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井岗山”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60
颗粒名称: 闽南“井岗山”概况
其他题名: 靖和浦革命根据地中心区革命斗争历史简介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为保卫中央苏区所进行的浴血奋战。该地区是闽南革命斗争的重要里程碑,是毛泽东同志对闽南革命斗争方向、道路的英明决策的体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许多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漳浦县 闽南 井岗山

内容

闽南“井岗山”系指闽南第一块主要以漳浦县车本、小山城、龙岭等村为中心的南靖、平和、漳浦三县交界山区的革命根据地,是闽南革命斗争从单纯开展游击斗争向土地革命转变的里程碑。她的开辟、形成、发展凝聚着中国革命伟人、开国功勋们的心血,实践毛泽东同志对闽南革命斗争方向、道路的高瞻远瞩与英明决策。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车本、小山城、龙岭等村先后成为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中共闽粤边特委、闽南特委、靖和浦县工委及其领导下革命武装闽南红三团、靖和浦独立大队机关驻地和主要活动区域,为闽南革命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其革命斗争状况基本概括了闽南革命的历史进程,了解此地的革命历史,对于加深理解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望不懈努力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闽西革命根据地形成后,由于漳州地区与闽西毗邻,因而成为闽西革命斗争的主要发展方向。1929年冬,在福建省委领导下,王占春在漳州南乡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击队,开展闽南游击战,小山城村成为游击队一个秘密落脚点。陶铸同志接任闽特委书记后,在小山城村附近小山村成立“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在漳州、龙溪、海澄、漳浦等县农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1931年底,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邓子恢同志作为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到漳州指导工作,着重部署迅速建立闽南革命根据地的任务。亲自带领闽南红军游击队发动小山城农民起来抗缴国民党军为扩张军事实力强行摊派“飞机捐”的斗争,连续打败进犯小山城的国民党军张贞部及地方民团武装,取得武装抗捐抗税斗争的胜利,逐步引导农民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转化,并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和壮大革命群团组织和农民武装,扩大革命斗争区域,为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打下了牢固基础。
  二、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1932年3月下旬,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提出“直下漳州”的战略决策,率中央红军东路军入闽。4月20日,中央红军攻占漳州。同日,毛泽东同志在听取邓子恢、王海萍、王占春等同志汇报后,制定了巩固和发展以漳浦龙溪圩、小山城、车本、龙岭村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向南靖、平和、漳浦、云霄、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闽南革命战略方针,并报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同志批准。4月24日,中央红军第三军根据毛泽东同志指示,在漳浦县扩大地区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在县城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及普遍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同时,以中央红军战士为骨干,成立闽南红三团。党组织方面,为加强中央苏区党对闽南苏区的领导成立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正是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指导下,以漳浦小山城、车本、龙溪圩为中心的,连接闽西苏区的靖和浦苏区得以完成形成,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中央红军回师赣南苏区后,车本村、小山城等村成为漳州中心县委机关和红三团团部驻地。
  值得一提的是,为创建靖和浦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在参与人选方面,深思熟虑,颇具匠心,如邓子恢、葛耀山(红三军政委)、徐彦刚(红三军军长)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委;而徐彦刚、陈伯均(七师师长)是秋收起义后,3位先行上井冈山做王佐、袁文才思想工作中的2位同志。朱良才(九师师长),曾任朱德军长的秘书;在地方组织领导方面,县委书记蔡协民,曾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党代表、委员:曾志,曾任井冈山红军医院政委;王占春,时任闽南工农委员会主席。此外,还有曾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的王海萍等,这都为闽南“井冈山”的建立增添了一段佳话和传奇色彩。
  三、为保卫中央苏区浴血奋战
  靖和浦苏区崛起后,成为中央苏区的东南屏障和前沿阵地,承担起保卫中央苏区和配合反围剿的任务,中央红军刚凯旋,靖和浦苏区就相继承受了从东面进犯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第49师残部、十九路军一个旅、福建地方民团等万余兵力压境的困局,尽管初期一度攻占漳浦县城,但连续遭受重大挫折,在崎溪寨仔村遭敌包围,伤亡70余人,政委王占春负重任,牺牲于车本村白叶山。进攻龙溪圩战斗中,伤亡近200人。在保卫车本村的决战中,伤亡近400人,团长冯翼飞壮烈牺牲。余部在根据地人民支持下,坚持在龙岭大山中与敌军周旋,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逐步恢复革命地区,继续牵制向中央苏区进犯的敌军部分兵力。
  “福建事变”后,红三团在恢复老苏区的同时,积极开辟新区。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根据中央苏区有关部署,在靖和浦苏区开展再次分田运动,并以小山城村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全面铺开。之后,恢复成立各乡苏维埃政权。1934年3月,为加强党对靖和浦苏区的直接领导,加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和巩固,漳州中心县委更名为靖和浦中心县委。同月18日,成立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
  1934年1月,中共中央六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为粉碎国民党投降卖国和东方战线的进攻,中央决定在闽粤边区猛烈地开展游击战争,牵制进犯的敌军兵力,组建“中共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统一领导闽粤边区武装力量,配合中央苏区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5月1日,中共闽粤边临时特别委员会在漳浦车本村成立,漳浦苏区成为中央苏区所辖闽粤边苏区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
  中央红军长征后,以漳浦车本、小山城、龙岭等村为中心区域的闽粤边区被纳入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闽粤边红军主力红三团及时调整作战任务和方针,把牵制敌军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长征的兵力,积极配合红军长征做为首要任务,先后牵制了国民党军第80师、第75师和国民党省保安团和地方民团等万余兵力,成为红军长征的组成部分。
  四、百折不挠,红旗不倒
  1935年春起,靖和浦苏区党组织和红军在完成配合红军长征任务后,制定了“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冲出敌人的封锁线、粉碎敌人围攻”的方针,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把保卫靖和浦苏区同开辟新游击区结合起来。同时,创造性地采取灵活的革命斗争策略,领导开展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使漳浦的革命斗争在粉碎国民党穷凶极恶的连续“清剿”中,进入鼎盛时期,境内梁山、后洞、灶山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拥有4个区委、1个党总支、73个党支部、500余名党员,党支部、党员数占闽粤边特委所辖党支部、党员数五分之一强,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奇观。1936年10月,根据闽粤边特委决定,重新成立中共漳浦县委。其时,车本、小山城、龙岭党支部隶属浦西区委。
  1938年初,闽粤边红军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国民党顽固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伺机向坚持抗日活动的漳浦党组织大开杀戒,数百名党员遭到残杀,蒙受了重大损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闽南党组织执行中共南方局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车本村、龙岭村分别一度成为闽南特委、漳浦县委机关秘密驻扎地点和生产基地。
  解放战争初期,尽管闽南革命形势仍处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状况,车本村继续发挥党组织、革命武装立足点的作用。1946年5月,闽南特委所辖钟骞支队30余名武装挺进原靖和浦革命中心地区后,在老区人民的倾心支持下迅速打开斗争局面。1947年6月至8月,中共靖和浦县工委、靖和浦独立大队先后在车本村成立,领导靖和浦地区开展恢复和巩固老苏区,扩大革命区域的游击战争。至1949年8月,靖和浦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已控制漳浦县广大区域,形成包围县城态势。漳浦苏区没有辜负毛泽东,星星之火终于燎原,且巧得很,经过17年的浴血奋战,9月19日,从车本、小山城、龙岭等村出发的靖和浦县工委率靖和浦独立大队在配合解放军解放漳州城后,于9月23日沿着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指挥的红三军解放漳浦的足迹,独立解放漳浦县城。10月1日,由靖和浦工委和南下长江支队干部组成的中共漳浦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响彻环宇的豪迈声中成立,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新的使命。
  综上所述,车本、小山城、龙岭等村革命斗争历程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同时积淀了丰厚的革命遗迹。如龙岭村,仍保留有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为扭转闽南革命武装斗争初期困难局面而召开的漳州中心县委扩大会议的会址。小山城村,保留有邓子恢同志领导农会会员,以召开祠堂家族会议形式,逐步引导小山城农民提高革命觉悟,实行武装反抗,从而点燃小山城革命烽火的吴氏祠堂旧址。车本村,保留有先后为漳州中心县委、闽粤边临时特委、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红三团团部、靖和浦县工委等机关常驻地旧址,车本乡苏维埃供销合作社旧址,红三团政委王占春、团长冯翼飞殉难处,闽粤边特委所属的军械处、军医处、仓库、交通总站等遗址。这些,不仅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格外重视并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深入挖掘革命历史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作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历史回顾,工作纪实,巾帼风采,文明史话,史海钩沉,寻幽览胜,对外交流,佳作欣赏以及政协组织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