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91
颗粒名称: 历史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21
页码: 339-3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应聚是明代的进士,历任多个地方的官职,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公共事务的贡献。他勤政清廉,精明强干,致力于造福百姓。在他的任期内,他做了许多有益于当地人民的事情,例如在河北滦州,他整饬府兵差役,告诫从人遵从约束,受到上司嘉许和民众的拥护。在温州知府任上,他主持重修书院,推广教育。他的诗歌也反映出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对公仆精神的完美诠释。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历史人物 漳浦县

内容

林应聚
  林智诗
  林应聚(1581-?),明漳浦九都湖底社人(今杜浔镇湖里村),万历四十三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联捷中式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兼浙西兵备副使,敕封按察使。
  林应聚祖上世代农耕,到祖父这一代家道开始富裕殷实,是杜浔沿海一带的富户。父亲林有初号我克,明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授福建建阳县教谕,升湖南省益阳县知县。应聚从小接受书香家庭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加上本人志存高远,勤奋力学,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由府学)中式举人,翌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联捷中式进士,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该科一、二、三甲共274名,二甲共67名。林应聚为二甲第35名,授翰林院修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调任河北省滦州知州,他为官勤政清廉,精明强干,告戒
  从人遵从约束,整饬府兵差役,造福百姓。得到上司嘉许,深得民众拥护和称赞。在任上,林应聚主持重修西关横渠书院讲堂,重建后堂,用于供奉先儒张载。构成前堂讲学,后堂供奉先师碑位的格局,受到士民推崇。天启年初,擢升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崇祯元年(1628年)调任温州知府,崇祯五年(1630年)五月擢升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兼浙西兵备道副使。
  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倒行逆施,颠倒黑白,迫害朝臣,当时不少朝官依附魏忠贤,结党营私,但是林应聚对魏忠贤不依不靠,保持若即若离。天启六年(1626年)春,户部尚书毕自严因反对魏忠贤拍卖南太仆寺牧马草场未果。愤而乞归,林应聚毅然决然前去送行,赋诗共勉,当时,林应聚《赠大司徒毕老先生得请旋里》诗四首,今录二首供参阅:
  一、归舍遥将帝旨颁,殊思缱绻几人攀
  清风长拂司农署,卿月弧悬碧海湾
  仲父才高宜握计,谢公望重岂投闲
  此行暖席无多暇,伫奉征书领鵷斑
  二、喜从画省沾光辉,一自投簪愿己违
  黄发迩来看渐少,白驹此去音还稀
  时艰莫说宦情薄,身隐仍忧邦贮非
  不独属员偏惜别,儿童拥道望公归
  湖里林家于明万历年间始建祖祠,落成时,应聚为祖祠堂题写堂号《求德堂》匾额。意在勉励宗亲为人要正派、重礼义,讲道德。并撰写楹联:“向端方以立德,本礼义而传宗”。后来族人将这联对作为辈序联。《求德堂》内悬挂“文魁”“选魁”、“进士”、“科第世家”等牌匾。科第世家匾是福州洪塘乡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翁正春为林应聚父子题立。
  林应聚的孙女适旧镇城外张家,生子名先跻,号愧日,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庚戊科登进士第,选官翰林庶吉士。湖里林氏祖祠有为张先跻悬挂的“中翰”匾。
  泰昌元年(1620年)林有初(益阳知县)以子应聚贵,赠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
  林应聚举家迁徙县城居于射圃(地名)即池畔构建府第,称湖仔内,后改为祠堂,并在祠堂前面开挖水塘,取名“梁湖潭”,以纪念湖里祖地,顾名思义曰:“梁山顾祖,湖水朝宗”。
  林应聚年老归休居县城府第,卒于家,墓葬在城郊油车社附近。
  王克家
  卢志明
  王克家(生卒年不详),明漳浦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式举人,历官浙江泰顺知县、海南儋州知州等职。任上重视教化,体恤民疾,政绩丕著。
  隆庆四年(1570年),授官浙江温州府泰顺知县。上任后,接手前任知县未完成的县衙建设工程,进一步续建修缮,使县衙规制最终形成规模。该县衙位于泰顺县鳳凰山下,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县郭显宗始建,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黄德龄重建,弘治七年(1494年)知县范勉再修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县区益重建正堂、后堂。王克家在历代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使前、中、后堂规制完备,正堂、赞政坊、县尉坊、内宅、甬道、戒石亭、东西庑、仪门、土地祠、迎宾馆、大门、谯楼等设施及配套一应俱全。
  隆庆四年(1570年),王克家组织修建水尾桥于南院;又组织建造溪东桥。隆庆五年(1571年),对位于城
  东四十里处存在安全隐患的东渡桥进行重修。
  是年,王克家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位于迎薰门内的城隍庙进行修缮;并对位于该庙周遭的罗阳书院进行翻新扩建。该庙原位于县治东隅,景泰间知县郭显宗始建,天顺甲戌(1454年),推官温仪改迁于此。
  万历元年(1573年),王克家延请乐清侯一元、侯一麟兄弟在原嘉靖版的基础上,修撰编成《泰顺县志》,并刻印成册,共八卷。
  由于王克家治泰(顺)有功,声望很高,当地绅民把其列为地方名宦。
  万历六年(1578年),优擢海南儋州知州。
  王克家能文,传世作品有《醉乡记序》。
  林鹏飞
  卢志明
  林鹏飞(生卒年不详),字希翰,号慎宇,漳浦县马坪镇仙都村崎林社人。明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进士。历官安徽来安知县、南京大理寺评事、广西南宁知府等。
  万历六年(1578年),出知安徽来安县。期间,政绩丕显,建树颇丰。《来安县志·名宦志》载:“(林鹏飞)威望棱棱,奖善罚恶。以作兴人才为已任。”林鹏飞亲自过问地方教育发展,事无巨细。每月召开一次“育英会”,对优秀师生不吝丰厚的奖励;对士子学业情况的点评细致到位;从中挑选学问、品行俱优者为童蒙老师。从小学部到大学部的生员都自觉勤奋向学。县里有无恶不作的公子哥到处横行霸道,林鹏飞查证后,依法予以惩处。有些专门靠钻法律空子,打官司营利的人常常过江起诉别人,图谋夺取别人的财产。对于这些不法分子,林鹏飞特别严加惩办。地方因之安定、太平。
  任上,林鹏飞还针对当时民怨极大的马政诟病,采取务实灵活的措施,如拍卖折现、统一役税、分类计征等办法,极力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百姓们感恩涕零,为他建造生祠,立传颂德。
  万历十三年(1785年),林鹏飞迁任南京大理寺评事。任上,他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参决疑狱。深得上司的敬重和信赖。
  万历十九年(1791年),擢广西南宁知府。万历二十二年(1794年),致仕乞归。
  晚年的林鹏飞为家乡公益事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如修编《林氏族谱》等。
  林鹏飞墓葬址在龙海市白水镇郊边。
  蔡璋
  卢志明
  蔡璋(?一1685年),字秉钺。清漳浦人,军籍,行伍出身。作战奇勇,颇具胆略。明末清初加入台湾郑成功的军队,因功官至副将。后追随原郑成功部将、海澄公黄梧降清。
  康熙八年(1669年),蔡璋奉廷命以都督衔组织屯田江西兴国县。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蔡璋因主动举报上交郑军将领林兴珠鼓动起事的来信,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被加授太子少保之衔。并允诺待事平之日,予以总兵官使用。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因镇压复叛的原郑军将领石昭等有功。是年十月,蔡璋被实授江西南昌水师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左都督衔。其时三藩作乱,蔡璋奉调移军抚州。十二月,福建蔡寅诈称朱三太子,拥众数万,与台湾郑经等勾结反清,兵围抚州市东乡县。守城的蔡璋与随遣夸兰大·索伦、游击牛凤翔等里应外合,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击溃贼寇,阵斩蔡寅,追敌数里,东乡之围遂解。并一举收复了金溪,剿灭龙泉、广信、崇安、光泽等地贼寇无数。事后,朝廷下诏褒奖。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迁任广东顺德水师总兵官。是年,率军平定蕉岛海贼。其时正逢海上剧贼谢昌作乱,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谢昌派杨二等兵犯琼州,占领了海口卫,又攻陷澄迈、定安二县。蔡璋于三月十五日率领水师大军横跨琼州海峡驰援,在海上及陆地上一连打了几个漂亮仗。斩获贼寇六百多人;救下被掳走的女人、孩子三千余人;焚毁贼船一百多只、缴获三十来只;尽破诸贼巢,收复全部失地。蔡璋再次受到朝廷嘉奖表功。
  其后,蔡璋继续投入剿歼海寇。在澳门水域十字门一带,又大破残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蔡璋积劳成疾,不幸逝于任上。
  蔡璋治军严谨,秋毫无犯。任顺德总兵时,在军营外特设一面大鼓,士兵有扰民、侵民者,百姓可以击鼓鸣冤查办。老百姓深感其德,当得知他生病时,纷纷为他求神祈福。等到他死时,街道商铺罢市,小巷不时传来哭声。整整哀悼七日。由于蔡璋传奇的一生,当地还留下一些关于他的传说。
  林宝
  卢志明
  林宝(?一1688年),清漳浦人。行伍出身,历官福州罗源营游击、福建督标左营参将、漳州协副将、四川夔州副将、河南河北镇总兵等职。
  林宝原效命浙江总督李之芳麾下,曾参与平定“三藩”之一耿精忠的叛乱。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攻克仙霞关之重要战役中立下大功。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在与台湾郑氏集团作战时,已升任福州罗源营游击的林宝在泉州城保卫战中,英勇抗敌,立下殊勋。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攻占漳州海澄镇及附廓十九寨、厦门丙洲岛、集美浔尾及厦门、金门两岛战斗中,又先后立下军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林宝以福建督标左营参将的身份从征台、澎。六月,在澎湖海战中,再立新功。台湾进抚后,功擢漳州协副将,议叙授为左都督,赐予二等阿达哈哈番爵位,准其世袭五次,奉部颁给敕书。随即,转任四川夔州副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擢任河南河北镇总兵。由于长年作战,旧伤累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七月,林宝伤病迸发,逝于任上。事闻至上,康熙皇帝深为悼之。第二年,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一月,康熙下诏赐予祭葬。
  子林兆麟承袭其爵,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十月,补授为广西爵林(今桂林等地)营参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升任山东文登(今属威海)营副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月,亦因病逝于任内。
  林芳
  卢志明
  林芳(1644年—1701年),字芬仲,清漳浦镇海卫人。行伍出身,历官金门镇标右营守备、台湾水师右营都司、台湾水师协镇游击、山西汾州营参将、广东韶州(今韶关)副将等职,加左都督衔。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三藩”之一吴三桂率先叛乱。大军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了整个湖南。林芳应征扼敌于洞庭湖。三藩之乱平定后,擢任金门镇标右营守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征台、澎,在澎湖海战、进抚台湾等战役中立下功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升任台湾水师都司兼署游击之职。议叙历功,先后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拖沙喇哈番爵位。康熙三十年(1691年)八月,颁给敕书,准袭三次。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升任山西汾州营参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擢广东韶州副将。
  韶州所属的三连(连州、连南、连山)一阳(阳山)地区是瑶汉杂居的地方,瑶民性悍,不服约束。当地常常发生瑶匪劫夺汉人生命和财物的事件。康熙四十年(1701年),林芳奉命领一路兵丁进剿,由于孤军深入,不谙地形,被困受伤堕崖而亡。享年58岁。事后,朝廷哀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赐予葬祭,并允以同牺牲的忠仆王申附葬。子林文祥,以生员荫授陕西卫守备。孙林亮声承袭其爵。
  林芳具备将才,治军有方,深得士兵拥戴。其死时,千总陈溥为其挡刃,伏芳背而逝;奴仆王申不离不弃,亦同战亡。
  林葵
  卢志明
  林葵(?—约1700),清漳浦人,军籍出身。康熙初期,随同罗士鉁、詹六奇等郑军将领投诚清政府。历任浙江提标游击、浙江宁海营参将、漳州海澄城守副将、台湾水师协镇副将、直隶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副将、云南鹤丽(今丽江地区)总兵、湖广(偏沅)沅州总兵等职,加左都督衔。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构叛于闽浙。林葵奉命冒险侦探敌军情有功,升任浙江宁海营参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奉调赴闽征剿侵扰沿海的台湾郑氏集团武装分子,功擢漳州海澄城守副将。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江东桥保卫战、榴山寨(今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保卫战等战役中,立下大功(详见福建提督杨捷《平闽纪》内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攻克狮子山、金厦等处,议叙功加二十二等,授为左都督衔,并赐予拜他喇布勒哈番爵位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后,又奉诏随征台、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的澎湖海战中,林葵受命匀配水陆等官兵,坐大鸟船一只率部作战。是役,清军大获全胜,取得平台决定性的胜利。攻克澎湖三十六岛屿,进抚台湾后,林葵题叙授为三等阿达哈哈番,汉文称为三等轻车都尉,准袭四次。奉部颁给敕书札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直隶三屯营副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擢云南鹤丽(驻鹤庆)总兵,二十九年(1690年),林葵协同知府卢崇义对年久失葺的鹤庆城池进行全面的修复,有效地巩固边防。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迁湖广(今湖北、湖南等地)沅州(今芷江)总兵。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二月因涉军政案(注:吏员考核页上有所谓的“图暇逸,怠于职业”等语),林葵以年老自陈乞归。
  归休后,林葵定居漳浦县城,逝后赐祭葬。子林邦杰、孙林继祖世袭阿达哈哈番爵。
  林葵是与蓝理、詹六奇、罗士鉁并称“拓台四将”的重要将领之一,且同为漳浦人。是明末清初漳浦人为开台、平台、抚台做出重要贡献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他前后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对台统一战争、平叛准噶尔部
  之乱等战役,立下赫赫功勋。为维护清王朝版图完整和巩固国家国防做出应有的贡献。
  他的墓位于漳浦县城通北路县水利局仓库院内。2016年12月,漳浦县政府决定对位于县城城北路县水利局仓库大院内的古武庙(久废)进行修复重建。挖掘出林葵的墓道碑残件一块。碑刻字迹模糊:“□□广偏沅等处地方总兵□□蒙景擅制□夷兼□□□达哈哈番带余功四次□□□夫人淑惠黄氏神道□□口勒石”。后又于原墓址处挖掘出墓碑底槽一块,重逾200公斤。正面浮雕“回首麒麟”图案一幅(注:“麒麟”图标为“一品武官”规制)。笔者查阅《漳浦县志》(注: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修志手段的欠缺,《县志》存在个别记载出入),查无终官“偏沅总兵”之职的邑人。经再查阅大量的清史资料,结合“一品武官”诰赠范例考证,实为林葵的神道碑。据当地老人讲,以前还有牌坊(即和表)等物件,现已废毁。从以上遗件可以看出其墓制规格之高。
  李燕
  卢志明
  李燕(生卒年不详),清漳浦人。行伍出身,康熙末雍正初,随征渡台平叛朱一贵之乱。以军功历官台湾金门守备、闽安(今福州马尾)协右营游击、漳浦铜山(今东山县)营游击、澎湖水师协右营游击等职。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台湾朱一贵造反,淡水告急。守备陈策遣人至厦门请援,福建总督满保发兵救之。遣金门守备李燕、北路营守备刘锡、千总李郡带兵连夜赶赴淡水应援。由于支援及时,淡水得以保全。《平台纪略》载:“策闻台郡陷,督弁兵坚守,招集乡壮分布要害,遣队目郑明、蔡武赴厦请援…故得无虞。”随即,李燕受命又率军南下半线,与张駥等会合。北路千余里地方,尽皆收复荡平。
  十一月庚寅,南路余贼陈成等复作乱。署提督蓝廷珍发兵大举搜捕,兵分数路。李燕与烽火门守备蔡勇领军一支,共带征兵四百、土番五十,自卓猴、木冈社一路
  出发。穷山密箐,无不遍历。焚毁贼窼数十所。凡二十七日,乃收军回营,尽行廓清余贼。
  雍正元年(1723年),闽海骚乱平定后,擢升闽安(今福州马尾)协右营游击,任职闽安协右营期间,李燕几番奉调担任漕运押粮官,负责漕粮进京事宜。李燕不辱使命,克服种种困难,使数十万石粮食顺利北送,出色地完成任务。
  雍正五年(1727年)夏,迁任漳浦铜山(今东山县)营游击。是年春秋之间,闽、粤洋面上接连发生海贼劫掠渔船、商船等事件。是年十一月,李燕受命侦查刺探情报,为成功缉拿海盗立下了大功。
  雍正六年(1728年),再迁澎湖水师右营游击。雍正八年(1730年),卸任其职(疑因病故)。
  蔡世远生卒年辨正
  严利人
  蔡世远,笃信践行程朱理学的著名儒臣,清初闽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州鳌峰书院第三任山长(其父蔡璧为第一任山长),乾隆皇帝在藩邸时最敬重的汉学专职老师。对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生卒年各种史籍记载不一,今人说法亦异。倒底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呢?
  当代清史学家赫治清曾专门撰文对此进行论述,他认为:蔡世远的确切生卒时间是,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三月十一日(公元1682年4月18日)生,雍正十一年癸丑正月初九日(公元1733年2月22日)卒。
  然而,现今有关研究的著作、文章,长期以来绝对多数作者都认为,蔡世远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百度搜查“蔡世远”词条,这样写道:“蔡世远(1681~1734年),字闻之,号梁村。清漳浦县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学者称之为‘梁山先生’……”关于出生时间,以上答案找不出依据;关于卒年时间,《清史稿·蔡世远传》记载,蔡世远“(雍正)十年,特旨复原职。(雍正)十二年,卒。”按此说法,蔡世远出生提早了一年,去世推后了一年,年龄就多出了两岁。但是,这个“标准”的生卒年答案,是错误的,实在有加以澄清、更正的必要。
  笔者查阅有关史料,认为赫治清的论断是正确的。蔡世远的生年,应以他本人的说法为准。蔡世远撰《先妣吴太君行状》载:“壬戌,世远始生”(《二希堂文集》)。可知,蔡世远于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公元1682年)出生。蔡世远的卒年,当以同朝官员的记述为准。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文学家李绂、方苞是蔡世远志同道合的好友,三人在雍正朝先后出任侍郎(从二品)官职,关系密切。李、方对蔡的去世时间最清楚,而且还到邸第吊唁,并分别为蔡作墓志铭,不可能搞错。李绂撰《经筵讲官礼部左侍郎漳浦蔡公墓志铭》称:“雍正十一年正月九日,礼部左侍郎漳浦蔡公卒于京师邸第”,“公生于康熙壬戌三月十一日,得年仅五十有二”(《穆堂初稿》卷二五)。文中说“公生于康熙壬戌”,与蔡世远的自述一致。方苞所作《礼部侍郎蔡公墓志铭》说:“雍正十年冬十有一月,礼部侍郎蔡公病不兴,……逾年,正月朔后八日薨……卒年五十有二”(《方望溪全集》卷一〇)。两人的记述的卒年相同,仅日期相差一天。应为八日深夜至九日凌晨去世,九日报闻,朝廷于初十日下达“祭葬如例”的旨意。因此,因为是深夜,算作八日与九日均可,严谨的说法应认定为九日。
  蔡世远生卒年的考证,应该说并不复杂,结论也不难作出。但是,要人们接受正确的结论似乎颇不容易。有些人因循守旧,照着老材料照抄照转,不想作进一步探究。有些人认为以前的材料都这样写,改了似乎不好,不如将错就错。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均不足取,应该正本清源,坚决予以纠正。
  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必须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能马虎了事,更不能胡编乱造、各取所需。由于研究的深入,新的史料、事证的挖掘,往往出现新的结论。对此,我们不能采取漠视、回避的态度,而要坦诚面对、虚心接受。笔者以前在著述写到蔡世远生卒年时,引用的往往是旧资料,后来发现错了便立即改正。遗憾的是,本人已出版的舛讹无法收回,而且看到古人的失误至今还一再在被重复,感慨良多。有鉴于此,特写这篇文章,既为自纠,也为提醒:不要复制历史的错误。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具体来说,在蔡世远生卒年的问题上,但愿我们都能除旧布新,接受正确的结论,不再以讹传讹,则善莫大焉!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