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宫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18
颗粒名称: 庙宇宫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2
页码: 199-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庙宇宫观,其中包括了千年古刹兴教寺、非凡脱俗青龙寺、石刻碑记牌匾文物等。
关键词: 漳浦县 庙宇宫观

内容

千年古刹兴教寺
  释正仁刘两法
  兴教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宋嘉定年间、元延祐年间、明正统年间、成化年间、弘治年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万历二年(1574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同治四年(1865年)等多次进行修葺或扩建。是漳浦县规模最大佛寺。《漳浦县志》载:“此寺创制备极高广。”寺庙为庭院组群建筑,气势宏伟,风格别致,号称“百柱殿”。兴教寺原名开元寺,系唐开元年间,唐玄宗诏令全国州治所在地建佛寺,皆以“开元寺”为名。《漳州府志》载:“漳州开元寺最早设在漳浦,后随州治迁龙溪(今芗城区)重建于芝山。”后唐天成元年(926年)获御赐“兴教寺”匾额,寺名沿用至今。其旧址在今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内。
  据《漳浦县志》记载,兴教寺由僧慧圆创建,址在县治后仙云坊,中为佛殿,翼以两庑,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前为山门,为谈空亭,殿后为法堂,堂东为方丈,西为西竺,山门东有古泉精舍。鼓楼西为清轩,轩前有屋,曰“不二”,创制备极高广。
  清末,遭受兵燹破坏,至民国初年,兴教寺仅存有三进石佛殿及大佛殿一座。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九路军进驻漳浦,推行破除迷信,兴教寺大佛及石佛塔等被毁,从此衰落,仅留其名。之后,寺址改为县参议会和国民党县党部;1949年后改建为县委办公场所,寺内原有一口青白色大铜钟,相传为唐朝时所铸。抗日战争时期,此钟被悬挂在警报台当“报警钟”,钟声宏亮,十五公里外的盘陀岭也可听到钟声。大铜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
  1982年,由僧人募捐,择址县城北郊(今大亭北路)重建兴教寺,是年闰四月初八奠基开建。新址背依东罗,遥对梁山,脉接鹿水,襟揽绥城。初建时,搭草棚为寺,后陆续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厢房22间(为僧舍客房、接待室),建筑面积755平方米。山门殿正位供奉阿弥陀佛,后立韦驮天菩萨。后殿中祀弥陀佛,左祀观音菩萨,右祀大势至菩萨。佛堂东西立十八罗汉,上下之间长廊,东立地藏王菩萨,西立伽蓝尊者。山门联:“兴崇佛法行菩萨道,教导众生入解脱门”。寺门前有青石雕盘龙柱一对,门面墙壁贴青石雕花卉鸟兽图案、莲花图案,庄严壮观。至2001年3月,兴教寺占地面积4042.54平方米,建筑面积1538.64平方米。计划兴建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大悲殿、钟鼓楼、念佛堂、王观堂等设施,以求不断完善整体建筑。寺内还存有旧兴教寺的明代《顺庵事迹》残碑。
  1995年4月成立的漳浦县佛教协会,会址设在兴教寺。兴教寺于1999年7月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10年被列为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寺庙。
  寺庙占地总面积2.1万平方米(折合31.5亩)。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其中天王殿一座,单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360多平方米,大雄宝殿一座,单间式二层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770平方米,还有大雄宝殿东侧僧舍,禅房二层建筑面积360多平方米。西侧僧舍十一间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新添置一座斋堂67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就膳。
  天王殿内正对门是释迦牟尼卧佛和弥勒佛像,后立韦驮菩萨像,左祀观世音菩萨,右祀大势至菩萨,东西两侧立四大天王。还有东立地藏王菩萨,西立伽蓝尊者,天王殿后面是中祀毅立着阿弥陀佛塑像。后殿是大雄宝殿,殿内正对门是三世佛(释迦佛、阿弥陀佛和消灾延寿药师佛)。另有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阿弥陀佛背面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二楼是塑造西方三圣佛。殿内壁、内墙均精工绘画花鸟、锦兽,华丽壮观、金光夺目、古色古香,使人们有“晨钟暮鼓”极乐世界之感。
  重建的兴教寺初具规模,来之不易。公元1982年闰四月初八,由洪振茂(释正仁)、林成太居士率洪金万、洪渊、洪庄、洪怣招、吴老贼、邱卯、陈山坑(释志爱)、陈先知等人在绥安镇绥北村大亭社附近搭建草棚为寺。后在僧人释正仁主持下,于1987年建成三圣殿(石木结构)。到公元1992年三圣殿因受雷击,屋顶严重破坏,在2003年重建为大雄宝殿。同时公元1993年大殿西侧十一间僧舍建成。1995年又建禅房十间,1996年斋堂建设完成,1997年中秋动工建天王殿和山门于1998年完成。并且征用土地近万平方米。受到魏上下、许艺君、许艺真、洪幼苗女士的协助。由于释正仁老师傅年龄大,到2011年底辞去寺院住持,经县宗教局同意批准释志显担任住持,他在4年的住持中,向县政府建议兴教寺为要保持有一定规模周边地块应继续征用。2013年,由县长苏孝道主持召开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决定同意兴教寺周边土地归兴教寺征用。在新住持的努力下,又征用了1万平方米(15亩)的土地,作为寺庙的用地。同时改造寺院内道路,铺设1千平方米的石埕地。使寺院内卫生条件大有改观。2015年底释志显辞去寺院住持。2016年春,经县宗教局批准同意高僧释志宏还乡担任兴教寺住持。在他的带领下,在二月十五日一尊观世音菩萨石像落成,供信众朝拜,新添置斋堂一座(1千多平方米)。改造山门,铺设一块石埕1千多平方米,为追求寺庙不断完善,现已动工建设大慈大悲观世音宝殿,并且做出总体规划。新近计划兴建法堂藏经阁、钟、鼓楼和改造现有的僧舍以求沙门的布局完善。
  非凡脱俗青龙寺
  李荣源
  青龙寺位于漳浦县石榴镇龙嶺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6年),寺建在玳瑁山西麓的岩山之中,坐东朝西,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常青,寺庙背靠岩山石佛峰,巍峨屹立,气势磅礴,视野开阔,青坡绿毯。青龙寺的左侧山脉环绕寺前如同城垣,西转横跨大峡谷,连接西面鸡笼、石屏诸峰,是为青龙过峡,阻断峡谷来自车本村、山城村、龙嶺村的汇水,从青龙嶺山底激湍穿出,形成龙湫贯洞。青龙寺面向白石山、石屏山、鸡笼山群峰,参差罗列,伟岸嵯峨。春夏云雾缭绕峰顶,似仙人供佛,天生唯物此地混然绝景,地造举世无双佳景佛国。寺之前后景观:飞来佛、参差峰、龙湫贯、断雀庭、印月池、放光石、种茶园、卓锡泉八处,古有诗云:“佛号飞来古寺幽,参差罗列勇峰头。龙湫贯里激湍出,断崖庭中胜迹留。圃种奇茶清又香,泉名卓锡注还清。清池印月波心静,隐石放光夜际浮。”六百多年来,古刹青龙寺,佛祖灵应,香火兴旺。寺因师建,地以人传。青龙寺的住持法师,活佛再世,了悟禅师为明永乐皇帝寻回金钟,明皇为寺庙赐御匾。在人民群众中传颂许多传奇故事。青龙寺不但给漳浦县石榴镇龙岭村人民留下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也为中国人民国内革命战争,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的功勋。它的文化传承历史将永垂青史。且看青龙寺非凡绝俗的传承事迹。
  古刹新生红色传承
  青龙寺在革命战争时期,是工农革命军闽南红军独立第三团革命根据地。青龙寺位于龙嶺、山城、车本三个行政村的入口处,红军时期是红三团建立的联络站。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红军东路军,解放漳州以后,在红军的帮助下,原龙溪县下南乡的闽南游击大队,扩编为工农革命军红军独立第三团。并开赴漳浦、平和、南靖三县交界处的龙嶺、山城、车本建立革命根据地。1932年6月,红三团开辟以山城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以后,在青龙寺建立起地下联络站。根据地下党交通员李火明(1910年—1998年)回忆录说,1932年4月红三团进入漳浦县山城以后,李火明是长桥地下党与红三团联系的秘密联络员,他曾多次上山送过情报,并三次在青龙寺过夜,当时青龙寺的凡土师傅也是红三团联络员,负责交换情报的事。1932年底至1933年初,国民党围剿红军时,红三团在龙岭村与四百多国民党军打了一仗。由于红三团占领有利地势,群众基础好,国民党军失败告终。“古刹钟声踞要塞,红军联络情报来。佛门历来识时务,留得老区史志载。”
  奇地八景自然天成
  (一)龙湫贯。“龙湫贯里激湍出”。青龙寺坐东朝西,玳瑁山脉强龙兀突起岩山,转西突降,座窝开局。左龙青山环列于前,如城垣结案,转而西去,横空过峡。北面峡谷两岸近万人口、十万大山之水从青龙嶺下激湍穿底而出,这就是自古称为“龙湫贯洞”。由于这支青龙过峡山脉,犹如一座巨大水坝,阻断从龙嶺村、山城村、车本三个行政村近万人口,纵横十多平方公里的接水面积的水流。可以设想,开天地依始,这里源本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后来因为龙湫贯处坝底松动而水流破洞而出,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奇特非凡绝俗的龙湫贯洞自然景观,这是龙嶺村、青龙寺最具独特、最珍贵的自然地理穴地景观。
  (二)飞来佛。“佛号飞来古寺幽”。青龙山之所以能成为佛家圣地,除前面讲的龙湫贯洞这样的非凡景观贵地,还有一个就是飞来佛天然景观。飞来佛位于岩山西麓,青龙寺背靠岩山,在强势降坡中突显聚石一簇,其中一石独雄,圆而硕大,犹如飞佛临空,是为飞来佛景观之称,从地理结构上成就青龙寺这个佛国圣地之缘。
  (三)卓锡泉。“泉名卓锡注还清”。青龙寺,在开山高僧了悟大师的主持下,几经艰苦奋斗,在龙嶺周边民众和八方信士的支持下,终于建成两进四壁,硬山式土木结构,两厅四房、两边回廊,中有天井,寺右厢房五间(两厅三房),加筑顶下门屋的青龙寺院。寺院建成后对寺院前后园地进行开垦种植,但却因水源稀少,乏水灌溉。了悟禅师持锡杖寻水源于寺右,口念阿弥陀佛,卓锡禅杖之下,清泉涌出,故名“卓锡泉”。从此,寺院再也不缺甘泉清水,直到现在依然泉水还清,是天然的矿泉水,一年四季慕名而来取水的群众不计其数。
  (四)参差峰。“参差罗列碧峰头”。青龙寺坐东朝西,寺前南起龟山、白石山、石屏山、鸡笼山等海拔700到1095米高山峻峰八座,参差罗列,拱揖寺门,景致非凡,每逢春夏之际,云雾缭绕峰顶,犹如仙人焚香供佛,其自然景观天下无双。
  (五)断雀庭。“断雀庭中胜景留”。断雀庭在青龙寺院内,寺院自种谷物,晒于场内,时有群雀飞临,在谷场中寻觅小虫,耙损谷物,大师不得已叱之,从此,山雀不再来庭院觅虫损物。
  (六)种茶圃。“圃种奇茶清又香”。种茶圃在寺院前后,其茶味香色淡。据传是原山上野生茶种。茶产量极少,是寺院中历代师父招待贵宾佳客时才能饮用的佳品,十分珍贵,此茶在解放初期还有,之后因人为破坏山林,开山种果水土流失而失迹。
  (七)印月池。“清池印月波心静”。寺前有数亩田园,田滨有一圆池,水清如镜,源自卓锡泉,清澈见底,明月星光,恒印其中,故名曰:印月池。
  (八)发光石。“隐石放光夜际浮”。印月池中有一石,此石为地下自然石,观其石与寺院周边地面丹霞岩石明显不同,该石为通体呈白色花岗岩,夜空之际,放出光辉,传说是仙师化身,隐化于此。
  石刻碑记牌匾文物
  一、《青龙山碑》大明天啟五年翰林编修黄道周撰文,漳浦梁山、明万历庚戌科进士,合浦县令刘行义书丹。王思充纂额。
  二、《置田碑记》碑文镌于《青龙山碑》背面,程趣书丹。
  三、《缘田碑记》邑人龙湫居士,吴斌燕撰文。以上三道碑石刻拓本收入《漳浦历代石刻》一书。
  四、文物古迹得到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对历史文化古迹的建设和保护,1980年以后随着革命老区公路的开通,从龙嶺至青龙寺的道路被开成简易公路。2003年铺设成3米宽的水泥路。2014年进一步拓宽成8米的水泥路。最近正在筹划建设《青龙寺生态文化公园》详见规划图。青龙寺列入文物登记保护,1995年12月8日,漳浦县政府批准青龙寺列入第六批文物保护,文物保护碑立于寺左。
  明永乐皇帝赐御札匾大明永乐燕京金钟飞失觅之不得诏令全国降敕徵之了悟献钟封尝不受特颁御札敕赐本乡大水不涝大早半收天下荒乱此处无忧民乐君乐万年永乐钦此
  大明永乐十五年
  永乐皇帝御札匾,匾100厘米见方,木质,金字红底,正中上方皇帝方印,边长13厘米,两边匾框各有一条豎龙。匾的文字是刻阴挥金。
  大明天啟五年
  泉锡还清
  黄道周蒋千刻龙之座
  黄道周匾,悬于佛堂正中,匾长180厘米,宽70厘米,绿底黑字,浮雕。左边豎书两行:黄道周书口印,蒋千刻龙之座。其中“道周”“千”三个字漆红色。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科
  梦中灵应
  邑内儒士陈嘉谟
  陈嘉谟匾,悬于黄道周匾之左。匾长150厘米,宽60厘米。淡红底黑字,楷书,左边豎书两行: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科,邑内儒士陈嘉谟叩。
  清乾隆十八年
  虚闲存了性
  寂静见天心
  太监掷石题
  掷石,大清乾隆太监,本邑割后人。掷石题词,原以对联木刻草书黑字,悬于堂柱左右。
  (撰写于2015年7月)
  沙岗王爷公庙
  林进赐
  沙岗村是沙西镇内的大村落,该村每年都有一次传统的节庆风俗,日期在农历十月十五日。而这个节庆最有特色的,却是每三年一次大型的庆典活动。
  沙岗村姓氏大都姓林。自古以来,世代都有延袭崇神的民俗观念,因而,他们都奉祀神祇。该村有一主庙,叫“王爷公庙”,庙门上高悬石匾“代天巡狩”,庙内神龛上挂着木匾“钦天府”三字。王爷公庙立庙之久,大概始于清·乾隆后期,嘉庆间香火特盛。庙里神祇,以王爷公为主,左右还有二王爷、三王爷,王爷公属下还有神兵神将、差役、侍卫。这里,对王爷公来历特作介绍。
  据漳州王爷公庙保存的资料介绍,元代后至元年间,朝廷有三十六位文武进士(注:资料还写明,三十六名中,共有三十二姓,其中四个同姓)。这三十六位进士,他们在相聚闲议时,对蒙古族侵占中原,且虐待汉人,深为不满。此事让元顺帝知道后,遂起设计杀害他们之心,他暗中着人在大山挖了个大洞,洞里设施又布置得如同房屋,然后传旨将36人邀入洞里,假意饮酒取乐,却将洞门封死,以致36人死于非命。事后对外宣扬36人是被张天师作法(五雷正法)劈死。
  但是36位进士冤死之事很快传遍朝野,引起民愤,加之皇宫屡有怪异骚扰事件出现,元顺帝于心不安,遂问计于张天师,张天师遂奏请顺帝,应立为36位进士申冤,并敕封36人爵至王爷,职司“代天巡狩”,并传旨各郡立庙祀之。然而,各地奉祀的王爷又各不相同,泉州一带,奉祀朱、池、李、温、范、孙、吴、伍、雷、刘、谢、金十二个姓。而漳州各乡里则奉朱、池、李、温、康、邢等姓。
  明末清初,闽南一带有随军进台的,或是渡海入台谋生的,常随身携带王爷公神祇香火在台奉祀,故今台湾王爷公庙宇,几遍各县市,而行请王、送王、点灯做蘸之节俗,与大陆相同。台湾奉祀的王爷公,多是朱、池、李、陈、吴、温、孙、范这几姓。所谓“代天巡狩”之意,一般可以认为指的自然神,即苍天,皇天。倘是道家观念,他们会认为天是指玉皇大帝。然而这里兼有奉旨的意思。巡狩,又指是到各地巡视督察,为百姓惩恶安良。立庙,祀神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有奉三位、四位的,亦有奉五位的,而庙号各有所称,例“代天府”、“钦天府”之差别。
  沙岗村在每三年一次庆祀大典中,是邀请很多邻村来参与活动的。从旧时代祖辈延续至今,这些加入庆典活动的村落是“涂楼、西山、丹洲、埔头、下埔、上下阿边、枫林、东坪,还有古雷镇境内的港口,续后杜浔镇境内的山上、园头,也派出代表参加了。
  庆典仪式一开始,各社派出的代表队抬着神像,(并身着古服),举着庙旗,敲锣打鼓,一齐到沙岗王爷公庙前集中,而后又依序出发到参加的村落作短暂的停留,停留期间,各村社的人都自动地摆好祭桌,排上祭品香案,以示对神的尊崇。这样盛大的巡游队伍,加之有西乐、锣鼓、又辅以古服装,鼓乐喧天,号炮如雷,以致过路及各村的行人莫不争先恐后,喜气洋洋,视为壮观。而村中老辈历来都将它尊称为“王爷公行乡”。
  笔者觉得,这种民俗活动虽则有古旧的习俗,但却能起到村与村之间,相互沟通、和睦友好的作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盛世修志、劳模风采、百善孝为先、社团组织、两岸往来、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腾飞之路——漳浦沿海大通道建设纪实》《回忆我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与作用》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