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扶贫攻坚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65
颗粒名称: 三年扶贫攻坚战
其他题名: 漳浦县1986-1988年扶贫工作纪事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23-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是中央苏区县范围,也是全省少数民族重点分布县。在1986-1988年三年间,漳浦县决定与全省同步开展扶贫攻坚战,以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为了加强领导和落实措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建立了挂钩责任制,各部门协同作战,并选派了扶贫工作队进驻贫困乡村。在制定脱贫规划和扶志、扶智的基础上,通过全方位的扶贫措施,奋力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 漳浦县 扶贫 攻坚战

内容

漳浦县作为中央苏区县范围,也是全省少数民族重点分布县。由于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影响,部分老、少、边、岛地区,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平衡。1985年全县有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贫困户2132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8.8‰;全县273个行政村、属贫困型行政村12个,占全县行政村的4.3%。
  根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和省委《关于加强老、少、边、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结合漳浦实际,为确保“七·五”期间老、少、边、岛贫困乡村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漳浦县决定与全省“同步”(于1986-1988年之三年间,)开展一场扎扎实实的扶贫攻坚战。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一、调查摸底,确定重点扶持的贫困乡、村。
  县委、县政府1986年4月13日会议决定:由县农委牵头,抽调县直干部30人,乡、镇、场干部120人,村干部520人,合计670人,组成三级联合调查组,开展为期20天的调查摸底工作。既调查全县面上的情况,又重点调查老、少、边、岛、贫困乡村的情况。汇成《呈阅件》,为县委、县政府的扶贫决策提供依据。
  时任县长张如菘同志,带领12个部、委、办、局主要领导到车本、眉田等老区贫困村调研。他们进村入户,实地察看,了解民情,与乡、村干部共议脱贫致富之策,现场协调解决问题。
  通过全面调查、摸底确定:省认定的湖西、赤岭两个畲族乡和县认定的车本、新民、刈埔、眉田、高山、北旗、大肖、锦江、赵厝、西北、下炉、康庄等十二个贫困村(简称二乡十二村,下同)为重点扶持的贫困乡村,派扶贫工作队进驻。
  二、成立扶贫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扶贫攻坚工作的领导,成立扶贫领导小组,有关乡、场相应成立工作机构。
  1986年5月20日,《漳浦县老、少、边、岛贫困乡、村脱贫致富领导小组》正式下发浦委综[86]8号文。
  组长:郑党(县委副书记),副组长:陈桂味(县委副县长),成员由县直机关14个单位主要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扶贫办),主任:沈淮森。
  此段建议省略:因人事调动,1987年3月19日清委[1987]综第009号文,调整、充实县扶贫领导小组。
  组长:陈桂味,付组长:沈淮森、王全盛,成员基本不变。
  县扶贫办主任:胡顺根
  三、建立扶贫挂钩责任制。
  县四套班子领导,结合各自挂钩的乡、镇、场,把二乡十二村作为各自挂钩联络点,有关乡、镇、场分工领导挂钩村,村干部及共产党员挂钩村民小组和贫困户,层层建立挂钩责任制。1987年,共有8名县级领导挂钩二乡十二村,80个乡、镇、场干部挂钩贫困户。
  四、各部门协同作战。
  在县扶贫领导小组的有力领导下,各部门纷纷制订扶贫计划,落实扶贫措施。三年来,省、市、县直机关筹措用于二乡十二村的扶建款计210.65万元,实行“资金跟项目走”管理制度,金融系统的小额贷款、有关部门的物资指标,均倾斜投放。如1987年省、市、县有关部门曾向二乡十二村投入钢材29.5吨、水泥120吨、柴油16吨、化肥370.5吨、粮食47吨、广播线1000米等。
  五、选派扶贫工作队。
  三年共计从县委、县政府机关抽调124个中青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分三批(每年一批)进驻二乡十二村。1987-1988年,市派18个市直机关干部分两批进驻湖西和赤岭二个畲族乡,县里只派十个联络员。
  县扶贫工作队,进村前有培训,进村后有《工作守则》和各项制度。扶贫工作半年一小结,年终检查、评比、表彰,三年大验收。如1986年6月16日首批工作队进村前,在县委党校举办为期三天的培训班,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扶贫方法经验等,提高工作队业务能力和思想认识。
  在艰巨的工作中,扶贫工作队用《工作守则》和“制度”端正队风、加强自身建设,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浇灌扶贫之花,结出脱贫之果,涌现出一批受省、市、县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其中,漳浦县扶贫办、漳浦县赤岭畲族乡,被省扶贫领导小组评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全方位扶贫 奋力攻坚
  一、制定脱贫规划、扶贫到户。
  各工作队进驻后,主要抓好一件事:一是召开村两委干部会,代表座谈会和全村广播会,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二是进一步调查、摸底贫困户基本情况,了解民情,三是搜集各村的地理、人文、历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探讨脱贫致富之路。通过广泛调查摸底,与村两委共同制定三年脱贫规划,做到长规划、短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
  贫困户的脱贫工作,是一项硬任务。他们逐户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掛钩人做到扶贫扶志、扶智,帮其提高自信心,帮其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指导发展经济,为其排忧解难。
  改输血为造血,不断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是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例如,赤岺乡石椅村林江水一家,因妻子及女儿患病住院治疗,1987年底妻又病故,经济十分困难,连耕牛也卖掉还债,生产、生活无着落。乡及工作队及时给予安排扶持款150元,救济款250元,用这些款帮其买母牛一头、母羊一只、仔猪二只。帮助林水江一家养好牲畜、种好责任田、开山种果、套种杂粮。1987年收获粮食1800公斤、家畜及付业收入达500多元,终于渡过难关、走上脱贫路。又如县有关部门下拨无偿款108万元,为眉田、高山、北旗、大肖四个村53户贫困户购买大约克良猪53只,无偿分发给贫困户,让贫困户通过母猪养殖、育种发家致富,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二、发展大农业,增强经济活力。
  (一)、夺粮保丰收。紧紧抓住粮食生产,这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扶贫工作队紧密配合村两委、不断加大科学种田力度。从季节、品种、面积、植保等关节上下功夫。抗灾夺粮年年增产又增收。二乡十二村,粮食总产量从1985年的2276吨,提高到30483吨,三年增收7721吨。如官浔乡五个贫困村,1987年旱季大灾之年大丰收,粮食生产583.5万公斤,比1986年同期增产68.3万公斤。又如北旗村,历来农田灌溉靠埭沟蓄水、体制下放后,集体埭沟严重失修、蓄水大减,春季无法下种和插秧。1986年冬,该村组织大量劳力,日出500多人次,奋战6天,修复埭沟、溪沟,挖土方7000多m3,增蓄25%,保证了春耕用水,当年度仅早稻增产一万多公斤。
  (二)、以短养长、发展“短、平、快”项目。
  一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二乡十二村三年共计养牛1.2万头,羊2000只,猪304万只,鸡、鸭、鹅等年出栏数70万只,其他家禽家畜2万只,总产值1834万元。养殖业的带动发展并不是一路平坦,如割埔村,1985年6月至1986年5月,全村生猪病死550只,直接经济损失3万多元,人均损失70多元。鸡鸭几乎全死光,严重挫伤群众养殖积极性。
  开展家禽家畜防疫工作刻不容缓。工作队和村两委召开全村广播会,大破“养猪靠家运”、“靠灶君”的愚昧思想。由工作队员林镇江(县畜牧局科技干部)上科技课,并从县局取回疫苗,由当地村医负责注射,工作队和村干部分片包干。紧接着,鸡、鸭的防疫注射工作同时进行。第二批、第三批工作队继续巩固这一扶贫成果,到1988年底,全村养猪3500只,人均1.4只、鸡18000只、鸭15000只,养殖业成为割埔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二是发展食用菌。二乡十二村,三年计划栽培食用菌40万m2,产量1840多万吨、产值463万元。香菇、黑木耳等22.5万袋,产值30多万元。如湖西乡,栽培蘑菇18万m2,香菇3万袋、黑木耳1.2万袋。又如下炉村种草菇2000m2,纯利上万元,种花菇上万m2,纯利上10万元。
  (三)、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
  各贫困村,根据自各区位优势,发展土特产。如大肖村,1987年种萝卜籽40多亩,(二季)产值3万元,西瓜130亩,产值5万元,单这二项人均纯利就近百元。又如赤岺乡利用山上的果园套种红玫瑰1600亩,旱麻80亩,玉米300亩,花生1500亩,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逐步增加。
  三、狠抓山地开发,增强脱贫致富后劲。
  二乡十二村,大念“山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在做好原有林果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掀起开山种果热潮。三年新造林4.1万亩,种果1.7万亩,种茶630亩,栽竹500亩。如:赤岺乡山坪一带,近万亩连片的“荔枝洋”,经连续二年的果园改造,科学施肥和精力管理,“光开花不结果”变为绿色的“金库”。1988年全乡荔枝、龙眼等水果总产55.5万公斤,总产值150多万元;
  眉田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县水土办支持下,因地制宜,种植马尾松、川栋树等14.8万株,双华李2万株,日本草300亩。昔日的荒山秃坡,三年后江山美如画;
  刈埔村,开山种果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三年种果树4000亩,人均达1.5亩。
  四、兴办企业,广开就业门路。
  迎难而上,三年计新办,技改乡办、村办、个体、联合体企业112个,解决2865个劳力出路,其中照顾贫困户就业人员823人。兴办经济实体37个,建果茶基地17个。如大南坂新民村,多方集资10多万元,引进和启用能人,兴办鞋厂,鞭炮厂(一切审批手续完备)、五金厂、蜡烛厂等8个小企业,解决180个贫困劳力就业,1988年产值48.5万元。一个原来以收废品成名的“破烂村”,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又如湖西乡,在县民政局支持下,新办饮食、农具、电器维修、水产付食品等8个门市:新办水果加工厂1个;扩建农具加工厂、陶瓷厂等解决了贫困户300多人就业。再如赤岺乡1988年初创办一个石料加工场,当年出口四批石料,产值21万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民生。
  搞好基础设施,这是治穷之本。其资金来源为三个“一点”,即:上级支援一点,乡、村财政出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三年来二乡十二村,群众集资211.07万元。主要建设民生工程如下:
  1.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计修水渠道27条,长4.6万米,受益面积9315亩;维修山塘、小水库80个,受益面积3450亩。如,后井水库右干渠倒流·水利工程,是县重点扶贫项目,在前二年奋战的基础上,1988年6月又大规模动工,当年12月6日正式通水。该渠道长3.5公里,其中巷内、眉田以石渠为主的渠道长1100米,单这二地渠道,上级投入20万元,眉田村投工投劳2500个工日。该工程的竣工通水,为眉田村彻底挖掉“贫根”,沿渠的巷内、五社老区村同时受益,总灌溉面积3500亩。
  盘陀乡割埔村的盘陀凃溪道,水毁十分严重,工作队找到县长批一吨柴油,县老区办拨款,群众投工投劳,用10天的时间,开溪长700米,挖土方103万m3,并造田505亩。解除了涝害,村两委在溪岸上立碑,做为扶贫项目留念。
  2.修建桥梁、道路。计修建乡、村道路39条,长85公里,建桥梁15座,长296米。如,车本公路,是第十届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扶贫项目之一。1988年元月6日开始选线、踏斟和测量。当年10月4日动土,三大工程队上场,到1988年底,已完成3公里长的路基,1989年续建,当年11月5日正式通车。
  车本公路长7.2公里,总投资60多万元(不含土地赔青),为解决该项目的资金缺口,时任副县长、县扶贫领导小组组长陈桂味同志,带领县交通局、老区办、扶贫办、计生委领导王福祥、胡顺根、许理良等一行到福州争取项目资金,得到老将军卢胜、原省政协副主席、革命老前辈卢叨和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湖西乡后洞村,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87年乡党委把后洞交通道路建设作为为后洞老区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开通从城内到后洞长8公里,可通车的交通道路,使后洞村民打开了山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
  3.建自来水发展电力设施。共建自来水6处,解决557户村民饮水难的大问题。架设电线长154公里,解决140个村和自然村的生产、生活用电。大肖村,建国37年,用电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借扶贫的东风,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次与山边供电所和深土铝矿厂协商,最后取得铝矿厂支持,从该厂接线,架电线长1.7公里,总投资不止3万元。村和群众集资1.4万元,县台办支持1.5万元。1988年8月3日,大肖村正式通电,全村1070个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的历史。还购买6台电视机、10多台三用机,全村老、少乐开怀。
  4.改善文教、卫生条件。共计维修危险校舍61间,面积2746m2;新建校舍117间,面积6900m2;为乡医院新建、维修房屋18间,面积1050m2。架广播线长159万里。如眉田村,1987年多方集资7.4万元,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座640m2,结束了以“祠堂为学堂”的历史。
  六、扶贫重扶智,治穷兼治“愚”。传艺胜过赠千金,为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化科技为生产力,三年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73期,受训1.2万人次。聘请省、市、县专家、科技人员下乡讲座,咨询3600人次。湖西乡多次聘请市、县中级科技人员到乡举办果树栽种、食用菌栽培、农作物种植等培训班,培养2250个农村科技骨干。该乡1987年9月,开展为期10天的全乡科普宣传活动,受宣传、教育一万多人,前来咨询近千人。为让边远后洞村同受启发和受训,乡党委书记带队,带着宣传图片,扛着录相机、放映设备和发电机,翻山越岭,徒步10公里进村开展科普活动。
  七、帮解难题,完善责任制。
  农村体制下放后,原来的集体财产、债务等遗留问题难处理,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工作队把尽力解决这些难题摆上扶贫的议事日程。例如:赵厝村,原集体所有荔枝价格越来越高,矛盾越来越大。承包期一满,工作队配合村两委依法及时处理。重新把这千亩荔枝逐棵编号、作价、划成22小片,用现金公开投标给20多户村民,收投标现金7.1万元,用于偿还原来集体欠债后,村留2万元作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用。剩余全村每个人口分利12元。终于化解了矛盾,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八、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永不离村的“工作队”。
  扶贫工作队,紧密配合乡、场党委抓好村级班子建设,结合换届选举,当好党委参谋,广开才路,任人为贤,使两乡十二村的村级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整体素质起了新变化,让他们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例如:新民村,原党支部长期缺书记,支委最“年轻”己经54岁,该村又长期没有建立村委会。工作队紧密配合场党委,健全了村党支部,依法选出了村委会,当地群众皆称赞:如今村有了带头人,脱贫致富有希望。又如锦江村,工作队一进村,就着手配合乡党委建立村党支部,继之,换届选举了新的村委会。健全了村级党、政班子的领导力量。
  攻坚出成果,继续努力不松劲
  在各级党政正确领导下,经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扶贫工作队和贫困乡、村群众的奋力拼搏,1986-1988年三年扶贫攻坚,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二乡十二村:工农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2073万元提高到3684万元,增长1511万元;乡、村工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1004万元提高到1717万元,增长713万元;乡、村财政收入从46万元提高到99万元,增长53万元。
  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155元提高到358元,增收203元;人均口粮从175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增收75公斤。(详见附表一)。贫困户从1985年的3950户减少到376户,脱贫率达到90.5%;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9446人减少到1514人,脱贫率达92.2%(详见附表二)。
  按省、市委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漳浦县老、少、边、岛贫困乡、村实现了“三年脱贫”的目标。但这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低标准的脱贫,各村发展也不平衡。在那里尚有10%左右贫困户。两乡十二村的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基础设施也较为脆弱,距“摘掉贫困帽子和作贡献”还有大量、艰巨工作未完成。
  根据省、市委的部署,结合漳浦的县情,1989-1990年,两乡十二村的脱贫致富工作继续进行。要求按上级的要求,做到:决心不动摇,政策不改变,资金不减少,工作不放松。扶贫方法与全省一致,县不再派工作队,以两乡十二村的领导班子为主,采用县直机关18个部委办局挂钩责任制。责任制目标:到1990年终,两乡十二村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脱贫率均要达到95%以上。人均纯收入要达到550元以上,人均口粮要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历史回顾,工作纪实,巾帼风采,文明史话,史海钩沉,寻幽览胜,对外交流,佳作欣赏以及政协组织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顺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