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茶叶渊源及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72
颗粒名称: 漳浦茶叶渊源及发展
分类号: G77
页数: 7
页码: 64-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作为闽南地区,拥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唐代开始,漳浦县的茶叶种植和饮茶之风逐渐活跃,明清时期形成规模。漳浦人喜欢饮茶,对功夫茶更是钟爱有加,成为闽南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漳浦民间形成了以紫砂壶随葬的习俗,为研究闽南文化和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2007年,漳浦县成功举办了国际茶壶节,展示了漳浦作为国际茶壶收藏之乡的地位。
关键词: 漳浦县 漳浦茶叶 渊源 发展

内容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福建省漳浦地区种植、加工、饮用茶叶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当从唐代开始。
  一、唐代漳浦茶事趋于活跃
  漳浦是闽南文明古县,秦时属闽中郡,汉代以梁山为界分属南越、闽越,秦汉时在闽粤通道的梁山盘陀岭上设置蒲葵关。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奏准朝庭,在此设置漳州,并置漳浦、怀恩二县;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州署由盘陀岭南麓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县治附于州治。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怀恩县并入漳浦县;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至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漳州曾改为漳浦郡;公元786年(贞元二年),州县治分开,州治迁龙溪(今漳州市区),县治仍在原处。州县治合署办公达百年之久,始建于唐代的古衙门大堂在县城中心,至今仍完整保存。当时漳浦县地域广阔,含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四县。
  唐时中原民间饮茶之风已盛,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程度。陈政、陈元光父子从中原带领府兵3600人,战将123员入闽征讨平定动乱,屯兵垦荒,发展农业,同时带来了中原的茶叶品种、种植技术及饮茶之风。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在漳浦赋诗“采茶喜钻新榆火,修禊争驱旧虏氛。尽醉韶华三月暮,谁闻更鼓二更巡。”(《候夜行师七唱》)、“茶壶团素月”(《观雪篇》)等,足可以印证。它道出了当时采茶的季节,饮茶的茶具,制茶煮茶的方法:用新长成的榆木柴薪作为烘焙茶叶以及煮茶的燃料,方能制出上等的茶饼和煮出有品味的茶汤。
  盘陀岭顶海拔800米处,与蒲葵关旧址相邻处,至现代仍留有茶的古迹:有一间庙宇,庙前有一古井,井边有两块大石头。庙旁有6亩左右的古茶园。传说举子进京赶考,在此休息,和尚便汲水煮茶,供书生饮用解乏。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古茶园内尚留存有三株宋时的古茶树。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这是唐宪宗时宰相李德裕,被贬途径漳浦县夜宿蒲葵关驿楼时写下的《盘陀岭驿楼》诗。李德裕一生嗜茶如命,冷月、凄风、乡愁、诗情,岂能无茶?茶是有文化有生命力的饮料,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唯有佳茗与诗书相伴同醉。
  二、明清时期漳浦茶业渐成规模
  明清时期,漳浦经济稳定,教育发展,人才辈出,茶业也随之繁荣。漳浦茶叶种植在宋代、明代渐成气候,形成规模。《海澄县志》记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量达100吨,多时达300吨,其中批量多的有漳浦玳瑁山茶。明末阮梦庵在《武夷茶歌》赞叹:“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各异”、“漳人好事自珍秘”,他在《安溪茶歌》还说:“尔来武夷漳人制”。这些记录说明,当时漳州人、漳浦人不仅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购茶,还在茶叶作坊中当师傅,有的在当地种茶、办茶厂,制茶方法独特,标新立异,并且“珍秘”,受到武夷山人的重视。
  清康熙《漳州府志》载:“漳浦县磁灶山,山多产茶。”清乾隆宰相蔡新(1707—1799)曾赋诗赞咏漳浦家乡的茶叶:“玳瑁名山迎帝临,滴水龙泉高峰顶。金仙岩边有八景,万亩茶园万担银。”显然,这“万亩茶园万担银”属于诗人的艺术夸张,但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玳瑁山茶园的盛况。县志记载:漳浦清代已有数千亩茶园,产量50余吨。其中以二十八都的磁灶、白垃为佳,长桥和玳瑁山的茶叶驰名海内外。这些茶叶由15家茶庄经营,销往厦门、潮州、汕头、广州、香港和东南亚。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外销中断,茶园荒芜,茶业零落,跌入低谷。
  三、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
  漳浦虽然种茶的面积不是很大,但饮茶之风却很盛。清初武夷山茶叶作坊中,有不少是漳人当师傅,他们制茶有功夫,喝茶也很讲究。他们把岩茶及冲泡的方法带回家乡,蔚然成风,于是功夫茶便在家乡大行其道。漳浦人总是把茶叶叫做“茶米”,茶与米同样重要,甚至把茶放在米的前面,不可一日无茶。客来奉茶,无茶不欢,无茶失礼,茶到心意到。如今更是敬茶胜过敬酒,强过敬烟,茶店之多,多过米店,饮茶成为漳浦人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业内人士估算,漳浦县城乡现今拥有大小茶叶店5000多家,其中有规模的达1000多家。
  功夫茶是指乌龙茶的一种冲泡技巧,流行于闽南、粤东和台湾地区,近年来逐渐向全国及世界各地传播,为饮者所喜爱而津津乐道。众多的文物资料证实,闽南特别是漳浦一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专家认为,紫砂壶的传入,与乌龙茶一见钟情、相得益彰,闽南人为之如醉如痴。许多人成为紫砂壶最忠实的使用者,一生中不弃不离,以至漳浦民间形成了以紫砂壶以及相关茶具随葬的习俗,正是这种独特的葬俗,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史料,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佐证。
  2007年金秋,漳浦县在刚创立的天福茶学院内举办国际茶壶节。漳浦有资格举办国际茶壶节吗?开头有很多人心存疑问。产茶壶的名地虽然是江苏宜兴、广东潮州、江西景德镇等,但收藏古茶壶最多的却是闽南漳浦。这次展出的250多件明清茶壶,以墓葬出土的为主,90%为漳浦县博物馆藏品,其余为当地民间藏品。其中时大彬款三足鼎盖紫砂壶和陈鸣远款壶等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第一次在当地公开亮相。两岸茶界人士为之口服心服。为什么漳浦有这么多古茶壶呢?专家认为,这与闽南的茶俗和特殊的葬俗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饮茶习俗中,保存于闽南、粤东及台湾的功夫茶,最具有茶道气氛,大有唐宋遗风。功夫茶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经济文化状况。紫砂壶被闽南人赋予特殊魅力,不少爱好者生前珍爱它,死后还要把它带进坟墓中。这样就保存了历史,把大量明清时期的紫砂壶留到了今天,“陶醉”了今人。
  这些古茶壶中,最抢眼的,就是在漳浦盘陀镇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入葬的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中出土的紫砂壶,壶上有明代良陶作者“时大彬制”四字刻款和明确纪年。壶盖内沿有轻度磨损,证明墓主生前经常使用,珍爱有加。专家认定这是全国出土的三把时大彬紫砂壶中年代最早的一把。让人惊喜的是,该茶壶出土时,壶内还满满地保存着明代散装茶叶。经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鉴定:一、该茶叶是目前为止,已知确定年代的最早茶叶;二、很可能是明代的一种炒青绿茶;三、如果这茶是当地名茶的话,那么茶树品种很可能是武夷变种。如今谁也无法也不能估算这把国家一级文物茶壶的货币价值,但谁都把它同漳浦这个千年古县的历史内涵联系起来。2008年5月,漳浦出土的部分明代古茶在首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会上展出,引起了轰动。另一把国家一级文物鸣远壶,是1990年7月,在漳浦县赤岭乡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入葬的蓝国威墓中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功夫茶茶具一套,包括有白釉墨彩茶盘1个、白釉青花若琛杯4只、椭圆锡茶叶罐1个,罐内装满茶叶,内有墨书“素心”两字的纸片,应为茶叶品名。专家认为,此前国内存世最早的茶叶是清光绪年间的,漳浦县的两个茶样使这记录大大提前,值得珍惜和重视。有这世界第一的紫砂壶和世界最早的茶叶实物作佐证,可以说,漳州特别是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
  四、漳浦茶业在两岸交往中具有特殊地位
  壶映千年史,茶连两岸香。漳浦县是台胞的主要祖居地,目前台湾居民中有漳浦籍后裔的,达20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明清时期,随着大批漳浦人赴台垦荒、定居,漳浦的茶树品种、栽种技术、茶叶、泡茶习俗等也随之入台,成为浦台两地人民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纽带。
  2008年,在天仁、天福集团创办人李瑞河的家乡台湾南投松柏坑村,发现一株树龄约二百年的老茶树。李先生在老茶树前留影,兴奋地说:“我的先祖正是二百年前从福建漳浦来此定居的,世代种茶,到我是第七代。这株老茶树可认定是我先祖从漳浦带来茶苗栽种的。我家乡名间乡及鹿谷乡所产制的冻顶乌龙茶,其技艺有别于闽北武夷岩茶,源自闽南乌龙茶。”李瑞河先生还说,南投名间乡有13个村,只有李、陈两大姓,全部是从漳浦移民过去的后代。松柏坑是李姓村庄,发现的老茶树属大叶型品种,这种茶树在漳浦原先是当家品种。两地的茶树一脉相承,有这株老茶树作证,李先生的先祖从漳浦带着茶苗赴台垦荒,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历史陈述。
  唐山过台湾,芳草报故园。改革开放春潮涌,当年赴台垦荒的后人,纷纷跨越海峡,来到祖地投资创业,续写新的传奇。使漳浦成为台商投资密集地、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五、茶叶龙头企业天福集团在漳浦崛起腾飞
  天福集团是台商李瑞河于1993年9月签约落户漳浦县盘陀镇的茶业企业。2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天时地利人和,自助天助人助,天福在漳浦得以崛起腾飞,成功地走上了上市之路。
  2011年9月26日,天福茗茶在香港主板上市,成功登陆国际资本市场。业内公认天福茗茶为“中国大陆茶业的第一股”,是漳浦县第一家上市企业。
  目前,天福在国内30个省(市、区)拥有1300多家连锁店,建有12个茶叶及茶食品生产基地、2座茶博物院,4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及世界第一座茶业高校天福茶学院(漳州科技学院)。
  天福集团以福建漳浦为主要基地,迅速崛起,布局全国,并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茶业界的龙头老大。不但带动了大陆茶叶市场的繁荣,也帮助台湾的天仁集团走向辉煌。现有资产总额达60亿元,员工1万余人,是全球最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旅游、文化、教育于一体的茶业综合企业。
  天福集团在漳浦有员工3000多人。2007年,天福集团下属企业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缴纳的税收为2106万元,成为漳浦民营企业的第一纳税大户。2008年缴税超过5000万元,成为漳浦第一纳税大户。2009年达到8000多万元,2010年、2011年、2012年每年纳税均超过1亿元,成为漳浦唯一的纳税超亿元的企业。天福茶博物院、天福石雕园、天福茶学院在漳浦建成,提高了漳浦的知名度,奠定了漳浦在世界茶业版图上的重要位置。
  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获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先进单位、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企业、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福建省政府品牌金奖、福建省文化示范基地等荣誉。天福茶博物院、天福茶园、石雕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入选中国县域品牌景区百强。台企天福集团党组织连续4次被福建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被评为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被称为台企党建工作“天福”模式。李瑞河荣获新中国60年茶事功勋、被授予福建省优秀人才称号、2012年获得“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殊荣。
  天福集团创造了奇迹,创造了许多全球、全国第一:自营的茶叶连锁店数量全球第一、名茶原产地设厂全球第一、经营茶叶的品种数全球第一、茶博物院规模全球第一、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规模挡次全球第一、天福茶学院(漳州科技学院)在全球茶业高校中名列第一、全国第一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企业、大陆第一家茶叶上市公司……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历史回顾,工作纪实,巾帼风采,文明史话,史海钩沉,寻幽览胜,对外交流,佳作欣赏以及政协组织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利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