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96
颗粒名称: 劳模风采
分类号: K828
页数: 31
页码: 25-55
摘要: 本文主要展示了不同类型劳模的风采和事迹。这些劳模包括在生产、工作和社会服务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以及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普通劳动者。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劳模的跟踪报道,包括他们的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社会评价等。这些劳模的事迹不仅展现了劳动者的风采和价值,也激励着更多人积极投身到劳动中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漳浦县 劳动模范 人物

内容

弘扬劳模精神 续写美丽人生
  漳浦县劳模协会按语:
  金浦大地,英模辈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涌现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人物。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以荣誉为动力,不骄不躁,不停前行,不断再创佳绩,再铸辉煌,再攀高峰,有的仕途升迁,有的事业发达,有的热衷公益,有的助人为乐,有的……继续书写入生壮丽诗篇,驰骋在构筑中国梦的征途上。
  为了让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劳模、认识劳模,我们在劳模群体中,选择部分“精彩片段”,借助县政协《文史资料》这一园地,将陆续展现各级劳模获得荣誉后更美的风采。
  2014年10月1日
  黄全和在路上
  ——全国劳动模范黄全和跟踪
  邱秋月
  黄全和,旧镇狮头村人,1947年出生,现任福建全和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给了他累累硕果:1997年被评为漳浦“双十佳”人物称号,1998年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被省政府荣获交通建设“年万里农路”贡献奖,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八闽慈善奖”,2008年被评为“感动漳州人物”,2013年被漳浦县委县政府评为“慈善之星”人物……
  黄全和一直在路上:在路上劳作、在路上行善、在路上思索、在路上探究……
  (一)
  他在路上劳作、拼博。黄全和的施工队伍是一支打硬仗的队伍,拉得上、打得下、过得硬的队伍。省里、市里、县里在交通工程抢险救灾或突击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全和。2008年8月份,省市要在我县马口花博园修建停车场。停车场的建设必须把一处国道外移,要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重新建设一段国道,真是时间短、任务重。为了不误花博会的召开,市公路局把施工任务交给黄全和。他接受任务后,一边马上组织人员、机械当即进场,一边还协助征地拆迁人员,走家串户做好思想工作,使该工程比较顺利完成。
  2012年4月,县政府为了迎接省委、省政府开展经济建设五大战役评比,决定修建3公里长的郊野公园彩色路面道路。当时正是雨季,要在田地上修建道路,其难度之大是众所周知的。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请黄全和参与商讨修建方案。与会人员感到黄全和有在恶劣地质、地理条件下修造道路的经验和方法,而且能打硬仗,当即把施工任务交给他。他按时高质量地建设好工程交付使用。省市领导路过该路段时赞誉道:“花少钱,办大事”。
  2013年6月,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海月岩旅游景区建设,决定要赶在中秋节前完成土楼至海月岩景区长2.5公里、宽平均6.5米的柏油道路的施工任务。面临时间短,速度紧、任务重的实际困难,县委、县政府指定由全国劳模黄全和承担施工任务。黄全和接到任务后,只讲任务不讲困难,只讲时限不讲条件,带着腰椎盘突出的病痛,亲自带领施工队苦战70多天,提前近个月按质按量完成柏油道路施工和景区700多米长环景区道路的铺设任务。
  (二)
  他在路上行善,造福乡梓。他在家乡狮头村投资90多万元,建造自来水设施,让父老乡亲告别了一担水肥挑到田里浇菜后带一担池塘水回家饮用的历史。他建设村道和公共设施,修复文物,美化、绿化狮头山,建造了我县第一座村级农民公园。
  他出资赞助和着手建造狮头村周边的白沙村、桥头村、埔美村、后坑村、狮屿村的水泥村道;他不怕山高坡陡路难造,为老区人民建通途;先后为梅竹、梅宅、东罗、刘坂修路建桥:还惠顾了云霄县火田镇一个老区村。他铺路造桥捐资超千万元。
  他扶贫解困,每年资助四十名以上的学生,是全县资助贫困学生最多的人。2014年初,当他得知县实验小学一位12岁学生患了白血病正愁于高昂医药费时,即捐上20万元。
  他尊老爱幼,为狮头村500多位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日常娱乐活动经费;向村里36位贫困孤寡老人发放零用钱,每人每月200元,每年资助黄氏宗亲特困户20万左右。
  他的善行善举枚不胜举。2011年省政府授予黄全和《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
  (三)
  他在路上思索,为祖国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欢欣鼓舞,为本地区在发展中、在前进中的不足或欠缺而思索,认真履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责,先后提交代表的建议、意见提案如下:完善道路标志;扶持本地企业;敬老尊老是美德;建议代表、委员认真履职;教师异地任教;加强农民工管理;加强农村饮用水监控;加强农村法制宣传;企业老总应有义务帮扶弱势群体;规范道路工程建设管理;采用施工、监理、设计问责制等。受到重视和肯定。
  他在路上探索,成立《黄全和创新工作室》,他先后获得“公路桥梁检测车”、“沥青减速带”两项国家专利。
  他针对桥梁与路面接合部经常发生沉降“跳车”的顽疾,采用“拌泥法”解决了长期困挠的问题。他的“调换沥青路面层与中层喷油量”得到推广,“将旧T型砼梁用于新桥铺用”得到采纳,节省了投资;“采用沥青灌缝方法解决水泥砼路断板病害“等等创新,提高了公路工程质量,简化了工程手段,节约了大量工程资金。
  这就是黄全和,漳浦县的全国劳动模范。他在被授予全国劳模前,是那样的实干、多思、奉献。他在被授予全国劳模后,更是燃烧自己,照耀乡梓,行善人间。他一直在路上,在路上劳作,在路上行善,在路上思索,在路上探究。
  雄风依旧在壮志谱新篇
  ——全国劳动模范薛艺华跟踪
  郑梧桐
  薛艺华同志1987年担任下垵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人们称赞他是“海岛‘领头雁’,渔村好书记”。1993年获漳州市劳动模范、2003年获福建省劳动模范、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他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20。世纪90年代,他带领下垵村民开发“海上田园”,把昔日贫困落后的沿海渔村变成漳浦县的首富村。但他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继续谋划发展,首创海带套养扇贝、扇贝套养羊栖藻的“艺华模式”,使该村养殖面积扩大到4500亩,又于2009年引进高优养殖项目,更新鲍鱼品种,发展大海吊养鲍鱼2600排,使全村养殖业总产值达2.8亿元,人均产值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0元,村财收入140万元,实现了历史上新跨越。
  他是“海西”建设的“排头兵”。开发古雷港,是“海西”建设发展战略。开发古雷港,下垵须先行。他胸怀大局,尽心尽责服务于“海西”建设。2004年,投资5亿元的广东珠海一德石化项目选址下垵村,开始时,阻力重重,他带领村两委干部,积极主动配合县、镇工作组,耐心细致做群众思想工作,化解矛盾,排除阻力,使这一大型项目顺利落地施工兴建。2007年,疏港公路龙口至下垵段被古雷港区列为重点配套项目,下按村涉及到被拆迁的鲍鱼场有20多家,他亲自挂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顺利完成了征地、拆迁、赔偿等工作。2009年4月开始的下垵村1600亩征海任务,是开发古雷港大型深水码头的“第一炮”,关乎古雷港建设大局与民生大事,他带领两委干部,下沉海区,掌握实情,走家串户,宣传引导,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工作,顺利完成了1600亩征海、养殖搬迁补偿任务。2012年初,省委书记孙春兰、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到下垵视察,称赞该村工作做得好。此后,他又带领村干部完成了110亩山地征用任务和8家鲍鱼场征用拆迁任务,为古雷重大石化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他是古雷房屋征收的“润滑剂”。2013年5月,随着古雷石化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古雷房屋征收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他主动融入古雷房屋征收工作,带领村两委干部日夜蹲点房屋征迁村,充分利用人脉资源,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通过倾听搬迁钉子户的诉求,了解上访户的心声,耐心疏导,解惑释疑,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动员84户征迁对象签了约,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
  从市级劳模到全国劳模,他一路走来,是劳动与汗水艰辛付出的结果,是坚持与努力绽放光彩的结果。
  见义勇为 救死扶伤
  ——省劳动模范林宙旺跟踪
  黄以结
  林宙旺,1946年1月出生于漳浦县古雷镇,1964年2月入伍,曾任过漳浦县公安局局长。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任漳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队长。1994年7月任县委政法委副书记。1980年,他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国家公安部授予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倾心于人民群众的安急,续写劳模新篇章。下面,略记他在漳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任职期间的见义勇为两件事,彰显他接爱民助民的崇高品质。
  1993年3月的一天,林宙旺欲从漳浦赶回漳州上班,路经国道324线查岭地段,此时是上午六点半钟,天己经亮了,看见前面有三名女工模样的人躺在公路上,一些围观的群众的七嘴八舌地议论。见此情境,林宙旺马上叫司机停车上前,问清情况,获悉是一起交通肇事案件,肇事者是从福州开来的货车,才逃逸不久,估计仍在漳浦县境。他一方面派司机往广东方向追赶,果然在漳浦大南坂324线路段截获,交由大南坂派出所转交警大队处理;另一方面,他向过路的司机求救,两辆过路小车硬是不停,最后一辆货车停下,在过往群众的协助下,他将伤者紧急载往漳浦县医院抢救,其中一名女工受伤过重身亡,另两名女工得救。事后,死伤者家经多方打听到林宙旺家,登门向他表示十分感谢!
  同年国庆节,恰逢农历八月中秋,长桥镇东升村陈某某用自行车载其女儿到长桥供销社购买新鞋后,欲返回东升村,在324国道长桥市场出口处,被一辆福州客车撞翻,肇事者造成事故后逃逸,当地群众呼拦十多部过路车辆,都不愿停车,陈某某当场死亡,其女儿亦受伤。此时己是晚上七点多,恰巧林宙旺从漳州返浦,看见围观群众及卧在公路边的两个人,他急忙叫司机停车,上前经查看男人眼睛瞳孔散大,已经死亡。小女仍有体温,但昏迷不醒,二话没说当即将遍身血淋淋的伤者抱起,用自己的小车载死者的女儿前往县医院抢救。并马上通知交警大队领导到县医院来,接手此案。伤者由于伤势严重,先后在漳浦医院、漳州175医院住院治疗两个月才恢复健康。当时伤者才17岁,现己结婚育儿。如今,每年中秋节来临,她会偕丈夫带上中秋饼等礼物,千感万谢救命恩人林宙旺。
  当前,有些人为避嫌瓜田李下,见受伤的群众不敢施救,致使伤者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造成无可挽回的伤亡。而林宙旺同志能够见义勇为,勇救受伤群众,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特别有意义,其精神特别可贵。
  爱心接力 扶困助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永远跟踪
  郑梧桐
  邱永远,1963年出生,1983年加入公路队伍,1995年起至今担任杜浔公路站站长,201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担任杜浔公路站站长后,所辖养路段平均好路率达90%以上,从1995年起,所在单位连续5年被漳州市公路局评为“先进班组”。他的事迹曾编入福建省公路史《岁月如歌》一书。
  改革开放政策带他走上了致富路,80年代,他向集体租用了40多亩闲地,种植榕树,松阳树等,由于耕作有方,收入可观。钱袋子鼓起来后,他热心公益,乐善好施,至今累计捐赠当地教育事业、老人福利事业和乡村道路建设有20多万元。他心系职工、关爱职工,职工家庭发生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相助。
  荣誉成为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获得荣誉后,他将爱心向扶困助学延伸。在县城,有一个与他素不相识的单亲家庭,丈夫患癌症逝世,债台高筑,妻子是绥安镇清洁工,仅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2004年,其子林某某考上上海理工大学,正当愁于经济困难难圆大学梦之际,经工会牵线,他与该学子结对帮扶,从2004年起,每年平均资助10000多元直至博士毕业,9年间资助近10万元。2009年,在杜浔,他知悉当地一个贫困家庭,丈夫早逝,妻子瘫痪,生育两女,家庭生活仅靠大女儿打工收入维持,二女儿余某某考上泉州卫生护理学院,他便伸出援手,与她结对帮扶,每年资助10000元左右直至2013年完成学业,4年间资助近4万元。
  当问及是否将扶困助学之举延续下去,他满口回答“会”。他说:“做人要有爱心,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舍得感情投资,感情投资就象往银行里存款,你存得越多,得到的利息也会越多。”接力助学,正是他爱的奉献。
  从村官到民营企业家
  ——省劳动模范林树森跟踪
  蔡陈忠
  林树森,绥安镇人,中共党员,1946年出生,曾任中共绥安镇绥西村支部书记。改革开放以来,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守法致富,并带领全村群众充分发挥绥西村(社区)的区位优势,走二、三产业的路子,发展个私企业,使绥西村成为本县第一个亿元村。他本人于1993年至1996年两次被省乡镇企业局、省乡镇企业协会等授予“福建省乡镇企业家”荣誉:1995年9月,被县人民政府授予“捐资助学、造福子孙、为发展我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称号。2002年分别获漳州市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
  2006年卸任绥西村党支部书记以后,转战商场,自筹资金创办漳州漳孚彩印开发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呕心沥血致力于企业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己建成一座1万多平方彩印厂。现有工人100多人,特别是技改后,公司遵循“优质、高效、重才、创新”的宗旨,得以产品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向国家交纳税收不断增加,由原来上缴100万元提高到近五年来每年200万元以上。漳孚彩印开发有限公司回馈社会的慈善之举也一直坚持着,捐给慈善会10万元,以资助困难学生就学,现己大学毕业8人。他乐施好善,共捐资助教、公共设施和救灾等近30万元。
  林树森同志还兼任县商会会长和连任两届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他能够协调团结商会、协会一班人,围绕县委工作大局,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他还连任五届县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为经济建设出谋献策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带头和号召下,会员投资(自己捐资6万元),建成一座778.6平方米的商会大楼。五年来,县商会还帮助80多家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调解企业经济纠纷45起,接纳国有企业下岗人员1600多人。组织48位民营企业主两次出国考察商务,还有26次参加省内外产品展销会。商会为公益事业捐资40多万元,资助21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等。1990年以来,县工商联(商会)先后被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人事厅、光彩事业促进会和漳州市工商联分别授予“光彩事业先进集体”、“全省工商联系统先进单位”和“漳州市工商联先进单位”;1999—2002年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支农先进单位”、“抗旱工作先进单位”和“服务个私经济先进单位”。他本人被推荐为漳州市工商联(商会)50年大庆表彰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以文为伴 情结艺苑
  ——省劳动模范黄以结跟踪
  郑梧桐
  黄以结,绥安镇人,1938年出生,1961年入伍,长期从事文化工作,1984年担任漳浦县文化局局长,1994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先进工作者,确认为省劳模。
  他从县文化馆到担任县文化局局长十三年期间,始终以饱满的创作热情,笔耕不辍,驰聘文坛,先后主编或编著《漳浦史话》、《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书,编撰现代潮剧《新事新办》,现代芗剧《一袋谷子》、《风波》并获奖,其诗篇广泛流传,至今仍为读者吟咏传颂。
  他于1999年退休后,仍乐此不疲,默默耕耘文化园圃,极力发掘地方文化遗产,继1993年编撰出版《漳浦史话》第一辑之后,又续编增订版。《漳浦史话》虽是乡土文史资料,但不失博览漳浦历史之精萃,其内容涵盖人物春秋、文物天地、文化纵横等,内容详实,值得一读,现已完成初稿17万多字,不久将付梓出版。这对于丰富漳浦乡土文化,激发人们爱国爱乡情感具有很强激励作用。同时,主编《漳浦打石山黄氏族谱》。他又于2012年出版《千秋楼集》家谱一书,以一个文化人对人生的感悟启迪后人,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令人感慨不己。他还从2013年起,接受县老年大学聘请,担任老年大学讲师,以《漳浦史话》为蓝本,给老年人讲授漳浦史事人物,民间故事等。课程每周一课,每课时1个半小时,共安排18讲,现已授课10讲,这对丰富老年人历史文化知识,以史为镜,继往开来,唤起热爱漳浦、建设漳浦的热忱很有启发意义。
  退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自己所钟爱的文化事业上,以文为伴,情结艺苑,这就是黄以结。
  以义养利 德济天下
  ——漳州市劳动模范梁加辉跟踪
  刘钦赐
  梁加辉,男,1965年出生,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双溪村人,福建省四通物流集团董事长、漳州市人大代表、漳州市工商联(商会)执委、漳浦县政协委员、漳浦县工商联(商会)副主席。2009年荣获“漳州市劳动模范”称号。他坚持“诚信第一、服务至上、科学管理、追求卓越”的企业宗旨和“厚德载物,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从1991年开始从事物流及运输行业至今,他经营的福建四通物流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发展成一家集物流业务、仓储、运输、汽贸、检测、维修服务为一体,具备完善的物流管理与配套的大型企业。公司拥有集装箱及大中型货运车辆600多部,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多家分公司,物流网络遍布珠三角、长三角。
  作为公司的领导者,梁加辉潜心研习国学经典,热心推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1990年,他开始从事货物中转,随后在寻找公司落户之地时,一句“要运输,到漳浦”的顺口溜,让他决定扎根漳浦发展。他说:努力为我们漳浦乃至漳州周边地区的物品流通服务,让它更加快捷、安全、方便、实惠,这就是四通物流的企业发展目标。梁加辉认为企业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应以“德行为本”。在四通,对员工的要求就是要做事先做人。对于招聘,公司更注重对人才德行的严格把关,其身有缺点没关系,但公司不欢迎不孝父母之人。公司长期以培养物流人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对员工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和培训,每星期二晚上都组织员工学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各员工,公司每月额外提供200元、员工自支200元,汇入其父母银行账户,以此作为员工父母的孝养金,鼓励员工尽孝悌之道。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四通集团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物流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员工的道德修养,通过员工为客户提供诚信和专业服务,由内而外地推进四通的品牌建设。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梁加辉积极参政议政,不仅提出《关于在我县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优秀提案,而且身体力行为经典文化的教育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看来,国学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立德树人,为此投入热情和财力很值得。2010年9月份,梁加辉向全县中小学捐赠经典文化书籍10万余册,让全县中小学生人手一册,校园掀起重温经典热潮。2010年他征地270亩投建福建四通物流集团新址,专门腾出一幢楼,建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全县中小学教师及文化界人士、物流同行从业人员、大学生等提供学习与交流场所。从2013年10月至今,该培训中心已成功举办18期,免费培训达2000多人次,成为我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主阵地。用他的话说:“我只是把每年几十万的租金用在传承国学上而己,这是力所能及的事!”此外,四通集团在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安置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复转军人就业,捐资50万元为家乡老人建设敬老院等。梁加辉说,他的公司很快就要全部搬进新址,未来他将在公司旧址筹划建设一座国学幼儿园学校和一座老年公寓,最终把所有的营利全部用于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及其他社会公益。梁加辉表示,四通的目标,并不是企业本身做得有多大,而是要让四通的理念得到多数同行的认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由于坚持诚信经营和努力回馈社会,四通物流2009年公司通过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荣获国家级物流3A认证,为漳州市首家国家级认证的物流企业。先后获得各级各有关部门授予的“AA级信用企业”、“诚信企业”、“诚信单位”、“重合同、守信用”、“抗震救灾、奉献爱心”等证书和荣誉称号。2012年8月,梁加辉还被评为“诚实守信福建好人”。
  扶孤助寡 德善好人
  ——漳州市劳动模范林莲花跟踪
  刘钦赐
  林莲花,女,1931年出生,漳浦县深土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5年10月被选为深土镇敬老院第一任院长,她20多年如一日,不辞辛苦,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一群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她的善行如丹山雪莲般纯洁留香,1993年获漳州市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感动漳州十佳人物”,并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榜”。
  20年来,她既当院长,又当炊事员、服务员、保育员,大小事都靠她一个人料理。平日里有的老人身体差,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是她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端水送饭擦身子,喂汤喂药顾冷暖。这些年,林莲花除了要照顾十几个年迈无人照顾的老人外,还收留了好几个不大正常的“精神病”和痴呆的残疾人。如东庵村林某,从小就有智障,而且父母双亡,生活不能自理,受到刺激就发病,经常打架骂人,是远近闻名的“疯乞丐”,林莲花收留了他,像母亲般地关心、爱护他,使他获得了新生。还有90岁的陈解放老人,大沃村35岁的痴呆残疾人王某、李某等都被接到敬老院。可这些痴呆残疾人很难侍候,经常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怪举,如爬到树上、墙上或是溜到院外,有的甚至走失。有一次,李某溜到院外找人要烟要酒,听到林莲花在呼唤,竟往后山跑。70多岁的林莲花不顾一切,呼喊着追上去,结果从山上摔下来,造成大腿瘸了,但她依然无怨无悔。可以说,为了照顾好这些老人,林莲花真是操碎了心。
  由于没有帮手,每天凌晨三点,林莲花就起床,喂猪喂鸡喂牛,煮饭打扫卫生,接着伺候老人们用早餐,忙完又去收拾院里2亩多的菜园。在她的菜园子里,各样时令蔬菜,瓜果都有。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改善院里老人的生活。20年来,林莲花先后为敬老院创收5万多元,全部用来补贴老人的生活,为老人添置衣被、日常用品,还有购买补品。
  敬老院院长不是在编干部,林莲花每月领的工资也才300多元钱。这些钱她都用在敬老院里。平日里,她全身心扑在敬老院,虽然她家离敬老院仅10公里,可她每年回去和家人团聚的次数少得可怜。她有腿病,经常痛得不行。子女们劝她休息疗养,她却始终放不下敬老院里那群孤寡老人和痴呆残疾人。
  正是林莲花的悉心照料,敬老院成了“长寿院”。老人们个个满面红光,健康长寿。这二十几年中相继去世的10位老人,年龄都在85岁以上,有三四个都活到了上百岁。正是林莲花的辛勤付出,敬老院旧貌换新颜,成为房舍整洁、鸡鸭成群、牛儿膘壮、花果飘香的生活乐园,先后多次被市、县评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丹山脚下真情无限,敬老院中爱心可嘉。林莲花在平凡的工作中用她的爱心履行了自己对党的诺言,用她的爱心书写了一位农村基层共产党人的忠诚——奉献不已、鞠躬尽瘁,在漳州大地上奏响起“大爱无边、真情无限”的赞歌。
  在“扬帆”路上 他一直在坚守
  ——省劳动模范蓝添养跟踪
  郑梧桐
  他是武平县人,1984年出生,2005年加入漳州一帆重工有限公司,现任公司物资保障部兼基建办经理,2010年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当选首届“十佳漳浦先锋人物”,2013年获省劳动模范。是我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外来工”。
  2014年,对于一帆重工来说,是一个生产转型的关键一年。年生产任务由原先的4.5万吨提升到7万吨,员工数由原来的1300人增加到1700人。这对于物资采购部和基建办的负责人蓝添养来说,意味着工作量将增负1倍以上,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他发扬劳模“敢拼才会赢”的可贵精神,铿锵有力地回应:增效!创新!提速!
  增效。物料采购供应是生产经营前必要工序,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在工作中,他坚持“三多”:多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多了解一线需求信息,多掌握物质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供货周期。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采购资金总额比2012年下调了8%,节约了200多万元。完成了年初设定的同比2012年采购资金总额下降100万元以上的目标。
  创新。为了保证2014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公司决定对二期车间延长75m。面对屋面水槽原设计为彩板制作,受沿海环境的影响,容易腐蚀,彩板天沟最多使用3年,经过他对环境了解并与设计院沟通,改成不锈钢水槽,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这一小小的改动就为公司省下三年后更换的成本。由于施工计划安排周密,员工齐心协力,从去年9月25日开工至12月25日完工,原计划120天,结果仅用90天就完成。
  提速。为了应对2014年生产目标,需要解决引进人员的住宿和生活问题,经公司研究决定,在生活区再新建一幢容纳600人住宿的7层宿舍楼,建筑总面积为5814m2。自2013年11月份开工动土以来,截止今年3月份,在他精心安排建设计划和督导下,已完成了6层结构,3月底前可以完成7层封顶工作,砌体工程已完成四层,计划6月底前全部完成,施工周期180天,施工投资资金约1000多万元。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比速竞赛。
  2003年,他获得了荣誉的“光环”,2004年,他收获的是劳动的果实。在员工们的眼里,他是“拼命小蓝”,在他的心里,装的是“扬帆”梦,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一直坚守着,努力着。
  他在计生岗位上奋战二十三年
  ——漳州市劳动模范王丽木跟踪
  蔡陈忠
  王丽木,中共党员,1941年生,官浔康庄村人,1958年入伍,1990年起担任长桥镇分管计生、政法党委副书记。长桥镇的计生工作曾被市政府授予“三无镇”(无计划外生育、无早婚早育、无大引产)称号。长桥镇计生协会工作曾被国家计生协会评为先进单位。他本人获得省政府计生先进工作者二次,国家计生协会先进个人一次,市委市政府计生先进个人6次。2005年被确认漳州市劳动模范。
  他2001年退休后,镇党委、政府决定留任长桥镇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之职,当一名志愿者,继续为计生工作发挥余热,施展才干。王丽木不负众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计报酬,不讲得失,退休至今又在计生岗位上干了14年。
  他担任计协专职副会长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好做实了几件事:首先抓健全计生队伍建设。全镇共有27名计生志愿者,2013年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培训女组长71人,为计生工作加强了领导力量;创建了54个“五好小组”,做到稳中求进,提高计生协会工作全面水平。其次抓生育关怀活动。生要关心,育更要关怀,生育、生产、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计生户更要帮扶。确定帮扶对象共有123户。组织27人帮扶志愿者,为他(她)们发展种植、养殖、运输,经商提供技术、信息。对妇科病324例、不孕症2例及时组织治疗。同时为计生户办理意外保险506对,对大龄青年婚姻搭桥牵线7对,2女户招婿6对,帮扶计生困难户子女就学10人,赞助资金8600元。三抓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全镇树立幸福家庭示范户40户。教育成才示范户44户,守法致富40户,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把计生工作和文明建设一同抓起来。
  2011年、2012年,国家计生协会领导到长桥协会进行调研,杨一学常务副会长说:全国在“125”规划中,有五分之一的协会会长、女组长、会员能达到长桥协会水平就很不错了。这是对长桥镇计生协会的肯定,也是对王丽木同志的褒奖。他先后二次被市计生协会评为先进志愿者。
  长桥镇计生工作始终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保持我县乡镇计生工作一面旗帜,王丽木功不可没。
  观书到老眼如月 得句惊人胸有珠
  ——漳州市劳动模范洪宝贞跟踪
  郑梧桐
  洪宝贞,女,杜浔镇人,1944年出生,杜浔小学退休高级教师,1993年获漳州市劳动模范。
  她于1996年退休,但退而不休,仍在有生之年挥洒余热,无私奉献,以一个劳模的可贵品质诠释“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
  她热衷于农村“扫盲”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村妇女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日益迫切,为了满足文盲妇女的需求,她决然在自家院落办起了扫盲“妈妈班”,每年一期一班,每周一、三、五开夜课,给文盲妈妈义务施教,识字学读,从1996年始至今从不间断,现己“毕业”10多个班,有700多位学员摘掉“文盲”的帽子,能识字熟读600-700个常用字。
  她热心儿童文化艺术的教育工作。她能歌善舞,退休后,镇妇联聘她为幼儿教育义务辅导员,负责对镇里几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传授艺术和幼儿艺术表演的指导,尤其每年“六一”儿童节的节日编排工作,她尽心尽责,不讲报酬,还时常个人出资为儿童采购布料,缝制衣服。虽然累些,但每当演出看到那些天真活泼儿童的精彩表演,她心里总是乐滋滋的。更为可嘉的是,受她影响,其丈夫也热衷于文化艺术的传播,其丈夫擅长民族乐器,1997年还为漳浦县芗剧“保婴记”赴京汇报演出担任二胡、扬琴、琵琶演奏手。
  夫妻俩对农村文化艺术的钟爱和奉献,赢得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肯定和赞扬。2007年分别被漳州文明委授予“漳州市基层文化中心”和漳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授予“漳州市宣传文化中心户”的牌匾。这是对她一家的回报和致意。
  她热诚服务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她在校履职时,曾有过党务工作的经历,镇党委推荐她出任漳州联侨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她积极热烈地接受这一光荣职责,从1986年以来,她根据公司的生产实际,每月召开一次员工座谈会,分析公司的生产走势,动员员工关心企业生产经营,同时,不定期对员工开展党章党规、职业道德、社会伦理等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其间还发展30多位党员。
  夕阳红,照映了她晚年的生活轨迹。在夕阳大道上,她奔波不息地前行。“想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果实累累的老年,我就必须不断努力”,她如是说。
  他是县劳模协会粘合剂
  ——缅怀省劳动模范黄亚辉同志
  邱秋月
  黄亚辉,龙海县人,中共党员,1938年10月出生,1953年10月入伍,曾任漳浦县物资局局长、县财委主任。
  他在职时,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拼搏,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任县物资局长8年,年年被评为全省物资系统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省物资厅授予优秀经理称号,1989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获省劳动模范。
  黄亚辉一生心胸坦荡,热心公益事业,善于做人的工作。真是个喜怒笑骂任由他,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2001年县劳模协会第二届理事会选举,全体会员一致推举黄亚辉为劳模协会会长。
  我县劳模协会组成人员之众(有农民、工人、艺人、公务员,有男有女),年龄相差之大(有百岁老人,也有二、三十岁年轻人,老中青都有),被授予的时间跨度之长(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地理分布之广(涵盖全县各乡镇),文化程度悬殊之巨(文盲、小中大学毕业者都有),行业涉及之多(农工商学兵各条战线的人都有),是其他协会所难企及的。没有黄亚辉那样的工作热情,无私奉献,那样的坦荡豪放,劳模协会很难成为整体。他是劳模协会的粘合剂。
  他勇于担当,善于开拓,聘请专职服务人员,建立日常工作制度,设置固定办公场所,设立劳模荣誉榜,筹集活动经费,改变了过去无场所,无人员,无制度,无光荣榜,无经费的“五无”状况,使劳模协会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工作轨道。
  他注重落实党和政府对劳模的优待政策,开始实行每年对劳模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他注重关心劳模的生老病逝,开始建立对劳模患病住院、逝世的走访慰问活动制度。
  他注重弘扬劳模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2002年,我县发生百年不遇的旱情,他组织全县劳模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抗旱救灾中,并发动捐款共20000多元,支援抗旱救灾,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组织全县劳模向灾区献爱心,伸援手,踊跃捐资近50000元。
  他注重丰富劳模的政治生活,开始组织劳模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先后带领劳模上漳州、芗城、龙海,下诏安、云霄和广东省等地参观,了解改革开放发展情况,开阔劳模的视野。
  2005年,漳浦县劳模协会被市劳模协会授予先进单位。
  黄亚辉任县劳模协会会长近十个年头,于2010年2月因病与世长辞。在任期间,他开拓进取,辛勤耕耘,为县劳模协会打下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使县劳模协会的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稳步更加完善更加健康地发展。他是劳模协会粘合剂。
  默默耕耘文博田地
  ——缅怀市劳动模范王文径同志
  黄以结
  王文径,福建省惠安县人,他于1952年12月21日在洛阳镇杏田过溪村一户颇有名气的农民家庭诞生,其父行过医,因家庭的薰染,日后王文径在漳浦大南坂农场当过赤脚医生。他从惠安来到漳浦,也缘于在大南坂农场工作的大哥王文铮。他于1968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万安农场、大南坂农场、大南坂农场文化站、县文化馆和县博物馆工作。从国营农场的一名农业工人成为一名研究成果丰硕的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2011年2月,病魔夺去了王文径的生命,此时离他退休年龄还差一年零10个月,可谓英年早逝。
  辛勤劳作结硕果
  他当漳浦县文化馆文物干部和任县博物馆馆长期间,主持或参与对商周遗址和东晋、唐、宋、明、清50几座墓葬的清理发掘,十几座古窑址的调查,200余座古城堡、土楼、庙宇的测绘。主编井出版了《漳浦历代碑刻》、《漳浦窑》、《城堡和土楼》、《黄漳浦文集》、《漳浦王氏宗谱》等专著。
  王文径还结合博物馆的工作实践,撰写了《漳浦宋元窑址》、《漳浦赤土窑址》、《闽南所见漳窑瓷器探讨》、《明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漳浦的玄天上帝崇拜》、《漳浦的妈祖崇拜》、《漳浦的蓝姓畲族和台湾的关系》、《祖孙提督、府第和家族》、《漳浦原生殖石刻崇拜和少数民族》等论文60余篇,或发表于全国及省一级《考古》、《东南文化》、《福建文博》等杂志,或参加各级的研讨会,包括应邀赴新加坡、台湾等地作学术交流。其中,卢维祯墓抢救性发掘的时大彬紫砂壶、明万历菱形珠木算盘以及其他墓葬发掘的陈鸣远紫砂壶等12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十分难得
  王文径敬业爱岗,默默奉献,勤勤恳恳,俭朴一生,为漳浦县乃至漳州市文博的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于2000年获评为漳州市劳动模范,是漳州市管拔尖专业人才。是县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县政协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自学成才多才艺
  王文径的一生与文博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生前他的职称是副研究馆员,相当于大学的副教授。他还被吸收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福建省考古博物学会会员、福建省钱币研究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文学协会常务理事、漳浦县文学协会主席。这些名誉都是他勤奋学习、拼命工作取得的,可谓实至名归!
  可谁又知道王文径的学历仅仅中专肄业,他取得的业绩靠的是夜以继日的学习,靠的是常年累月的实践得来的。
  可谁又知道,王文径不仅在文博事业上有所建树,在文学创作、美术篆刻也小有名气。他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作了《寒夜里的呼唤》、《五年祭》、《曜变》、《秘色瓷》、《玉带井》、《啊,大榕树》等多篇短篇小说,并在《福建文学》、《厦门文学》、《文学青年》、《芝山》等刊物上发表,其中《曜变》入选《福建文学四十年·短篇小说卷》,足见当时他在福建短篇小说创作文坛的地位。他还创作了为数不少的歌词和电视专题脚本,如《榕颂》、《话说漳浦》等,为宣传漳浦的先贤以及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他还自1980年以来,在《光明日报》、《福建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几枚篆刻,笔者有幸得到的“以结”两字的印章,是他篆刻的,如今睹物如见其人,不禁感慨系之!
  风清气正的博物馆长
  1991年3月底,适应形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成立漳浦县博物馆,王文径为首任馆长。他是一位尽职合格、风清气正的馆长,经常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上山下乡考察文物点,有一次上级领导要来视察黄道周纪念馆,他约笔者与其先行布置,并要用其摩托车载笔者前往,那知将到纪念馆的转弯处有一堆稻草挡路,在那里车、人俱倒,好在稻草松软,并无大碍。
  漳浦县博物馆拥有一大批文物,有些还是国宝。在抢救性发掘古墓过程中,也常有金银财富被清理出来。作为一馆之长,作为亲自清理、保管这些宝贝的王文径,他不贪不取,风清气正,作为表率,也带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廉洁自律的文博队伍。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会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劳模风采、委员风采、群团组织、序言与跋、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千年古县展新颜——漳浦县城近五年建设综述》《厦深铁路(漳浦段)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