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66
颗粒名称: 委员风采
分类号: K825
页数: 46
页码: 209-254
摘要: 本文记叙了李松辉先生百年沧桑人生历程,以及他在晚年颐养天年的生活状态。李松辉先生一生历经多次职业转变和政治风波,但他始终怀着感恩之心,积极参政议政,热心公益事务。晚年的李松辉先生重视身体锻炼,生活有规律,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荣获多个健康老人称号。他与同龄夫人林勤慎相濡以沫,四世同堂,家庭幸福。文章展现了李松辉先生乐观向上、感恩奉献的人生态度,以及家庭和睦、爱心传承的家庭美德。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家庭生活 委员风采

内容

百年沧桑话李老
  ——记李松辉委员、常委
  李贵南
  缘起于2015、2016年间,笔者有幸参与编修《漳浦李氏宗谱》及《绥安李氏族谱》期间,几次偕同宗亲登门拜访族老李松辉先生,念念不忘松辉宗长的百岁人生;新近,笔者详读了刊载于《漳浦文史资料》的两篇介绍李松辉先生事迹的文章(一篇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篇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作者均为陈桂味同志),怀着感动之情和敬畏之心,重温李老百年沧桑人生历程的同时,近日再次造访县城府前街印石花园李老的三居室套房,面见李松辉老人,向其长子正仁先生详细了解李老的近况。
  百年沧桑简历在
  李松辉先生,1916年10月出生于漳浦县城西大街
  三房巷深处的李家小院,为“西街李”(开基于明朝中叶约1460年)第十六世裔孙。简历如下:
  1930年,毕业于漳浦培英小学;
  1933年,毕业于漳浦县立初中;
  1934年,集美师范学校肄业;
  1934年9月至1936年6月,杜浔区下寨村梁峰小学校长;
  1936年7月至12月,省办县政人员训练所区政班学习、结业;
  1937年1月至1938年7月,云霄县第一区区员兼巡官;
  1938年8月至1940年9月,漳平县警察局巡官、学警队长、永福警察所长;
  1940年10月,南靖县警察局长;
  1943年2月,长泰县警察局长;
  1946年1月,诏安县警察局长;
  1948年11月,回漳浦县任警察局长;
  1949年9月,漳浦解放前夕,率部起义;
  1949年至1952年,随人民解放军某部在闽南开展工作;
  1953年至1954年,受聘厦门某私营企业任职;
  1954至59年,受牵连以反革命特务罪被判刑5年
  (劳动改造);
  1959年4月至197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营盘湾煤矿工人;
  1971年8月至1980年,对照政策回漳浦定居,自食其力;
  1980年3月,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判,改判无罪,彻底平反;
  1980年10月,经漳浦县委推荐、组织程序入选县政协委员,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1985年10月,福州军区发给起义人员证明书,解决了“历史问题”;
  1987年11月,当选漳浦县政协常委,并任各界人士学习组组长;
  2004年1月,辞去县政协常委资质(自第七至第十届共17年);
  2006年12月,辞去县政协委员资质(自第五至第十一届共26年);
  2012年1月,辞去县政协各界人士学习组组长(自第七至第十二届共25年);
  2012年至今,身心健康、四世同堂,热心公益事务、老有所为。
  颐养天年情意真
  李松辉先生任职漳浦县政协委员、常委及学习组组长期间,常怀感恩之心,积极参政议政,联谊“三胞”(台胞、港澳胞、侨胞),发挥作用。李老自身读书兴趣高、知识面较宽,在学习讨论时政新闻、社会热点的同时,也认真收集资料,撰写回忆录、心得体会等,曾先后在《漳浦文史资料》等刊物上发表十几篇文章。李老一向重视身体锻炼,生活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耄耋之年先后荣获漳州市“首届文明市民”、福建省“第七届健康老人”以及“第七届全国健康老人”等称号、奖牌。特别是李老赋休后,颐养天年,牵手老伴,情真意笃;饮食起居有所养,四世同堂有所乐,热心公益有所为。
  李松辉先生的夫人林勤慎,1916年10月10日出生,也是城关人氏。夫妻同龄,相伴相守;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百岁伉俪,相敬如宾。夫妻育有四男三女,至今有内外孙14人,内外曾孙8人,分别定居于漳浦绥安、内蒙古、厦门、北京等地,儿孙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据李正仁先生介绍,做为长子长媳,他们夫妻始终陪伴着父母生活;由于漳浦县城旧城改造,李松辉老人一家于2012
  年从西大街三房巷搬迁到许官巷,2015年6月又乔迁到现址。因为老伴2010年间下肢瘫痪,大多时间坐在轮椅上,李老除参加县政协必要的会议、学习活动(2012年前)以及自己坚持的锻炼活动外,更多的时间都在家里陪着老伴看电视、聊家常。搬到府前街(拓宽新建)印石花园6楼的套房后,上下有了电梯的方便,李老也经常由儿孙陪同、推着轮椅带老伴到小区绿化行道或小广场“开开眼界”。2016年10月,李老伉俪百岁大寿时,一家人比过年都要热闹,寿星公婆俩都乐得合不拢嘴;远在内蒙古的二儿子一家虽未能赶回来,但也传来了曾孙内蒙古大学毕业再准备考研(硕士)的好消息,这让李老喜上加喜。
  随着李老年岁日高、老伴常坐轮椅,加上正仁先生夫妇年届七十,李老的长孙女毅然辞去在北京的工作,回到漳浦在家帮助父母照顾爷爷奶奶,一日勤洗勤换,坚持四五年,直到2017年4月奶奶病故,才在父母的劝说下恢复自己小家庭的生活常轨;正仁先生的二女儿在厦门上班,每逢双休日、节假日都是往返两地,尽心尽孝,在奶奶逝世后担心爷爷触景伤情,真情要求接爷爷到厦门养老……正仁先生介绍说,父亲的饮食起居十分规律,少吃多餐(一日六餐),早餐爱吃稀饭、鸡蛋等,上午间以水果,午餐和晚餐荤素搭配,从不吃重口味的食
  物,年纪大了反而每天睡得很香,每晚八九点钟喝完自制酸奶就睡觉的,午睡后吃过点心特别有精神,看书写字是常做的事。李老如今身心健康,四世同堂,子孙孝顺,善心宽慰!
  李松辉先生是我见到过的第二位百岁老人。是那种看一眼便让人无法忘怀的、慈爱可亲的老人,他的目光炯炯有神,神态祥和平静,在我们谈话间微笑以待,不时地拱手致意。李老得知时逢盛世,漳浦李氏要编修全县宗谱一事后,很高兴地为《绥安李氏族谱》题写谱名并捐资一千元,同时乐意受聘为《漳浦李氏宗谱》顾问,并欣然作序。谱成之后,李老收到这两本宗、族谱时,亦是频频点头、时时合掌。正仁先生电话告诉笔者,近段时间,他经常要帮父亲阅读李氏宗族谱的有关章段,给李老听,李老听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风采依旧在,夕阳无限红。衷心祝福李松辉先生期颐之年身心健康、幸福长寿!
  为建筑业奋斗的风雨岁月
  ——记庄亚山委员、常委
  陈桂味
  庄亚山男1947年2月生。前亭镇庄厝村人。福州大学土木建筑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在职函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市场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并毕业,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历任平和县建筑设计室工程师,漳浦县建筑设计室工程师,漳浦县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经理,漳浦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办公室主任,漳浦县建设局总工办主任。2007年退休。退休后仍然活跃于漳州市和漳浦县建筑界,为漳州的建设事业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庄亚山自大学毕业至今,从事工业、民用建筑事业42年,其设计项目(包括规划设计项目)遍布漳州漳浦大地,硕果累累,成就巨大,是我县建筑界一位知名的工程技术人员。
  庄亚山是漳浦县政协第七届至第十一届委员(其中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为常委)。参政议政经历五届,共19年,是县政协一位资深的委员、常委。
  新近,庄亚山受聘于漳州市诚全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为施工图审查师。继续在为建筑事业贡献力量,发挥余热。
  (一)结缘建筑
  1975年10月,庄亚山毕业于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平和县建筑公司设计室工作。1981年,建设部有个规定,施工单位不能兼有设计单位。于是,平和县基建局成立了平和县建筑设计室,把建筑公司的主要设计人员调到平和县建筑设计室。至1984年4月,调回漳浦县建设局为止,在平和县工作近10年时间,主要从事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和参与部分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设计的主要项目有:平和县五金公司、电力公司、外贸公司等办公、营业综合楼,平和县医院门诊楼、宿舍楼;平和南胜糖厂、第二糖厂、山格糖厂、下寨化肥厂、平和铜矿等部分工业厂房;参与平和县自来水厂的厂区、县城给水管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在这期间,通过了技术职称条件考试,于
  1981年,被评为助理工程师。是文化革命后第一批通过工程技术职称评定的人员之一。
  (二)渐露头角
  1984年,漳浦县正在建设县城自来水工程。当时,漳浦县城是全省最后一个有自来水供水的县城。因该工程建设的需要,把庄亚山从平和县借调到漳浦县建设局,协助工程指挥部开展工作。1984年至1985年初,主要参与县城自来水厂区与县城给水管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与县建筑公司的施工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按当时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一年建成投入使用。1985年,参与我县在龙岩适中投建的年产20万吨水泥厂的设计与现场施工。85、86年常驻水泥厂建设工地,经历了水泥厂建设全过程。在水泥厂建设的过程中,与现场的干部与工人一起,历尽艰辛,于1987年建成投产,庄亚山才回县建设局。
  1988年初,庄亚山担任由建设局组建的“漳浦县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经理。开发公司第一次开发青年路茶井垄地段第一期的两栋住宅楼,与此同时,与绥安镇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大学石小区,建成连体独院式住宅楼12栋40户。独院式两层楼房住宅,每户建筑面积
  约110m2,销售价2.7万元。当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府行为运作,从征地到商品房销售均由政府定价。公司的宗旨是配合政府实施县城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建设。大学石小区第一期征地期间,分管副县长还亲自到市政府申报征地手续。
  随后,1990至1993年,开发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实施麦市街的旧城改造建设。共分五期,一期为麦市街古井头地段;二期为麦市街北侧中段;三期是许官巷地段;四期是火烧巷地段;五期是麦市街南侧地段,即泰怡园开发地段。五期拆迁安置工作均以开发公司为拆迁人,县政府成立拆迁指挥部,下设拆迁办公室,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实施拆迁安置工作。在项目实施进行中,开发公司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单位,承担拆迁、建设、安置的经济责任。项目的运作资金均由开发公司自行组织筹措,自负盈亏。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在当时还未形成商品房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实施旧城改造,可以说是步履艰辛。作为开发公司的经理,要负责做好建设项目的策划、规划、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还要结合各地段的拆迁安置情况,精心测算,编制拆迁安置实施方案,上报政府审批。拆迁动员准备阶段,要组织培训拆迁测算人员,进行拆迁测量、宣传动员,宣讲拆迁安置补偿办法。拆迁实施阶段,要耐心、细致地对拆迁户作过细的思想动员工作。
  在拆迁现场工作,经常和工作人员与拆迁户对话,分析难题,解释安置补偿办法,从上午到下午,连中午饭都吃不了。在麦市街的一次拆迁阶段,遇到台风暴雨警报,大部分拆迁户都搬走了,还有几户就是不搬,周边已搬走的房子也拆了一部分,而且,麦市街都是几百年的老房子,就怕台风暴雨来了,房屋倒塌,非常危险。当晚,拆迁工作人员全部安排到各家作动员工作,并与县第三招待所联系,安排临时住宿,经过动员,没搬走的几户都搬到了招待所。有一个80多岁的老太婆就是不肯走,连她的儿女劝她都不听,已经是午夜12点了,风雨交加,大家都很着急。庄亚山和拆迁办主任陈合龙、建设局副局长王维正商量,马上组织几名工作人员,请来她的儿子,风雨夜,再一次走进她家,劝说一阵后,陈合龙二话没说当机立断背起老阿婆就走,到了招待所后,已是凌晨2点了,所有人员都撤离了险境,虽然很累,但大家如释重负心情顿时感到轻松许多。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拆迁工作人员的勤勉与任劳任怨的工作,使得麦市街的拆迁工程如期完成。
  分五期实施的麦市街拆迁安置工程,共拆除旧房2.7万m2,就地建设新房6.78万m2,平均拆建比为2.38。通过麦市街拆迁工程的实施,锻练出一支有专业技术、能细心作好群众工作的拆迁队伍。前四期项目的
  实施,拆迁后由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建设,主要作为安置房,就地安置,安置剩余的房子作为商品房对社会销售,虽然工作难度很大,但经过努力,工程进展较为顺利。第五期的实施,考虑到拆迁的范围较大,所需的前期资金较多,开发公司没有足够的周转资金,因此,由县政府引进外商与开发公司合作,实施第五期拆迁改造工程。合作的方式是由开发公司负责拆迁安置,拆后的土地由外商实施商品房开发与销售,外商须在拆迁后交给开发公司人民币560万,由开发公司另行征地,建设安置房安居拆迁房。当时的外商,以各种借口,推迟资金的到位,使开发公司安置房工程的建设资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形势十分严峻。时任建设局局长的陈玉宝十分重视安置工程的建设,组织建设局人员协助,县相关部门也大力支持,通力协作,克服种种困难与干扰,于1993年春节前完成安置房建设工程。拆迁户得以如期安置。
  1993年以来,庄亚山的职务是开发公司经理兼县规划办主任。1994年初,随着安置房工程的完成,为了减轻工作压力,他请求并获准辞去经理职务。
  (三)大手笔规划
  在任规划办主任期间,正值县城总体规划调整进入
  关键阶段。漳浦县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开始于1985年。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85规划的县城规模较小,道路等级很低。当时,现状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道路最高等级为19米,85规划编制城区面积为7平方公里,道路规划最高等级为24米。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1990年以后开始进行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工作。但前期进展较慢。陈玉宝接任建设局局长以后,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提出了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的城市建设思路。从抓好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入手,全面推开县城建设新布局。首先,着力推进县城总体规划调整的编制。在规划调整过程中,时任县城乡规划办公室主任的庄亚山。在多次的规划调整方案讨论中,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对规划编制的形成和实施,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西大街向工业区延伸,在农械厂地段,是拆迁农械厂,使西大街直线延伸,还是保留农械厂,西大街绕厂区弧线延伸问题,争议比较大。顶住压力,叫停止一个有碍西街“北上”正确方案的一个基建项目。最终确定了西大街取直延伸的意见。
  二、关于主干道规划的问题。经几次讨论,多方征求意见,陈玉宝局长提出了调整道路规划等级的意见。庄亚山积极配合,把初稿讨论时,主干道等级为30米、24
  米,调整为40米、32米、24米三个等级。并第一个提出朝阳路的走向规划意见,促成了县城规划区三纵三横主干道大框架的形成。确定了比较超前的城区主干道的道路网络。
  三、关于对城区建设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规划调整问题。在规划调整讨论中,涉及到动用绥北洋及西湖洋片区农田的问题,争议较大。相当部分的人和承担规划编制的设计项目组,受制于农田保护政策的约束,不敢动用绥北洋及西湖洋片区的农田。由于这两个片区紧邻县城中心区的东侧与西南侧,如不动用这两个片区土地,县城的环境形态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很难布局,且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也很难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原先当过绥安镇党委书记的陈玉宝局长反复踏勘这一地段的地形,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规划调整讨论中,提出了填平两侧,(即绥北洋片区,西湖洋片区与旧城相邻的部分地段,)跨越绥东溪,向东滚动发展的规划思路。规划设计组也同意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规划调整,使县城的规划布局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用地形态。
  四、关于西湖公园的规划范围问题。
  西湖公园的建设,在1986就提上县建设局议事日程。1986年夏,由陈荣耀局长带庄亚山、卢茂山到苏州、上海等地参观园林建筑,并去同济大学拜访陈同州园林
  规划大师。回来后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工作。但由于1987年漳浦县的土地清理,公园的筹备工作也就暂停了。1993年,陈玉宝局长上任后,西湖公园的建设又提上县政府的议事日程。当时西湖公园的划面积不上100亩。在一次相关人员讨论西湖公园规划布局的会议上,庄亚山提出公园的规模问题,认为西湖公园的位置与作用,应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规划100亩的公园不能满足作为城市中心区公园的功能要求,建议要扩大公园的面积,使公园具有相适应的规模。这意见得到陈玉宝局长的认可,参加讨论的人员也一致认为可行。公园的规划面积就此确定为230亩,较好地适应西湖公园的功能要求。实施以后,足见庄亚山建议的正确。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设局陈玉宝局长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协作,经过福建省规划设计院漳浦项目组人员的努力,于1993年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并经漳州市政府批准实施。随后,以规划办为主,组织力量,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城道路红线、园林绿化、给水排水管网、电信工程、防灾抗震消防等专业总体规划。还同时编制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和旧城区近期改造规划;县城规划区城市建设重点控制范围管理方案;在完成专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绥安工业区、绥北洋小区、西湖小区、西施岭小区、仙阳小区、大亭小区、兴
  教小区、县城东区等控制性详规。并结合各项重点工程的需要,编制了东线工程、西线工程、西湖公园、北部中心区等20多个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实施方案、地段拆迁安置补偿方案。这些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有效地保证了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五、关于四线工程与西湖公园的建设。
  1993年3月初,庄亚山在总结麦市街等旧城改造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份“漳浦县城旧城区近期改造规划说明书”,作为漳浦县规划办的工作汇报材料提交建设局讨论。说明书中以麦市街、蜜果厂地段等项目的拆迁安置实施经验与资金运作数据为参考依据,对县城旧城区各地段的改造建设的可行性和实施计划进行了综合分析,测算了各地段的拆迁与建设的投资成本情况。提出各地段组织实施的分期目标和实施方案。讨论后,陈玉宝局长提出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近期重点实施的项目计划,提供给交县委、县政府决策。3月中旬,庄亚山编制了“漳浦县近期建设重点工程概况”,提出了东、西、南、北“四线工程”。一是东线工程,自原盐务处大楼至绥东溪,总长度842m。道路红线宽度40米。是贯穿县城中心地段的东西方向主干道,(用地包含绥北洋小区)、实施这项工程,直接拓展县城东区,为县城重
  心向东滚动打下基础。二是北线工程,自农械厂至绥安工业区,总长度1285米,道路红线40米,是贯穿县城中心的南北主干道,实施该项工程,对于县城中轴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可以打通县城北入口。三是南线工程,自漳浦一中门口路段至旧324线(现在的金鹿路)。长度1390米,道路红线宽度40米,是县城中心南部贯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实施该工程,可以较大地改善县城的过境交通条件,较大地改善旧城区的交通与居住环境,对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起主导作用,同时,带动西湖公园的建设与西湖小区的综合开发,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西线工程,自中华路经医院东侧至工业南路。长度为1249米,道路红线宽度24米。该工程沿线可供利用的建设用地较多,拆迁量少,投资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实施后,基本改善西区的交通条件。
  “四线工程”的实施目标是以主干道为主,打通和衔接县城的4个方向的出入口,形成城区主框架,为实施调整后的县城总体规划打下稳固的基础。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四套班子领导听取汇报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后,分别委派县人大戴全成主任负责南线工程和西湖工程;政协陈桂味副主席负责东线工程;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欧友祥负责西线工程;并分别成立工程指挥部,由负责的县领导担任工程指挥部指挥,建设局陈玉宝局长担
  任各个指挥部的副指挥,庄亚山担任各个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各个工程的技术指导工作,参与工程实施的技术管理工作。有效地协助领导开展工作。
  在“四线工程”实施中,东线工程的实施规模、实施力度最大。总规模分为一期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从盐务大楼(址在今朝阳路口)起至绥东溪,道路红线宽度40米,长度900米,除沿线土地开发外,还带动了绥北洋小区的开发。二期工程从绥东溪起至县城东环城路接口。长度1200米。东线工程的实施,采取以地养路,基础设施自我完善,建设资金自求平衡。整个工程政府财政没花一分钱,东指工程在指挥部正副指挥和全程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用6年时间开发出基础设施较为完整、地段建设较为规范的县城新区,使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庄亚山在工程的实施中,积极配合,为主编制东线工程一期、二期实施方案(呈报审批准后形成县政府文件),编制小区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参与道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编制设计地段给排水规划和完善施工图设计。使东线工程建设得以较顺利的实施。
  (四)硕果累累
  在本县工作期间(退休前)的主要设计项目有:县政协办公楼、县工商局办公楼、县电大、县政府办公楼建筑设计方案、绥安镇政府办公楼、天福茶博物院、天福茶学院、漳浦天福服务区台湾美食城、闽南文化城,开元楼等。
  退休后,于2007年至2009年间,协助赤湖镇政府实施赤湖皮革园区、五金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从工程设计到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优化措施,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赤湖自来水引水工程的设计优化方案,比原设计节约1000多万元的工程造价,并有效地缩短施工工期。2010至2011年期间,参与县城自来水引水工程的实施,对梁山水库和澎水水库的引水工程设计与施工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与改进方案,对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81年以后,经考核评审通过,评为助理工程师,1988年确认工程师任职资格。1989年至1997年间当选漳浦县政协委员,(连选四届其中三届任常委)。积极参加政协各项活动。
  (五)资深委员
  庄亚山是县政协第七届委员(1987.11—1991.1),第八届至第十一届(1991.1—2006.12)委员、常委,参政议政历四届十九年。是县政协一位资深委员。深受政协领导的重视和信任。十九年中,庄亚山积极参与政协各种活动,认真撰写提案,热心每一次的委员视察调研。他所撰写的提案,他所发表的建言(意见,建议)有深度有远见且具可操作性。他的主要提案有;关于做好鹿溪出海口至县城地段的沿溪自然环境保护的建议;关于重新调研评估旧镇鹿溪桥闸作用的建议;关于综合治理“西湖洋”水系的建议;关于南门溪的改造方案等。
  新近,年届古稀的庄亚山,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余热煴煴,仍活跃于建筑界,常年穿梭往返于漳浦漳州间。热心为建筑行业公司服务。愿能者多劳,仁者多寿。
  四十年坚守一方,
  四十年成就辉煌
  ——记陈通元委员
  陈桂味
  陈通元,男,1954年4月出生。深土镇东吴村人,大专学历,原旧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内科副主任医师;漳浦县政协第十一、十二届(2004年1月—2011年11月)委员。2014年5月退休,退休后受聘于旧镇中心卫生院,继续服务旧镇人民。
  陈通元1977年7月龙溪卫校毕业,即由组织分配到漳浦县医院工作。1980年5月被调旧镇卫生院。从此,陈通元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旧镇卫生院,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为旧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旧镇人民的健康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全心全意为乡村百姓服务,以其高尚医德、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广大人民的爱戴和
  赞誉,也得到县卫生局、本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的认可和好评。
  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服务。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知识,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一九八五年考取“北京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学院”中西医结合班学习三年,取得毕业证书。参加省卫生厅举办的“急诊、危重病抢救与治疗”培训班。到解放军一七五医院学习进修,使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操作技术显著提高,任职资格由医师、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不断攀升。
  在医疗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热情接诊每一个患者,耐心、不厌其烦地倾听病人诉求,力争做到了解病情详细全面,体格检查仔细周到,病人咨询有问必答,有疑必解,加强医患沟通和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医疗改革尚未施行,农村存在缺医少药情况,医院组织医疗巡迥小组。陈通元医生受院部委派,带领医疗小组历时3个月,风雨无阻,深入全镇30个大队、场。走村入户,为群众检查身体,诊疗疾病,方便群众就医,减少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融洽医院与农村群众关系,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与好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个医师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
  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身相传。“医者父母心“,在基层卫生院,面对最普通群众,要有”待病人如亲人“的心态,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一丝不苟地为其诊治。曾有城外村一蔡姓老伯,夫妇年逾七旬,膝下无子女,生活靠政府救济及亲友资助,一九八三年,蔡老伯患病,邻居代求医,陈通元医生了解情况后,马上随来者前往给予诊治。经检查,该患者得的是肺结核伴大量胸腔积液,而且肺部感染,致咳喘频频,呼吸困难,行动困难。无子女照顾,住院治疗极为不便。于是,陈通元医生每天主动上门为其服务,注射点滴,抽取胸腔积液,历时一个月,直至病情稳定。由于蔡老伯经济本就十分困难,得此大病更是雪上加霜,医药费无力支付,故提出放弃治疗。为使蔡老伯安心治疗,通元医生掏腰包为其代缴医药费欠款,而且还给予生活资助直至痊愈。
  1991年5月,赤土乡溪东村鼓致山村一产妇,因患脓肿,高烧不退3天,家属前来求诊,请求出诊。溪东的鼓致山村地处大山之上,交通不便,病人产后身体非常虚弱,若运送到旧镇,途中会发生危险。此时救人要紧,陈医生把个人得失,艰难辛苦都置之脑后,马上准备应用器械药品,骑车(自行车)爬山4个小时才到达这位患重病的产妇家。经检查,该产妇患背部脓肿,体温41℃,有脓毒血症,病情危急,即刻给予消炎退热抗感染,打点
  滴,稍后又执行脓肿切开引流术。陈医生一直守候在患者跟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直至下午六时,患者体温正常,病情稳定,嘱当地村医予以继续治疗后,当晚九时才回到卫生院。这位产妇患者康复后,其家属十分感激,千谢万谢感恩载德,视陈医生为亲人,每年往来不断。
  以院为家,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努力维护集体利益,为伤病员着想。上世纪九十年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院部分医生选择“停薪留职”,自开诊所,使院内日常诊疗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来诊患者找不到医师,医疗秩序严重受损。此时,院领导把医疗工作任务交给陈医生承担。在医生减少、医疗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陈医生与在院医务人员一道,放弃所有休息日,凭着对卫生院这个“家”的热爱和对病人的满腔热情,夜以继日坚守,在每个岗位上使医院的全盘工作得以有序正常进行,成功抢救和治愈多例“脑中风、心衰、呼衰、肾衰、心梗、严重农药中毒病人,使旧镇卫生院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大幅度提高,就诊者不断增多,邻近乡镇场如霞美、深土、赤湖、六鳌、赤土和竹屿的群众多慕名前来求诊。
  2002年。陈通元被提拔为旧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分管医疗工作,在院长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深入科室调查研究,协助院长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管理制度,从病人接诊、治疗,医疗文书书写、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护
  理质量、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都严格要求,力争规范化,让病人及家属放心,社会满意。为使本院医疗工作质量提高,适应卫生改革新形势,满足就诊病人所需,亲自主持垂危病人的会诊、抢救,疑难病案讨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做出正确诊断,对症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同时减少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促进医患沟通理解,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使医院公信度提高,得到社会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医疗第一线,积极培养医疗技术新生力量,热情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临床医疗工作,身体力行,做好传帮带。通过学术讲座,组织病例讨论,院内院外会诊,诊疗技术操作指导以及带班培训。多年来,带教学生三十名,今大多成为医院科室的医疗骨干或优秀的乡村医生。
  认真履职,积极建言,为民生、为事业大胆鼓与呼。陈通元是漳浦政协第十一、十二届(2004.1—2011.11)委员会委员。任职期间,积极参加政协各种活动和会议(如一年一度的全会、专题调研、政协横向联谊活动等)。他能立足工作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撰写委员提案。其历年所提的提案都比较充实。其中第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在全县主要集镇建设垃圾处理场的建
  议》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2014年5月退休前后,曾有多个医疗单位欲高薪聘请,都被婉拒,而乐于接受本院反聘。“在本单位工作三十多年,有着深厚感情。乐于为他多做些有益工作”。陈医师如是说。
  从医四十年,接诊达三十万人次,虽未有轰轰烈烈壮举,也没有精尖学术成就,仅凭对职业的热爱,忠诚。今天的陈通元医师,仍然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继续行进在救死扶伤的路上……
  创业山海间
  ——记林炳坤委员
  陈桂味林惠云
  都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霞美林炳坤既乐山又乐水,情怀山海间,创业山海间。
  提起九坤(林炳坤乳名),霞美人老幼皆知。九坤创办的浓缩蚝油工厂,在周边乡镇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近二十年来,九坤蚝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蚝油销往多个国家,在蚝业同行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敢闯敢拼的九坤并没有满足于此,近十年来所经营的金公山茶场不断发展壮大,金公山茶场制茶工艺严格按照武夷山岩茶标准,其生产的岩茶味醇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茶场逐年发展越办越好。
  (一)勇闯商海
  1965年林炳坤出生于霞美镇中社村江边社的一户
  普通农家,父亲是霞美水产站职工,林炳坤对水产品从小耳濡目染,由于当时家境比较贫困,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6岁那年正读初中二年级的林炳坤辍学顶替父亲到水产站打工,但只工作一年,水产站关闭,人员全部下岗。
  八十年代初,国家刚实行改革开放,青年林炳坤发现养蚝有很大市场前景(国际标准叫“蚝”,我们国内有“海蛎”、“牡蛎”、“珠蛎”、“蚵”“蠔”等多种叫法),于是收购了霞美本海石条附苗养殖海蛎并销售,开启了第一轮的创业之路。鲜海蛎哪里有销路就销到那里,年复一年,慢慢地念懂了生意经,增加许多见识。1986年,有了几年营销经验的林炳坤开始独闯漳州市场,先是搭乘载客的“客车”,携带上百斤蚝去漳州市场销售,在销售过程中,林炳坤以诚信和货真价实,很快赢得消费者和同行小贩的信赖,销量与日俱增,一些商贩要林炳坤“放批发”,让利益与他们均沾,生意达成双赢。在漳州市场林炳坤发现广东蚝干的销路很好,鉴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他立马前往广东了解蚝干批发市场行情,认准这条门路后,即刻回来筹备。当时都是靠自然晒干,没有购买烘焙设备,下雨天则寄在冷库,由于经验不足,1989年春夏季,收购过量,雨天寄在冷库的蚝肉全部变质臭掉,因此欠下7万多的债务。面对债主要债,本地市场眼看
  没办法做下去,于是林炳坤转到附近六鳌半岛收购花蛤往漳州、厦门销售,赚到了钱就开始一笔笔的理清债务。到了1992年债务还清,三十而立的林炳坤也卸去压在心中的石头,从这件事,乡亲们都称赞林炳坤诚信可靠。
  1993年生意好转后,林炳坤与他人合伙经营吊养牡蛎、近海滩涂养殖花蛤。眼看丰收在望,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让林炳坤苦心经营的养殖一夜之间全部泡汤,二十多万血本无归。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林炳坤没有气馁,而是静下心来,反复思考琢磨,今后出路何在;他将所想到的门路逐一列出,反复比较筛选,最后还是决定继续做鲜蚝。凭借之前做蚝的经验,心想只有出去看看才能突破困境。1997年,广东的朋友告知,今年广东的海蛎质优价廉,可以来广东看看。于是林炳坤带着家里唯一的10元钱,独自南下广东,开始新一轮的创业。
  (二)创业山海收获成功
  广东粤东沿海各县,养殖很多海蛎,林炳坤找到朋友商定收购海蛎事宜,谈好今天收货明天付款,说干就迅速行动,第一天货发到莆田涵江市场,天还没亮老板就打来电话说:“炳坤你的货很好,小贩都要你的货,请
  多发一些”,炳坤问卖多少钱?老板说卖7元钱,听到这个价格兴奋得睡不着觉,一市斤4元购进7元卖出,利润就这么可观,林炳坤又找到希望,又从丰厚的利润中找到做生意的激情,在朋友的配合支持下生意越做越大,一年下来不但补上了以前的损失而且还有新的积累。
  1998年,有本钱了,思想上有了更多的生意注入。每年农历3月,是海蛎膘肥季节,鲜海蛎肉一般都是发往全国各地水产市场做为海鲜销售,夏季海蛎太肥,鲜肉不好保管,鲜度不够不好吃,因此肥海蛎在市场上销路并不太好,林炳坤看到这种情况,就开始琢磨能否找到一条新的门路,——加工海蛎干。他敢想敢干,经过学习研究海蛎加工知识,在1998年4月,加工海蛎干的小作坊已经初步成型,同年8月已经实现可观利润。朋友向林炳坤询问加工海蛎干的利润,林炳坤从不对朋友隐瞒,直言说:“可以,利润很好”,朋友多人想试试看,林炳坤坦率地说:我可以帮助你们,连销售门路也帮。说到做到,一传十,十传百,好多朋友都做起海蛎干生意,传到漳州市沿海县市乡镇有养殖海蛎的乡镇都开始加工海蛎干。加工的人多了,产生的蚝汤也就多了起来,作为下脚料的海蛎汤,如果乱倒就会污染环境,于是林炳坤决定专门收购海蛎汤来加工熬成耗油,变废为宝。他的这
  个想法,得到同行的支持和很高的评价。他的真诚,实干带动一方经济,为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003年3月,林炳坤成立了漳浦县九坤蚝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在霞美镇党委政府、中社村“两委”的支持帮助下,厂址选在霞美溪畔,建厂用地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他购进浓缩锅十八口,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完整的生产技术。
  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到2016年厂房车间不断扩大,拆除简易搭盖厂房,盖起标准化厂房及购进更先进设备。自从有了九坤蚝业公司的收购,牡蛎汤变废为宝,霞美沿海村里的腥臭味没有了,空气清新了,一举多得,惠及千家万户,这就是霞美朝阳产业。林炳坤有了丰厚的回报,但他并不停留在蚝业所取得的成功上,而是把目光瞄准在与海截然相反的新产业之上。2005年初,经友人牵线,以股份的形式参与金公山山地开发,创办金公山茶场,生产茶叶,山海两手抓,蚝油茶叶一起上。
  金公山茶场位于梁山山脉西南段的南坡上的坳地间,海拔800多米(主峰海拔956米),茶场地势独特,四季云雾缭绕,没有污染源,远离村庄,少有人烟,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茶树生长。金公山茶场山坡地面积有2千多亩,实种茶面积300亩左右,种有肉桂、水仙、金观音、金萱、凤凰单枞等品种,并载种植30亩左右的红豆杉、
  桂花、楠木。尚有相当面积的山地是天然灌木丛生的疏林地。
  林炳坤乐山,对山的事业情有独钟,对茶叶有着深深的热爱,十年如一日,奔波在茶场山涧之中。有了金公山茶场之后,他将近半时间精力投入山地开发、茶园品种更新上来,从种苗采购到茶苗定植、从师傅的引进到产品品质的鉴定,他都亲自过问,亲自去做,事必躬亲。
  有关茶的生产全过程,他以前是门外汉,但出于对新事物的探索求知以及敢闯的精神,今天他也能条条是道讲起“茶经”来。金公山茶叶以质地纯正、价格合理被客户所接受,市场销路看好。
  (三)家有“四朵金花”
  林炳坤每次说起自己妻子,脸上总是泛起幸福的笑意。妻子名叫林兰花,与林炳坤同村又同龄。妻子始终认定丈夫是个诚信可靠的汉子。在丈夫生意失败时,兰花全力支持他、鼓励他;在丈夫生意繁忙时,她尽心尽力操持家务,分工茶场经营事宜。妻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精明能干,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是乡亲邻里皆知的贤内助。林炳坤夫妻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已牵手走过三十多个春秋。
  婚后夫妻俩育有“四千金”。时代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今天的人们都相信成才的女子胜于男。家有“四千金”,胜于金山银山,夫妻俩十分明确尽力培养四位女儿成才。“四千金”们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殷切期盼,个个都考上大学,人人都是大学生。
  (四)诚信才是根本
  三十多年来,山海创业的辛勤付出也为林炳坤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如今的林炳坤已成为霞美镇颇有名气的经济能人,还曾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但是林炳坤依然低调做人,认真办事,坚守道德标准,20多年来与国内外客户打交道、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与乡亲邻里打交道,都以诚信厚道为准则,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彬彬有礼,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而在妻子女儿的眼里,林炳坤则是顾家爱家的好丈夫好爸爸。
  山海创业一路走来,林炳坤懂得感恩,他知道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富民政策落实指引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乡亲、合伙人的厚爱和信赖的结果。
  山海创业一路走来,林炳坤也一路热心公益事业,近二十年来,在县政府、县政协和县商会所组织的募捐
  赈灾活动中;在家乡修桥铺路、祠堂庙宇修建捐资赠物活动中,林炳坤各类捐资达100多万元,尽其绵薄之力,积极响应支持公益事业。
  山海创业一路走来,林炳坤也一路热情参于政协的各项活动,在县政协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委员(2003年1月至2017年2月)任职期间,提交委员提案12件;通过人民政协统一战线平台,广交委员朋友;从中学习到多方面知识,尤其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收获很大。总之,林炳坤担任三届县政协委员,是合格称职的,时任政协主席杨国华如是说。
  林炳坤创业山海间,乐在山海间。至今初心不改——艰苦奋斗,不断攀登,努力向前,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为家庭创造更多财富。
  戏剧人生青春长驻
  ——记林艳环委员、常委
  陈桂味
  成立于1956年的漳浦芗剧团,风雨兼程,酸甜苦辣走过了六十一个春秋。六十余年经历过七个团长,其中六个是男的,唯独现任团长是个女的,她就是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代表性传承人,漳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漳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漳浦县政协委员、常委林艳环同志。
  心仪戏剧
  林艳环1969年11月生于旧镇东厝村一个双职工家庭。父亲林朝金,解放初参加土改工作,母亲黄白梅曾在车站、信用社工作(后来为照顾家庭,辞去工作,专职理家)。父妻共生育子女9个,(三男六女)。艳环有一哥三姐二弟二妹,本人排行老五。生长在多兄弟姐妹大家
  庭,从小独立性较强。艳环的儿童时代在浯江之畔东厝农村生活成长。1983年夏季在东厝小学高小毕业。十二三岁的小艳环,豆蔻年华,天生丽质、水灵俊秀,婀娜多姿的身材,明朗端庄笑容可掬的面庞,邻里乡亲疼她爱她,都说她是一个影视演员的料。
  1983年秋季,艳环升上初中,就读于漳浦三中。浦三中址在旧镇港畔,繁华之地,富饶之区。三年的中学生活,深受师长关爱。1986年夏季,她初中毕业。那年,她17岁,青春年少、亭亭玉立,在校园里是一朵含苞欲放的校花,处处吸引着师生们的目光。从小就喜爱唱歌跳舞的她,适逢漳州艺术学校来漳浦招生,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都推荐艳环投考。全县共有8千多生员报考,通过层层筛选,几轮面试,过关斩将,八千多名学子筛选到只剩下6人,入围进入文化考试,艳环是其中一个。
  天公不作美,文考下来,艳环名落孙山。县里参与招生考试的文化部门领导,把她留了下来,并推荐她到市艺术学校戏曲班参加培训。(1986年10月至1987年5月)培训结业回县后,于1987年6月,林艳环正式到县芗剧团当一名演员。
  勤学苦练
  有了半年的培训基础,加上自身对戏曲艺术的爱
  好、追求,对技艺体味悟性较高,艳环一进入县芗剧团,就能够担当起剧目里的重要角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林艳环不懈地刻苦钻研艺术理论,虚心向老艺人学习表演技巧,不断积累舞台实践经验。例如向老一辈演员学习舞台表演艺术,向苏泗杰副团长学习唱腔,并深受剧团导演、编剧汤印昌夫妇器重和栽培。她懂得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样样都应具备。懂得程式表演是基础,角色情感体验是升华。每扮演一个角色,首先要搞清楚剧中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要对这个角色一遍遍揣摩,解剖其个性和内心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应表达的行为之中,达到“忘我”的意境,使戏中人物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观众面前,起到艺术再造角色的效果。
  作品是立身之本。只有演绎好角色,才能诠释好作品。三十年来,林艳环尝试扮演各种不同的行当,如:闺门旦、花旦、老旦、青衣、小生等等,在芗剧、竹马戏、小品等各类剧目中成功塑造许多人物角色形象,其中包括芗剧《保婴记》中的“尹三娘”、现代剧《改名》中的“阿春”、竹马戏《跑四美》中的“秋”、小品《赌祸》中的“阿花”等等,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一致认可。《赌祸》首演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许多老百姓仍地称呼她为“阿花”,这是观众对演员的最好褒奖。于是更加坚定了她要
  把演员这条路走得更好更远的决心。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多年来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对戏曲的热爱,她在各
  种比赛、活动中获得荣誉。1989年参加漳州市戏曲演员
  唱腔比赛荣获优秀演员奖;1994年参加漳州市地方戏
  剧巡回观摩评奖中荣获演员奖;1994年被团省委授予
  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1995年当选为漳州市第十二
  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保婴记》剧目中扮演伊
  三娘荣获戏剧会演演员奖;1999年《改名》剧目中扮演
  阿春荣获漳州市地方戏剧演员奖;1999年被漳浦县委
  组织部授予县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荣誉称号;2000年《大
  车鼓》、《竹马戏》赴台湾文化艺术交流;2003、2006年荣
  获漳州市首届、第三届百花文艺奖;2008年被漳州市人
  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代表传承人;2009
  年被中共漳浦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
  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12年,为了迎接省第二十
  五届戏剧会演,认真创排了新编历史剧《黄道周》参加会
  演,在导演的信任下,她在该剧中扮演黄道周的夫人蔡
  玉卿。在排练过程中,她既是团长又是演员,一方面要顾
  及整个剧团前前后后的工作,一方面要怎样塑造蔡玉卿
  的舞台形象而认真研究这角色人物性格,那段时间几乎
  不分昼夜忙里忙外,克服种种困难,在全体演职员的共
  同努力下,《黄道周》剧目获得第25届戏剧会演一等奖,
  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林艳环扮演黄道周夫人蔡玉卿荣获演员二等奖。
  传承古戏
  漳浦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和竹马戏之乡。(2009年)
  1987年,入剧团不久的林艳环初次接触流传于漳浦沿海一带的唐代古戏竹马戏。演唱《跑四美》中“秋”角色,慢慢地被竹马戏独特的腔调和特殊的表演风格所吸引,喜欢上了竹马戏,觉得千年遗音不能被遗忘,古老的剧种不能断种。从1987年至今,漳浦芗剧团在张晓荣、林艳环几任团长的带领下,一直在挖掘、抢救竹马戏剧目。1988年在县文化部门扶持下,年逾古稀的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开办竹马戏培训班,县芗剧团的演员们都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并根据老人的讲述和示范,把道白、唱腔旋律等记录下来。此后在排练演出过程中,又加予补充、修订。得知台湾布马阵与漳州竹马戏同根同源,为恢复竹马戏表演的原汁原味,寻找年代久远而丢失的传统元素,2000年至2016年,林艳环多次赴台湾参加文化艺术交流,大大丰富了竹马戏剧目的创作和创新,得到
  了台湾观众及专家们的高度好评。
  漳浦芗剧和竹马戏是漳浦戏曲文化的重头戏。2007年,“漳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对芗剧和竹马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林艳环在2008年7月主持剧团全面工作,2010年正式任命担任团长,从主持到正式担任团长这两年多期间,剧团全体人员医保、社保、公积金等全部得到解决(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同),县政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扶持漳浦芗剧和竹马戏的保护与传承。2012年,制定出台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把县芗剧团划转改制为“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建立激励机制,培育竹马戏(芗剧)人才培养基地和传习所,注重漳浦竹马戏和芗剧后备人才队伍培养,文化体制改革之后的“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更具活力,下乡演出从原来的每年70场次增加到250场次。作为芗剧团团长、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中心主任,林艳环将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遗艺术视为毕生追求。为了艺术后继有人,她组织开展竹马戏进校园,先后在县职校、实验小学、深土中心校等八所中小学校建立漳浦芗剧、竹马戏传习所,由传承保护中心指派专业老师到学校进行芗剧、竹马戏教学,每年培训学员约700人次。通过开展竹马戏进校园活动,在校园营造了学习戏
  曲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喜爱传统戏曲,从中选拔培养一批年轻的戏曲演员,并从厦门艺校、漳州艺校招聘一批专业演员,重点培养,不断壮大艺术表演队伍。同时持续加大对漳浦竹马戏的传承保护,先后排演了《大车鼓》、《唐二别妻》等竹马戏传统剧目,并多次应邀赴台演出,与台北陈美云歌剧团结盟姐妹团、从此,浦台两地戏曲艺术合作交流形成常态化。
  林艳环是十二届政协委员,(2010年5月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增补),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常委。参政议政历七年(2010.5——2016.12),她热爱人民政协这一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敬畏这一厚度的政治待遇,热心政协各项活动,认真撰写委员提案,积极参与委员视察和调研活动,被评为优秀委员。
  艺无止境。面对文化市场激烈竞争,要带领漳浦芗剧团(竹马戏)这一县级艺术团体继续前进,林艳环责任重大,担子很重。她时时怀着崇高的使命感,牢牢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矫健的脚步大步向前,为振兴漳浦文化戏曲事业而不懈努力。
  缤纷剪坛耀眼明星
  ——记张峥嵘委员
  许崇安林有枝张加龙
  一个出生于漳浦渔村小镇剪纸世家,只有小学三年级学历的姑娘,凭着她的一把金剪子、一腔金嗓子和一身优美舞姿,凭着她天资聪颖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不惑之年荣获德艺双馨艺术称号,成为漳浦剪纸艺术的第三代传人、传授金剪子大师、传布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她就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张峥嵘。
  传承剪纸艺术——才女
  海滨邹鲁,钟灵毓秀,哺育巧妇妙剪;旧镇港畔,人杰地灵,造就剪纸世家。张峥嵘就出生在旧镇的剪纸世家:外祖母黄素是民间剪纸艺术家,剪纸技艺高超,名扬海内外;姨婆黄匏、姨妈郑小蕊均为巧剪能手,蜚声金
  浦。峥嵘,从小就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养成对剪纸的兴趣。在亲人的言传身教中折纸张剪,跃跃欲试,打下剪纸技艺的坚实基石。
  1977年,11岁的小峥嵘被漳浦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相中,成为一名小演员。她扮相靓丽,歌声纯美,后来又成为县芗剧团一名令人喜爱的芗剧演员。她在芗剧团顽强自学文化,弥补自身短板的同时,从不放弃剪纸这一爱好,金剪子随身带,只要有时间,她就运剪不停。即使芗剧团经常辗转乡间演戏,一有空隙,她就掏出纸张,埋头剪起来。后来她外祖母调到漳州工艺美术社工作,张峥嵘每逢剧团放假,或者到漳州演出,她就去找外祖母讨教剪纸艺术,磋商运剪技艺。因为她年轻好学,一学就会,外出演出机会多,见识广,接受新生事物快,剪纸题材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她继承和发扬外祖母黄素的写实手法,又博采众长,把表现重大的政治、经济生活题材融入剪纸艺术中,运匠心引景化景,颂神话以物寓物,其作品主题鲜明,构图独特,刀法丰满,作品富有生命力。如在桂花节上的《百蝶图》频受青睐,在省展中《普天同庆迎奥运》荣膺金奖。她剪的《喜得儿孙》、《满月膨膨大》、《拜祖娶媳妇》、《乖囝去打拼》几幅那民俗图,即通俗易懂,又富有闽南生活气息,被陈列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金鱼》作品由于剪艺精美,获首届中国民间
  剪纸大奖。她的作品即继承传统技法,又不断推陈出新,构图讲究对称艺术,阳剪阴剪运用自如,剪法纤细与质朴巧妙结合,线条流畅,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权威人士对其作品评价较好。
  张峥嵘剪纸推陈出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剪纸和演唱结合起来,妙剪灵巧,歌喉婉转,舞姿轻盈,且剪且唱,翩翩舞姿,多艺融一炉,剪演神奇。曾为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回良玉、国务委员陈至立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等国家领导人和国外嘉宾献艺表演,受到好评。
  张峥嵘40多年的剪坛生涯,硕果累累,呈现出闽南才女风范。于200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是第二批省级剪纸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先后多届被选为漳浦县、漳州市和福建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传授金剪讲坛——大师
  张峥嵘先后在漳浦文化馆、漳州文化艺术馆工作。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剪纸工艺曾以一度失传,剪纸人才出现断层。为了抢救剪纸民间艺术,培养剪纸如果接班人,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张峥嵘于2011年创
  办“张峥嵘剪纸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免费接收1400余少年儿童参加剪纸培训,她培养的剪纸新秀数以百计。她还多次组织演员于元旦、春节期间为社区居民送“窗花”、“双喜”等剪纸作品。她常年受聘于福建农林大学、漳州电大、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漳州老年大学、漳州实验小学兼任民间艺术教师;她是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客座教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上山下乡义演和艺术扶贫献爱心活动,书写大爱,曾被评为“福建省艺术扶贫先进个人”。她还多次深入到漳州监狱为失足青少年献艺表演,有些失足青少年,原来对生活失去信心,看了她纤手剪出的花鸟虫兽个个充满生机活力,受到影响,对自己未来人生也充满信心,决心加强改造,争取早日走出社会。
  传布中华文化——使者
  张峥嵘以剪为媒,以文会友,多次受国家文化部、外交部、国台办和福建省政府和漳州市政府选派,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作为“文化使者”传经献艺,传布剪纸艺术,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联谊。从1992年开始,她先后参加漳州市政府组织的
  赴澳大利亚福建同乡会联谊会;随国务委员陈至立赴苏联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受福建省政府选派赴台湾参加第一次“郑成功文化节”;赴澳大利亚参加“华人春节晚会”;由福建省政府派往毛里求斯参加“非遗”交流活动;参加福建省赴西班牙传教华裔子孙剪纸技艺;赴澳门参加“世界闽南文化节”;赴泰国、柬埔寨参加“福建周、漳州夜”文化活动;受省政府选派赴马来西亚、马六甲参加“世界闽南文化节”活动。张峥嵘还到美国、非洲和、菲律宾、印尼、南非、葡萄牙、欧洲展演献艺。无论是从炙热的南非、毛里求斯到冰冷的俄罗斯;从菲律宾、印尼、港澳台等华人聚集地,到澳大利亚等侨胞集中区,到处留下她靓丽的身影、优雅的歌声和千姿百态的剪纸艺术作品。2015年在漳州举办“首届漳台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会”上,张峥嵘边剪边唱“两岸一家亲”歌曲,即刻剪出五幅“两岸一家亲”作品,颇得与会者阵阵掌声和喝彩!
  张峥嵘剪刀作笔绘丹青,誉满海内外。《人民日报》、《福建日报》、《闽南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福建电视台以及台湾《中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她的先进事迹和艺术人生。
  张峥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剪纸艺术的大道上,继续驰骋在共筑中国梦的征途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