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史海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74
颗粒名称:
史海钩沉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13
页码:
83-95
摘要:
本章史海钩沉收录了,《朴山林君行状》与林希元和漫说卢维祯与林绍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史海钩沉
内容
《朴山林君行状》与林希元
林祥瑞
古代有名望的人死后,常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其姓名、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的文章,这类文章称为行状,亦称行述,供撰写墓志铭之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漳浦人、礼部部中林梅卒于官舍,其子林焯叙述其言行、履历,到同安县请林希元为其父撰写行状。
一、林梅事略
林梅,字魁春、以和,号朴山,漳浦县沙西蓬山村朴(打)山社人。先祖为唐朝莆田“九牧”第六房林蕴的后裔林栋。南宋时,移居龙溪靖城。传至四世林训,于宋末元初移居云霄高地,第六世林龙,于元末明初移居漳浦杜浔朴山(今属沙西镇蓬山村),即为林梅的高祖父。曾祖父昌吉,祖父弘贵,俱有隐德。生父佚名,自幼过继给伯父林乔为次子。初生时,其父梦见土地公提携鸡、鱼来相赠。早晨到田间,果然发现有一只鹧鸪、一条鳗鱼,在身边,随即回家给妻做月,此事总觉得蹊跷,预感此儿今后定能成器。
林梅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式举人后,即举家迁住县城射圃旁。万历间,杜浔湖仔内林氏也搬到射圃及印池畔,两支混居。林梅系漳州府该科单人中式进士,而湖仔内林虽有进士,并非“单中”,而世传“湖仔内林有‘单中’”,己把两支族系混淆。现县城己无自认是林梅的后裔,在朴山和附近的徐坎现也没有其族人。有的族人回居云霄田坪村,建土楼,聚族而居,雕一尊朴山公像奉祀;另一支族人搬到霞美与杜浔交界处的埔上社,现其祖祠尚挂灯号为“父子科甲”、“两京尚书”。因林梅与第五子林煜分别中式进士与举人,故称“父子科甲”;而林梅任过户部郎中和南京礼部郎中,乃部曹官,说是“尚书”,属于拔高。
现据《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朴山林君行状》整理其履历如下。
弘治四年(1491年),时1岁。出于于杜浔(今属沙西)蓬山村朴(打)山社。
正德元年(1506年),时16岁。补为县学生员(秀才)。
正德十一年(1516年),时26岁。中式举人,与同安林希元同科中式。
嘉靖六年(1527年),时37岁。在4次参加会试落取后,入太学继续深造,时国子监祭酒严嵩试其文章,认为能成大器,为其改字“以和”。
嘉靖八年(1529年),时39岁。登已丑科罗洪先榜进士。在刑部观政期间,父林乔(字本太)逝世,奔丧归家。
嘉靖九年(1530年)春,时40岁。受知县周仲聘请编纂漳浦县首部《漳浦县志》。
嘉靖十一年(1532年),时42岁。授户部贵州司主事,监督黄土等仓。
嘉靖十四年(1535年),时45岁。进署户部陕西司员外郎事。并得推恩封赠父母及妻高氏。
嘉靖十五年(1536年),时46岁。实授户部员外郎。
嘉靖十六年(1537年),时47岁。升户部山东司郎中,督运粮储。
嘉靖十七年(1538年),时48岁。调户部河南司郎中。
嘉靖十九年(1540年),时50岁。因忤权贵,被贬为泰安州知州。
嘉靖二十年(1541年),时51岁。转广西庆远府同知。顺道归家省亲,途中忽闻母讣,抵家守制。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夏,时53岁。应庠友、乌石人林廷臣(进士林功懋父)之请,撰《重修浯江族谱序》。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54岁。补任江西南安府同知。不久,升南京刑部员外郎。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56岁。升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时57岁。卒于南京礼部精膳司官舍,尚书王学夔命同官为其治丧。
林梅原配高氏,系本县东门人、江西临江通判高耸的侄女,侧室王氏。有儿子6人,妻高氏所生者有:林焯,邑庠生;林恒,输粟授散官;林炯,国子生;林燧,县学庠生;林煜,于嘉靖三十一年(1554年)中式举人。侧室王氏所生者:林焰,情况未详。其孙女某,嫁与辽东苑马寺卿游天廷的儿子、上饶主簿游中林。另有族谱资料提供:林焯,后任云南布政司经历;林燧,敕赐监军道。又有说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林桧是林海之孙,此说似未合情理,因林梅兄林梧,兄弟名字俱为“木”字旁,其儿子名字俱为“火”字旁,按此规律,其孙辈名字应为或“金”或“水”或“土”字旁,不应是与祖辈同为“木”字。故在此提出,以备查考。
二、纂修《漳浦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江西吉水人周仲任漳浦知县,经三年努力,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但美中不足的是,漳浦县尚未编纂县志。修县志是一件隆重的事,况且是首部县志,须请进士出身的官员编纂。其时,漳浦县于正德间中式的进士均尚在职,无暇顾及修志,而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嘉靖五年(1526年)的十年间,连续四科均无漳浦人登进士者,故修志之事暂搁。
嘉靖八年(1529年)春,林梅荣登进士,在京刑部观政期间。忽闻父逝,急归家服丧。翌年春,丧制期满,应知县周仲聘请,编纂《漳浦县志》,由县学生员高松、叶期远(后为进士)参与编写。因为属首部县志,一切从头做起,查阅大量史志和古籍,广泛收集历代有关漳浦的诗文、传记、个人笔记和见闻,分门别类,综核铨次。经7个月的努力,完成一部“收历代之散亡,举旷世之遗典”的第一部《漳浦县志》。志成,知县周仲请广东参政、龙溪白石人林魁撰序,林梅撰跋。此志比漳州府附廓县的《龙溪县志》早5年,具有空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也是林梅对修纂地方文献所作的杰出贡献。
周仲,字南仲,江西吉水人。举人出身。嘉靖五年至十年(1526~1531年)任漳浦知县。他注重人才培养,疏浚儒学前的傅公河,开辟印池,修澄心亭,建“梁山钟秀”、“泮宫”坊表,立“科贡题名”碑,葺建坊、都社学等,学宫环境为之一新,学风大振,登科甲的举人、进士年年增多,彻底改了自正德至嘉靖初连续四科空榜的现象。
嘉靖十年,周仲将要离任,升山东兖州通判,县学教谕蔡进德,训导彭潜、邓崇文请林梅撰文记述周仲嘉惠后学的功绩。林梅欣然命笔,写下《重辟傅公河记》,载《漳浦县志·艺文》,文中说:“文运之通塞,人才之显晦,气脉攸关,则当有翘材颖质出而应山泽通气之兆者”。因为优美的学校环境对改变师生的精神面貌,改良学风,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文章对周仲兴学重教,培养人才,给予高度的评价。
周仲还重修鹿溪桥,始建乡贤、名宦二祠,续筑云霄石城,建县城马道等善政义举。《漳州府志》、《漳浦县志》均为其立传。林梅与周仲的情缘结下了硕果,至今漳浦人提起地方志,必怀念首修《漳浦县志》的知县周仲和编纂者林梅。
三、林希元事略
林希元,字茂贞,号次崖,福建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人。正德十一年(1516年),以儒士中式举人,十二年联登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嘉靖初,上“八议”,中有“罢内臣镇守”,被皇帝采纳,悉罢十三省内臣镇守。升大理寺寺正,因与堂官执议刑狱之事,被降职出任泗州判官。不久,起用为大理寺寺副,升广东按察使司佥事,提督学政。时广东巡抚、分守道、分巡道俱缺,由其署按察使篆。推升南京大理寺丞,随转北京大理寺丞。后因议事忤上意,被降调为广西钦州知州。时,皇帝欲征服安南,林希元赞成此旨意,但因与奉命大臣主张相左。后再升为广东佥事,时任两广总督的同乡、惠安人张岳亟为赏识其气魄,但终因安南用兵之事被罢官。不久,又奉旨削籍为民。著有《林次崖先生文集》传世。
古称同科进士或同科举人为同年。林希元与林梅系正德十一年(1516年)同科举人,故称为同年,亦为知己之友。林希元自被罢官乃至削职为民,林梅多次到其家相访,对其遭遇极表同情与叹惜。林希元在《朴山林君行状》中说:“朴山,予良友也。予废居八年,朴山自泰安之任庆远;服除,补任南安;升秩南部,咸过予,行色匆遽,率数言而别”。林希元对林梅之逝世极为婉惜,他说:“平生怀抱殆弗获尽意,朴山当远到尚有待也,胡竞止于是,虽无乃子之请,犹将述其平生之贤,以致予志,况请耶!”他又说:“吾考其平生学识,其节操、其治政,卓然足称,舆辐不脱,而年寿不亏,虽公辅可立致也。乃宦游颠顿,淹滞中外十八年,寿仅逾中身,而官止一部郎,岂非命也”。
然而,林希元对林梅的宦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赞扬,他说:“然度支钱谷之请,权贵庄田之执,泰安、南安之政,生有荣名,死有遗泽,虽显显亦莫之先,则朴山不可谓屈也”。若非平生相知,焉能作此肺腑之言。
现将《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朴山林君行状》全文附后。
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朴山林君行状
同年南京礼部郎中朴山林君既殁,其子焯叙其先人生平言行、履历,请予为之状,泣而言曰:“先人之知己者莫如翁,愿借言以垂不朽”。嗟乎!朴山,予良友也。予废居八年,朴山自泰安之任庆远;服除,赴部补任南安;升秩南部,咸过予,行色匆遽,率数言而别。平生怀抱殆弗获尽意,朴山当远到尚有待也,胡竞止于是,虽无乃子之请,犹将述其平生之贤,以致予志,况请耶!
朴山出自吾林,其在漳浦,若予家同安,咸邑之望也。君讳梅,字魁春,改字以和,世居漳浦之朴山,因以为号。君天资颖悟,髻齓习举业、治毛诗,即有能声。年十六,补邑弟子员,督学姚东泉、刘执斋二公咸器重焉。乡别驾高公耸见其文与貌,知其远器,以弟之女女焉。领正德十一年乡荐,四试南宫弗利,卒业成均,肆力于学,大司成介溪严公试其文,期以远大,为更今字。登罗洪先榜进士第,试政秋官。丁外艰,守制家居。以邑大夫聘,纂修邑志,酌在揭凡、辑闻、搜逸,人称良志。服除就铨。
嘉靖十一年,授户部贵州司主事,监督黄土等仓,出纳明慎,表出曹署;督课江关,厘革宿弊,秋毫无染。江州人士有“秋风之清”可况行色之誉。十四年,奏最,得推恩封赠所生及其室。进署本部陕西司员外郎事,觉察内帑,却群阉请求,独守法纪,司徒俭庵梁公考其最,称君“有平易谨厚之资,著督理精详之政”。十五年,遇朝廷推恩,得实授晋封。十六年,进山东司郎中,督运粮储,转输无敢后期,后即罪之,权势开说俱不免。或谓非保身保位之道,君厉声曰:“吾所知者国法耳,遑恤其他”。火司徒蒲汀李公重之,以廉洁荐于太宰松皋许公,部事无巨细,咸与商榷。吏部欲以君知成都府,李蒲汀留之,督运内帑金三万赴襄阳。扈驾还,赐白金文绮,调河南司郎中。
先是,勋戚夏勋奏复庄田,下户部议,君执不可,忤权贵,落职出知泰安州。人有戚之者,君曰:“京畿内外庄田,咸为戚畹所据,命官清刷而归之官,此嘉靖兴革之新政,臣子所当恪守也。夏勋首欲复之,使其计得行,则奸雄乘机而动,国家良法从而坏,吾之罪岂止于迁谪。我今获左迁,吾其幸矣,又何戚乎!”士论伟之。十九年之任,泰安州故逋逃渊薮,民习狡伪嚣讼,称难治。君至,诛锄强梗,划除奸弊,节费惜民。州民编役沙河、荆门等驿,正户作奸,亏损贴户,久为民患。君乃差民赀产厚薄为九等,彼此通融,力役始均,无偏重偏轻之弊,民患始息。观风使臣以贤能荐。期年,转同知广西庆远府,州父老遮留,脱靴以寓去思。取道闽广,归省太宜人,中途闻讣,抵家守制,足不入公门。服除赴部,执役礼闱,勤以供事。
二十三年,补任江西南安府同知,查处驿传,条陈六事,宿弊等革如泰安。视篆数月,持正执法,豪强惴恐无敢犯。期月,擢南刑部员外郎,寻转礼部精膳司郎中。二十五年,携二仆抵任,寄寓公署,清曹无事,惟取古书置左右,朝夕诵阅。君雅自负,一经摧折,遂沉滞不振,或教以学速此,笑而不答,亦以老大困顿,不能俯仰于人,有鲈莼之想。
二十六年春,欲弃官归,乃为大宗伯两洲王公所留。入秋,卧病月余,王公视之,犹与议论天下事,不以生死动念。七月十一日,卒于精膳官舍,年五十有七。两洲命同官治其丧,检其囊,无长物,平日所积,惟简编万卷。
君性嗜学,虽久仕犹不废,尤酷好书籍,购求异书,不吝百金。政务之暇,辄取观阅,每读至夜分。子史百氏,下至医卜星命之书,无不涉猎,故其学日博,文日益有名,有杂著录藏于家。
教子良动,虽夜分,又以书史口授诸子。性宽厚慈祥,待内外亲戚,下及仆从,皆有恩惠。遇乡人,无贵贱少长,周旋欵曲,咸出由衷。亲宾过从,酒食欵洽,必尽其欢,对榻谈论古今事,亹亹忘倦。历官虽久,勤俭犹昔。负郭田数亩,家居或过家,辄课仆僮耕稼,晨出夕归,不啻一田舍翁也。敦朴以先乡人,故为乡闾所重。讣至之日,识与不识,罔不叹惜,有“遽夺老成,邦无刑冶”之恨焉。
曾大父昌吉,大父弘贵,咸隐德不耀。某娶某氏,生子某,长某,次某,君以支子为伯乔后,以君贵,赠承德郎、户部主事,加赠奉直大夫、本部员外员;妣陈氏,封太安人,晋封太宜人。配高氏,初封、加封如其姑。子男六:曰焯,邑庠生;曰烜,输粟授散官;曰烔,国子生;曰燧,亦庠生;曰煜,尚幼(后于嘉靖三十一年中式举人);咸高出。曰焰,出自侧室王氏。女四。孙男六。
嗟乎朴山!吾考其平生学识,其节操,其治政,卓然足称,使舆辐不脱,而年寿不亏,虽公辅可立致也。乃宦途颠顿,淹滞中外十八年,寿仅逾中身,而官只一部郎,岂非命耶!然度支钱谷之清,权贵庄田之执,泰安、南安之政,生有荣名,死有余泽,虽显显亦莫之先,则朴山不可谓屈也。
余无以扬朴山,乃次其平生行实,为之状。
【相关链接】
(1)督学姚东泉:姚镆,字英之,号东泉,浙江慈谿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正德间,任福建按察副使,提督学政。
(2)督学刘执斋:刘玉,字咸栗,号执斋,江西万安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正德间,继姚镆之后,任福建按察副使,提督学政。
(3)别驾高公耸:高耸,号果庵,漳浦县城东门人。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官江西临江通判。“别驾”为通判的别称。
(4)大司成介溪严公: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到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时任国子监祭酒。“大司成”为国子监祭酒的别称。
(5)司徒俭庵梁公:梁材,字大用,号俭庵,南京金吾右卫(一说山东滕县)人。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时为户部左待郎。“司徒”为户部侍郎的别称,亦称“少司徒”。
(6)大司徒蒲汀李公:李廷相,字梦弼,号蒲汀,山东濮州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探花及第,官至户部尚书。“大司徒”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7)太宰松皋许公:许赞,字廷美,号松皋,河南灵宝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时任吏部尚书。“太宰”为吏部尚书的别称,亦称“冢宰”。
(8)大宗伯两洲王公:王学夔,字唐卿,号两洲,江西安福人。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时任南京礼部尚书。“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漫说卢维祯与林绍——兼谈“司马第”、“荔园”
圃人
据《醒后集》、《醒后续集》载,卢维祯有多篇与同乡交往的诗文存世。其乡友有林士章、朱天球、王应显、陈魁士、胡文远、林绍、刘庭芥、薛士彦、刘庭蕙、林茂桂、蔡杲等。这些同乡都曾在京任职,过从甚密;归休后,在家结真率会,倘佯山水,诗酒为乐。诸乡友中,卢维祯给林绍的诗文、书信最多,共20篇,其中诗13首,也居首位,足见两人交情之深。
一、宦海生涯
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南漪主人,漳浦县城后沟巷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式举人,时年19岁;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吏部4个司的主事、员外郎、郎中,太仆、光禄、太常、大理4寺卿,工部左、右侍郎,户部左侍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致仕归家,任官25载。卢维祯虽官运亨通,但觉得似一场春梦,所以把他的著作命名为《醒后集》,以示如梦初醒。
林绍,号碧潭,漳浦县佛潭桥(今佛昙)港头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与卢维祯同科中式举人,时年18岁;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进士,少年登第,春风得意。在兵部观政后,援兵部职方司主事,升员外郎,转武库司郎中。万历二年(1574年),出为荆州知府;万历五年,升山东副使;万历六年,奉旨冠带闲住而归家,宦海浮沉13年,时年仅35岁。然而,仕途坎坷,一蹶不振。
二、诗友乡情
卢维祯与林绍同科中式举人,但比林绍迟3年登进士。其时,林绍已升任兵部员外郎,官阶从五品,步入大夫行列。万历二年(1574年),林绍出为荆州知府,离开京城,故两人同在京任职时间6年,友情深厚。在京期间,卢维祯对林绍称呼为“林司马”,在归家后也如此称呼。
《醒后集》及续集中载,与林绍的13首诗中有8诗题均称“林司马”。这些诗大部分是在卢维祯归休后所写的。如:古风《九日,集林司马半野楼,用韵走谢》,五律《早秋,集林司马半野楼,用韵走谢》,七律《九日,诸公过亭上,酒罢赋诗,用林司马韵》、《年过半百,喜见长孙,辱司马公贻诗,和以志感》、《戊戌初度,宿甘林僧舍,风雨甚骤,若驱世氛,时林司马有怀,用谢走谢》等诗。有两首诗提到林绍府中的半野楼;“亭上”在卢维祯漪南别墅(即水竹居);“年过半百”指卢维祯51岁,是年致仕归家,喜见长孙,欣喜万分;“戊戌初废”指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初三日,56岁生日。这些都是在归休后与林绍互相唱和的诗篇。
三、司马与“司马第”
林绍最终官职是按察副使,官阶正四品,为什么仍称其官阶正五品的“司马”呢?这是因为按察副使是省按察使属下的中级官员,分管省内某一个道的检察、司法等事务,其权力范围较小。林绍为山东徐州道副使,除上述职责外,还兼管黄河河道治理。兵部郎中虽官阶正五品,也属中级官员,然而是部属朝官,分管全国军事的某些事务,有时还派驻边镇,其工作的重要性自非副使可比。因此,称为“司马”,方显其尊贵。林绍称“司马”,除在官员中互称外,民众中也熟知“司马”即林绍,也同样称他为“司马”。
至此,我联想到县城北街中段有一条从北街往东伸向城垣的巷道,称司马巷,巷的北侧有一座府第,称为“司马第”。因而恍然大悟,司马第应是任过兵部郎中林绍的府第。司马第后面有“后尾楼”的遗址,应是卢维祯诗中两次提到的半野楼。
司马第坐西向东,府第近县城城垣,城外隔溪即为宪台、荔枝林社。古风《九日,集林司马半野楼,用韵走谢》有句:“危楼从地耸,堞雉何凌峥”。可见半野楼前即城垣。登楼可眺望城外山川田野的优美景色,所以就名之为“半野”。
2001年,笔者应《金浦报》“文史札记”专栏之约,撰写多篇文史稿件,其中有《司马第与叶厝巷》一文。当时对司马第的了解仅靠采访,道听途说,没有文字依据,误认为是明化成化间同知叶谐的府第,因府的同知也雅称为“司马”,以至出了差错,实系操笔不慎所造成,甚感遗憾,现应予纠正。
四、“荔园”与荔枝林
在《醒后集》中有五律《中秋二日,林次公邀游荔园,用韵走谢,兼迟重九》二首。
其一
漫说南楼胜,东郊有习园。地深饶薜荔,秋爽荐琴尊。扫石频移坐,篝灯细与论。娟娟寒玉韵,不数管弦繁。(原注:次公三世仕楚,庾楼、习园暗用楚事。)
其二
云卷初升月,参横欲转更。逍遥方离垢,语笑破馀酲。瓮面浮萸色,篱根吐菊英。清狂如许客,来往未须盟。(原注:匡山有离垢园。)
林次公是谁?庚楼、习园各指什么?漳浦县仕宦家族中,三世仕楚者仅佛昙港头林氏:进士林表任湖广黄州知府,其孙进士林敬任湖广长沙知府,其曾孙进士林绍曾任湖广荆州知府,湖广古为楚地,故称“三世仕楚”。“林次公”应指林绍的次子林元泰,时为县学庠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春,尚书林士章为赞扬漳浦县杨材,撰《漳浦县重修儒学大学记》,立碑县学,生员林元泰列名碑上。
“南楼”、“习园”是什么?这里有两个典故:其一,晋庾亮任江、荆、豫州刺史,治所在武昌;曾与僚吏登南楼赏月吟诗,故南楼亦称庚公楼。这里“南楼”指林绍府中之半野楼;其二,晋山简在襄阳终年优游,常至豪族习氏园池置酒饮乐至醉。“习园”即习家园池,这里,“习园”指林元泰的荔园。卢维祯与真率会诗友常至半野楼和荔园饮酒吟诗,观花赏月。
上述诗中有句“东郊有习园”,明确指出荔园在县城东郊。司马第附近城垣有东水门,出水门过小桥即到今荔枝林社一带。荔枝林原称石埕,因其祖祠前面有一块狭长的石埕而得名。居民姓蔡,至今尚称“石埕蔡”。林元泰的“荔园”应在石埕附近,据诗中“地深饶薜荔,秋爽荐琴尊”所言,园中多长薜荔,显得更为幽深僻静,远离尘嚣,是一处休闲游憩的好地方。所以诗中喻为佛家所谓脱离烦恼垢染的“离垢园”。
“荔园”当时为官宦聚集宴乐之处,其影响颇大,也就成为地名。后世之人不甚理解“荔”系“薜荔”之简称,以为“荔园”就是“荔枝园”,再讹传为“荔枝林”。所以,原社名“石埕”就变成“荔枝林”。
今人总有这样的疑问,荔枝林既不产荔枝,也没有荔枝树,更不用说成片为林了。读卢维祯《醒后集》,方知县城东郊的“荔园”应为今荔枝林社的旧址,当时仅有薜荔,没有荔枝,说是“荔枝园”、“荔枝林”纯属讹误,以至成为社名,至今沿用。当否,有待寻探史证。
卢维祯在友人中最为敬重者是林士章、朱天球两位尚书,还有太仆寺卿王应显。交往最密者应是林绍,细读《醒后集》及续集,两人真挚融洽的感情跃然纸上。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历史回顾,工作纪实,巾帼风采,文明史话,史海钩沉,寻幽览胜,对外交流,佳作欣赏以及政协组织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