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家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22
颗粒名称: 祠堂家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3
页码: 211-2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祠堂家庙,其中包括了路下(鹭厦)林氏家庙——崇燕堂、港头林氏黛峰家庙——善庆堂、眉田张氏家庙建造渊源考、鹿溪《胡氏家庙》重建纪实、重建西浯吴氏宗祠碑记等。
关键词: 漳浦县 祠堂家庙

内容

路下(鹭厦)林氏家庙——崇燕堂
  林国泰林智诗
  路下林以三世大用公为总祖的祠堂在路下社,故称路下林。史籍《礼记三制》有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直到明代神宗期间,才有礼部尚书夏言奏准百姓兴建家庙、大宗祠堂。
  路下林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七房子孙集资所建,坐辰向戌(东西向),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7.83平方米,深22.28米,宽12.47米,沿中轴线由前堂、天井、庑廊和正堂组成,正堂面宽三间加前廊,圆木柱带六边形青石柱础,瓜形座斗,两侧开边门(俗称龙虎门),前堂面宽三间,抬梁木架结构、六檩卷棚式、青石柱础带圆木柱承接瓜形座斗,明间作门厅。大门置螺纹青石门鼓。大门联:“十德呈祥承祖德,九龙献瑞颂宗功”。
  大门顶悬挂“林氏家庙”金字匾,大门两边开小门,曰“三仙门”,正面壁堵,须弥座柜台脚,麒麟裙堵上作木棂窗。
  左门联:“轮奂重光绳祖德,其裘克绍振家声”。
  右门联:“祖宗开甲崇燕堂,昭穆有序兆祥庆”。
  大门前台两旁,设置戺阶(斜阶),通廊柱上塑倒吊垂莲花,屋面双坡三山屋顶,燕尾脊,明间正脊、垂脊皆做粘贴剪瓷雕龙凤团花、金碧辉煌。祠前两边竖立10多座石旗杆夹,辟为三层大埕。正堂明间后部设神龛,上挂“崇燕堂”,奉祀大用公及孺人杨氏神主牌,楹联:
  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
  祖先忠仁千载传颂,崇德睦族万古长春。
  门厅楹联:
  十德传芳世泽长,九龙衍派家声远。
  崇燕堂里悬挂文魁,武魁、进士,侍卫、父子总镇,甘肃巡抚,福建提督,四代一品等10多块牌匾。
  崇燕堂历经450多年,历代有修葺,近代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以路下乡长林茂才、六鳌保长林红广、龙美绅士林开枝、攀龙保长林温柔、霞美保长林利贞组成修缮董事会进行修饰,凡外迁居住漳州地区的路下林子孙均有捐资助建,有口传:平和埔坪,象牙攀龙出(负责)杉木,霞美出壳灰,路下出工(劳力)。崇燕堂经过补缺换新,加固,再现当年的风貌。
  到了2010年,崇燕堂又经历60多年的风雨侵蚀,已失去昔日的风彩,显得破旧可危,有待维修。时值路下东西各五社的宗亲要求重修崇燕堂的呼声很大,经过各村社的贤达,耆老多次商议,由东庵村书记林国泰主持召集五社村委主任、书记共同商议,决定于2010年成立重修路下林祖祠“崇燕堂”组织机构。
  一、监事组:由路下各村主任,书记组成。
  组长:林国泰
  成员:林绍宗、张荫花、林跃有、林永辉、林坤海、林淡连、林连全
  二、理事会
  会长:林朱钟
  副会长:林天成、林旺木、林茂发、林木土、林水源、林两龙、林金章、林水龙
  成员:林福枝、林大目、林两仪、林其七、林加未、林江发、林金才、林顺成、林美德、林石笑、林土成、林成有、林建生、林进有、林银顺、林建有、林天枝、林金生、林连生、林床、林炳坤、林文芳。
  三、秘书组
  组长:林两龙
  成员:林秋金、林顺元、林景山、林武汉
  四、财务组
  组长兼审批:林水源;会计:林顺元;出纳:林德旺;保管:林武生、林龙福
  五、施工组、材料组
  组长:林救水
  成员:林码头、林建章、林国良、林水源、林先成
  组织机构成立后,立即行动开展工作,分工分头发动群众筹集资金,东庵、庵下吴、山尾、东平村的村民每人50元,车鳌的下林、古石黄、林前等社,每人40元,共集资469355元,社会贤达及外地献资646603元,宗亲老年协会39200元,嫁出林氏女捐资97647元,计1252805元。
  2010年农历3月7日庚辰时动工开建,墙壁全面进行补缺加固、屋脊、椽子、抬梁木架结构、瓜形座斗全部拆除,原状换新,圆木柱改用磨光青石柱带六边形青石柱础,镌刻楹联,崇燕堂内10多块牌匾重新制作,雕梁画栋本着修古似古的原则,保留外沿护壁墙板石、石台阶、石门框、须尔座螺纹青石抱鼓,按原状双坡三山顶燕尾脊,剪瓷雕,龙凤团花粘贴。古朴壮观、金碧辉煌、并且将三层土埕改建为水泥埕,增设戏台,半月形水池。修建费629001元,道路建设及庆典开支280987.24元,合909988.24元,结余342816.76,用于修建大用公墓园。
  2010年农历10月20日,“崇燕堂”修建竣工,并举行落成庆典,广场旗杆上高悬《林》字锦绣大旗,张灯结彩,五色彩旗迎风飘扬,参加庆典的宗亲有:广东省揭西钱坑镇、东山县康美镇、龙海市普贤、山兜、金定、角尾,芗城康山、平和县埔坪、龙峰头,石榴镇攀龙、胜利、温斗、佛昙镇港头,马坪镇仙都,沙西镇沙西、涂楼、丹舟、枋林、西山,杜浔园头、山上、湖里,古雷镇港口、庙前、西田、西寮、下垵、下屈、东林、城内、油澳,盘陀镇上洞,赤土乡下宫,旧镇镇桥头、东厝、浯江,绥安镇麦园埔,六鳌镇龙美、新厝、东门、后江、山门、巷仔内,霞美镇霞美、中社、北江,林氏研究会漳州分会,漳浦工作站,共有1000多人。上午8时,礼仪小姐引导各地宗亲、嘉宾陆续进入会场。
  会议由林发良宗亲主持,林国泰代表监事组、理事会向前来参加庆典的嘉宾宗亲表示热烈欢迎,对各地族亲鼎力支持,赞助表示衷心感谢。深土镇党委书张建兴致辞,赞颂修建家庙是盛世一件大事,祝贺路下林姓更加繁荣昌盛。庆典大会隆重而热烈,盛况空前。
  2011年3月24日经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浦政综[2011]38号)。
  路下林,历来承接唐中宪大夫游洋祖林昌。其二十世孙和义字鸿虞,宋末,由莆郡迁徙漳浦十五都安仁乡含恩里,卜居东庵路下社,卒葬顶埭厝社后,孺人宋氏生一子曰大用,为路下三世,(见崇燕堂神主牌)列游洋二十一世、闽林三十六世。卒葬丹山铁灶坑倒地旗埔坐壬向丙。孺人杨氏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时值丁元季兵乱,兄弟散居各地。
  子亨居七都(今赤土)苦竹、桔林,传衍灶山东平、大水堀,杜浔园头路打,沙西沙岗、枋林、涂楼,古雷港口、东林、油澳、古城等。
  子贵居路下守基业;传衍东庵、庵下吴、车鳌、长冬、长桥龟湖、田厝,绥城麦园埔、龙岩楼墩、平和后巷,龙海东泗浮山、浦打、港下等社。
  子贤移居七都桥头,传衍杜浔后姚、古雷下堀、赤土下宫、马坪仙都、后裴、龙海普贤、世林,东山浯垄、港西。
  子慕迁徙平和埔坪,传衍庵后龙峰头、侯门、欧寮、盘陀上洞、石榴崎溪、旧镇东厝、六鳌下寮、深土车鳌。
  子华移居南靖车田(今石榴攀龙)传衍岱水庵后、温斗、盘陀、和美、六鳌、大南坂林厝等地。
  子德居赤湖田墘,传衍湖西岭脚,山尾。
  子渊居霞美,传衍北江、溪仔圩、东山康美、芗城康山、龙海金定。
  路下林在闽南、台湾、广东、贵州及东南亚等地传下众多苗裔,而且人才辈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迎来太平盛世,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崇燕堂》的子孙继承老祖宗“学而优则士”的优良传统,崇尚孔聖文化,重视子女培养。据2014年版漳浦村社要览居本县的近代人物(除绥安社区外)所载(已知):厅级干部9人,县团干部58人,科级282人,中级职称以上743人。
  路下林分衍及分布:
  路下林枝叶繁昌,人丁鼎盛,号称“一斗麻”,分布在漳州地区约有33934户,144792人;其中漳浦县21770户,90331人;平和县7523户,35811人;东山县2311户,9340人;龙海市1363户,4995人;云霄县439户,2375人,芗城区500户,1800人;诏安县28户,140人;占全市林氏人口27%,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
  路下七子:(亨、贵、贤、慕、华、德、渊)在漳浦传衍如下:
  绥安镇各社区约有1500户,6500人。
  以子亨为主传衍各乡镇6227户,26426人:
  深土镇东平村123户,436人
  杜浔镇路打村363户,1202人
  杜浔镇后姚村130户,498人
  杜浔镇林前村66户,400人
  杜浔镇居委会52户,155人
  古雷镇东林村382户,1714人
  古雷镇港口村1300户,4935人
  古雷镇陂内村15户,59人
  古雷镇半湖村15户,66人
  古雷镇西寮村249户,1018人
  古雷镇岱仔村210户,1023人
  古雷镇下安村306户,1280人
  古雷镇古城村625户,2819人
  古雷镇龙口村5户,21人
  古雷镇杏仔村18户,36人
  古雷镇油澳村391户,2093人
  沙西镇沙西村896户,4215人
  沙西镇枋林村190户,821人
  沙西镇涂楼村891户,3629人
  以子贵为主传衍各乡镇有2679户,11423人
  深土镇车鳌村918户,3958人
  深土镇东埔村198户,882人
  深土镇东庵村988户,4018人
  深土镇庵下吴村535户,2341人
  深土镇埭头村4户,12人
  绥安镇麦埔村46户,212人
  以子贤为主传衍各乡镇有2598户,10599人
  旧镇镇桥头村626户,2564人
  旧镇镇甘林村72户,294人
  赤土乡水头村61户,241人
  赤土乡西洋村189户,788人
  赤土乡下宫村276户,992人
  马坪镇仙都村783户,3168人
  马坪镇马圩村49户,76人
  马坪镇文安村91户,348人
  古雷镇下堀村523户,2128人
  以子慕为主传衍各乡镇有1243户,5905人:
  旧镇镇东厝村658户,3100人
  石榴镇崎溪村20户,94人
  南浦乡共有55户,197人
  盘陀镇上洞等村290户,1586人
  六鳌镇下寮村240户,928人
  以子华为主传衍各乡镇有3078户,12310人
  石榴镇攀龙村1077户,4142人
  石榴镇胜利村538户,2500人
  石榴镇温斗村243户,994人
  石榴镇象牙村25户,92人
  盘陀镇西厝村80户,501人
  大南坂镇林厝村282户,812人
  六鳌镇鳌东村281户,1072人
  六鳌镇东门村168户,693人
  六鳌镇营里村139户,548人
  六鳌镇山门村217户,894人
  六鳌镇鳌西村28户,112人
  以子德为主传衍各乡镇有551户,2566人
  深土镇山尾村518户,2450人
  湖西乡共有33户,116人
  以子渊为主传衍各乡镇有3894户,14602人
  霞美镇霞美村1243户,4752人
  霞美镇中社村979户,3976人
  霞美镇北江村1177户,4241人
  霞美镇溪仔圩190户,729人
  霞美镇下蔡村98户,369人
  霞美镇前梧等51户,202人
  霞美镇居委会156户,346人
  平和县和忠子慕传衍各村社约有7523户,35811人
  溪山村219户,818人
  大洋村301户,1201人
  浦仔村189户,780人
  文美村467户,1870人
  黄井村625户,2500人
  前埔村242户,970人
  南霞村272户,1090人
  柴船村87户,352人
  三平村192户,767人
  龙山村48户,192人
  龟仔头13户,52人
  龙车村4户,17人
  火烧楼82户,354人
  居委会52户,210人
  侯门村487户,2307人
  寨内村61户,283人
  大社村239户,1146人
  溪打村63户,302人
  联安村65户,305人
  石门村59户,271人
  埔坪村973户,4413人
  新圩村23户,102人
  山腰村13户,57人
  后山村47户,204人
  新塘村106户,482人
  龙泉楼10户,45人
  考塘村26户,123人
  后巷村62户,305人
  山兜村28户,135人
  高雷村623户,2879人
  寨仔村26户,113人
  新塘村95户,454人
  岭头村175户,807人
  罗鼓间14户,57人
  李仔社7户,36人
  北坑埔148户,681人
  东楼村13户,62人
  坑头村7户,31人
  山兜村18户,83人
  北村15户,71人
  联坑头229户,1053人
  东楼社144户,663人
  郑仔村20户,85人
  金山村11户,50人
  大坵坪村10户,48人
  后园村33户,154人
  欧寮村115户,495人
  龙峰头384户,1650人
  暗径下332户,1430人
  下厝社27户,115人
  黄山湖3776户,18133人
  东力村129户,576人
  割厝村6户,23人
  下峰村136户,613人
  南门村69户,448人
  水尾村168户,733人
  下溪村102户,430人
  坪寨村96户,365人
  高寨村47户,252人
  岭顶村30户,131人
  交坪村39户,164人
  石桥头村52户,258人
  埔仔村323户,1580人
  圆墩村117户,510人
  汤厝厝村253户,1480人
  大埔村80户,400人
  朱厝村521户,2457人
  圹坪村31户,162人
  崎坑村67户,370人
  平寨村8户,50人
  高寨村8户,35人
  (顶)朱厝厝村299户,1258人
  寨仔村113户,472人
  新围楼71户,318人
  云城街73户,255人
  顶厝厝北门社123户,630人
  顶厝厝水门社52户,243人
  燕仔尾52户,154人
  顶厝铜钟32户,131人
  顶厝东门11户,54人
  安东门51户,215人
  安水门20户,86人
  大路安4户,13人
  新楼村116户,562人
  新楼墘社32户,146人
  墘仔村96户,404人
  鸽仔溪141户,702人
  水东洋46户,213人
  南山村15户,134人
  岭顶村18户,88人
  交坪村4户,12人
  东山县子渊传衍2063户,9340人
  康美村1065户,4117人
  下湖村60户,270人
  岭下村10户,54人
  前坑洞17户,93人
  铜陵镇50户,270人
  前涂村76户,410人
  峰外村210户,1140人
  竹港村153户,825人
  西埔村50户,290人
  云霄城关10户,54人
  诏安县城25户,117人
  漳州49户,212人
  厦门7户,30人
  台湾153户,787人
  新加坡128户,691人
  龙海市子贤、子渊等支派传衍1363户,4995人
  金定(子渊)村489户,1767人
  普贤豆巷村255户,945人
  普贤溪尾社28户,104人
  普贤玉枕村32户,122人
  普贤海平村59户,232人
  普贤内楼村15户,55人
  世林汤头村109户,416人
  世林下郭村16户,55人
  世林巧山村55户,216人
  世林大霞村117户,406人
  港下社16户,55人
  浦打社55户,216人
  田寮林(东泗浮山)117户,406人
  云霄县子渊传衍439户,2375人
  竹港村153户,825人
  峰外村210户,1140人
  前涂村76户,410人
  芗城子渊传衍1800人
  康山、寮里、宝珠园共1800人
  诏安县子渊传衍28户,140人
  港头林氏黛峰家庙——善庆堂
  林全根林智诗
  林氏黛峰家庙,由六世祖林敬(长沙知府)创建,动土开建于隆庆三年(1569年),历时三年,至隆庆六年(1572年)落成。(闰)二月三十日戊寅,举行祖主入龕庆典。奉安一世祖雪梅、祖妣郑氏;二世祖获叟、祖妣朱氏;三世祖用硕、祖妣王氏。
  黛峰家庙占地910平方米,建筑面积405平方米,坐丑未兼癸丁(坐东北朝西南),长25.6米,宽15.8米。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面阔三间,抬梁木结构,用瓜形坐斗和梅花形方斗。门厅三架檩带前后廊,正堂十三檩、后廊、前廊卷棚式,左厢亦作卷棚式,正门凹窝式。斜阶倒吊莲,花岗岩墙斗,青石旋纹浮雕宝相花门鼓,圆石柱,青花鼓形柱础。
  屋面为悬山顶、双坡三山屋顶,明间正脊、垂脊做剪瓷雕粘贴龙凤团花和戏剧人物,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大门联:巨港源流远,黄堂阀阅高;门顶:黛峰家庙,灯号“三世进士,阀阅赐蟒”;门前顶、下二层砖埕,两边各竖六座石旗杆(被毁未恢复)、大埕下是莲花池,因莲花山山影映现在池中而得名莲花池。
  家庙内楹联有10多对,其中有:正堂内有十一世祖林朝鼎(翰林)拜祖联。
  后楹联:冠七星以绳万石黛峰曜峦莲花呈秀载见元乌启祥世世长发,带巨港而临鸿江鹳石明媚芙蓉遥光预卜九龙衍瑞代代克昌。
  中楹联:通经传世德易象显明葩藏著述入庙无忘先典法,
  筮仕耀家声荆湘出狩瓯粤总戎登堂恍见旧衣冠。
  前廊楹联:左右曰贤大夫曰贤国人皆曰贤庶无忝乡贤俎豆,
  父二千石子二千石孙、又二千石冀丕承万石家声。
  门厅后楹联:地钟灵於玳瑁乔岳应储北阙桢,
  堂襟带乎沧江渊源远接西河派。
  门厅前楹联:黄堂累世懋荆楚,都阃两膺镇粤闽。
  门厅内保存明万历已丑年(1589年)三月望日,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王春泽为林敬(成斋)特捐已资创田租六十顷,余费金124两撰立黛峰林氏世祖祭田碑,碑高230厘米,宽100厘米,计634字。
  仝立石,兄弟:确完、确翼确煇等12人,侄:椿、廷、植、维、熊、绍等36人,侄孙:应光、应观、钟秀、元昌、琚泰等25人。
  家庙正堂上悬挂兄弟总戎、翰林、三块进士匾,经元、明经、门厅悬挂总兵,文魁、武魁等14块牌匾。
  家庙始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代修葺,1969年再次重修,本着修古似古,原状换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焕然一新。2004年3月4日经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为漳州市文物点(漳文管字[2004]008号)。
  2004年6月28日经漳浦县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浦政2004)综合98号。
  港头黛峰林开基祖林友清,字泉,号雪梅。九牧后裔,世居龙溪县东门外诗浦社,元末明初,遭兵乱,家室仳离,遂迁徙漳浦十七都,入赘郑主簿家而居港头为一世祖。郑氏生二子:长曰玄朔、号莊叟,居港头,次木徭返居诗浦土坪。
  三世櫾,号用硕,妣王氏生五子:长曰表,次曰绰,三曰衮,四曰哲,五曰嶷,始分五房(历650多年)传衍23代,全村有800多户,3200多人。
  外迁异地有:林表大房二林愤的后裔居县城北街顶、东埔、深巷等地,现有200余户,400多人。大房一林策的后裔林珀珀把守南诏遂居南诏西张、东葛头,云霄竹港现有603户,2210人,八世林锽生四子:其中四郎熙明五郎熙采,寓居京城。九世二甫寓居福宁州福鼎。十二世岳居南靖,今迁徙云霄竹港。二房十世赞礼(封川典史)生四子:魁、茂、燕、育俱在任地定居。
  三房七世应召迁居潮州,应诏移居泉州南安。
  八世钟良迁徙湖广,祖仲移居莆郡兴化。
  四房七世一桂、一梅、一棒、一椿、一桐、一讲、一安、一密属破楼房,散居外地,无联络,待考。
  近代有林仙桃等多人过番居印尼、新加城等地。
  港头村是个山青林繁茂,巨港临鸿江,美丽富饶的古村庄,为林姓聚居地,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古代有四世三进士,三总兵,三知县,兄弟总戎等,人物有:大房四世林表,号侃菴、别号灶山道人,明成化五年(1469年)已丑科三甲进士118名,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广东南雄知府,黄州知府、云南镇远知府。
  六世林矶,明云南经历,授平夷卫参军,
  六世林珀,守禦南诏卫所、官守备。
  六世林敷号新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广东潮州府照磨。
  六世林敬号成斋,别号罗山居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甲进士第16名,历官工部主事、河南都水分司郎中、湖广长沙知府。
  七世林绍号碧潭,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甲进士第163名,历官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员外郎,荆州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
  七世林有焕,号怀比,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授浙江金华府经历,光禄寺监事。
  十世林德,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举人,隆庆年间授辅驾大将军。
  十世林茂,明万历年间授副总兵。
  十世林登虎,号剩庵,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科举人,授泉州府安溪县教谕,升山西临汾知县。
  十一世林承,历福宁、泉州、邵武、莆阳等处总兵,右都督。
  十一世林腾俊,号樜溪,历硇洲都司,龙门佥书,碣石镇镇标右营游击、崖州参将,澄海副将、南粤总兵。
  十一世林升鹤庆游击,张家口参将。明郑时期任左虎卫、右武卫将军、澎湖水师提督。
  十二世林士侯(承侄)吏部侯选州同知。
  二房十世林赞礼,授广东省封川县(今封开县境内)典史。
  三房七世林维熊,号虹渚,明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举人,授建州府松溪县教谕,升湖北省宜兴府兴山县知县。
  八世林钟秀,号黛阳(维熊子)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举人,授江西省广攸府贵溪县知县。
  九世林祖,号景新,历福宁镇标右营游击,参将,督标中军副将,右都督同知。
  九世林佗,号景山(祖弟),历福宁镇桐山营都司、游击、陕西潼关参将。
  十世亦仲,清侯推都司。
  十一世志魁,清龙门把总。
  四房十一世林朝鼎(寓台)清翰林学士。
  五房六世林辉,号雅山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授广东省韶州府曲江县主簿。
  十一世林沄,清南诏把总。
  没有任职的举人:林业焕、林世若、林云、林标芳。
  贡生:林敕、林登宪、林登范、林世香、林若琳、林元符、林馨、林云隆、林学淹、林士杰。
  太学生:林敷、林雪、林辉、林绾、林元昌、林元俊、林琚、林完义、林泰来、林瑞、林果、林廷辅、林俊、林照、林稠、林珩、林大藏、林光辉、林赞化、林允猷、林士麟。
  因子孙贵受封赠有:
  林櫾,号用硕以子表贵封南京户部主事,加封员外郎。
  林贲,号小溪,喜靖三十五年(1556年)以子敬贵赠中宪大夫,崇祀乡贤祠。
  林效,号钝斋,隆庆六年(1572年)以子绍贵封承德郎,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加封奉政大夫。
  林牧,以子珀贵赠云南经历,授七品散官。
  武封赠
  林圣道以曾孙承贵赠荣禄大夫。
  林贤守以孙承贵 赠荣禄大夫。
  林心辉以子承贵 赠荣禄大夫。
  林六甫以孙俊贵 赠硇州都司,明威将军。
  林瑞珍以子俊贵 赠硇州都司,明威将军。
  林祚以孙祖贵 赠右营游击,怀远将军。
  林宗蛟以子祖贵 赠右营游击,怀远将军。
  新中国人物<行政副科,军队副营,中级职称以上>已知有:
  林玉崑 宁夏银川市政协副主席
  林振太 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林金龙 马坪乡人大主席
  林全根 马坪乡党委副书记
  林有火 前亭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
  林建新 漳浦县财政局副局长(正科)福建龙睿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李)鸿坤 县农委副主任(正科)
  林美荣 县法院审判员(正科级)
  林秀芬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正科级)
  林杰钦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人事处副处长
  林崢 厦门机场边检处副处长(正科)
  林金元 漳州市公安局网安主任科员(正科)
  林锐 深圳市皇岗边检站副主任科员
  林江水 广东省揭阳市武警支队政治处保卫股长(副营)
  林太山 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副主任科员)
  林色芬 县文体新局图书馆馆员
  林绵芳 县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林仁富 县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林照道 厦门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林锋福 建省立医院心血管主任医师
  林红福 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神经科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 林焕春 林思明
  林景秀 主管护师
  林焕阳 漳州市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副主任
  中、高级职称:
  林亚贡 成都部队某部高级工程师
  林武艺 厦门软件测试工程师
  林李前 路桥设计高级工程师
  林达明 程溪农场高级工程师
  林达谦 机械制造工程师
  林西经 县建行客户部经理,经济师
  林其祥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部教授
  林以琳 大学副教授
  林艺光 石榴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林建平 丹山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林炎兴、林德良、林立业、林丽新、林炎煌
  中学一级教师:林乙席、林烈辉、林柳坤、林红梅、林雪煌、林志勇、林国明、林志添、林民辉、林如山、林森海
  小学高级教师:林光烈、林俊波、林文鸿、林惠玉、林永固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更多的黛峰林走出港头,奔向远方大地拓展,在各行各业辛勤创业。在此无法一一表述,愿我们不忘昔日老祖宗的光辉历史,不忘我们是黛峰林的子孙,期盼各地宗亲携手同行自强不息再创辉煌。
  眉田张氏家庙建造渊源考
  张建阳
  在霞美镇眉田村中,有一座眉田张氏家庙,是眉田张姓总祖祠,村里人称“大祖”。张氏家庙,始建于明代早中期,清初重修,坐北向南,面阔三间,依次为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墙体下为精凿条石砌成,上为夯土墙,门厅平面呈“凹”字形,青石麒麟门墩,大门前为七级石阶,屋檐设“倒吊莲”装饰。正堂前廊设卷棚式,透雕卷草通随,狮斗承托,上为透雕凤穿牡丹,雕工细腻精致,形象生动。整座建筑古朴严谨,典雅稳重。
  眉田张氏家庙在建造上还有个较特别的地方:正堂的四点金柱不设柱础,下半截为石柱,上半截镶接木柱。前厅的四根柱子做法与四点金柱的做法相同,但柱子比正堂的细,并加设了青石鼓形柱础。像这种下半截为圆石柱,上半截镶接圆木柱的做法,在漳浦县境内的三百多座祠堂中却是少见。
  说起这座张氏家庙,村中的老人自豪地告诉我们这是先祖张玉功勋卓著,明朝皇帝钦赐建造的。
  老人们说,张玉是眉山年老林人,社中有一口八角井,张玉追随燕王朱棣,英勇善战,在东昌一战时张玉张辅父子竭尽全力救护燕王,张玉殉难而亡。朱棣登基后追封张玉为“河间王”,入明成祖太庙奉祀。张玉长子张辅后来平定安南,进封“英国公”,世袭。
  功成名就之后,就应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于是,派人到漳州府多方查找祖居地。张玉年少便离乡背井,且一生戎马生涯,留给孩子们关于老家的线索有限,只言片语,因而一直到嘉靖五年才找到,嘉靖七年三月初三开始建造张氏家庙,九年十月十日落成。据说,家庙的建筑材料,都是由官船运到旧镇码头,然后由族人合力搬回。
  家庙门埕广阔,埕下一条小溪,溪前挖两个水塘,东西相向替代旗杆。明代是中国风水的鼎盛时期,据传说,家庙是鲤鱼地,不能树旗杆,这是有风水之说的。
  这些故事据说为眉田出仕名人张敏于清康熙年间修建张氏家庙时所记载,张敏确有其人,坟墓在五社村香山自然村西向二百米处。原眉田各社都有收藏,如今却全都遗失,只有老人的口口相传了。
  据说村中古木参天,树林茂密,因而得名年老林,张氏家庙建在年老林的中心腹地。年老林社包括现在的下园、下厝、大祖后、西坪尾自然村,家庙正好位于这几个自然村中间。
  那么,真如村中老人所说的,张氏家庙是因张玉功勋卓著皇帝赐建的?
  我们先从张氏家庙的命名及建造形制来分析。在闽南地区,祠堂有多种名称:家庙、祠堂、宗祠、祠祖、祠宗、大宗、小宗、祖厝、大祖等等,其实就是祠堂在不同村社的不同称谓,内涵不外为宗祠与支祠。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聚族而居,祭祖是自古有之。但庶民只能在寝室的左侧设立祠堂,祭祀先祖。也就是朱熹在《家礼》中规定的“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家庙是指作为独立祭祀祖先的场所。因而在古代,祠堂与家庙是有区别的。把朱熹制定的那种附于居室之左的祠堂搬到居室之外,成为独立的“家庙”,则是从明中期以后才逐渐普遍起来的。在明成化年间,民间家庙已多有出现,准许官僚士大夫立庙祀祖一事,是在嘉靖十五年(1536)最后确定的。虽然都是独立的建筑,专为祭祀先祖而建,但习惯上,官宦家族建立称家庙,一般平民则称祠堂。
  从张氏家庙的建造规格来看,家庙正堂前为“崎阶倒吊莲”装饰,且为七层石阶。“崎阶”指的是在一般的台阶两旁加设垂带石,这类台阶的等级要比不设垂带石的台阶等级高。“倒吊莲”是指家庙祠堂大门前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这种装饰也是有等级的家庙祠堂才可设置的。而七层石阶,在漳浦的三百多座家庙祠堂中,也是少数的。古代家庙祠堂的修建有一定的规定,修建七级台阶必须家族走出有经过皇帝封赐的人物。否则,便是僣越。我国历来有“崇九”情结。皇帝叫九五之尊,皇帝的江山称作“九州”,连皇帝脚踏的台阶也是九级。而张氏家庙为七级,仅次于九五之尊的帝王。
  查阅《漳浦县志》,明代眉田张氏一族最高级别的为任湖州同知的张时迪,同知为正五品,不可能建造如此等级的家庙,且张时迪出仕后在深沙社建造了一座大夫第,当地人称五房祖祠,这张氏家庙不可能为其所建造。
  因而,极有可能张玉后人是为彰显张玉的卓著功勋而回乡建造的。
  张玉何许人也?《漳浦县志》中记载:张玉,永乐间,封信安伯,进封荣国公,加封河间王,侑享太宗庙。世袭。《漳浦县志》中记载的封爵的仅三人,宋、元、明各一人。
  据《明史》载“张玉,字世美,祥符人”,而《漳浦县志》载“张玉,字世美,云霄人。父以罪谪戍北平,生玉。”又据《云霄西林张氏族谱》载:开创西林祖贤,妻罗氏,生五子,长明山、次明海,明海长子天佑,传至第十七世孙张玉,父子佐永乐定天下,以元勋敕封公侯,族孙世袭,传明海住居西林,墓在大臣山两眼石下。
  明山公五世孙即元甫公高祖,宋隆兴时回籍省祖,遂住河南。传五世至元甫公、明甫公兄弟,俱登进士,南宋末从河南祥符避元兵,回漳寻祖定宅西林。
  根据以上两点说明,当时张氏一族曾有族人回迁河南祥符,但为明山公的后裔,而张玉为明海公的后裔,世居于西林。依《漳浦县志》的说法,张玉的父亲“罪戍北平,生玉”,故而,张玉应为西林人(而明初西林隶属于漳浦六都)。明初张玉的族人翻越梁山,迁居于眉田(眉田属漳浦七都,旧称眉山),在眉田繁衍成大族,故而张玉的后人选择在眉田村建造了这座家庙。
  又或者,张玉的父亲于元末已搬到眉田居住,《漳浦县志》中“父以罪谪戍北平”,其族人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回乡建家庙或应是张玉父子的心愿,衣锦还乡,向家乡的人们显示出张玉一族的荣耀。
  在《漳浦县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载:明张国公墓,在云霄大臣山,张玉祖坟也。玉既贵,迎赠其祖为国公,焚黄于此……崇祯末年,邑人张若化公车到京,国公家认为同宗。
  综上所述,张玉因功封河间王,子张辅因功封英国公,为明代最高世袭公爵,因而回乡扫墓,祭告先祖;建家庙,光宗耀祖。而当时张玉的族人迁居于此,故而在眉田建造了张氏家庙。
  村中老人还说,为纪念张辅平定安南,封“英国公”,家庙内供奉着一尊神像,村人称“王爷公”或“缅逻公”,现神像已不知去向。
  据老人回忆,家庙内原先悬挂有十多块匾,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现存的两块旧匾“乌台首荐”和“枫宸简注”,是当时的村民悄悄带回家中当床板使用的,1985年重修时重新悬挂于正堂上。“乌台首荐”匾,为张时迪立。张时迪,隆庆四年举人,湖州府同知,深沙社人,他政绩显著,受御史首先推荐而提升,“乌台”为御史台的别称。“枫宸简注”匾,为雍正庚戌科庶吉士,分衍旧镇的十七世裔孙张先跻立。
  村中老人还说,家庙内柱子上原有两幅对联:
  追思念先祖,耿耿爱家国;平生驱外夷,名刻垂千古。
  启示裔孙辈,忠孝承遗志;共享先荣绩,典范永不忘。
  这两幅对联告诉后世子孙不要忘记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先辈遗志,尽忠尽孝……
  眉田张氏除传衍本村10社及巷内、田寮、长兴、石古以及旧镇等,后又分派平和、东山、福鼎、霞浦等地,后裔众多。为什么都没留下文字资料?
  《漳浦县志》载,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初七夜,天地会首领张妈求(眉田人)率领会众攻旧镇、杜浔等地,反抗清庭,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抵御失败,会众除拒捕被杀外,大部分被捕,张妈求等87人惨遭杀害,洪盆等44人被发配察哈尔给满洲官兵为奴。经此一劫,眉田原有的顶厅社、打铁庙社、虹头社、新社社等都被剿灭社。
  漳浦张姓渡台拓土传裔者甚多,时间最早和人数最多的是眉田张姓,早在明万历三十二年已经有张自然渡台,传裔台湾各地,其中有一位移居日本并加入日本国籍的张士宗(日名河野司宗),于1988年从日本前来寻根认祖。清代康熙至乾隆、嘉庆年间,眉田张姓先后有张涌昌、张妈厚、张天赐等渡台,传裔台中,后裔众多。
  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大量的张氏入台,对眉田张氏造成很大的影响,人口的减少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之后眉田村也未出现名人或科举出仕之人,虽有张敏记载的一些传说,但史料又多于文革中丢失了,所以,也不曾有张氏家庙的记载。但从以上的史料分析,以及那座古朴严谨、典雅稳重的张氏家庙,张玉父子与张氏家庙的建造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风霜岁月的张氏家庙,向人们叙述着他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鹿溪《胡氏家庙》重建纪实
  胡武伟
  鹿溪村,古明称鹿溪桥,坐落在鹿溪中游县城南郊地段古河道之滨。这地名可追溯到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漳州知府傅伯成在鹿溪社附近“鱼腹渡”处建一座长五十丈,三十六孔道墩石桥。“鱼腹渡”之阳,有一村社,胡姓所居原先叫何社名,今不得而知,自这一石桥建成后以桥名——鹿溪桥为社名,即使石桥早已坍塌毁灭,而社名一直沿用至今。故村庄因建桥而得名,该桥于清末时坍塌倾废,鹿溪桥今简称为鹿溪村。
  鹿溪桥社为胡姓聚居地,开基始祖仁卿、号轩元,于元末至正后期从广东惠来靖海口京陇迁徙漳浦县城东郊鹿溪之滨鹿溪桥肇基发展,(胡仁卿系胡姓开潮始祖道夫公第15世孙,崇阳公次子),仁卿公配妻陈氏,生育二子,长子漳育,次子化育,(后裔分称为大房、次房)仁卿公子孙繁衍兴旺,瓜瓞绵绵,迄今已有680余年,分衍在本县13个乡镇场,现在2300多户,8600余人。
  安定是胡姓的郡望,胡姓最早发详地,在今甘肃固原县。宗祠(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为宗族举行祭祀以及处理家族事务的活动场所。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最初,宗庙为天子专有,民间营造家族祠堂,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但不普及,他建议每个家族建一个奉祀高,曾、祖称四世先祖神主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时,还要从产业田中,每龛均筹拨出一分的田为祭田,直到明(神宗)万历(1573—1619年间),由礼部尚书夏言奏准,百姓方许兴家庙。从此建宗祠在民间逐渐被推行。
  旧时鹿溪河道在鹿溪桥社前拐一个弯再穿越旗鼓山向东南流经旧镇港入海。漳浦八景中“鹿溪春涨”观赏最佳点就在村前“鱼腹渡”一带,附近还有一块凸出地面的巨石,元代有位白尚书在此隐居修学,在巨石上镌刻“第一山”,“磻溪钓矾”七个大字,背后刻“离垢境”。边上怪石嶙峋,当时建有五亭(今遗址),曰:“听涛”“栖月”“江山数峰青”“柘居”“梅花阁”。东侧有一座陕西巡抚胡廷宴出资所建的佛祖庵。北侧为巡抚胡廷宴,郡马胡廷宰出生的旧宅故居。
  至1975年鹿溪截弯取直,鹿溪出海口旧镇建造桥闸,原生态系统已消失破坏。
  鹿溪胡氏大祖,始建于明代上叶。明嘉靖八年(1529年)癸亥重建。当时聘请诏安县大布胡亲胡按先生设计和主持,遵照安定胡姓独特的建筑风格,按原来尺寸整体向后退移三尺,坐向庚字不变。至今已历近590年。
  鹿溪大祖祠《世经堂》依山势沿中轴线,由门前埕,门厅,庑廊,天井,中堂,后正堂厅组成(号称二落半),二进三开间阔厅式。后座与庑廊相接处为中堂厅,卷棚式抬梁木架结构。祖祠深24米,宽12米,建筑面积288平方米。
  大祖祠1949年解放前后因学校教室不足在大祖祠里设2个班级。1956年至1958年为鹿溪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公场所;1960年至1963年为鹿溪先锋大食堂;1963年被城关粮站充做鹿溪库点。前厅和庑廊隔设土墙做办公和职工宿舍,后堂设墙做材料仓库。1966年11月文化大革命。红卫兵闯入《世经堂》破四旧,堂中祖龛,隔屏,捆屏藤,先祖牌位,坐斗拱,精致木栅隔屏及所有装饰都被拆除和砸毁。至1983年下半年,时任鹿溪大队大队长胡合和向漳浦县人民代表大会提交议案,经有关部门审议批准,方讨回鹿溪大祖祠。(事后曾办鹿溪幼儿园至2007年)。历年来虽作修补,但无济于事。特别是在1998年10月25日至27日第10号台风及2006年5月17日至18日一号强台风“珍珠”正面袭击我县,大祖祠屋面瓦片被吹翻多处,大雨从屋面倾泻而入,风雨侵袭,土壁风化,屋墙内外脱落,楹,梁,椽,架,柱等受湿腐蚀严重。已到了坍塌地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胡氏第20世孙胡长太和炉尾村党支部书记胡文碧,认为千秋伟业,不能毁于我辈,否则,愧对列祖列宗,也愧对胡氏子孙。于是决心重建大祖祠。此举措立即得到时任漳浦县政协副主席,民营企业家胡永贵的支持,率先捐资10万元。在永贵宗亲热心公益精神的带动下,宗亲们,一呼百应,一时形成捐资高潮。捐资活动中,鹿溪村,炉尾村两委,两村老年人协会,两村宗亲社会理事会所起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巨大,功不可没。2007年2月5日,《世经堂》重建理事会成立。推选胡永贵为名誉会长;胡石彬、胡元龙、胡金贵为副名誉会长;胡文碧为理事会常务总会长;胡长太为副总会长;胡一民、胡龙荣为副会长;胡天佑、胡三福、胡延辉、胡友义、胡松茂、胡渊志、胡荣仁、胡建荣、胡联明、胡忠芳为常务理事;胡合元、胡照林等25人为理事。大祖祠重建工程由建筑师,宗亲胡忠芳承建。本着古建筑修复重建的建筑原则,精心施工,门厅前墙原木栅窗改为缕空通青石透浮雕,厅堂圆木柱改白花岩石浮雕龙攀柱带石础,镌刻楹联,天井保留原镘条石。庑廊为方石柱承接木柱,后正堂前:木柱改方石柱、带镌刻柱联、后堂二柱圆石柱刻楹联,三山双坡悬山顶原状旧换新。外墙壁一律改粘贴长方形大红瓷片。
  重建《世经堂》历时12个月,于2008年3月落成。重建后的鹿溪胡氏家庙《世经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屹立在鹿溪社中心地段,形成了鹿溪村的一大新景观。宗亲族人及播迁在县内外,省内个的胡氏宗亲,村社(集体)乐捐金额共计88万多元,他们为鹿溪胡氏家庙《世经堂》的重光作出很大贡献,他们的行为,精神及芳名均立碑永存在大祖祠里,代代颂扬。
  竣工后的胡氏家庙《世经堂》,大祖前两旁配有护卫墙,左右围墙上半部为瓷瓶竖构,下部为基砖砌筑为础,大埕上下面积700多平方米,均采用石板材水磨铺设。门前三级台崎阶。大门构造为内缩凹窝式。前轩卷棚式。方形浮雕卷叶垫斗。4.8尺大门,下门闸门前一对圆型浮雕青石门鼓墩。方石框台承重。门前垂直墙设筑剪瓷燕尾一对,前轩横梁倒垂镏莲一对(为胡姓独特)。大门左右开相对小门,大门上方正中悬《胡氏家庙》匾,金黄色大字,大门上两侧大门竖联:“祖泽长流符鹿水,家声远振凝双峰”门前左右侧、上各用樟木雕浮透飞龙,飞凤镏窗,下用青石各雕浮透凸麒麟,雕刻精细美观。偏侧青石浮雕,左雕“锦奇雄鹰”,右雕“鹿竹同春”景,大门正面朝鹿水旗山。门厅屋面脊头筑砌剪瓷燕尾四支,脊中筑构彩轴瓷双龙戏珠,脊肚粘贴百草花卉彩轴瓷,后正堂屋面脊头筑砌剪瓷燕尾二支,(整座大祖共筑砌八支燕尾,纯属胡氏特色)。屋面双坡三山屋顶,铺就金黄色琉璃瓦。
  一进门厅三间,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招梁木架结构,七架梁,圆石柱圆青石鼓础承重。瓜形坐斗及狮形斗拱完备,带镂花束随、抬梁门厅上悬《宾于王门》匾,系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神宗帝为南康王朱翊鉈女婿胡廷宰郡马御钦赐匾额,是漳浦历史上唯一的王亲国戚。天井中铺就镘条石,双侧庑廊各二支方石柱无础,卷棚式抬梁木架结构。
  二进中堂,(称半落)方石柱二支无础,卷棚式双侧开子孙门,中上梁悬《继往开来》匾,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11月,福建驻军第九师师长胡琏,原名从禄,字伯玉,陕西华州人,胡廷宴之第12世孙,后为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历总统府战略顾问,为陆军一级上将衔。寻根竭祖贺匾。十一架梁,后正堂进深四柱,圆石柱楹联,青石圆鼓墩承础。瓜形斗及狮形斗拱完备,带镂花束随,抬梁木架结构,明阔厅三间,正堂殿中悬《世经堂》匾,左侧梁上悬《进士·父子进士》匾,右侧梁上悬《文魁·武魁》匾,左侧墙壁悬《荣宗耀祖》匾,系永定县下洋胡氏宗亲贺匾,后正堂木栅隔屏置祖龛,列光祖牌位,前摆大案桌,置大香炉,前中堂为拜堂。鹿溪胡氏家庙落成庆典于2008年(戊子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上午10时,红灯结彩,蟠旗招展,鹿溪社至鹿昌路的马路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处处有人热情接待,漳州市各县、市、区、镇、村胡氏宗亲代表800余人及广东惠来京陇始祖故居地亲人代表聚集在鹿溪桥村胡氏家庙共庆“胡氏家庙”落成,各地宗亲欢集在一起,畅谈情谊,畅所欲言,精神振奋,盛况空前,洋溢在十分和谐的亲情厚谊气氛中,亲邻同庆,蔚为大观,锣鼓声、鞭炮声,人们喜气洋洋的欢呼声,从清晨到深夜,响彻整个鹿溪滨畔。
  《世経堂》的重建落成,是尊宗敬祖,为造福世世代代子孙的公益事业大事。功在当代,名载千秋,致力于重建大祖祠的宗贤,其不辞艰辛之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堪称宗亲的楷模,乐捐重建大祖祠之宗亲,分贤贡献一份厚礼,均让后代子孙追考思哲,千古颂传,光前裕后,芳名永在。
  大祖祠是鹿溪村中心点,现在为鹿溪村老年人提供一个活动中心。
  大房漳育公后裔支分衍传
  五世元道公支分衍广东华桥
  九世登公先居宪台社,后迁下怖保虎臂巷
  十世缙公支分古雷油沃保杏仔社(现新港城)
  十世梦灼公支分居东门兜,十九门内。
  十世院公支分佛潭吟兜,后移泉州洛阳万安里。
  十一世乾公(杏仔社人)支分衍南京金陵。
  十二世仪公支分深土大坑,山仔村
  十六世槐公支分后港厝胡社
  十八世孔公(杏仔社人)分衍古雷西林汕尾社(现居住新港城)
  十九世永德,锦长公分衍古雷庙前社(现居住新港城)
  十九世和翠公支分衍麦埔岭头社
  二房化育公后裔支分
  三世朝兴公分衍炉尾社
  六世弘承公移居龙岩
  七世选公移居泉州衍惠安,安溪
  十六世茂公移居县城东街,府前街
  十六世亮卿公,移居县城东城内
  十八世大顺公移居龙海县角美埔美社
  十八世贤公移居盘陀西厝村
  古代人物(已知)
  胡文远,字一行,号云溪,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以化教谕,历饶州通判,柳州同知,准府右长史。
  胡文耀,字奇暐,号鹿岩,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奉政大夫,升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
  胡廷宴,字以泰,号瞻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侍郎衔陕西巡抚,军门提督,(俗称“胡军门”)。
  胡廷宰,字以乎,号隆柱,万历二十二年(1592年)举人、郡马。
  胡宾墀,字宗策,号见鹤,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进士,为南京刑部主事,父子皆进士。
  胡文嘉(又名起龙),字奇霖,号见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历奉政大夫,德州学正,南宁学正,南京松江府同知,南京国子监学录。
  胡惟潆,号屺瞻,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授文林郎,拣选知县。
  胡迁乔,字奇参,号我浩,万历1年(1573年)举人,任职未详。
  胡铭盘,字抵初,(文熹孙),清顺治八年(1651年)岁贡,任职不详。
  胡梦錥(廷宴孙)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选贡,任职不详。
  胡煌,清康熙二十六年(1678年)岁贡,中营守备。
  胡钦义,字台易,号象初,大学士,任职不详。
  胡胜,清,漳浦镇标中营守备。
  胡惠,字子德,漳浦营把总。
  胡岩,字志英,任内阁供事官。
  胡乾,字起槐(古雷杏仔社人),任南京守备。
  胡弘承,字天龙,任海汀训导。
  胡云章,任训导。
  胡钩,清道光间,监生,任典史。
  胡保泰,清光绪间,任典史。
  胡德,清四十年,任镇标左营守备。
  胡颢,清,监生,任镇海卫教授。
  胡献,字有征,明天启四年,以子文远,孙廷宴贵封赠广西布政司右参议,按察使司。
  胡弥育,号淳庵,以子文耀贵封赠行人郎,修职郎。
  民国时期人物
  胡琏,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陕西华州(华县)人,(胡廷宴12世孙)。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南京步兵学校,革命实践究院第一期,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历经排长,连长,营长往上一步一步高升至兵团司令,军团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后来为总统府,军事战略顾问,为一级上将衔。具有丰富高超的军事领导才华。1943年5月底至6月初,中日在石牌抗争保卫战中,(在宜昌县夷陵区境内,(即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在曹家畈的大小高家岭上),是八年抗战中最大规模白刃战,是中国军队以较少的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日军惨败而归。胡琏却荣获一枚“青天白日”奖章。在军队士兵中流传一句“十个西北王比不上一个金门王”。这是对胡琏很高的评价。胡琏于1977年11月病故于台北,享岁七十岁。1941年11月回故土竭祖拜祖,为祖祠贺“继往开来”匾。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胡氏裔孙鹿溪桥社,炉尾社,大南坂镇下楼社及古雷杏仔社,绥东村等有胡金龙,胡举和,胡琏,胡玉祥,胡明恩,胡怣婴、胡大兵、胡老婴,胡来福、胡散水、胡振加、胡荣标、胡和、胡乌定、胡摆石、胡玉林、胡连心、胡乐阳、胡永木、胡仁保、胡闰泽、胡加明、胡丰标、胡顺宝、胡龟铁、胡杏林、胡永水、胡福北、胡铁、胡长坤、胡臭脚等三十多位亲人去台湾,并定居台湾、金门。30多年来,已有部分旅台亲人前来鹿溪访亲会友,寻根竭祖,关心家乡事业建设,体现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新中国人物详见《漳浦村社要览》,鹿溪、炉尾、绥安镇各社区、大南坂下楼村、古雷镇杏仔村等有胡姓的村社资料。在此不再赘述。
  各村主要干部
  鹿溪村历任党支部书记:
  胡志坚(1958年9月—1959年8月)
  胡砒(1959年8月—1962年10月)
  胡金连(1962年10月—1967年11月)
  胡元享(1967年11月—1970年10月)
  胡火金(1970年10月—1978年9月)
  胡两吉(1978年9月—1991年8月)
  胡正春(1991年8月—1994年7月)
  胡长太(1994年7月—1999年11月)
  林汉长(1999年11月—2001年6月)
  胡长太(2001年6月—至今)
  乡农会主席:胡德林(1949—1953年),乡长:胡振加(1950—1952年)
  大队长:胡旺(1958—1962年),胡成叶(1962—1973年),胡两吉(1973—1978年),胡合和(1978—1984年)。
  村委主任:胡正春(1984—1991年),胡长太(1991—1994年),胡一民(1994年10月—至今)
  炉尾村历任党支部书记:
  胡福元(1953—1958年9月)
  胡泗序(1958.9月—1969年)
  胡其来(1970—1973年)
  胡友德(1973—1991年)
  胡兆魁(1991—2000年)
  胡江林(2000—2003年)
  胡文碧(2003—至今)
  大队长、村委主任:
  胡汉昌(1953—1958年乡长)
  胡贯色(1958—1961年大队长)
  胡德国(1961—1963年大队长)
  胡福元(1963—1970年大队长)
  胡电灯(1970—1988年大队长)
  胡召魁(1988—1991年村主任)
  胡海金(1991—2000年村主任)
  胡龙荣(2000—至今任村主任)
  溪南历任村党支书记:
  胡炳生(1963—1984年书记)
  胡文森(1984—1999年)
  村大队长、主任:
  胡希盛(1953—1984年大队长)
  胡文森(1984—1987年村主任)
  胡雷云(1995—1998年书记)
  麦园埔村历任党支部书记:
  胡丰其(1979—1996年书记)
  胡金贵(2000—至今任书记)
  绥东村党支部书记:
  胡源流(解放初期任书记)
  胡永全(2000—2003年任书记)
  胡耀和(2013—至今任书记)
  大队长、村委会主任社区主任:
  黄珍(历任绥东村大队长)
  胡永全(1997—2007年任村主任)
  胡耀和(2007—2013年任社区主任)
  胡万龙(2013?年—至今任社区主任)
  绥北社区:
  胡元龙历任绥北村主任,党支部书记,社区党支部书记
  胡志雄(2013年—至今任社区主任)
  绥南村:胡友定(1958—1975年任大队长)
  和埔场:
  胡玉地(曾任卫星,先锋,和埔场〈镇办〉场长)
  胡江河(和埔场场长)
  居民社区:
  胡丽芬(2006—2009年任居委会主任)
  胡丽娜(2006—至今任居委会主任)
  古雷杏仔村:胡金福(历任1953—1984年大队长,书记)
  西林村:胡进文(历任西林村村主任)2000.6—2003.7
  大南坂瓷窑村:
  胡大川(党支部书记)
  胡福生(历任一队书记)
  胡光辉(历任一队书记)
  大南坂下楼村:
  胡松茂(解放初期任农会主席,乡长)
  胡田婴(公社化任大队长)
  胡生理(设乡任村主任)
  胡国金(任作业区主任至2015年1月)
  胡基富(2015年1月—至今任主任)
  胡金成(历任党支部书记)
  胡荣辉(2012—至今任书记)
  溪南柯氏家庙《一经堂》
  胡武伟
  绥安镇溪南村,坐落在鹿溪河畔南岸,梁山山脉金岗山北坡下楼村的北侧,县城南郊,清代为漳浦县在坊溪南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第一区东英乡,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第一区溪南乡,1956年为石榴区辖,1959年9月为城关人民公社溪南大队,1984年9月为城关乡溪南村,1988年5月至今为绥安镇溪南村,2014年全村819户,3060人,柯姓所居,祖源泉州柯厝巷。
  溪南柯氏家庙《一经堂》,俗称“下祠堂”,(因柯氏另一座祠堂“丽萼堂”在后山坡之上,俗称“顶祠堂”),“一经堂“始建于明晚期,坐西向东,建筑面积314.76平方米(宽12.90米,深24.40米)沿中轴线由门厅、天井、庑6廊和正堂组成,大门上方县“柯氏家庙”,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溪南柯氏族谱记载,清同治四年(1866年)正月廿一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黄呈忠率义军攻陷漳浦县城,漳浦把总叶腾蛟战死,知县英峻(满州人)等逃往溪南社,被溪南社民众掩护藏匿,太平军官兵追以溪南社扑空。因而累及溪南社遭到洗劫清剿,祠堂,民房等建筑物被放火焚烧。英峻知县逃过死劫。太平军退兵后,英峻知县对溪南民众救命之恩,铭记在心,特地赠送《忠义之乡》匾额。悬挂在柯氏家庙《一经堂》堂上。以表示致谢。事隔42年,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年)坍塌贻尽的《一经堂》在原地重建。《忠义之乡》匾额依然悬挂在厅堂之上。”文化大革命,1966年破“四旧”被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至1959年,祠堂僻为溪南小学教室,1960年至1963成为人民公社溪南大队社员的大食堂,1963年至1975年改为城关粮站溪南收购稻谷仓库,1976年以后空闲,1998年第十号台台风和2006年一号强台风的袭击摧残,屋面被掀大半,内外墙壁风化脱落,己到了快倒塌的地步。2008年任溪南村村委会主任柯康辉等社里有识之士,都认为千秋伟业不能毁于我辈,否则愧对列祖列宗,也愧对柯氏子孙,下决心重修柯氏家庙“一经堂”。在村委主任热心公益事业精神带动下,慷慨乐捐,同时带动自己四兄弟捐2400元,及经济能人柯花蕊乐捐2800元,在他们率先的带动下,共筹集善款13000多元,作为祠堂修建的启动资金。
  溪南村老年人协会即刻成立溪南柯氏家庙《一经堂》重修理事会,推选柯河山、柯兰田、柯溪文等组成常务理事,聘请霞美古建筑师傅林长成承建。于2008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动工,五月底竣工,历时四个月,修建后的《一经堂》、焕然一新,美轮美奂。大门前新置一对青石雕凿的四方门墩。大门油彩门联:“济阳家声远,瑞鹊世泽长”,大门上方悬挂《柯氏家庙》新匾额。
  更新的正堂柱联:“庙貌帝新毓秀钟奇庆衍南溪聚族,祖德孔溥登科甲也传金浦名家”。以及神龛联:“乔柯发荣惟地一树根固,清溪浩荡渊源万叶序新”。格外显目,庄严肃穆。门前轩构筑卷棚式木梁架,横梁上的四朵雕刻精美的倒垂镏莲花。体现家庙的等级规格,(规训),显示祖上曾经也是科举仕官中人。……柯氏家庙《一经堂》于2011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溪南柯氏源远流长,先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晚唐时期,为避中原战乱、迁徙入闽,隐居于泉州南安,传衍至柯庆文,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官至工部屯田员外郎,夫人王氏,生育四子,长成后均中试进士。一门五进士,科名鼎盛,为泉郡官宦望族。
  传至十一世,有柯贤恂,于元末至正年间(1356-1368年)因服军役,携带家眷迁徙南靖东田攀龙(今漳浦攀龙兵营顶)。之后又到县城南郊鹿溪南岸溪南,遂为溪南柯氏开基祖溪南开基祖柯贤恂(生卒未详),卒葬于溪南社山仔顶(鼎山),今保存较完好。
  明清代人物
  柯生:下仓社,清嘉庆十三年(1806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
  柯顼,字斯道,号直,明正统五年(1440年)贡生、官江苏金坛县主簿。
  柯参天,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武进士。
  柯立木,溪南社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9年)武举人。
  民国时期人物
  柯汉阳,字文凌,国民党福建省参议员,(驻会议员),1944年任漳浦县党部书记,后为华侨企业家。
  柯洪番,国民党漳浦县长。
  柯炳坤,国民党台湾高雄市警察局局长。
  柯和坤,国民党师长。
  柯安邦,字定侯,民国十一年(1922年3月)任漳浦知县
  柯义水,民国时期著名画家。
  革命烈士
  溪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密切配合闽粤边区党组织和中央红军坚持卓越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堡垒,把革命作发展到白区,使溪南成立白区与游击区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溪南人民在与敌人作艰苦的战中,为了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出很多宝贵年轻的生命,为新中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有柯任桂、柯高升、柯雅恩、柯宗保、柯其长、柯水木、柯知母、柯加发、柯区头、吴松、刘良、柯怣婴、柯壬癸等十多位革命烈士,他们为争取民族的解放,人民民主自由、为新中国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着他们。
  附:柯义水传略
  柯义水(1871年—1940年)字时雨,号墨亭,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三十日,卒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终年七十岁,祖籍漳浦县城南郊溪南人。民间称呼他为“利水师”,柯义水少年时温和、开朗、聪慧的性格,博学多才,手艺精巧。民国初期,他就开始在城乡从事庙宇,祠堂壁画、白描重彩,工笔画写亦精。他的重彩国画佛像,如西门楼的“四大金刚”,清泉岩的三宝罗汉等,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栩栩如生,形象传神,造型生动,惹人喜爱,是他的代表作。写意的风情画”剃头司”“相命仙”“木匠”“牵猪羔”“变猴弄”;画轴以“钟馗”、“仙女”、“百业小民”等作品为佳,笔墨简练,惟妙惟肖,他的高徒丹山许芳兰也是闽南著名画家。其子惟麟,继承父业,柯义水先生为漳浦民间初期著名的国画家,名扬海峡两岸。令人敬仰。
  附:柯汉阳传略
  柯汉阳(1918—1993年)又名柯文凌,笔名柳凌,1918年出生,福建省立龙溪中学高中毕业,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文史地科毕业,民国时期,1946年为国民党福建省参议员,(驻会委员),漳浦县党部书记长,1950年在香港当记者,后定居印度尼西亚万隆,做过公司职员,中学校长,教务主任,1956年弃文经商,曾任万隆一家纺织品集团公司董事长。成为万隆著名华人企业家之一,柯汉阳于1993年8月逝世,享年76岁。生前曾乐捐资助漳浦一中兴建“柳园”,资助漳浦中医院一部胃镜检测仪器,并在漳浦一中,漳浦三中设立“春晖”奖学金和纯美奖学金。鼓励家乡学子努力学习,为家乡文教卫生事业的繁荣尽绵薄之力。
  柯汉阳于五十年代曾为雅加达福建会馆编撰《福建会馆史略》一书,曾主办过《漳浦民报》和《南潮》月刊。1992年出版遗著有《海外鸿爪》、《海外四十年》作为海外华文丛书之一。
  重建西浯吴氏宗祠碑记
  吴木信
  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也;唐代,吴祭入闽居莆田;南宋状元叔告公之孙吴强老开基漳浦,居马口旧甘棠;明初,观梅肇基西浯,一脉相承,是大族也。村庄地处东海之滨,碧波荡漾,更有溪流交汇,故名西浯。村中有吴氏宗祠(思远堂),是吴人的文明象征。祠背靠后壁山,前朝西浯塘,塘外原是海域,解放后围垦成万亩良田,幅员地从此生。美哉!宗祠后有靠山,前有地盘,远眺碧海蓝天相接处的东山岛,犹如一狮浮游,此举世雄姿矣!
  梅公原居云霄西林,大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择址开基,迄今五百八十余年,子孙数千,分传绥安铺仔口,霞美南寮,台湾等地。值兹太平盛世,《漳浦吴氏宗谱》成书,鞭策着族人崇祖敬公。思远堂历史悠久,因久年失修,裔孙们一致认为应从速重建,既可纪念祖德宗功,又可开展娱乐活动。因此,推选素孚众望长辈及年轻力壮之公正人士,共同组成宗祠重建理事会,下设指挥部,分集资、施工、监督验收、财务四组,共同负责重建事宜。离退休和在职干部及经营实业有成之士,率先献款倡导,群众热烈响应,共集资壹拾叁万贰仟元,乃按预定于2002年农历11月17日动工,至2003年农历9月初大功告成,于“九九”重阳节举行落成仪式,族人盛集参加庆典。此吴族数百年来一大盛事也。
  宗祠重修,保持明代始建、清代及民国初年重修之旧规,仍是三开间大堂,下为天井,外加围墙,今增建门屋,改土墙为石墙,屋顶盖琉璃瓦,厅堂原六支木柱改换为石柱,东西两壁加贴石板,镌刻吴文化、书画等。梁上原有匾额四通,“贡元”是先祖友松公的辉煌成就而荣立的;“进士”是甘棠远房宗亲吴兆坣光耀的,西吴宗亲敬仰;“文魁”是壶嗣吴德润(后为知县)的裔孙重为,西吴宗亲敬仰;“武魁”来历失传。这些珍贵文物,前已毁坏,今一一重光。
  祠貌维新,旨在缅怀宗功祖德,造就孝子贤孙。吾族“三狮为记”,寓意奋发图强,族人共勉之。
  撰稿 漳浦吴氏宗谱主编 吴木信
  书丹 杜浔镇电脑店临摹 卢忠民
  石刻 漳浦沙西镇涂楼村 林明进
  西浯吴氏宗祠重建理事会
  公元二〇〇三年岁次癸未九月吉旦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盛世修志、劳模风采、百善孝为先、社团组织、两岸往来、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腾飞之路——漳浦沿海大通道建设纪实》《回忆我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与作用》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