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浦台春节习俗看两地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242
颗粒名称: 从浦台春节习俗看两地渊源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10
页码: 182-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与台湾的习俗,其中包括尾牙、拜天公和送灶神是漳浦和台湾两地在农历腊月和除夕期间的传统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包括祭拜土地公、神祠和家中奉神明,以及准备年货、制作年糕等食品。在小年夜,人们会祭拜天公并祈求来年顺利平安、丰衣足食发大财。送灶神则是希望灶君不要将家中丑事报告玉皇大帝。在除夕中午或晚餐,全家男女老少围桌吃年夜饭,象征兴旺发达。这些传统习俗在漳浦和台湾两地得以保留和传承,体现了人们对信仰和家族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 漳浦县 浦台民俗 风俗习惯

内容

漳浦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神缘相同、商缘相通、民俗相似,渊源深厚。从明朝开始,漳浦陆续有人跨越“黑水沟”(台湾海峡)到台湾岛上“讨生活”。清朝以后,漳浦有大量人员渡台,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有50多人、清朝有近300人、民国时期有400多人、抗战后有1200多人渡台。当时渡台的先民们在渡海交通工具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冒着海峡险阻,乘着简易的木帆船,搏风斗浪,横渡台湾海峡。除了满腔热血和非凡胆力,支撑他们不畏艰险的是深植于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对家乡保境安民的神灵的深深信仰。
  当时横渡海峡到台湾拓展新生活的漳浦先民将家乡保境安民的神灵传入台湾,如开漳圣王陈元光、开漳圣侯李伯瑶和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旧镇玉厝清德宫玄天上帝分香台湾嘉义龙安宫等都是浦台神灵崇拜渊源的例证。先民们将家乡保境安民的神灵视之为保护神,在心灵上给予最神圣的位置,坚信神灵的庇佑可使自己逢凶化吉,这份根植于血脉中的信仰是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台湾生存、生活、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先民渡台谋生,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逐渐融入台湾,同时也将漳浦的习俗传入台湾。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有些习俗形式上稍有变化,融入了台湾本地特色,但大体上依然保持不变。本文试从两地的春节习俗探求浦台关系的渊源。
  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尾牙”,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都以牲畜、箔纸烛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苦。并且还有解聘员工的特殊形式,叫做“食尾牙”。“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因此,台湾有谚语日:“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意为尾牙餐事有关工作去留。
  送尫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浦台习俗是“送尫”的日子,对神祠及家奉的神明,要用酒肉、糕饼、糖果、清茶祭祀,并焚化幡幢、甲马,送其上天,俗称“送尫”。送神之前要进行大扫除,整理庭院居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迎接新年,谓之“拂尘”(俗称“清屯”)。同时家中要开始置办年货、春米粿、蒸年糕、买祭品,开始新年前忙碌的准备工作。年糕又称年粿,分“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粿(萝卜粿,闽南话萝卜叫菜头,谐音彩头,表示好彩头)吃应时”。做年糕时有的人会放几粒红枣,寓意“吃红枣,年年好”。但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要由亲戚赠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拜天公
  除夕,漳浦、台湾都叫作“年暝”,小月叫“二九暝”,大月叫“三十暝”,“暝”即引申为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之意,在除夕的前一天浦台也叫小年夜,在小年夜浦台的习俗是要拜天公的,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拜天公要先看农历(台湾称黄历或农民历)来选择吉时进行祭拜仪式。拜天公时一般需要准备五牲来拜,五牲包括:猪肉、鸡肉、鸭肉、鱼(也可以用鱿鱼干来代替)、等5种。除了五牲外,还要配合“五行”小菜来祭拜,“五行”小菜分别为:金针菇或金桔、黑木耳、冬瓜糖或冰糖、龙眼干、花生,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祭拜时还要准备三杯酒和三杯茶,祭拜的过程中,茶酒不可以一次加满,要分三次,这代表酒(茶)过三巡,才能让神明畅饮。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必备祭品外,祭品还有甘蔗、苹果、发糕、年糕、萝卜粿(又称菜头棵),分别代表节节甘甜、平安、发财、年年高升和好彩头。除夕一大早要备妥鲜花素果再次祭拜天公,祈求来年顺利平安,丰衣足食发大财。拜天公仪式结束前要焚烧祭天的寿金(纸钱),焚烧寿金首先要先烧长寿金再烧寿金,并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里就念一遍平安进财,三杯酒与三杯茶倒完后就代表六合,最后燃放鞭炮,当鞭炮放完后代表整个仪式完成。
  送灶神
  在小年夜,除了拜天公外还有一个习俗,就是送灶神(俗称灶君或灶君公)。因为在民间传统习俗中小年夜是灶君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善恶的日子,所以浦台两地在小年夜当天到隔天都有祭拜灶神的习惯。古早时候祭拜灶神的习惯是用麦芽糖抹在灶神神像的嘴巴上,希望灶神不要将家中丑事报告玉皇大帝,所以要用甜味粘性的麦芽糖粘住他的嘴巴。现在的家庭很少有人会在厨房摆放灶君的神像,但会在灶台上方粘贴印有“司命灶君”字样、两边张贴“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在小年夜的晚上23点开始到隔天晚上23点之间放糖果在灶台上或鼎盖上送神。台湾有些地方祭拜灶神的日期是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但是大部分是在除夕前一天。漳浦也有在除夕当天,先刮掉鼎灰,再安在灶上送灶君公。又有传灶君上天只能一夜,半夜后马上回家,管理家庭平安事务,每家每房餐餐都要用炉灶,灶上不能无神。总之,浦台各地习俗略有差异。
  围炉
  除夕中午或晚餐,全家男女老少围桌吃年夜饭,俗称“围炉”(或叫“团圆饭”),象征兴旺发达。围炉就是在用餐的圆桌底下摆一个木炭烘炉,炉外放一圈竹桶箍,全家人围坐在烘炉周围吃年夜饭,也有在火锅旁围坐的,取团圆美满之意。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和讲究,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或青菜,叫“长年菜”,萝卜也不可少,浦台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食品。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象征齐全完满,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家人外出工作确实无法回家参加围炉的,家人则留其座位和一套碗筷,以示存在。漳浦县古雷等沿海地区在围炉前后还有烧稻草风俗,杜浔地区在炉边除套竹篾圆箍外,并在炉前以新扫帚向内连扫3次,然后把扫帚放于圆箍边,以兆广积财源,饭后离席时,要燃放鞭炮,谓之“辞岁”。围炉结束后长辈分给晚辈压岁钱,或晚辈赠长辈,以红包装现金,俗称“红包”,并说些吉祥话;浦台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和张数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好事成双,大吉大利之意。领完红包后一家人欢谈,或熬夜打牌,或观赏电视节目,小孩子则与堂表兄弟姐妹们或小伙伴放烟火玩耍,坐以待旦,谓之“守岁”。
  除夕煮晚饭时要先盛一碗饭并插上春花称为春饭,或称隔年饭,到初五煮早饭时放一些隔年饭在里面。“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纸剪的春花,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还要在大门边、厨房各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家运吉利,节节高升之意。有的人家还要购买新扫帚。当晚要焚香张灯,全夜长明,从初一至初四,每晚全夜都要点长明灯至天亮。台湾农村一些地方在围炉后还有“跳火囤”之俗,将稻草、蔗叶点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员面向正厅,依长幼次序跳过火盆,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跳火时口中还要念些讨吉利的顺口溜,如“公担金,婆担银;跳入厝,代代富。”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的大灶里,祈求神明保佑发财。漳浦有些地方的农村在围炉后有“过火群”之俗,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燎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台湾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另一种颇具人情味的“避债戏”习俗,从除夕夜开始,一些寺庙要祭神演戏,那些负债无法还清的人,为躲避债主上门追逼,便可躲到庙里看戏,依照风俗,债主不可到戏台前找人索债,否则会引起公愤,如此,欠债的人也可以在庙里躲过年关,一切债务只好在明年元宵过后再说。
  新正
  大年初一即春节开始,浦台均称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为“新春”或“新正”。全家老幼早起梳妆打扮、穿新衣,开门放鞭炮,名为“开春”。然后接灶君下天,世俗认为灶神每天都要管各家内事,只能上天一夜。随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早餐不吃荤,只用花生油烹煮韭菜、菠菜、芹菜、豆腐就餐,并且不吃粥,菜汤必须喝干,意为出门不遇雨。饭后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请安、祝福,俗称“拜正”;或游览公园、风景名胜踏春玩耍,这叫“走春”。春节中要说吉利话,如小孩说话不吉利,大人要做个手势为其擦嘴解忌。主人须备糖果招待来宾,如亲朋携带小孩来家,家长必须向对方小孩赠送红柑(近俗代赠红包),祝其早日长大,长命百岁;主人有小孩,客人亦须同样回敬。有很多人会前往崇敬的庙宇上香膜拜祈福,并设法去抢“头香”,抢头香就是第一个进到庙里面,并把香插入香炉里,依照传统抢到头香的人会受到神明的特别庇佑,今年的运气与事业都会第一。浦台民间还盛行于“新正”期间到寺庙点灯祈福,点灯类别有平安灯、光明灯、元辰灯、财利灯、文昌灯等,佛教以灯比喻光明与智慧,如信众能燃灯供佛,就能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头牙
  初二,浦台的习俗是商家拜土地公,做“头牙”,同时准备牲礼和饭菜祭祖。这一天浦台的习俗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俗称“君锅仔肉”。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回娘家时女婿要带伴手礼向岳父母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岳父母专门设宴请女婿,吃完午饭后,外公外婆要给外孙“红包”,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并在休息片刻后在晚餐前离开娘家。为什么要在晚餐前离开娘家呢?浦台传统习俗认为嫁出去的女儿,过年的时候不可以在娘家吃两餐饭,娘家会被吃穷。漳浦有的地方习俗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给外孙,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如果是新婚后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所谓“挂尾蔗”就是带叶有茎的红甘蔗,并用红带子绑住两枝甘蔗,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永浴爱河,直到白头偕老;那二只带路鸡,是希望其女儿和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
  睏到饱
  初三这天,被称为“赤狗日”(谐音赤口),是凶日,浦台地区认为不吉利。人们“睏到饱”(睡足),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从除夕到初二大家都劳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休息。初三这一天,旧俗新丧之家应在正月初三祭亡灵,有亲眷前来吊慰,谓之“消新愁”,所以这天大都是户外活动,而不去互相串门拜年。
  接尫
  初四,是“迎接尫下天”的日子。自从腊月廿四日送走驻在家的诸神以后,今天是诸神清晨返回管理人间事务的日子,各家要早一点沐浴焚香,摆三牲果品,焚烧印有马、轿及马夫、轿夫的“纸马”纸,接神回本宅,称为“接尫”,表示勤劳好兆头。
  假开
  初五,浦台称“假开”或“更光”,意为假期已结束,各行各业开工营业。这天要撤去供桌上的祭品,打扫屋内的卫生,清除过年时积下的垃圾。民间传说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店家多在这天开市,开市时要燃放鞭炮,张贴写有“开市大吉”、“大吉利市”的红纸。
  天公生
  初九是“天公生”,在正月里是浦台最热闹的祭祀活动。从初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祭祀的五牲、五果、甜粿、发粿、红龟粿、金纸蜡烛,还要将特制的黄色长条纸钱(俗称“长钱”)用红丝线挂在门环或长年蔗上,待祭祀完成后焚烧。由于祭祀活动要从子时即23时开始,因此初八到初九对浦台的家家户户来说都是个不眠之夜,祭祀活动的鞭炮声就如春雷般炸响天际,不绝于耳,相当热闹。
  元宵
  十五是元宵节,也是浦台地区春节期间的活动高潮,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元宵圆”、赏花灯。正如唐寅《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各地举办元宵灯会,展出各式各样大型动物灯如鱼灯、鸡灯、鹅灯、猴子灯等和植物灯如南瓜灯、葫芦灯等以及会转动的风车灯、跑马灯、云龙灯等。台湾北部平镇放天灯,南部盐水放蜂炮,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北天灯,南蜂炮”,堪称台湾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盛会。寺庙还有乞龟、猜灯谜等传统活动。漳浦则有大鼓凉伞、舞狮、舞龙、踩高跷、扛辇艺、攻炮城、猜谜、演戏、游园等等,热闹非常,充分体现节日盛况。元宵前各族宗祠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凡族内新婚或得子之家要挂灯(“灯”意同“丁”)志庆,十五日要出资举办“丁桌”、请“丁戏”,请客并雇请戏班搭台演戏;当晚族中新婚和新得子的妇女,头上要插鲜花、身上穿红着绿由上辈妇人(婆婆或伯婆、婶婆)陪同到宗祠从“灯棚”下走过,谓之“穿灯脚”,寓意将新娘、新丁介绍给祖先和族人认识,并为未生育者祈子,小孩子会大喊:“穿灯脚,生卵芭”。“丁桌”必须是己婚的成年男子才有资格参加,有的地方凡16岁男子算上丁,即可参加宴饮。漳浦县南浦乡小龙溪一带,未婚女子在当天外出游春,回来途中,故意窜入菜园背人劈葱,说是“劈葱嫁好翁(丈夫)”。有的地方抬神像跳“柴井”,或在神前“求龟乞桃”,祈求长寿发财。
  浦台旧时民间春节礼俗活动繁多,可从流传的歌谣中感知一二:“初一早,初二巧(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三睏到饱(赤狗日),初四又再早(接神下天),初五假开,初六舀肥(下田),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厚金,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十一请女婿,十二倒来拜(女儿又要回娘家),十三吃稀粥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浦台春节习俗中也有一些禁俗,初一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也不煮,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向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要念吉利话来化解。初三不能拜年。初九这天不可耕田,要让耕牛休息,也不可挑粪,以免秽渎天地公。
  岁时节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地域渊源关系。浦台两地习俗相近,传承不绝。此外漳浦乡民在不同时期渡台时随身带着各种神像、香火五十余种,漳浦的威惠庙、辅胜公庙、三王公庙、玄天上帝庙等神明神像或香火随渡台人员到台湾供奉朝拜,香火旺盛后塑像建庙奉祀。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从来没有改变,也永远不可能改变,这些从浦台春节习俗和民间信仰可得到很好的佐证。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会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劳模风采、委员风采、群团组织、序言与跋、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千年古县展新颜——漳浦县城近五年建设综述》《厦深铁路(漳浦段)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元
责任者
李伯瑶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