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昙地区废弃村社及姓氏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49
颗粒名称: 佛昙地区废弃村社及姓氏变迁
分类号: K810.2
页数: 7
页码: 196-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佛昙地区石埕村、岸头村和园东村的历史变迁和姓氏变迁情况。石埕村赵、彭、李、黄诸姓于明朝时期开始繁衍,后因社会动荡,李氏家族迁往台湾,黄氏家族也陆续搬迁到湖西城内。岸头村的康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出过不少人才,后因战乱族人迁出,现无人居住。园东村的游姓也是漳州开基的,明朝时期在梅月堡开基,后因社会动荡和迁徙,园东村的原住民已经不存在了。
关键词: 漳浦县 废弃村 姓氏变迁

内容

佛昙古称佛潭桥,因跨鸿儒江有一座大石桥,所以也就成为地名。佛昙地区有好多村社,住民也有许多姓氏,但历经世事沧桑,有的村社已废弃,甚至难寻故址;有的姓氏也迁徙异地,无可查考。现据我所了解到的部分村社和姓氏变迁的情况,简略叙述如下。
  一、石埕村的赵、彭、李、黄诸姓
  石埕村的积美,在明朝时住着四大家族:赵氏、彭氏、李氏、黄氏及零星不同姓氏的散户。
  赵氏家族是宋朝皇帝赵匡胤之三弟魏王赵廷美的第九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所繁衍的裔孙,元朝虽然提出剿黄灭赵,可是赵氏族人在积美仍然平稳的生活着。到了明朝,赵若和的第十世孙赵范在隆庆五年(1571年)登进士。
  赵范,字范之,号鸿台,历任无为州知州、磁州知州、户部郎中、浙江副使等职,归休后,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始建湖西赵家堡。并将赵氏家族从积美搬迁到湖西居住。其堂弟赵化也搬迁到湖西后溪村旧山门内开基建社。赵化,字圣之,于万历七年(1579年)中式福建乡试武举人。
  彭氏家族居住在现在积美社西面,地名称南彭,在明朝时人丁兴旺,人才亦众,出了举人彭荣科。
  彭荣科,号二斋,万历十一年(1583年)举人。彭氏家族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据传整族迁往漳州一带,此居住地成为一片肥沃较有价值的积美园。南彭的地名己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彭二斋的旗杆石到1951年才被拔掉。
  李氏家族于明末迁徒台湾。为何整族迁往台湾呢?据民间流传和其留下族人口传,李氏族人在市场购鱼时与赵范的小管家争夺买鱼发生口角,赵家的小管家仗着皇族的后裔及赵范的身势,李家当仁不让。双方争议剧烈,谁也不让谁。李氏族人开拳一下子打死这个小管家。事情发生后,赵范大发雷霆,气势汹汹要找李氏族长追寻凶手,追索命案。李氏族人眼看形势不妙,连夜乘船搬迁逃往台湾。百年后,抗日战争胜利后,族亲带着木制的神祗龛回积美谒祖。现在积美仅存一户李文法守祖。
  黄氏家族于明末清初与梅月堡内的黄姓宗亲陆续搬迁湖西城内——诒安堡,现在只留一户黄智仁。杨姓族人己大量入驻积美。清道光十年(1830年),县丞移驻佛潭桥。县丞署就建在赵氏废墟(赵厝)与南彭旧址的中间,将积美分成东西各半。在东面的南彭旧址建公馆,供公务人员来往驻足;西面的赵厝遗址建武营,驻把总。
  到了民国时期,县丞署的正堂被废的遗址,由杨纯美改建为“漳浦私立纯美中学”的三落大厝为教室。南彭公馆夷为平地,成为肥沃优美的积美园。武营也推为平地由农家耕作,解放前夕被佛昙“裕隆商行”的兄弟杨老阵、杨老净建四合院。
  赵厝现称下赵,由湖西楼下社、清朝福建海坛总兵杨世懋之弟杨世胶开发繁衍,成为下赵社的杨氏开基始祖。
  二、岸头村的康家厝
  康厝位于佛潭桥南端,古代称康家土堡,俗称康家厝,雅称莲山。明朝时它是一个岛屿,四周海水环绕,波浪翻滚,鸿儒江淡水也混在其中。堪舆师说这座莲山像大淡水湖中的一朵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有石鼓、有石钟、有石洞、有风动石,小山丘种果树,成为一块绿色宝地。
  康家土堡内有读书处,房屋结构二房一厅,厅的前面建有凉亭,周围有围墙,围墙的大门上匾额石刻四字“莲山书院”,右边有一排厢房五间,供师生住宿之用。
  莲山书院右下方有棵大榕树,坡下建康厝祖祠,前后两落,中有天井,右边有一排五间厢房,整座规模可观。整个堡还有外围墙,所以称为土堡。
  康厝人才济济,民间传说有“九举十六贡,秀才浮弄宋(浮弄宋是很多的意思)”。康厝在明朝确实出了不少人才。
  明代有康济时,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任浙江湖州府同知;康万有,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任昌化知县;康采蘋,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任知县;康如海,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
  清代康伟然,号中江,康熙三十六年(1797年)恩贡,任兴化教授,有著作《黉祀纪迹》10卷,收载于《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康厝族人在明末清初战乱时,陆续迁出,一部分迁到邻乡赤明北桥,现有人口100多人。又有一部分迁往漳州一带,而大部分迁往台湾。到民国时期已没有康姓族人居住。莲山书院、康厝祖祠由警察所、区署轮流占用。1935年后,改建为小学。
  1992年,台湾两位康厝族人回来寻根,一望故土改貌、祖迹无存,深感遗憾。
  康厝这个不够6000平方米的小岛,能有这么多的文人出仕,这也是历史的奇迹。
  三、园东村的游姓
  在园东村鸿儒小学大门前的榕树下,立着一通高270厘米、宽98厘米的石碑。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漳浦知县黄应举为孝子游宜立的游孝子祭田碑记,遗留至今。
  现在园东村原是游姓的居住地,梅月堡原住着二个主要姓氏一游姓,一黄姓。
  游姓的始祖系漳州裕后村游姓开基祖游深源的兄弟,名字失记,移居漳浦佛潭桥十七都梅月堡开基。至游宜,执教于塾馆,为乡梓生童授业。游宜家庭清贫,事父母至孝,日出进馆教书,日落为父净身,为母涤溺器。生学知道老师孝道至诚,到处褒扬,友人知其操行,衷心祝愿。游宜的操行经传远播,感动世人与县衙。宜父殁,卖居室以殓,知县郑禧闻其贤孝,赐银助其葬父。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慎蒙旌其门,挂“孝子”匾额。
  游宜殁后,家世零落,家人生计更加艰辛,祭祀费用难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黄应举首倡捐金,为游孝子立祭田。本县缙绅及族众共襄义举,置立祭田二十多亩,为游孝子奕世祭祀之用。并立《黄公立游孝子祭田碑记》一通于游氏祖祠前。
  碑记由县人、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撰文、户部左侍郎卢维祯篆额、广西副使陈公相书丹。时捐金襄助的缙绅有:监生杨一揆(佛潭桥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赵范(积美人,广东按察使司副使杨守仁(下坑人),进士陈鏣(赤湖北桥人),知县康日章(佛潭桥康厝人),兴山知县林维熊(港头人),广东徽宁兵备副使林汝诏(乌石浯江人、探花林士章次子),会魁、知州林茂桂(六鳌人),举人杨烈(前亭江口人)、戴辉让(二十三都东坂人)、颜德孚(十七都石门后圳人),知县康采蘋(佛潭桥康厝人),山东德州知州杨守伯(下坑人)等共40多人为其襄助。
  现园东村没有游姓,其祖祠已崩塌,地址后来由清代武秀才杨武湖营建“农村别墅”,屋后成果园。究竟游姓后裔到哪里去呢?也无从稽考。只存“孝子祭母碑记”告诉世人,游姓族人曾在此成为“过客”。
  又黄姓族人是南宋末年内阁侍臣黄材的后裔,与赵若和一起从浦东移居佛潭桥积美。繁衍后部分住进梅月堡。
  明末清初战乱,梅月堡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被毁,黄姓族人陆续从梅月堡、积美迁入官塘——湖西,后在湖西建诒安堡,聚族而居。
  四、下苏村的沈厝
  下苏村的沈厝,位于坪仔社的对面小山丘。这里原是海边村庄。山海经营,生活殷实。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式举人的沈龙震,官至夏县知县,疑似出于此地。顺治十八(1661年)“迁界”时,据传沈厝整族迁往漳州一带。到了清朝末期,围了城仔埭,沈厝海滨变成埭边已废的村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杨纯美将城仔埭出口处的一大片海滩再围海堤,名叫苏埭,作为“漳浦私立纯美中学”的校产。沈厝更成为内陆的小山丘。现仅留有矮墙、屋基,做为人们留念的沈厝的遗址。
  五、新安村的九坑社
  新安村的九坑社,位于现新安小学向西北延伸500米处,原住杨姓。20世纪40的代,因霍乱,村人死亡很多,人口聚减,村社凄凉。到1949年初,仅剩一户名叫杨金古,在佛昙圩收斗费(设公用标准斗,双方成交后给斗的管理人的费用)。1949年末,杨金古带着儿子搬到新安村居住。从此九坑社成为杂草丛生之地。
  六、大坑的后许村、轧仔内村
  大坑有寮下、东雄、后许、田平4个自然村组建1个行政村,叫后许村。又有楼仔头、径口、轧仔内3个自然村组建1个行政村,叫轧仔内村。
  这两个行政村统称叫大坑,雅称为代卿(意为代代出公卿),也称鉴湖。住民都是陈姓,其中寮下有几户王姓,东雄有几户赵姓。
  除了以上两个行政村外,还有一些陈姓居住地的地名己被遗忘,如轧仔内村的楼仔头社向西约1公里的火烧圩,又从火烧圩向西南沿后西溪约1公里处的顶过溪、下过溪、山园墘、芋冰、尾厝等几个自然村同属大坑陈姓的裔孙居住。这些被遗忘村社的社址在明朝时是属于海边,船可入顶过溪,大船可停泊在火烧圩坎脚。后西溪的流水潺潺流过社前社后。溪水海水咸淡交融。上可通香山澳,东可通大海,水路交通至为方便,且极便于向台湾移民。
  大坑有五次向台湾等地移民:第一次在明朝天启年间,因天旱有种无收,族亲结伴向台湾迁移,部分迁江西赣州、广东海南等地;第二次是跟随郑成功军队赶走荷兰收复台湾;第三次是康熙年间统一台湾后,前往台湾开发,据传三人可领一头牛开垦荒地;第四次是咸丰年间,漳浦红旗、白旗拼,最后逃往台湾;第五次是道光年间大旱,逃荒过台湾。
  以上的迁移,使火烧圩及沿后西溪的顶过溪、下过溪、山园墘、芋冰、尾厝等陈姓自然村逐渐成为废弃村落,留下残墙断壁。
  陈姓到台湾后,居住在台南、安平、赤坎、宜兰开垦,重新建立自然村。据传宜兰县的陈姓有80%是从大坑去的陈姓裔姓。1988年后,在台湾的大坑陈姓族亲陆续回乡谒祖。在宜兰出生长大的台军中将陈岚峰也回来大坑祖祠挂“中将”匾。
  七、石门村的后圳
  后圳距离石门社约半公里,此处是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属佛潭桥香山澳海域。庵前溪的流水潺湲地流经村前。后圳是海滨的村庄,咸淡水充沛,成为鱼米之乡。人文鼎盛,文武并茂,为世人所尊崇。
  明时有颜容暄,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颜容暄,字孚孺,号太屏。为人聪颖,刚直不阿。年十四时,学使者称其文为“闽中第一”。成进士后,由工部郎中出为南阳知府,不久改太平,又改维扬。所至有政声,尽忠尽职,一心为公。最后,任凤翔知府,值张献忠之乱,城陷不屈,自刎而死,在凤翔的家属也随殉难,称最烈。隆武年间,赠侍郎,赐谥忠惠。
  在家耕读的长子颜世荐闻讯心如刀割,痛苦万分,决心励志求学。于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登举人。
  还有颜茂7于崇祯元年(1628年)岁贡。其子颜德孚于万历四十三(1615年)中式举人。又有颜良,宁夏镇右营游击,疑也似后圳人。
  后圳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据传整族迁往漳州一带,具体地址无考。后圳社址逐渐成为一片良田。
  八、马坪仙都村的景陂
  景陂是马坪镇仙都村的一个废弃村社。因与佛昙杨姓族人密切相关,顺便在此提及。
  景陂位于仙都村虎空社的西北角,石过陂水库下的一个杨姓废弃村社。是佛潭杨姓始祖杨公世隆长房的第二儿子杨伯玉的裔孙。因住景陂,俗称“景陂凯”。清道光年间旱灾,生计艰困,部分族亲东渡台湾谋生,在宜兰的贡寮重新开基建业成自然村落。其余的也陆续向居住地佛昙园东村、人坪村迁移。景陂人口逐渐减少,村庄凄凉,交通不便,现只剩一户两兄弟,移居虎空与林姓为邻,称为守祖。
  移往台湾贡寮的族亲,于1997年九月由杨雄政、杨钖田带领10多个族亲回佛昙谒祖,并到祖籍地景陂去寻找上辈交代的祖墓,还观看废弃村庄的现貌。他们看到景陂祖籍地,杂草丛生,荆棘遍地,仅存坍塌的遗址,感慨万千。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三十一辑的情况。其中包括特色产业、历史回顾、委员风采、巾帼英姿、人物春秋、群团组织、史海钩沉、庙宇宫观、佳作欣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文礼
责任者
赵范
相关人物
赵化
相关人物
彭荣科
相关人物
康伟然
相关人物
颜容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康厝
相关专题
沈厝
相关专题
九坑社
相关专题
后许村
相关专题
轧仔内村
相关专题
后圳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祭田碑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