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旗村地名社名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05
颗粒名称: 北旗村地名社名考
分类号: C912.82;K878
页数: 11
页码: 381-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北旗村位于漳浦县沙西镇西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村庄。本文介绍了北旗村的地理位置、人口、土地面积、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北旗村以农业为主,但同时也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建筑业等产业。此外,北旗村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古宋窑遗址等。文章最后提到了北旗村的未来发展方向,即进一步发掘和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和村庄繁荣。
关键词: 漳浦县 自然资源 文化遗址

内容

北旗村位于漳浦县沙西镇西部(也是县境西南边陲),地处梁山南麓,漳江口北岸,西、西南、西北、北毗邻云霄县东厦镇浯田村,南隔漳江口与云霄县东厦镇东崎村遥遥相望,东、东北与白衣村接壤。村辖下崎、北旗、内北旗、罗宛井、安溪、寺里等六个自然村,766户,3028人口。全村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89亩,生态公益林2700亩,荔枝果园1200亩,淡水养殖面积350亩,虾蟹养殖池180亩,滩涂100亩,红树林45亩,漳江口海面800亩,近海捕捞渔船(6~24马力)100只。海岸线2800米,海堤岸1800米,有下崎、北旗、内北旗渔船停舶点三处。漳江口盛产天然文蛤,海面吊蠔养殖300亩。蟹苗、鳗苗、挂网等捕捞产业蓬勃发展,海瓜子肉加工营销大户15家,为新兴一支经济产业支柱,养牛大户1户,养猪大户7户,养鸭大户5户,还有砖窑厂3家。落户沙西镇首家台商在北旗村建有420亩的全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更名为:福建力能渔业有限公司)。农业以种植水稻、地瓜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类、莲藕等,引进漳浦县绿铭蔬菜专业合作社,沙西镇北旗村秋风洋大棚蔬菜等二家大棚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450亩。2016年工农业总产值67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79万元,林业总产值17万元,渔业总产值989万元,建筑业总产值155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2352元。全村村民淋浴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走共同富裕奔小康道路,生活过的臻臻日上,有90%农户自建居住三层框架结构新楼房,保护古建筑古民居群。拥有小汽车98辆,农用运输车15辆,摩托车(电瓶车)1050辆,手机2300部。
  追溯唐末五代时期,这里尚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辖属漳州府漳浦县常乐乡绥康里。北、东北奇峰叠嶂、怪石嶙峋,高峻陡峭,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入境内梁山支脉牛林尖山(又名小梁山,海拔323.5米),向南延伸三座丘陵小山岗,即:“北岐山”、“北崎山(下崎山)”、“珠圆山”,北岐山与北崎山岬角环抱,珠圆山涨潮时四面环水,似一粒浮珠,形成“秋风澳”、“北岐澳”广袤滩涂,鱼虾贝类的水产品丰盛。发源于小梁山的湾溪流经石公脚注入海。南面濒临漳江入海口,港汊纵横,漳江口隘,内江及入海的铜海广阔,潮汐流注湍急,江口底自然构成一条黑沙层线,盛产文蛤。漳江口海面奇观:漳江中游两岸而下的南江、北江经中洲大涂、小涂汇为一派,浩荡奔流北岐头漳江口注入海,风平浪静时,清碧如镜,泻流遇涨潮时却出现一条带浮游物的水波纹,自海门中石矾至内江数十里,成为水上一道风景线。“北岐山”、“北崎山”与漳江口南岸的“南岐山”、“南崎山”隔江对峙相望,束锁漳江口,相距约1.3公里,历史古航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古代是海防军事隘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时,辖属漳浦县常乐乡绥康下里,形家在小梁山的南坡“石厝坑”发现一条出露的“观音土”脉,土名“白有石”。这条“观音土”脉从“石厝坑”向山脚延伸,至北岐山阴面山脚过江,与相邻“打铁尖”山也出露一条“梁山青”脉延伸至“石蛇尾”过江,构成“白青蛇”过江奇观。“观音土”脉贮藏量甚大,此土是制陶瓷的优质原料,引来广东饶州制陶瓷技工前来开采,并就地创办烧瓷碗窑,制作碗碟盘杯壶勺等瓷器,加上近邻下寨古码头,海水涨潮弥漫到山脚,水路交通方便,利于远近运输销售,碗窑也逐年增加,相传在生产高峰时期,有九十九座瓷窑,形成规模庞大的碗窑群,窑工多达三百左右人,生产为主是“爪变碗”,釉色白或青白,少量淡梅青、米黄,釉层薄,多有小开片,满釉露底,胎质白,质轻、松,纹饰主要为刻划卷草、莲瓣、篾点,线条流畅,刀法细腻娴熟,构图简洁。质优价廉,近销闽粤,远销台湾南洋。瓷窑厂办大了,生意业务大了,人流物流就多了,服务配套产业自然也就跟了上来,餐饮酒楼,客栈旅馆,墟市商贩等等,应时而生,商阜发达,人流热闹,村社自然迅速形成(村名无考,古址在今罗宛井自然村一带),“罗井甘泉”是供应人饮用水为一古井,泉甘生津清洌,旱年不涸,闻名遐迩。
  1999年国家建设项目漳沼高速公路沙西镇北旗段定线,必须经过古宋窑遗址,即“罗宛井窑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月省市县考古队进驻北旗村罗宛井自然村,对罗宛井窑址进行考古挖掘,挖掘到一座窑身长120米,为全国第三长的民间古宋窑(其他窑身长60-80不等),出土了大量“爪变碗”(俗称罗宛碗),青瓶花盆、陶盘陶壶陶罐。通过了考古挖掘,从窑群址分布为北南走向,长约1500米,宽300米,窑床顺山势呈下倾斜35-40度,堆积层厚约3米,山坡上都是倒窑破碗、破烧土坯,有的相叠,有的残碎,满山碗坯废品,“无尾榕”处有一块白沙粉土园,是古时加工“白有石”原料粉碎沉淀工场,堆积层厚约3米。传说窑数是九十九座,实际不上四十座,也许传说是个吉祥数,实际窑数也算得是上规模,可见当时,这个瓷窑厂是有档次上规模的“企业”,至于办厂具体时间,何时何因倒闭至今不得而知。从“皇帝嘴乞丐身”罗宛的民间传说,是被罗隐“罗宛”嘴咒骂,脚顿震全倒塌平地的,或被地震倒塌史无记载。广东饶州来的制作碗瓷技工、窑工是否回老家去,也不得而知,传说是空背袋来空背袋回饶州老家去了。在本地并无有聚居村落传衍后代,自碗瓷窑厂倒闭,这里也就萧条冷落下来,荒芜人烟。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广东潮州富绅黄九郎(“陈三五娘”黄碧琚之父)应漳州知州傅伯寿倡捐“随铺立庵”和“以庵设铺”置田养僧,以僧管铺代驿事,捐建潮州闽南沿途的若干寺庙,弘扬光大佛教文化及民间信仰文化,并以利行人住宿代驿馆。北岐大庙就是在这个时间兴建的,主祀开漳圣王,配祀观音佛祖,当时住有僧人管理。同年在珠圆山顶兴建一座佛寺,祀观音佛祖,后这座小山岗叫“寺山”。从北岐经过有一条古道是云霄通往渡浔(杜浔)沿海线,按常理推定,当时北岐一带,应有若干村庄,有一定人口规模,但村落有证可考最早仅北岐社,李姓聚居,考云霄林后埔族谱载,一世祖妈李昭,生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二十日丑时,娘家是漳浦十都北岐,因回娘家作客时,卒于娘家,择地墓葬娘家北岐,推算北岐李姓开基时间应是元初或南宋,村社兴废或迁徙外地不详,若有其他村落遗址无考,大庙兴废无存文物碑记可考。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漳浦县设置二十八个都,北岐属十都管辖。
  明代,这里属漳浦县十都后葛巡检司四图白衣里,已形成的村落有下崎、北岐(复迁安溪)、山尾、油车园、顶坑塘、安溪大社(包括:张厝、董门厅、破厝桶、安溪顶社、磨背桶、佛园)、下崎后、寺仔、许陂寺(许厝)、埔上等10个村庄,居民在这山海并有的地方生存,开垦山坎地、低洼水边地以种植粮食蔬菜,并有“秋风澳”、“北岐澳”大片海滩涂讨小海抓鱼虾贝类为生计,安居乐业,养家糊口。安溪大社林姓繁衍兴旺,渔业资源富足,新设立墟市,立一通明皇《颂慎侯仁政碑集市公约》,碑文“集市公约”,已风化不详。下崎(今船泊点顶)有明摩崖石刻“谢林翁海界”,石刻向天,界线指向海上滩涂下崎港沟,历史海界:西面海地属下崎社谢姓,东面海地属白衣社林、翁二姓。下崎谢氏大房迁徙广东海丰,安溪林氏四房迁徙广东海陆丰。
  清代,北岐这一带辖属漳浦县铜山营镇标左营白衣保。境内有村社变迁较大,康熙元年(1662年)“迁界”,境内划为“弃土”,清廷在北岐山顶设炮台,清兵强迫各村社自找寄居点向内地大迁徙,肩挑手提,携妻背幼,颠沛流离,房屋被清兵拆除烧毁,田园荒芜,是一本悲惨血泪史。下崎谢姓迁徙云霄溪口投靠宗亲,北岐吴姓迁徙漳浦在坊演武亭寄居,北岐、安溪大社林氏迁徙云霄田坪投靠宗亲,埔上翁姓、顶坑塘黄姓迁徙广东,油车园黄姓于康熙六年迁徙广东普宁流沙六斗埔,于二十九年分居普宁占陇高社村,许边寺(许厝)许姓、寺仔李姓、山尾油车园黄姓迁徙地不详。康熙十八年(1679年)复界,仅埔上翁姓、油车园黄姓、顶坑塘黄姓没有回归外,其余都回到故乡重建家园。康熙末至雍正年间北岐吴姓和林姓七世二、三、四房乔迁近邻开基油车园,周姓新开基山后社,嘉庆年间寺仔蔡姓迁入,道光年间北岐周姓、炮台脚漳浦周一支迁入,清末浯田陈姓迁入寺仔。清晚期患瘟疫亡社或迁徙外地有下崎后、董门厅、破厝桶、安溪顶井、张厝、磨背桶、佛园等7社。油车园吴姓一支迁徙广东普宁、一支迁徙台湾鸡笼山,安溪林氏次房分传广东惠州,三房分传云霄云城。至清末有下崎、北岐、内北岐、油车园、安溪、寺仔共6社。
  清代陆续围垦海滩“北岐澳”造田“北岐大埭”(安溪社围垦安溪埭,油车园围垦内埭、中埭,油车园、内北岐二社合公围垦外埭)1200亩,秋风洋(下崎、油车园合公围垦“秋风澳”)320亩。安溪社(林姓大宗大姓)垦建盐埕埭,及拥有“北岐澳”连接海面包括漳江口海权(俗称“安溪林海”),清末在北岐大埭外海滩围垦未成功,破董门遗址尚存。
  清初安溪社将流经社前的湾溪源头水嫁女儿分水给浯田,造成湾溪逐渐淤塞,山洪冲刷改道成“寺溪”,历史十都埔上社变为六都浯田地属了。清乾隆十二年至十八年(1747-1753年)大庙毁圮年久,基址犹存,由安溪社漳浦儒学增广生林盛春仝油车园、北岐、下崎、山后等五社重兴。清中期“寺山顶”佛祖庙倒毁年久,择地寺仔社南边新建,寺庙边立一通明皇《颂郑侯惠政碑》,碑文埋入土不详。境内六社都建有社头神明庙,罗宛井吴姓兴建祖祠堂,林姓兴建祖祠“聿修堂”,安溪林姓兴建祖祠“聿德堂”,寺仔李姓、许姓各兴建祖祠堂,下崎谢姓建房头祖祠。
  民国初年属漳浦县以杜浔为中心南区,有下崎、北岐、内北岐、油车园、安溪、寺仔等6社,陆续有浯田陈姓再迁入寺仔,下墩吴一支兄弟俩幼小随母改嫁入继寺里陈姓,二支李、陈姓入赘下崎,一支陈姓入赘油车园。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第二自治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涂楼乡(三十三年改为屿头乡)北旗保,辖属下崎、北旗、炮台脚、罗宛井、安溪、寺仔共6社,村庄不变,社名有更名。罗宛井吴聪当国民党兵入台湾无回,下崎谢水养去台湾,广东海澄金石有三户走日本入赘寺仔社。
  新中国成立初期,属漳浦县十二区罗宛井乡,巩固红色人民政权,剿匪反霸,1951年土改,山海田私有制改为集体公有制,土地一平二调,安溪林海(海权也许漳浦县档案馆有档案),因宗族衰微,无力执掌管理,失去他族之手,1955年12月属杜浔区北旗乡,原安溪社围垦未成海滩变为云霄浯田,1958年3月北旗乡合并于下寨乡,经历初级社、高级社、大跃进、大食堂,1958年9月公社化,属杜浔公社下寨管理区北旗大队,1961年属沙西公社北旗大队,原安溪盐埕埭也变成云霄浯田,下崎围垦红卫埭、新埭水产养殖区。1984年9月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属沙西乡北旗村,北旗社垦建社前埭养殖池。1993年1月乡改为镇,属沙西镇北旗村,辖属下崎、北旗、内北旗、罗宛井、安溪、寺里等6个自然村。大庙(迎江寺)于1997年重建,六社的神明庙、罗宛井吴氏祖祠“德嘉堂”陆续重建。
  下崎社:以梁山山脉牛林尖山(小梁山)延伸海边的丘陵“下崎山”而得名。谢姓是开基祖,始祖名讳勤,号志益,谥号高祥,祖衍南靖县云霄约龙头山,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因洪水淹倒厝宅,迁徙漳浦县十都北岐下崎开基。还有李、陈、王等小姓于民国期间或新中国成立后入赘下崎。164户,651人口。
  北旗社:原称北岐、外北岐,以梁山山脉牛林尖山(小梁山)延伸漳江口的丘陵“北岐山”而得名。有考是李姓于南宋或元初开基,迁徙外地不详。安溪林氏始祖于明万历年间开基,复乔迁安溪。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罗宛井吴氏肇基祖振齐公(祖源云霄白塔)与罗宛井、北旗林氏始祖(祖源云霄田坪)同来开基,于清康熙末或雍正初,吴氏与林氏七世二、三、四房复乔迁油车园(今罗宛井),林氏大房居住祖地北岐。周姓始祖周憨吃(祖源云霄荷步)于清道光年间为守祖墓卜宅北岐与林氏共居。还有小姓李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7年)入赘北岐。156户,645人口。
  内北旗社:原称山后,炮台脚、内北岐,是周姓聚居地,村庄位于北岐山阴面,又康熙元年(1662年)“迁界”清廷在北岐山上建炮台(后废)而得名。先祖三支,一支衍自云霄吕仔房,于清雍正年间开基山后,一支漳浦周,祖源漳浦绥城,于清光绪年间迁入,一支先祖周茂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从云霄荷步入嗣传入。136户,519人口。
  罗宛井社:原称油车园,因开基地有榨油车坊而得名,地名“罗宛井”,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今名。吴氏一世祖启蒙公、肇基祖振齐公为二世祖,南明永历三年即清顺治六年(1649年)因避战乱与田坪(林龙迁徙打山回祖藉)姑表弟林氏祖卜居十都北岐,后因家宅不安,于康熙末或雍正初复乔迁油车园(今罗宛井)。林氏七世二、三、四房随吴迁徙。有陈、方二户小姓分别于民国十四年(1926年)、1968年入赘罗宛井。170户,686人口。吴氏祖祠“德嘉堂”,林氏祖祠“聿修堂”。
  安溪社:社前昔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名曰“湾溪”,故名“湾溪社”,雅称“安溪社”,“安溪”方言读音为“湾溪”。始祖林乌,号命玄,祖源云霄田坪,林龙迁徙打山,于明万历年间开基北岐,复贻谋乔迁安溪,明至清中期属大宗大社,传毗邻七个村社,总称安溪大社(包括董门厅、破厝桶、安溪顶井、张厝、磨背桶、佛园),清末民国初因瘟疫严重,人口损减,宗族衰微,仅合存安溪一社。42户,167人口。
  寺里社:社后靠一小山冈,名曰“寺仔山”,山顶上古有一座佛寺,明末废,故称“寺仔社”,又称“峙仔社”,新中国成立初期雅称“寺里社”。陈、蔡、许、李、周、方、林等杂姓混居。陈姓祖源云霄浯田,同祖多支,蔡姓祖源西山东蔡,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卜居寺里,许姓祖衍龙海徐翔,李姓最早开基寺仔社,祖源庄前,还有下寨、埔中,因建祖墓自伤败“狮仔”地理风水败落,其他周、方、林小姓。98户,360人。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溪泉
责任者
黄碧琚
相关人物
傅伯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