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柳营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227
颗粒名称: 何谓“柳营江”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3
页码: 132-134
摘要: 本文探讨了漳州九龙山和柳营江得名的由来,指出王潮在漳州屯军时,将屯军处称为“细柳营”,后来简称“柳营”,并称其江为柳营江。文章还指出了关于此问题的两个误解,并提供了相应的考证。
关键词: 漳浦县 历史文化 九龙山

内容

乾隆《漳州府志·陈政传》载,朝廷于总章二年(669年)授陈政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古绥安地。因“众寡不敌,退保九龙山,奏请益兵。”《漳浦县志》的记载相同。这里没有说明“九龙山”在何处?后来,谈史的人常把九龙山与九龙江连在一起,且说陈政屯兵九龙江边时,插柳为营。因面,屯兵处的江亦称“柳营江”,把陈政与柳营江也连在一起。
  这里对九龙山在何处?不予探讨。但柳营江为什么称为“柳营”,是否陈政在江边屯兵“插柳为营”而得名,值得探讨。这个问题,从明清历次修篡的《漳州府志》也许可查到答案。
  (一)明正德《漳州府志》“柳营江”条载:“在县东四十里,旧志谓唐时宿重兵于此,因号柳营江。”所谓旧志,系指宋淳祜志。
  (二)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柳营江”条载:“跨江有虎渡桥,在城东四十里,二十七都地,唐时宿重兵于此,相传插柳为营,因号柳营。”
  (三)清乾隆《漳州府志》“柳营江”条载:“去城四十里,二十七都地。唐时宿重兵于此,相传插柳为营,因号柳营”。所载与万历癸丑志相同。
  据上所述,三则均有“唐时宿重兵于此”的记载,正德志由此而直接得出“因号柳营江”;万历癸丑、乾隆志多出一个注脚“插柳为营”,再得出“因号柳营”的结论。
  这里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唐时是谁在此地宿重兵?(2)“柳营”是否以“插柳为营”而得名。
  对于第(1)个问题,可再查《漳州府志》求得答案。正德志“虎渡桥”条载:“虎渡桥,即柳营江桥也。淳祜志谓……江曰柳营者,唐末王潮下泉、潮,辎重在是,尝宿重兵以守之,故有柳营之号。”这里明确指出,在江边驻宿重兵者是唐末时的王潮。王潮,字信臣,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为王绪部队的军正。光启元年(885年),随军至漳州,与诸将劫囚王绪,被推为将军。后攻下泉州、福州,据有福建五州之地,任福建观察使,升威武军节度使。卒后由弟王审知袭职。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传6主,共37年。自王潮进漳至闽国灭亡,首尾共59年。在这历史过程中,漳州人对王潮特别尊崇,因其曾在漳屯军,就称其屯军处为“柳营”,江亦称为柳营江。
  为了解答第(2)个问题,必须了解为什么要把屯军处称为“柳营”?这要从更早的史志来探索。所谓“柳营”是由“细柳营”转化而来。古有地名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有细柳仓,即西汉将军周亚夫屯军处,称细柳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书·周勃(子亚夫)列传》均有周亚夫屯军细柳的记载。简述如下。
  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屯军细柳,以备匈奴。文帝亲往细柳劳军,至营门,因无军令不得入,乃遣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传令开营门,请以军礼见。既入,按辔徐行,成礼而去。文帝曰:“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后来因赞誉军营纪律严明者为“细柳营”,也泛称军队的驻营地,以至成为典故。古代诗文中常引用这个典故。如隋明馀庆《从军行》:“风捲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唐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都是运用“细柳营”的典故。因此,“柳营”与“插柳为营”毫不相干。王潮屯军九龙江北溪之滨,其屯军地也被美称为“细柳营”,简称“柳营”,并称其江为柳营江,这是史书记载的历史事实。
  综上所述,在漳州屯军者是王潮,说是陈政,纯属附会;柳营江的“柳营”,系由“细柳营”缩简而来,称“插柳为营”,流于望文生义,读史者应详加审慎。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会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劳模风采、委员风采、群团组织、序言与跋、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千年古县展新颜——漳浦县城近五年建设综述》《厦深铁路(漳浦段)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圃人
责任者
陈政
相关人物
周亚夫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