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浦2005年灾后重建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41
颗粒名称: 记南浦2005年灾后重建安置
分类号: TU984;X43
页数: 7
页码: 3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浦乡在2005年第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登陆后遭受严重洪灾,其中龙桥村的龙溪圩自然村受灾最为严重。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救灾工作,成立救灾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工作组,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后重建工作中,南浦乡确定对三个自然村进行移村集中重建,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重点支持,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在春节前搬入新居。龙溪新村是当年度全省最大的灾后重建点,经过征用土地、开挖小山等工程,最终完成了98套住房的建设,安置了98户受灾群众。
关键词: 漳浦县 灾害救济 村镇建设

内容

南浦乡是漳浦县山区老区乡镇之一,全乡有7个行政村,11177人。2005年第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登陆后,8月12日中午至13日傍晚,降雨量达580毫米,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水位超过“龙溪桥”拱底,造成大桥被冲毁;龙桥村龙溪圩、新楼,兴巷村,后坑村新圩尾、祖厝,马苑村下坂等6个自然村进水,受灾群众5000多人。由于组织得力,及时转移2600多名受困、被淹群众,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人民生活、生产的影响却极为严重:275户、781间民房倒塌,255间民房受损;14座大小桥梁倒塌或受损;交通道路遭受严重破坏,其中县道3.05公里、村道6公里、机耕路27.6公里被严重冲涮或损坏,“程长线”东方岭和黄家岭山体滑坡,进出道路受阻,交通中断,南浦村内坑自然村道路因山体塌方而中断;18.3公里农业灌溉水渠被毁;150多亩淡水养殖被淹,百分之五十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其中耕地冲毁950亩。
  在这次洪灾中,受灾最严重的是龙桥村的龙溪圩自然村。该自然村有156户、567人,13日晚19时许,水位突然上涨,村西溪边地带进水,情况十分紧急,我与乡长陈耀胜、党委统战委员王永盛立即趟水过龙溪桥到该自然村(路过龙溪桥时,发现桥体中间裂开并下塌,立即指挥封锁两边桥头,结果不到1分钟,龙溪拱桥轰然倒塌,当时正是人员转移的密集期,如果没有发现,后果十分严重),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动员协助把受困群众转移到中心小学,20时,村庄全部被淹,最深水位达1.2米,唯一的交通要道——龙溪桥被冲刷倒塌,通信、供水、供电中断。县委、县政府接到灾情报告后,时任县长蔡金海、县委副书记林五四、县人大助理调研员杨汉生、县人武部部长及有关部门领导等带领应急分队及两艇冲锋舟赶赴南浦现场指挥、支援,县、乡、村干部齐心协力,晚上21时多,受困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通过灾后调查核实,倒房76户、236间(住房),鉴定危房65户。
  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县委谢毅泰书记、县政府蔡县长等领导多次带领有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县政府紧急调拨救灾物资,解决灾民生活;乡村两级积极组织群众进行灾后自救,乡党委成立了救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
  下设七个工作组,即人员安置组、灾情调查组、鉴定规划组、基础设施组、卫生防疫组、恢复生产组、后勤保障组,全体班子成员、干部集中精力投入救灾工作之中,使受灾群众生活有保障,情绪稳定,社会安定。
  各级党委、政府对受灾群众十分关心,灾情发生第三天,国务院灾情核查小组在省、市县领导陪同下,涉水步行3公里多到实地进行视察,市、县领导多次深入灾区,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安抚慰问受灾群众,尤其对灾后重建工作十分重视,在全县组织开展向灾区捐款活动。民政局及时调运生活物资支援,交通、广电、计生、红十字会等部门纷纷捐款捐物,支持受灾群众。乡村干部同心协力,做好灾民安置工作,中心小学教室做为灾民临时安置点,采取集中伙食的办法,解决灾民临时生活问题,而后,采取亲帮亲、友帮友,租借其他自然村民房和救灾帐篷等办法进行安置。县卫生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受淹村庄进行全面消杀,防止灾后疾病的发生;县交通局及时派员设计、施工,解决临时交通问题;电力部门加班抢修,及时恢复、保障电力供应。
  10月18日,县专门召开灾后重建工作会议,由于南浦在全县受灾最严重,确定对龙桥村龙溪圩、南浦村内坑和后坑祖厝三个自然村进行移村集中重建,安置这三个自然村的133户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其他村受灾13户采取分散重建进行安置,要求春节前让灾民搬入新居。
  重建工作起动后,三个重建点(即龙桥村龙溪新村安置龙溪圩自然村98户、后坑村东湖新村安置祖厝厝自然村20户和南浦村东坑新村安置内坑自然村15户口)分别成立了重建领导小组,由驻村乡领导担任组长,支部书记任副组长,村委主任、部分村干部及重建点群众代表担任成员,以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重点支持,民政局及时下拨补助资金、并派专门工作组现场指导,政府给每个安置户补助8000元(低保户15000元),基础设施配套费4000元按期到位。县建设局派出骨干技术力量,对重建工作规划、设计、质量监督提供全程免费服务,交通、电力、邮政、联通、广电等部门有的及时配套基础设施,有的拆墙让路、移杆腾地,全力支持灾后重建。
  龙溪新村,位于龙桥村新龙街南面,建设住房98套,总建筑面积5756平方米,安置龙桥村龙溪圩自然村98户受灾群众,是当年度全省最大的灾后重建点。村重建领导小组组长由乡人大主席蔡黎明兼任,村支部书记徐阿明、村委主任许永惠任副组长,征用邮政所后面山坡、池塘、杂地,面积35亩,开挖东面小山,山土填地,铲平后的小山口作为出入通道,后又征用临新龙街的两间旧民房,拆除后开通龙溪新村主通道。2005年10月30日,县委谢毅泰书记、县政府蔡金海县长、县人大陈启生主任、县政协杨国华主席等领导为新村建设奠基。根据群众承受能力和农村实际,采用两户联体和排房两种形式建设,其中两户联体14户,每户建筑面积94平方米;排房两种,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有62户,建筑面积33平方米的22户。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县一建公司承建,每平方米476元(排房)和480元(联体房)。工程开工后,发现选址地块地质比较复杂,为不影响今后房子质量,及时联系地质勘察部门进行了勘察,结果增加隐蔽工程60多万元,县委副书记游江北现场办公,确定如果于春节前完成工程,增加的资金由县里解决。安置群众按自愿自量原则,首期分别预交建设资金20000(94平方两户联体房)、8000(60平方排房)、3000(33平方排房)元。
  在重建过程中,遇到许许多多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县分管重建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游江北、副县长王彩云,民政局长林溪河等领导始终参与解决。首先是选址,初定安置点是在中心小学后面,建设局派人进行了测量、规划,后来考虑到龙溪桥已经倒塌,临时便道受溪水影响,材料运输困难,后来经过征求大多数受灾群众意见,才得以确定现址。二是群众热情不高,重建和新村方案已经完成并以书面形式发给各受灾户,但至10月31日,报名重建的聊聊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群众不相信有那么好的事”,另一方面部分群众经济十分困难,乡党委立即进行研究,由乡领导带队,乡村干部分4个组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结果至11月底报名重建的才76户,其他群众因为经济原因无力进行重建。领导小组重新调整设计方案,推出占地54平方米、建筑面积33平方米的套型,每户只需预交3000元,最后剩下2户无力交款,入户发动的领导帮他们想办法,找亲友支持,解决了一户,另一户筹到2000元,也给予纳入重建。
  内坑自然村是地质灾害(山体滑坡)点,尚有15户没有搬迁,长期受地质灾害威胁,这次大水中出现小块石头下滚(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有2户倒房4间,其他经鉴定匀为危房,经请示县里同意,把内坑自然村15户也全部列入灾后重建,征用土地6亩,采用独院式建设(按原“造福工程”设计),每户建筑面积94平方米,占地面积108平方米。
  后坑村的祖厝自然村28户141人受淹,倒房23户、39间,危房2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安排重建20户,采用独体两户共墙的建筑方式,在村东(程长线东侧)山坡上征用土地12亩实施重建。
  南浦乡灾后重建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除每户补助款外,还补助基础设施配套费,另外解决龙溪新村地下工程款60万元,协调信用社贷款66万元。民政、建设、交通等部门派驻工作组,协助灾后重建。通过五个多月的努力,2006年1月27日(除夕前一天)有5户受灾群众搬入新房,省领导到现场视察并慰问受灾群众,2006年4月底,重建户全部搬入新居。这个漳浦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灾后集中重建安置工程,虽然部分受灾群众拖欠工程款,但总体还是比较圆满的完成。其他水毁工程除龙溪桥(至2007年才完成)外也全部恢复完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红茂
责任者
陈耀
相关人物
王永盛
相关人物
蔡金海
相关人物
杨汉生
相关人物
谢毅泰
相关人物
蔡黎明
相关人物
徐阿明
相关人物
陈启生
相关人物
杨国华
相关人物
王彩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