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田张氏家庙建造渊源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25
颗粒名称: 眉田张氏家庙建造渊源考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眉田张氏家庙是明代早中期建造的,为张氏总祖祠,村里人称“大祖”。家庙坐北向南,面阔三间,正堂前廊设卷棚式,透雕凤穿牡丹,雕工细腻精致。张玉后人为彰显张玉的卓著功勋而回乡建造此庙。
关键词: 漳浦县 张氏家庙

内容

在霞美镇眉田村中,有一座眉田张氏家庙,是眉田张姓总祖祠,村里人称“大祖”。张氏家庙,始建于明代早中期,清初重修,坐北向南,面阔三间,依次为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墙体下为精凿条石砌成,上为夯土墙,门厅平面呈“凹”字形,青石麒麟门墩,大门前为七级石阶,屋檐设“倒吊莲”装饰。正堂前廊设卷棚式,透雕卷草通随,狮斗承托,上为透雕凤穿牡丹,雕工细腻精致,形象生动。整座建筑古朴严谨,典雅稳重。
  眉田张氏家庙在建造上还有个较特别的地方:正堂的四点金柱不设柱础,下半截为石柱,上半截镶接木柱。前厅的四根柱子做法与四点金柱的做法相同,但柱子比正堂的细,并加设了青石鼓形柱础。像这种下半截为圆石柱,上半截镶接圆木柱的做法,在漳浦县境内的三百多座祠堂中却是少见。
  说起这座张氏家庙,村中的老人自豪地告诉我们这是先祖张玉功勋卓著,明朝皇帝钦赐建造的。
  老人们说,张玉是眉山年老林人,社中有一口八角井,张玉追随燕王朱棣,英勇善战,在东昌一战时张玉张辅父子竭尽全力救护燕王,张玉殉难而亡。朱棣登基后追封张玉为“河间王”,入明成祖太庙奉祀。张玉长子张辅后来平定安南,进封“英国公”,世袭。
  功成名就之后,就应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于是,派人到漳州府多方查找祖居地。张玉年少便离乡背井,且一生戎马生涯,留给孩子们关于老家的线索有限,只言片语,因而一直到嘉靖五年才找到,嘉靖七年三月初三开始建造张氏家庙,九年十月十日落成。据说,家庙的建筑材料,都是由官船运到旧镇码头,然后由族人合力搬回。
  家庙门埕广阔,埕下一条小溪,溪前挖两个水塘,东西相向替代旗杆。明代是中国风水的鼎盛时期,据传说,家庙是鲤鱼地,不能树旗杆,这是有风水之说的。
  这些故事据说为眉田出仕名人张敏于清康熙年间修建张氏家庙时所记载,张敏确有其人,坟墓在五社村香山自然村西向二百米处。原眉田各社都有收藏,如今却全都遗失,只有老人的口口相传了。
  据说村中古木参天,树林茂密,因而得名年老林,张氏家庙建在年老林的中心腹地。年老林社包括现在的下园、下厝、大祖后、西坪尾自然村,家庙正好位于这几个自然村中间。
  那么,真如村中老人所说的,张氏家庙是因张玉功勋卓著皇帝赐建的?
  我们先从张氏家庙的命名及建造形制来分析。在闽南地区,祠堂有多种名称:家庙、祠堂、宗祠、祠祖、祠宗、大宗、小宗、祖厝、大祖等等,其实就是祠堂在不同村社的不同称谓,内涵不外为宗祠与支祠。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聚族而居,祭祖是自古有之。但庶民只能在寝室的左侧设立祠堂,祭祀先祖。也就是朱熹在《家礼》中规定的“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家庙是指作为独立祭祀祖先的场所。因而在古代,祠堂与家庙是有区别的。把朱熹制定的那种附于居室之左的祠堂搬到居室之外,成为独立的“家庙”,则是从明中期以后才逐渐普遍起来的。在明成化年间,民间家庙已多有出现,准许官僚士大夫立庙祀祖一事,是在嘉靖十五年(1536)最后确定的。虽然都是独立的建筑,专为祭祀先祖而建,但习惯上,官宦家族建立称家庙,一般平民则称祠堂。
  从张氏家庙的建造规格来看,家庙正堂前为“崎阶倒吊莲”装饰,且为七层石阶。“崎阶”指的是在一般的台阶两旁加设垂带石,这类台阶的等级要比不设垂带石的台阶等级高。“倒吊莲”是指家庙祠堂大门前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这种装饰也是有等级的家庙祠堂才可设置的。而七层石阶,在漳浦的三百多座家庙祠堂中,也是少数的。古代家庙祠堂的修建有一定的规定,修建七级台阶必须家族走出有经过皇帝封赐的人物。否则,便是僣越。我国历来有“崇九”情结。皇帝叫九五之尊,皇帝的江山称作“九州”,连皇帝脚踏的台阶也是九级。而张氏家庙为七级,仅次于九五之尊的帝王。
  查阅《漳浦县志》,明代眉田张氏一族最高级别的为任湖州同知的张时迪,同知为正五品,不可能建造如此等级的家庙,且张时迪出仕后在深沙社建造了一座大夫第,当地人称五房祖祠,这张氏家庙不可能为其所建造。
  因而,极有可能张玉后人是为彰显张玉的卓著功勋而回乡建造的。
  张玉何许人也?《漳浦县志》中记载:张玉,永乐间,封信安伯,进封荣国公,加封河间王,侑享太宗庙。世袭。《漳浦县志》中记载的封爵的仅三人,宋、元、明各一人。
  据《明史》载“张玉,字世美,祥符人”,而《漳浦县志》载“张玉,字世美,云霄人。父以罪谪戍北平,生玉。”又据《云霄西林张氏族谱》载:开创西林祖贤,妻罗氏,生五子,长明山、次明海,明海长子天佑,传至第十七世孙张玉,父子佐永乐定天下,以元勋敕封公侯,族孙世袭,传明海住居西林,墓在大臣山两眼石下。
  明山公五世孙即元甫公高祖,宋隆兴时回籍省祖,遂住河南。传五世至元甫公、明甫公兄弟,俱登进士,南宋末从河南祥符避元兵,回漳寻祖定宅西林。
  根据以上两点说明,当时张氏一族曾有族人回迁河南祥符,但为明山公的后裔,而张玉为明海公的后裔,世居于西林。依《漳浦县志》的说法,张玉的父亲“罪戍北平,生玉”,故而,张玉应为西林人(而明初西林隶属于漳浦六都)。明初张玉的族人翻越梁山,迁居于眉田(眉田属漳浦七都,旧称眉山),在眉田繁衍成大族,故而张玉的后人选择在眉田村建造了这座家庙。
  又或者,张玉的父亲于元末已搬到眉田居住,《漳浦县志》中“父以罪谪戍北平”,其族人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回乡建家庙或应是张玉父子的心愿,衣锦还乡,向家乡的人们显示出张玉一族的荣耀。
  在《漳浦县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载:明张国公墓,在云霄大臣山,张玉祖坟也。玉既贵,迎赠其祖为国公,焚黄于此……崇祯末年,邑人张若化公车到京,国公家认为同宗。
  综上所述,张玉因功封河间王,子张辅因功封英国公,为明代最高世袭公爵,因而回乡扫墓,祭告先祖;建家庙,光宗耀祖。而当时张玉的族人迁居于此,故而在眉田建造了张氏家庙。
  村中老人还说,为纪念张辅平定安南,封“英国公”,家庙内供奉着一尊神像,村人称“王爷公”或“缅逻公”,现神像已不知去向。
  据老人回忆,家庙内原先悬挂有十多块匾,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现存的两块旧匾“乌台首荐”和“枫宸简注”,是当时的村民悄悄带回家中当床板使用的,1985年重修时重新悬挂于正堂上。“乌台首荐”匾,为张时迪立。张时迪,隆庆四年举人,湖州府同知,深沙社人,他政绩显著,受御史首先推荐而提升,“乌台”为御史台的别称。“枫宸简注”匾,为雍正庚戌科庶吉士,分衍旧镇的十七世裔孙张先跻立。
  村中老人还说,家庙内柱子上原有两幅对联:
  追思念先祖,耿耿爱家国;平生驱外夷,名刻垂千古。
  启示裔孙辈,忠孝承遗志;共享先荣绩,典范永不忘。
  这两幅对联告诉后世子孙不要忘记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先辈遗志,尽忠尽孝……
  眉田张氏除传衍本村10社及巷内、田寮、长兴、石古以及旧镇等,后又分派平和、东山、福鼎、霞浦等地,后裔众多。为什么都没留下文字资料?
  《漳浦县志》载,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初七夜,天地会首领张妈求(眉田人)率领会众攻旧镇、杜浔等地,反抗清庭,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抵御失败,会众除拒捕被杀外,大部分被捕,张妈求等87人惨遭杀害,洪盆等44人被发配察哈尔给满洲官兵为奴。经此一劫,眉田原有的顶厅社、打铁庙社、虹头社、新社社等都被剿灭社。
  漳浦张姓渡台拓土传裔者甚多,时间最早和人数最多的是眉田张姓,早在明万历三十二年已经有张自然渡台,传裔台湾各地,其中有一位移居日本并加入日本国籍的张士宗(日名河野司宗),于1988年从日本前来寻根认祖。清代康熙至乾隆、嘉庆年间,眉田张姓先后有张涌昌、张妈厚、张天赐等渡台,传裔台中,后裔众多。
  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大量的张氏入台,对眉田张氏造成很大的影响,人口的减少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之后眉田村也未出现名人或科举出仕之人,虽有张敏记载的一些传说,但史料又多于文革中丢失了,所以,也不曾有张氏家庙的记载。但从以上的史料分析,以及那座古朴严谨、典雅稳重的张氏家庙,张玉父子与张氏家庙的建造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风霜岁月的张氏家庙,向人们叙述着他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盛世修志、劳模风采、百善孝为先、社团组织、两岸往来、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腾飞之路——漳浦沿海大通道建设纪实》《回忆我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与作用》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