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昙杨氏祖庙——崇孝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12
颗粒名称: 佛昙杨氏祖庙——崇孝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5
页码: 438-4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佛昙杨氏祖庙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背景。祖庙始建于清康熙庚午年,经过多次修建,现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文章详细描述了祖庙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以及其中的牌匾和文物。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杨氏家族的源流分衍,包括杨姓祖先的历史和杨氏家族的迁徙和分布情况。最后,文章列出了杨氏家训和祖庙的牌匾,体现了杨氏家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 漳浦县 寺庙 名胜古迹

内容

一、祖庙概况:
  佛昙杨氏祖庙俗称“大祖”,座落在佛昙镇农贸市场前。始建于清康熙庚午年(1690),据族谱载,止于2015年共有八次修建。三百多年间,历经修建终成现在规模。
  祖庙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其为二进一天井,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屋面悬山式,抬梁式木结构,大门作凹窝式,立青石浮雕门鼓,倒吊莲花,门上悬挂
  杨氏祖庙全貌
  “杨氏祖庙”匾,大门联为:“缅怀当年宋帝蒙尘先祖扈驾南疆鸿江创基业,欣看此日宗庙辉煌裔孙寻根北国佛昙庆重光。”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正中梁架五柱减中柱,坐斗有瓜棱形,方形斗拱,圆木柱。天井左右庑廊,庑廊左侧有清嘉庆间重修碑记三通,分别为《重修祖庙碑》、《累叶追远建庙碑》、《重新祖庙落成题名记》。
  正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稍间实墙,明间正中设祖公龛。十三檩,正中七柱减中柱,看架五弯,一斗三升式斗拱。上有牌匾:“崇孝堂”、“父子进士”、“探花及第”、“解元翰林”、“南天一柱”等数十个匾额,彰显佛昙杨氏家族的显赫历史人文。
  祖庙前有大广场,广场前有大池塘,庙后有七棵硕大榕树,郁郁葱葱,作为海内外赤子寻根谒祖的信物。
  1985年12月15日,经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浦政(85)第511号)。保护范围:佛昙杨氏祖庙整座家庙,雕刻及庙内石碑。
  建设控制地带:建筑本体西北100米至省道201线
  路基,东南至榕树55米,西南至界碑40米,东北至水泥路7米。
  二、源流分衍:
  漳浦佛昙杨姓之祖系宋度宗的淑妃杨氏之弟亮节(亮节生于淳祐五年,即公元1245年,少淑妃1岁)。杨淑妃即后来的杨太后,据宋史记载,度宗三十多岁早逝,遗留皇子三人皆年幼,长子赵昰,杨淑妃所生,次子赵显,全皇后所生,三子赵昺,俞修容所生。全皇后所生赵显继承皇位,以次年(1257年)为德祐元年,元兵已迫近京师临安府(杭州),右丞相文天祥前往元营交涉,临行,奏准谢太皇太后封赵昰为益王,出镇福州,封赵昺为广王,出镇泉州,经营后方,为退守福建预作准备。二皇子未及启行,元兵陷京师,恭帝赵显被挟去。赵昰由母杨淑妃及舅杨亮节护从,赵昺由其母俞修容及舅俞如圭等护从,逃出临安,匿避山中七日,得都统张全率数十骑来卫,护送温州。宗正少卿陆秀夫、左丞相赵宜中,都统张世杰等来会,奉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拥至福州。五月,拥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尊杨淑妃为太后,垂帘秉政。右丞相文天祥自元营逃出来会,出镇南剑州,率兵入汀州。十一月,元兵陷福州,宋小朝廷航海南下泉州港。泉州长官蒲寿庚降元,宋小朝廷匆促离开泉州港,航海南下。杨亮节正携三子上岸办事,未及同行,只得带三子南下漳州一带追寻。至漳浦佛昙,听说小朝廷已航海入粤,只得将旅途患病的第三子杨盛寄养在佛昙,自己带长子次子前往鹭岛(今厦门),欲觅船往广东。觅船未得,听说小朝廷已败亡,杨亮节只得带长子次子往浯州(今金门),隐居官澳,耕山渔海为生。长次儿子传裔金门。第三子杨盛,为佛昙杨姓始祖,谥世隆。
  世隆生四子,长子大成,次子大振,三子大秀,四子大韶,后裔分为四房。
  长房祖大成,传裔佛昙镇的岸头、园东、坂顶尾、下赵、曾厝、石牌、溪尾、后苍头、山坪、人家、吟兜、埭头、石门、花园、新安、石鼓、上车、后围、后窟、吟石岭、梧岭、先锋、石蛇尾、苏厝、下城、园中央、山后、马坪镇林埭、旧镇镇的林美、绥安镇的油车、湖西乡的曹厝、楼下、示仔埔、过龙、千秋坛、霞美镇的竹寺仔,赤湖镇的古山等处,分衍平和、南靖、厦门、同安、南安、晋江、惠安、永泰,广东海丰、潮州、海康、海南岛,南京六合县,河南光山县,浙江苍南县,玉环县,广西桂平县,香港,台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
  二房祖大振,传裔佛昙等处,人数较少。
  三房大秀,传裔佛昙镇的石埕,后社、白石、田中央、下苏、新城内、庵兜、下城港仔内、下楼、崎街、岸头顶角、下坑、官厅、田下、城顶、顶厝、石头顶、深井内、芙蓉山
  脚、平野、前坑尾、石晴、积美、中厝、红涂、楼仔、石亭、四翚、美厝、昭君、六壁、官埔大路、岱嵩、湖西圳口、马坪、东坂、厦门、香港、台湾、印尼。
  四房祖大韶之子伯育,迁居苏厝,娶苏氏,生子惠应。伯育早逝,惠应于童年随母迁居漳浦二十三都白塘湖之西(今龙海市港尾镇白塘村湖西社),娶陈氏,生儿子:元盛、尾养,衍族于今龙海市之白塘、镇海、流会、浦头、郑桥、彭林、石码英埭,漳浦县的前亭、后亭、江口、后蔡、井尾、桥仔头、崎沙、白竹湖、洋尾,南靖县的后山、南津、平和高蕉,泉州黄内、南安明在、漳平永福、福州、广东陆丰碣石等处。
  三、杨氏家训
  ①、敦宗睦族②、父慈子孝
  ③、兄友弟恭④、长幼有序
  ⑤、诚实信义⑥、修身持正
  ⑦、礼让谦恭⑧、勤耕务读
  ⑨、勤俭节约⑩、清白传家
  崇孝堂
  四、衍系昭穆:
  五、历代修谱:
  六、祖庙牌匾
  1、崇孝堂
  2、进士
  明嘉靖乙丑科杨守仁立
  3、贡元
  明嘉靖乙丑科杨邦翰立
  4、进士
  明万历壬辰科杨一葵立
  杨氏祖庙牌匾(一)
  5、父子进士
  大明万历壬辰年贵州按擦使守仁、
  云南布政使一葵全立
  6、父子登科
  大明万历丙午科浦城县儒学训导邦翰、
  山东德州知州守伯立
  7、都督大将军
  大明隆武年杨鸣鸿立
  8、世袭伯爵
  大清康熙年间左都督赠世袭加
  太子太保阿思哈哈番学皋立
  9、父子总戎
  大清康熙二年赠世袭阿思哈哈番
  太子太傅总戎先锋荩臣、河南光山
  都督佥事庚起同拜立
  10、南天一柱
  康熙四十五年闽浙粤三省总巡福建海坛总兵世懋立
  11、解元翰林
  康熙甲午辛丑科杨廷勷立
  12、进士
  清乾隆丁丑科杨廷梓立
  13父子五代
  大清乾隆三年十世孙嘉任,国学生议谟立
  14、亚魁
  清乾隆乙丑科举人杨廷桂立
  15、探花及第
  杨氏祖庙牌匾(二)
  清同治乙丑科杨霁立
  16、文魁
  清光绪甲午年杨士鹏立
  17、五代同堂
  大清光绪庚寅年杨嵩年立
  18、父子明经
  大清光绪乙酉科父石亭、子民国国会议员江苏海门知县杨士鹏立
  19、俊士
  民国十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福建省禁烟禁毒督察处处长杨天枢立
  20、万源归宗
  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军风纪检察团团长少将杨玉成
  立
  21、文韬武略
  民国七十四年膺任士官学校校长
  澎湖防卫部副司令中将杨德辉立
  七、祖庙楹联
  (一)大门边
  缅怀当年宋帝蒙尘先祖扈驾南疆鸿江创基业
  欣看此日宗庙辉煌裔孙寻根北国佛昙庆重光
  (二)第一进柱联
  其一:丹鼎透光玳瑁映秀天赐七星如金冠
  皇后明媚笔架来朝地结鸿江似玉带
  其二:文治守四知德业并山河俎豆馨香同四海
  武功耀南天勋名昭日月簪缨炳赫及千秋
  (三)二进柱联
  其一:肯堂构以绥先灵明禋肇祀光祖德
  肃衣冠而申燕飨长发其祥表孙诚
  其二:高堂修葺赞添道德增加焕彩以慰先哲
  祖庙重光再整春风多振辉煌启发后昆
  其三:丘形呈七星蜒玳瑁峰峙龙虎环卫万山楼
  阁参天今胜昔
  水势玄九曲注鸿江流缠元武融汇大海波
  涛撼地后接前
  其四:始祖一世大伯景文凯正廷国嘉义维良齐圣
  广渊明允笃诚
  忠肃恭懿宣慈惠和载高履厚根本固深积善
  行仁荣华发达
  其五:父子五代希世珠光齐日月
  南天一柱旷古金诰伴乾坤
  (四)主坛柱联
  其一:日就月将出类拔萃
  源远流长名垂青史
  其二:临安扈从祖德流芳起百代衣冠文章遍中外
  佛潭肇基孙谋顺适播千村苗裔俎豆荐春秋
  八、修建历程
  ①、清康熙庚午年(1690)十一代孙义橙,义孕,生员十二代孙维挺等宗亲带头捐资购地,把原在桥北旧祖庙移建在梅月城内(即现在的祖庙,俗称大祖)。
  ②、清雍正甲辰年(1724)宗素牵头并主持扩建杨氏祖庙后进。
  ③、清乾隆庚申年(1740)齐学、齐义、齐安、圣显等宗亲带头捐资重修杨氏祖庙。
  ④、清嘉庆丁卯年(1807)占梅、以升、菁华等宗亲带头捐资维修杨氏祖庙并立有石碑纪事。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开先,齐珩、广迈、渊茶等立修庙碑。
  ⑤、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七月下浣重修碑记,首事:长房、邦基、长青、青岩三房宗乔、安澜;附勒嘉庆丙子(1816年)长房:德元、长青、青岩、炳坤;二房:广僚、试英;三房:圣侃、广姚、宗乔、于忠、学陶;四房:广仲、十五世孙炳坤撰。
  ⑥、1948年,早达等宗亲鸠族捐资维修大祖,梁柱改为水泥结构。
  ⑦7、1986年,祖庙(大祖)维修竣工,举行盛大庆典,裔孙居住地均派宗亲代表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立有献款芳名录及石碑纪事。
  ⑧、2015年,在以杨维平为理事长的新一届佛昙杨氏祖庙理事会的带领下,对祖庙进行第八次重修并庆典,盛况空前。
  九、古迹遗存:
  (一)、重修祖庙碑
  重修祖庙碑,碑高320厘米,宽82厘米,座高20厘米,宽110厘米,嘉庆十二年(1807年)立,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祠坍及捐银修建者名录,全文如下:
  盖闻尊主敬宗,孙子之懿行;策贤励士,父兄之盛心。我始祖庙自甲寅年(1794)倾圮,族人鸠议修理,馀制未竣,兹公议再行修理,工竣即作庆成,委梅等出向族人捐题。
  梅念水源木本,不敢辞其艰,即与登仕郎广表、儒士逢春、庠生以升、菁华同力捐题。叔兄弟姪踊跃争先,上自二百员下至两员,共题银贰仟伍百贰员。修理并庆成及什费外,尚伸银壹仟柒百陆拾大员,留贮购田以鼓舞子孙读书及乡会试帮助。愿世世孙曾各加勉励,以应国圣朝之甄拔,以壮吾家之门楣,是所厚幸。
  无论文武进泮者,谒祖银肆员,乡试银肆员,登科者旗匾银肆拾员,会试公车银肆拾员,登甲者旗匾银壹百贰拾员,永为定例。
  谨将题银名字勒诸碑砥,其摆列不论昭穆高卑,惟以出银多少为前后序次,俾乐善好施之人与祖德世匹休焉。庶我族人文蔚起,贤才挺生,或将于此卜云尔。计开名次于左(出银者名略)
  嘉庆丁卯年(1807)葭月日十七世孙生员占梅、以升、菁华仝谨立。
  重修祖庙碑
  (二)、累叶追远建庙碑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立,记载佛昙杨氏迁浦及修建庙始末,碑高236厘米、宽89厘米,座高50厘米、宽105厘米。碑全文如下:
  梅月城之祖庙非一日矣,遐稽我祖世隆公,本河南人,自宋末随父国舅处置使亮节祖扈帝南迁抵泉,隐金门宝珠石下,后公徙居佛潭桥北,此佛潭宗族之所由凡来也。祖庙何在此哉,因桥北被废且其地狭,康熙庚午年,家长义橙、义孕、生员维挺等痛鸿境之已非,知梅城之较胜,真心敬祖,始捐金购地,择建于兹,先人亦劳甚,但规模未尽善。会海坛总戎钦命三省总巡朴庵公唱谋重建,又中寝焉,乙未倾圮,解元入词林廷选公乃与长者题捐再造,费千余金,而立碑作序以垂无穷,何讫?迄今而碑亡焉,岂后之人曾移之乎,抑空言于谱序,未赏实置之庙左廊,缅怀往迹,其能无憾焉。庙累叶追远建庙碑制旧止一进,越雍正间乃复重新后进,而太学生宗素继理其前后,以成总巡父志,及齐安圣显因行礼难容,复理之而未成焉,直至乾隆庚申年,家长齐学、齐珩、齐义等视其风雨飘摇而心恻焉,遂跋涉捐资得百余缗,而独为半载始觉两进俱焕焉可观,为祖费私置公,烝服下尾曾立石以记之。我潭自开基移建以至烝业宦途,下尾头泊地自土地前起墩乾经港,蛤澳透流沙洲尖至后斗鲂港等十二处,并当时何业并记之,为异日书田学租之谋,无不详言于中,后有作者变何能出其范围哉,自是而阅五十三载耶。壬子年,也庙又几颓,生员圣齐、太学生其祥、长青、登仕郎广升、广仲等更新重造,已底轮奂,所未可落者庙后大墙及诸外埕耳,后庙柱蚁蠹,族向义故亦踵而重修而落成,其余资勒石积祀祖,以为敬尊爱亲宾与贤能计,是同吾家一美事欤夫,前人之创业维艰,要皆祖功宗德所自成讵云天之生是使独后之重兴匪易,实则弓箕冶裘所应尔。可曰我必后来居先,古今人非不相友,但必善始善终乃善莫大焉,昔烈山绍义,陶化曾砩发跋野,未尝自成而自高,捷僰道翼虞施功至劋心瘵形亦卒不矜而不伐,斯可见义于前贤,夫纯臣之道归善于亲者人千之诚,宁以晚生后嗣庸可数典,有忘殁前人盛事而不为之榆杨以示众哉,故斯碑之立,所以怀念我始祖之开创沐雨栉风始护诒谋之庆,而族中承先启后以效万一之报,
  固代有其人也夫。
  佛潭十六世孙生员开先玳撰左边宜厅地四房家长于乾隆三十年曾契典,齐珩银贰百两大清嘉庆戊辰年桐月日齐珩、广迈、渊茶等复立
  (三)、重新祖庙落成题名记
  重新祖庙落成题名记,碑立于佛昙杨氏祖庙左庑廊中,碑宽210厘米,高90厘米。全文如下:
  我家祖籍会稽,宋德祐间,始祖世隆公扈从端宗南迁至浦,肇基宝珠石,越二世,徙鸿境堡。元明以来,祠庙在焉,鼎革之际,频罹兵燹。康熙二十五年(1686),族长俊卿、质西、茂俊、元直等鸠众购地鼎建梅月城中。乙未(1715)夏五圮于淫雨,裔孙维枬倡议重建,迟之有宗素募葺前进未完构。雍正十年(1732),齐侒、彣显又倡议重建,历乾隆庚申(1740)大熟始告成。最后馀役,齐珩董之,两进巍然在望。辛亥(1791)后进右房室倾,筑于改岁,遂廓前进、中门,达左右壁月窗。甲寅(1794),寝阫倾,随筑于本年。未几蠹生,因塞月窗少止。嘉庆十一年(1806)方落其成。泛举内外土功,募捐白镪,计费柒百伍拾有二块,存一千七百六十之数,用备烝存业与宾兴。甲戍(1814)四月下澣首夜,庙后进过梁折,盖积蠹不支。迨丙子(1816)重修,则卸巽,维高坪旧长垣。而庙中自来下
  土常湿,乃锄后簷滴水道,低四寸立效。道光八年(1828)夏季,佥议落成,相与庙中仰瞻,已有蠹现横木间,不揣建言,须速复中门及窗旧制,且作堵墙于庙前之潭隈,凡以潭外埭流浩渺,实地理向所忌,不可无以蔽之,则宜改庙后刊层,设砌为三依,与书辰首属净,阳务从奇数也。一时如约,再造正寝列屏爰加垩墨棋饰,踵修诸缺。念继述有同心,诸捐金首事人当勒石垂名永记,抑以风励后贤。是为记。
  道光八年戊子(1828)七月下浣首事十九世孙炳坤
  拜撰
  首事裔孙长房:长青、青岩、邦基
  三房:宗乔、安澜
  (捐金题名略)
  嘉庆丙子年首事裔孙附勒
  长房:长青、德元、青岩、炳坤
  二房:广僚、试英
  三房:圣侃、广姚、宗乔、于中、学陶
  四房:广仲
  十、乡贤俊彦
  据《杨氏世隆衍系族谱》摘录如下:
  八世杨信奇,从军到湖广,有功官至总戎。
  九世杨邦翰,字国礼,号锦朝公,明万历庚寅岁
  贡生,任建宁府浦城县教谕。九世杨国岐,又名鸣凤,号松峰。业儒,隆庆四年,以次子守仁贵,封赠承德郎,刑部山东司主事,万历十九年,赠湖广黄州知府,泰昌元年,以次孙一葵贵,加赠通议大夫,贵州按察使。九世杨和龙,明朝为广东海南典史。
  十世杨守仁,字嘉复,号蓉江,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科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范应期榜进士,任广东副使。
  十一世杨一兰,字应卿,号右江,杨守仁长子,邑庠生。明万历辛卯年授例入监,丙午年授文华殿中书舍人。
  十一世杨一葵,字艺乡,号绍江,别号致吾。杨守仁次子,明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翁正春榜进士。任云南左布政使。
  十一世杨明德,明万历岁贡,任训导。
  十一世杨守伯,字佳澳,号萃锦,万历丙午科举人,任山东德州知州。
  十一世杨显,字孟芝,乳名政爷。以武功出身随族侄学皋归命清朝,钦授总兵,征剿有功加
  都督佥事。钦赏貂袍、刀、靴、马匹、弓箭。康熙五年奉旨移住江南六合县,授田垦荒。
  十二世杨学皋,号道生,乳名德麟,左都督总镇佛昙,迁南平,挂振武将军印,加太子太保,世袭阿思哈哈番。
  十二世杨禄,字义台,乳名城,任江南六合县守备。
  十二世杨义富,明季授参将。
  十二世杨祖生,字荩臣,武功出身,康熙元年升左都督,庚子钦赏貂帽、莽袍,封讨戎将军,兼太子太傅。
  十二世杨一敬,字义实,明季以孙文贵,诰赠昭勇将军。
  十二世杨魁炳,号奉宁,由国学生选拔提举。
  十二世杨维云,字龙,明季以武功出身,钦授左都督与都督晋吴公世谊,吴爱其勇,屡随战阵,入四川任千总。
  十二世杨宏,字恢百,乳名万舍,武功出身,钦授参将。征剿有功升副总兵,钦赏貂帽蟒袍、刀、带、靴、钦给全俸管戎旗事,康熙五年移入江南住入镇厅候补,后垦田六合县。
  十二世杨维成,字斌,维云小弟,明季有功升都督同知。
  十二世杨祯,字国平,乳名光,武功出身授参将。康熙年间升副将,钦赏貂帽、蟒袍、刀、带、靴。
  十三世杨磷,乳名文舍,学皋公三子。业儒。明季代父挂“振武将军”印,不袭父伯爵,落发称真明和尚。
  十三世杨式武系邑庠生,后改业武,中乙丑科武榜眼,任广东碣石左都督,住浮宫树尾或云祖本董园。
  十三世杨鸣鸿,号泽琳,在官时名德。武功出身,崇祯十五年授九江游击。隆武时升都督,勤劳主事守仙霞渡等关,加封驾前大将军。卒于二渡关,归葬佛潭积美林。
  十三世杨维祯,乳名祖爷,授左都督服戎将军,加太子太傅。
  十三世杨维宸,字叔成,乳名若爷,明季授副总兵。
  十三世杨瑞禄,字耳,乳名晋爷,明季授参将。
  十三世杨庚起,字杨伯,乳名长舍,儒士出身。康熙二年,投诚有功,历升左都督,征剿有功
  加晋二阶,移住河南光山县。
  十三世杨玉,武功出身,归命清朝钦授游击,升副将。
  十三世杨赞,乳名五爷,武功出身,授漳平镇中军,左营守备。平海有功晋都督佥事,康熙五年移驻江南,将兵分入督标,留储将所候补,有垦荒令,受田安插六合县。
  十三世杨玮,武功出身,康熙元年,钦授都督佥事。驻漳平征剿有功,升都督同知。丙午年奉旨驻防江南。
  十三世杨良妈,由营伍出身授潮州府左营千总。
  十三世杨良栋,移居厦门,以武功历升千总。
  十三世杨烈,号振容,以邑庠生明万历辛卯科中第11名举人,任山东曲阜县,升郁林知州。
  十三世杨长,字季胜,明纪福宁州把总。
  十三世杨文宰,字平豈。己酉科第22名举人。
  十三世杨培栋,字孔列,乳名白乳。乾隆己丑科岁贡。
  十三世杨级结,明季授副将。
  十三世杨功荣,明季任赣州参将。
  十三世杨隆,明季以武功出身,历升都督佥事。
  十三世杨雄,维云次弟。明季武功出身,历升都督同知。
  十三世杨维成,字斌,明季有功,历升都督同知。
  十四世杨乔,字擎木,乳名傅,归顺清朝钦授副总兵征剿有功,加升都督佥事,康熙五年总带兵一千名安插江南上元县。
  十四世杨元良,字任以,康熙元年随族叔公学皋公归顺清朝,平海有功,授漳平守备,五年,署戎旗千总。
  十四世杨文旻,字碧穹,号鸣鸿,隆武时官都司守二渡关,历升将军移往广南。
  十四世杨新宗,字良荣,瑞禄胞侄。康熙二年投诚有功,授都司,移住广南。
  十四世杨懋,武功出身,投诚清朝钦授副总兵。
  十四世杨志,乳名雨爷,忠之次弟,武功出身历授副总兵。康熙二年同兄归命清朝钦授原职,征剿有功加署都督佥事。
  十四世杨忠,字庚良,乳名定爷,儒士出身历升左都督。康熙癸卯年归诚清朝,钦授左都督,征剿有功加进二阶。
  十四世杨诚,武功出身历升副总兵,归命清朝钦授原职,征剿有功实加都督佥事。
  十四世杨土金,字贞素。明季以武功出身授副将,住梅月城。
  十四世杨元,壬寅年归命清朝,钦授都司佥事,守事漳平县。
  十四世杨廷选,字青仲,号仙州,乳名果官。清康熙甲午科解元,辛丑科第十四名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
  十五世杨应葵,字升山,延选公第三子,以易经中己酉科52名举人,乾隆癸酉任浙江湖州府长兴县知县。
  十五世杨世懋,字元辅,号朴庵,乳名国爷,任福建省海坛总兵兼闽、浙、粤三省总巡。
  十五世杨震,武功出身,升一等公爵,随海澄黄公爷投诚,曾入漳平县镇标,右哨千总,历任海澄县、漳浦县。加功左都督佥事,军功七次,记录二次。特授山东巡抚大厅游击。
  十五世杨鹏飞,字万里,乳名福哥。营伍出身,授厦门提标后营把总。随征云南授千总,诰授旧部郎,大房景顺公裔孙。顺治庚子年授父子总戎,给全俸管漳州镇左营事。五年移住江南,将所辖官兵五百名分入督标,八年奉旨垦田,安插江宁府六合县。
  十五世杨延桂,乾隆己丑科举人任福州知县。
  十五世杨延梓,延桂弟。乾隆丁丑科第130名进士。
  十五世杨腾霄,字飞九,乳名胎生。世懋堂弟,以武功出身。康熙征台湾,雍正四年前后征台湾有功,授左都督,特授广东平海参将。
  十五世杨联仁,南京港口守备。
  十六世杨东江,清嘉庆十二年钦授文林郎。
  十六世杨亭伟,住广西桂平三合水,清嘉庆十三年恩科中45名举人。
  十六世杨松庵,字忠勇。康熙年间为忠勇副将,因征澎湖阵亡,康熙二十二年追封左都督,匾挂于英埭明荐堂。
  十八世杨九前,谥辉六,清嘉庆年间出生于江口村,自幼习武。同治二年授武职,钦赏六品军功。
  十八世杨圭章,字远夫,号德齐,遵部改名圭爵,乳名榜姐。乾隆丁酉科亚魁。领书房12名乡荐,丁未科挑选二等任邵武光泽县教官。
  十八世杨开春,字季元,乳名通舍。叔祖都督高祖总兵营伍出身,授厦门右营守备,署石码
  左营游击,又任澎湖守备。
  十八世杨庆澜,字明澄,清光绪十五年雍进士。
  十九世杨士鹏,字抟九,号稚石,清光绪甲午科第39名举人,授江苏海门知县。1912年膺选为国会议员。
  二十世杨存珣,宣统已酉科拔元,保和殿试二等三名钦点江西知县正堂。
  二十世杨观澜,光绪丁酉科拔元。
  (近现代人物略)
  佛昙杨氏肇基祖世隆公,南宋末年随父入闽。宋亡,漂泊至佛昙北桥芙蓉山麓,隐居林泉,披荒立业,经七百年余年,三十代繁衍播迁,化育十六万余众。后裔散居祖国各地,远播他邦异域,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崇文尚武,英才辈出。
  家庙“崇孝堂”,经历三百多年风雨阴晴,而今又焕发蓬勃朝气,各地宗亲与时俱进,携手共享幸福生活,为太平盛世添砖加瓦,共铸辉煌灿烂的明天!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建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