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264
颗粒名称: 文化建设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40
页码: 16-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文化建设,其中包括了漳浦三中六十周年纪略、漳浦道周中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涂楼小学百年纪略等。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化建设

内容

六秩辉煌 砥砺前行
  ——漳浦三中六十周年纪略
  林有枝
  弹指一挥间,漳浦第三中学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华诞,可喜可贺!六十年辉煌历程,硕果累累;六十年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六十年前,你是一所学生不足百名的旧镇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六十年后的今天,你拥有学生3200多名,教师200多名的省二级达标中学;六十年前你没有校舍,租借民房、教堂做教室,六十年后的今日,你拥有10万平方米(折合150亩)的校园,32690平方米的教学楼、教师办公楼、师生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配备健全的完全中学,省级文明学校和市级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达标学校,为上一级学校、为社会输送了3万多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为民贡献聪明才智。
  (一)
  回忆校史,旧镇初中班创办于1956年秋,创办之初,校名为“漳浦县旧镇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负责人陈木荣、杨朝春。首届招生两个班100名学生,招生区域为现今的旧镇镇、下美镇、六鳌镇、深土镇、赤湖镇、保安村、竹屿盐场、赤土乡、万安农场、绥安镇、英山、后港、草埔、大埔、顶下草、下吴等村。初中班办学条件差,困难多多,一、二年学生在小学寄读,宿舍和桌椅向小学借用,还租民房、借教堂上课。
  1957年4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校名为“福建省漳浦第三中学”。校址选择在牛牯山下北面至古寨山南面之间的山坡地。之所以要把漳浦三中建在旧镇,是因为旧镇地理位置之重要和文化底蕴丰厚。
  旧镇是一座近千年历史的临港古镇。早在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在港口附近逐渐形成一个小集镇,叫敦照。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澄月港与东南亚通商贸易,旧镇港成为月港的辅助港,旧镇港的船只经月港办理相关手续后,便可以出口。明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率部攻占旧镇。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4月6日,郑芝龙子郑成功将漳浦县署迁设在旧镇。1928年7月漳浦县第一条公路(浦镇公路)通车等等,都说明旧镇地理区位的重要。而且历代人文积淀丰厚,单明清代就有进士16人,举人31人,仕宦者80多人。其中乌石林氏有进士11人,举人25人。明嘉靖年间一甲第三名(探花)林士章,官至礼部尚书,创漳浦古代科举名次之最。当代的旧镇,仍然是漳浦县水陆交通枢纽。漳浦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前景十分美好。
  漳浦第三中学座落在旧镇中部,坐北向南,北依古寨山,南临旧镇港。校园占地面积66600m2。1957年5月,学校开工基建2座8间平房教室,2座8间平房宿舍,一座膳厅兼礼堂(平房),一座厨房,基建负责人郑月来。1958年8月搬进新教室上课,由林丰年主持工作。
  1957年4月,学校正式命名为“福建省漳浦第三中学”,首任校长林丰年(1958年7月任)。副教导陈玉尊(永春人)。团委书记卢绍文(龙海角美人)。教师有曾燕培(石码人)。蔡六成、陈育莲、林正中、张容根(芗城人)。赵友龙(南京人)。陈燕华(福州人)和本县人林耿清、郑月来、谢建新、许蔚然、张兆基、陈长益、陈加倍、张渭洲等,他们为漳浦三中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革期间,校名几经改易,1968—1971年易名为“旧镇五.七中学”。(1971年9月增设高中部,招生3个班150名,1973年7月首届高中生毕业)1972年9月改名:“漳浦县旧镇中学”,1980年9月恢复原校名“福建省漳浦第三中学”。
  六十年来,在历任校长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办学规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6年12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2014年3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校”。学校现有教学楼建筑面积32000m2,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11341m2。有教职工199人,开设58个班,学生3005人。其中高中部41班,学生2134人。初中班17班,学生871人。
  历任校长、书记
  校长书记
  林丰年
  梁统业
  王秀祯
  林河山
  刘国华 林海端
  奚秀珍 林笃成
  张海滨
  朱全春
  吴锡鑫
  刘国华
  郑汉明
  黄仲康
  刘坤海 王一清
  许九山
  胡水友
  戴贵盛 陈熊武
  余小耿 吴向荣
  (二)
  办学治校抓管理。历任校长都很在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命崇高,任重道远。他们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紧学校管理,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传承“博学、诚信、求索、笃成”校训,形成“团结奋进、务实求新”的校风,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风和“勤学善问,协作探究”的学风,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行之有效。
  一、教学工作
  一是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阵地,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45分的课堂效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制订《教师绩效考评》办法,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五个环节”和出勤、听课、教研、反思、评估“五项常规”,列入教师绩效考评,提高教师岗位效能。
  二是抓好教学规范。重视教学常规的检查督导,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计划,出台《漳浦三中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三是抓好教研活动。制定教学教研计划,发挥教研组作用,落实公开听课制度,坚持教研活动,制定《先进教研组评比办法》。
  二、教育德为先
  首先抓紧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59年9月有党员梁统业(校长)、卢绍文(团委书记)、余龙漳(校长秘书)。至1960年12月,党员发展到六人:王秀祯(校长、书记)、卢绍文(副校长)、林有枝、曾燕培、张惠胜、李淑娥。党员吃苦在前,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正副校长组成决策中心、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校长办是执行机构。发挥教育工会、职代会、校务会、共青团、学生会、年段长、班主任的督导作用、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做好各项工作。
  其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建德育基地,优化德育环境,建旗台,升国旗,唱国歌;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创“三好”活动,做“四有”新人: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新八德、“四个面向”的教育。树立胸怀祖国,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和信念。
  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如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模》;结合遵纪守法教育,如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普法教育。
  其三,学习雷锋活动坚持不懈,形成常规化,制度化。学习雷锋的革命精神、“傻子”精神、“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
  其四、参加中心活动。勤工剑学,办学农基地,劳动建校。支援春耕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支援大炼钢铁,到六鳌虎头山洗铁沙,到前亭洛运灭虰螺,消灭血吸虫,防治“大肚桶”病。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出台《漳浦三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工作方案》,稳住教师队伍。使各学科基本配套,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有三年教龄以上的教师达80%以上,基本能胜任循环教学。有85%以上的教师取得信息技术考试合格证书,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不低于55%,其中高级教师不低于30%。同时也涌现一批各级教学骨干,例如刘宗端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林福成为“福建省优秀教师”,王子剑为“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戴贵盛荣获“福建省优秀校长”称号,王长存为“福建省优秀教师”,王汉山为“福建省师德标兵”,杨汉章被授予“福建省中学历史科教学带头人”等。
  四、改造危房,建设新校舍。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校长含辛茹苦地多渠道集资筹建,学校设施日臻完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96年一2008年期间共新建初中教学楼、逸夫综合办公楼、高中教学楼、教师安居楼、科学楼,配套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艺术专用教室、电脑室、现代化实验室等;教师小户型安置房、学生公寓楼,结束了漳浦三中危房的历史。2009年—2016年新建校门、校道、学生食堂、教学楼等,投入使用。建新运动场,征地50亩,投资600多万元。运动场按照国标三级标准设计、施工,建400m环形塑胶跑道,达一流运动场。
  五、创建平安校园与后勤保障。
  (一)学校成立保卫科,由十多名成员组成,由一名校领导兼科长。落实安保措施,抓平安校园六项工程。防盗防骗、防打架、防溺水、防火,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由生管老师配合,加强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遵纪守法和交通安全教育。
  (二)认真办好食堂,加强食品安全监督,保障“舌尖上”健康,确保“餐桌上”安全,使师生吃上放心的饭菜,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三)建设美丽的校容校貌,做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使漳浦三中天更蓝,地更绿。生态优,环境美。校园温馨,人人舒心。文明礼貌,尊师爱生,蔚然威风。
  (三)
  在县、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县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办学取得丰硕成果。
  一、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尤其是改革发展以来,更加显著。2001—2003年连续三年高考上专科线208人,在全市同类完中获第三名,2004年跃为第一名;2005年高考上重点线2人,上本科线55人,上省专线220人,上线率达76%;2006年高考上重点线2人,上本科线47人,完成县主管部门下达的高考管理目标的162%。上省专线209人,上线率达70%;2007年高考完成率达80%,居全县同类完中之首;2008年高考上本科线55人,上重点线1人;2009年高考上本科线47人,上重点线2人,完成率达146%,居全县同类完中之首。近十年,初中综合比同样位居全县同类完中前茅。2010年上本科线76人,上重点线5人;2011年上本科线103人,上重点线8人;2012年上本科线156人,上重点线17人;2013年上本科线185人,上重点线18人,双创本校高考新高;2015年上本科线168人,超市局下达任务57人。上重点线19人,超市局下达任务19人,具有历史性突破。陈坤美文体综合分618分,列福建省前十名,录取于上海体院。陈国栋音乐校考全省第一,录取于四川音乐学院。2016年高考上本一线19人,上本科线95人。理工科赵巧芸总分超本一线,沈一泽、陈靓滢、郑凯欣、张筱珊每人成绩均超本科线近100分。艺体美总分全省排列前50名的有梁盛魁(排列前29名)等2人。陈希涛录取天津体院(全国重点)
  二、历年来,漳浦三中受到国家、省、市县奖励的有:1963年被评为“漳浦县学习雷锋先进单位”;1984年获“漳浦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甲组第二名”、1975年获“福建省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1978年旧镇中学(漳浦三中)被评为“福建省体育先进集体”1985年获“漳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989年获“漳州市中学生五、四文艺调演三等奖”、2004年上专科线人数在全市同类完中居第一名,受漳州市政府表彰。2005年被授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漳州市五.四红旗团委”、2006年评为“市先进教工之家”、2007年被评为“漳州市十五期间实施中学危房改造工程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被评为“第十届市级文明单位”、“福建省语音文学规范化示范校”、中国防拐基金实验校”、“漳州市第一批初中标准校”。(2009—2015未录)
  在各级党政领导下,漳浦三中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创新发展,连续四年(2013-2016)高考创佳绩。2014年3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2015年4月被福建省委、政府评为“福建省第十二届文明学校”,2016年9月建成400m环形塑胶跑道的一流运动场,向六十周年校庆(首次)献礼。三、六秩春秋,桃李芬芳。漳浦三中六十年来,为国家培养约三万名学生。现简介一部份已知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仅仅是漳浦三中人才的一缩影,但愿能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未职务的同学而没有登录的,请谅解。
  首届(59年):
  陈松枝,解放军福建省军区军事法院院长,福建省军区纪委常委,漳州军分区副政委、大校军衔。
  罗文生,辽宁省电力公司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教授、高工。
  魏铁炉(改名铁如)陕西汉中团级飞行员。
  郑惠如,福建省优秀教师,漳浦县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支部学区委员,镇优秀党员,小高。
  张新旺,全国优秀教师,旧镇学区副校长,中高。
  王阿斗(改名燕卿)全国少先队辅导员技能技巧能手赛,获国家级奖励,幼高。
  张其禄,漳浦县计生局局长。
  王长发,漳浦县人大常委会华侨委主任,杜浔镇镇长。
  郑典成,赤湖镇镇长。
  林建忠,深土镇党委委员,组委。
  林经文,漳浦鹿溪糖厂科长。
  严阿明,漳浦一中政治处主任。
  林清元,深土学区校长,小高。
  林汉章,漳浦县粮食局人事股长。
  周成坝,旧镇学区,竹示学区校长,小高。
  郑先真,淑华学校校长,小高。
  杨结德,下美中学校长,中高。
  王瑞成,六鳌中学校长。
  蔡全春,中学高级教师。
  蔡义好,中学高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郑盆花、郑秀英、魏金英(幼高)、林启辉、林福成、林建安、叶青海、赵孟达、刘民强、苏金英、林瑞琪、郑民在、林长盛、曾耀祥、林清辉(中一)、林秋金(中一)、张逸波。
  二届(60年):
  严阿璋,部队团政委,福建省电力厅纪检组长(副厅)
  郑兰芬,漳浦县医院副主任医师。
  涂炉中,福建省优秀教师,小高。
  陈振来,黄淑华学校校长,中高。
  黄子文,赤土乡乡长、党委书记,漳浦县农委副主任。
  张嘉龙,佛昙派出所指导员,漳浦县公安局副主任科员
  杨继盛,六鳌镇人大主席。
  黄顺火,漳浦县公安局预审科长。
  黄捉麻(改名两辉)赤湖镇工商所所长。
  蔡玉叶,旧镇镇副镇长,县旅游局副局长。
  林春淑,漳浦县法院控申科科长。
  许木坤,漳浦县公交公司书记。
  林建来,旧镇卫生院主治医生,湖西卫生院业务院长。
  林智荣,旧镇镇教改组长,旧镇学区校长。
  林先党,万安学区校长,小高。
  陈忠坚,赤土学区校长,小高。
  林有枝,深土中学、浯江中学校长。
  陈寿春,漳州农资公司科长,经济师。
  小学高级教师:林锦周、蔡惠兰、林乌鸡、赵茂盛、赵德雷、陈哲仁、林猴(改名茂辉)、张德金、郑花条(改名海顺)、林捷宗、郑智平、林德佳、陈秀惠、林思法。
  三届(61年):
  赵海雷,宁德军分区司令员,宁德市委常委。
  王国和,某部队团副政委,省工商局处长。
  林开成,空军广水医院政治处主任,党委常委,出席空军“三学”先进代表会,受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转业后任漳浦县体委主任,县文体局副局长,先后三次被评为“福建省体育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的接见。
  林金和,北京大学毕业,漳浦县林业局副局长,高工,漳浦县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00年被国家绿化委、林业局评为”全国营造林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国家绿化委,国家人事部、林业部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工作者”。
  吴垂聪,县实验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漳州市劳动模范。
  林柳青,中学高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蔡美然(学区副校长)、王玉珍(小学校长)、林赛珠、林和乞、郑明日、林阿治、郑正元
  卢绍武,福建省人事厅考试录用处处长。
  王劲松,东山县审计局局长。
  刘银英,厦门市防空办副主任。
  王盛美,铁道部十六局顺昌办事处主任。
  林南强,漳浦县供销社副主任。
  林凤武,漳浦县工商银行党支部书记、副行长。
  赵志军(原名笑脸)中西林场场长,书记。
  林文华,下美中学校长,中高。
  林发金,中学高级教师。
  陈丹,漳浦鹿溪糖厂妇联主席。
  林兆芳,赤湖镇党委委员。组委。
  林灯火,漳浦县财委副主任。
  孙乌贡,漳浦县教育局财会股长。
  郑月霞,浙江省常山纺织厂高级工程师。
  初中62届
  陈达民,福州铁路分局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组织部长。
  林永玉,漳浦县、漳州市人大代表,福建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先进工作者。
  林坤龙,漳浦县保密局长,漳浦县书法艺术促进会会长。
  郑小蕊,城关保健院药剂师。1980年赴北京参加全国艺术(剪纸)交流代表会。
  小高:林庆吉、林下示、陈福州、郑汉强、林有水、陈德福
  初中63届
  张德发,部队副营转业,集美大学老干处任职。
  林坤土,旧镇镇司法办主任。全国统计工作先进工作者。
  蔡水枝,绥安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副调研员。
  刘大凯,漳州市交通局副局长
  陈达川,六鳌镇书记,漳浦县水产局长,县侨办主任。
  翁荣福,漳浦县司法局局长。
  陈复元,漳浦县前亭镇书记,漳浦县林业局局长。
  黄乌炮,漳浦县教育局长,漳浦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黄振顺,漳州市医院副院长,工会主席。
  黄献忠,部队营级。
  王荣基,部队副营长,漳浦县印刷厂厂长、书记。
  刘秀英,漳浦县纪委常委
  郑江立,大南坂农场副场长,赤土乡党委宣委。
  陈通元,副主任医师,旧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县政协委员。
  中高:林耿秋、林太张、郑财库、林景山、林满坤、林有才、王必建(中学一级)
  小高:陈荣生、王水秀、郑木川、林政火、郑森长、黄乳。
  六届(64年)
  陈启生,芗城区党委副书记,漳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林桂玉,福建省水利厅老干处处长,荣获“全国水利系统敬老好儿女”金奖。
  郑水盛,某团政委,龙岩市药监局书记、调研员。
  杨招有,部队营级干部,霞美镇武委,武装部长。
  林顺太,县纪委常委,绥安镇副书记。
  林来顺,县教育局工会负责人,局职改办负责人。
  郑耀宗,厦门大学工会副主席。
  张自然,厦门市政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厦门市政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
  许有进,福州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中高:叶培元、林永兴
  小高:林定国、张木贵、何自来、郑海宝、魏锦有、林振祥(路下)、陈禄财、蔡怡芳、许小乌。
  67届:
  朱福清,云霄县委书记,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郑永顺,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蔡合明,民营企业主。
  赵镇荣,县公安局纪委书记。
  68届
  刘双云,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级干部。
  林彩凤,长桥甘棠小学校长,旧镇镇党政办公室干事。
  高中73届
  陈玉宝,厦门规划局集美分局长。
  林泉清,六鳌中学、长春中学校长,漳浦县政府教育督学
  高中75届
  李济南,漳浦县人行行长。
  刘宗仁,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户政支队长。
  高中76届
  林小煌,泉州市政府五办主任。(旧镇人)
  初中76届
  刘加来,漳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省书协会会员。
  高中76届
  林耀雄,漳浦县司法局长。
  陈大军,空军上校,高工。
  陈国辉,漳浦县党史办主任,县人大科教文卫委主任。
  魏建真,漳浦县政府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王国英,漳州市检察院科级检察员。
  高中77届
  林东风龙文区党委副书记
  高中78届
  郑素芬 漳州市文联。
  江志平 漳州市农业局种子站站长。
  吕小英 上海惠能船舶总公司总经理。
  林培兴 漳浦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县政协主席。
  陈孟春 芗城区政法委副书记。
  蔡来法 福建省农发行副行长兼纪委书记。
  高中79届
  葛建国 南京军区某部副部长。
  昊银国 厦门市政府办人秘处副处长。
  林海南 厦门思明区卫生服务区副书记。
  杨映波 县工商银行行长。
  王明煌 厦门漳浦商会会长。
  林思明 留美博士后,高工。
  赵维裕 福建省高速公司泉厦分公司总经理。
  陈孟华 漳州电力局设计院院长。
  高中80届
  李华 北京市中润国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道辉 国家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会员。
  刘惠河 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闽南日报》社长、党组书记。
  陈侨生 县中医院院长、县疾病防控中心主任。
  郑惠坚 县人社局书记。
  杨长泰 县科技局局长。
  林耀宗 大南坂镇党委书记、县旅游局局长。
  陈达华 福建电力安装公司书记。
  高中81届
  邱剑峰 省公安厅一处处长。
  洪泰强 龙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刘绍斌 县医院医务科长、主任医师。
  郑金木 中国光大银行福州分行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
  林建耀 县文体局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吴佐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林惠宝 厦门市军转干部管理中心副监事长
  朱炉堃 县教育局副局长、福建省书法协会会员
  林剑阳 中学高级教师
  陈秋绒 县教育局副局长
  郑荣裕 县水产局副局长
  黄文佐 厦门英迪尔学校校长、国画家。
  王一鸣 漳浦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长,县教育局长。
  陈伟红 县政府副县长
  刘添顺 县安监局局长。
  王子剑 漳浦三中教务处主任、中高,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
  陈美兰 漳浦县驻榕办事处主任
  林奕德 中高,省美协会员
  高中82届
  陈挚坚 厦门市林业局林政处处长
  高中83届
  林瑞安 漳州市信访局副局长
  黄文佑 中国美协家会员,油画家。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石金县水利局局长
  王赐义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县人大党组成员,副主任侯选人。
  陈衍龙 县财政局局长
  赵长林 广州市中山第三医院院长
  黄周武 深圳市广播公司总经理。
  林中华 县旅游局副局长
  郑元顺 县新农合主任。
  高中85届
  陈森辉 佛昙镇党委书记。
  林小煌 漳州市卫生局书记(石榴人)。
  陈志民 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中高。
  陈银国 深土镇党委秘书。
  高中86届
  洪泰伟 漳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诏安县长。
  蔡立洲 芗城区政法委副书记。
  高中87届
  刘杨武 厦门海沧区海关副关长。
  叶达国 六鳌镇党委书记,赤湖镇党委书记
  王来文 国家美协会员、福建省美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
  高中88届
  郑煜辉 大南坂镇党委书记。
  林龙喜 赤湖镇党委书记。六鳌镇党委书记。
  高中89届
  戴东源 福州大学城公共卫生学院副书记
  蔡艺良 漳州片仔集团公司副总、书记。
  黄维跃 石榴镇人大主席
  高中90届
  王上飞 旧镇镇党委书记。
  陈福强 佛昙镇党委书记,原漳浦县法院副院长。
  蔡立雄,龙岩学院
  王世场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高中91届
  张东明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组成员
  高中94届
  黄文川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信息司处长,天津日报社副总编辑。
  林博艺 省农发行信贷部副主任
  黄剑平 中学高级教师
  林金生 漳州市设计院勘察分院副院院长、工程师
  高中95届
  黄敬良 中学高级教师
  黄加明 中学高级教师
  黄跃宗 中学高级教师
  林文瑞 新华社福州分社记者
  未知届次,综合编写:
  王裕民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后勤处主任
  陈来顺 武平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漳州市工商局副局长
  林火明 厦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主任
  陈志刚 赤湖镇副镇长
  蔡荣福 县公安局副局长
  吴文泽 漳州市农办副主任
  张友鹏 厦门水产学院院长
  陈德贤 福建省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党委书记。
  林水泰 广州市漳浦商会永远名誉会长
  蔡三井 厦门市国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长顺 漳浦县边防大队中校军官
  林清阳 深圳特区检查站梅林分站站长
  魏振武 县政府办公室正科干部。
  林海 漳浦县检察院副检察长。
  欧阳长吉 云霄县边防大队少校军官
  林西河 漳浦县文体新局副局长(部队副团级)
  蔡道坤 漳州市质监局科长。
  蔡纪万 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陈燕惠 芗江区浦南镇长。
  林学东 漳州市人寿财险总经理。
  林寿龙 深土镇副镇长,县地方志办副主任。
  林国平 下美镇人大主席,县民政局副局长。(正科级)
  蔡云忠 漳浦县财政局副局长。
  林贵麟 厦门市党校办公室主任。
  林光明 漳浦县监察局副局长。(部队团级)
  郑梧桐 县总工会副主席。
  陈水城 县文联副主度(盘陀镇党委副书记)。
  郑重振 县供销社副主任。
  郑文贵 漳浦县人行副行长。
  黄满水 县司法局副局长。
  潘协民 新加坡外交部高级检查官。
  陈春晖 爱立信中国移动有限公司高工(上海)。
  林伍山 县工商银行行长。
  林丛 漳浦三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陈正平 芗城区纪委一室主任。
  陈文胜 绥安派出所副所长,县交警大队二中队长。
  欧阳忠宝 县审计局纪检书记。
  王长存 中高,福建省优秀教师。
  林国太 旧镇镇财政所所长。
  欧阳长 河漳州市信访局科长。
  林荣建 县人大办公室副主任。
  张有如 县地震局副局长。
  王汉山 中高福建省师德标兵。
  黄国民 赤湖镇镇长、县民政局副局长。
  林志国 县保安公司经理助理,漳浦县保安大队大队长。
  林空军 县工商局副主任科员。
  郑文辉 漳浦开元担保公司总经理,县政协常委。
  郑盛兴 漳州市药监局纪检组长。
  黄东辉 杜浔镇人大主席,县人大常委。
  陈建斌 云霄县公安局副局长。
  陈结秋 赤湖镇党委秘书。
  郑周民 县纪委主任科员。
  蔡雄斌 佛昙法庭庭长。
  林腾堃 中学高级教师。
  林伟强 中学高级教师。
  陈裕斌 县城管综合执法局副局长。
  陈长兴 马坪镇党委副书记。
  郑汉阳 龙岩市恒昌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秋金 中银招商局规划股股长。
  黄惠芬 赤土乡党委组委。
  陈秀华 中学高级教师。
  陈文胜 省书协会员,赤湖法庭庭长。
  陈自强 省书协会员,小学高级教师。
  陈丹风 省书协会员,小学高级教师。
  陈明华 省书协会员,省美协会员。
  陈乾和 漳浦县罐头厂厂长。
  陈少峰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火金 县直机关党工委副书记。
  陈志渊 福建梁峰律师事务所律师。
  林德清 县旧镇镇顶鲜海产行经理
  周建坤 2013年全国青年歌手赛十强获得者。
  林智生 福建省水产厅政策法规处主任科员。
  黄忠坤 旧镇镇纪委副书记,镇老龄委主任。
  林祥全 县电信局工程部主任。
  黄清元 县委组织部副主任科员。
  林淑美 县中行旧镇支行行长。
  郑庆云 国家级大型桥梁夜景工程设计师。
  林连丑 县工行信息部主任
  林荣平 中学高级教师。
  郑水根 鹿溪糖厂办副主任。
  林石山 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副科长,部队副营级。
  林典伟 县数字建设办公室主任。
  黄旺寿 古雷镇人大主席,县民政局副局长。
  林扬勇 公安龙文区警务队长。
  林和再 县林业局工程师,站长。
  陈金成 留学,韩国国立中南大学博士,厦门大学副教授。
  陈源发 县地税局副科。
  王海金 龙文区政府办主任,
  王春发 省军区营级。
  刘建钦 经济信息局主任科员。
  刘卫民 福建省美协会员。
  洪怀懋 博士。
  林乔峰 漳州卫生职业大学教师,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
  林剑海 县广电局编辑监察室主任,中央党校涵授本科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黄全和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县政协常委。
  黄东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
  陈伙木 省劳动模范,县法院副院长。
  詹泰武 省劳动模范。
  戴贵盛 中高、省优秀校长,县新闻中心主任。
  杨汉章 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漳浦一中副校长,省中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
  林炎和 硕士研究生。
  林满彦 硕士研究生。
  陈建新 中国书协会员,省美协会员。任县委宣传部理论科长。县文联副主席
  王跃平 福建省书协会员,中高。
  林李阳 中国书协会员
  赵玉兰 中学高级教师
  林翠艳 中学高级教师
  陈少丽 县实验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小中高。省中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教师”。
  童云玉 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小中高。省学科带头人。县妇联执委。
  林艳环 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中心主任,国家二级演员,全国戏剧协会会员,省级优秀演员,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漳州市党代会代表,县政协委员。
  林丽聪 县妇幼保健院院长,主任医师
  黄晚花 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幼儿园高级教师。
  郑荣花 小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
  黄蝉娜 三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
  郑梅荣 三中学生,1986年参加省体运会获铅球比赛第五名。
  谢秀莲 县妇联主席
  林凤英 县司法局副局长
  张芳群 佛昙派出所户籍民警,县、市、省户籍管理先进工作者。
  詹国荣 漳浦达志中学校长,中高,漳州市先进教研组长。
  林少平 语江中学、白沙中学校长,中高。
  陈文义 漳浦电大教务处副主任,党支部组织委员,中高。
  郑智强 李园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黄忠贤 沙西学区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刘逢仁 旧镇学区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陈德福 旧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小高。
  黄新英 县交管中队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先进工作者。
  张丽群 厦门市仙阁里幼儿园高级教师,市环保先进工作者。
  中学高级教师
  张茂琛、蔡国典、王裕生、郑达文、欧阳荣金、欧阳达章、王裕强、林腾云、林腾洲、林木元、林康文、余建鹏、王长汉、蔡国平、郑陆明、林泉清、林和章、陈汉阳、刘建仁、郑毅斌、陈启东、陈武周、陈南江、林清海、林志远、林大顺、魏两水、王永富、陈志民、林来水、陈秋香、陈火顺、林亚福、蔡全春、林荣成、林永德、陈秀华
  中学一级教师
  黄美元、林来顺、郑秋月、张大鸟、张文辉、陈素心、林耿文、林金长、林德日、郑大青、林金梅、李佳木
  小学高级教师
  赵少聪、赵国荣、王水秀、郑义、黄汉祥、林海元、黄风顺、林吉来、郑炎成、林宝来、陈春雷、郑石佛、郑龙友、阮元太、郑镇府、陈德福、郑汉枝、陈跃斌、张木桂、何自来、戴维水、郑海宝、郑伟平、赵若伯、林智荣、林有枝、林国荣、郑汉武、郑长火、郑汉强、陈跃奇、魏锦有、林冲、蔡国平、刘荣锥、刘水松、欧阳力奖、郑元太、林跃明、林美莲、林鲁克、陈跃明、戴其合、陈银寿、郑元土、郑元太、林政木、郑政元、蔡怡芳、陈秀卿、王水秀、杨援生、陈和平、陈荣生、陈解放、许小乌、黄跃河、叶振辉、黄裕章、刘荣锥、杨海裕、林海元、王寿阳、蔡银英、林亚川、林珠花、林玉珠、陈绍其、林国英、张月屏、林镇福、孙其法、刘证明、蔡添财、黄永枝、郑振来、林和顺、林跃坤、郑长茂、黄永琳、林政火、黄乳、郑智平、林明海、林定国、王盛甫、陈福州、陈海柳、黄龙河、林美兰、陈满池、陈禄财、李月榕、张木桂、何自来、陈志强
  医务工作者
  赵长林 广州三医院主任医师
  黄志武 县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县政协委员。
  林瑞新 县中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陈志雄 主任医师
  黄剑明 漳浦县第二医院院长。
  郑金武 霞美卫生院院长
  黄逢太 霞美卫生院院长
  林昭旺 绥安社区卫生院主治医师
  蔡茂松 霞美卫生院院长
  六十年巨变,旧貌换新颜。喜看今朝,令人欢欣鼓舞,漳浦三中已迈进发展教育的黄金时期。师生豪情满怀,扬帆向未来,团结奋进在再铸辉煌,续写教育质量立校的新篇章。
  本文稿由:首届陈松枝、郑惠如;二届黄子文、张加龙、林有枝;三届林开成、林金和等同学集体讨论,林有枝执笔整理
  2016年8月1日
  “三级跳”跨上新台阶
  ——漳浦道周中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李贵南
  一、起步阶段
  福建省漳浦道周中学,位于漳浦县城所在地绥安镇,毗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周纪念馆,其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8月的漳浦县城关中学(初级中学)。
  漳浦县“城关中学”,实际上有两次创办经历:1981年8月,首次创办城关中学,1982年8月县委批准改为“福建省漳浦职业中学”,并附设初中班;1984年上半年,第二次筹建城关中学,从漳浦一中抽调陈金龙同志为筹建委员会负责人,当年8月任命罗秀文为校长、陈金龙为党支部书记。漳浦县城关中学初创期间,校址均为挂靠或租借,几经搬迁。
  1989年8月,刘坤海同志由漳浦三中调任城关中学校长兼书记。1990年8月,漳浦县城关中学更名为“漳浦县道周中学”(以明末爱国者、儒学大师,著名书法家黄道周的名字命名。),并搬迁至现校址,仍为初级中学;校园简陋,面积仅十几亩,只有一座教学楼和一座办公综合楼,没有围墙。1994年8月,朱炉堃同志由绥安中学调任道周中学校长兼书记。
  二、发展阶段
  道周中学于1995年秋季起,开始招收高一年级新生。1996年2月,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漳浦县道周中学”为普通完全中学,并更名为“福建漳浦道周中学”,这是道周中学的第一次“跳跃式”发展。
  在朱炉堃校长兼书记勤勉实干、以身作则的感召带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漳浦道周中学向着更快更强、更科学更文明的办学目标大步迈进。在此期间: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归纳“道周精神”的内涵(严谨勤奋、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襟怀坦荡、正直无私的处世风格,忠贞不渝、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形成“校训”(弘扬道周精神,砺志成才报国)、“校风”(教书育人,读书做人)、“教风”(严慈相济,教学相长)和“学风”(勤学善问,协作探究)等,编写校本教材《道中人学道周》,创办校道德育墙、文化长廊及《榕颂》简报,开设“道中之声”学生广播台,征集师生文明警示语悬挂在路灯杆上,把黄道周书法代表作《榕颂》全文碑刻镶嵌上墙,以黄道周的号命名2号教学楼为“幼平楼”,还经常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及老师到校开设黄道周事迹系列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周杯”校园文体活动等等;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考成绩连年大幅度增长,2001、2002、2003连续三年高考成绩居漳州市“同类完中校”专科上线数第一名,2004年获市“准达标校”本科上线率提高幅度第三名(上线人数居第一位),2005年高考本科、专科上线率持续攀高,几年来的高中会考及格率、优良率均超过市县下达的指标要求;中考成绩持续保持在全县四十几所中学的前茅,2003、2004、2005连续三年被漳浦县教育局授予中考成绩综合比“先进学校”及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综合办学效益显著——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漳州市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以及众多的县级荣誉称号;几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比赛获奖人数达42人,其中国家级15人,郑艺明同学荣获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二等奖、柯婕敏同学晋京参加全国中学生演讲比赛颁奖仪式,林勋勋、杨帆等13名同学荣获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学校生源由原来的绥安镇东区扩展到全县各乡镇,成为全县学子报考的热点学校,也为漳州市教育界瞩目。
  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漳浦道周中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学校已拥有两座教学楼和办公楼、科学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教师集资楼房各一座,以及完整的围墙、美观的校门、大小两个操场和一座简易的学生食堂等,校园面积46662平方米,建筑面积7590平方米,环境逐步改善,师资队伍、配套设施等办学条件初步形成规模。2006年2月,道周中学晋升为福建省普通高中“三级达标学校”,这是道周中学的第二次“跳跃式”发展,更是道周中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漳浦道周中学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至2007年秋季开学,设48个班级,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职员工240多人。2006年中考综合比居全县第一,2007年中考上漳浦一中录取线人数创道周中学历届最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2006年、2007年高考本科专科上线率持续攀高,高中会考及格率、优良率超过省三级达标校的指标要求,2007年道周中学被评为漳州市“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 2007年12月,朱炉堃校长调任漳浦县教育局副局长(分管中学教育),陈启新副校长接任道周中学校长,邱六碧由古雷中学校长调任道周中学党支部书记。
  漳浦道周中学领导班子调整以后,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7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和广大师生的理解支持下,陈启新校长、邱六碧书记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手抓教育管理,一手抓校园建设,办学质量与办学条件不断跨上新台阶。时任漳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教工委书记周小华同志到学校调研时指出:“漳浦教育要发展,道周中学要先行”。在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道周中学完成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8年,先后荣获“漳州市绿色学校”“漳州市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和“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等称号,以黄道周的号命名的“石斋楼”(3号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9年,先后荣获“第十届(2006-2008年)漳州市文明学校”“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漳州市高中教学质量进步突出学校”和“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等称号,创办校报《道周报》,迎来福建省“十一五”第二期骨干校长培训班全体学员的参观考察;
  2010年,先后荣获“漳州市绿色学校”和“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漳浦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信得过学校”等称号,建成可入住一千余名学生的新公寓楼(文明楼)和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6个篮球场等体育活动设施,福建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巡回组组长左允甘为学校题词“九万里风鹏正举”;
  2011年,先后荣获“县教育系统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歌咏比赛二等奖”“漳浦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漳浦县初中教育教学信得过单位”“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达标学校”“漳州市德育先进校”和“福建省‘学党史跟党走’读书活动征文比赛组织奖”等称号,完善了校园“绿化工程”和广场砖自行车停放场等建设,建成一座3600m2的学生食堂综合楼(包括图书馆和多功能报告厅),全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曾镇南教授受邀到校讲学;
  2012年,先后荣获“漳州市中学‘学生成长导师’基地学校”“漳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漳州市第十一届(2009-2011年)文明单位”和“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称号,正式成立“黄道周研究”课题组并申报市级立项,修订校本教材《“道中人”学道周》,开展“感恩教育”特色活动——“经典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及课内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等,启动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和福建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严格执行漳教中〔2012〕9号文件内容并获得漳州市教育局“中学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组”高度好评;
  2013年,先后荣获“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漳州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达标学校”“漳浦县初中教育教学‘信得过’单位”和“漳州市‘学科特色高中试点校’(艺术体育)”等称号,顺利通过“漳州市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复评以及“漳州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漳州市书香校园”评估验收,同时申报“福建省第十二届文明单位”评估,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书法家柯云瀚先生为学校题写“黄道周文化长廊、黄道周书法长廊”并完成上墙建设,顺利通过市县“双高普九”验收,“校本教材进课堂”研究活动纳入新学年课程体系,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三、跨越阶段
  漳浦道周中学在建设“道周”品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巩固优质初中,创建特色高中”的办学道路。至2014年春季新学期,学校六个年级共设置65个班级,在校生3409人(初中部1509人、高中部1900人);配备了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多媒体教室,以及科学楼理、化、生、地实验室的器材等,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藏书量近20万册(其中已上架10万多册)的图书馆,也于开学时正式向全校师生开放,同时配备一间拥有60多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营造了师生“安教乐学”的良好氛围。
  2014年3月,漳浦道周中学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闽教基[2014]18号文),这是学校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也是道周中学的第三次“跳跃式”发展。道周中学由此跨上新台阶——巩固优质初中,创建有道周特色的品牌高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漳浦道周中学再接再厉,以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党的“群众路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2014年中、高考喜获丰收——被漳浦一中正式录取97人(含自主招生及定向生),本科一批上线数32人(其中文理科应届生17人、艺体生13人、往届生2人,理科600分以上的有3人,最高分621),学校荣获“漳州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和“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信得过学校”两个奖牌;
  总结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办法,优秀的教师队伍,合理的奖教机制”的“道周经验”,以及“爱国、担当、严谨、博学”的“道中人特质内涵”,提出“弘扬‘道周精神’,领会‘道周经验’,建设‘道周品牌’”的宣传口号;
  一年来,学校完善了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漳州市“(艺术体育)学科特色高中试点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做好漳浦县“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基地和“少体校”体育训练基地的示范工作;同时落实好县教育工委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人生”“道德讲堂”等教育活动,顺利通过了漳州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漳州市“书香校园”的评估验收,荣获漳浦县第二十一届“走复兴路,圆中国梦”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并取得了漳州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初中组个人乐器、舞蹈类节目一、二等奖,以及漳州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高中组团体第四名等的好成绩,顺利通过“漳州市第十二届(2012-2014年度)文明学校”的考评,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经漳浦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道周中学新征了校门校道东侧(原县第一建筑公司用地)及学校北面围墙北侧(临府前街闲置土地)共约17亩的校园用地,至2015年春季新学期,学校占地面积92亩(61327m2),各类建筑总面积27596.9m2(还有一座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已立项批建),绿化面积15700m2,校园布局合理(已设计出更具科学时尚的新规划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是一所花园式的学校;
  2015年中、高考成绩再上台阶:中考综合比居全市前茅,学校荣获“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信得过学校”奖牌;本科一批上线数40人(其中文、理科考生25人,艺体生15人),学校荣获“漳州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达标学校”奖牌。
  2016年中、高考成绩再传捷报:被漳浦一中录取108人(其中自主招生22人),中考综合比达66.2%,名列全市第十名;高考本一批上线人数51人,本科上线数407人。学校再次获得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信得过学校”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达标学校”等奖牌。
  古有道周先贤吟《榕颂》,今闻社会各界赞“道中”。漳浦道周中学现有教师数257人(编制276人),其中取得高级职称资格的有143人,取得中级职称资格的有80人,初级职称资格的有34人;在校学生3468人,共62个教学班,其中高中部2033人,初中部1435人。全体“道中”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继续打造“道周”特色品牌,巩固省“二级达标学校”创建成果和市县初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的成绩,精诚团结,奋力拼搏,再创佳绩!
  2015年8月
  涂楼小学百年纪略
  林泽辉
  明万历末年,在涂楼社就有富有人家聘请私塾先生到家中,或祠堂教读子弟,俗称“私塾”、“私馆”。教学按其程度分两级课程:初级班授以《幼学琼林》、《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传统蒙学丛书和描红习字。高级班授以《四书五经集注》、《声律启蒙》等为主,兼学诗、词、曲、赋、骈句、对联、作文、算术和珠算等学科。至清中叶,几位乡贤(佚名)带头发动捐资,先后在“追孝堂”、“奉先堂”办“义塾”,又称“村塾”、“社学”。只收塗楼、丹舟两社的子弟。
  民国七年(1918年2月),适遇知县熊文蔚整顿学校。在其热心帮助下(办学需呈报师资等有关硬件,经县教育科审批、备案),由“五家·本立堂(三房)”廿一世的林酉地(又名柑,涂楼乡原乡长)、林集休(漳州府中学堂毕业)等乡绅、乡贤和热心人士倡仪集资,成立“菁莪小学”。始办4班分两个年段。首任校长林集休诚聘4名校友(佚名)前来任教。办学伊始,条件简陋。先借用“奉先堂”左、右两侧的房间,隔屏作为教室,中堂作为学校办公厅。“束修”(教师的薪俸)、“助教奖学”基金等教育经费,来自俗称“书田”亦称“学田”的租金(在“甘薯埭”北划出10亩)、学生交纳学杂费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捐赠。
  民国八年(1919年)秋,国民党政府推行“国民义务教育”,始改用文化学科:国文、拼音、算术、自然和科技常识,学制二年,俗称“简易小学”。知识时新、实用,诱人好学;学生触类旁通,视野开阔,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周边村社的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求学。但因校舍、师资有限,于翌年仅增办一个班级。
  民国十一年(1922年),根据教育部《学校系统改革令》(俗称壬子学制),改“易小”为“初小”,学制四年;附加手工、游唱等学科。高小学制二年,附加史地、自然、音美、劳体等学科。当时,教育面积已扩大到沙西全境,再增加1班初小,又增设2班高小。全校共7个班,总学生数近300名,教师14名。如此“僧多粥少”,只好借用“追孝堂”及小祠宗作为教室。时任校长邱慎修认为教室分散,不便管理,欲将学校迁到邻村沙岗“三落”(陶金堂)。但由于林酉地、林震地(又名宝圭)、林巽地(又名宝基)等贤达据理力争,请风水先生“曾宝仙仔”(白衣人)择地建校舍,即在奉先堂南面左右两侧建成2座校舍,共4间教室和2间教师宿舍,计300M2;室外各砌一条围墙共15M;建筑面积360M2,总占地面积450M2。并增聘2名教师:郑加生(厦门集美艺师毕业)、林士熙(本村人,原在外乡任教)回乡,迁校风波才停息,菁莪小学继续开办。
  民国廿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各乡保设立的“战时国民学校”,隶属于县教育科管辖;菁莪小学也改称“国民学校”,并改制为初级小学。从民国廿七年(1938年)5月起,侵华日军飞机曾先后3次窜入漳浦,轰炸县城;逢源小学教学楼有3间教室被炸毁。为安全起见,涂楼国民学校将学生分散到海月岩、港底、溪西,或较为隐蔽的树林下上课。
  1952年,涂楼国民学校由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涂楼小学”。1955年11月,教师的工资报酬始改为分标准实行货币工资制。1961年7月,从杜浔公社分出沙西公社,即成立“涂楼中心小学”。借用“四股祠堂”的后堂作教室,前堂作为学校办公厅和教师宿舍,祠前埕作为操场。随着年段升级和生员递增,于1967年,在操场西南面又营建2间教室,建筑面积140M2。并先后在沙岗(负责人林吉龙)、院前(负责人洪启庭)分设教学点(1~~2年级)。其时,前来上高小的还有下寨、藩寮、埔里、埔头、丹舟、沙岗、西山、西庄、院前、枋林、寨仔内等村社的学子。当时,全校初、高小已有16个班,学生数已超800名,包括民办、代课教师共21名。
  “沙西涂楼中心学校”虽在不断地重修扩建,但因校舍陈旧、简陋、分散,已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1969年秋,“小教中心”迁到沙西公社所在地沙西村沙岗社,遂改为“沙西中心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改为“沙西学区”,九十年代末再改为“沙西中心校”,今又改为“沙西中心学校”。同时,涂楼小学在埔里分设二个班(1~2年级),负责人林进加;1995年,埔里分校正式转为“埔里小学”,校长李木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塗楼小学搬迁到社后的溪西。1999年,因“漳诏高速公路”建设被征用,校址向东南推移20M实施重建。占地面积约1600M2,建筑面积800M2,在操场配置跑道、球场和田径器械。
  回眸涂楼小学近百年的历程,先贤前辈艰辛办学之举来之不易,启智兴邦,功德无量。历任校长:林集休、沈舜雨、沈跃江、邱慎修、邱以分、黄明昌、林梦森、林舜地、曾鼎山、詹金龙、卢甲子、邱明怡、林景麟、林炳文、林木发、李德生、林庭样、林陆民、林文福等。从这“摇篮”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民国时期有:
  林炽昌,黄浦军校第17期毕业,原台南中心县县长。
  林梦森,台北大学毕业,原台北警察局局长。
  林元龙,台湾东吴大学毕业,高级律师。
  新中国以来有:
  林荣煌(1915—1995年)。1931年,在集美中学求学期间,“9.18”事变之后,参加抗日宣传队。1934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学习期间,参加“1.29”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共青团,10月,任同济大学团支书。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至浙江金华,参加救济难民活动。10月,加入中共党员。1939年4月,调任浙南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转入地下党工作,化名“陈平”。1942年6月,领导“赤石暴动”,1947年2月,参加莱芜战役。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参加“大三线”建设。“文革”十年动乱期间,被“四人帮”诬陷为“变节分子”,遭批斗、关押、下放劳动。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调任国防工业办基建局局长。1983年,按副军职待遇离休。1986年8月,享受正军职待遇。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勋章”。县志有传。
  林财金,上海电子工业局高级工程师。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区突遭特大洪水。时为同济大学学生的他,奋力救出十几名被困灾民,事迹曾被媒体广为传颂,出现“全国学财金、赶财金”的热潮。
  林志民,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新疆建设兵团原总工程师、高级农艺师。
  林水金,原福建水产研究所所长。
  林荣选,美国休斯敦大学毕业,博士。
  林荣顺,沈阳航空学校毕业。原汉中01基地保卫科长,高级工程师。
  林大嘴,原中共漳浦县委原组织部副部长。
  林东山,原漳浦县交通局局长。
  林达诗,原漳浦县人大常委会常委。
  林在溪,原漳浦县政法委副书记(副处)。
  林东教,华南农学院毕业。华南农学院教授。
  林五四,漳州市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林长盛,漳浦县公安局副局长。
  林原南,首批驻港海军舰艇中队长,汕头市政府办法制局主任科员。
  林永厂,解放军某部团职转业,漳州国土资源局干部。
  林玉安,泉州市中信银行行助理(副处)。
  林国华,漳浦下蔡国营林场场长、党委书记。
  林颖刚,漳州边防支队转业,漳州老干局办公室主任科员。
  林女超,福建省人民政府秘书。
  林铭贵,厦门大学毕业,博士。
  吴耀生,漳浦闽亚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县政协委员。
  2016年3月26日
  笔墨纵横写春秋
  ——《漳浦县志(1990—2007)》编纂始末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2005年6月,县方志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轮修志的部署,正式启动新中国成立后漳浦县第二轮修志工作。1984年3月,漳浦县曾进行了第一轮修志,至1997年6月,历时13个春秋,完成新编《漳浦县志》的编纂出版。新编《漳浦县志》上限追溯至各类事物的发端,下限截止1989年12月。这次二轮修志则是对新编《漳浦县志》的延续、丰富和发展。按照省、市方志委对二轮修志的具体要求,县方志委即着手拟定《漳浦县志(1990—2005)》编写目录。11月18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转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二轮〈漳浦县志〉编纂工作意见》的通知,把第二轮修志工作任务安排到各乡镇场、县直各单位。11月29日,县委、县政府发文调整充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誉主任谢毅泰,主任蔡金海,副主任何德发、王彩云、卢辉达、王少平、汤淑镇、林寿龙,切实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12月5日,县政府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各修志单位的分管领导和修志工作人员近200人参加,会议聘请市方志委专家对修志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
  2006年,县政府把修志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12月25日,县政府办在《金浦报》发布通告,向社会公开征集入志人物资料。2007年12月和2008年3月,县政府办督查科先后2次对未成立编写领导机构,未进行部门志编写的单位开展督促检查。有效地促进全县120个承编单位均成立编纂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及撰写人员。一些部门单位还特意聘请退休的老同志、社会贤达人士参与修志,全县共有修志人员260多人。2008年4月,按照市方志委要求,漳浦县把续志下限延伸至2007年。
  2008年5月26日,县委、县政府调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誉主任谢毅泰,主任蔡金海,副主任周小华、陈一森、黄耀光、陈志元、赵惠娇;同时成立《漳浦县志(1990—2007)》编辑室,时任县政府副县长陈一森为主编,县政协原副主席陈桂味为常务副主编,县政府副调研员陈结仲、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安乐、县方志委专职副主任赵惠娇为副主编;并由县方志委工作人员许建生及聘请的姚鸣声、林样瑞、何戊、许剑英、林金和、赵学樵、卢有才为责任编辑。由于人事变动,9月19日,县委、县政府调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誉主任陈冬,主任陈汉夫,副主任周小华、陈一森、黄耀光、陈志元、赵惠娇。
  为加快志书的编修时限和志书质量,编辑室对责任编辑实行分工负责,姚鸣声负责中共地方组织、人大、政府、政协、社会团体、政法、军事及概述,林祥瑞负责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物,何戊负责人口、审计、科技、港澳侨台,许剑英负责自然地理、交通、财务、粮油经营、经济管理,林金和负责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林业、渔业、水利、金融保险,赵学樵负责工业、商贸,卢有才负责城乡建设、邮政电信、社会政务、开发区(后因工作需要,对责任编辑负责的部分卷章作了局部的调整)。按照负责的卷章和志书篇目要求,责任编辑分别到各自负责的单位收集资料,并督促、指导、修改、完善部门志,形成200多万字的志稿资料。9月22日,县政府召开第二轮《漳浦县志(1990—2007)》编纂工作加温推动会,市方志委专家到会讲课,对与会各单位的分管领导和修志人员100多人进行业务指导培训。10月起,《漳浦县志(1990—2007)》各分卷陆续进入编辑、组稿阶段,责任编辑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报酬,任务与报酬挂钩”的责任制。编辑室人员每月集中2次,汇报各自的编辑进度,讨论解决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2009年10月,完成《漳浦县志(1990—2007)》分卷初稿(约120万字)的编纂。
  2009年11月,根据省方志委宁德会议精神和市方志委要求,县志编辑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志稿进行“压缩篇幅,提炼文字”工作,确定志稿的篇幅为70—80万字;明确修改要求,着重抓好记述起点、终点、转折点、关键点,当详则详,当略则略;加大审改力度,确保志书质量。同时,县方志委在县电视台、《金浦报》再次发布征集《漳浦县志(1990—2007)》人物志资料的公告,并通过北京、上海、福州、厦门、漳州、深圳等地商会、同乡会,收集当地符合入志条件的人物资料。2010年5月,志稿篇幅从32卷120多万字压缩为31卷(含人物卷)80万字;6月,编辑室4名副主任与责任编辑许建生、赵学樵组成审稿小组,对志稿进行逐卷审核,形成修改意见。陈桂味、陈结仲、杨安乐3位副主编按分工各自负责部分志稿的修改,亲力亲为补充资料,核实史实。12月,《漳浦县志(1990—2007)》形成31卷(含人物卷)77.6万字的征求意见稿。
  2011年1月,县方志委把志稿分别报送市方志委、县审稿领导小组成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审阅,征求意见;2月,县政府办发出《关于做好县志部门审稿工作的通知》,县方志委将各卷分送有关承编单位审核,把好资料关、史料关;同时送县保密局进行保密审查。6—11月,编辑室综合各方意见建议,对志稿逐卷进行修改完善,形成31卷近80万字的评议稿。
  2012年4月10—13日,县政府召开《漳浦县志(1990—2007)》稿评会议,省方志委市县辅导处副处长欧长生、市方志委主任王丽芳、市属各县(市、区)方志委主任和福州、厦门、泉州、三明、龙岩等市部分方志专家及县审稿领导小组成员、县直主要单位领导、撰写人员共70多人与会参加志稿评议。与会人员认为:《漳浦县志(1990—2007)》指导思想正确、资料较丰富、基础较好、能体现漳浦的发展变化;同时,就志稿篇目、体例、记述方式、资料与行文规范等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县志编辑室多次召开会议,梳理、讨论稿评会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由3位副主编主笔,县方志委在职人员配合,分3个组对志稿篇目进行调整,对内容进行修改、补充。2013年6月,《漳浦县志(1990—2007)》形成送审初稿,报送市方志委审核;9月,通过市审核验收。11月,形成送审稿报送省方志委审核。
  2014年4—8月,副主编陈结仲、杨安乐和编辑许建生、林雪芬(2012年考录)根据省方志委的审核意见,分别对志稿各卷进行再补充、修改,对个别卷的篇目结构进行再调整。其间,县方志委副主任陈淑惠负责协助各卷需补充资料的收集,县方志委工勤人员李晓艺负责索引的编排、校对。8—11月,县方志委主任、副主编赵惠娇对修改后的志稿进行通读,检查省方志委审核意见的落实情况,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常务副主编陈桂味对志稿进行总纂,进一步提高志稿质量。11月,形成30卷(含人物卷)89万字志稿送省方志委复审。并根据省方志委复审意见,对志稿进行补充完善,最终形成30卷(含人物卷),印刷字数199.7万字志稿。2014年12月5日,《漳浦县志(1990—2007)》经县政府批准出版。
  2015年3月,按照相关规定,对《漳浦县志(1990—2007)》印刷单位进行投标,确定由国家方志出版社出版,由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承印。4月17日,县方志委与承印单位正式签订印刷合同。至2016年4月,县方志委对县志清样进行4次校对,并对志稿进行最后的修改、补充、完善;5月,县方志委工作人员2次到深圳印刷单位,对县志的封面颜色、图照及文字的编排等进行现场办公检查。7月,《漳浦县志》(1990—2007)完成印刷,出版问世。
  《漳浦县志(1990—2007)》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线,广征博采,运用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索引等诸体,横排纵写,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上限溯至前志的1989年,下限断于2007年12月31日。全书内容丰富完整,装帧外观精美,共分为29卷、145章、589节、199.7万字,及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索引和图照66张。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漳浦县在1990年至2007年的18年间,全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一部集权威性、科学性、资料性、学术性于一体,读之可信,查之有据,行之有鉴的的百科“官书”。它向我们展现了在这个时期内,漳浦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工农业生产及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业绩。《漳浦县志(1990—2007)》的出版,对于社会各界系统地了解漳浦的昨天,认识漳浦的今天,总结经验,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存史、资政、教化”的功效。
  编纂《漳浦县志(1990-2007)》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是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协作,地方志工作者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取得的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省市业务部门和有关方志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统计局、档案局、金浦报社及各承编单位领导和主笔的大力支持。东山县方志委原主任黄启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王子宽、长泰县方志委主任林辉荣、漳浦一中退休高级教师谢保达、县政协社会事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永生等给予热情帮助,对志稿进行通读、修改,卷首照片由邱志民、蓝智伟、杨志林提供。
  供稿:姚鸣声许建生
  2016.10.22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盛世修志、劳模风采、百善孝为先、社团组织、两岸往来、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腾飞之路——漳浦沿海大通道建设纪实》《回忆我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与作用》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