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人生青春长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71
颗粒名称: 戏剧人生青春长驻
其他题名: 记林艳环委员、常委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243-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艳环是漳浦芗剧团的现任团长,也是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喜爱唱歌跳舞,经过培训后进入县芗剧团当一名演员,并通过不懈的刻苦钻研和虚心学习,逐渐担当起重要角色。她在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得荣誉,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古戏竹马戏。漳浦县文化底蕴丰厚,林艳环作为代表人物之一,为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人物传记 林艳环 漳浦县

内容

成立于1956年的漳浦芗剧团,风雨兼程,酸甜苦辣走过了六十一个春秋。六十余年经历过七个团长,其中六个是男的,唯独现任团长是个女的,她就是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代表性传承人,漳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漳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漳浦县政协委员、常委林艳环同志。
  心仪戏剧
  林艳环1969年11月生于旧镇东厝村一个双职工家庭。父亲林朝金,解放初参加土改工作,母亲黄白梅曾在车站、信用社工作(后来为照顾家庭,辞去工作,专职理家)。父妻共生育子女9个,(三男六女)。艳环有一哥三姐二弟二妹,本人排行老五。生长在多兄弟姐妹大家庭,从小独立性较强。艳环的儿童时代在浯江之畔东厝农村生活成长。1983年夏季在东厝小学高小毕业。十二三岁的小艳环,豆蔻年华,天生丽质、水灵俊秀,婀娜多姿的身材,明朗端庄笑容可掬的面庞,邻里乡亲疼她爱她,都说她是一个影视演员的料。
  1983年秋季,艳环升上初中,就读于漳浦三中。浦三中址在旧镇港畔,繁华之地,富饶之区。三年的中学生活,深受师长关爱。1986年夏季,她初中毕业。那年,她17岁,青春年少、亭亭玉立,在校园里是一朵含苞欲放的校花,处处吸引着师生们的目光。从小就喜爱唱歌跳舞的她,适逢漳州艺术学校来漳浦招生,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都推荐艳环投考。全县共有8千多生员报考,通过层层筛选,几轮面试,过关斩将,八千多名学子筛选到只剩下6人,入围进入文化考试,艳环是其中一个。
  天公不作美,文考下来,艳环名落孙山。县里参与招生考试的文化部门领导,把她留了下来,并推荐她到市艺术学校戏曲班参加培训。(1986年10月至1987年5月)培训结业回县后,于1987年6月,林艳环正式到县芗剧团当一名演员。
  勤学苦练
  有了半年的培训基础,加上自身对戏曲艺术的爱好、追求,对技艺体味悟性较高,艳环一进入县芗剧团,就能够担当起剧目里的重要角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林艳环不懈地刻苦钻研艺术理论,虚心向老艺人学习表演技巧,不断积累舞台实践经验。例如向老一辈演员学习舞台表演艺术,向苏泗杰副团长学习唱腔,并深受剧团导演、编剧汤印昌夫妇器重和栽培。她懂得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样样都应具备。懂得程式表演是基础,角色情感体验是升华。每扮演一个角色,首先要搞清楚剧中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要对这个角色一遍遍揣摩,解剖其个性和内心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应表达的行为之中,达到“忘我”的意境,使戏中人物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观众面前,起到艺术再造角色的效果。
  作品是立身之本。只有演绎好角色,才能诠释好作品。三十年来,林艳环尝试扮演各种不同的行当,如:闺门旦、花旦、老旦、青衣、小生等等,在芗剧、竹马戏、小品等各类剧目中成功塑造许多人物角色形象,其中包括芗剧《保婴记》中的“尹三娘”、现代剧《改名》中的“阿春”、竹马戏《跑四美》中的“秋”、小品《赌祸》中的“阿花”等等,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一致认可。《赌祸》首演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许多老百姓仍地称呼她为“阿花”,这是观众对演员的最好褒奖。于是更加坚定了她要把演员这条路走得更好更远的决心。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多年来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对戏曲的热爱,她在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得荣誉。1989年参加漳州市戏曲演员唱腔比赛荣获优秀演员奖;1994年参加漳州市地方戏剧巡回观摩评奖中荣获演员奖;1994年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1995年当选为漳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保婴记》剧目中扮演伊三娘荣获戏剧会演演员奖;1999年《改名》剧目中扮演阿春荣获漳州市地方戏剧演员奖;1999年被漳浦县委组织部授予县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荣誉称号;2000年《大车鼓》、《竹马戏》赴台湾文化艺术交流;2003、2006年荣获漳州市首届、第三届百花文艺奖;2008年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代表传承人;2009年被中共漳浦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
  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12年,为了迎接省第二十五届戏剧会演,认真创排了新编历史剧《黄道周》参加会演,在导演的信任下,她在该剧中扮演黄道周的夫人蔡玉卿。在排练过程中,她既是团长又是演员,一方面要顾及整个剧团前前后后的工作,一方面要怎样塑造蔡玉卿
  的舞台形象而认真研究这角色人物性格,那段时间几乎不分昼夜忙里忙外,克服种种困难,在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下,《黄道周》剧目获得第25届戏剧会演一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林艳环扮演黄道周夫人蔡玉卿荣获演员二等奖。
  传承古戏
  漳浦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和竹马戏之乡。(2009年)
  1987年,入剧团不久的林艳环初次接触流传于漳浦沿海一带的唐代古戏竹马戏。演唱《跑四美》中“秋”角色,慢慢地被竹马戏独特的腔调和特殊的表演风格所吸引,喜欢上了竹马戏,觉得千年遗音不能被遗忘,古老的剧种不能断种。从1987年至今,漳浦芗剧团在张晓荣、林艳环几任团长的带领下,一直在挖掘、抢救竹马戏剧目。1988年在县文化部门扶持下,年逾古稀的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开办竹马戏培训班,县芗剧团的演员们都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并根据老人的讲述和示范,把道白、唱腔旋律等记录下来。此后在排练演出过程中,又加予补充、修订。得知台湾布马阵与漳州竹马戏同根同源,为恢复竹马戏表演的原汁原味,寻找年代久远而丢失的传统元素,2000年至2016年,林艳环多次赴台湾参加文化艺术交流,大大丰富了竹马戏剧目的创作和创新,得到了台湾观众及专家们的高度好评。
  漳浦芗剧和竹马戏是漳浦戏曲文化的重头戏。2007年,“漳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对芗剧和竹马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林艳环在2008年7月主持剧团全面工作,2010年正式任命担任团长,从主持到正式担任团长这两年多期间,剧团全体人员医保、社保、公积金等全部得到解决(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同),县政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扶持漳浦芗剧和竹马戏的保护与传承。2012年,制定出台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把县芗剧团划转改制为“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建立激励机制,培育竹马戏(芗剧)人才培养基地和传习所,注重漳浦竹马戏和芗剧后备人才队伍培养,文化体制改革之后的“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更具活力,下乡演出从原来的每年70场次增加到250场次。作为芗剧团团长、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中心主任,林艳环将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遗艺术视为毕生追求。为了艺术后继有人,她组织开展竹马戏进校园,先后在县职校、实验小学、深土中心校等八所中小学校建立漳浦芗剧、竹马戏传习所,由传承保护中心指派专业老师到学校进行芗剧、竹马戏教学,每年培训学员约700人次。通过开展竹马戏进校园活动,在校园营造了学习戏曲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喜爱传统戏曲,从中选拔培养一批年轻的戏曲演员,并从厦门艺校、漳州艺校招聘一批专业演员,重点培养,不断壮大艺术表演队伍。同时持续加大对漳浦竹马戏的传承保护,先后排演了《大车鼓》、《唐二别妻》等竹马戏传统剧目,并多次应邀赴台演出,与台北陈美云歌剧团结盟姐妹团、从此,浦台两地戏曲艺术合作交流形成常态化。
  林艳环是十二届政协委员,(2010年5月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增补),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常委。参政议政历七年(2010.5——2016.12),她热爱人民政协这一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敬畏这一厚度的政治待遇,热心政协各项活动,认真撰写委员提案,积极参与委员视察和调研活动,被评为优秀委员。
  艺无止境。面对文化市场激烈竞争,要带领漳浦芗剧团(竹马戏)这一县级艺术团体继续前进,林艳环责任重大,担子很重。她时时怀着崇高的使命感,牢牢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矫健的脚步大步向前,为振兴漳浦文化戏曲事业而不懈努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林艳环
相关人物
林朝金
相关人物
黄白梅
相关人物
汤印昌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张晓荣
相关人物
林金泉
相关人物
陈美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