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13
颗粒名称: 史海钩沉
分类号: K825
页数: 24
页码: 175-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地方史料,其中包括了《石林集》有关漳浦人的诗文、金头将军何文安、涂楼潮剧团纪略等。
关键词: 漳浦县 地方史

内容

《石林集》有关漳浦人的诗文
  林祥瑞
  2005年,漳州市图书馆整理地方文献,出版释性发著作《石林集》点校本。由张大伟馆长编辑,李竹深先生点校,书成,赠我一册。拜读之后,深感市国书馆在抢救文化遗产方面又做了一件好事。《石林集》作者释性发,又名成江,号隐愚,俗姓郑,龙溪县人,举人郑子江的族侄。幼年在府城东郊东岳的石林寺削发为僧,开堂说法,擅长诗文,著《石林集》传世。
  《石林集》分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和语录5部分。初集作序跋者有林绍祖、严兰、郑子江等。林绍祖在序中说:“文则简洁无支词,诗则幽静有雅致。景外之事,别有缠缘;质淡之中,自多含咀”。严兰在跋中说:“隐愚由儒入释,不厌于儒,故其文特工。顾能文者未必能诗,今观其词赋,大有得于韩柳之秘。”从序跋中评赞,可知隐愚和尚的诗文达到很高的造诣,在漳州释氏首屈一指。
  《石林集》中有不少与漳浦缙绅有关的诗文;林绍祖为初集写序,蔡世远为初集文章作评语,李实蔶为语录作序,二集、四集、语录中与蔡世远、蔡新酬咏诗4首,语录中还记述张先跻、蔡新请隐愚禅师开堂说法等,足见隐愚与漳浦缙绅的交谊深厚。林绍祖,字衣德,号丹麓,尚书、探花林士章玄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蔡世远,字闻之,号梁邨(村),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礼部侍郎;李实蔶,字桃仲,号晋亭,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官翰林检讨;张先跻,字愧日,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选庶吉士,未散馆即乞归家养母;蔡新,字次明,号葛山、缉斋,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隐愚赠诗时,任刑部左侍郎。现将有关诗文录抄如下。
  林绍祖《石林初集》序
  诗文,性情事也。要以真处见难,谈中得老,为传不一。则字而比之,句而栉之,徒掇括古人而寄吻于他人之口,究之性情何浅?有执此以读唐宋名家,判其工拙,十得五六。
  岁维春到,偶尔至郡,适有甥吕羽仲过访,见其手执一卷,标曰《石林初集》,盖释氏隐愚所作也。披阅之,文则简短无支词,诗则幽静有雅致。景外之事,别有缠缘;质谈之中,自多含咀。然后知隐愚之所作,一隐愚性情为之也。
  居系石林,已堪避俗;室名墉墅,本自忘怀。欢喜庵先生之后,不得不又屈一指。
  丹麓林绍祖弁言
  蔡世远对《石林初集》文章的评语
  《圣制涌泉寺匾额颂》评语:“僧家说佛话,自应尔尔。中幅抑扬入妙,结处也有风致”。
  《重修岱宗行祠记》评语:“起处总括大意以后逐段相应,绰有文法。后推崇其师处,亦见水源木本之意”。
  《游鹤鸣云洞记》评语:“叙事有法,音节亦古。其逐段描写处,步步引人入胜。”
  《登仰孟悟性赋》评语:“工于赋物,触处悟道。至其笔力,直欲上追汉魏堂奥,不肯俯就宋元门墙。”
  《瑞竹岩记》评语:“有古雅历落之致。”
  《跋陈光我居士〈泉石留言〉卷后》评语:“心如辘轳,笔如转丸,尺水中俱有洪涛迅浪之势。末一唱叹,大为草野英雄生色。”
  李实蔶《隐愚禅师语录》序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盖以这事不落言诠,不涉文墨,欲入不二法门,却安一字不得。故入门喝、蓦头棒,皆以佛法示人,未尝借语言文字,而全提直指之机,直截痛快。宗祖为人不昧,祖师西来意也。然虽如此,阐扬宗旨,树立法幢,而敷陈展弄,不彻底彻终,学人终无以得其巴鼻(指把握、根据、来由),是则语言文字又为踞法王座者钝置不得。
  予儒者也,业读秘书,焉能委此?因得戒师石林和尚,契好方外,聆其语言,类皆有道,读《悟性赋》一篇,有合于吾儒之旨,遂不觉韩昌黎与大颠盘桓不能去去。因览具未焚之书,乃知其即不落言诠,不涉文墨,恁么亦得,不恁么亦得。
  饱我茶饼之次,出其开堂语录一篇,呈笔请序。余盥手庄诵,有若斩钉截铁,有若戛玉敲金,有若踏地掀天,有若移星换月,而全提正令,可以铸圣掏贤,可以鞭龙挞风,可以展扩乾坤,可以扶起沙盆。请问被道,不落言诠,不涉文墨者,是恁么得也?不恁么得也?
  有疑师惟精书字者,于佛法何便乃尔?不知师为弘觉国师之裔,法乳长流,渊源有自。此日刹竿重建,大振祖风,行将使十方九有,同跻仁寿,俱入大乘,又岂特作如是观巳哉!是为序。
  时乾隆甲子仲冬,金浦发弟李实蔶合掌和尚撰。张兄跻蔡新清隐愚开堂说法2则。
  《上堂法语》前言论述:
  “师于乾隆癸亥(八年,1743年)冬,受檀樾缙绅张讳先跻……等清,就石林寺开堂。”
  隐愚禅师与蔡世连、蔡新酬咏诗篇4首,抄录如下。
  秋日得染村蔡宗伯书却寄
  禁地传清切,疏钟起直庐。
  谁兼燕许笔,独枉惠休书。
  太液波盈沼,西山月半梳。
  阁黎深有意,私为献芹舒。
  送蔡染村太史入都
  醇儒望重久推传,祖道关南又北燕。
  寒雨几宵经短掉,梅花一路踏长鞭。
  西清作赋题黄绢,南馆承恩赐锦笺
  安得麟鸿时到我,几回吟对佛灯前。
  同染村蔡老先生游老虎洞
  为忆巳中趣,同游叩上方
  闻犀无别啼,证道有真香。
  池静波难动,云闲心不忙。
  吾师何处去?骑虎已还乡。
  蔡葛山少司冠奉诏归养,诗以为赠
  九重传召许还周,满路恩光载一身。
  天为润垣荣寿母,史推孝子是纯臣。
  长江二月挑花浪,夹岸孤帆岛树春。
  羡煞堂前开昼锦,从知色养存斯晨。
  隐愚禅师既入释门,又不避儒,故缙绅乐与交好。然而,隐愚宴与缙绅交往,其诗文仍归于佛家真谛,成为一代禅师。
  漳浦原住民姓氏琐谈
  林祥瑞
  笔者多年从事于文史工作,编写2002年版《漳浦村社要览》和《漳浦姓氏从谈》,在《漳浦文史资料》发表有关漳浦姓氏的资料10多篇。最近又披阅2014年版《漳浦村社要览》,对漳浦原住民姓氏的变迁有所了解。
  漳浦县现有196个姓氏,人口共80万人,按姓氏人口数排列前20位者为:陈、林、杨、黄、蔡、李、王、郑、洪、许、蓝、张、吴、刘、戴、何、卢、赵、魏、胡,共有人口713841人,占全县人口数的89.23%。其中,陈、林二姓人口共288056人,占全县人口数的36%,有“陈林大二姓”之称,这与福建省、台湾省及漳州市的姓氏结构相同。这些大姓尽人皆知,且绝大部分都是原住民。然而,在原住民中尚有一些人口较少的姓氏,其情况却鲜为人知。
  人口较少的姓氏
  漳浦有关于姓氏的谚语“孤商孤范”,说的是商姓聚居的范围仅在大南坂镇上埔村上埔社,范姓聚居于盘陀镇蒲野村赤桧社及附近两个小社。今商姓人口1800人,范姓人口近1000人,己不算小姓了。又有关于县城的姓氏谚语“单丁独卓(卓姓疑为童姓)一只熊”,这才是真正的小姓。
  原住民中,人口在100-500人的姓氏有。
  孙姓,居于绥安镇英山村后营社(原居于附近的孙厝尾社);查姓,居于绥安镇查岭村查厝社;苏姓,居于绥安镇查岭村葵坑社;冯姓,居于六鳌镇山门村后江社;江姓,居于前亭镇桥仔头村江厝社;卓姓,居于前亭镇桥仔头村卓厝社;莫姓,居于盘陀镇割埔村塔内社;施姓,居于佛昙镇人坪村人家社;石姓,居于赤湖镇南峰村军山社(原居于附近的月屿村月屿社);康姓,居于赤湖镇北桥村北桥社(原居于佛昙镇岸仔头村康厝社);萧姓,居于霞美镇溪仔村丈头社;柳姓,居于霞美镇北江村北江社(原居于赤土乡下坂村下坂社、上柳社);倪姓,居于赤岭乡扬美村古美山社;麦姓,居于古雷镇古城村小半园社和杏仔村杏仔社,又有杜浔正阳村河仔内社;陆姓,居于赤土乡西洋村楼仔陆社。原住民中人口在100人以内的姓氏有:俞姓
  漳浦俞姓系从福州东街口迁来,原聚居于杜浔镇路边村山门社,现聚居于杜浔正阳村,也有迁入县城,共有66人。族人从事于食品加工,制作“杜浔协香酥糖”。
  明代,俞文于正统九年(1444年)岁贡,授常州照磨。
  廖姓
  漳浦廖姓祖源未详。原聚居于旧镇镇旧城村打墘社,后移居霞美镇山前村山前社和沪头社,共65人,打墘社己无廖姓。
  清代,打墘社出了廖总兵(疑为参与收复台湾的兴化镇左营守备廖国用,后官至总兵),在社中建总兵府,20世纪70年代尚存遗址。
  丁姓
  漳浦丁姓清末从龙溪县角尾内丁社迁来,聚居于县城西街顶,今有42人。县城有姓氏谚语“单丁独卓一只熊”,足见丁氏族人很少。
  曹姓
  漳浦原有曹姓,居湖西乡赵家城村曹厝社,今曹厝己无曹姓。现漳浦县城曹姓系清代中期从广东迁居杜浔,再迁入县城,聚居于西街顶段街仔前,今人口35人。
  梅姓
  漳浦梅姓祖源未详。原居于旧镇镇梅宅村梅宅社,后移居霞美镇山前村梅厝社,今有7户30人。社中建有祠堂1座,足见当时宗族的兴旺。现梅宅己无梅姓,仅存社中神庙石柱有梅姓的题名。
  高姓
  漳浦高姓始祖高拱,宋代,由浙江山阴(绍兴)迁居漳浦九都独角麒麟山下宅兠社,今属杜浔镇路打村宅兠社,现宅兠己无高姓。聚居于县城北街高厝巷者,系高东溪墓守墓户,今有5户20人。
  南宋,出了高登(号东溪),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官广西古县令。高东溪忠孝两全,县城建高东溪祠崇祀,今祠尚存。明代,县城东门人高耸,成北十三年(1477年)举人,官临江通判。
  濒于消失的姓氏
  在原住居中,有熊、傅、罗3个姓氏仅各存1人,濒于消失。熊姓
  漳浦熊姓祖源未详。聚居于县衙旁公廨内和县后街(今麦市街)一带。祖祠建在公廨内,清代扩建县衙,移建于县衙左前侧,靠近北街。熊姓祖墓在东门外高东溪墓左前方。明代,熊姓出了1个贡生和两个举人:熊齐,弘治七年(1494年)岁贡,未仕;熊大楠,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未仕;熊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举人,官扬州通判。
  熊姓今仅存1户1人,笔者采访户主熊天生,得知实情。熊氏的衰落正应“单丁独卓一只熊”的俗谚。傅姓
  唐代,傅实任福建节度使,后定居于今泉州市南安市。傅实生8个儿子,分居福建各地及省外。第8子傅仁育,后裔衍居漳州漳浦白焦湖。漳浦傅姓聚居于绥安镇查岭村白楼仔社。
  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岁次辛丑,有傅顼等人在海云岩捐石槽二口,刻名于陈元光庙前石阶挡土墙。傅顼的居址未详。明代,傅氏颇为富有,在今白楼仔社建1座四方形土楼,也许此地与白焦湖有关,土楼被称为白楼仔,并沿用为社名。后来,因发生命案,傅氏族人大部分外逃。今白楼仔社为许姓衍居,傅姓也多改为许姓。笔者采访时,傅姓仅有1户1人保留傅姓。
  2009年,福建傅氏编修族谱,参与修谱的傅智生先生来信来电,询问漳浦傅姓,笔者以傅氏现况相告。
  2016年9月7日,诏安傅汰子先生编写福建漳州傅氏族谱,来电相询。并告知傅氏源流及传衍漳浦所在地名,非常感谢,笔者欢迎傅汰子先生到漳浦查询,翌日,傅汰子先生又来电,说他巳与福州傅姓修谱机构的秘书长傅旭辉先生联系。旭辉先生是闽侯人,其祖先系由漳州漳浦徙居闽侯。
  9日,闽侯傅旭辉先生来电,告知笔者,他居住于闽侯青口镇西台村后岐社,祖墓墓碑有刻“漳郡”两字。明末清初,因犯命案,从漳浦逃难出来,现西台村有四五千人(包括不同姓氏),都会说闽南话,笔者即时用闽南话与之交谈几句。又说以前来信来电的傅智生先生是附近村子人,他的始祖兄弟两人背着祖宗神牌逃难而来,始祖墓碑有“漳邑”字样。这更说明其祖地在漳浦县。
  笔者邀请傅旭辉先生与傅智生先生、傅汰子先生一起来漳浦白楼仔社实地查访,定能获得更多的信息。罗姓
  漳浦罗姓始祖罗士鉁、罗士鋐兄弟,清康熙间从粤东迁来,入籍南靖东田,后东田划归漳浦,今属石榴镇石榴村罗厝社。后来,士珍曾孙罗光炤在罗厝社前田园间另建土楼,称罗厝楼,即今罗厝楼社。
  罗士鉁参与收复台湾,官左都督、湖南镇筸镇总兵;罗士鋐,官左都督;士鉁子鸣淇袭职,官浙江温州中营游击;鸣淇孙光炤袭职,官至浙江黄岩总兵。
  后来,罗姓族人与许姓混居,绝大部分改认许姓,2005年笔者采访时仅有1人认罗姓。罗姓有族人移居台湾,台湾族亲曾回乡认祖。
  己消失的姓氏
  漳浦原住居中,有一部分姓氏己消失,由县志记载、石碑题名、村落遗址和民间流传等可知,己消失的姓氏有:沈、侯、童、游、袁、韩、宋、颜、单、连此外,尚有褚、蒲、章、刁、山、梁、蒋、董等等。现略述如下。沈姓
  漳浦沈姓始祖是开漳功臣沈彪(字世纪),后裔传衍漳州府各地及外地。漳浦沈姓聚居于官浔镇康庄村衡山(横口)沈厝社。初与王姓混居,后有部分人迁居诏安,有部分人改认王姓,今沈厝己无沈姓,尚存地名沈厝,村社称横口社。
  沈姓于明清出了进士沈汝梁、沈兆甲、举人沈章、沈朝宾、沈芙蕖及岁贡、文职官员多人,家族非常显赫。后来,漳浦沈氏式微,《漳州府志》选举卷竟然将沈姓的科举士宦的里籍误写为“诏安人”。
  2006年,笔者到横口采访,原沈厝社中尚有沈姓祖祠1座,规制宽敞,保存完好,为王姓民居。社中尚有沈厝埕、沈厝潭、谭边有“科第乡贤世家”石匾,作为村人的洗衣板。
  沈姓族谱早己失传,原属沈姓的王珠山先生不忘祖德,新编《漳浦沈氏族谱》1册,是研究沈姓的珍贵资料。笔者据此资料及卢维祯的《醒后集》所载有关资料,撰写《衡山沈氏,科第世家》和《漳浦衡山沈氏与南峰沈公墓志铭》,分别发表于《漳浦文史资料》第26辑、30辑。
  沈氏族人沈姐(男性)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投入郑成功军队,随军至台湾,后裔传衍高雄县仁武乡文武村。笔者将此资料撰写《漳浦衡山沈氏与沈姐传衍台湾高雄》。发表于《台湾源流》。侯姓
  漳浦侯姓祖源及聚居地均未详。明代,侯氏人才辈出:侯中,正统三年(1438年)岁贡,未仕;侯亚,景泰元年(1450年)举人,官广东程乡县教谕;侯伦,成化十四年(1478年)岁贡,官县丞。清代,侯烜,善诗文,著《趋庭集》,书目载《漳州府志》。
  2007年,南安市侯垵侯氏宗亲理事会发来传真,寻找其祖先侯英茂祖籍地“漳浦县莲花峰十七都”。侯英茂在福建中举后,至广东揭西县(当时尚未揭西县)当官。因莲花峰在十五都与十七都交界处,笔者至赤湖镇前湖村和佛昙镇石门村查询,两地分属古十五都和十七都,当地乡老均说未曾听说此地曾有侯姓。也许清初“迁界”后“复界”,侯姓没有回居。笔者推测,侯英茂与侯亚同是举人,同样到广东任职。而程乡在今梅县,与揭西相毗邻,因此侯英茂也许就是侯亚,但没有寻到其祖籍地,仅是推测很难确定。
  童姓
  漳浦童姓于宋末及元延祐二年(1373年)从今华安高车乡传来。始祖童祥兴、童漳泰、童国泰三兄弟,陆续迁到漳浦,聚居于县城西街兴教巷一带。现漳浦己无童姓。
  明代,童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官广东阳江知县。清代,童携玉,顺治五年(1648年)岁贡,官冠县知县。
  2008年9月,华安高车乡3位童姓来漳浦认亲,但县城己无童姓,笔者按实况与之交谈。来访者叹说,1995年,莆田童姓至华安认亲,并说要来漳浦寻访童姓族人。笔者系于1997年退休后才受聘到县政协文史室工作,当时是李林昌先生担任编辑,但未言及此事。
  县城有姓氏谚语“单丁独卓一只熊”,这是指在县城3个姓氏人数极少,而卓姓前亭形成村落,既不在县城,也不孤独。所以,笔者认为“独卓”应为“独童”之讹音。游姓
  漳浦有3支游姓:一为佛昙镇园东村东门兠社游姓,明代出了1个孝子游宜,县志为其立传,明知县黄应举为设立游孝子祭田,并立碑纪念,现园东村己无游姓;一为杜浔林仓村后园社,原有游姓居住,今已无游姓,仅存地名游厝巷。一为县城西门内游氏。据卢维祯《醒后集》载,其祖籍系铜山千户所(今属东山县)。明代,游天廷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官至苑马寺卿。孙游禹图,卢维祯女婿,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官陵水知县;游洛图,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官虹县知县。西门内游氏家族颇为显赫。今县城己无此支游姓。袁姓
  漳浦袁姓祖源未详,聚居于县城南门外下袁仔社。今下袁仔社己废,族人也消失。
  明代,袁有凤于万历五年(1577年)登进士,官刑部员外郎。袁有凤在县城城南梁仓巷(俗称盐仓巷)建府第,世称“袁进士府”。府第南向,前临梁仓潭,潭东有土地庙梁仓社,祀土地公翁婆,这是县城唯一祀土地婆的土地庙。旧城改造前尚保存完好。今县城己无袁有凤后裔。
  笔者采访时,绥南乡老均能叙述当时袁姓的盛况。并说南门外妈祖庙前演戏,袁有凤前往观看,台上正演袁主事巡视京城城门的故事。袁有凤不觉掀须哈哈大笑,人们问其缘故,袁有凤说,台上袁主事就是我也。众人十分惊奇。这故事未必真实,但说明乡人对袁凤的口碑较好。韩姓
  据芗城区《芗城文史资料》记载,漳浦县韩姓源于龙溪县莲浦。始祖是宋户部尚书韩鋐,至第十世孙,有观佐、观佑、观宁三兄弟,于元泰定间(1241-1252年)分居各地;观佐居漳州城南莲浦;观佑居漳州城北天宝;观宁居漳浦水洋头,为漳浦韩姓始祖。
  据县志记载,水洋头保在县城北郊霞潭保附近,离县城2公里。水洋头社己圮废,仅存1座水洋头庙。笔者到霞潭采访,乡老说他们的老祖妈就姓韩。韩姓聚居于霞潭社毗邻的韩厝社,亦称韩厝下;今社己废,仅存小石桥称韩厝下桥,而今己无韩姓。
  清康熙间,韩姓出了1位武将韩进忠,官河南陈州守备,世袭。其子韩显宗袭职。可知漳浦韩姓曾显赫一时。宋姓
  漳浦宋姓何时何地传来未详。聚居于今石榴镇攀龙村辖内的宋厝,族人建土楼1座,称宋厝楼。
  清代,宋姓出了宋帝简,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未仕;宋膺简,乾隆十八年(1753年)岁贡,未仕。还有传往广东的族人宋报先,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宋姓也曾科举兴盛一时。
  现该地己无宋姓,宋厝楼也圮废,仅存地名。颜姓
  漳浦颜姓祖源未详。聚居地有湖西乡后溪村颜厝社、厝地社;佛昙镇石门村的后圳社。今两地村社俱荒废,己无颜姓。石门村花园社尚存明万历间建造的“颜公”墓1座。
  明代,颜容暄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凤阳知府。颜容暄一说石门后圳人,一说龙海市港尾格林人,待查。单姓
  漳浦单姓祖源及居址均未详,仅见于县志记载,明初,单贤以人材荐辟,官江西参政。连姓
  漳浦连姓系宋代寓贤连南夫的后裔。据嘉靖至清乾隆间的石碑记载,碑上有连溪、连启祥、连千石、连可畅等人的题名。石碑立于今沙西镇高林村沙底庙(原名隆寿室),可知附近有连姓聚居。今此地己无连姓。
  明代,连荩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未仕。连荩中举后,应迁入县城居住,今县城己无连荩的后裔。
  此外,己消失的姓氏尚有。
  褚姓,聚居地未详。明弘治九年(1496年)镌刻的《重建无象庵碑记》中,有乡老耆褚瑞、褚以敬的题名,今己无褚姓。
  蒲姓,聚居于杜浔沙岗(今属沙西镇)一带。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镌刻的《汪邑侯申明水利碑》有蒲喜题名。后来,蒲姓迁往诏安,今沙西镇己无蒲姓。
  章姓,聚居于赤湖。明正德三年(1508年)有章敦仪、章敦爵在《漳浦县赤湖城记》碑上题名;万历四十六年(1608年),有章天褚在《邑父母胡侯修筑城堡(赤湖城)功德碑》上题名。今赤湖己无章姓。
  刁姓,聚居于佛昙镇港头村楼脚社,刁氏建土楼1座,世称“刁氏土楼”,足见当时刁姓之兴旺。今港头己无刁姓,仅存土楼遗址。
  山姓,聚居于杜浔镇后姚村桥头社,当时山、高、柳3姓混居。笔者采访时,乡老问是否有“山姓”,我告诉他们,东汉时的”建安七子“中有1位山涛,姓山。今桥头社全部为黄姓衍居,己无山姓。
  梁姓,聚居于旧镇镇城外村石柄社侧的梁厝坎社。今社己废,附近无梁姓。据传曾出了1个举人,世称”梁举人“,但县志选举卷无梁姓举人的记载。
  蒋姓,聚居于石榴镇崎溪村崎溪社,今崎溪己无蒋姓。据传崎溪蒋姓迁往古雷一带,据2014年版《漳浦村社要览》所载,今古雷一带并无蒋姓。
  董姓,聚居于县城西门外董厝围社,今社己废,董姓移居别处。据西湖社乡老说,20世纪50年代,县城尚有董姓后裔1人,今也无闻。
  消失的姓氏还有:马坪镇文安村后裴社,原住民应姓裴,今后裴社己无裴姓。马坪镇文安村门厝社,湖西乡顶沄村甘厝尾社。岭脚村彭厝社,赤土乡赤土村辜厝社,其原住民应分别为门、甘、彭、辜姓,今这些姓氏也俱消失,村社也荒废,仅存地名而己。
  上述仅是漳浦县原住民姓氏变迁情况的一部分,读者可参阅《漳浦姓氏丛谈》、2014年版《漳浦村社要览》,更能获得详情。
  金头将军何文安
  何木
  何文安,号义斋,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康熙年代参将,赐信武将军,漳浦县二十八都浔下宗寨麓(今官浔镇西北村)人。最近,从幸存的旧族谱发现,何氏下宗友于堂始祖何文安出生于郑成功反清复明战乱年代。
  康熙年间,蓝理拖肠血战打退郑军,救主有功,名垂千古。却鲜有人知道,自小与蓝理滚打摸爬,一起从军,并一起攻打澎湖,保护施琅的还有参将何文安,他战斗受伤,跛脚救主,断头阵亡。民间传说的“断头将军”何文安,祖籍地漳浦县官浔镇西北村(何氏下宗寨麓)。志书史册不知道参将何文安籍贯,死去的人容易被世人淡忘,年深日久,何文安逐渐被历史忘却。一名驰骋沙场,逆境搏斗,头断敌手,在战斗中阵亡的将军,竟然被时代遗忘。
  据清代官方郑成功档案材料《台湾外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漳浦守将王起俸投降,郑成功收复厦门,向漳浦一带发展,气势旺盛,二十八都的民众纷纷加入反清复明斗争。漳州总兵王邦俊在官浔南溪流域一带率清兵阻击郑成功进攻。据官浔《何氏族谱》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何氏族中有人通“海寇(即郑成功),竖旗倡乱。清兵进剿杀伤老幼,居屋焚毁,仅存上、下(宗)两祠堂并妈祖庙,族众逃散。幸天眷顾,抚集回位。”从族谱字眼中,可以看到清初年代刀光剑影下,何姓族人惨遭杀戮,火烧浔,玉石俱焚的惨烈情景。清军在浔社滥杀无辜,何姓族人扶老携幼仓皇逃窜,来不及跑开的,身首分异。后有追兵,逃生的人群走投无路,前是南溪河流,慌不择路,溺水而死的也很多,何氏族谱有记载溺死者名讳。
  何文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诞生的。何文安父亲何瑞鹍武林出身,精通武艺。他家住何家堡,城堡中有一座小土岗,面堂向西,地名称为西门,何瑞鹍家就在土岗坡下。何家堡守军由漳州王邦俊统辖,何瑞鹍是练武之人,守堡军士对其崇敬有加,何瑞鹍有匡扶清朝意念,军士把他当为上宾对待。因此在顺治五年(1648年)官浔族众因暗中支持郑成功而遭兵燹之灾时,居住何家堡西门一带的民众逃过了惨遭杀戮一劫。但却在三年后郑成功攻克浔与清军恶战中几乎灭绝。
  郑成功军队策划进攻漳浦县城,摆兵布阵,由旧镇、浔等地发动进攻,当地民众纷纷响应。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漳浦二十八都嵩浦(今龙海市东泗乡松浦村)人余友响应郑成功抗击清朝(何氏族谱记载为“余友倡乱”),为了避免郑成功军队的进攻,清军士兵对何家堡城墙进行加固,何瑞鹍与四位兄长商议,下宗西门家族已与清朝体戚相关,决心与城堡共存亡,堡在家存,堡破人亡。何瑞鹍见过世面,又有武功,兄弟及族人都听其指挥。西门何姓族人在土岗上建造小寨堡垒,易守难攻。
  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二十四日,郑成功督师从厦门循南溪水路而上,进入二十八都磁灶社(今属龙海白水镇,原漳浦二十八都所辖),进攻海澄。清漳州总兵王邦俊率领骑兵1000名,步兵2000名,出城迎战。五月二十八日,郑成功因有嵩浦余友作内应,占据嵩浦,当王邦俊军队到来,伏兵四起,王邦俊中计大败而逃。这是《明清史科》记载的郑成功第一次在漳浦二十八都大败王邦俊。郑成功占领南溪两侧山头,在龙井山、炮台山等处安营扎寨。占领渐山,〓浔周边的下炉、铁场,横口的渐元湖、马鞍山、胶老寨,并在铁场铸炮。郑军采取包围攻略,剑指二十八都经济、文化中心的〓浔何家堡。但郑军数次进攻浔,都无功而返。浔有清军万众坚守,更有白鹤楼(又称白庙楼)清兵军士一千多人坚守,是进入浔屏障,易守难攻。楼中战将十八员,号称“十八猛”。
  郑成功第二次在浔大败王邦俊,何家堡西门何文安家族也频于灭绝灾难。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二十三日,郑家军冒死强攻,夺取浔白鹤楼,双方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染红南溪水。稍事休整,九月二十四日郑成功集中精锐力量,进攻何家堡,一鼓作气,克取城堡,摧毁后山寨,再次打败王邦俊。何瑞鹍指挥兄弟、族人支援清军做好后勤饭菜、茶水供应事宜,战斗激烈,双方伤亡惨重。见势不妙,何瑞鹍组织族人转移,他交代妻子背上刚三周岁的何文安从小巷遁逃。但到处是郑家军队,双方尸横遍地。何文安被母亲背着匆忙逃走,追兵又急,在小巷转弯处,母亲急中生智,把文安塞进路边小石沟中,拖来两具死尸横遮小石沟,上面撒些杂草,嘱咐何文安千万不能哭,不能动。说完,跑出小巷,引诱郑军追赶。追兵赶上何文安母亲,一挥刀把她杀死,继续向前赶杀。何文安多亏母亲机智保护,侥幸在这次劫难中保住小生命。何文安因母亲战乱中成为郑军兵士刀下之鬼,从小怀着报仇之心。
  郑成功的清代官方档案资料《明清史料》、《从征实录》、《海上见闻录》、《闽海记录》都记载郑成功二次在浔击败王邦俊史实。清刑部尚书巴哈纳等题本(奏本)载:“浔之失,在于八年(即顺治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何氏族谱也记载了郑成功二次在浔与王邦俊作战。何氏族谱又记载,“大清顺治庚寅年(1650年)松浦余友倡乱,众议立建后山寨。不上踰年(1651年),伤丁损财,叔侄兄弟失所不可胜言,至壬辰年(1652年)拆卸,后世祖庙脑后不可以再建寨为议。”何氏族谱的记载印证了史料记载郑成功在浔大败王邦俊的事实。
  何文安的生母、叔父、叔公、堂兄弟及族人,在这场战斗中丧生无数,何瑞鹍、何文安父子是战乱的幸存者。何瑞鹍与几位幸存族人于次年拆除后山土岗寨,后裔无人再敢建寨,此规延至今日,土岗之上仍空旷未有任何房屋建筑。
  何文安长大之后,与蓝理结为生死之交,情同手足。何文安号义斋,蓝理号义山。何文安比蓝理年长一岁,认识蓝理是在十二岁时。顺治十六年(1659年),蓝理十一岁。飘泊在官浔灵慈宫妈祖殿前,被下宗土楼家长何连太收养为义子。何连太父亲何永运是一名庠生。恩科入泮,在宗族中享誉极高,家庭富裕,为人慷慨仗义,好客广交,族众推为族长,后成为下宗土楼慎德堂始祖,何连太继承父亲作风及财产,成为浔首富。他与何瑞鹍年庚相当,辈份却高一世,因此瑞鹍尊称为“连太叔“。何连太是秀才出身,却与习武的何瑞鹍交情甚笃,闲时切磋国事,谈论文攻武卫谋略,无话不说。何连太收蓝理为义子后,萌生一念,在浔培训一批武术人才,保家卫国。于是约会何瑞鹍,表示心中愿景,欲聘请何瑞鹍为武术师傅,传授武功技艺。何瑞鹍因西门族亲人丁受损之灾,也有此意。因此,一批十一、二岁的少年二十多名,在何家堡接受武艺培训。何瑞鹍身为教头,让儿子何文安与蓝理等少年一起日夜训练。就这亲,何文安认识了蓝理及其兄弟蓝瑶、蓝瑗、蓝珠等人。蓝理练就了力大无穷,能拽马尾倒行,足追奔马之功。而何文安与蓝理勇力相当,武艺精通,二人都成为了少年武班的佼佼者。何家堡的武功训练,成为了蓝理和何文安在日后抗击郑军战斗中屡立战功的基础。
  何文安十七岁、蓝理十六岁时,何瑞鹍觉得这批少年羽毛渐丰,鼓励儿子何文安与蓝理要报效国家,杀敌立攻,并放手让他们独立活动。何文安与蓝理决心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有一次,这班少年武者、手足兄弟勇斗海寇,却被官府疑为与贼同党,蓝理与何文安等人一同被囚禁狱中,数年后获释。
  康熙十三年(1674年),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与吴三桂勾结互通反叛清廷,耿精忠传檄到漳浦,清朝总兵刘炎、知县乔甲观等附从。耿精忠曾与郑经合约夹攻广东,郑经利用此机会招降了汀州、漳州等城,派侍卫冯锡范、提督赵得胜攻漳浦县城,刘炎投降,郑经任命吴球为漳浦县令。清廷获报命康亲王杰书为将军,征讨郑经。蓝理、何文安等兄弟至浙江投奔康亲王。康亲王命蓝理、何文安为响导,在温州击败郑军都统曾养性。王又命蓝理、何文安等为先锋,破仙霞关,蓝理升绿营把总(正六品)、千总(正五品)、守备(正五品),何文安职别与蓝理不相上下。
  康熙十五年(1676年)蓝理二十九岁,何文安三十岁,随康亲王入闽,平耿精忠之师,蓝理授建宁游击(从三品)。是年八月,康熙皇帝谋划剿灭郑经,收复台湾。九月,康亲王率师从福州出发,进攻乘耿军叛乱占领福州的郑军,在闽南、奥东进行激战。泉州无法攻克,蓝理、何文安请战,攻下泉州。康熙十六年(1677年),郑军失去漳州、泉州、潮州,退至金门、厦门。蓝理、何文安随清兵入住漳州。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派刘国轩进攻漳州,海澄公黄世芳向康亲王请命,出城迎战,失败而归,惊悸而死。蓝理与何文安受命突围到泉州搬请救兵,杀退郑军。翌年,蓝理升灌口营参将(正三品),何文安也升参将之职。蓝理因小事得罪总督姚启圣,被判监禁之刑,关押漳州。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加大对郑经军队的进攻力度,收复厦门、金门,郑军退回台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廷命施琅为福建水师都督,统领征台之师。施琅久闻蓝理神勇,还有何文安及蓝理胞弟等一班出生入死兄弟、勇敢善战晓将,从狱中释出蓝理,奏请任蓝理为右营游击、征台水师先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施琅攻台舟师聚集铜山、古雷,蓄精待发。润六月十四日,蓝理与胞弟蓝瑶、蓝瑗、蓝珠等先锋营,从古雷乘船出海,十五日晚攻占花屿,进泊水安尾,十六日直抵屿头,二十日占领虎井屿。二十二日施琅率领何文安等将领军士直抵澎湖。其时,郑经已死,由其子郑克继位,派刘国轩统领郑军二万余人,战船二百余艘到澎湖镇守。在澎湖海战中,蓝理拖肠血战,打退郑军,救主有功,施琅上报朝廷请功。但少有人知道,何文安在这次海战中斩敌建功,至今仍是无名英雄。何文安在澎湖海战中跟随施琅,保护主帅安全。
  蓝理拖肠血战,施琅让他休养七日。三日后施琅又部署攻打澎湖战斗,指挥战船攻打郑军。撤退时因地形不熟,船搁浅滩,无法行动,被敌船包围。郑军船上冲下一队军士,直逼施琅战船,高喊活抓施琅。千钧一发,情势紧逼,何文安见状喊“我来了”,带领数百名军士跳下战船迎敌,在浅水上展开血战,挺进敌军阵中,手起刀落,十多名郑兵应声倒地,清军反击,打退了郑军的进攻。而何文安右腿也受了重伤。郑军重整人马,再次发起强攻,何文安带领清军一瘸一拐冲向郑军,大喊“冲啊!”“杀啊!”直追得郑军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何文安杀红了眼,不意腿伤发作,摔倒在沙滩上,无法动弹,逃命后撤的郑军士兵见状杀了回马枪,砍下何文安首级,不敢恋战,回船邀功。紧追而来的清军杀退郑家军,把何文安无头尸体背回战船。施琅见状失声痛哭。尔后,蓝理战船到来,郑军慌忙撤退。时至今日,民间讹传,何文安与蓝理攻台,竞诬何文安是个瘸子兵,跛脚杀敌,掉落厕所被砍头。一名将军竟被时代诬蔑,是多么不公平!
  施琅收复台湾,向朝庭奏请蓝理和何文安功劳。康熙皇帝赐何文安信武将军,尸体赐安金头运回浔埋葬。何文安墓葬浔仔埔山。因盗墓者垂涎何文安金头,数次盗挖坟茔。首次被盗时,由其四孙重修。至清嘉庆年间,何文安墓再次被盗,其时裔孙济济,皆以信武将军为始祖。碑文无法留下诸多裔孙之名,何文安四孙己分成四房系。故碑文仍以四孙名讳立碑,碑文上方小字题写寨麓(下宗之分派),中题“信武将军义斋何公墓”。官浔下宗寨麓西门友于堂祖祠,始祖就是信武将军何文安。该墓莹世称无头将军墓,裔孙都知道墓主就是何文安,但不忍心直呼无头将军,皆尊称该墓为“信武将军”墓,或“金头将军”墓。
  何文安与蓝理,师出同门,情同手足,自投军之后在同一军中供职,战功屡屡,且职位不相上下。但史册的记载皆因何文安较蓝理早逝,官阶参将相对较低,且死于澎湖之战身首分异,无法辨认,死后人们渐为淡忘。蓝理拖肠血战有功,步步高升。这是何文安虽为参将,却埋名于世的原因。
  何文安断头护主,却因人已死,万事皆休,幸赐金头落土。断头本是不光彩之举,后裔不愿声张,因此鲜有人知,无人问津。蓝理自澎湖之战后,累官宣化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等职,又活了三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病逝。蓝理官职比何文安高,活在世间又长,知名度高,“流芳于世”。漳浦县志(选举志)“弁”栏目中,详记蓝理之职。在光绪再续志中蓝理、蓝瑗被重复记载,而何文安、蓝瑶、蓝珠等人则简略载明。何文安排在蓝理兄弟之间,说明他与蓝理兄弟建同一年代人,同舟共济,出生入死在同一军中供职,手足兄弟同升将官。所不同的是,何文安早作刀下之鬼,被世人遗忘。
  历史应该还给信武将军何文安公道,记载他的战斗功绩。既然志书有记载,榜上有名,断头将军何文安与蓝理兄弟英名永垂千古,流芳于世。
  涂楼潮剧团纪略
  林泽辉
  涂楼潮剧团前身是仓裡“奉先堂”世系“五家·本立堂(俗称大乡)”的乐曲馆、“溪仔尾”的吹奏乐与“四股五间”的牌子(锣鼓)馆临时组合的鼓乐队。平时便于民俗和娱乐活动。后由“五家·本立堂(五房)”廿一世林柏周、林景周兄弟俩发起组建潮剧团。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十月十五在头墎“追孝堂”成立。1952年的“土改”期间,塗楼乡将其收编为“涂楼潮剧团”。先后聘请云霄的方成镇、陈文龙,广东的谢鹤修等“教曲先生”来导演。历任团长有林柏周、林景周、林从周、林达诗、林溪俊、林福星、林永元、林国生等。
  1949年后,剧团搬迁至仓裡本立堂。在奉先堂的东南侧30M处原有一块空地,历上用作临时戏台的固定地点。1958年,才正式建成戏台兼作“大食堂”,坐东朝西,包括围墙占地面积约1.5亩,花岗岩土木结构,风柜斗式悬山顶。1968年重建,坐西朝东,屋面人字架悬山顶,戏台立面改石拱式;整体封闭,作为剧团演练的固定场所。其档次、规模、场地,在沙西境内堪称之最。故沙西公社常借此举行“万人大会”,学区也常在这进行文艺汇演。1989年迁至“社教路”南,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1亩许。2015年5月重建成全封闭式,兼作村老人活动中心。乡贤林士熙先生于生前撰联赠之:
  涂脂抹粉,借鉴社会缩影扬正气;
  楼台舞曲,传颂古今戏文鼓新风。
  涂楼潮剧团曾以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和精湛的声、色、技、艺走红浦、云、诏、东及潮汕地区。在“文革”期间,曾以《沙家浜(原剧目“芦荡火种”)》、《红色娘子军》等优秀剧目,多次被县宣教部门选送,赴县、地区、省参加文艺汇演,榜上有名。
  遗憾的是因社会发展与人文变迁、角色的吐旧纳新、技艺的青黄不接等因素,传承、演绎近百年的涂楼潮剧团,至2010年才自行解散。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盛世修志、劳模风采、百善孝为先、社团组织、两岸往来、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腾飞之路——漳浦沿海大通道建设纪实》《回忆我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与作用》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