、下林、下吴及竹屿、六鳌营里、下寮及赤湖坑墘(也称溪墘)等社。
  3、深土镇山边村李姓,由车鳌五房传衍,有李氏祠堂,至今已传二十六世。
  4、赤湖镇墩上湖一带李姓也由青鳌村分衍,原来其族甚盛,自清初“迁界”,族人外流,一部份人去台湾,祖地人口稀少,清末械斗,墩上湖村已成废墟,居民迁居于半石村埔上和前湖村垵角社。
  5、赤湖镇坑墘村李姓由车鳌三房后裔分衍,祖祠种德堂。开基后分衍三房,三房十二世李马驷传衍台湾台南。
  6、六鳌镇营里村李姓由车鳌四房分衍。清顺治十八
  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六鳌设立一个营部,后来建立村落,命名为营里村,营里李氏祖先为车鳌四房的大房系,目前已传十二世。营里李氏五世文王分衍下寮,八世发松分衍霞美尾厝。
  7、官浔镇锦江村、康庄村李姓,祖源龙海渐山。
  8、竹屿盐场李姓,一部分祖源深土车鳌村,一部分祖源旧镇渐山支系。
  9、旧镇新福街社李姓,有一支开基祖原海澄县龙井社(今龙海市东泗乡)渐山一世祖李永福四世曾孙清稳讳福佑字允德,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农历八月廿五日,卒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农历十二月初四日,葬于旧镇乌石堂外崙双髻之麓,子(五世)长观字克绵于元末迁居旧镇乌石堂大墘社,有祖墓为证,后裔有传竹屿。
  六、目前未确定祖源的村社,主要有:
  1、大南坂镇刺塘后村李姓,开基于明代,开基祖李永祥,带子民观、民佑到刺塘后村开基,至第七世建祖祠,后裔分传于邻村梧陂社、湾坑社及平和县坂仔镇。祖源地有四说,一说是渐山李永福派十三世永祥,原海澄县龙井社(今龙海市东泗乡龙井社)人,但据《海澄渐山李氏宝贵族谱》载十三世永常无育,养子随,并无出祖和子民观、民佑的记载,与上不符,待考。二说是据诏安县
  秀篆青龙山《李氏族谱》载:孝梓公第四子谕(四房)移同安山边,后裔又移漳浦刺塘后梁山脚,始祖及开基时间皆无考。三说是君怀次子汝谨生三子,次子致政生四子,三子仲祥(字景山)于明朝带子民官、民舜开基刺塘后。四说是沙西塘南二房传衍,依据是塘南祖祠“思永堂”后面留有一空地,几百年一直留着,村民代代相传说是大南坂镇刺塘后村、梧陂村祖宗的祖产,任何人不得占用,塘南是大房,刺塘后是二房,刺塘后村名应是“祠堂后”的谐音,是否属实待考。
  2、赤湖镇亭里村下亭社李姓,祖源何地待考。
  3、杜浔镇下东前后学社李姓,与洪姓混居。李姓由两支系组成,下东李打铁派简称“下东李”,下东后学打铁李,简称“打铁李”。“下东李”祖源据传系泉州巷房传衍,“打铁李”祖源据传系广东大埔传衍,但两支系祖源尚无定论。
  4、南浦乡龙桥村桥头社、新楼社李姓,祖源待考。
  5、长桥农场倒桥作业区李姓,祖源待考。
  6、霞美镇山前村沪头社李姓,祖源待考。
  七、绥安后潭内“台湾李”后裔。从明朝开始,漳浦陆续有人渡过“黑水沟”(台湾海峡)到台湾岛上“讨生活”。清朝以后,漳浦有大量人员渡台,这些渡台人员不乏李姓居民,其中宜兰县人口90%以上为漳浦后裔。也有台
  湾李姓居民回居漳浦并传衍后世,如清光绪三年(1877年)台湾货船商人李永山、永福兄弟向漳浦绥安宗亲承典位于东埔巷后潭内绣衣第里的产业而定居并繁衍后世。
  八、外地迁居漳浦传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避乱、饥饿逃荒等原因,有部分外地李姓人员逃难到漳浦后一直定居下来,有的已经繁衍四至五代;解放战争中有部分南下李姓解放军参加解放漳浦后因工作需要留在漳浦定居,这些人也有繁衍三至四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省内外及归侨中也有李姓宗亲来漳浦工作并定居繁衍后代,还有因国家建设需要也有部分李姓人员移居到漳浦并定居传衍后世。这些李氏裔孙为漳浦县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也壮大了漳浦李氏的族群,是漳浦宗亲的一分子。主要有:
  1、绥安镇草埔村埔顶张社、下脚营社李姓一部分是解放前从永定县迁入,一部分是原居住于此,但不知开基时间和开基祖。
  2、中西林场仙洞社李姓,祖源云霄和平农场。
  3、石榴镇崎溪村李姓,祖源诏安秀篆。
  4、赤土乡浯源村城埔社李姓,祖源惠安县。
  5、古雷镇下垵村李姓开基祖简臣祖籍江西省,原居漳浦官浔,民国时期任官浔区区长,解放后迁居古雷镇
  下垵村,现因建设石化基地迁居杜浔新港城。
  还有很多散居于县城、旧镇镇、大南坂镇、长桥农场等乡镇场外来李姓宗亲,来源于全国各地不同的李氏支系,在此不一一列举。
  漳浦李氏后裔外衍情况
  唐元
  漳浦县所辖的地域在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设置绥安县,属义安郡(今潮州)管辖。隋大业三年(607年)并入龙溪县,属建安郡(今福州)管辖。唐垂拱二年(686年)设置漳州,漳浦附州为县,“漳浦”县名及治所至今不变,已有一千三百三十多年。开元四年(716年)州县署由盘陀岭南麓迁至李澳川(今漳浦县城)。李澳川为李姓聚居而得名,由此可知李姓是居住漳浦最早的姓氏之一。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原陆续有住民南迁到这里,特别是唐代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是唐朝初期,河南的李氏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史料记载的有分营将李伯瑶、医士李茹刚、校尉李牛,队正李彪、李仙客、李宏等;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中原鼎沸,衣冠南走”,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居漳浦;第三次从唐末至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氏先民随王潮、王审知自中原一路南迁入闽,文史记载有李
  泳、李盈、李晦翁、李仁遇等。南宋末年,金兵南侵,皇族和文臣武将纷纷南逃,百姓也随之入闽居浦;明洪武年间,漳浦六鳌、铜山设千户所,部分驻防官兵及家属定居漳浦;明末清初,部分北方人因战乱迁居漳浦;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部分地区及广东潮州沦陷,部分难民外逃落籍漳浦;1949年解放漳浦时有部分南下干部留居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漳浦先后五次安置印尼、越南华侨及库区移民。这些移民及后裔有相当数量的李姓居民繁衍漳浦。据2010年统计,漳浦县有196个姓氏,李姓人口数量排列陈、林、杨、黄、蔡后第六位。
  漳浦李姓后裔在明清时期开始大量外迁省外、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可以肯定地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漳浦每个李姓村社均有迁居县外、省外、国外,特别是衍居广东、台湾更是多数。漳浦人迁居并开发台湾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明末清初,以拓垦台湾南部为主;第二时期为清康雍乾年间,以拓垦台湾中北部为主;第三时期为清嘉道咸年间,以开垦宜兰平原为主。至今,台湾冠籍漳浦地名的有樟普寮、樟普寮山、漳浦厝、漳普坑、前埔厝等十三个十五处,分布在南投县、南投市、嘉义县、彰化县、新竹县、高雄市、台北市、新北市、宜兰县、桃园县等地。已知的明清时期漳浦人入垦台湾有具体姓名、年代、地点的共有194人,其中李姓最早入台的有清
  顺治年间开垦台南的李报本。
  限于史料传世缺乏,李姓村社旧族谱基本无存,漳浦李姓后裔外衍情况无法完整记录,现在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表述如下:
  明万历年间,绥安“西街李”四世祖稚公迁居广东潮州登龙山,今失考。清乾隆年间,十一世李严有传衍台湾南投厅北投保北势南庄(今南投县草屯镇中原里),在台后裔无考。
  明万历年间,“黄仓李”有外迁广东潮州、汕头、普宁等地。
  1662年至1680年,郑成功、郑经父子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郑氏父子,在收复台湾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就有漳浦人李胤、李景、李茂、李锡、李昂、李思忠、李富、李瑞、李芳、李升、李忠、李受等多人,此后又有李茂春(定居于承天府永康里)、李达、李沧等人入台。乾隆中叶,绥安“西街李”、“黄仓李”渡台的有李道、李吉赞、李吉信等,但久别失联,致居里不详。
  广东汕头金砂李氏开基祖李仙海曾于明永乐年间寄居沙西镇下寨,后迁汕头山尾(今金砂乡)开基,如今,金砂乡有一条旧巷名“下寨巷”。清朝嘉庆年间,下寨十六世李正直远渡台湾南投定居,数代种茶,其七世孙李瑞河1990年到漳浦下寨寻根,1993年在漳浦投资创办
  “天福茗茶”连锁企业。1902年,下寨人李金象渡台居宜兰县,但后裔未曾回乡谒祖寻宗。
  清光绪年间,沙西镇庵兜村十七世李大鲁任湘军左宗棠部协统,左宗棠督办福建军务时组建“恪靖援台军”,李大鲁东渡台湾任职,从此定居台湾,后世衍台无考,但李大鲁曾回乡省亲,并捐助银两兴建庵兜“思先堂”祖祠。
  赤湖墩上湖社一带曾是李姓居住地,原来其族甚盛,自清初“迁界”后族人外流,一部份人去台湾,祖地人口稀少,清末械斗,墩上湖社已成废墟,1990年台湾桃园人李星偕儿子李增智率南投县等地宗亲到此寻根并确认为其先祖籍地。赤湖坑墘(也称溪墘)社三房十二世李马驷传衍台湾台南市,至今已繁衍数百人。
  塘南二世四房(另说大房)李火山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开基东山城垵,城垵二世四房李薰大于明永乐十六年(1419年)开基云霄县陈岱镇院前社,祖祠“追远堂”,后裔传石壁、南湖二社及广东等地。
  随着漳浦祖地的李姓村社重视修纂族谱,会有一些外衍资料不断挖掘整理,同时,海内外寻根热也在不断升温,衍地的李姓后裔也会来祖地寻根谒祖,与漳浦宗亲对接世系,今后将不断充实漳浦李姓外衍资料。
  漳浦李氏家训的传承与发展
  唐元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
  李姓自商末李利贞受姓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受姓最早的姓氏之一,目前全国李姓人口超0.935亿,全世界李姓人口超1.3亿,是中国人口最多
  的姓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专属的全国通用的李氏祖训,即: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
  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
  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
  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
  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
  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
  同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
  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民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
  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随着历史的发展,李氏祖训也会与时俱进,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姓氏特点,形成了内容统一、简化易记的全国李氏家训,即:
  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端伦常,友昆仲,和夫妇,教子孙,尚勤俭,恤孤寡,戒唆讼,安生理,勿非为,忌毒染,慎嫁娶,勉诵读,重交游,谨丧祭,远酗酒,出异教,省自身。
  李姓居民聚居漳浦历史久远,早在唐朝前期,现在漳浦县城所在地绥安镇的地名为李澳川,就因是李姓聚居而得名。漳浦建县(686年)至今已1331周年,在这片唐郡漳浦、千年古邑的土地上,李姓先辈与千百万漳浦先民们一代接一代不懈奋斗、建设,成就了今天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心安定、宜居宜业的新漳浦。漳浦李姓聚居地主要分布六个乡镇二十个行政村二十七个自然村,也有三十多个与多姓混居的村社,全县人口近四万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李氏家训应体现新时代特点,对传统家训中优秀成分应代代传承,对糟粕部分应剔除不用,并补充新的价值观内涵,在传承中发展为时代性更强、内容更丰富、概括性更全、更能传递正能量、更自觉成为李姓族人崇训向善行为规范的漳浦李氏新家训,即:
  国有法,党有纪,民有约,族有训;
  吾族人,须牢记,当遵守,莫滥为。
  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族亲;
  讲文明,懂礼仪,学伦理,重践行。
  父与母,乃天地,行孝道,要尽早;
  父母训,须敬听,亲有疾,早医理。
  夫妇合,称伉俪,常商量,家和顺;
  敬如宾,爱相随,奂仑美,始家齐。
  育儿女,忌宠溺,教子孙,有义方;
  教以专,习以礼,行正道,图出息。
  兄弟间,如棠棣,手足情,最亲密;
  妯娌间,姐妹谊,互帮衬,和气处。
  姑嫂间,讲尊卑,相和好,共善亲;
  戚常往,和诚宽,睦友邻,泛爱众。
  族亲间,勿相戕,见人善,即思齐;
  弱者帮,穷者济,荣誉让,善事为。
  自身严,存仁道,言必信,行必果;
  光祖宗,耀门楣,尊长者,爱晚辈。
  遵古训,善作为,与时进,莫相违;
  少勤学,老有为,趁年少,多努力。
  早立志,莫迷茫,德为本,俭创业;
  朴实美,勿奢费,谋财利,正道取。
  勤为荣,惰为耻,戒赌博,除陋习;
  恰同学,见长取,对师长,尊以礼。
  亏心事,切莫为,谦恭让,诚信守;
  穷莫移,奢莫迷,富莫淫,勇莫退。
  敬祖宗,心虔诚,携老幼,牲醴备;
  礼义信,常思勉,忠孝诚,齐努力。
  颂祖德,循家规,年如斯,传嘉风;
  李一族,和万宗,训永颂,绵世昌。
  漳州何姓祖地——何浔
  ——“以何浔鼠尾为宗”探源
  何木
  漳浦官浔是漳州何姓发源地。官浔地处河边,浔是水边之意。古时称“浔”,也叫“何浔”。以何浔鼠尾为宗的何氏衍派称“南溪派系”,分布漳州八县市,人口六万四千多人。
  何氏族谱关于“以何浔鼠尾为宗”观点的提出,最早见于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吏部尚书陈俊作序,何浔六世文雍公编写的何氏族谱:“顾漳之有何也,以何浔鼠尾为宗;而浔之有何也,以晋江清源为祖”。清源何逖基是漳泉何氏始祖,何元镇系何逖基长子;何浔,即今漳浦县的官浔镇;鼠尾,系地名,今属官浔镇西北村。据清乾隆五年(1740年)上宗董门十四世何立烟修《南溪何氏世祖族谱总系》载:“今鼠尾社灵慈宫乃祖挟迁之神”。灵慈宫建在官浔市场旁侧,可见现在的官浔圩所在地的西北、锦江二村就是当时的鼠尾社。据考查,南溪何姓世祖
  四兄弟同锅共爨居住的“鼠尾”址在何氏上宗祠堂附近。
  “以鼠尾为宗”的漳州何氏派系在谱中称为“南溪何氏派系”,就是“鼠尾派系”,分为何浔上宗、何浔下宗、平和何地(今云霄马铺乡)龙溪何潭(今龙海程溪何寮、裔孙有浙江苍南水门派系、安溪珍地派系等)。“鼠尾为宗”的世祖为上宗添沮(改讳信祖)、下宗添湢(信福)、云霄添河(信哥)、何潭添漪(信奇),系何元镇第四、五、六、七子。元朝的一次动乱中(约1310年),元镇长子何添清因职揖军政镇守泉州,不能御敌而丢官,何添清与全家人避祸到同安嘉禾(今厦门何厝)顺济宫左侧房舍而居。卧席未暖,情势紧迫,追兵到来,何元镇第二、第三子何添治、何添润逃回晋江。何添沮、何添湢、何添河、何添漪四难兄弟求祷于顺济宫妈祖,卜签云漳州可以免患,匿名易号,逃奔漳浦南溪。元朝用法轻,逃出他郡者皆不究。南溪定居后,何氏世祖四兄弟以姓氏命地名为“何浔”,命居住地为“鼠尾”。
  自古以来,虽是一脉,“叹世远代湮,霄壤既隔,音耗自疏,间乎无谱,籍属自别,分者不合而亲者自疏,上不知所尊者,下不解宗族派系”。何姓分派裔孙,不知其宗地为何浔鼠尾,即使是鼠尾社所在地的上宗、下宗何氏裔孙,也已不知有“鼠尾”地名,不知何氏本宗族史,不觉得身居宗地之荣,不懂挑起睦族之责,诚不可悲,可痛,
  可叹哉!何况何地何潭裔孙,更不知有鼠尾宗地,不解“以何浔鼠尾为宗”之义,毫不为怪。虽还有鼠尾地名更易之故,先人作谱时警告漳州何姓衍派不能数典忘祖。
  南溪何氏世祖为何又在鼠尾分手呢?据何氏族谱载,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边尘告急,全户抽三名军役,一名何进经(何信祖长子何文进),一名何祖治(何信福长子),一名何宗治(何信哥)。因怕当军役,何信哥与子何京、何彦保匿名逃往何仓(平和南胜)、何地。何信奇之子何怎顶当军役,后住龙溪黄潭(何潭)。此前鼠尾何氏世祖四兄弟共一家而生活,约60年之久,丁口渐繁,家颇炽盛,和睦相处,同爨共居,载观时变,保身裕家,燕贻子孙。鼠尾宗地,养育过南溪何氏世祖四兄弟,要不是军役民役之变,南溪世祖不会分开天各一方。信哥信奇分居离开何浔后,先祖宗庙及祭祀由何浔的信祖、信福二公承担,“齿以序齿论较之,则祖、福为兄,哥、奇为弟,宗桃承祀宜归于祖、福矣。”(《南溪何氏世祖族谱总系》)这更加证明“鼠尾为宗”观点的正确性,更加证明了何浔是漳州何氏宗地。就现在繁衍情况看,漳州各地何氏多是何元镇后裔,“鼠尾为宗”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见性。
  以姓氏命南溪地域为“何浔”,有缅怀晋江浔江祖地之意,凝聚着裔孙思念先祖之情,是南溪何氏世祖兄弟患难与共、卧薪尝胆的基地;是肇拓漳州,繁衍闽南,播迁海内外的何氏摇篮。何浔是南溪何氏世系的代表,“以何浔鼠尾为宗”是尊祖睦族的高度概括。“何浔”二字,时刻向何氏裔孙敲响警钟,永远不忘浔江,“莫以世远而不相亲睦,莫以路遥而不相往来。”
  七百年来,何浔鼠尾裔孙食齿既繁,移徙尚广,有移泉州兴化的,有移广东、广西、贵州、浙江、台湾等地,也有移南洋岛国为异籍的,枝繁叶茂。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