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与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216
颗粒名称: 序言与跋
页数: 8
页码: 79-86

内容

《漳浦姓氏丛谈》序
  何友麟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姓氏,实际上是民族、国家的血脉根系,它盘根错节,支脉相连。俗话说,同宗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不同宗不同姓,五千年前是一家。说的就是中国人之间的认同感,亲和性,一家亲;说的就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来血浓于水的骨脉深情,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敬祖爱乡,敦宗睦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明珠,是维系中华民族长期“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所以说,姓氏文化,既是支撑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结构,也是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悠久传统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而记载姓氏文化发展流变的史料,自然被视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互相印证的典籍文献而倍受青睐。
  县政协主编的《漳浦姓氏丛谈》就是这样的一部地方姓氏文化文献。我们知道,福建自晋朝以来,先后有四次大规模的中原汉族“衣冠南渡”,移民入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原汉人是如何先后迁徙入浦,并逐步与当地闽越人融为一体,定居梁山鹿水之间的?这些轶闻史事,有的至今还是有待破解的谜团,有的虽然大体知晓,但尚未作系统的疏理和全面深刻的分析研究。《漳浦姓氏丛谈》本着“汲古纳新,批判继承”的原则,第一次将漳浦县的姓氏作为一种研究的形态,对古往今来漳浦姓氏的来源及具体分类,播衍及基本走向,源流及相互联系等诸方面的内容,逐一条分缕析,鉴伪存真,钩沉致远,撩开了千百年来漳浦各姓氏世系的面纱,再现了漳浦诸姓先祖先民们荜路褴褛,开基创业,生生不息的百代沧桑,是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其问世以后,必将极大地激发梁鹿儿女爱国爱乡的自豪感和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热情,从而促进漳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为广大漳浦籍台胞侨胞回乡寻根认祖提供及时的凭借和指南。可以说,《漳浦姓氏丛谈》是县政协向漳浦文明古县,向全县人民献上的又一份厚礼!
  在《漳浦姓氏丛谈》即将付梓之时,我有幸先睹为快,并遵嘱将粗浅感受形诸笔端,忝为弁言。不当之处,尚祈读者方家有以教我。
  2003年11月
  (作者系中共漳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
  一片冰心在玉壶
  ——陈桂味《参政余墨》序
  何友麟
  《参政余墨》是陈桂味先生调任政协漳浦县委员会以来,在参政议政之余撰写的“三亲”资料的汇集。这些资料所反映的,有他在县政府工作期间亲历的一些人和事,也有他在政协工作期间,临机受命,“尽职而又越位”,肩负县政府城建东线工程指挥重任的回忆;有对三中全会前后亲闻亲见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对比和叙述,也有社情民意的走访调查;有对地方史料史实的考证,也有宣传政协委员风采的篇什。陈桂味先生在县政协工作十六年,此前在县政府工作七年。可以说,《参政余墨》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二十三年来工作和生活的轨迹。
  陈桂味先生是在我县、我市机构改革中最早一批走上县处领导岗位的同志。在县政府供职的七年里,他工作勤奋,事必躬亲,好学不倦,不耻下问。其时,我先后在政府办、县委办工作,公事私谊,时有过从。他为人豪爽清廉,实事求是,喜欢直来直去,从不打太极拳,从不虚与委蛇。汇报工作,没有废话,没有客套,不会讨好,不会粉饰,也不会邀功。他有时又十分倔,认定的事理十驾马车拉不回来。然而他又是谦冲随和、风趣幽默的一个人,乐于也善于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团结和感染身边的同志。现在不少干部百姓一谈起他,还都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县长”。“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在漳浦,他是颇得口碑,饶有政声的。
  陈桂味又是我县、我市同级同年龄段领导层中,最早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走进政协班子的同志。那一年,他的足迹在经济建设的前沿消失了。然而,在人民政协的战线上,从此有了他忙碌的身影。县政协自第八届委员会以来直到今天,参政议政有声有色,协商监督全方位开拓,这与陈桂味的长期力辅力佐,竭尽股肱是分不开的。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文史工作,陈桂味更是倾心组织,身体力行,乾矻笔耕,持之以恒。修史明志,存史资政,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国语》、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这些史籍的传世,都是明证。在十几年里,陈桂味主持的文史委所编写的《漳浦文史资料》,多次获得省、市政协文史委的好评。《漳浦文史资料1~25辑合订本》、《漳浦县志(点校本)》、《漳浦滨海风光》、《漳浦村社要览》、《漳浦姓氏丛谈》等一部部较有价值的资料巨册次第问世,填补了我县地方史料、志书的诸多空白。——这或许是有关方面当初所预想不到的成果吧!
  陈桂味还是我县、我市同级领导层中,较早著书,整理撰写从政回忆录的同志。二十三年前,是时代的浪潮,把他们送上了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如今,他们陆续都到老年。陈桂味能在己届退休之时,静心回顾走过的足迹,梳理从政二十多年的感悟,对照时代社会的要求,重温父老乡亲的期望,淡泊名利,寻找差距,学会感恩,在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中不迷失自我,坚定人生的信念,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而当我们结合他所处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去解读他的人生轨迹,体味他的心路历程时,《参政余墨》这本并不算厚的册子,便有了一份新鲜独特的个性,有了一份厚重和沧桑。
  陈桂味先生要我作序,婉辞再三,终于应命。冒昧言之,且为小引,还望读者通人宥之。
  何友麟
  2007年元月28日
  (作者系原中共漳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
  岁月留芳
  ——吴开云《吴家纪事》序
  何友麟
  在漳浦县的地方干部中,吴开云先生是资格较老的一位同志。他17岁参加工作,22岁就担任副区长领导职务,是经过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锻炼、考验的可敬的工农出身的领导干部。吴先生在漳浦工作26年,在云霄工作9年,在漳州工作9年。1995年秋,61岁的吴开云先生税驾退休。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在退休近20年后的今天,吴开云先生撰写了回忆录《吴家纪事》。在书中,他回顾了自己80年来所经历的人生道路、工作轨迹,追忆了父母双亲以下一家四代人茹苦含辛,投身革命,追求光明,建设美好家园的百载沧桑。当前,各种世界观、价值观互相碰撞,互相影响。在物欲横流,世风浮躁的现实中,吴开云先生潜心回忆历史家史,总结苦乐人生,升华感悟启示,向社会传递出的,是一个家庭珍爱亲情,重视家风的正能量:是一个老同志坚持理想信仰,关心社会,热爱父老乡亲的赤子情怀。
  在吴开云先生身上,有着那一时代优秀干部所具备的才干和品德。他勤奋、坚定、干练,公道、廉洁、朴素。他参加工作时,文化程度小学四年、初中半年,在担任公社书记后,举凡大会报告,都自己动笔;不同场合的会议讲话,都能口若悬河,引喻列据,妙趣横生,这就不是一般工农干部所能达到的水准了。好学勤勉之风,他持之以恒,到老不辍。调市直机关工作之后,他深入学习研讨相关的政策、知识、文化,硬是把那段时期的统战外事侨务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朝野同欢。
  吴开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还体现出倾心关爱三农的优良作风。吴开云出身贫苦农民,自小在农村长大,农村的生活状况如何,农民们在想什么,他最清楚,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如何发展,他最为上心。你看在上世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六十年代,吴开云在他主政的南浦公社,敢于全面推广实施“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劳力出工“三挂钩”的增产粮食方案。文革期间,在“批林批孔”的1974年,在他主政的赤湖公社下决心发动群众开展赤湖溪整治工程,使沿溪五个大队旱涝保收。1978年至1980年,他在云霄县全力动员全县农村贯彻推行“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在落后地区东厦公社组织群众自力更生,以三年之期,整修加固濒危海堤,挖渠引水,大力扩增种、养面积,确保了长年种养双丰收。吴开云挂钩驻点的竹塔大队,原是他最揪心的全县闻名的“乞丐村”,也通过这次整治改造,一变而成鱼米之乡的富贵村。
  吴开云工作上最当行的一手,是他在复杂棘手的环境中处事柔性、灵活、适度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讲究引而不发,注重以人为本,追求终极和谐。他不跟风、不唯书、不唯上,遇事总是不疾不厉,迎难而上,独具法眼。这里只举两例:一是1975年解决漳浦水泥厂因生产事故命案,被人借口挑起群体闹事的事件。厂长王某被社会派性群众围困,随时有可能酿成更严重的群体性灾难。其时身为县委副书记的吴开云找来公安局党组成员柯某一起赶赴现场,经过一天一夜耐心的疏导教育,平息了围困事件。二是80年代初吴开云在云霄县主政时,化解该县宗族势力干扰时政的社会矛盾一事。云霄方、张、吴三大姓宗族问题由来己久,县委决心解决这个难题。县委一班人经深入调研,区分各类不同矛盾,工作做细。经过几年努力,宗族堡垒一一攻破,宗派势力分崩离析,云霄社会宗族问题从此逐步淡化,走上正轨。可见吴开云运用这个方法很有个人特色:或借力抵力,或敲山震虎,或巧用人脉;苦口婆心,因势利导,团结教育;最后精诚所至,矛盾化解一一深得跃如之妙!
  吴开云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同志。其为官为人,深受同僚朋辈折服,亦常为当地干部群众津津乐道。古人有言,“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今人有谚,“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吴开云退休以来,风烟已去二十年,经过若许春秋光阴的过滤、沉淀和甄别,“政声”和“口碑”应是较为可信的了。只是民间草根尚有微言,谓以吴先生之资历,退休前未能享受二线副厅以示慰勉,似乎有欠公允。有人询及此事,吴开云只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表情恬淡自若。或许,笑声中,他想起了当年“不为也,非不能也”的人格底线的坚守?
  可乡亲们仍然惦念着吴开云先生。凡他工作过的地方,总有不少朋辈晚辈叩门来访。今年春天,就在最近,赤湖镇老龄委受父老乡亲们委托,专程向吴开云先生送来“岁月留芳”匾额,感念吴开云先生当年整治赤湖溪排洪防旱9200亩,有效灌溉4300亩,至今旱涝保收40年的恩典。“岁月留芳”,多么美妙、沧桑、真挚的词语,这不就是前头所谈的政声、口碑的形象表达吗?不就是吴开云先生一家四代人发扬红色传统,注重以身立教,传承革命家风的形象表达吗?于是我想,就用它作为我这篇拙文的题目吧——“岁月留芳”!
  2014年4月10日
  (作者系原中共漳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会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劳模风采、委员风采、群团组织、序言与跋、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千年古县展新颜——漳浦县城近五年建设综述》《厦深铁路(漳浦段)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