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宫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246
颗粒名称: 庙宇宫观
分类号: K928.75;K928.74
页数: 21
页码: 229-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威惠庙重建,西门楼观音佛祖庙、高岳圣祠、佛昙洞野文信国公庙、梅水宫等是漳浦具有代表性的庙宇宫观,彰显了漳浦历史文化的厚重。
关键词: 漳浦县 庙宇 宫观

内容

千年古庙,再展辉煌
  ——漳浦威惠庙重建纪述
  李鸿坤
  漳浦威惠庙,乃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追封陈元光为“颖川侯”而敕建之始祖庙。位于漳浦县城西郊西宸岭南麓西庙村,庙座北朝南,背靠西宸岭金猴椅山,面朝鹿溪和梁山九十九峰,因位于县城郊西,故俗称“西庙”。庙宇历代重修、重建、扩建(据史书记载有八次),至清乾隆年间,庙宇仍完好壮观,存有“山门殿”“忠烈殿”“后寝”三进及左右厢房,后经数百年沧桑,年久失修,庙宇大都坍塌,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仅存一间破损的后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漳浦威惠庙原址重建,建有“忠烈殿”(中殿、“山门殿”(前殿、“三宝佛殿”(后殿)三座殿堂及厢房、庑廊、山门殿的左右侧殿、管理房等,有效建筑面积达3840mm2。配套有“开漳圣王”牌坊,“开漳圣王”大型石雕塑像、安微灵壁石护屏、大型“功德碑”、“金银炉”,“太平有象”、“马到成功”、抽象奇石等建筑;庙区广场、道路、庙埕、消防管道、消防通道、供电、供水、排污等功能设施齐全。重建后的庙区占地48亩,整个建设符合宫庙规制,是融仿古建筑风格与现代布局为一体的朝圣旅游胜迹。
  漳浦威惠庙忠烈殿(中殿)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将佐。恭懿夫人种沉(王妈)、归德将军陈政、济顺嘉淑夫人魏敬(魏太妈);山门殿奉祀文英公陈珦、柔懿夫人陈怀玉;左侧殿奉祀宣威将军许天正、辅国将军卢如金、辅顺将军马仁;右侧殿奉祀辅胜将军李伯瑶、辅牖将军沈世纪、辅应将军张伯纪;左厢殿奉祀辅德将军欧哲、谋国将军林孔智、辅国将军戴君胃。后殿配祀如来佛祖、观世音、大势至,地藏王、伽蓝菩萨。右厢殿配祀姜太公、关公、妈祖等神明。
  漳浦威惠庙至今已有1298年的历史,再过两年,即2016年,重建后的祖庙将迎来建庙1300周年(建州置县1330周年)志庆。遂将重建概况简略记述。
  一、文物保护、调查试掘,古庙迎来新春。
  1985年12月,漳浦威惠庙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秋,漳浦县文管会组织对威惠庙旧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庙墙基主体南北长80m,东西宽50m。沿中轴线依次为庙前石狮,石鼓,门厅,两庑,正殿、西厢,后殿。存有后殿和正殿的明间墙体。正殿深三间,13.5m,面阔五开间,25m,原木结构己毁,(屋顶结构为近年简易修筑),保存石柱,石柱长4.10m,中部直径0.40m,两头略有收分,直径0.33m,单层覆盆状石础,地面铺直径0.30m的六角形石砖。后殿面阔七间,25m,进深三间,9.5m。土石混合结构墙体,屋顶抬梁式木结构(已坍塌),悬山顶,盆式石柱础,石柱高1.7m,上承以木柱,明间阔5米,中部铺方石砖,两间为近代重修,墙体大量采用前代红砖和砂土砖。
  庙正东20米台地下方为小溪,溪边一圆形井,井圈高0.70m,直径1m,为整块花岗岩石雕成,外刻二行六字“普天醮,苏举舍”。苏举者,不见史载。据传为洪武间构筑,似可信。
  庙东南西庙村东侧,有石板小桥,民间称“马头桥”,为县城到威惠庙必径之道,桥边有二座方形柱础以及方形龙纹残件,当为“盛德世祀”坊址。此外,遗址上出土有唐、宋、五代、元、明、清历代的石柱,石柱础等建筑构件及瓷器,瓦当、石雕、石刻、石门鼓、石狮等文物。其中,石碑座位于正殿前15米处西侧,未经移动。
  此次调查、试掘,为后来的庙区规划建筑提供了充足的历史依据。
  1991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漳浦县威惠庙游览区的报告》,同意威惠庙规划建设,拉开了威惠庙的重建序幕,“西庙”迎来了新春。
  二、乡民义举,台胞捐助,建成三座殿堂
  1979年,梅林社乡民出于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敬仰,在梅林社重新雕塑开漳圣王神像供民间信众奉拜,后为使县城附近四十八社迎请圣王习俗,在己坍塌原庙旧址建一间石板厝,做为简易小庙堂,将梅林圣王神像移座进庙,此后,威惠庙开始恢复传统旧制,威惠庙的重建势在必行。
  漳浦威惠庙深得台胞、侨胞、港澳同胞热心人士慷慨解囊、捐赠款物,以表对圣王庙事业赞助之情。1991年,桃园县台胞蓝胜民、江朝宗先生等捐资人民币32万元,建成“盛德世祀”牌楼一座,构筑壮观。《盛德世祀》由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冷社副社长刘江书丹。1992年10月,台胞邱正吉、蔡勇男先生等捐资人民币14万元,在庙区入口处建“开漳圣王”牌坊一座,是年重阳节动工,次年春竣工,牌坊古朴典雅。“开漳圣王”四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艺书丹。从此,漳浦威惠庙第一轮重建开始。
  1993年3月,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漳浦县威惠庙旅游区开发管理委员会”,邀请福建东方艺术建筑设计工程公司设计师王忠义主持作漳浦威惠庙重建规划设计。规划用地450亩,由“古建筑群“(主庙区)”、“别墅山庄”、“森林公园”三大部分组织,庙区规划主建筑设计有“山门殿”(前殿)、“忠烈殿”(中殿)、“三宝佛殿”(后殿)三座殿堂。配有钟鼓楼,两侧厢房,围墙、牌楼、广场、庙前湖(龙湖)、圣王塑像,庙区花圃等,占地48亩。规划宏伟,气魄非凡,古意盎然,精致高雅。此规划设计,为后来的重建项目施工、提供依据。
  台湾邱正吉先生于1995年春捐资140万元人民币,建威惠庙“忠烈殿”(中殿),是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十四日)开工奠基。1996年4月落成,面积628m2,又于1997年春捐资80万元人民币建设“山门殿”(前殿),建筑面积329m2。再于1998年春募捐90万元人民币建“三宝佛殿”(后殿),面积408m2。三座殿堂,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虽没有达到土木结构的古建筑标准,但都是按1993年规划设计的规格施工建设的,其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雕龙铸凤,格调高雅。
  1999年台胞陈榕生先生捐资40万元人民币,修建从国道324线至庙前水泥路、停车场,及牌楼前的九十九级台阶。2000年3月,庙区经多方筹措,投资12万元建成公厕一座,紧接着修缮部分道路,供排水沟,围墙,绿化等设施,至此,漳浦威惠庙近期重建第一轮项目已告完成,庙区总占地面积48亩,建筑面积1500m2,成为漳州地区“开漳圣王庙”规模较大的海峡两岸谒祖、挂香、朝圣,旅游场所和对外联谊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厢房再现,侧殿落成,设施日臻完善。
  2009年7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漳浦威惠庙管理委员会。12月成立漳浦威惠庙第一届理事会。2009年10月,庙区启动新一轮规划建设,着手对庙区进行境观整治,第一期(2009.10-2011.8)两年间实施山门殿、忠烈殿、后殿三大殿的庙埕改造,铺砌石板材砖2600m2,加固砌筑挡土墙502m3,建设山门殿两侧围墙及东西侧门,铺砌草砖500m2,三座大殿的门窗,大柱翻新油漆,建设管理房1座220m2,筑地下排水沟146m,新增添大批桌椅用具,绿化亮化等。接收社会贤达,各界人士捐款150万元人民币,油箱收入50万元人民币,共投资200万元,柏油路600m×5m1条;庙前水泥路130m×6m1条:政府投资9.6万元安装路灯及中华灯;投资17万元安装自来水管道和消防管道;投资4.5万元安装夜境亮化彩灯等设施。
  2010年下半年,开始对庙区进行概念性规划,开启第二期建设,规划面积1200亩,并对厢房建设项目进行施工图纸设计,厢房及连廊建筑面积1316.6m2,造价268.7万元,由中闽建筑有限公司中标承建,中标金额为人民币252万元。厢房于2011年11月23日开工奠基,漳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吕传俊、漳浦县县长苏孝道,威惠庙管委会主任陈宝钧等领导为威惠庙厢房建设工程开工奠基培土。左厢房地下室项目(厨房、仓库、卫生间)随同投建。
  2012年4月,企业家、厦门金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才先生捐资人民币188万元,捐建山门殿的左右侧殿和圣王石雕塑像等项目。“开漳圣王”石雕塑像,于2012年5月28日安立在山门殿前广场,塑像高4.96m,2012年6月17日举行塑像揭幕仪式,副县长陈美慧女士主持,市政协原主席黄长茂,林殿阁为“开漳圣王”塑像揭幕。2013年4月,整块长7m×2.6m×0.40m的安徽灵璧石竖立于庙前广场圣王塑像后,作为圣王塑像护屏。
  2012年10月13日,山门殿左右侧殿建设项目动土开工,由福建丰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承建,建筑面积395.6m2,中标金额132万元人民币。为褒扬捐资建庙人士,一座高5.5m,长20m的“功德碑”于2013年5月28日动工投建,该碑采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中墙,干挂青石板,投资20万元。同期投建的还有投资9万元的“金银炉”一座。
  2013年间,为做好设施配套完整,重建中的消防通道,围墙加高,厢房,侧殿的前埕铺砌,楹联更新(向全国征集楹联),中、后殿外墙修缮等配套项目相继完成,整座宫庙焕然一新。2013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七日),威惠庙举行厢房、山门殿左右侧殿,功德碑及相关配套项目等工程竣工落成庆典。至此,漳浦威惠庙第二轮重建工作己告顺利完成。总投资近八百万人民币。重建后的威惠庙,规模宏伟壮观,居海峡两岸开漳圣王庙之冠,远近香客络绎不绝。近20年来,共接待台、侨胞晋香团650多个团队,2.8万人次。接待闽南的厦门、泉州、芗城、龙海、南靖、平和、东山、诏安等市县156个团队,1.6万人次,每年前来朝拜的香客超过8万人次,万民敬仰、香火鼎盛。被批准为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和漳州市对台联谊重点宫庙,漳浦威惠庙成为两岸弘扬开漳圣王文化的胜地。再现开漳圣王始祖庙雄姿。
  四、圣王文化、祖庙史迹,立碑世代传承。
  为褒崇开漳圣王的功勋伟绩和对祖庙史迹的传承,漳浦威惠庙管委会,理事会于公元二〇一三年六月在圣王石雕塑像护屏(安徽灵璧石)南北两面镶刻《开漳圣王陈元光功绩碑》和《漳浦威惠庙重建碑记》,两编碑记精辟地概述了圣王的伟绩和威惠庙的重建史迹,现抄录如下:
  (一)《开漳圣王陈元光功绩碑》
  开漳圣王陈元光功绩碑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二月十六日。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初五为国捐躯,享年五十五岁。陈元光聪颖好学,善骑射,搏通经史,十三岁领乡荐第一。著有《玉钤集》、《兵法》、《射法》、《龙湖集》,乃文治武功。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朝议大夫、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营将123员、府兵3600人,入闽平乱。陈元光随父戍镇古绥安县地。
  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将军积劳成疾,病故于军中。二十一岁的陈元光奉诏袭职,率许天正、卢如金、马仁、李伯瑶、沈世纪、张伯纪、林孔著、欧哲、蔡长眉等将佐及八十七姓八千中原府兵,继承父志,剿抚结合,恩威并施,历经多年荜路蓝褛,披荆斩棘,平息了啸乱。永淳二年(683年)进阶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是年,上疏《请建州县表》。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敕1建漳州,下辖漳浦、怀恩二县,陈元光为漳州首任刺史。
  置郡后,陈元光秉承“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持清净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精神,扶助农耕,兴修水利,通商惠工,建唐化里,兴教办学,文治德治。景云二年,蛮獠残部突袭,陈元光闻警率轻骑出击,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唐玄宗皇帝赐陈元光“忠毅文惠”谥号,诏书云:“环甲缮兵,积三十四年之苦;建邦启土,垂二十五载之平”,高度评价陈元光的丰功伟绩。
  陈元光祖母魏敬,父亲陈政,儿子陈珦,孙陈酆,曾孙陈谟,祖孙六代承前启后,励精图治,开漳治州长达一百五十载,使寇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古绥安县地成为“北距泉建,南逾潮广,东接岛屿,西抵虔抚,方圆数千里无桴鼓之声,号称治平”的富庶之区。据史书载,唐、宋、元、明、清历代朝廷对陈元光有22次封赠。其中,唐追赠“临漳侯”、“颍川侯”;宋赐庙额“威惠”、追赠“开漳主圣王”、“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明追赠“昭烈侯”、“威惠开漳圣王”;清追赠“唐高封祀典开漳圣王”。
  圣王伟绩,丰碑长存。圣王及开漳先贤英名永驻人间,圣王文化万世传承。
  漳浦威惠庙管委会、理事会 立
  公元二〇一三年六月
  (二)《漳浦威惠庙重建碑记》
  漳浦威惠庙重建碑记
  漳浦威惠庙,乃大唐皇帝诏立的开漳圣王祖庙。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奉祀陈元光及其将佐。据《漳州府志》载:开元四年,徒州李澳川(今漳浦绥安),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盛德世祀之坊”以表之。
  威惠庙至今己有1297年历史,其间曾多次修葺、扩建、重建,宋时为七暹庙堂。据史书载,宋漳浦知事赵与淯重建威惠庙;明弘治间知县吴云扩建,“当庙门为楼,三楹翼以左右,上接两庑”;嘉靖三十三年,知县慎蒙重修;隆庆年间,县丞丘鲁重建;万历元年,知县房寰再修;清康熙初,邑人蔡祚周重建;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杨遇重修并建谯楼。千秋沧桑,几度兴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仅存明间、后殿两庑。
  1990年秋,县文管会组织在原址挖掘调查,庙主体南北长80米,宽50米,出土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石柱、石柱础等历代建筑构件及瓷器、瓦当、石刻、石门鼓、石雕、石狮、铭文古井等文物。
  1985年12月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威惠庙规划建设,成立庙区管委会。1995年动工重建,台胞邱正吉、陈進福、蔡勇男、蓝胜民、江朝宗、陈榕生等捐资四百余万元,至1999年4月,山门殿、中殿、后殿、“盛德世祀”牌坊等相继竣工。2011年,企业家陈金才及社会贤达捐资五百余万元,新建厢房、庑廊、山门殿的左右侧殿,屹立陈元光大型石雕塑像。现庙区建筑总面积3840平方米。千年祖庙再现昔日辉煌,成为海峡两岸寻根谒祖,弘扬开漳圣王文化的胜地。
  “惟公开创漳邦,功载有唐,州民允赖,庙食无疆”。千百年来,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分香建庙八百余座,万民敬仰,两岸同祀,香火鼎盛。
  圣王威哉惠哉,祖庙永放光彩。
  津浦威惠庙管委会、理事会 立
  公元二〇一三年六月
  西门楼观音佛祖庙
  庙理事会
  西门楼观音佛祖庙在漳浦县城西门楼上,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漳浦县城始立西、北、东南三个城门,名西门为“应龙”,至今己有840多年。淳祐元年(1241年),改立四城门,并建门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始建石城墙和四个门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扩建县城,改建四门楼,更筑四瓮城,比前更加宏伟壮观,匾西门为“仰德”。自此数百年来,历经沧桑,东、南、北三城门俱毁,而西门及西门楼一直保存至20世纪80年代。
  漳浦县城为闽粤交通之孔道,南北二城门为官道重要关隘,城楼上均驻兵把守;东门系通往县东广大地区的门户,也颇繁忙;唯独西门,比较僻静清闲。西城门门楼高,从左侧石台阶登楼,沿城墙可走至瓮城上。城门前有护城濠,濠上跨以石板桥。西门大道经西湖社通往城西各地。
  西门楼上有房屋三间,民众辟中央一间为佛室,祀观音佛祖(俗称佛祖妈)。西门内外民居密集,西门内有“三世总宪”陈氏、“苑马寺卿”游氏,西门外有西湖蔡氏,还有新路尾“十八顶纱帽”林氏,西街顶李氏和其他姓氏的信众,均虔诚信奉观音佛祖,香火兴旺。西门楼观音佛祖成为县城一方之保护神,观音佛祖庙也成为佛教活动场所之一。
  历代以来,西门楼观音佛祖有许多灵应的事迹,见于史志记载。据《漳浦县志·兵防》载,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三月十四日,天地会首领卢茂率众攻县城,忽西门楼顶霞光万道,观音大士大显神威,急忙掉头而走,城得保全。且每逢发生瘟疫,信众求神保佑,百姓得以安宁;每逢发生旱灾,信众至佛前求雨,大雨随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西门楼观音佛祖灵应事迹名闻遐迩。
  民国年间,绥西人蔡华国,现年86岁,当年从旧镇乘船前往台湾台北市,风吼浪大,他急忙念诵《观音经》十多遍,风息浪平。在海中央,他屡屡闻到奇香扑鼻,于是得以安然渡到台湾。今住台北,一家人兴旺发达。解放后,曾多次带领家人和亲属前来西门楼观音佛祖庙感恩朝拜。
  解放前夕,西门人蔡成枝,当兵去打仗,他母亲求得西门楼观音佛祖香灰带在身上,全连战士战死沙场,只剩4人,他就是其中1人,安然回来,此后全家人对观音佛祖更是感恩载德。
  西门楼观音佛祖灵感应验的事迹,在民间口传很多,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总之,信众历代传承,香火不断。
  高岳圣祠
  邱涌添
  在高东溪故里——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有座与祠堂家庙并列的高岳圣祠,规模虽然不大,但庙里供奉的是高东溪和岳飞这两位历史名人的神像。这是漳浦唯一的一座奉祀高东溪与岳飞的祠庙。
  高岳圣祠亦称“双忠祠”,始建于明末,历代维护重修重建。占地面积70平方米。庙坐东南朝西北,单进单开间,梁架木结构,祠庙前大埕宽阔,门上书“高岳圣祠”四字,两边有南宋理学名家朱熹所撰对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祠庙祀高东溪和岳飞的神像,兼祀玄天上帝和五谷大帝。
  高登(1104—1148年)字彦先,号东溪,九都宅兜人(今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官宦世家。宋神宗熙宁年间,祖父士林及叔祖耀祖为逃避“青苗债”,携家人徙居入闽。宋哲宗元符年间,父高拱(字时中,号若庐)辗转迁至漳浦九都独角麒麟山下、东溪之滨的宅兜社定居,娶妻陈氏(后姚村前埔社人),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初一日生子名登。登11岁父丧,母陈氏以织麻为生,勤俭供登入学读书。少年高登,勤奋好学,“读书日诵数千言,及长,究极理义,持身励行。”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高登被推举入太学深造。北宋末年,金兵大军压境,国家面临外患内乱。登以太学生身份上书,强烈要求除奸抗金,与陈东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站在抗战救亡的最前列。他们直言敢谏,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的正义行动,不但没被朝廷采纳,反而遭受逼害。靖康元年(1126年),登被“屏斥还乡”。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登考中进士,考官又忌其切直,列作“文理纰缪”,只授个广西边远山区小县富川县主簿(治所今属广西贺州富川县)。在任期间,受地方长官的器重,命其兼任复审贺州、梧州等六郡案件、以及新兴县赈灾,登依法秉公,申张正义,体恤灾民,深得民众拥戴。绍兴八年(1138年),应召回京都尚书省(都堂)述职考察,他又利用这一机会,上书万言及时议六篇,抨击时弊,力主抗金,直斥权奸,其忠义节气秉性依然,因此得罪权相秦桧,被外放静江府古县令(今广西永福县)。在古县任职期间,勤政廉政、无私无畏、除恶扬善,深得民心,但由于抵制广西长官欲在古县为秦桧建造生祠,遂被罗织罪名,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秋编管容州,{即被撤职除名籍,贬到容州(今广西容县)入籍监管}。容州地处穷僻,民间仰慕其名节与学识者,纷至沓来。上门请教,“执经相从者数百人,登为讲明《大学》、《中庸》之道。方教行而疾作矣”。绍兴戊辰(即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寓舍,时年仅四十四岁。棺椁由长子扶、次子持,护棺回漳浦安葬。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太学生吴震上书朝廷,奏准在漳浦县城建造高先生祠堂,修复高先生墓茔。这一工程由漳州知府姜琼、同知蒋浚、漳浦知县汪谨、县丞钟鼎等官员主持,义官陈琰、耆老欧愚辈计材督役,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动工,十七年(1481年)竣工,礼部左侍郎(后官至礼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徐溥撰写《重建东溪祠堂记》,并由时任兵科都给事中吴原书丹、工部屯田主事陈奂篆额,镌刻于石,立碑纪念。1985年,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高东溪墓、高东溪祠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东溪有四子。长子高扶,原名高箕,字伯起,号立庵;次子高持,原名袭,字仲安,号述庵;三子高震,原名庭,字叔昌,号静斋;四子高拂,原名高桴,字季士,婚聘岳飞三女银瓶小姐,未娶,岳飞被秦桧所害,银瓶小姐投井自尽,高拂循入佛门为僧,无嗣。
  由于高东溪与岳飞两个亲家都是受到秦桧的构陷,高氏族人在纪念其祖先高东溪的同时,也把岳飞祀入祠中,并名高岳圣祠,让后代子孙奉祀与瞻仰。
  作者单位:漳浦县博物馆
  佛昙洞野文信国公庙
  邱涌添
  文信国公庙位于佛昙镇洞野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92年重修。西北向,面积48平方米。由拜亭和正殿组成。拜亭为四檩卷棚式,正殿为单进单开间,架八檩,庙内主祀文天祥,对联:“保国护民,同称文泽,安邦济世,共颂尊王”。于文信国公庙的左侧有一座玄天上帝庙,建于乾隆年间,1993年重修,面积30平方米。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宋端平三年(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淳化乡富田村。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由理宗皇帝钦定为状元。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文天祥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文天祥还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先后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等。
  忽必烈即帝位后,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4年(宋咸淳十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是为恭帝。
  次年,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而后任兵部侍郎,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己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此时,朝廷己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是为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吉州,人心大振。而后,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赵昺为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一个小岛,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冬,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至元大都(今北京)。有一天,文天祥被带到枢密院,见元丞相孛罗。文天祥泰然自若站定,立刻有官员喝令:“跪下!”,文天祥拒不跪下,孛罗令差官按文天祥跪倒,尽管一群走卒拳脚相加,文天祥被拽倒后还是拼死坐在地下,始终没有屈服,通事(翻译)传话:“你还有什么话说?”文天祥答:“我尽忠宋朝,才有今天,请你们快快处置罢!”孛罗又说:“你们丢掉君王(赵隰)。先后另立二王,算什么忠臣?”,文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孛罗再问:“那你干出什么功绩了?”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尽一天责,谈何功绩!现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说什么!”孛罗叫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押起来!”,文天祥凛然答说:“我为国死都不怕,还怕关押!”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用对待宋朝那样待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日:“一死之外,无可为者”。1283年,文天样慷慨就义,时年47岁。
  作者单位:县博物馆
  梅水宫
  ——漳浦县唯一崇祀黄道周的庙宇
  邱涌添
  漳浦县民间信仰崇拜儒、道、佛三教,还有诸多民间民俗信仰。在各种信仰中,较为普遍的是对陈元光及其部将的“王公”信仰。除此之外,漳浦对本县某些历史名人也敬若神明,对之也建庙立祠,雕像崇祀。庙祀者有黄道周、林偕春;祠祀者有:张虎、高登等。
  在漳浦县就有一座梅水宫,是我县唯一塑像奉祀民族英雄黄道周的一座庙宇。
  梅水宫俗名“圣人祖庙”,位于前亭镇墟仔村。宫始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占地121平方米,面阔11米,深11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带前廊,五抬梁减中柱,双檐歇山顶,前轩卷棚顶,石柱承重,屋顶由琉璃瓦铺就。宫前铺水泥埕,置铁铸天公炉,立石狮,建凉亭,布置井然有序。
  宫中祀明末为国殉难的黄道周,神座两侧有四尊小雕像,是与黄道周一齐殉难的四门人。配祀保生大帝、王公与土地公伯。正中大门对联为:“梅开岭上,浩气偕乾坤并寿;水聚天心,精华与日月齐光”,乃颂赞黄道周的浩然正气,与天地并存。
  黄道周(公元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生于漳浦铜山所深井村(今东山县铜陵镇),青少年时代游学广东博罗、福建平和灵通岩,二十五岁迁居漳浦县城东郊。明天启二年(1622年)登进士,官至少詹事,南明隆武在福州称帝时官至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末杰出的学者,理学家,教育家,书画家。著有《三易洞矶》等著作,后人辑成《黄漳浦集》。一生足迹遍布东南各省,先后讲学于漳浦东皋书舍、北山书院、漳州邺山书院、紫阳书院、浙江大涤书院等。忠言直谏,气节凛然。明亡后,抗清兵败,于江西婺源被执,不屈,就义于南京,4年后归葬于漳浦北山。清乾隆皇帝称之为“一代完人”,确为闽南文化的代表人物。
  前亭黄姓开基于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开基祖是南宋在广东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来到浦东(后改名浦西)的侍臣黄材的曾孙仁夫之子均禄(从黄材之父天从公算起第六世),隆庆元年(1572年)始建大宗祠“华堂”。前亭一带古称“连江”,连江有一个村庄,原名西厝。明朝灭亡后,明末清初,隆武即位于福州,黄道周以大学士自请率兵赴江西抗清,西厝人也组织64人参加黄道周的抗清义师,全部在江西婺源明堂里牺牲(其中二人带重伤回家才死去),而黄道周也被俘,解押至南京,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血书,慷慨就义,4年后葬于漳浦北山。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其子黄子平将其四门生遗骸迁来附葬于黄道周墓右前方,称“四君子墓”。
  此后,西厝又有人参加郑成功的队伍,加上“迁界”时下落不明的,在他们的族谱里,第八代男人尚存21人,第九代只存13人,第十代只存性学公一人,为西厝中兴之祖。
  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允许纪念黄道周。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负责编写《明史》,为黄道周立传。乾隆朝进一步开放对黄道周的纪念,准许黄道周的文章在删去违碍清朝的字句后编集出版,并在《四库全书》中编入黄道周的重要著作。
  西厝人在这种政治气候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原来组织抗清义师的3间草房遗址上建起一座梅水宫,又名圣人祖庙,祀黄道周和与黄道周同时就义的毛玄水、赵渊卿、赖敬儒、蔡时培4位学生(尊称四君子),并纪念随黄道周抗清牺牲的64位前亭义士。
  在漳浦县境内,至今仍保存与黄道周相关的文物。
  黄道周讲学处,位于绥安镇龙湖路,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南朝向,建筑面积1038平方米,宽23.5米,深44.2米。主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四周建围墙,于东南面开垂花门,西南面开水并。面阔五间。天井中间摆一天方盘,正方形,边长3.78米,盘面刻一万多个小方格和八个同心圆,方格和圆圈纵横交错,是黄道周手制演译易经用的器具。黄道周讲学处于1961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周墓,在县城北山(今绥安中学旁),墓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为黄道周、蔡玉卿夫妇合葬墓。墓葬北向,占地3000平方米。三合土结构,平面呈“风”字形,封土直径3.5米,三层墓埕,进深6米,龟背形坟堆前立墓碑,墓碑上刻:“明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前詹事府经筵讲官、赠文明伯、谥忠烈、石斋黄先生暨配诰封一品夫人、谥孝徽蔡氏之佳域。岁在壬寅季冬谷旦立石”。黄道周墓于1984年列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1991年3月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黄道周墓的右前侧有一座墓,为黄道周门生毛玄水、赵渊卿、赖敬儒、蔡时培合葬之墓,1646年与黄道周同时殉节于南京。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黄道周之子黄子平迁来附葬于黄道周墓右前方,称“四君子墓”。墓碑上刻:“殉节门人四君子之墓。兵部职方司:玄水毛公、渊卿赵公、中书舍人:敬儒赖公、时培蔡公。康熙庚午秋吉。世弟黄子平立石”。
  “人须于剥复后见天地之心,我岂若畎亩中乐尧舜道”这是黄道周写在明诚堂表明心迹的楹联。黄道周一生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气节受万人崇拜。黄道周一身正气的精神值得弘扬,道德风范永铭千秋史册,不愧为漳浦县“忠”的楷模,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作者单位:县博物馆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会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劳模风采、委员风采、群团组织、序言与跋、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千年古县展新颜——漳浦县城近五年建设综述》《厦深铁路(漳浦段)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