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64
颗粒名称: 工作纪实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7
页码: 23-49
摘要: 本章工作纪实收录了,三年扶贫攻坚战,发挥余热 服务社会和惨痛记忆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工作纪实

内容

三年扶贫攻坚战——漳浦县1986-1988年扶贫工作纪事
  胡顺根
  漳浦县作为中央苏区县范围,也是全省少数民族重点分布县。由于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影响,部分老、少、边、岛地区,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平衡。1985年全县有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贫困户2132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8.8‰;全县273个行政村、属贫困型行政村12个,占全县行政村的4.3%。
  根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和省委《关于加强老、少、边、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结合漳浦实际,为确保“七·五”期间老、少、边、岛贫困乡村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漳浦县决定与全省“同步”(于1986-1988年之三年间,)开展一场扎扎实实的扶贫攻坚战。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一、调查摸底,确定重点扶持的贫困乡、村。
  县委、县政府1986年4月13日会议决定:由县农委牵头,抽调县直干部30人,乡、镇、场干部120人,村干部520人,合计670人,组成三级联合调查组,开展为期20天的调查摸底工作。既调查全县面上的情况,又重点调查老、少、边、岛、贫困乡村的情况。汇成《呈阅件》,为县委、县政府的扶贫决策提供依据。
  时任县长张如菘同志,带领12个部、委、办、局主要领导到车本、眉田等老区贫困村调研。他们进村入户,实地察看,了解民情,与乡、村干部共议脱贫致富之策,现场协调解决问题。
  通过全面调查、摸底确定:省认定的湖西、赤岭两个畲族乡和县认定的车本、新民、刈埔、眉田、高山、北旗、大肖、锦江、赵厝、西北、下炉、康庄等十二个贫困村(简称二乡十二村,下同)为重点扶持的贫困乡村,派扶贫工作队进驻。
  二、成立扶贫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扶贫攻坚工作的领导,成立扶贫领导小组,有关乡、场相应成立工作机构。
  1986年5月20日,《漳浦县老、少、边、岛贫困乡、村脱贫致富领导小组》正式下发浦委综[86]8号文。
  组长:郑党(县委副书记),副组长:陈桂味(县委副县长),成员由县直机关14个单位主要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扶贫办),主任:沈淮森。
  此段建议省略:因人事调动,1987年3月19日清委[1987]综第009号文,调整、充实县扶贫领导小组。
  组长:陈桂味,付组长:沈淮森、王全盛,成员基本不变。
  县扶贫办主任:胡顺根
  三、建立扶贫挂钩责任制。
  县四套班子领导,结合各自挂钩的乡、镇、场,把二乡十二村作为各自挂钩联络点,有关乡、镇、场分工领导挂钩村,村干部及共产党员挂钩村民小组和贫困户,层层建立挂钩责任制。1987年,共有8名县级领导挂钩二乡十二村,80个乡、镇、场干部挂钩贫困户。
  四、各部门协同作战。
  在县扶贫领导小组的有力领导下,各部门纷纷制订扶贫计划,落实扶贫措施。三年来,省、市、县直机关筹措用于二乡十二村的扶建款计210.65万元,实行“资金跟项目走”管理制度,金融系统的小额贷款、有关部门的物资指标,均倾斜投放。如1987年省、市、县有关部门曾向二乡十二村投入钢材29.5吨、水泥120吨、柴油16吨、化肥370.5吨、粮食47吨、广播线1000米等。
  五、选派扶贫工作队。
  三年共计从县委、县政府机关抽调124个中青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分三批(每年一批)进驻二乡十二村。1987-1988年,市派18个市直机关干部分两批进驻湖西和赤岭二个畲族乡,县里只派十个联络员。
  县扶贫工作队,进村前有培训,进村后有《工作守则》和各项制度。扶贫工作半年一小结,年终检查、评比、表彰,三年大验收。如1986年6月16日首批工作队进村前,在县委党校举办为期三天的培训班,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扶贫方法经验等,提高工作队业务能力和思想认识。
  在艰巨的工作中,扶贫工作队用《工作守则》和“制度”端正队风、加强自身建设,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浇灌扶贫之花,结出脱贫之果,涌现出一批受省、市、县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其中,漳浦县扶贫办、漳浦县赤岭畲族乡,被省扶贫领导小组评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全方位扶贫 奋力攻坚
  一、制定脱贫规划、扶贫到户。
  各工作队进驻后,主要抓好一件事:一是召开村两委干部会,代表座谈会和全村广播会,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二是进一步调查、摸底贫困户基本情况,了解民情,三是搜集各村的地理、人文、历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探讨脱贫致富之路。通过广泛调查摸底,与村两委共同制定三年脱贫规划,做到长规划、短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
  贫困户的脱贫工作,是一项硬任务。他们逐户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掛钩人做到扶贫扶志、扶智,帮其提高自信心,帮其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指导发展经济,为其排忧解难。
  改输血为造血,不断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是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例如,赤岺乡石椅村林江水一家,因妻子及女儿患病住院治疗,1987年底妻又病故,经济十分困难,连耕牛也卖掉还债,生产、生活无着落。乡及工作队及时给予安排扶持款150元,救济款250元,用这些款帮其买母牛一头、母羊一只、仔猪二只。帮助林水江一家养好牲畜、种好责任田、开山种果、套种杂粮。1987年收获粮食1800公斤、家畜及付业收入达500多元,终于渡过难关、走上脱贫路。又如县有关部门下拨无偿款108万元,为眉田、高山、北旗、大肖四个村53户贫困户购买大约克良猪53只,无偿分发给贫困户,让贫困户通过母猪养殖、育种发家致富,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二、发展大农业,增强经济活力。
  (一)、夺粮保丰收。紧紧抓住粮食生产,这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扶贫工作队紧密配合村两委、不断加大科学种田力度。从季节、品种、面积、植保等关节上下功夫。抗灾夺粮年年增产又增收。二乡十二村,粮食总产量从1985年的2276吨,提高到30483吨,三年增收7721吨。如官浔乡五个贫困村,1987年旱季大灾之年大丰收,粮食生产583.5万公斤,比1986年同期增产68.3万公斤。又如北旗村,历来农田灌溉靠埭沟蓄水、体制下放后,集体埭沟严重失修、蓄水大减,春季无法下种和插秧。1986年冬,该村组织大量劳力,日出500多人次,奋战6天,修复埭沟、溪沟,挖土方7000多m3,增蓄25%,保证了春耕用水,当年度仅早稻增产一万多公斤。
  (二)、以短养长、发展“短、平、快”项目。
  一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二乡十二村三年共计养牛1.2万头,羊2000只,猪304万只,鸡、鸭、鹅等年出栏数70万只,其他家禽家畜2万只,总产值1834万元。养殖业的带动发展并不是一路平坦,如割埔村,1985年6月至1986年5月,全村生猪病死550只,直接经济损失3万多元,人均损失70多元。鸡鸭几乎全死光,严重挫伤群众养殖积极性。
  开展家禽家畜防疫工作刻不容缓。工作队和村两委召开全村广播会,大破“养猪靠家运”、“靠灶君”的愚昧思想。由工作队员林镇江(县畜牧局科技干部)上科技课,并从县局取回疫苗,由当地村医负责注射,工作队和村干部分片包干。紧接着,鸡、鸭的防疫注射工作同时进行。第二批、第三批工作队继续巩固这一扶贫成果,到1988年底,全村养猪3500只,人均1.4只、鸡18000只、鸭15000只,养殖业成为割埔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二是发展食用菌。二乡十二村,三年计划栽培食用菌40万m2,产量1840多万吨、产值463万元。香菇、黑木耳等22.5万袋,产值30多万元。如湖西乡,栽培蘑菇18万m2,香菇3万袋、黑木耳1.2万袋。又如下炉村种草菇2000m2,纯利上万元,种花菇上万m2,纯利上10万元。
  (三)、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
  各贫困村,根据自各区位优势,发展土特产。如大肖村,1987年种萝卜籽40多亩,(二季)产值3万元,西瓜130亩,产值5万元,单这二项人均纯利就近百元。又如赤岺乡利用山上的果园套种红玫瑰1600亩,旱麻80亩,玉米300亩,花生1500亩,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逐步增加。
  三、狠抓山地开发,增强脱贫致富后劲。
  二乡十二村,大念“山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在做好原有林果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掀起开山种果热潮。三年新造林4.1万亩,种果1.7万亩,种茶630亩,栽竹500亩。如:赤岺乡山坪一带,近万亩连片的“荔枝洋”,经连续二年的果园改造,科学施肥和精力管理,“光开花不结果”变为绿色的“金库”。1988年全乡荔枝、龙眼等水果总产55.5万公斤,总产值150多万元;
  眉田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县水土办支持下,因地制宜,种植马尾松、川栋树等14.8万株,双华李2万株,日本草300亩。昔日的荒山秃坡,三年后江山美如画;
  刈埔村,开山种果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三年种果树4000亩,人均达1.5亩。
  四、兴办企业,广开就业门路。
  迎难而上,三年计新办,技改乡办、村办、个体、联合体企业112个,解决2865个劳力出路,其中照顾贫困户就业人员823人。兴办经济实体37个,建果茶基地17个。如大南坂新民村,多方集资10多万元,引进和启用能人,兴办鞋厂,鞭炮厂(一切审批手续完备)、五金厂、蜡烛厂等8个小企业,解决180个贫困劳力就业,1988年产值48.5万元。一个原来以收废品成名的“破烂村”,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又如湖西乡,在县民政局支持下,新办饮食、农具、电器维修、水产付食品等8个门市:新办水果加工厂1个;扩建农具加工厂、陶瓷厂等解决了贫困户300多人就业。再如赤岺乡1988年初创办一个石料加工场,当年出口四批石料,产值21万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民生。
  搞好基础设施,这是治穷之本。其资金来源为三个“一点”,即:上级支援一点,乡、村财政出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三年来二乡十二村,群众集资211.07万元。主要建设民生工程如下:
  1.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计修水渠道27条,长4.6万米,受益面积9315亩;维修山塘、小水库80个,受益面积3450亩。如,后井水库右干渠倒流·水利工程,是县重点扶贫项目,在前二年奋战的基础上,1988年6月又大规模动工,当年12月6日正式通水。该渠道长3.5公里,其中巷内、眉田以石渠为主的渠道长1100米,单这二地渠道,上级投入20万元,眉田村投工投劳2500个工日。该工程的竣工通水,为眉田村彻底挖掉“贫根”,沿渠的巷内、五社老区村同时受益,总灌溉面积3500亩。
  盘陀乡割埔村的盘陀凃溪道,水毁十分严重,工作队找到县长批一吨柴油,县老区办拨款,群众投工投劳,用10天的时间,开溪长700米,挖土方103万m3,并造田505亩。解除了涝害,村两委在溪岸上立碑,做为扶贫项目留念。
  2.修建桥梁、道路。计修建乡、村道路39条,长85公里,建桥梁15座,长296米。如,车本公路,是第十届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扶贫项目之一。1988年元月6日开始选线、踏斟和测量。当年10月4日动土,三大工程队上场,到1988年底,已完成3公里长的路基,1989年续建,当年11月5日正式通车。
  车本公路长7.2公里,总投资60多万元(不含土地赔青),为解决该项目的资金缺口,时任副县长、县扶贫领导小组组长陈桂味同志,带领县交通局、老区办、扶贫办、计生委领导王福祥、胡顺根、许理良等一行到福州争取项目资金,得到老将军卢胜、原省政协副主席、革命老前辈卢叨和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湖西乡后洞村,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87年乡党委把后洞交通道路建设作为为后洞老区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开通从城内到后洞长8公里,可通车的交通道路,使后洞村民打开了山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
  3.建自来水发展电力设施。共建自来水6处,解决557户村民饮水难的大问题。架设电线长154公里,解决140个村和自然村的生产、生活用电。大肖村,建国37年,用电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借扶贫的东风,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次与山边供电所和深土铝矿厂协商,最后取得铝矿厂支持,从该厂接线,架电线长1.7公里,总投资不止3万元。村和群众集资1.4万元,县台办支持1.5万元。1988年8月3日,大肖村正式通电,全村1070个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的历史。还购买6台电视机、10多台三用机,全村老、少乐开怀。
  4.改善文教、卫生条件。共计维修危险校舍61间,面积2746m2;新建校舍117间,面积6900m2;为乡医院新建、维修房屋18间,面积1050m2。架广播线长159万里。如眉田村,1987年多方集资7.4万元,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座640m2,结束了以“祠堂为学堂”的历史。
  六、扶贫重扶智,治穷兼治“愚”。传艺胜过赠千金,为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化科技为生产力,三年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73期,受训1.2万人次。聘请省、市、县专家、科技人员下乡讲座,咨询3600人次。湖西乡多次聘请市、县中级科技人员到乡举办果树栽种、食用菌栽培、农作物种植等培训班,培养2250个农村科技骨干。该乡1987年9月,开展为期10天的全乡科普宣传活动,受宣传、教育一万多人,前来咨询近千人。为让边远后洞村同受启发和受训,乡党委书记带队,带着宣传图片,扛着录相机、放映设备和发电机,翻山越岭,徒步10公里进村开展科普活动。
  七、帮解难题,完善责任制。
  农村体制下放后,原来的集体财产、债务等遗留问题难处理,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工作队把尽力解决这些难题摆上扶贫的议事日程。例如:赵厝村,原集体所有荔枝价格越来越高,矛盾越来越大。承包期一满,工作队配合村两委依法及时处理。重新把这千亩荔枝逐棵编号、作价、划成22小片,用现金公开投标给20多户村民,收投标现金7.1万元,用于偿还原来集体欠债后,村留2万元作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用。剩余全村每个人口分利12元。终于化解了矛盾,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八、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永不离村的“工作队”。
  扶贫工作队,紧密配合乡、场党委抓好村级班子建设,结合换届选举,当好党委参谋,广开才路,任人为贤,使两乡十二村的村级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整体素质起了新变化,让他们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例如:新民村,原党支部长期缺书记,支委最“年轻”己经54岁,该村又长期没有建立村委会。工作队紧密配合场党委,健全了村党支部,依法选出了村委会,当地群众皆称赞:如今村有了带头人,脱贫致富有希望。又如锦江村,工作队一进村,就着手配合乡党委建立村党支部,继之,换届选举了新的村委会。健全了村级党、政班子的领导力量。
  攻坚出成果,继续努力不松劲
  在各级党政正确领导下,经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扶贫工作队和贫困乡、村群众的奋力拼搏,1986-1988年三年扶贫攻坚,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二乡十二村:工农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2073万元提高到3684万元,增长1511万元;乡、村工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1004万元提高到1717万元,增长713万元;乡、村财政收入从46万元提高到99万元,增长53万元。
  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155元提高到358元,增收203元;人均口粮从175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增收75公斤。(详见附表一)。贫困户从1985年的3950户减少到376户,脱贫率达到90.5%;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9446人减少到1514人,脱贫率达92.2%(详见附表二)。
  按省、市委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漳浦县老、少、边、岛贫困乡、村实现了“三年脱贫”的目标。但这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低标准的脱贫,各村发展也不平衡。在那里尚有10%左右贫困户。两乡十二村的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基础设施也较为脆弱,距“摘掉贫困帽子和作贡献”还有大量、艰巨工作未完成。
  根据省、市委的部署,结合漳浦的县情,1989-1990年,两乡十二村的脱贫致富工作继续进行。要求按上级的要求,做到:决心不动摇,政策不改变,资金不减少,工作不放松。扶贫方法与全省一致,县不再派工作队,以两乡十二村的领导班子为主,采用县直机关18个部委办局挂钩责任制。责任制目标:到1990年终,两乡十二村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脱贫率均要达到95%以上。人均纯收入要达到550元以上,人均口粮要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发挥余热 服务社会——漳浦县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综述(续)
  赵学樵
  县农民体育协会
  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是个组织与指导全县农民体育健身运动的群众性团体,是由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农村体育工作者及热心于农民体育运动的单位和个人所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接受漳浦县体育总会和漳浦县民政局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1988年5月18日,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成立,并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名誉主席王作祥,主席陈启宙,副主席黄水岭、林拱海、商和坤、温赞同、李闽章、高亚金、林漱岑、杨木德、林开成、林亚丁、曾阿桶,委员陈耀意、林金和、王坤城、胡山云、陈子原、林五四、陈桂花、邱友才、黄以结、黄美成、陈旺寿、杨国华、吴如山、郭料在、林土金、陈维泗、陈淡泉、陈光辉、刘志元、胡长华、胡兆魁、林开封,秘书长杨木德(兼),副秘书长胡长华(兼)、陈淡泉(兼)。
  1992年8月5日,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名誉主席王作祥,主席陈启宙,副主席黄水岭、林洪海、商和坤、温赞同、李闽章、高亚金、林漱岑、杨木德、林开成、林亚丁、曾阿桶,委员陈耀意、林金和、王坤城、胡山云、陈子原、林五四、陈桂花、邱友才、黄以结、黄美成、陈旺寿、杨国华、吴如山、郭料在、林土金、陈维泗、陈淡泉、陈光辉、刘志元、胡长华、胡兆魁、林开封,秘书长杨木德(兼),副秘书长胡长华(兼)、陈淡泉(兼)。
  1998年7月14日,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席陈辉,主席陈启宙,副主席许展文、郑合辉、吴如山、林开成、陈磊,秘书长林开成(兼),副秘书长王亦成、胡长华、陈淡泉,委员何友麟、苏英纶、陈复源、蔡元福、林土金、陈和鹏、杨志強、陈玉宝、蔡燕娜、庄伟、李和源、黄海生、戴程山、林先太、卢建国、陈炳煌、李宏坤、柯丽雯、黄合河、林坤临、林跃宗、林?清、许振民、郭镇东、黄英文、何北贡、许德吴、李益民、赵建中、陈来顺、兰跃光、杨和来。
  2002年12月5日,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笫四届委员会代表大会审议表决产生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常务委员会。名誉主席陈启生、陈黎明、林五四、骆沙舟、杨银玉,主席陈启宙,副主席何友麟、何进祥、林开成、何俊明,秘书长林开成(兼),副秘书长吴琦、何建河,委员王少平、陈言、陈长太、张俊云、魏建真、陈励明、刘明勇、许展文、黄多佑、蓝振祥、洪和庭、王洪德、洪艺明、黄溪山、陈永生、王顺成、陈斌、陈湘海、许德文、蔡聪智、王荣安、许剑平、丛美红、王炳建、杨志文、陈泗杰、王瑞东、翁跃琪。
  2013年5月3日,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代表大会通过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単:名誉主席刘军、陈勇谋、陈美慧、黄国锋,主席陈启宙,常务副主席林开成,副主席洪振垣、陈进四、李建华、何俊明、魏志杰、何建河,秘书长林开成(兼),副秘书长陈铭黄,委员吴继志、陈良溪、卢美菊、林建明、王基旺、邱耀斌、陈艺伟、杨昆仲、蔡景龙、郑志华、戴文明、蓝永义、柯美华、郑艺真、陈安宏、赵卫强、刘天瑞、陈志勇、邱丽玉、戴智渊、许月华、胡晓君、郑贵林、洪贵荣、王景成、林纯毅、林育民。
  漳浦县农民体育协会自1988年5月18日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五届。在主席、原县人大副主任陈启宙和秘书长、原县体委中心主任林开成的带领运作下,各委员通力合作,各乡镇农体协努力,历届漳浦县农民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不断向前深入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
  (一)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深入地开展。通过抓发展促普及,抓重点促提高,抓典型带全面,推动全县农民体育活动健康发展。贯彻健身性、娱乐性和群众性的方针,坚持业余、小型多样原则,以广播、电视、报刊、墙报等传媒为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宣传,扩大影响,激发广大农民自觉锻练和参与的积极性,赢得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以乡镇为单位,以行政村为基础,以小康村、示范村为重点,在元旦、春节、元宵节、“三八”节、“五一”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篮球、乒乓球、舞龙、舞狮、长跑、拔河、登山、划龙舟、武术、拳、操、剑、单手顶扛等农民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佛昙镇多方筹集资金,兴建镇文化体育中心,设有溜冰场、门球汤、乒乓球房。全镇组织有蓝球、排球、拔河、象棋、单手顶扛、武术、围棋、台球、登山等100多支农民运动队,农民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达26450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48.6%。盘陀镇组织有蓝球、排球、台球队,拔河、象棋、武术、围棋、登山、单手顶扛等运动队,在农闲时节开展村际友谊赛。湖西畲族乡开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毽球、花毽、武术、舞龙、舞狮等体育活动,武术项目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冠军,并于1988年被省评为“百日体育活动先进单位”。旧镇镇东厝村陂内自然村是个有300人口的小村,30年来坚持在假日或农闲季节,邀请邻近的赤土乡水头村排球队进行友谊赛。1988年,县农体协举办第一届全县龙舟比赛;当年12月,县举办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全县有260名运动员参加田径、篮球、排球、拔河、单手顶棍、中国象棋等项目角逐。田径:第一名绥安镇,第二名万安农场,第三名杜浔镇;篮球:第一名绥安镇,第二名湖西畲族乡,第三名古雷镇;排球:第一名佛昙镇,第二名赤湖镇,第三名霞美镇;男子拔河:第一名石榴乡,第二名绥安镇,第三名万安农场;女子拔河:第一名石榴乡,并获特别奖。1990年12月,县举办第一届乡镇场和机关运动会,有14个乡、镇、场、机关单位,共280名运动员,参与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拔诃、自行车等项目竟技,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绥安镇,第二名万安农场,第三名赤湖镇。2005年,县乡(镇)两级举办各类体育竟赛共48场次,参赛运动员35000人次,观众达18万人次。每日晨晚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有34.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2%
  (二)建立县、乡(镇)、村农体协组织网。1988年5月,县农体协成立后就着手农体协组织网建设,当年,全县20个乡镇都建立农体协组识。1992年,全县的行政村都建立农体协组织,做到机构、人员、场所、经费落实。此后,年年进行调整充实。通过盘陀、湖西、旧镇、佛县、长桥、绥安、赤湖等乡镇的农体活动先进典型带动,形成一个有组织机构、有专人管理、有办公场所、有专项经费、有活动场地、有活动计划“五落实”的农体协组织网络。2006年将农体协组织网往工业区、农林盐茶场拓展,填补遗缺。2006年5月1日,绥安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成立“漳浦县绥安工业区企业员工体育协会”,随之,在全县6个工业园区先后成立“企业员工体育协会”。大南坂农场(2010年改称大南坂镇)也成立农体协组织,至2009年,占80%的作业区和行政村都建设有文体活动中心。2008年,全县29个乡镇场和6个工业园区都建立农体协组织,实现全县农体协组织网络全覆盖。
  (三)开展创建农民体育运动“示范村”和“体育先进乡镇”活动。2004年,在县农办、农业局、文体局的支持下,县农体协领导与这些部门共同组织力量,深入乡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求知、求乐、求健康的强烈愿望的新情况,就农民体育运动如何适应农村变化情况,满足农民需求的课题,开展调研活动。在前亭镇后蔡村、长桥镇东升村调研中获得启示,农体工作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基础建设,创建农体示范村。随之,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在前亭镇后蔡村召开全县农体协工作会议,组织全县乡镇农体协主席、秘书长参观后蔡村的村容村貌和体育设施,现场观摩拔河比赛和其他文体活动。会上,授予后蔡村、东升村为漳浦县首批农村农民体育工作示范村。创建农民体育工作示范村是个基础工程。为了加强领导,县成立创建小组,由县委宣传部、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文体局、县农体协组成,并制定示范村评选标准,印发创省级体育先进乡镇的标准规则,以规范示范村建设与管理。在创建中,避免走过场,搞形式,于每年年底,由陈启宙主席亲自组织和带领有关部门对创建村进行检查验收,合格者给予奖励,赠送乒乓球桌一套。至2009年,全县先后两批共有12个村获得县级示范村荣誉;有45个行政村获漳州市“农村农民体育示范村”荣誉。有1个镇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4个乡镇荣获省级“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个乡镇荣获市级“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005年10月,县农体协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体体育先进单位”。
  (四)多方筹资办农民体育事业,建设体育设施,承办和举办市、县农民运动会。资金筹措:一是县财政纳入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给县农体协作为办公费,并拨出专项资金支持举办农民体育比赛或农民运动会;二是由农业部门的各办、局支持一定的资金;三是向社会各界争取捐助。2004年,赤湖镇农体协牵动发动镇区民营企业和社会达人捐资5万元,建设一座500平方米气排球馆和举办农民文体节;佛昙镇农体协带头发动旅港华侨捐助2万元,举办排球、乒乓球邀请赛。2005年,绥安镇筹资60多万元,为登山爱好者修建1条水泥路,从城关通往东罗山,长5公里;在近6年中,镇村两级共投资230万元,兴建一批田径场、灯光球场,利用一些旧房、旧市场改造成体育活动场所,至2007年,有篮球、门球场地面积共26865平方米。
  (五)积极参与市、省农运会,屡获荣誉。1988年,参加漳州市第一届农运会,荣获田径男组、女组第三名;男篮第七名,女篮第一名。田径单项共获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4枚,第四名2人,第五名3人和第六名1人。1986年5月,参加省首届农民运动会,荣获女篮第三名。1991年11月,县女子农民篮球队作为漳州市代表队参加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荣获第三名;田径单项获第二名1人,第三名3人,第四名1人,第六名2人。1984年6月,参加省首届“丰收”农民篮球赛,佛县镇男篮荣获第三名;1985年8月,漳浦县农民田径队为主体的漳州市田径代表队参加省首届农民田径运动会,荣获团体总分第四名;1989年10月,参加省农民篮球赛,县女队荣获冠军,男队荣获第四名;1990年10月,参加省“农村储蓄杯”农民篮球赛,女队荣获笫三名;1991年9月,参加市农民田径选拔赛,荣获第一名2人,第二名4人,第三名1人。2003年,县毽球队荣获省第五届农运会女子团体第三名。2006年6月,县秧歌队参加省第六届农运会荣获三等奖。2010年,县秧歌队荣获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二等奖;多次荣获市级比赛一等奖。2012年8月,绥安镇广场舞队代表漳州市参加省广场舞比赛,荣获第一名,并获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本县参加漳州市第一届农运会,荣获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16枚;参加市第二届农运会,荣获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6枚;参加市第三届农运会,荣获金牌15枚,银牌12枚,铜牌16枚;参加市第四届农运会,荣获金牌15枚,银牌18枚;参加市第五届农运会,荣获金牌9枚,锒牌6枚,铜牌9枚。
  2006年12月,农家女谢荔梅荣获多哈亚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冠军。于2007年6月,在泰国曼谷第六届亚洲田径巡回赛,她以14.73米成绩,打破亚洲女子三级跳纪录;次年9月20日,以14.90米成绩再次打破该项纪录。
  1989年,旧镇镇党委宣传委员王桂花获“全国农民体育先进个人”。
  1992年,盘陀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农民体育协会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乡镇”称号。
  2001年,县体委主任林开成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
  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
  1985年9月,漳浦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黄银忠,副会长黄启裕,秘书长蔡更羌,财务黄惠珍,成员陈仁俊、李梧桐。
  1989年9月,漳浦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王举才,副会长黄启裕,秘书长蔡更羌,财务黄惠珍,成员陈仁俊、李梧桐,理事陈长泰、陈加添、林庆章、陈开盛、杨顺水、刘振伦、陈瑞临、陈长华、何祥福。
  1990年10月,漳浦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会长黄启裕,副会长蔡更羌,秘书长蔡更羌(兼),会计陈仁俊,出纳李梧桐,成员张金山,理事陈长泰、林庆章、陈开盛、杨顺水、王碧珠、戴梅柳、刘振伦、陈瑞临、陈长华、陈加添、何祥福。
  1998年10月,漳浦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名誉会长杨少仁、巫宏毅、李旺万,顾问陈长泰、林丰年、余守仁,会长何庆云,副会长黄启裕、胡国忠、詹金龙,秘书长胡国忠(兼),会计陈仁俊,出纳张金山,常务理事黄朝主、吴一流、郑汉明、陈国土、郑建章、戴梅柳,理事陈从周、叶娇英、王碧珠、陈瑞临、蓝玉璋、杨顺水、陈开盛、洪建志、洪计志、陈明秋。
  2005年9月,漳浦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名誉会长杨少仁、李旺万、许九山、杨惠聪,顾问陈长泰、林丰年、黄启裕、余守仁,会长巫宏毅,副会长胡国忠、黄朝主、詹金龙,秘书长胡国忠(兼),副秘书长蓝海安,常务理事吴一流、陈国土、郑汉明、郑建章、戴梅柳、陈仁俊、张金山,理事叶美云、叶娇英、杨天元、陈建民、蔡仲奇、许金超、陈振明、陈李立、洪计志、杨结德、魏振成、梁孝安、陈开盛、杨文远、王瑞成、杨盛芳、杨荣土。
  2011年9月,漳浦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顾问黄启裕、林丰年、余守仁,名誉会长黄耀光、杨惠聪,会长巫宏毅,副会长胡国忠、黄朝主,秘书长胡国忠(兼),副秘书长蓝海安,常务理事吴一流、郑建章、郑汉明、吴银生、吴建盛、叶美云、许金党,理事张珠元、杨省三、郑明记、洪宗明、梁孝安、杨洁德、杨玉珍、蔡仲奇、陈振明、陈振茂、杨绍文、许金超、黄金和、陈建民、黄地来、魏振成、李君琛、洪冠雄、陈忠坚、王瑞成、王水行、杨荣土、邱举德、朱成国、杨文章、蓝宏伟、蓝长和、许辉铭。
  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自1985后9月成立27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及涉老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历届协会会长率领全县离退休教师,遵循党和政府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六个老有”目标,以“送温暖、作贡献、促共享、保健康”?为工作重点,加強协会的組织建设,加強对会员管理服务,促进会员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取得瞩目成果。
  (一)组织离退休教师学习政治,与时俱进,永葆晚节。县协会通过33个基层分会,经常组织会员学习政治理论和时政要闻,阅读党的报刊,以增强思想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理念,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与时俱进,保持晚节。漳浦一中分会坚持每周一上午集中会员学习政治时事;局教协分会在“七·一”党庆日,召开会员中全体党员座谈会,勉励他们继续为发展全县教育事业,献谋建策,发挥佘热。通过基层分会,组织会员对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和历年全国“两会”的重要文献学习,领会党的每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方针政策,明确政治方向。至2012年,全县2397位离退休教师、职工,做到自觉遵守纪律,没有发生违纪犯法案件,永葆晚节。
  (二)积极鼓励会员参与社会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县协会依据教师队伍中老年人特点,成立民族乐器队、歌咏队,坚持每周六上午集中开展文娱活动。并与县老龄办、县老年大学联合组建漳浦县中老年合唱团、百名腰鼓队、文艺轻骑队,经常深入乡镇、社区、行政村,宣传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方针政策;参加县节日庆典文艺晚会,文化三下乡活动,活跃社会群众文化生活。县协会与漳浦一中、赤湖、旧镇、万安、佛昙等分会,组织气排球队、门球队、地掷球队于每周定期开展锻练,并多次参加县、市比赛,均获荣誉。赤湖分会气排球队曾获市级比赛冠军;2011年国庆节,旧镇中心学校门球队获县赛冠军、地掷球获第三名,县协会气排球队男队获第二名、女气排球队获第一名。至2012年,漳浦一中、道周、绥安、赤湖、旧镇、佛昙、万安等分会组建有门球队,并成为有领导、有组织、有活动场地、有固定时间活动的经常性健身团队。
  (三)激励会员服务社会,凭个人一技之长,发挥力所能及的余热,获得荣誉。巫宏毅当选为漳州市离退教协副会长、市老体协委员、县老体协副主席、县离教退协会长;黄启裕受聘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詹金龙受聘为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朝主当选为县离退教协副会长、县老科协和老体协副秘书长,受聘为县老年大学艺术指导教师;胡国忠当选为县离退教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蓝海安当选为县离退教协副秘书长;陈仁俊受聘为县离退教协会计。县教育局分会巫宏毅、黄朝主、胡国忠、郑汉明、蓝海安及漳浦一中分会郑汉琛等,受教育局聘请编写并出版《漳浦县教育志》、《漳浦县教育年鉴》(2010、2011、2012年度)、续编《漳浦县志》(教育卷),共94万字。漳浦二中分会杨惠人受聘为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任教《大学语文》、《秘书学》、《文学欣赏》等课程,还主编高职教材两册共63万余字,发表教育论文等诗文60多篇(首);郑汉明、胡炳连、洪乾仁、许俊琛、林思源、林彬、叶美云、汤素燕等,分别受聘为县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教导主任、剑操教练、摄影教师、英语教师、音乐教师、艺术指导教师;杨珠維、卢万发、王水行和许耀庭被当地乡镇受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另有部分会员当选为村老年协会会长、副会长或校外辅导员。
  县职专分会林样瑞受聘为县政协文史委员,任《漳浦文史资料》编辑,参与编写《漳浦村社要览》、《漳浦姓氏丛谈》、《漳浦县政协志》、《漳浦县体育志》、《漳浦县志》新编和续编,参与编篡《漳州历史名人》、《漳浦历代名人》、《漳州姓氏》,并点校清康熙志·光绪再续志《漳浦县志》、《东溪集》、《醒后集》,出版《文化古乡乌石》、《全唐茶诗》、《尚书棎花林士章》、《台湾行随感》、《拾贝集》、《圃人诗文集》等文集。
  会员服务社会成绩优异,获得荣誉。县协会成立以来,获省教育系统表彰先进个人有5人,获市教育系统表彰先进个人有47人次,获县教育系统表彰先进个人有135人次,获离退教协工作先进会员有91人,获县教育局表彰各类先进个人有385人次。
  (四)关心会员健康,为会员送温暖,排忧解难。坚持每年给基层分会和老龄教师赠阅《老年健康信息》、《福建老人报》、《丹霞日志》、《养生百招》、《乐龄茶座》等刊物;凡会员患病住院,遇天灾人祸,县协会都组织人员登门慰问;凡会员逝世,都派人员协助料理其后事,为其开追悼会,告别送终;旧镇、赤湖、杜浔、古雷、沙西、赤土、石溜、马坪、佛昙、城关、前亭、绥安等分会先后建立慈善互助基金会,为会员逝世者遗属捐款,缓解经济困境。
  自2001年始,每年重阳节,县教育局、县退管办、县教育工会联合召开全县教育系统庆祝“重阳节”座谈会,为会员举办金婚、钻石婚庆典和为80周岁高龄会员祝寿活动。例如县教育系统第十一届金婚、钻石婚和第四届高龄祝寿的对象,有金婚44对,钻石婚7对和23位当年80周岁高龄教师;第十二届有金婚72对,钻石婚9对,16位当年80周岁高龄教师;第十三届有金婚74对,钻石婚11对,当年80周岁高龄29人。
  (五)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搞好换届选举,扩充会员队伍,壮大协会组织。随着会员数增加,为便于管理,在换届中,对基层分会进行调整。如在第六届换届中,新成立漳浦三中、四中分会;对进修、电大等9个分会的会长,因年龄和身体欠佳请辞,需要调整,选出一批想办事、能办事、会干事、办好事,且方退休的教师充实基层协会领导层。
  至2013年元月,全县有33个分会、2397名会员。县离退教协于1992年5月,荣获省退休职工管委会授予“合格退休职工之家”称号,1994年5月,荣获省“先进退休职工之家”称号;2010年10月,荣获中央老龄办、民政部、教育部等7个部委授予“第四届全国敬老模范单位”称号。
  重要更正。由于笔者疏忽,在第三十一辑“发挥余热,服务社会”一文关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一节中,发生多处重要笔误,今据有关资料更正:
  1997年7月18日,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组成成员,名誉会长戴全成、柯永麟、李宋保、王作祥、齐德芳、张育闽,顾问杨燕诗、李荣山、商茂土、程惠荣、黄水岭、吴天化、蔡介生、蔡忠义、林潄岑、魏孝林、余龙章,会长郑光星,常务副会长王全盛,副会长张勇泉、胡顺根,常务理事林溪河、邱秋月、蔡元福、蔡和平、陈荣泰、杨少仁、杨朝芬、陈复源、吴启明、蔡燕娜、王太山、詹笃信、柯泰丰,秘书长王全盛(兼),副秘书长詹笃信,理事王明跃、庄志远、许传瑞、陈从周、陈天章、宋景军、杨泗时、武传文、郑来喜。
  2003年7月7日,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调整充实理事会成员:名誉会长钟禄贵、蔡金海、陈启生、陈黎明、游江北、洪颐、杨银玉、柯永麟、李宋保、郑光星,顾问齐德芳、杨燕诗、杨玲、吴启明、程惠荣、张勇泉、商茂土、李荣山、蔡忠义、蔡介生、吴天化,会长戴全成,常务副会长陈祖禄,副会长沈淮森、林潄岑、黄粤闽,常务理事洪照宏、林合理、许泽龙、陈长泰、刘钦赐、齐全明、何进祥、陈言、许奇鸿、杨少仁、邱瑞明、魏建真、蔡燕娜、林溪河、王赐义、黄国峰、蓝志跃、胡顺根、黄启裕、詹笃信,秘书长沈淮森(兼),副秘书长詹笃信(兼),理事王赐义、杨泗时、吴海南、吴清勇、邱素秋、张文福、郑来喜柯泰丰、胡顺根、黄艺峰、黄文智、黄启裕、黄国峰、蓝志跃、蔡惠文、蔡锦辉、蔡燕娜。
  2007年12月14日,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二届组成人员:名誉会长谢毅泰、蔡金海、蔡和平、杨国华、陈德渊、王彩云、柯永麟、李宋保、郑光星,顾问杨燕诗、杨玲(女)、陈启生、商茂土、李荣山、蔡忠义、洪水生、张勇泉、吴启明、程惠荣(女)、杨安乐、方荣和、林漱岑、蔡介生,会长戴全成,副会长许火、陈祖禄、沈淮森、吴立宏、黄粤闽,常务理事邱瑞明、何进祥、陈国坚、林耀文、詹笃信,秘书长沈淮森(兼),副秘书长林耀文(兼)、詹笃信(兼),理事郑来喜、柯泰丰、胡顺根、黄启裕、杨泗时、洪振垣、黄维民、蓝志跃、陈国坚、王赐义、邱瑞明、洪国继、黄建平、毕闽春、张俊云、魏建真、陈德贤、黄艺峰、许九山、杨长泰、苏英纶、林耀雄、杨少农、谢秀莲(女)、卢秀云(女)、赵永庆。
  2010年7月13日,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调整充实第二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誉会长陈汉夫、曾智勇、蔡和平、杨国华、陈德渊、刘达文、柯永麟、李宋保、郑光星,顾问杨燕诗、杨玲(女)、陈启生、商茂土、李荣山、蔡忠义、洪水生、吴启明、程惠荣(女)、杨安乐、方荣和、林潄岑、蔡介生,会长戴全成,副会长许火、陈结仲、陈祖禄、沈淮森、吴立宏、黄粤闽,常务理事邱瑞明、何进祥、陈国坚、许九山、林耀文、詹笃信,秘书长沈淮森(兼),副秘书长林耀文(兼)、詹笃信(兼),理事郑来喜、胡顺根、黄启裕、杨泗时、洪振垣、林飞跃、蓝志跃、王赐义、邱瑞明、洪国继、黄建平、毕闽春、张俊云、魏建真、陈德贤、许九山、林耀雄、郑惠坚、杨长泰、苏英纶、谢秀莲(女)、卢秀云(女)、黄艺峰、赵永庆。
  在此,感谢胡顺根、陈国辉同志的帮助,并向读者表示歉意。
  惨痛的记忆
  ——漳浦中西林场内过溪山体滑坡灾害抢救纪实
  吴水跃
  近日,下乡南浦顺道前往中西林场中西村内过溪自然村,沿着曲折蜿蜒的山中水泥路,行车16公里直达内过溪自然村,这里的村庄依然掩映在一片绿水青山之中,竹木茂盛,正是蜜柚挂果季节。走进村中,新建的楼房排列整齐,一片宁静,百姓安静祥和,安居乐业,没有都市繁华的喧哗,只有那条流淌不息的河水,似乎在诉说着它的记忆,诉说着这山村200多年来的历史和变化。
  该村原有住户65户,312人,现有住户58户,270多人。多年来,村民依靠辛勤的耕作,竹木、水果等经济作物喜获丰收,仅2012年,人均收入就达1.8万元;包括2005年县政府规划援建的33幢安置房在内共有新建楼房50多幢,绝大部分群众都住进了新居,改变和排除地质灾害的隐患;2007—2009年分别建成投入使用的16公里水泥路大大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己有七、八户村民购房搬迁县城、南浦乡政府所在地,为子女教育、生活起居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面对该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群众相处和谐,生活幸福美满,我感到无限的欣慰,同时,不禁让我又想起八年前(2006年7月)那一场山体滑坡灾难性事件,触目惊心,惨痛的记忆历历在目:
  2006年7月,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虽然没有正面袭击漳浦,但过程雨量超过500mm,带来了河水暴涨,河堤冲毁,部分村庄受淹、房屋倒塌,损失巨大。最为惨痛的是7月16日凌晨2:30时,中西林场中西村内过溪自然村北面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冲毁房屋12户,53间房,造成3户死10人、1户伤1人的灾难性事件。
  防汛抗台期间,笔者作为县政府办主任,陪同市县领导坚守在县防汛指挥部,不分昼夜连续坐阵指挥。7月16日凌晨3:30时,我突然接到来自漳州市区一名姓李的年轻人电话,他说受内过溪徐连顺同学的委托向县里报告内过溪山体滑坡,死伤严重的灾情,具体情况不详,因通讯全部中断。接悉后,我立即通知中西林场场部领导,同时立即报告市、县领导。当时,市委常委林晓峰、县委书记谢毅泰、县长蔡金海、副县长刘两溪经过短暂分析和研究后;于当晚3:50时,指示县国土局派一位领导带队马上起程前往出事地点调查情况,并配合中西林场做好群众转移和安抚工作。同时,县里立即组成一支抢险救灾队伍,由县长带队前往施救。
  4:30时,驻军官兵30余人,医疗救护6人,纪委监察、公安局、安监局组成的维稳调查组8人及民政等相关人员立即组织完成。
  5:00时,从防汛指挥部出发。
  5:30时,队伍到达南浦乡美林村,由于进山道路水毁严重,只能徒步进山到村。6:30时,进山途中遇到一群人正抬着一位伤者欲前往南浦乡救治,当场经医务人员包扎处理转移至乡卫生院。
  8:45时,抢救队伍到达出事地点,经了解,当天深夜12时雨量极大,该村干部群众齐心努力,一面组织人员清理村庄排水,一面组织危险地带群众转移;7月16日,2:30时,村庄北面山体突然出现滑坡,靠山上一、二排房屋的群众已经安全转移,第三排两幢房屋百姓来不及转移,2户9人被泥石流冲毁压在屋内,第四排群众大部分转移,只有一位老人转移不及时被压,另一位受伤,总共失踪10人(7男3女,年龄最大70多岁,最小3岁),伤1人。
  17日上午9:00时,蔡金海县长在一户村干部家里立即召开会议,成立现场指挥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县人武部长徐光辉、驻军某部陈参谋长负责抢救寻找失踪人员,县纪委副书记杨惠杰、国土局副局长邱志民及相关人员负责事故调查,县卫生局长林耀雄负责抢救伤病员,县民政局长林溪河负责配合县领导分头做好群众特别是失踪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县公安局副政委陈瑞强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县长蔡金海、县委副书记游江北、副县长林祺顺三位领导每人负责一户失踪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抢救现场,共组织部队官兵、场村干部、群众86人,20人为一小组,每小时轮换一次,由于现场地形复杂,场地狭小,泥石流夹杂倒塌房屋的屋檐,又没有机械工具,又有断续的小雨,给施救带来极大困难,大灾无情,大爱无疆,许多官兵、群众手脚磨破流血了都不想轮换休息。全村有劳力的妇女都动员起来,一部分照顾老人小孩,一部分挑水煮饭,认真做好后勤工作,整个村庄虽然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但都密切配合付出艰辛的努力,平和县与该村邻近的一户农民听到情况后开来了一部自家钩机,支援抢救行动;县联通公司送来5部新手机作为现场通讯联络,县电信部门、电力部门也分别组织人员抢修线路,尽快恢复通讯、通电,县交通部门在许奇鸿局长带领下,组织专门的机械和队伍抢修恢复进山水毁道路,一天内抢修了5公里。
  17日上午,省国土厅一位副厅长、省林业厅、市林业局、国土局领导、市委常委林晓峰、县委书记谢毅泰分别到达现场指导抢救和群众安抚工作。17日中午,县防汛指挥部又增派消防官兵10余人及消防设备到达现场参与施救工作;
  17日下午5:00时,10具尸体全部找到并及时收殓,一切善后工作有条不紊。经过持续两天两夜的艰苦努力,施救工作暂告一段落,市林业局、中西林场、中西村在后来的善后安抚工作也尽了最大努力,即帮助群众走出灾难的阴影,又及时帮助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死伤群众家属也得到一定的救助,整个事件的处理妥善,平稳。在大灾大害面前,群众也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感受到同村群众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亲情。
  弹指一挥间,八年过去了。每当我翻开记忆书页,回忆起这场灾难和救援,仍然历历在目。将这一事件翔实记录下来,作为记忆也好,作为教训也行,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华民族“大灾无情,大爱无疆”的精神,坚信党的领导,党和政府始终与人民心连心。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历史回顾,工作纪实,巾帼风采,文明史话,史海钩沉,寻幽览胜,对外交流,佳作欣赏以及政协组织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