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史前文化与母系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73
颗粒名称: 漳浦史前文化与母系社会
分类号: G77
页数: 12
页码: 7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史前文明遗存具有显著的母系社会特征。这些遗存包括女性生殖崇拜摩崖石刻,如麦园铺石妈铺女生殖器石刻、湖西岭脚石妈铺女生殖器石刻等。这些石刻是母系社会女性生殖崇拜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习惯、秩序和生活方式。此外,漳浦县的史前文明遗存还包括其他文化遗迹和民俗习惯,如母系社会时期的图腾信仰等。这些遗存对于了解漳浦县的史前文明和母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漳浦县 漳浦史前文化 母系社会

内容

漳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近南端,处北纬24°6′23°32′,东经117°35′117°58′之间。2013年全县陆域总面积214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63.5公里,东西宽约57.3公里,人口总数87万。
  漳浦山海田兼备。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河流与地势形成同一走向。山脉与山地丘陵亦呈马蹄形向东南倾斜分布。西北北部山峦重叠,东北部与西南部由群山组成的丘陵山地和谷地小盆地,均与地势走向平行向东南延伸,中东南部地势较平坦,紧临大海,海岸线长216公里。全县地貌依次为山峦—丘陵—山地小盆地—滨海小平原—埭田。最高海拔石屏山峰1006米,山地小盆地多在海拔300米以下,滨海小平原和埭田在海拔15米以下。南溪、佛昙溪(鸿儒江)、赤湖溪、浯江、鹿溪、杜浔溪是境内主要河流。鹿溪最大,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其中在县境内长40公里,流域面积631.4平方公里),径流量为1280立方米/秒,溪流汇合流入旧镇港。
  良好的地理优势、亚热带气候特点,缔造了优良的人类生活环境,人类文化很早就在这里产生和发展,历史的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在漳浦(乃至漳州),现存的史前文化遗迹,大多是女性生殖崇拜遗存,很多的民俗也是母系社会文化遗风。
  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首先应归功于妇女。当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渔猎的生产领域,没有突出的作为的时候,妇女成为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的主要发明者。农业、畜牧业给人类提供了较采集和渔猎远为丰富、较稳定的衣食之源;而制陶业和纺织业,则使人类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此外,妇女在烹煮食物,管理杂务以及抚育子女等方面负担繁重。
  母系氏族社会盛行图腾信仰,原始人类认为某种动物或植物与氏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并且是他们的祖先。图腾既然以氏族始祖的形象出现,因此,也必然伴随着母系氏族以及族外婚制而沿袭。
  母系社会中的现实是:女性不但为“养育”、“抚养”人类的后代,而且开启了人类语言的大门,并将人们的直接经验变成为间接经验而传承。如:驯化野生为家养的飞禽和走兽,形成了氏族畜牧生产;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栽培,创造了农耕文明,等等;各种工具也循序渐进的改善与完善……。所有的这一切,又渐渐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性、人的生活秩序、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人类从而自我改造得更美好、更完善。
  母系社会中的男性虽然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仍然是男人的独立人格。诚然,当男性成年要步入“社会”之时,就不得不“接受”女性的允许、接纳、选择(现代意义的考核),由女性有选择地被吸纳,出现女权自主的社会秩序。显然,女性所需要的男人是能够“雄起”的男人、是能够独立生产劳作的男人……。因此,女性欣赏、选择、吸纳的“标准”必然显露在她们一切活动之中,形成习惯,并对历史产生深厚的影响。总之,妇女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是形成母系社会的基础。
  漳浦的史前文明遗存,具备了显著的母系社会特征。漳浦的史前文明遗存的广泛性,说明了在母系社会时期,漳浦地区已经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现存的或有记载的漳浦女性生殖崇拜摩崖石刻,分述如下:
  县志记载的五个女性生殖崇拜摩崖石刻
  1、麦园铺石妈铺女生殖器石刻,俗称石膣。天然岩石浮雕。位于绥安镇黄仓工业区万顺电子厂西边约80米(或新建消防大楼西南约150米)的荒山坡,俗名石妈铺。山坡多为黄砂土,唯有五六块巨大的黑花岗石,石刻位于中间兀然竖立的花岗岩石上。正面看,石高、宽各约4米,厚约2米,石顶中部下凹沟,绕着这条凹沟,有一道人工凿成的圆圈,圆圈直径约80厘米,圈内凹沟两侧对称雕两条孤线,全刻呈形象的女生殖器形,对称的弧线即如生殖器两侧的褶纹。大石下还有祭拜的痕迹。
  根据调查,在石刻北面的小山上,原有一状如男根的长条形石柱,高高矗立,八十年代始被开山取石者炸毁。
  2、湖西岭脚石妈铺女生殖器石刻,俗称石膣,在直径50厘米天然石穴周围人工凿刻直径约一百二十厘米的圆圈,圈内石面微隆,中间的凹穴里常年积水、长草,水自凹穴下方的裂缝中淌出,形成了一个女生殖器形。位于湖西畲族乡岭脚村的农场寨子山,距离湖西岭宋桥约五百米(宋桥与现代的秀华桥同址)。
  3、大荟山岩画位于佛昙镇下坑村后的石头山上。岩画裸露于花岗岩石上,系石质镌刻成,被认定为远古时期作品。椐考古家介绍,通常对这类石刻有两种解释,一为动物蹄印,表现了狩猎和从事牧业的先民为记录狩猎成果或祈求牧畜增殖的愿望;二可能为女阴形象。一至四组岩画大致为一个圆窝穴,外刻一至二重圆弧,经专家认定为女阴形象;第五组与北斗七星相似,说明当时的人类己经对天体有一定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刻记在稳妥的、容易辨识的地方;第六组为一弯曲长线,状似蛇形,可认定为原始部落的图腾或族徽。岩画透露当时氏族构成、星象和原始崇拜。岩画石刻,多以生殖崇拜,特别是女性的生殖器崇拜为题,表现了先民把生殖活动当做十分神圣的事。
  4、垢洗岩石膣,位于旧镇镇庙后自然村垢洗岩原址(俗称胡厝山)岩石上。有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的天然石穴。在其上方凿刻长约180厘米的弧线下,下方凿刻波浪线与弧线相接
  5、长桥溪内石膣
  位于溪内村田厝自然村东南胶东坑“石膣巷”北口,距田厝村约3公里的一块大石头上。在宽约15厘米、高约40厘米的椭圆石穴四周,凿刻直径约55厘米的圆圈,圆圈中间隆起约5厘米。圆圈下方有一条与圆圈等宽的浅凿槽直达大石的底部,圆圈左边凿刻一条3厘米宽小沟直通左下方另一个石穴。
  此类石刻在《漳浦村社要览》有记载的还有四处,分述于下:
  赤湖镇西潘村有清代建造的一座寨堡,寨墙绕村一周,其南面则以天然巨石为屏障,石上建小庙,供观音菩萨和注生娘娘,小庙后的石面上也有一女生殖器状物的石刻,小庙的民俗影响也是与生育、与小孩有较大关系的,但小庙是否因该石刻而建尚不得而知。
  佛昙镇下坑村的芙蓉山下,此处均以巨大的岩石堆成许多天然石棚洞穴,在一岩壁上,见有一女阴状石刻,长约1米,距离约5米处则有石男根状物,但已被人砸断于侧。村民戏称之为“石膣”,但未见有人于此谟拜。
  深土镇灶山山麓的东平村下,东平水库后,有小路通往山下,间有一巨石,裂为宽2米的石缝,路从缝中通过。石壁离地面约2米处,左边有凹入的圆形石穴,直径50厘米,中长草;右边与其相对称处,有突出的圆条形石,合称为阴阳石。传说逢阴雨天,则石缝就会靠近,直到阴阳交合。但未见有人在这里烧香许愿。
  霞美镇林前村的晒谷场边,亦有一组大花岗岩石。岩石中有一女阴状石刻。据村民回忆,长约1米,传说倘有男人用手或树枝触动中间的石缝,村中便会发生妇女通奸,少女私奔的事,故历来严禁男人在此处游玩。至九十年代才被村民凿去。
  同类石刻和类似的传说也见于石榴镇攀龙村,通往澎水山的小路边;此外,在霞美镇岩坑水库库区东侧,旧镇镇西屿村后山寨中,岩石上都有类似女生殖器的形象,当地人称之为“石膣”,但没有发现到此谟拜的情况。
  未列入记载的女性生殖崇拜摩崖石刻还有很多,古雷红屿石膣就是例证。
  红屿石膣,在菜屿列岛的红屿岛的大石头上。
  漳浦女性生殖崇拜石刻存留之多、范围之广,提示了史前人类广泛地在漳浦生活繁衍的事实,值得我们因乡史久远而骄傲。
  二、在漳浦自古流传娘家权威的风俗:
  (一)古代婚俗
  1、结婚吉庆之日,男方厅堂正中悬挂母舅缎联,外甥的婚宴主席大位一定是母舅的。
  有一个“大位让你坐,鸡头我要夹,”的典故:有一家儿子结婚,大摆筵席,赴宴的舅舅是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族长欺负他是小孩,坐上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小孩不卑不亢冷眼旁观,等了一会儿,见没新动静,当第一道菜“飞鸡”端出来,(规定“飞鸡”摆放,鸡头对着大位,由坐大位的人拨动而开席。)该小孩突然走到宴座旁边,抓起鸡头,边走边说“大位让你坐,鸡头我要夹,”飞也似地离开宴厅,回家去了。这场宴席因此散掉了。
  2、新婚的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家省亲,俗称做客。新郎新娘除带礼物外,还有两株带尾甘蔗,用红丝线捆绑在一起。意取夫妻感情从头到尾如同甘蔗甜甜蜜蜜。岳父母宴请,新郎官坐首席,这是新郎官一生中唯一的特殊待遇。席间有许多礼节考女婿,新郎官往往会因不合律而贻笑大方。以后新郎新娘再回来省亲,就不拘礼节,甚至女婿可以在厨房吃饭,故有“厨房女婿”之谓。
  3、结婚后第一次过年,正月初二或初三,新郎新娘一起带米粉肉孝敬岳父母,世俗首次不收任何礼物,仅仅是礼节礼仪而已。第二年以后,女婿可以不必同往,礼物可以酌收,年年如常,风雨无阻。固有民谣“有孝女儿初二三,无效女儿待月半”。如有一年中断,必须择日补“做客”,来年才能继续。
  (二)丧事风俗
  “爸死扛去埋,母死外家来”。就是说,谁家的父亲死了,可以自家处理,如果是母亲死了,一定得报告死者的娘家,由死者的娘家人参与处理。否则,死者的娘家可兴师问罪,搅得不得安宁。
  (三)家庭分隔世俗
  外甥分家,舅舅或者母亲娘家的代表一定要在场主持,并做裁决。
  (四)姻婚礼节
  “隔壁做亲家,绳子照样染红”。意思是说,再熟悉的人,办儿女亲事的时候,男方向女方行聘之礼不能省。按照漳浦的古代乡俗,男方行聘礼的礼物分装在四担竹篾箩里,每一只箩的绳子都染成红色,不论路途远近,请四个男丁挑送到女方家里(现在改成车载)。
  三、文学艺术作品体现漳浦的母系社会农耕文化。
  从陈元光诗作的记载,也可以看到初唐闽南的社会状况与社会风气。
  《南獠纳》:南薰阜物华,南獠俨庭实。野味散芳芬,海淆茂密。胸篆飞瑞烟,珠媚口炎日……
  《题龙湖(五首)》其二:一戈探虎穴,万里到龙湖。原上千花雨,湖边百草埔。分曹驱鹿豕,犄角困獐狐。野女妍堆髻,山獠醉倒壶。……
  《晓发佛潭桥》:……家唤耕春早,僧迎展拜钦。看看葵日丽,照破艳阳心。
  从民间故事里,同样可以看到漳浦母系社会的样本。
  漳浦乡间盛传《杨文广平闽十八洞》的民间故事,其中娘仔寨的故事,可以佐证本文的论点。陈元光入闽平乱开漳,漳浦是他功盛业就的地方,娘仔寨位于梁山北麓被认为是陈元光平闽时军事活动的主要地区,有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是最早建立漳州府的地方。
  现在,漳浦还有一座娘仔寨的遗迹,它位于漳浦县城西南约十公里,属盘陀镇下阮村娘仔寨自然村,与大南坂农场腊山村的地界相邻。娘仔寨和娘仔妈的故事是《杨文广平闽十八洞》的民间故事之一。有人认为,娘仔寨和娘仔妈的故事是陈元光开漳,李伯瑶计破娘仔寨的文学记录。(《福建通志·唐宦绩篇》载:李伯瑶,尝任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参军(征闽中营将),征讨南蛮诸寨时,以骄兵之计,智擒贼酋,平36寨,遂奏封司马。又尝断鹅头山,平娘子洞诸寨,战功彪炳,封威武辅胜上将军,谥定远将军。)
  民间故事说的是唐朝以前,这里就是娘仔妈金精娘娘的营盘。寨址位于较平坦的圆葫芦形的小台地上,三面由小溪或水田包围着,西面和漳浦的主要山脉梁山相邻,是一座略呈三角形的小山。当地人称娘仔寨是鹅穴,东侧的台地是鹅头,寨东面一略高于水田的小台地(现做为小路),即为鹅嘴。寨中心的民居门前,(现在还保存着一块卵形的乌黑的大石头,是为鹅髻。)台地中部狭小的地方仅三四米,是为鹅项,远处三角形的小山即为鹅尾。娘仔寨墙周长约300米。墙体岩石垒砌,墙中填土,墙宽约1.5米,寨依照照山势,成不规则圆形。西高东低,东、南、北开有寨门,寨墙的石头大多是长约0.8米的、楔形的、接近于原始状态的花岗岩石,寨门以较规则的条石构筑(也可能是后人修建的)。
  娘子寨为鹅穴,寨即为飞鹅洞,娘仔妈防守严密,杨文广屡攻不下,最后采用部将的计谋,化装成英俊少年,迷惑娘子妈,在寨中暗中行事,称寨中缺水,需挖一口井,选中鹅项的位置开挖,坏了寨子的风水,破了寨,收伏了娘子妈并结为连理。台地中部代表鹅项的地方,两边是深沟,据说就是宋军用计开凿水井,斩断鹅穴的地方。寨子西侧有一座小庙,占地仅4平方米,是村中主要的神庙,庙中供奉三尊木雕神像,其中一高约25厘米的女神像是娘子妈,造型甚为粗糙。(原来的古神像被盗,二十年前按原样重雕),另二尊为男像武士,漆面多己脱落,当有百年以上历史。作为村中唯一的神庙,庙中香火不绝,而且传说娘仔妈对于保佑小孩健康平安,保佑妇女生育甚有灵验。也偶有外村的群众前来烧香。对于那个是鹅髻的卵形石头,村民更是敬奉有加,平时绝不敢在石头上放置污物,(至今依然)。
  现在东寨门尚存,却也被淹没在荒草之中了。寨墙破坏严重,仅存近百米长,残高3.5米,其余仅存墙基。从遗址的现状看来,确为漳浦境内一座较为古老的,原始的寨址。而故事本身却是母系社会遗存的铁证。
  四、独特的方言口语,说明地方区域传承的厚重
  陈元光在梁山南麓西林(现在属云霄县火田镇)建郡县,三十年后,陈元光的继任者陈珦为什么把郡县治迁到李澳川(现在漳浦绥安镇),并且郡县治共处李澳川长达七十年。(公元786年州治迁往龙溪即现址,县治沿用至今)
  笔者认为,这是陈珦发现,梁山以北的人群更密集、社会力量更雄厚、文化积淀更丰富(如漳浦大荟北斗七星岩画)。
  漳浦史前石刻集中在漳浦中部、东南部地势较平坦地区的史实,支持了我的判断。据专家分析,闽南地区浮滨文化的年代约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分布范围覆盖整个漳州地区和粤东地区、西至龙岩市东部,其中尤以九龙江中下游的华安、南靖、平和、龙海、漳浦最为集中。
  陈元光的诗文,记载着历史的原貌。在《谢准请表》里,陈元光说:“山川顿改,人物更生。窃念臣州背山面海,旧为蛇豕之区;椎髻卉裳,尽是妖氛之党。治理诚难,抚绥未易。”
  陈元光诗《题龙湖》其三:“地极绥安镇,天随使节存。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野服迎旌佩,獠车避阵云。宣威雄剑鼓,导化动琴樽。石裂磨刀处,溪留饮马痕。龙湖鱼鸟眼,认此第三巡”。
  好一个“野服迎旌佩,獠车避阵云。宣威雄剑鼓,导化动琴樽”。何其真实的记述陈元光软硬兼施转换民风的策略。
  陈元光对“诸蛮”采取招抚办法,允许“诸蛮”自治,征收田赋,免服兵役,使他们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陈元光还在州治四境建立行台,以确保境内安宁。陈氏平漳入潮,促进本地民族融合,也为唐以后的大规模移民南下扫清了障碍,其影响是深远的。其直接影响是,他的部下及被保护的移民在漳、潮落籍,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加速了漳、潮等地居民的汉化过程。而“允许诸蛮自治”的政策,是土著文化得以保存的直接原因。这个方面,可以从现存的漳浦独特方言口语看出端倪。漳浦独特的方言口语,非漳浦人听不懂,是土著语言遗存的印记。这里略举数例(难于用文字表达的用拼音近似拼注)如:表示“差远呢”的口语——“嗨咯个”或“咖喱咯”;表示不平衡——“gōngguǎi”或“yīwài”;表示不一定——“莫嘟嘟”;表示无奈——“莫呆哇”;桃金娘——“多尼”;棉花——“gābuǎ”;海啸——“起海阉”;打寒战——“gā1ǘnshǜn”;撒娇—“lāwēi”或“lāolāi”;表示哆嗦——“xīxīo”……难以枚举。所有这些,就是土著文化深刻、难于磨灭的民风印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历史回顾,工作纪实,巾帼风采,文明史话,史海钩沉,寻幽览胜,对外交流,佳作欣赏以及政协组织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建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