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楼小学百年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267
颗粒名称: 涂楼小学百年纪略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5
页码: 46-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涂楼小学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历经百年历程,多次更名和调整。学校在民国时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教育改革,后由政府接管并改名为涂楼小学。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学校不断扩建,但校舍仍然简陋分散。
关键词: 漳浦县 涂楼小学

内容

明万历末年,在涂楼社就有富有人家聘请私塾先生到家中,或祠堂教读子弟,俗称“私塾”、“私馆”。教学按其程度分两级课程:初级班授以《幼学琼林》、《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传统蒙学丛书和描红习字。高级班授以《四书五经集注》、《声律启蒙》等为主,兼学诗、词、曲、赋、骈句、对联、作文、算术和珠算等学科。至清中叶,几位乡贤(佚名)带头发动捐资,先后在“追孝堂”、“奉先堂”办“义塾”,又称“村塾”、“社学”。只收塗楼、丹舟两社的子弟。
  民国七年(1918年2月),适遇知县熊文蔚整顿学校。在其热心帮助下(办学需呈报师资等有关硬件,经县教育科审批、备案),由“五家·本立堂(三房)”廿一世的林酉地(又名柑,涂楼乡原乡长)、林集休(漳州府中学堂毕业)等乡绅、乡贤和热心人士倡仪集资,成立“菁莪小学”。始办4班分两个年段。首任校长林集休诚聘4名校友(佚名)前来任教。办学伊始,条件简陋。先借用“奉先堂”左、右两侧的房间,隔屏作为教室,中堂作为学校办公厅。“束修”(教师的薪俸)、“助教奖学”基金等教育经费,来自俗称“书田”亦称“学田”的租金(在“甘薯埭”北划出10亩)、学生交纳学杂费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捐赠。
  民国八年(1919年)秋,国民党政府推行“国民义务教育”,始改用文化学科:国文、拼音、算术、自然和科技常识,学制二年,俗称“简易小学”。知识时新、实用,诱人好学;学生触类旁通,视野开阔,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周边村社的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求学。但因校舍、师资有限,于翌年仅增办一个班级。
  民国十一年(1922年),根据教育部《学校系统改革令》(俗称壬子学制),改“易小”为“初小”,学制四年;附加手工、游唱等学科。高小学制二年,附加史地、自然、音美、劳体等学科。当时,教育面积已扩大到沙西全境,再增加1班初小,又增设2班高小。全校共7个班,总学生数近300名,教师14名。如此“僧多粥少”,只好借用“追孝堂”及小祠宗作为教室。时任校长邱慎修认为教室分散,不便管理,欲将学校迁到邻村沙岗“三落”(陶金堂)。但由于林酉地、林震地(又名宝圭)、林巽地(又名宝基)等贤达据理力争,请风水先生“曾宝仙仔”(白衣人)择地建校舍,即在奉先堂南面左右两侧建成2座校舍,共4间教室和2间教师宿舍,计300M2;室外各砌一条围墙共15M;建筑面积360M2,总占地面积450M2。并增聘2名教师:郑加生(厦门集美艺师毕业)、林士熙(本村人,原在外乡任教)回乡,迁校风波才停息,菁莪小学继续开办。
  民国廿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各乡保设立的“战时国民学校”,隶属于县教育科管辖;菁莪小学也改称“国民学校”,并改制为初级小学。从民国廿七年(1938年)5月起,侵华日军飞机曾先后3次窜入漳浦,轰炸县城;逢源小学教学楼有3间教室被炸毁。为安全起见,涂楼国民学校将学生分散到海月岩、港底、溪西,或较为隐蔽的树林下上课。
  1952年,涂楼国民学校由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涂楼小学”。1955年11月,教师的工资报酬始改为分标准实行货币工资制。1961年7月,从杜浔公社分出沙西公社,即成立“涂楼中心小学”。借用“四股祠堂”的后堂作教室,前堂作为学校办公厅和教师宿舍,祠前埕作为操场。随着年段升级和生员递增,于1967年,在操场西南面又营建2间教室,建筑面积140M2。并先后在沙岗(负责人林吉龙)、院前(负责人洪启庭)分设教学点(1~~2年级)。其时,前来上高小的还有下寨、藩寮、埔里、埔头、丹舟、沙岗、西山、西庄、院前、枋林、寨仔内等村社的学子。当时,全校初、高小已有16个班,学生数已超800名,包括民办、代课教师共21名。
  “沙西涂楼中心学校”虽在不断地重修扩建,但因校舍陈旧、简陋、分散,已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1969年秋,“小教中心”迁到沙西公社所在地沙西村沙岗社,遂改为“沙西中心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改为“沙西学区”,九十年代末再改为“沙西中心校”,今又改为“沙西中心学校”。同时,涂楼小学在埔里分设二个班(1~2年级),负责人林进加;1995年,埔里分校正式转为“埔里小学”,校长李木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塗楼小学搬迁到社后的溪西。1999年,因“漳诏高速公路”建设被征用,校址向东南推移20M实施重建。占地面积约1600M2,建筑面积800M2,在操场配置跑道、球场和田径器械。
  回眸涂楼小学近百年的历程,先贤前辈艰辛办学之举来之不易,启智兴邦,功德无量。历任校长:林集休、沈舜雨、沈跃江、邱慎修、邱以分、黄明昌、林梦森、林舜地、曾鼎山、詹金龙、卢甲子、邱明怡、林景麟、林炳文、林木发、李德生、林庭样、林陆民、林文福等。从这“摇篮”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民国时期有:
  林炽昌,黄浦军校第17期毕业,原台南中心县县长。
  林梦森,台北大学毕业,原台北警察局局长。
  林元龙,台湾东吴大学毕业,高级律师。
  新中国以来有:
  林荣煌(1915—1995年)。1931年,在集美中学求学期间,“9.18”事变之后,参加抗日宣传队。1934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学习期间,参加“1.29”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共青团,10月,任同济大学团支书。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至浙江金华,参加救济难民活动。10月,加入中共党员。1939年4月,调任浙南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转入地下党工作,化名“陈平”。1942年6月,领导“赤石暴动”,1947年2月,参加莱芜战役。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参加“大三线”建设。“文革”十年动乱期间,被“四人帮”诬陷为“变节分子”,遭批斗、关押、下放劳动。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调任国防工业办基建局局长。1983年,按副军职待遇离休。1986年8月,享受正军职待遇。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勋章”。县志有传。
  林财金,上海电子工业局高级工程师。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区突遭特大洪水。时为同济大学学生的他,奋力救出十几名被困灾民,事迹曾被媒体广为传颂,出现“全国学财金、赶财金”的热潮。
  林志民,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新疆建设兵团原总工程师、高级农艺师。
  林水金,原福建水产研究所所长。
  林荣选,美国休斯敦大学毕业,博士。
  林荣顺,沈阳航空学校毕业。原汉中01基地保卫科长,高级工程师。
  林大嘴,原中共漳浦县委原组织部副部长。
  林东山,原漳浦县交通局局长。
  林达诗,原漳浦县人大常委会常委。
  林在溪,原漳浦县政法委副书记(副处)。
  林东教,华南农学院毕业。华南农学院教授。
  林五四,漳州市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林长盛,漳浦县公安局副局长。
  林原南,首批驻港海军舰艇中队长,汕头市政府办法制局主任科员。
  林永厂,解放军某部团职转业,漳州国土资源局干部。
  林玉安,泉州市中信银行行助理(副处)。
  林国华,漳浦下蔡国营林场场长、党委书记。
  林颖刚,漳州边防支队转业,漳州老干局办公室主任科员。
  林女超,福建省人民政府秘书。
  林铭贵,厦门大学毕业,博士。
  吴耀生,漳浦闽亚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县政协委员。
  2016年3月26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盛世修志、劳模风采、百善孝为先、社团组织、两岸往来、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腾飞之路——漳浦沿海大通道建设纪实》《回忆我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与作用》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泽辉
责任者
林炽昌
相关人物
林梦森
相关人物
林元龙
相关人物
林荣煌
相关人物
林财金
相关人物
林志民
相关人物
林水金
相关人物
林荣选
相关人物
林荣顺
相关人物
林大嘴
相关人物
林东山
相关人物
林达诗
相关人物
林在溪
相关人物
林东教
相关人物
林五四
相关人物
林原南
相关人物
林永厂
相关人物
林玉安
相关人物
林国华
相关人物
林颖刚
相关人物
林女超
相关人物
林铭贵
相关人物
吴耀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涂楼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