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36
颗粒名称: 经济建设
分类号: F124
页数: 38
页码: 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沿海大通道漳浦段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的建设纪实。这两座特大桥是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沿海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两座特大桥的前期准备、建设规模及标准、桥梁结构设计、工程总投资等方面的信息。在工程建设情况方面,文章提到了工程预算审核及招投标的情况。最终,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沿海大通道漳浦段前亭至新杜古线的全线贯通,为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关键词: 经济建设 漳浦县 经济发展

内容

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跨海湾跨海
  特大桥建设纪实
  林在溪
  经过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2017年11月14日旧镇湾特大桥右幅最后一层沥青混凝土铺设完成,历时近三年的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全部完工,标志着沿海大通道漳浦段前亭至新杜古线全线贯通。
  一、项目前期准备
  漳浦县域广阔,海岸线长,从北至南由整美半岛、六鳌半岛、古雷半岛形成佛昙湾、旧镇湾、古雷湾三大海湾,造成交通不便,给群众带来生产、生活不便。尤以佛昙湾的整美村,虽同属佛昙镇,岛上居民需经小船或绕行前亭陆路才能到达佛昙镇内,严重制约当地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为解决沿海群众出行便利,2009年,漳浦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交通部、省政府交通发展规
  划,着手筹建沿海大通道漳浦段,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是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大桥由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标设计,设计依据根据:1、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漳州沿海大通道(滨海一级疏港公路)漳浦段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5月;2、福建省交通厅《关于漳州沿海大通道公路工可审查会议纪要》闽交公路(2009)12号;3、福建省交通厅《关于漳州沿海大通道公路工可审查报告》闽交公路(2009)33号;4、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漳州沿海大通道漳浦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2011)119号;5、福建省交通厅《关于漳州沿海大通道(滨海一级疏港公路)漳浦段初步设计的批复》闽交公路(2011)35号;6、漳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漳州沿海大通道(滨海一级疏港公路)漳浦段佛昙特大桥初步设计的批复》漳交程(2012)361号;7、漳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漳州沿海大通道(滨海一级疏港公路)漳浦段旧镇特大桥初步设计的批复》漳交程(2012)362号。
  (一)佛昙湾跨海特大桥
  建设规模及标准: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佛昙湾跨海特大桥起于佛昙镇整美村南侧(K38+548.05)终于佛昙镇后社村渡头(K41+049.25)桥梁全长2501.2m,桥涵设计荷载采用公
  路1级、设计洪水频率为1/300(300年一遇)通航等级为500吨海轮兼顾现有渔业执法船只,地震基本裂度为V11度、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5g,设计年限为100年,其他技术指标采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1301-2003)中的规定值。
  桥梁结构设计:
  主桥采用变截面连续刚构,引桥采用30m预应力混凝土T梁,主桥上部结构为77+140+77m的三跨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引桥为30m标准跨径装配式预应力砼连续T梁。跨南港航道处为4*40mT梁,全桥共75跨。跨径组合为5*30+3*(4*30)+(77+140+77)(主桥)+8*(4*30)+4*40+4*(4*30)+3*30m,桥梁下的主墩采用柱式墩,引桥采用柱式墩、肋板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面宽为32m,分为左右行分离两幅桥,两幅桥间距1m,单幅横断面为0.5(护栏)+14.5m(行车道)+0.5m(护栏),采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设计时速为80km/小时。
  工程总投资:
  工程概算总投资为78089.3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为59996.2万元。
  (二)旧镇湾跨海特大桥
  建设规模及标准:
  旧镇湾跨海特大桥(K78+706)属于漳州沿海大通道漳浦段组成部分,起于旧镇镇城外村石柄组南侧(K77+795.4),终于霞美镇山前村北侧(K79+616.6),桥梁长1821.2m。桥涵设计荷载采用公路I级,设计洪水频率为1/300(300一遇),通航等级为500吨级海轮兼顾现有通航的1000吨海轮船型。地震基本裂度为VII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设计年限为100年。其他技术指标均采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03)中的规定值。
  桥梁结构设计:
  主桥采用变截面连续刚构,主桥上部结构为77+140+77m的三跨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引桥均采用40m连续T梁,全桥共41跨,跨径组合为2*(4*40)m+4*(3*40)m+(77+140+77)m(主桥)+6*(3*40)m布设。主桥上部箱梁采用单室直腹板截面三向预应力结构体系,引桥采用40m装配式预应力T梁。桥梁下部主墩采用双肌薄壁实心墩,过渡墩采用柱式墩,引桥墩、桥台采用柱式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面宽为32m,分为左右行分离两幅桥,两幅桥间距1m,单幅横断面组成为:0.5m(护栏)+14.5m(行车道)+0.5m(护栏),采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设计时速为80km/小时。
  工程总投资:
  工程概算总投资为46437.85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为35521.04万元。
  二、工程建设情况。
  工程预算审核及招投标。佛昙湾跨海特大桥送审清单预算价为7.328亿,财政审核价为5.882亿元;旧镇湾跨海特大桥送审清单预算价为4.315亿,财政审核价为3.976亿元.两座特大桥财政审核价为9.858亿元。经研究,两座特大桥上网公开招标建设。招标资金筹措条件为:按5∶3∶2投资模式,即工程计量至交工时付给50%,余下50%工程款分两年付清,建成后第一年付总额的30%,第二年付总额20%,分4次按等额付款。利率按同期中国人民银行1-3年基准利率上浮30%。业主最高控制价为9.399亿元,于2014年9月9日第二次开标。经评审委员会评审,中标单位为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标价为9.396亿元(其中佛昙湾跨海特大桥为5.608亿元,旧镇湾跨海特大桥为3.788亿元),2014年10月8日签订施工合同,合同工期30个月。
  参建单位。
  漳浦县漳东建设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单位,漳浦县交通运输局作为主管单位,抽调6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业主代表进驻两座特大桥进行施工监管,为保证工程质
  量,漳浦县交通运输局向省交通运输厅申请,省交通运输厅从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抽调高级工程师王晓斌到漳浦县交通运输局挂职任副局长兼两座特大桥总工程师,担任工程技术负责人,县政府抽调相关人员协助做好征地拆迁工作。
  合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作为佛昙湾跨海特大桥的监理单位,由高级工程师王诚为总监,15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总监办,负责实施工程监理。
  重庆中咨万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作为旧镇湾跨海特大桥的监理单位,由高级工程师张洪桂为总监及10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总监办,负责实施工程监理。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工程检测单位,由高级工程师唐连权及5名技术人员组成中心试验室负责对两座特大桥工程检测。
  经《用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用海工程海域使用论证及水动力环境数据分析》、《交通状态评估预测》、《用海工程海洋环境现状调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各项调查论证。
  在前亭、佛昙、旧镇、霞美等镇村及群众共同努力下,完成工程征地征海481.7亩(含疏浚航道、工程建设所需的栈桥、便道、预制场、拌和站等),其中佛昙湾特大桥征用滩涂海域养殖290.5亩、网箱3699.7m2、房屋
  107m2、虾池38.9亩,旧镇湾特大桥征用滩涂海域养殖27.4亩、房屋383.2m2、土地63.3亩、虾池58亩,为工程开工创造良好条件。
  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漳浦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高向鹏、总工程师罗小红等31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部。2015年1月20日,两座特大桥正式开工,2015年4月3日,开始桩基施工,2016年12月9日,桩基施工结束。施工单位克服潮汐及台风等影响,认真组织施工,严格控制质量。佛昙湾跨海特大桥共完成桩基386根,其中嵌岩桩124根(最长为65.5米,最短为42.5米)、摩擦桩262根(最长为67.5米,最短为31米);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共完成嵌岩桩328根(最长为55米,最短为22米)。
  2017年5月31日,佛昙湾跨海特大桥右幅合拢,7月31日左幅合拢,进行桥面铺设。
  2017年5月18日,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左幅合拢,7月5日右幅合拢,进行桥面铺设。
  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已建成的沿海大通道形成综合效益,为缓解沿海交通压力,将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服务沿线60万群众生产、生活,加快漳浦临港工业和港口经济的发展。
  大道通衢
  ——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
  李两姓
  2017年3月22日,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项目举行交工验收会,这标志着历时三年多、全长9.3公里、全线采用改性沥青路面铺砌的漳浦迎宾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圆满竣工,交付使用,正常运行。于2017年9月23日在喜迎十九大“百亿投资百个项目”奠基剪彩活动中正式剪彩通车。笔者做为本项目业主单位漳浦县江滨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代表之一,参与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现将整个工程建设情况简要记述如下。
  一、基本概况
  漳浦迎宾大道位于漳浦县城东侧,东起沈海高速公路漳浦互通出口,西至绥安镇黄仓村龙湖大道连接交叉口。迎宾大道是漳浦县城通往沈海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也是片区路网的主要干道,设计时速为60km/h,道
  路全长9.3公里,设计路宽90米,双向12车道,配置绿道、人行慢道、景观系统和立交互通枢纽一座,全线采用改性沥青路面,配套建设供水、供电照明、通讯、供气、排水、排污、交通标志等市政设施,缆线全部下地。
  本项目属省道山旧线拓宽改造项目,把原来的40米宽道路改造成90米宽道路,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BT投资(即投资加施工总承包)建设施工道路工程,业主与施工方决心将工程打造成为县城东大门的快捷通道与生态道路,总投资约12亿元,其中征地拆迁费及其他费用约3.9亿元、道路土建工程建安费约6.9亿元、强弱电缆化下地工程建安费约0.6亿元、绿化工程建安费约0.6亿元。
  二、组织领导
  为更好更快推进本项目建设,2013年漳浦县人民政府经研究,决定成立迎宾大道及府前唐街等改造项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时任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许鹃君担任组长,时任县政府副县长黄国峰任常务副组长、时任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林远鹏任副组长,成员包括:陈进泗(时任县政府办副主任)、王一鸣(时任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陈衍龙(时任县财政局局长)、杨惠杰(时任县审计局局长)、高文贵(时任县发改局局
  长)、黄建平(时任县林业局局长)、魏建真(时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王赐义(时任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林建耀(时任县文体新局局长)、林国辉(时任县市容管理处主任)、蔡传勇(时任县房管局局长)、涂平辉(时任绥安镇党委书记)、卢建明(时任旧镇镇党委书记)、陈世杰(时任县政府办副主任科员)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陈进四兼任,陈世杰、林懿祥、陈海滨、许志明、陈顺庆、管建亮、刘建利等为副主任,成员有谢晋安、黄庆麟、林锦智、杨仕文、陈艺芩、余满齐、柯漳明等。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许鹃君同志因工作需要调离本县,本项目总指挥由黄国峰常务副县长负责。
  漳浦迎宾大道改造项目,业主单位为漳浦县江滨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翁泽良,2015年前法人代表林远鹏),施工单位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林文彬),设计单位为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俊杰),监理单位为北京四方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监理工程师林五湖),质量监督单位为漳浦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林辉煌)。
  三、工程建设
  漳浦县江滨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受漳浦县人民政府委托作为代理人,代理签订BT项目投资建设合同、
  行使合同权利等。该项目经公开招标确定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为中标人,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实现双赢”的原则,合作双方就招标文件确定的项目内容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投资建设。
  项目投资建设模式采用“投资加施工总承包(即BT)”建设方式。本项目道路、给排水、电气管道、交通监控、照明等工程由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该公司作为投资建设人出资组建项目公司——中交三航局(漳浦)投资有限公司,按合同约定负责本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及移交工作。强电缆化全线下地工程由福建正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中标负责实施(项目经理王聪富)。绿化工程分三个标段,其中A1标段由厦门日懋城建园林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标负责实施(项目经理陈志坚),A2标段由厦门市颖艺景观工程有限公司中标负责实施(项目经理林峰),互通标段由福建腾晖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负责实施(项目经理王幼霞)。
  漳浦县迎宾大道拓宽改造项目于2013年12月12日开工建设,征地拆迁工作由绥安镇人民政府、旧镇镇人民政府等单位负责征迁,共征地约933亩,拆迁面积约8.5万平方米,涉及工地范围内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有370多户。尤其是在拆除“兴泰楼”时,该楼房有住
  户一百多户,楼高8层面积近万平方米。大楼横跨在道路规划用地上,楼下还有3.5万伏高压线和军用电缆,旁边还有农贸市场,为要保证道路交通正常运行,又要确保安全拆迁,分管的副县长黄国锋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制定拆迁方案,使该地段拆迁工作较顺利进行。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县城乡规划建设局代表戴秋生协助绥安镇、旧镇镇政府耐心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并在相关部门以及沿线各个自然村的大力协助配合下,使得征地拆迁用地及时交付给施工方,施工顺利推进。
  在本项目施工期间,福建省建设厅领导,漳州市政府领导,历任漳浦县委书记曾智勇、沈志平、戴平忠,历任漳浦县县长苏孝道、戴平忠等多次带领市县建设局、交通局、执法局、镇政府等单位负责人,莅临漳浦迎宾大道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办公,以协调解决施工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促项目加快推进。
  施工期间,为确保本工程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建设局局长许志明、总工陈顺庆组织抽调建设局主要技术骨干亲临现场,把好各施工环节,及时处理施工出现的问题;因道路为沈海高速、佛昙、六鳌、深土、旧镇、霞美、杜浔、古雷通往漳浦城关的必经之路,施工时需边施工边保交通畅通,对施工干扰极大;沿线征地拆迁数量较大、难度大,导致现场无法连续施工,对施工
  工期影响较大;且沿线既有架空高压线、弱电线路、地下旧管线错综复杂,需待新建管道、缆化施工完成后才通拆除,不但增加难度,也对工期造成影响;施工期间雨季较多,增加施工难度,施工单位加大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加班加点施工,特别在施工高峰期,施工单位出动人员数量最多达290人次/天、出动机械数量最多达115部/天,在安全施工方面组成专业人员,在公安、交警配合下确保安全施工,使该项目按施工总体目标要求顺利推进,于2017年3月22日交工验收、交付使用。
  四、项目意义
  县城东大门迎宾大道是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沿海大通道、省道漳云线、山旧线以及一条县道通往漳浦城关的必经之路,涉及沿海的前亭、佛昙、赤湖、六鳌、深土、旧镇、霞美、杜浔、古雷、沙西、漳浦盐场、下蔡林场等十几个乡镇场的交通往来,直接服务全县几十万人。
  改造后的迎宾大道,是漳浦门面担当,他保证了漳浦县城东大门的畅通,加快了漳浦县产业调整的步伐,促进卫星城镇旧镇镇组团融入主城区,加快了黄仓工业区的城市化进程,为漳浦县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打造漳浦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连接沈海高速公路漳浦互通出口的县城东大门迎宾
  大道,作为一条生态道路(全线配置左中右绿道、人行慢道、景观系统等绿化美化工程),与北接国道324线的金浦大道、西南连厦深铁路漳浦动车站的龙湖路等三大迎宾道路,大大提升了漳浦县的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
  高速互通立交桥
  标准路段
  直通万安
  ——漳浦朝阳隧道工程建设纪实
  李两姓
  漳浦县朝阳隧道(一期)工程起点于绥安镇朝阳路与金霞路(即县道山旧线K92—832.5)平面交叉处,道路沿东北向延伸,途经龙成中学北面,以朝阳1号及2号隧道穿越古坡山,终点设在2号隧道口250米处,与万安大道连接。本工程主要包括隧道、城市主干路、一级公路过渡段及其他配套工程项目等组成,一期工程路线全长3.26Km。
  工程概况
  朝阳隧道(一期)工程项目包括道路工程、隧道土建工程、隧道机电工程、电力通信工程、绿化工程、管理用房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排污、交通标志等市政工程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4亿元。
  隧道:1号隧道左洞长770M,右洞785M,属中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57M;2号隧道左洞长为1155M,右洞长为1170M,(因变更缩短,应改为:2#隧道设计变更调整为左洞长度为1105M,右洞长度为1120M)属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92M;两隧道均按小净距隧道形式设置,设计速度为60Km/h的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标准,隧道建筑限界净宽为10.25M,净高为5M,共设置人行横洞4处、车行横洞2处及紧急停车带4处,并在两隧道间设置1处转向联络车道。
  城市主干路段:与县城朝阳路连接,设计时速40Km/h,采用双向六车道40M宽的整体式路基,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单向横断面布置形式为:2×5M(人行道)+2×3.75M(非机动车道)+2×0.5M(路缘带)+6×3.5M(机动车道)+0.5M(双黄线)即路幅宽40M。(根据《施工图设计》第一册SⅢ-01第2页中说明应改为,2×5M(人行道)+2×3.5M(非机动车道)+2×0.25M(路缘带)+2×0.5M(左、右侧分隔栏)+6×3.5M(机动车道)+0.5M(双黄线)即路幅宽40M。)
  隧道内路段按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设计、设计时速40Km/h(改为60Km/h),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横断面布置为0.75m(左侧检修道)+0.50(左侧向宽度)+2×3.75m(行车道)+0.75m(右侧向宽度)+0.75m(右侧
  检修道)即路幅宽10.25M。过渡段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该句删除)。
  本工程新建6道涵洞,其中箱涵2道(取消了,应为0道),钢筋混凝土盖板涵3道(变更增加了1道,应为4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1道(取消了,应为0道)。
  综合管线配套:为满足道路市政功能,沿道路两侧平行铺设布置各类市政管线,道路左侧布置电力、通信、给水、雨水及污水管道,道路右侧布置电力、通信、燃气、雨水及污水管道;缆线全部下地。
  本工程一期工程项目于2012年9月13日动工兴建,2015年12月31日建成试通车。
  建设纪要
  朝阳隧道这一工程建设,它是漳浦县人民政府为实施《漳浦县城乡总体规划》于2011年10月19日通过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漳浦县九曲岭开发项目”。会议要求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选定BT投资人,采用BT融资模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由县委副书记周小华代表政府与投资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县政府授权漳浦县江滨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代理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漳浦县江滨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于2011年11月20日通
  过竞争性谈判方式上网招标确定漳州金港投资有限公司为中标人,2012年4月12日签订BT合同。按照“平等互利、共谋发展、合作双赢”的原则,合作双方就招标文件确定的项目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投资建设。
  该BT(Build-Transfer)项目投资管理开发建设模式为:漳浦县九曲岭开发项目区域内的工程建设、土地整理及朝阳隧道、公园、道路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包括合作区域内经营性土地整理到“五通一平”等,所需要投资建设资金由漳州金港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筹集、全额出资建设,并捆绑合作区域内经营性土地的一级开发。朝阳隧道(一期)BT即建设-移交方与政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分配项目资源、风险和利益的项目融资、投资和建设,项目建成交工验收合格后由江滨公司回购,并由江滨公司向建设-移交方支付回购价款的一种融资建设方式。
  为确保漳浦县九曲岭开发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少华担任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招投标、征地拆迁、建设管理、回购结算等协调管理工作。
  朝阳隧道一期工程参建单位有:业主单位为漳浦县江滨建设投资开公司,法人代表翁泽良(2015年前法人代表为林远鹏,因工作调动而更改);BT投资单位为漳
  州金港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童昌弟;施工单位为福建鑫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潘志强;设计单位为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忠强;监理单位为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总监理工程师赵臣刚;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单位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人赖金星;第三方检测单位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滨;工程质量监督单位为漳州市交通质量监督局,负责人陈文昌;工程主管单位为漳浦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人许志明;项目管理现场代表林辉煌、柯漳明、翁宝军等。
  根据对朝阳隧道区域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勘察及野外调查,分析报告为:隧道穿越古坡山南北向展布的山体为高丘陵地貌,隧道区下伏基岩大多为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和花岗岩闪长岩,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区内植被发育一般,表部岩石风化,滚石凌立,大部分山体基岩裸露,局部残坡积厚度较大;朝阳2号隧道洞身及洞口处有多处采石场分布,采石场周边废弃石料堆放凌乱,遂道上方有石庙垃圾填埋场。
  由于地质和施工条件较为复杂,各参建单位组织抽调主要技术骨干亲临现场,把好各路施工环节,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特别开掘隧道时,岩石曝破、
  渗水、塌方、冒顶堵导、洞内炮灰和空气排放等都要及时排险清理,以利于下一道工序施工,有时每日进尺只有5-6米,复杂地段只能进尺1-3米,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也高,多次邀请专家组到现场论证、研讨和确定最佳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如在2号隧道左线ZK2+722-ZK2+730处塌方时就邀请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省公路管理局三位专家到现场勘察、论证塌方处理方案。使该塌方事故得到完善处置。朝阳隧道(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也多次组织防火、防暴、通风排风等避灾、救灾演练;坚持每周开例会,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施工办法,做好工程科学管理,科学施工……该工程项目能够按施工总体目标要求顺利推进,并于2015年12月31日完工试通车。
  项目意义
  漳浦朝阳隧道建成开通是当前我省县城区内最长最大的一条隧道。它的开通,给万安生态产业园、赤土乡、湖西畲族乡等漳浦东北面乡镇提供了一条进城便捷通道,对于促进沿线各乡镇场的经济发展,完善漳浦县的路网布局,加快上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旅游环境,加强国防建设等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朝阳
  隧道的建成,对加快九曲领片区开发,有利于拓展城市休闲空间、延伸城市道路框架、带动周边土地开发、优化周边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尤其是把漳浦县城目前建成区从22平方公里扩大到34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目标得以体现;,也将为打造万安生态产业园(规划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型生态产业园区和精业、雅居、悠游的海西产业高地以及漳州市“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标兵)成为全省拓展城市园区典范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注:《朝阳隧道》拟更名为《万安隧道》
  六十年风雨六十年探索
  ——漳浦县农科所六十周年纪略
  柳梭标
  漳浦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县农科所),于1958年成立,是县农业局所属股级事业单位,县属全民国有资产单位。
  县级农科所主要职责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承接省市农业科研部门和县农业局下达立项的基础研究,品种引进对比试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以及农村农技员培训等工作。
  初建阶段(1958—1978年)与县农业局的良种繁殖场合署办公,址在县城北郊高厝下的地方,土地百来亩,农科所合良种场两个单位共有干部职工30多人,简陋平房10多间,科研设备不完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都较差,此阶段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单位仅维持生存,没有什么建树。
  1979年1月与县良种繁育场分开经营核算。县农科所迁址绥安镇麦埔村新亭自然村附近。此处原是绥安镇的一个知青点。知青点改散后农科所进驻。
  搬迁初期,固定资产仅9万元。土地105亩,多山坡瘠薄的旱地。县核定人员编制11人。高峰年份有科技人员、临时固定职工30多人。
  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所干部职工遵循科技兴农信念,实事求事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努力工作,风风雨雨走过了六十载艰难曲折的历程。六十年风雨,六十年探索,也取得一定成绩。
  一、科研课题项目:有省农业厅指定协作水稻良种引进;大豆、玉米区域试验;甘蔗早麻良种引进试验;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品种试验;市科委无籽西瓜品种试验;土肥肥效对比试验、肥料施肥方案筛选等。常年基础研究课题都在十个项目以上。任务都完成较好,其中六个项目完成情况简述如下:
  1、水稻:1980年前我县单季单产均不上千斤,后来从省农业厅、市农科所引进水稻钢白矮、桂山31号,经过本所试验栽培,肯定品种优势,然后在全县推广,实现一季单产过千斤。
  2、大豆:承接省农业厅大豆品种区域试验项目。常年课题研究完成。我县主要引进推广瑞稻黄和威廉姆斯
  品种,提高了我县大豆产量。
  3、甘蔗早麻: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世纪末,作为漳浦县主要经济作物种类的这两项尤其重要。特别是甘蔗。县农科所与省农科院蔗麻所合作,通过试验,筛选出甘蔗新品种桂糖11、台糖10号等高产高糖品种,推广蔗农种植,提高蔗糖产业经济效益。旱麻方面,引进试验对比,指导推广全县麻农种植,也发挥了良好作用。
  4、甘薯:甘薯品种试验及推广,县农科所和龙岩市农科所合作,结合本县原来优良品种的优点,筛选出金山57号新品种,改善了甘薯品质又提高了产量。此项研究成果获省农科院三等奖。
  省农业厅粮油处从国外(USA)引进甘薯苗,在县农科所试种成功,效果很好,有所推广。
  5、无籽西瓜新组合试验:县农科所和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漳州市农科所合作,行进无籽西瓜配制新组合,育出红冠龙、苏密号新品种品系,经瓜农种植后反映效果很好,大面积推广,火爆一时。
  6、土肥肥效试验对比项目:农科所与市县农业局土肥站合作,进行土肥配方施肥试验。经过施肥配方试验具体实施后筛选出最佳施肥方法:一是推广水稻平衡施肥,在开展稻草返田的同时,继续发展和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肥料投入比例遵循控氮稳磷增钾的模式,这
  样能优化肥料配方,做到平衡施肥;二是推广施硼等微量元素,经过土埌调查测试得知,我县各类土埌普遍缺硼,针对实际,大力推广施用硼肥,农村农民广泛应用,达到省肥、省本、高产的效益,得到省农科院、市农科所肯定和嘉奖。
  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农技员。
  1、水稻栽培技术推广:下面就双季水稻增产增收五个技术环节综述:
  <1>选好良种:选好品种是增产高产的基础。我县引进优良品种多为杂交品系,主要有钢白矮、桂山31号、特优6355,早熟型新组合香优80、D优68等。这些均为我县常用的良种。特点米质优,大田表现穗大粒大,穗实粒数平均110粒以上,千粒重32克,也较抗白枯病。
  <2>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早稻二月中旬播种,秧龄45天;晚稻根据海拨高低有所差异,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秧龄20天,大田育秧量20公斤/公顷左右。采用旱育抛秧式湿润育秧式,为确保季节及全苗,应在浸种、消毒、催芽后播种,如需采用直播的要注意秧田消毒。
  <3>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在6万以上,强调六播二粒谷苗,规格20x23厘米为适宜。
  <4>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肥要掌握“攻前、促中、
  保尾”原则,即下重基肥,增施磷钾肥,氮磷钾比例为1∶0.6∶0.8.管水掌握浅水促分孽,中期够苗及时搁田,保证理想群体结构,后期湿润保灌浆。
  <5>防治病虫害:双季杂交水稻群体繁茂,病虫害种类多(有白叶枯病、细条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蝗虫、稻飞虱等),应做好综合防治与无公害安全栽培,加强病虫测报与田间检查,及时用药防治,选用病虫兼治混合药剂喷雾,省工省本效果好。并在最佳时期采用大田统一灭鼠措施,确保双季杂交水稻连作高产高收。
  2、培训农技员:在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支持下,请农业科技技术人员、专家授课,培训农技员三批。一是革命老区村农技员36人,二是各乡镇共青团农技员40人,三是各乡镇妇女农技员38人,共114名。把发展农业生产,双季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水果育苗与栽培,经济作物、旱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以及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授与农技员,让他们掌握本领,发挥作用。下面举两个小例子:①绥安镇受培农技员张某民,自己种植的柚子,树观虽长得茂盛,但不易座果或果粒小,以凹凸不平,没有经济价值,他请来农科所技术员到田间实地检查,经测试得知,土埌严重缺少微量元素硼,是缺硼症表现。采取合理施肥方法,多施用有机肥,特别加
  施用硼微量元素,第二年,结出的果实既大粒又光滑,食用可口又有经济效益。②盘陀镇农技王某良,自己种植的蕉柑,长势不好,农科所干部帮助他找出是黄龙病因,帮助他制定防治办法,用20%灭杀利,也可用10%百灭可2000倍液喷雾治。因是初发生、早发现及时施药,长势好转,果实丰收。
  县农科所培训全县农业一线农技员的同时,也参与县政府组织的全国农业普查、科技下乡宣传科普活动,为我县科技兴农,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作贡献。
  三、饲养奶牛:1985至1988年,农科所从县兽医站的草种场引进荷兰品种良种奶牛19头,经繁育发展至31头。所生产牛乳供城关及乡村居民,受到好评。饲养奶牛期间效益中平。因工作业务调整得予平稳过度,奶牛出售供城关、佛昙等地饲养。
  四、培育果苗,果树种植及推广。
  1、龙眼:1989年,漳州市农科所指导授意县农科所培育种植龙眼。农科所最先从莆田市、泉州市引进福眼高压苗,经营养杯、袋培育,共有五批,2.5万株,首推全县各乡镇种植。带动各乡镇亦先后引进推广,形成了种植龙眼水果热潮。龙眼福眼品种果实含12%,“水南1号”、“水南2号”、“乌龙岺”含糖18%,为提升龙眼果食品质,于1995年实施推广福眼嫁接水南1、2号等较优
  良的品种。嫁接成功率很高。至今水南品系还保持较好优势和声誉。由于人们食物观念的转变,含糖份高的水果不受欢迎,市场逐渐萎缩,致使漳浦龙眼荔枝种植面积锐减,这是后话。
  2、培育柑桔苗:县农科所搬迁初期,培育较好品种芦柑、蕉柑,出圃苗有12万株。县老区办出面,免费供给革命老区村种植2500株苗。其余推广漳州市各县种植,发挥了很好作用。
  3、莲雾:培育幼苗与种植。省农科院在漳浦农科所培育种植泰国ROSCAPPIC品牌、农科1号莲雾。
  农科1号莲雾,几年来在农科所培育试种成功,发展很快,现已高压培育苗上1.5万株,供全县多地种植五百亩。泰国品种与其他如黑珍珠、印度大叶对比,果农都认为泰国品种甜度适中,口感好、果粒大、光滑,经济价值也较高。
  莲雾种植30株/每亩,一般耕地、山坡地均可种植。种植之前应施足基肥,培育两年即可投产。施肥、除草、修剪、保花、保果等,环环抓紧,着重管理;结果期注意保持土埌湿润。县农科所农艺师技术人员随时指导果农生产。确保好收成。
  五、设施基本建设、仪器购置
  1、县农科所建有260平方米科技教学楼,建设晒谷
  场,农具、物资仓库,农药仓库以及其他生活设施。
  2、为饲养奶牛,建两座450平方米的奶牛舍,配套400平方米运动场,奶牛人工授精房,精、青饲料仓库,工作人员、饲养员宿舍等。
  3、科技研究仪器方面,省农科院、市农科所支持拨给一部分、自行购置一部分相结合,一般科技研究基本能够进行。
  国有固定资产到1999年为36万元,是1979年初搬迁时的三倍。
  六、农科所在每年完成项目科研的同时,总结出成绩受到上级表彰的有:
  1、与龙岩市农科所合作,甘薯良种筛选出金山57号,获省农科院三等奖。
  2、农科所和市县农业局土肥站合作,进行的施肥配方试验,得出最佳施肥方法,即平衡施肥法:控氮、稳磷、增钾模式,获省农科院配方优化奖。
  七、财经概况:县农科所是县财政全额预算单位,组织编制内职员工资、办公费用等支出,都由财政拨付。1980年拨经费2万元,1999年经费9.8万元。2016年底农科所退休9人,其中干部4人,全民职工5人,在县机关事业社会保险领取养老金34万元左右。预算外经费是专款专用拨款。计划外用工多时有20人,为农业耕
  作、果树种植、项目研究用工等。1999年“农业年报表”表内显示“农业生产总收入11.2万元。
  八、农科所历任所长。
  1958—1983年陈一元
  1983—1986年陈春海
  1986—2010年胡荣裕
  2010—现在任(副所长)郑俊雄
  2010—现在任(法人代表)林六二
  由于县城城建需要,县农科所现址需要拆迁。2013年县政府决定农科所搬迁到绥安镇大埔村界内。
  2018年是农科所建立六十周年。仅以此文献给漳浦县广大的农民朋友,献给与漳浦农业风雨同舟的农科所全体工作人员和为科技兴农而努力的同仁们!。
  记南浦2005年灾后重建安置
  蔡红茂
  南浦乡是漳浦县山区老区乡镇之一,全乡有7个行政村,11177人。2005年第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登陆后,8月12日中午至13日傍晚,降雨量达580毫米,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水位超过“龙溪桥”拱底,造成大桥被冲毁;龙桥村龙溪圩、新楼,兴巷村,后坑村新圩尾、祖厝,马苑村下坂等6个自然村进水,受灾群众5000多人。由于组织得力,及时转移2600多名受困、被淹群众,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人民生活、生产的影响却极为严重:275户、781间民房倒塌,255间民房受损;14座大小桥梁倒塌或受损;交通道路遭受严重破坏,其中县道3.05公里、村道6公里、机耕路27.6公里被严重冲涮或损坏,“程长线”东方岭和黄家岭山体滑坡,进出道路受阻,交通中断,南浦村内坑自然村道路因山体塌方而中断;18.3公里农业灌溉水渠被毁;150多亩淡水养殖被淹,百分之五十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其中耕地冲毁
  950亩。
  在这次洪灾中,受灾最严重的是龙桥村的龙溪圩自然村。该自然村有156户、567人,13日晚19时许,水位突然上涨,村西溪边地带进水,情况十分紧急,我与乡长陈耀胜、党委统战委员王永盛立即趟水过龙溪桥到该自然村(路过龙溪桥时,发现桥体中间裂开并下塌,立即指挥封锁两边桥头,结果不到1分钟,龙溪拱桥轰然倒塌,当时正是人员转移的密集期,如果没有发现,后果十分严重),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动员协助把受困群众转移到中心小学,20时,村庄全部被淹,最深水位达1.2米,唯一的交通要道——龙溪桥被冲刷倒塌,通信、供水、供电中断。县委、县政府接到灾情报告后,时任县长蔡金海、县委副书记林五四、县人大助理调研员杨汉生、县人武部部长及有关部门领导等带领应急分队及两艇冲锋舟赶赴南浦现场指挥、支援,县、乡、村干部齐心协力,晚上21时多,受困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通过灾后调查核实,倒房76户、236间(住房),鉴定危房65户。
  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县委谢毅泰书记、县政府蔡县长等领导多次带领有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县政府紧急调拨救灾物资,解决灾民生活;乡村两级积极组织群众进行灾后自救,乡党委成立了救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
  下设七个工作组,即人员安置组、灾情调查组、鉴定规划组、基础设施组、卫生防疫组、恢复生产组、后勤保障组,全体班子成员、干部集中精力投入救灾工作之中,使受灾群众生活有保障,情绪稳定,社会安定。
  各级党委、政府对受灾群众十分关心,灾情发生第三天,国务院灾情核查小组在省、市县领导陪同下,涉水步行3公里多到实地进行视察,市、县领导多次深入灾区,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安抚慰问受灾群众,尤其对灾后重建工作十分重视,在全县组织开展向灾区捐款活动。民政局及时调运生活物资支援,交通、广电、计生、红十字会等部门纷纷捐款捐物,支持受灾群众。乡村干部同心协力,做好灾民安置工作,中心小学教室做为灾民临时安置点,采取集中伙食的办法,解决灾民临时生活问题,而后,采取亲帮亲、友帮友,租借其他自然村民房和救灾帐篷等办法进行安置。县卫生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受淹村庄进行全面消杀,防止灾后疾病的发生;县交通局及时派员设计、施工,解决临时交通问题;电力部门加班抢修,及时恢复、保障电力供应。
  10月18日,县专门召开灾后重建工作会议,由于南浦在全县受灾最严重,确定对龙桥村龙溪圩、南浦村内坑和后坑祖厝三个自然村进行移村集中重建,安置这三个自然村的133户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其他村受灾
  13户采取分散重建进行安置,要求春节前让灾民搬入新居。
  重建工作起动后,三个重建点(即龙桥村龙溪新村安置龙溪圩自然村98户、后坑村东湖新村安置祖厝厝自然村20户和南浦村东坑新村安置内坑自然村15户口)分别成立了重建领导小组,由驻村乡领导担任组长,支部书记任副组长,村委主任、部分村干部及重建点群众代表担任成员,以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重点支持,民政局及时下拨补助资金、并派专门工作组现场指导,政府给每个安置户补助8000元(低保户15000元),基础设施配套费4000元按期到位。县建设局派出骨干技术力量,对重建工作规划、设计、质量监督提供全程免费服务,交通、电力、邮政、联通、广电等部门有的及时配套基础设施,有的拆墙让路、移杆腾地,全力支持灾后重建。
  龙溪新村,位于龙桥村新龙街南面,建设住房98套,总建筑面积5756平方米,安置龙桥村龙溪圩自然村98户受灾群众,是当年度全省最大的灾后重建点。村重建领导小组组长由乡人大主席蔡黎明兼任,村支部书记徐阿明、村委主任许永惠任副组长,征用邮政所后面山坡、池塘、杂地,面积35亩,开挖东面小山,山土填地,铲平后的小山口作为出入通道,后又征用临新龙街的两间
  旧民房,拆除后开通龙溪新村主通道。2005年10月30日,县委谢毅泰书记、县政府蔡金海县长、县人大陈启生主任、县政协杨国华主席等领导为新村建设奠基。根据群众承受能力和农村实际,采用两户联体和排房两种形式建设,其中两户联体14户,每户建筑面积94平方米;排房两种,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有62户,建筑面积33平方米的22户。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县一建公司承建,每平方米476元(排房)和480元(联体房)。工程开工后,发现选址地块地质比较复杂,为不影响今后房子质量,及时联系地质勘察部门进行了勘察,结果增加隐蔽工程60多万元,县委副书记游江北现场办公,确定如果于春节前完成工程,增加的资金由县里解决。安置群众按自愿自量原则,首期分别预交建设资金20000(94平方两户联体房)、8000(60平方排房)、3000(33平方排房)元。
  在重建过程中,遇到许许多多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县分管重建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游江北、副县长王彩云,民政局长林溪河等领导始终参与解决。首先是选址,初定安置点是在中心小学后面,建设局派人进行了测量、规划,后来考虑到龙溪桥已经倒塌,临时便道受溪水影响,材料运输困难,后来经过征求大多数受灾群众意见,才得以确定现址。二是群众热情不高,重建和新村方案
  已经完成并以书面形式发给各受灾户,但至10月31日,报名重建的聊聊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群众不相信有那么好的事”,另一方面部分群众经济十分困难,乡党委立即进行研究,由乡领导带队,乡村干部分4个组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结果至11月底报名重建的才76户,其他群众因为经济原因无力进行重建。领导小组重新调整设计方案,推出占地54平方米、建筑面积33平方米的套型,每户只需预交3000元,最后剩下2户无力交款,入户发动的领导帮他们想办法,找亲友支持,解决了一户,另一户筹到2000元,也给予纳入重建。
  内坑自然村是地质灾害(山体滑坡)点,尚有15户没有搬迁,长期受地质灾害威胁,这次大水中出现小块石头下滚(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有2户倒房4间,其他经鉴定匀为危房,经请示县里同意,把内坑自然村15户也全部列入灾后重建,征用土地6亩,采用独院式建设(按原“造福工程”设计),每户建筑面积94平方米,占地面积108平方米。
  后坑村的祖厝自然村28户141人受淹,倒房23户、39间,危房2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安排重建20户,采用独体两户共墙的建筑方式,在村东(程长线东侧)山坡上征用土地12亩实施重建。
  南浦乡灾后重建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除每户补助款外,还补助基础设施配套费,另外解决龙溪新村地下工程款60万元,协调信用社贷款66万元。民政、建设、交通等部门派驻工作组,协助灾后重建。通过五个多月的努力,2006年1月27日(除
  夕前一天)有5户受灾群众搬入新房,省领导到现场视察并慰问受灾群众,2006年4月底,重建户全部搬入新居。这个漳浦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灾后集中重建安置工程,虽然部分受灾群众拖欠工程款,但总体还是比较圆满的完成。其他水毁工程除龙溪桥(至2007年才完成)外也全部恢复完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建设、百善孝为先、浦台关系、外资企业、委员风采等栏目,收录《港湾变坦途——沿海大通道佛昙湾、旧镇湾跨海特大桥建设纪实》《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大道通衢——漳浦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