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漳浦引种棉花、引进染布新工艺源自港头知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47
颗粒名称: 明代漳浦引种棉花、引进染布新工艺源自港头知府
分类号: J523.2
页数: 3
页码: 190-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表和林敬是漳浦港头社的两位知府,分别从湖广黄州和湖南长沙引进棉花种植和染布技艺,造福家乡百姓。林表引进棉花种植,传授织布技艺,使港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织布基地;林敬则从长沙引进染布技艺,自制原料,制作出多样颜色的产品,使“流缸布”成为漳浦的特色产品。
关键词: 漳浦县 明代 染制工艺

内容

上一辈漳浦人,一提起佛昙港头村,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港头出知府也出“流缸布”,但却少有人知道种棉织布是港头知府林表从湖广黄州引进,“流缸布”的染制工艺是港头知府林敬从湖南长沙传授的。
  港头黛峰林氏传至四世林表,号侃庵,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科中式进士,官户部主事、员外郎,贵州镇远(今镇远县)知府、广东南雄(今南雄县)知府、湖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知府。历任三省三地知府,颇有政声,在任黄州知府期间,经常下农村,听民声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在田间看到农民种植棉花,常向农民请教如何播种和管理,掌握到一定的常识。在农家看到许多农妇用收来的棉花纺纱织布,林表了解到不但家家有衣穿,还有棉布、棉花可卖,于是林表虚心向她们讨教。林表想起家乡,没有人种植棉花,更没有人会纺纱织布,多少人没衣穿而受寒受冻,心想,如果能将棉花引进家乡种植、有了棉花就可以织布,可造福百姓。于是他购买很多棉花种籽,选好纺车、织布机运回家乡,将棉花种籽分送给家乡族人播种,首种获得成功,再传授使用纺车抽丝织线、织布机织布,织出的棉布不粗糙而且规格多样化、质量好,百姓十分高兴,周边的群众也跟着学习种植棉花、学会织布,女人嫁进港头社林家首先就得学习纺纱织布,男人挑着布匹出门走村串社叫卖,由于布质好,花样多,产品畅销。港头“土径布”声名远扬,社会上流传着港头人“娶某吃某”(意思是靠老婆在家纺纱织布,赚钱养家糊口),同时港头社的姑娘出嫁也将种棉、织布的手艺带到夫家。很快就扩展到漳浦各地,许多家庭自置纺车织线、自制织布机织布,自织的“土径布”遍布漳浦各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内地山区不少农民还在种棉花,称为“土棉”,不少农家还有纺车、织布机,较老的农妇还会纺线织彩带、织(径)布。
  400多年前,知府林表远从黄州引进棉花种植,传授织布,百姓得以有衣穿有布卖,对漳浦人民贡献巨大。
  长沙知府林敬,系港头黛峰林氏六世,林表的第三孙,字诚斋,别号罗山居士,嘉靖二十八年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历官工部主事、郎中、湖广长沙知府,在长沙府任上,他目睹湘江水患造成农田变沼泽,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飘流行丐,苦不堪言,做为当地的父母官,他感到痛心。林敬勤政为民,深入灾区,倾听百姓呼声。搜集很多资料,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教训,编著一部《治河指掌录》为治理大江河川提供有益的方略。指导百姓抗洪治水、筑坝修堤、挖渠疏浚河道,深得长沙百姓爱戴。
  长沙市区和乡间有许多染布作坊,也是林敬经常光顾的地方,一有时间他就走进染布店观看师傅染布,很好奇,他看到经过几道工序,可以把白布染成红、蓝、黑等多种彩色、旧布、旧衣裤褪了色也可再染,焕然一新,技艺很高,林敬越看越爱看,越看越高兴,他还经常看到许多染布的师傅挑着染布担到乡村去排摊招揽生意,更为方便百姓。林敬触景生情,回想当年祖父林表远从黄州引进棉花种植、织布。从此,家乡才有“土径布”,但色彩单一。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将染布这一门技艺学好传授给家乡。
  于是他拜访了很多染布师,掌握这门技术传授给港头宗亲,他们很快学会染布技艺:开起染布店,染出多样色布,群众赞不绝口,大家争着学艺当师傅,他们挑着担子,一头放置“土径布”,一头放着一只染料桶,走出家门四处揽生意,也有到外乡设点排摊开染布行,也兼卖布,生意兴旺有钱赚。港头的师傅还自制原料,他们上山采伐一种叫“青仔树”的枝叶,堆放在自筑的“青仔学”(水池)里进行浸泡沤制,后经过滤去掉杂质晒成“青仔粉”作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染料,可制作出多样颜色的产品,“流缸布”就是色泽最艳丽、最盛行的一种,誉满金浦,港头染布师远近闻名。
  知府林敬在明嘉靖年间从长沙引进染布技艺,造福漳浦百姓,民间盛传港头出知府,也出染布师。如今每当说起当年的“流缸布”,人们更加怀念林敬传授技艺为民造福的功劳。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三十一辑的情况。其中包括特色产业、历史回顾、委员风采、巾帼英姿、人物春秋、群团组织、史海钩沉、庙宇宫观、佳作欣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智诗
责任者
林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