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卢维祯与林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76
颗粒名称: 漫说卢维祯与林绍
其他题名: 兼谈“司马第”、“荔园”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9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文学家卢维祯以及与其交往的乡友林士章等人的故事,重点描述了卢维祯与林绍间的诗文交流和官职经历。文章详细阐述了两人在官场和归乡后的交情与诗文往来,进一步描绘了林绍的家庭府第“司马第”以及乡友间的交情。作者还指出了文中一些人物和地名的误解和纠正。
关键词: 漳浦县 卢维祯 林绍 乡友交往

内容

据《醒后集》、《醒后续集》载,卢维祯有多篇与同乡交往的诗文存世。其乡友有林士章、朱天球、王应显、陈魁士、胡文远、林绍、刘庭芥、薛士彦、刘庭蕙、林茂桂、蔡杲等。这些同乡都曾在京任职,过从甚密;归休后,在家结真率会,倘佯山水,诗酒为乐。诸乡友中,卢维祯给林绍的诗文、书信最多,共20篇,其中诗13首,也居首位,足见两人交情之深。
  一、宦海生涯
  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南漪主人,漳浦县城后沟巷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式举人,时年19岁;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吏部4个司的主事、员外郎、郎中,太仆、光禄、太常、大理4寺卿,工部左、右侍郎,户部左侍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致仕归家,任官25载。卢维祯虽官运亨通,但觉得似一场春梦,所以把他的著作命名为《醒后集》,以示如梦初醒。
  林绍,号碧潭,漳浦县佛潭桥(今佛昙)港头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与卢维祯同科中式举人,时年18岁;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进士,少年登第,春风得意。在兵部观政后,援兵部职方司主事,升员外郎,转武库司郎中。万历二年(1574年),出为荆州知府;万历五年,升山东副使;万历六年,奉旨冠带闲住而归家,宦海浮沉13年,时年仅35岁。然而,仕途坎坷,一蹶不振。
  二、诗友乡情
  卢维祯与林绍同科中式举人,但比林绍迟3年登进士。其时,林绍已升任兵部员外郎,官阶从五品,步入大夫行列。万历二年(1574年),林绍出为荆州知府,离开京城,故两人同在京任职时间6年,友情深厚。在京期间,卢维祯对林绍称呼为“林司马”,在归家后也如此称呼。
  《醒后集》及续集中载,与林绍的13首诗中有8诗题均称“林司马”。这些诗大部分是在卢维祯归休后所写的。如:古风《九日,集林司马半野楼,用韵走谢》,五律《早秋,集林司马半野楼,用韵走谢》,七律《九日,诸公过亭上,酒罢赋诗,用林司马韵》、《年过半百,喜见长孙,辱司马公贻诗,和以志感》、《戊戌初度,宿甘林僧舍,风雨甚骤,若驱世氛,时林司马有怀,用谢走谢》等诗。有两首诗提到林绍府中的半野楼;“亭上”在卢维祯漪南别墅(即水竹居);“年过半百”指卢维祯51岁,是年致仕归家,喜见长孙,欣喜万分;“戊戌初废”指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初三日,56岁生日。这些都是在归休后与林绍互相唱和的诗篇。
  三、司马与“司马第”
  林绍最终官职是按察副使,官阶正四品,为什么仍称其官阶正五品的“司马”呢?这是因为按察副使是省按察使属下的中级官员,分管省内某一个道的检察、司法等事务,其权力范围较小。林绍为山东徐州道副使,除上述职责外,还兼管黄河河道治理。兵部郎中虽官阶正五品,也属中级官员,然而是部属朝官,分管全国军事的某些事务,有时还派驻边镇,其工作的重要性自非副使可比。因此,称为“司马”,方显其尊贵。林绍称“司马”,除在官员中互称外,民众中也熟知“司马”即林绍,也同样称他为“司马”。
  至此,我联想到县城北街中段有一条从北街往东伸向城垣的巷道,称司马巷,巷的北侧有一座府第,称为“司马第”。因而恍然大悟,司马第应是任过兵部郎中林绍的府第。司马第后面有“后尾楼”的遗址,应是卢维祯诗中两次提到的半野楼。
  司马第坐西向东,府第近县城城垣,城外隔溪即为宪台、荔枝林社。古风《九日,集林司马半野楼,用韵走谢》有句:“危楼从地耸,堞雉何凌峥”。可见半野楼前即城垣。登楼可眺望城外山川田野的优美景色,所以就名之为“半野”。
  2001年,笔者应《金浦报》“文史札记”专栏之约,撰写多篇文史稿件,其中有《司马第与叶厝巷》一文。当时对司马第的了解仅靠采访,道听途说,没有文字依据,误认为是明化成化间同知叶谐的府第,因府的同知也雅称为“司马”,以至出了差错,实系操笔不慎所造成,甚感遗憾,现应予纠正。
  四、“荔园”与荔枝林
  在《醒后集》中有五律《中秋二日,林次公邀游荔园,用韵走谢,兼迟重九》二首。
  其一
  漫说南楼胜,东郊有习园。地深饶薜荔,秋爽荐琴尊。扫石频移坐,篝灯细与论。娟娟寒玉韵,不数管弦繁。(原注:次公三世仕楚,庾楼、习园暗用楚事。)
  其二
  云卷初升月,参横欲转更。逍遥方离垢,语笑破馀酲。瓮面浮萸色,篱根吐菊英。清狂如许客,来往未须盟。(原注:匡山有离垢园。)
  林次公是谁?庚楼、习园各指什么?漳浦县仕宦家族中,三世仕楚者仅佛昙港头林氏:进士林表任湖广黄州知府,其孙进士林敬任湖广长沙知府,其曾孙进士林绍曾任湖广荆州知府,湖广古为楚地,故称“三世仕楚”。“林次公”应指林绍的次子林元泰,时为县学庠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春,尚书林士章为赞扬漳浦县杨材,撰《漳浦县重修儒学大学记》,立碑县学,生员林元泰列名碑上。
  “南楼”、“习园”是什么?这里有两个典故:其一,晋庾亮任江、荆、豫州刺史,治所在武昌;曾与僚吏登南楼赏月吟诗,故南楼亦称庚公楼。这里“南楼”指林绍府中之半野楼;其二,晋山简在襄阳终年优游,常至豪族习氏园池置酒饮乐至醉。“习园”即习家园池,这里,“习园”指林元泰的荔园。卢维祯与真率会诗友常至半野楼和荔园饮酒吟诗,观花赏月。
  上述诗中有句“东郊有习园”,明确指出荔园在县城东郊。司马第附近城垣有东水门,出水门过小桥即到今荔枝林社一带。荔枝林原称石埕,因其祖祠前面有一块狭长的石埕而得名。居民姓蔡,至今尚称“石埕蔡”。林元泰的“荔园”应在石埕附近,据诗中“地深饶薜荔,秋爽荐琴尊”所言,园中多长薜荔,显得更为幽深僻静,远离尘嚣,是一处休闲游憩的好地方。所以诗中喻为佛家所谓脱离烦恼垢染的“离垢园”。
  “荔园”当时为官宦聚集宴乐之处,其影响颇大,也就成为地名。后世之人不甚理解“荔”系“薜荔”之简称,以为“荔园”就是“荔枝园”,再讹传为“荔枝林”。所以,原社名“石埕”就变成“荔枝林”。
  今人总有这样的疑问,荔枝林既不产荔枝,也没有荔枝树,更不用说成片为林了。读卢维祯《醒后集》,方知县城东郊的“荔园”应为今荔枝林社的旧址,当时仅有薜荔,没有荔枝,说是“荔枝园”、“荔枝林”纯属讹误,以至成为社名,至今沿用。当否,有待寻探史证。
  卢维祯在友人中最为敬重者是林士章、朱天球两位尚书,还有太仆寺卿王应显。交往最密者应是林绍,细读《醒后集》及续集,两人真挚融洽的感情跃然纸上。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历史回顾,工作纪实,巾帼风采,文明史话,史海钩沉,寻幽览胜,对外交流,佳作欣赏以及政协组织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圃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