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政协主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76
颗粒名称: 历届政协主席
分类号: D628;K828
页数: 34
页码: 279-312
摘要: 本文回顾了漳浦县政协61年的历史,重点介绍了9位历届政协主席的简历和贡献。其中,阎观文主席作为漳浦县政协的杰出代表,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受群众爱戴。文章展现了漳浦县政协不断发展壮大、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的历程,以及历代主席的领导风格和优良传统。最后,文章以漳浦县政协成立61周年为契机,向历届主席致以敬意和纪念。
关键词: 漳浦县 政协 历届主席

内容

编者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浦县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6月,迄今有61年历史(其中“文化大革命”停止活动)。61年来,经历了十四届,产生了9位主席。
  漳浦县政协,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由这9位主席传承带领,不断发展壮大,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统一战线不断发展。今日漳浦政协,队伍广大,协调和谐,履职扎实,有为有位。
  在这9位主席中,闫观文、王作祥、柯永麟、陈辉等4位同志已逝世。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漳浦的史册上,长留在漳浦人民的心中。
  为存史咨政,本辑刊载发表9位主席的简历,并配有图像。以此献给漳浦政协成立六十一周年!
  漳浦县政协历届主席简历
  漳浦政协历届时间起止
  一届,1956.4—1958.5
  二届,1958.5—1961.11
  三届,1961.11—1963.12
  四届,1963.12—1968.9
  (1968.10—1980.10““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
  五届,1980.10—1984.11
  六届,1984.12—1987.11
  七届,1987.11—1991.1
  八届,1991.1—1994.1
  九届,1994.1—1999.1
  十届,1999.1—2004.1
  十一届,2004.1—2006.12
  十二届,2007.1—2011.12
  十三届,2011.12.13—2016.12.24
  十四届,2016.12.24一一次会议召开
  历届政协主席(任职时间)
  阎观文第一、二、三、四届(县委书记兼任)(1957.6—1968.9)
  王作祥第五届(1980.11—1982.9)
  柯永麟第五届(1982.9—1983.12)
  杨燕诗第五、六、七届(1983.12—1991.1)
  杨玲第八、九届(1991.1—1999.1)
  陈辉第十届(1999.1—2002.7)
  陈黎明第七届(2003.1—2003.10)
  杨国华第十一、十二届(2004.1—2011.12)
  林培兴第十三届(2011.12—2016.12)
  第十四届(2016.12—今·届中)
  (注1956.4—1957.6县政协第一届头一年,由李光(县委书记)兼任)
  阎观文主席简历
  阎观文(1926—1997年),河南省汲县东栓马村(今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东栓马村)人。1926年11月出生,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治安主任,汲县二区武委会副主任、主任。1949年2月参加由中共太行、太岳两区委抽调干部组成的南下“长江支队”。1949年9月底到达漳浦县,任第一区分委副书记。12月,转任第五区分委副书记,后任区分委书记。
  1952年8月,调任县委组织部长。1956年,任县委书记兼县政协主席。1958年至1960年间,在“左”倾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他因不善于搞“浮夸”、放“卫星”,在行动上抵制左倾路线,被安排为县委第二书记。
  1960年2月,漳浦县与全国各地一样,处于严重经济困难之际,他临危受命,重新担任漳浦县委书记。1960年冬,他提出“广种、高产、多收”的发展农业生产思路,带领群众掀起上山开荒、下海围埭造田、科学种养等热潮,同时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使漳浦县人民比较顺利地渡过三年困难时期。
  漳浦地处东南沿海,雨季集中、河道狭窄短促,是风、涝、早的多灾地区。每次抢险救灾,阎观文总是走在前头。有一次,县城南门村遭受水灾,他第一时间请驻军部队前来救援,又发动广大机关干部参与救援,自己身先士卒,参与抢救,坚持长时间浸泡在没胸的洪水中他刚刚从受淹民房背出一位老人,房子就坍倒了,随同人员都捏了一把汗,纷纷劝他回去,他却对随同人员说:“谁叫我是县委书记。”
  在生活上,他崇尚简朴,深知“俭以养廉”的道理,平时穿着与普通老百姓无异。生活待遇坚持与普通干部同标准,不论在机关或下乡,都坚持与干部同伙食,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上,他善于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履行民主作风,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经常下乡驻村蹲点。每到一处,都坚持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或走家窜户,与群众座谈,了解民情民意;或召开大队、生产队干部会议,研究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问题。在对待亲属、子女方面,他严格管教,严厉约束,从不搞特殊化。1961年,阎观文响应国家压缩城镇人口,加强农业第一线的号召,带头将母亲的户口迁到佛昙农村。1962年,河南家乡遭受严重灾荒,阎观文的弟弟逃荒来漳浦,要求大哥安排一份工作,以济家庭生活之困。做为县委书记,介绍胞弟一份较好的工作,应是举手之劳,但阎观文却不然,把弟弟安排到陶瓷厂当推瓷土工。虽然这个工作是个劳动强度大的苦力活,他却任劳任怨,认真干活,深受工友好评。后来,阎观文的弟弟又被调到县农科所当掏粪工,负责为县直机关公厕掏粪,用牛车把肥粪送到农科所下田。这份工作,一直干到他返回河南老家为止。他的三个子女,都是或经过上山下乡、或参军复员转业安排工作的,并且都安排在企业单位,没有一个当行政部门干部的。
  “文革”期间,阎观文遭受迫害,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有一次,有个派性组织要他批1.5万公斤粮食,迫于当时形势,他违心地批了1500公斤,但他马上与县委其他同志通了气,深感愧疚。谁知隔天派性组织再次找到他,坚持要他批1.5万公斤粮食,他机警地讨回已批示的1500公斤粮食的条子,当面撕得粉碎,坚定地说:“粮食是国家控制的重要物资,既然我这个县委书记还有批条子的权利,一斤也不能批!”结果,免不了又遭受批斗和拳打脚踢。
  1970年2月,阎观文调任龙海县革委会常委、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同年8月,调龙岩陆家地煤矿采煤团任团长、政委。他坚持与工人一同下井采煤作业,因之得了矽肺病。1972年8月,调任华安县委副书记,后任书记。不管调到哪里,不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以服从组织为准则,从不计较个人升迁得失,从不伸手向组织要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忠于党的事业,保持人民公仆的优良本色。
  1997年3月30日,阎观文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2岁。
  王作祥主席简历
  王作祥(1929,5—2008,7),男,汉族,1929年5月出生,河南省鹤壁市大河乡涧村人,1945年7月参加革命,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漳浦县委常委,兼公安 长,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县委顾问。2008年7月逝世,享年80岁。
  一、简历:1945年7月在汤阴县公安局公安中队任战士、班长等职。1946年进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总局警训班学习,同年5月至1947年6月在安阳县公安局水治派出所任警员。1947年7月至1949年8月任邺县公安局侦察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在太行豫北第五联合中学补习文化为学员。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四中队任一小队民政助理。1949年春节过后到太行五地委(林县城南山)报到,待命南征。1949年4月至9月于南征途中,长江大队随第十兵团入闽,9月21日抵达漳州。其中一部分同志分配到漳浦工作,王作祥是其中一员。于1949年10
  月至1950年2月任中共漳浦县赤湖区区委宣传委员。1950年3月至1953年9月任漳浦县公安局政保股股长。1953年10月至1954年2月在上海华东公安干校培训。1954年2月至1955年3月任漳浦县公安局副局长。1955年4月至1957年11月任福建省公安厅政保二处一科科长。1957年11月至1958年9月任漳浦县公安局副局长。1958年9月至1959年8月任赤湖公社社长。1959年8月至1960年2月任赤湖公社党委书记。1960年2月至1961年8月任龙溪专署公安处二科科长。1961年8月至1965年4月任漳浦县委海防工作部部长。1963年1月在漳浦县第二次党代会被选为县委委员。1965年5月调任东山县公安局局长。1968年9月任东山县革委会常委。1972年3月兼任东山县水产局局长。1974年1月调任漳浦县水产局副局长。1975年11月任漳浦县公安局局长。1977年4月任中共漳浦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1978年3月任中共漳浦县委副书记、公安局局长。1980年1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漳
  浦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公安局局长。1982年9月至1985年12月任中共漳浦县委副书记、公安局局长。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任中共漳浦县委会顾问。1990年12月离休。2008年7月3日逝世,享年80岁。
  柯永麟主席简历
  柯永麟(1921—2016年),漳浦县绥安镇溪南村人,出生于一户贫困农家,因父亲柯有土早逝,家里穷苦,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幼年时期就到村里和附近的京里村帮人放牛,换取一日三餐。“放牛换三餐”一干就三年之久。母亲吴潜(1892—1988年)早期就参加掩护朱曼平、张太西、柯志达等革命同志的革命活动,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柯永麟在少年时期就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的革命活动。
  1934年开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者就把溪南村梨仔园自然村作为革命活动基地,在溪南村秘密组建农会和赤卫队,领导群众开展抗租减息、宣传革命道理等革命活动。在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教育下,柯永麟认真配合搜集情报和购运物资等任务。1936年6月,在中共地下
  党漳浦县委书记张太西的带领下,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梨仔园自然村遭到国民党围剿,全村房子被烧光。1936年6月至1945年12月,先后在中共闽南特委机关、闽西南特委机关工作,担任游击队班长、闽南特委警卫员、闽南游击队连长、指导员;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钟骞支队副政委,带领支队部分武装力量从乌山挺进靖和浦地区,打击反动势力,不仅恢复靖和浦原来的老区和游击区,而且发展了大片新区,使靖和浦地区扩展到漳州的南乡、古县、程溪、海澄县和云霄县的部分农村,并于1947年7月成立靖和浦工作委员会,任中共闽南地委委员兼靖和浦县工委书记;1949年9月19日,带领独立大队革命武装配合解放军解放漳州。漳州解放后,1949年9月23日奉命指挥独立大队和5个工作团及靖和浦机关人员解放漳浦。漳浦县城和平解放,成为新中国漳浦县第一任县长。之后历任龙溪专署林业局长、经济作物局长、农业局长、诏安县人民政府县长、漳浦县政协主席。
  1949年底,与林和春(1924.8—2011.7)完婚,林早期接触党的地下工作者,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47年6月脱产入伍,参加中共靖和浦县委机关,从事妇女工作;1949年9月23日,参加解放漳浦县城。解放后,在县妇联工作;1985年8月离休。
  柯永麟同志于1984年2月离休。从2011年起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离休老红军。1984年至2011年,担任历届县委党代表、县人大、县政协代表。漳州市委党史顾问小组成员,参加撰写中共漳浦党史、中共闽南党史。个人专著有《靖和浦边区革命斗争见闻》、《纪念漳浦解放五十年》、《闽南各革命根据地情况》等,约60万字。个人曾荣获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老有所为精英奖”、“优秀离休干部”、“模范干部”、“先进工作者”、“文明市民”等荣誉。
  柯永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对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坚忍不拔、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服从组织、任劳任怨、尽心竭力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勤政廉洁、克己奉公的优良作风,将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
  杨燕诗主席简历
  杨燕诗,男,绥安镇后港村人。生于1932年2月20日(农历壬申午正月十五日),初中文化,1952年6月参加工作,1957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县供销社组导科科员,县老区办公室工作队队员,县委办公室干事,石榴公社党委副书记,城关公社、古雷公社、长桥公社、赤岭公社党委书记,县农委副主任(主持工作),绥安镇党委书记,漳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政协主席,县政府调研员等职,正处级。1993年4月退休,现在家养老。
  一简历
  1941年至1949年在校读书,(私塾学堂二年,小学六年)
  1950年至1952年5月,参加乡农民协会任乡青年委员,加入青年团后任团支部书记,积极投入土政试点工作。
  1952年6月正式入伍参加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分
  配到县供销社组导科任科员。1952年7月至12月发动群众组建农村供销合作社。当年下半年完成组建第十二区(屿头)供销合作社。
  1952年12月—1957年5月,调县老区办任老区工作队队员,深入各老区基点村、革命老根据地开展调查,模清老区基本状况,建立老区基础档案资料。
  1957年5月—1958年上半年,任县委办公室干部,于1958年上半年被抽调到长桥组建人民公社试点工作。与地委、县委农工部的干部组成的县人民公社组建试点工作队,经过近半年的探索,漳浦县第一个人民公社——长桥人民公社于当年8月成立,为其他地区成立公社提供借鉴和经验。
  1959年1月—1960年1月,石榴公社党委副书记兼东山管理区党委书记。当时东山管理工管辖东山,玳瑁、查岭、寨仔窑4个农业大队。
  1961年2月—1965年5月,城关公社党委书记
  1965年5月—1966年6月,古雷公社党委书记
  1966年6月—1971年7月,长桥公社党委书记
  1971年7月—1978年2月,赤岭公社党委书记
  1978年3月—1980年2月,县委农委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
  1980年3月—1981年2月,绥安镇党委书记
  1981年3月—1983年12月,漳浦县常委、组织部长
  1984年1月—1990年2月,县政协主席
  1990年2月—1993年3月,县政府调研员
  1993年4月退休至今
  二主要工作实绩
  从1952年6月入伍参加革命工作,至1993年退休历40年。四十十年来忠于共产党、一心跟党走,忠于人民,一生做公仆。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鞭策自己,坚持诚信为本,爱民为基,谦虚谨慎、廉洁自律、规规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杨燕诗同志系工农分子出身,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在农村。一生志在希望的田野,长期与农民兄弟打交道,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同时积累了一套农村工作经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受人民群众的赞扬,口碑较好。
  有二个事例可以说明:一是1971年至1978年担任赤岭公社党委书记期间,针对当时赤岭现状,山区缺水灌溉,农业多旱低产,山林严重破坏,荒山半荒山居多,以及山区交通不便,群众生活贫困等。他首先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七年间建成库容5万—30万立方的小二型
  水库和山塘五座,农业用水之急得到缓解。其次是发动群众开山造林种果,其中种植荔枝40万株,柑桔100多亩,以及龙眼、杨梅、蜜柚等果树。公社建有千亩社办林果场,每个村建百亩以上的村办林果场,既壮大集体经济又给群众做了示范,带动一家一户种植。靠山养山吃山,山绿水清民乐。三是抓村道、乡道建设,经过努力,实现村村通汽车、拖拉机(当时的乡村道路以泥结碎石为路面的土路)为以后农村道路水泥化打下基础。事隔30年,赤岭人民仍然在怀念杨书记,仍然在点赞杨书记。
  其二是1978年调任县农委工作,对家乡城关公社后港大队交通不便十分关注,认为主要问题是鹿溪阻隔,没有桥梁沟通,致使成为全县少有不通机动车辆的村社。为了家乡三千多群众包括周边村社共有六千多人的利益。亲自出马,向县、市、省交通部分争取支持,争取资金,向林业局、水利局和鹿溪糖厂等单位争取支持,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捐资或投工投劳。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在1984年(用头尾两年时间)在鹿溪下游英山一后港之间建成一座横跨长180米,宽8米的后港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港大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突出。今天还通公交车,受益的范围不断扩大,惠及人口不断增加。在此只举这两个例子,此类事还可以说出很多。
  杨玲主席简历
  杨玲,女,1942年6月出生,佛昙镇岸头村人(现居住地绥安镇城西社区),。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学员。1964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云霄师范、云霄一中、漳浦三中、漳浦四中等学校任教、任职(漳浦三中任教务处副主任、漳浦四中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以后,历任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政协主席、县人大主任至退休。退休后仍继续兼任县计生协会会长至2014年。现在家安度晚年。
  一简历
  1942年6月2日出生于海澄(今龙海市海澄镇),至1949年随父母旅居海澄、厦门等地,1948年9月曾在厦门市大同小学读书。
  1949年9月——1954年7月,佛昙中心小学就读
  1954年9月——1957年7月,浦二中初中部就读
  1957年9月——1960年7月,浦一中高中部就读
  1960年9月——1964年7月,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就读
  1964年8月——1969年元月,云霄师范教师
  1969年元月——1973年元月,云霄一中教师
  1973年元月——1983年7月,漳浦三中教师、教务处副主任
  1983年8月——1984年12月,漳浦四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84年12月——1990年12月,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91年元月——1998年12月,漳浦县政协第八、九届主席
  1999年元月——2003年4月,漳浦县第十二届人大主任
  2003年4月退休。
  二、主要政绩
  杨玲同志是中共漳浦县第五、六、七、八、九届代表大会代表,漳浦县第九、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漳浦县第八、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主席,政协漳州市第八、九届委员会委员,漳州市第十二、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福建省第四届代表大会代表。自1991年2月至2014年10月,兼任漳浦县计生协会会长。
  杨玲同志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努力尽职、恪尽职守、
  作风正派、崇尚朴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锻炼成长。她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忠于党的事业,在各个岗位上努力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拼搏加油。其中在担任县政协第八、九届主席期间,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带领团结政协一班人认真履职,积极建言。在委员提案和地方文史资料工作这两项“硬件”上采取措施、狠下功夫,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在政协机关建设方面,在服务参与县委中心工作方面,都有显著的成绩。县政协全面工作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政协的威望影响、公信度知名度,都有长足的进步。
  (一)重视政协机关自身建设:把机关建设摆上主席办公会议事、工作日程。明确提出,努力把政协机关建设成为“委员之家”,并作为“有为有位”的重要标志,切实抓紧抓好。
  原来政协机关只有一个科级单位“办公室”,在县委的关心和支持下,1991年——1992年增加两个正科级单位—“三胞联谊办公室”和“委员组织联络办公室”。政协机关干部配备也得到加强(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10人),给委员履职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第八届正式成立提案工作委员会,第九届建立了提案交办与专人负责、规范答复制度,提高提案的办案质量和效果。
  抓好自身学习和对外宣传,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组织出版《政协简报》、《政协工作剪影》,宣传介绍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展示政协委员风采,反映政协工作的动态、做法、经验、体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增强了委员的凝聚力和责任感,提高了政协的地位和知名度。
  (二)完善工作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1995年制定了《政协漳浦县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实施细则》,1997年县委、县政府分别出台《中共漳浦县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人民政协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漳浦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府与政协联系的决定》。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政协履行职能,实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县委还制定和实施了县委常委与党外人士交友制度。与县常委交友的政协委员也都能坦诚相见,知无不言,及时反映各界人士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工作走上了较规范的轨道,基本做到协商在决策之前,监督在执行之中,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政协职能的履行,推进了我县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加强三胞联谊工作,扩大海内外联系,为祖国统一大业和改革开放服务。积极牵线引进外资项目151个,其中天福食品有限公司的引进,有政协委员的积极
  参与。同时还促成引进”三胞“投资公益事业520万元。
  1997年举办“迎回归”讲座,出版“迎回归”诗词专集,召开回乡“三胞”亲属座谈会,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展”,前来参观的海内外人士一千多人。这些活动,得到省、市政协领导的肯定。同时抓住香港回归的契机,加强”三胞“联谊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成立香港同乡会的筹备工作。
  陈辉主席简历
  陈辉(1942.11—2002.7)男,1942年11月25日生。赤湖镇东城村人。1961年高中毕业后被选送到龙溪地委党校为期一年的政治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工作,历任供销社会计、总工会干事,县革委会报导组干事,县革委会办公室干事,公社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中共漳浦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县政协主席。2002年7月逝世,享年60周岁。
  一、工作简历
  1962年5月—1965年4月旧镇供销社任会计
  1965年4月—1969年8月县总工会任干事
  1969年8月—1975年1月县革委会报道组干事
  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1月—1978年4月县革委会办公室干事
  1978年4月—1980年6月佛昙公社党委副书记
  1980年6月—1986年3月任佛昙公社党委书记
  1986年3月—1993年1月中共漳浦县委常委;(其间1988年至1990年带职在中央农业经济学院学习)
  1991年1月—1999年1月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99年1月—2002年7月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是漳州市政协委会)
  2002年7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于任上,享年60周岁。
  二文章与著作
  曾在经济日报、《福建论坛》、省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研究》、省《调研文稿》、《漳州政研》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有“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与对策”,“丘陵地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与治理水土流失刍议”“全方位推进农业产业之路刍议”“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沿海林业发展”“农村电价管理之路——变转供为直供”等。
  出版专著《农情感言》一书。该书收集了他在各级报刊发表的有关“三农”方面的12篇调研文章及新华社记
  者王炜中撰写的《尽职尽责当“农官”——记漳浦县陈辉副县长》和福建日报1994年9月5日发表的《漳浦有个“农民头”》两篇关于他的事迹的报道。陈辉病逝后,政协四位副主席联名在金浦报、《漳浦文史资料》第21辑发表题为《情系三农谋发展,丹心一片为人民》的文章,介绍陈辉同志一生的主要事迹。
  三荣誉与表彰
  1、1989年,国家农业部、人事部授予“粮食生产三等奖”。
  2、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水利县长”、“绿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3、1990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1989年粮食丰收奖活动中,发展大小麦成绩显著,荣获三等奖”。
  4、1992年,福建省水利水电厅授予在1991—1992年度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闽水杯”竞赛中成绩突出,荣获水利县长称号。
  5、199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在争创1990-1992三年无森林火灾单位活动中,贡献突出。予以嘉奖”。
  6、1996年2月,撰写的《丘陵地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与治理水土流失刍议》一文被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市科协第二届(1992—1994)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7、1998年4月,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指挥部、福建省林业厅授予“1997年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先进个人”。
  8、1998年5月,福建省水利水电厅授予“1997年度水利县长”。
  9、200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授予“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先进工作者”。
  陈黎明主席简历
  陈黎明,男,汉族,1958年11月出生于南靖县龙山镇。1980年8月毕业于福建林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漳浦县工作,1983年11月入党。参加工作后在职函授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福建省委党校大专班经济管理及中央党校本科班法律专业学习,现本科学历。从机关到基层,又从基层到机关,历任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政协主席。在漳浦学习工作生活三十二年。一向视漳浦为第二故乡。
  一工作简历
  1978.08~1980.08福建林业学校采运专业学习
  1980.08~1985.03漳浦县农委会干事
  1985.03~1985.08漳浦县委办公室干事
  1985.08~1987.11官浔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87.11~1990.07盘陀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90.07~1993.11盘陀镇党委书记
  1993.11~2002.02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2.02~2003.01漳浦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2003.01~2004.03漳浦县政协主席
  2004.03~2006.03因交通肇事被判缓刑两年
  2006.03~2008.03待安排
  2008.08~2012.03漳浦县政协副调研员
  2012.03至今(2017.11)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二主要政绩
  (一)1987年11月调任盘陀乡党委副书记、乡长;1990年7月转任盘陀镇党委书记。面对落后的山区镇,因地制宜,开拓创新,重视“三农”及集镇建设,集资建校办教育;兴科普办体育(农民健身运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积极创办敬老院,重视企业发展和引进外资,尤其是引进天福集团在盘陀镇落户,让本来默默无闻的山区
  从此改变了面貌,成为漳浦重要旅游景区,成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镇,盘陀也因此成为全省文明乡镇。
  (二)1993年11月—2003年1月担任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先后分管计划、土地、城建、交通、环保、统计、物价、劳动、质监、财政、审计、税务、金融等部门,联系武装部工作。重视城市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使县城建成区,从原来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由于县城建设整治成效显著,福建省首次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在漳浦县召开。获得了全国县城环境整治先进县(本人于1998年被建设部评为先进个人),狠抓严管土地,摘掉漳浦土地管理落后县的帽子,跃升为全国土地复垦先进县行列,完善矿产总体利用规划。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道324拓宽,省、县道改造,尤其是国道漳诏先行工程漳浦段拓改,原计划两年工期仅用一年半时间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并代表漳州接受交通厅质检验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彰(1996年被评为先行工程建设功臣),霞美飞机跑道建设在时间短、任务重、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精心组织,加班加点,确保在“5.20”提交使用,受到省军区的充分肯定。在担任预备役保障旅职务期间,积极参加国防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受到了南京军区的好评(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军分区评为“党管武装好领导”),善于用超前的眼光充分发挥漳浦山海资源的优势,聘请专家学者对漳浦滨海资源进行评估评价,博得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年会暨漳州市火山旅游资源研讨会在漳浦成功召开,并由此获得全国第一批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办;谋划发展,精心编制“十五”计划,积极做好项目的策划、编制和储备,做深、做细项目的前期工作,1999年争得全省的唯一的国家计委现代农业示范项目。(1999年一2003年)共争取项目上百项,资金近亿元,位居全市第一,项目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2001年储备的六鳌风能发电项目今已屡见成效;加强统计基础建设,质量明显提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被评为全国先进县(1998—2000年度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02年2月担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加快漳浦经济发展,认真分析财政现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植财源,落实征管措施,增加财政后劲,工作埋头苦干,不顾脚距骨骨折,坚持到省城、北京跑项目,聚集财力上项目,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收支运行平稳,重视港口经济发展,“八五”末期就不断创造条件,推进港区建设,引进明达玻璃厂投建,5000吨以上综合码头(桩基按万吨以上设计施工),实现了港区的零突破,刷新了古雷天然良港无万吨码头的历史。由此,古雷港区的开发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规划开发领导小组,我尽到了首任办公室主任的职责,积极参与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的研讨规划、招商引资及相关项目落地、跟踪服务等工作。
  (三)担任政协主席后,面对新岗位、新任务、新要求,唯有努力学习才能不辱使命。始终把学习作为提升理论素养,提高工作能力的一种途径,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举旗帜,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作用。围绕全县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学习型委员团队,带头参加政协领导培训班,积极选送委员赴省、进京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同时重视硬件设施提升,政协办公环境条件及文史、提案、视察、调研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受到省市政协的充分肯定,工作实践中努力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着力民生倾情履职,努力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同时积极协助推进重大项目工作,按照县委分工要求,积极参与古雷港区事务,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漳浦工作三十二年,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机关,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以来,不论是执政、从政或是参政、议政的岗位上,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勤政廉洁,严以律己,任劳任怨,作风正派,为人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为漳浦经济社会发展尽一份力量,受到漳浦民众的好评。
  杨国华主席简历
  杨国华,男,1950年10月出生。赤湖镇西城村人(现居住地绥安镇绥西社区)大学学历,气象工程师,中共党员。原漳浦县政协主席,2011年3月退休。退休后受县委县政府委派,筹建漳浦县慈善总会,并当选为首任执行会长。
  一、简历
  1958年9月—1963年7月赤湖小学就读
  1963年9月—1967年9月漳浦二中就读
  1967年9月—1972年3月回乡务农
  1972年4月—1975年7月杭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就读
  1975年8月—1980年12月漳浦气象站工作(期
  间1975年10月至1978年12月参加县委组织的路线教育工作队为队员)。1979年1月—1980年12月在县委组织部协助清理档案及参加全县农业气候区划。
  1981年1月—1984年7月旧镇镇人民公社办公室副主任
  1984年8月—1990年8月旧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1990年8月—1994年3月漳浦县林业局局长、党总支书记、县委委员
  1994年3月—2003年10月漳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兼林业组培中心主任,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市林业局机关党委副书记
  2003年11月—2011年2月漳浦县政协第十一、十二届主席、党组书记。是中共漳浦县委委员、漳州市政协委员
  2011年3月退休。退休后受县委委派筹备组建漳浦县慈善总会,并当选为首任执行会长至今。
  二、荣誉
  1、在1984年8月至1990年8月任旧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期间,三次荣获县优秀党员,二次荣获漳州市先进工作者。是漳州市首届人民代表。(1985—1990年)
  2、1990年至1994年任县林业局局长期间,如期完
  成省委下达给漳浦县三年内消灭荒山的军令状——《三、五、七工程》。当时,漳浦县是全省荒山大户,为如期完成省委军令状,杨国华带领全局同志密切联系各乡镇场,采取整地规范化、苗木容器化、造林专业化、技术人员领办等四个措施。历尽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如期完成任务。漳浦县被省委评为造林先进单位,漳浦的“四化”造林绿化经验,在全省全面推广。1993年3月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同年12月获林业部、人事部嘉奖。
  3、1994年至2003年任漳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兼林业组培中心主任期间,认真组织对巨尾桉、香樟及花卉等苗木无性组培科技攻关并获得成功,得到专家评估认定,现已全面推广。1997年组培中心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十佳苗圃”称号,2000年杨国华本人被漳州市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全省绿化先进工作者。
  4、在担任县政协第十一、十二届主席期间,带领全体委员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服务县委中心,开展调研视察,介入中心工作,组织编写地方文史资料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受到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政协的充分肯定,受到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好评。
  5、2011年3月退休后,受县领导委派,筹备组建漳浦县慈善总会,并当选为首届执行会长。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带领团队深入发动各界爱心人士捐资捐
  物,共取得了募集捐款6000多万元(承诺),实际到资3700多万元的好成绩。全面开展济困、安老、扶孤、助医、助残、助学等“六大”救助工程和“慈善情暖万家”慰问活动,已累计救助社会弱势群体28100多人次,救助金额达2432万元,同事落实定向资助公益事业的单位223个,金额2137万元。真正起到“为政府救助拾遗补缺,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的作用。
  6、在兼任福建省老年学学会漳浦研究小组组长的五年来,积极组织研究小组成员,开展“农村空巢老人调研”、“社区养老调研”、“医养结合调研”、“古雷港区老年人的现状与对策”等专题调研,组织撰写调研文章52篇,其中入选全国优秀14篇,全省优秀17篇,市级优秀21篇。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今虽已近古稀,但身体仍健朗,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为党为政府为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好事,以报答党的培养,漳浦人民的厚爱。
  林培兴主席简历
  林培兴,男,1960年7月5日出生。旧镇镇东厝村人(现居住绥安镇)。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81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县教育局、县政府办干事,绥安镇党委副书记,杜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官浔镇党委书记兼镇人大主席团主席,绥安镇党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助理、党组成员,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兼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兼总工会主席,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等职。
  一、学历、工作简历
  1979年9月—1981年7月云霄师范漳浦分校就读
  1981年8月—1985年10月旧镇中心小学教师,学区教工团支部书记
  1985年10月—1987年4月县教育局人事股干部
  1987年4月—1991年9月县政府办公室秘书
  (期间于1989年8月—1991年7月离职脱产到
  市委党校党政干部培训班学习,学制二年,大专毕业)
  1991年9月—1993年9月绥安镇党委副书记分管计生工作
  1993年10—1998年1月杜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1998年1月—2002年6月官浔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2002年6月—2003年11月绥安镇党委书记
  2003年11月—2004年11月漳浦县人民政府县长助理、党组成员
  2004年1月—2006年11月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6年11月—2007年1月中共漳浦县委常委、副县长
  2007年1月—2011年8月中共漳浦县委常委
  (期间:2009年12月—2011年8月兼任县总工会主席、省总工会委员)
  2011年8月—2011年12月县政协党组副书记
  2011年12月一至今漳浦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漳州市政协委员
  二荣誉·政绩
  由于工作积极,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积极分子、先
  进工作者:1990年被中共漳州市委党校评为工作积极分子。1992年被漳州市计划生育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中共漳浦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评为“双拥”工作先进个人。1999—2000年度被漳州市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福建省乡镇企业局评为福建省级工作园区建设先进工作者、市劳模。
  林培兴同志参加工作三十六年来,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作风正派,具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锻炼成长。其中在担任县政协主席的岗位上,团结带领班子成员、政协机关人员以及全体政协委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开拓创新推进政协工作上新台阶。特别是在服从服务县委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万安生态产业园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区项目建设;在组织编写出版漳浦地方史料,漳浦历史人物、漳浦古村落和一年一辑的“漳浦文史资料”方面,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如期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取得较好成果,得到社会各界和政协委员的称赞,得到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政协的一致好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