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迹二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02
颗粒名称: 史迹二则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360-363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吕令峰的地理位置以及虎须埔、好秋埔、火烧埔等地名的由来。通过历史文献和现场考察,作者对吕令峰可能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对虎须埔周边环境和相关村社名称的研究,揭示了虎须埔、好秋埔、火烧埔等地名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这些地名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史迹二则

内容

一、吕令峰在何处
  县城东郊印石山上有1块巨石,称印石。石的北面有摩崖石刻,两端刻“吕令峰”、“傅公河”6个大字,中刻宋县令傅希龙撰《印石记》1篇,全文载《漳浦县志·艺文》。
  傅公河是学宫前泮池通往城南港仔口(古南溪溪道)的1条小河,引南溪溪水流入学宫泮池,宋县令傅希龙开凿,故称为傅公河。明知县周仲重新疏浚,进士林梅为撰《重辟傅公河记》,记中亦颂赞傅希龙开河的功绩。
  吕令峰的吕令是谁?据县志职官卷载,宋代姓吕的县令只有吕璹,吕令峰应与其有关。吕璹,字季玉,晋江安海人。宋景祐间(1034——1038年)进士,授漳浦县令,后官至光禄寺卿。吕璹的儿子吕惠卿,官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吕璹受封赠,后人尊称为“太师”。在任上移建孔庙,始立儒学;教民焚烧原野,垦地耕种,远避蛇虫之害;组织乡兵,备御寇乱等,政绩显著。离任后,士民把县城附近的主要山峰称为吕令峰,以示无比的敬仰。
  吕令峰在何处?查阅《漳浦县志·方域·山》没有“吕令峰”条的记载,而在“虎山”条查到:“虎山,在西门外里许,山势盘旋起伏,有石蹲踞如虎,与吕令峰东西相望”。这是县志唯一有关吕令峰的记述。县城之东仅有印石山,吕璹曾在此设陷阱捕虎,为民除患,称印石山为吕令峰是合乎情理。然而,古人用辞是很讲究,印石山仅是1块小山丘,不能算“峰”,“峰”应具有高峻耸拔的山尖,而在县城附近只有后到就山具备这种气势。据李林昌先生说:“郭祖柴先生曾说,后到山就是吕令峰”。这种说法颇有道理。后到山是县城的后堵靠背,称其为吕令峰也是顺理成章。后到山在县城北郊,虎山在西郊,从虎山远望后到山在其东北方,简约称为“东西相望”也无不可。
  吕令峰是印石山还是后到山,或另有山峰,志书没有明确记载,这里仅提个端倪,供读者探研。
  二、好秋埔·虎须埔·火烧埔
  闽南方言称范围不大而较平坦的地面为“埔”。如田埔、园埔、溪埔、山埔、海埔等。漳浦县城之东就有好几埔。如麦园埔、埔仔、草埔、大埔,还有虎须埔。这些社名或地名可从字面上解释其取名的由来,如麦园埔是一片种麦的园地等。然而,虎须埔的取名由来却不好理解。
  要了解虎须埔取名的由来,先了解其周边村社的名称。在埔的北侧有大林社,东侧有临林社(今称熊林社),还有林尾社(今称林美社)、高仔林社(即柯仔林社)等,社名都含有“林”。由此可以获得信息,就是虎须埔这片山埔原来是一片大树林,其南边还延伸至小崎溪社。这片大树林是县城通往旧镇的必经之道,行人都必须从林中穿越而过。
  有大路就会有人摆摊卖冷水(清凉饮料),树林中最适合夏天摆冷饮摊。因树林密茂,有如秋天的凉爽,行人至此都要歇息乘凉喝冷饮。经过此地的人定有一些文人雅士,读过书,喜咬文嚼字,于是就联想起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丑奴儿》词句“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事者就称此地为好秋埔,这倒是很恰切。但“好秋”两字不通俗,民间就讹音为“虎须”,既通俗,发音也方便,于是好秋埔就成为虎须埔。
  虎须埔的大树林早就砍伐殆尽,成为光秃的山埔,寸草不长。20世纪70年代,知青来这里垦荒,称此地为火烧埔。后来,此处建鹿溪糖厂,办学校,开设店铺、小市场,人烟逐渐密集,再也看不到“火烧”的痕迹。民间仍称此处为虎须埔,而古代曾雅称为好秋埔。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圃人
责任者
吕令峰
相关人物
傅希龙
相关人物
傅公河
相关人物
林梅
相关人物
傅希
相关人物
季玉
相关人物
宋景祐
相关人物
吕惠卿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李林昌
相关人物
郭祖柴
相关人物
辛弃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