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42
颗粒名称: 史海钩沉
分类号: K295.7
页数: 51
页码: 152-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史海钩沉的情况。其中包括刘霖殿中执法、洪朝选撰林一阳墓志铭、墓表文、漳浦“三星”与朱天球行状、殿前侍卫林寅登、明代漳浦引种棉花、引进染布新工艺源自港头知府、山城村废弃村社拾遗、佛昙地区废弃村社及姓氏变迁等。
关键词: 漳浦县 史海钩沉

内容

刘霖殿中执法
  陈结仲
  刘霖(生卒年未详),字润苍,漳浦刘坂(今霞美镇过田村大厝社)人,入仕后,定居县城麦市街顶刘。年轻时,就读乌石紫薇山中,拜林楚(号春斋,旧镇乌石人,官任雷州通判,归休后,在紫薇山办书院)为师,他聪慧勤学,深得林春斋器重,并把第四女儿许配给他。万历四年(1576年)省试,中式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登进士第,任行人司行人,后升山东道监察御史又擢升河南副使、广东参政等职。刘霖一生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刚正廉明,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山东百姓称其为“刘世佛”,也得到皇帝褒扬,下旨敕建“殿中执法”之坊表。
  刘霖为政清廉,刚正不阿,凡有利于民的事,敢对朝廷直言力谏。明代田地分为官田、民田两类。官田中有皇庄和诸王、公主、勋臣、外戚、大臣、内监、寺观乞赐的庄田,又有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以及其他牧马草场、园陵墓地等,大多侵夺民田而成。民田中又有豪强富户为逃避徭役,把田产硬塞给他户名下,称为“铁脚诡寄”,民户须为之纳赋服役,负担奇重。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对诸王外戚乞赐庄田,有求必应,造成赏赐过滥,当时最有权势的外戚,有穆宗孝懿李皇后、孝定李太后两家。孝定李太后是当朝万历皇帝神宗的生母。李氏不但乞求赐庄田,还在京城内外建置佛寺多所,动费钜万,且寺址和田产也是侵占百姓田园土地。这些外戚的贪求,极大增加人民的负担。刘霖深知庄田是最大弊害,皇亲外戚占地之风不刹,蛀国之虫势必滋生繁衍。耕者无其田,怎能兴农业,广积粮呢?在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期间,不避危险,连上三个奏疏,极力加以谏阻,并函求请宰相张居正说服皇帝,使诸王外戚赐庄田减其半。以保障“兴农”之令得以推行。
  刘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至今,刘坂乃至漳浦民间,还流传着其为官为人的不少故事,他少年时,刻苦读书,农忙季节经常帮父亲耕种。登进士后,回家乡省亲时,他父亲刘大成身穿破棉袄,腰缠草绳,脚穿草鞋出来迎接。所以他深知百姓疾苦,体恤民情。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吏期间,经常微服深入乡村了解民情。有一天,他换上青衣小帽,带上随从二三人,漫步来到一个村庄,忽闻有妇人啼哭声,即进去询问。妇人说:“我们夫妇皆年近半百,才生一男孩,官府通告凡生男丁者应纳人口税银二十两,我家穷困,欲缴无银,不缴王法难逃。若不要这一男婴,又恐绝后左右两难,因此啼哭。刘霖闻言深表同情,百般安慰,叫他俩好好抚养孩子。表示会想办法帮助其解决困难。第二天,派随从送二十两银给他们完税。此事也深深刺痛刘霖的心,他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向朝廷奏疏,恳求赦免山东人口税,但未获准。刘霖则亲自赴京,冒死再奏,他立誓如若皇上不准,宁死不回山东再见父老。他绝食抗争,以表决心。这种为民请愿的举动,感动了宫中太监,暗中送蜜果给他充饥。刘霖灵机一动,用手指蘸蜜果汁,在殿中柱上写上“山东粮赦”四字,天未亮竟然有群蚁密集于字迹上。皇帝上早朝,“山东粮赦”像浮雕似地映入皇帝眼帘,随口念道:“山东粮赦”,刘霖闻言,即跪下谢恩。封建时代,君无乱言,因此准奏,并称赞刘霖真是“殿中执法”,刘霖即领旨回山东,宣布皇帝圣旨,赦免人口税。百姓喜从天降,感恩载德。
  刘霖在任山东御使期间勤政为民,秉公执法,政绩显著,得到万历皇帝的器重。命其任三省巡按,奉旨查勘北京、河南、山东屯田事务。屯田制度的建立对保障军队粮食供应大有助益。万历时,屯田64.4万余顷,比洪武时(1368年至1398年)少了24.9万余顷。田日少而税赋日增,屯民负担沉重,特别是以田租买马的配额更甚。刘霖力陈农户艰苦情状,终于获得皇帝恩准,豁免山东田租税赋30余万两。
  刘霖在查勘山东期间,“又奉敕审理藩王横夺民田,归其田于民”(《漳浦县志·人物志》)。据《漳州五社刘刘氏族谱·世家风范》载:巡按刘霖,来到山东济南府。一天,他微服出东郊,看到一群人挑筐背席,扶老携幼,哭哭啼啼,凄惨万状。一问,方知他们的田地、住宅被藩王占为庄园。王府军丁强行把他们的住宅拆除、田地移毁。才沦落这般惨状。刘霖雇了驴子,赶到王庄,果然是一处土地肥沃,风景秀丽的地方。登上高丘眺望四周,约有四五千亩土地。他心里忿忿不平。
  实地勘察后,刘巡按先后召见了济南知府、通判、拜见了按擦使、布政使、屯田道等官员详细询问了藩王占了多少耕地,拆了多少民宅,逼死多少人命。接着,四门贴榜放告。仅三四天,控告朱王爷的苦主就有百余人,或迫奸、或迫债、迫地、迫拆住宅而死的人命十余条。
  刘霖苦思惩办王爷的计策,他暗下询问府役、差捕,得悉王爷有一个宠美姬,在太明湖畔芙蓉楼金屋藏娇。王爷三天两头到那里作乐销魂。刘霖密令杨总兵带了十名武林高手,化装舟子、狎客分坐二条游船,雇了几个绝色歌妓、在芙蓉楼附近,清歌妙曲。朱王爷果然迷上了美色,带了两名侍卫上了游船。美酒娇妹,月下作乐。三更时分,三人已酩酊大醉。杨总兵命船在预定的大柳下靠岸,神不知鬼不觉把王爷弄回府衙。
  清晨,刘巡按会同按察司、济南知府一起坐堂。王爷刚醒来就被架上公堂,他破口大骂刘巡按,骗他入衙吃官司,刘霖冷笑讥讽道:“王爷如果你是好汉,好汉一人做事一人当。你胆敢抗拒皇上圣谕,占据民田,拆毁民宅,还强奸迫死民女多人,你敢不敢承认?”刘霖递过罪状,朱王爷看后,心里暗想,几件区区小事岂能难住本藩,认了免得这狗官啰啰叨叨,也好趁早回府,主意一定,便说:“纸上定的都不假,本藩画了押。但你们应该明了要法办皇亲得皇上亲自批准。这天下是我朱家的天下,好好送本藩回府,否则,嘿,嘿!”刘霖也不与他争辩,收起画押状纸,立即请出聖旨、尚方宝剑,当堂宣判:“罪犯身受皇恩封藩赐爵,本该为国爱民,带头执法。多年来竟欺压黎民,占民田地、拆毁民宅无数,逼死人命十有二条,罪行条条属实,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按我大明典律,罪该处斩”。刘巡按朱笔一勾,把斩条掷下案前。刽子手上前把朱王爷五花大绑,这位作恶多端,狂妄不可一世的王爷,才知不妙。吓得瘫在地下……
  刘霖把被王爷强占的田地归还百姓,深受山东百姓拥敬爱戴,尊称刘霖为“刘世佛”。
  万历十七年(1599年)刘霖奉命巡按江西,执法如山,风裁甚著,这在明末衰世,吏治败坏之际,确实难能可贵。万历皇帝感其功德,为褒扬刘霖,勅建“殿中执法”之坊表,以示褒扬,该坊表立于漳州府城南市街。刘霖升任江西巡按后转河南副使,都不改初衷,执法如山。后又擢升为广东参政,终因他敬业勤政,劳累过度,英年早逝,未任而卒。刘霖有著作《春斋林先生传》传世。今刘坂土楼社祠堂里,常年挂着两盏大红灯笼(直径约0.5米,高0.8米),灯号分别为“殿中执法”“代巡参政”。刘坂人还有一句由来己久的口头禅:“殿中执法,山东粮赦”。意思是赞颂先辈刘霖当官为民之功德。刘霖的墓葬于漳浦县城东郊车仔社前,在高东溪墓右侧。墓早年已被盗掘,其墓前翁仲及石马现现存于县博物馆。
  其侄刘正中,万历癸丑(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负气节,曾置大珰马钦于法。其子刘衡,邑庠生,万历三十二年,知县王猷修文庙、儒学,由刘衡负责修建工程。天启五年,刘衡在乌石紫薇山题刻《山中读书科甲题名有铭》于巨石上,列名进士9人,举人5人,其父刘霖及外祖父林楚皆列名其上。该摩崖石刻今尚存。
  明万历六年,其父刘大成,因子贵敕封修职郎,行人司行人,加赠御史。刘大成的墓葬在霞美许塘社前小山丘之麓,座西向东,1988年7月,霞美镇建冷冻厂,发现该墓,由县文管会组织挖掘,出土了青花瓷罐,汪东川制墨条,木算盘珠等文物。在县城城隍庙前,有为敕赠御史刘大成所立“纶章洊锡”坊表一座。(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革命”)
  《福建省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为刘霖立传。
  参考书目:《福建省志》人物表(上)第二章人物录
  《漳州市志》卷五十人物
  《漳浦县志》点校本的人物志(上)
  《漳州五社刘刘氏族谱·世家风范》
  《漳浦文史初稿(第一辑)》
  洪朝选撰林一阳墓志铭、墓表文
  林祥瑞
  万历五年(1577年),林一阳逝世,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后为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为撰行状,林一阳儿子林用汲(字德溥,号肖庵)持行状到同安县请归休在家的刑部左侍郎洪朝选,为其父撰墓志铭。洪朝选,字汝尹、舜臣,号芳洲、静庵,同安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官太仆寺少卿、操江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刑部左侍郎。隆庆间,以忤上司意,辞官归休。洪朝选任操江佥都御史时,林一阳在山东任济南府通判,负责漕运,革除不合理的粮例,廉洁奉公,深为洪朝选赏识,欲向朝廷推荐其贤能,但遭漕运都御史所忌,未能推荐,虽然如此,洪朝选与林一阳结下深厚的友谊。
  林一阳(1507~1577),字复夫,号复庵,本县乌石三风厅社(今旧镇镇浯江村三凤厅)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与堂弟林策(后为进士)同科中式举人,随即迁家县城居住,并多科参加会试。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会试落第(堂侄林士章于该科探花及第),授山东济南府通判,结识同乡洪朝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漕运超过期限,被调任南直隶凤阳府霍丘知县。在霍丘任上,均庸调,严保甲,申礼教,民俗丕变,为政宽猛得宜,人怀其德,犹畏其威,深受督学御史耿定向的器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升唐府审理正,因有疾病,未能赴任,辞官归家。
  万历七年(1579年),耿定向任都御史,巡抚福建,得知林一阳己逝世,十分婉惜,至漳州,令县勒石,为题其墓道:“明霍丘良令林君之墓道”。称“良令”,这是巡抚耿定向对林一阳的高度评价。因侍郎洪朝选与林一阳交情最深,耿定向委托其撰《明霍丘良令林君墓表文》。一个死者由同一个官员撰《墓志铭》与《墓表文》,这是极为少见。这两篇文章俱载于《洪芳洲文集》,详见附文(一)、(二)。
  科举时代,同胞三兄弟俱登科第,称为“三凤齐鸣”。乌石的“三凤”俗称“大举、二举、三进士”,兄林一初,字遂夫,号玉山,定居后埔边,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岁贡登顺天举人;弟林一新,字跻夫,号南江,定居桥头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联捷进士,官至云南佥事,聚三科甲于一门,誉满闽粤。
  “三凤”所以能“齐鸣”,应归功于父母亲的殷切教诲与薰陶。祖父林震,字敦整,号恒庵,乌石八世六房公。性情宽和,处事完确,例蒙荣寿冠带;父亲林黼,字廷果,号海崖,是乌石六房公林震的长子。为人忠厚,性情峭直,家虽贫,胸怀大志,勤奋求学,年轻时,读书紫薇山,与从兄弟林泉(丹峰之父)等同窗共砚,互相切磋,大家都赞许他对古人的旨意领会最深,然而,他却未能取得功名。后来,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就“刻意延师,减膳以供,累岁不倦”,节衣缩食地培养他们。他在对儿子严加督课时提出一些问题,与他们进行辩难,人们称他是:“三苏之老泉”,即宋朝苏轼(东坡)、苏辙之父苏洵。他还提出:求学要力求上进,登高望远,更上一层楼,不受前人思想框框的限制,要敢于突破。他的《题“孔子登东山图”以示儿》诗写道:“才到东山峤,还看鲁国小。及到泰山时,又知天下渺。人生徒自卑,未见登高妙。若能如孔登,便与孔相肖。”大胆地提出与圣人孔子相匹比,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凤”的母亲程氏,祖籍浙江开化县,宋朝状元程麒的后裔。祖父程孟于,浙江经魁(举人),明正统间来漳浦任教谕,因而定居在漳浦。他任教谕时“课生徒,稠贫士,一时人士多所成就”。德高望重,《漳浦县志》特地为他立传。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兴教寺,程孟于与县丞周郁、主簿王象、训导萧翰各捐大石柱一支,名刻柱上,至今尚存于新建兴教寺内。父程贵,成化十九年(1483年)举人,名列于《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石碑上。程氏是程贵的第三个女儿,自幼知书识礼,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出嫁后,十分贤慧,担负起长媳的重任;对三个儿子勤于教督,谆谆善诱,当丈夫与儿子们争辩问题不决时,最后都由她裁断。儿子长成后,“即令从师远游,脱簪珥以资其费。命子择志同而贤者,迎于家,日相与磨砻,薰育其德业”(见《乌石宗谱·太安人程氏内传》)。使儿子们能有良师益友,使其获更多更深的知识。传说,她行嫁途中,遇丧葬队伍,突然,绑棺材的绳子断了,她不慌不忙叫停轿,从柜中取出布匹给丧家绑棺材。遇此种事能泰然处之,人们都钦佩她大家闺秀的风度。后来,三个儿子“三凤齐鸣”,所以就有“新滥旧,大举、二举、三进士”的俗谚留传下来。一女,嫁给鉴湖陈考(贵州参议陈奂孙),外孙陈公相,字子显,号鉴塘,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广西副使。林一初三兄弟正由于父母的辛勤培养,才能够一时“三凤齐鸣”。
  林一阳为学以居敬穷理为宗,坚持程朱正学,他认为“道至程朱有何不尽,何须别立教门。”他处世格言:“惟敬可以胜怠,惟勤可以补拙,惟俭可以助廉”。这是他平生得力之所在。他善书法,尤善大书,笔法“遒劲壮伟,有朱晦庵、陈白沙笔意。”成为一代名家,载入《书学史》。万历五年(1577年)卒于家,终年七十一岁。祀理学乡贤,侍郎洪朝选为其撰墓志铭、墓表文,赞扬他的政绩与操行。他的著作有《论学口义》、《复庵诗文集》,并写《重修威惠庙记》等,他的笔墨真迹有题运头土楼的“庆云楼”石匾额和为“贞义妈”墓碑题字。并列名于县城西湖《漳浦县复西湖记》碑。
  附录:
  附文(一)
  明文林郎、霍邱县知县、复庵林君墓志铭
  洪朝选
  公讳一阳,字复夫,别号复庵。生有颖质,书过目輙成诵。自幼端重,不效群儿嬉戏。垂髫充邑庠弟子员,与其兄乡贡士玉山一初、弟云南佥事南江一新同学。一初雄辩,公徐解以理,每兄弟夜读时,相与商榷疑义,论难辩诘,一初多屈服,而于公之说多从焉。已而,兄弟三人先后各登科第去,公举嘉靖甲午乡试,已未会试下第,以一初、一新相继论没,始就铨,授山东济南府通判。
  济南省郡,而通判职督储,山东粮故有京库,银有宣府、河间、登州、临清,仓粮有漕粮,凡仓库银粮,民自领运解,漕粮则通判主部运。旧例,粮十余万石至德州交兑,所属三十州邑粮长千余户,户敛银三两,计裒银三千余两,馈督储官,督储官受之以为常。上粮时米石粗粝掺和勿问也,而州邑亦有折下程银兑粮,有垫席,输将竣事,二十五厂芦席俱从督储官给卖,岁为银不下二三百两。公于督储,洗手奉职,门无敢通私馈者,下程席银悉散之,公费无锱铢入私帑。计公在任四岁,所部凡万余金,而米石任手撮可粒炊也。职事之外,曾委修府学,自捐俸金七十两,以佐其费,见于《重修府学记》。曾委赈饥,为粥以食饿者,而处覈有方,下不能欺,活者甚众。又尝以岁荒,粮户流离转徙不能输,甚至卖妻鬻女,无以为生,议处无碍公银,及藉各户赀畜,召贾人为市,而酌其直之中,以时入焉,为之代输。由是,上下交称誉,贤声轶诸郡。
  甲子,坐漕粮后期,累调霍邱知县。霍故剧邑,衣冠鲜少,而省祭、吏农、刀笔之辈多至四五百,每与县官抗礼,请託稍不遂,輙构飞语中伤,连二令,相继败去。公至邑,示民以仁义忠信,建学阁,平摇役,旌善抑贪,正乡饮酒礼,立保甲法,乡约社规,先后以次施行,而律己持身,一如济南时也。士民爱戴如父母,吏农、省祭之辈自此始肃然知敛畏,抗礼之风遂绝。是时,提学御史耿君定向雅知公,素为余言公牧民教士事甚悉,一时,同事诸部,使者耿君,人人为公扬。余既得操江代,因荐公于朝,而漕运都御史不悦公。会有媒孽者,丙寅,升唐府审理正去,公亦不以为愠。适有疾,告致仕。公虽去而霍人思之不忘,为之立生祠以祀者,凡六七处,士民相率追送,或至三百余里而后返。万历甲戍,距丙寅八稔矣,犹勒碑刻石,求兵部侍郎吴皋喻公时之文,以志其遗思。其坐济南调也,故事,漕粮后期者罚,不盈数者调。公以愆期,调非其负,公论亦为之称屈云。
  公自少则慨然有志于圣贤之学,尚书朴溪潘公璜(应为“潢”)为督学,取郡邑有志行士子,充五经书院作养,公预其列,潘公深器重之。居家,目不视非礼之色,口不出傲言,耳不听淫声,步趋举止,悉中仪则,见者知其为庄士。宗人化之,每吉事、令节、宴会,具席而已,不敢作乐也。有不善,相戒勿令公之知。事亲曲尽孝敬,居亲丧,三年未尝入私室。在官当职谨条章,守格令,凡历一郡一邑,其行事无不可与天知、对人言者。致仕回家,日与太仆少卿淡庵朱君天球、乡友陈君某、施君某,相与讲明古人义理之学。见后学有志向者,倒履迎接,客罢退休,对案默坐,家人窃视之,端拱如对严宾,绝无一毫怠惰之气,常曰:“惟敬可以胜怠,惟勤可以补拙,惟俭可以助廉”。盖公平日所用功者,亦其得力处也。虽未尝聚徒立门户,有来问学者,必尽诚告之。至于是内非外,喜空恶实,忽略躁率,贪希捷径,空谈浮靡,不入于玄妙高虚则流于猖狂恣肆者,必力辨其非是。书札酬答,往复再三,其所称引以告学者,则惟由经书以见道,身体而力行之,无他奇语也。家故无贏,闻有丧不举者,輙捐财助之。乡人有争,率因公而解释者甚多.今山东道御史心宇房君寰,令漳浦时,不妄接士夫,独与公及朱君厚,岁时造门质问,及闻公讣,遣人自京师为文以祭,有“孝友和介,于世无忤,乡人信公,如蓍如蔡”。之语,其为名流所尊信如此。
  曾祖某;祖某;父黼,封户部主事。兄弟三人:一初举嘉靖某科顺天乡试;一新举嘉靖某科乡试,登丁未进士,官至云南佥事;公其仲也。世为漳浦人,居乌石,至公始迁入邑城,享年七十有一。临终端坐,整冠束发,无一语愦乱。配黄氏,有贤德。子一,德溥(名用汲,字德溥),邑庠生,敦厚谨饬,克嗣家学。女二,适某某。孙男二,某某,孙女几,皆幼。
  公善大书,道劲壮伟,尝为予书精舍、墓匾,见者以为得晦庵、白沙笔法,摹榻不已。所著有《论学口义》、《书札》、《诗文》等编藏于家。
  德溥将以某月某日葬公于龙迹山之原,以朱君状来请铭,葬期铭墓,公遗命也。铭曰:大易进德,忠信是基。又云居业,立诚修辞。孔圣所谨,庸言与行。虚则为伪,矫则为病。云何未学,纷纷口竞。素履缺焉,高谈性命。允也林君,忠信笃敬。屋漏不欺,匹夫可胜。姱节微行,自家达里。清操厚泽,自乡达仕。岂其一命,斯文无福;岂其中寿,斯民不禄。铭以质幽,亦明之告。
  〔相关链接〕
  耿定向,字子衡、在伦,号天台、楚侗,湖北黄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历官南直隶督学御史、都御史巡抚福建、刑部左侍郎。
  喻时,字中甫、子乾,号吴皋,河南光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时任兵部左侍郎。
  潘潢,字荐叔,号朴溪,南直隶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时任督学御史,后官至户部尚书。
  朱天球,字君玉,号肖若、淡庵,漳浦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房寰,字中伯,号心宇,浙江德清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元年(1573年)任漳浦知县,万历五年(1577年),升山东道御史。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紫阳,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漳州知州。善书法,为后代尊崇。
  陈献章,字公甫,号白沙,广东新会人。正统十二年(1447年)举人,不授职,为著名理学家,善书法,山居时毛笔不够用,束茅代笔,时称“茅笔字”。
  附文(二)
  明霍邱良令林君墓表
  洪朝选
  君讳一阳,字复夫,漳州漳浦人。其仕为霍邱,以调迁也,曰“良令”,都御史楚侗耿公所表也。
  霍邱赤县,而文物不显,独吏农、省祭至四五百辈,持令长短与抗礼,连败二令。君至,班肃而后入,屏侧而后坐,抗礼之风遂绝。士子无明师,虽讽占毕业,举业卒懵然津涯,罔知攸涉。君为指授训释,导以作文矩镬,未期年,文风稍振,田生既霑,遂为知名士。邑民敦朴,而附镇开顺阻山出矿,椎理、盗夺、鼓铸之奸,视它邑为多,君为晓谕诏告,所以本业保身之道甚悉,氓俗遂变。徭征高下纤钜例传籍,前令受赀濡手,由此册役不相应,氓破家亡产相随属,君立变其法,按籍赀与氓,调令相得,氓以大苏。其他建学阁,行乡约保甲法,正乡饮酒礼,厘私秤,积公廥,先后举行,邑人相谓,数十年未见有令如君者。会迁王官去,既去,而邑人思之不忘,为之立生祠之祠君者六七区,逮万历甲戌,去君迁官丙寅八稔矣,犹求名公文以志其碑。
  既归,杜门扫轨,不通交游之籍,不预宴嬉之会,虽居阛阓中,有司罕识其面,独与太僕少卿朱君淡庵游,而与一二学子辈谈说义理学问。宗人习其行,淫放侈僻之事,不待禁而绝。乡人有不善,畏君知,多自改。君自少即慨然有志于圣贤之学,望古人,行古道,惟恐不及。家故儒者,君又喜儒学,举止步趋,一准于仪,则其仕其归,莫不以古道。官七品,任两官,四壁萧然。君故儒生也,由是,部使者绝无知君,君亦不求人知。家居十余年,长吏高君之风,式君问者,仅今山东道御史、旧令房君寰一人而已。
  始,君为霍邱,而都御史耿公为督学使者,江南北辅郡畿邑守令以百余计,其高者厉螽锐,其下者饰供帐,巧趋媚,公悉不喜,独称君治行。而故事,使者不复命,不得荐人。君罢归,耿公独刺心,君下世之二年,耿公来为吾省都御史,下车出教下漳州,曰其行县勒石,题林君之墓道云:“明霍邱良令林君之墓”。有司以礼致祠,而以表墓之文委予,且覈其行实上督学宪臣,令祀之乡贤。县刻石请文上行谊督学宪臣,入祠贤祠具如教。于是,君在事循良之绩,与夫君乡靖重之操,一旦见褒显云。
  予尝观宋时欧阳修之论吏治,以富医、贫医,不能愈人病、能愈人病为况,其言深切曲中。又尝读我朝崔公铣之论吏有五,杨公一清之论吏有三,一何与欧阳子之论符也,岂非明治体、达国论士哉!又尝怪汉世去古未远,风俗宜醇厚,而贡禹在当时已有居官,而致富者为雄杰处家,而得利者为豪隽之言,亦何怪于今之靡靡也。然国家既有黜陟之典以计吏治,又有崇祀之科以覈乡贤,令举措得其人,吏治宜兴,士行宜惇,顾如君者,以循良见黜于世,而没身之后,乃见褒显,并其君乡之行而录焉。士苟愿为君子,其毋徒取快于一时之耳目,求悦于庸人孺子之口,以俟百年之公论,后世之圣贤哉!然则耿公之为兹举,非徒风属一时之贤守令,其殆淑人心、回世道之大机也。
  君之家居行履,与其始仕卒葬,已具余志,不复著。
  〔相关链接〕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集》、《新五代史》等。
  崔铣,字子钟,号后渠,河南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
  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石淙,云南安宁人。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预机务,继而任首辅。
  漳浦“三星”与朱天球行状
  圃人
  一、话说漳浦“三星”
  明万历中期,漳州府有3个尚书、2个侍郎同时在世,漳南道、漳州府在旧府路口建“五星聚奎坊”,以显荣耀。这“五星”有“三星”是漳浦人,他们是: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和户部左侍郎卢维祯(另两个是兵部尚书、长泰人载燿,户部右侍郎、龙岩人石应岳),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乌石浯江大厅边人;朱天球,字君玉,号淡庵,县城南郊溪南朱厝人;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县城后沟巷人(祖籍竹屿)。他们都是国家的柱石,主持朝廷大事,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正副部长级官员。
  出仕情况
  在“三星”中,论年龄林士章出生于嘉靖三年(1524年),比朱天球长4岁,朱天球又比卢维祯长15岁。从出仕时间来看,朱天球最早,于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二甲57名(总第60名)进士,时年23岁,少年早达,春风得意;林士章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登鼎甲第3名,探花及第,名扬全国,荣誉最高,时年36岁,年龄最大;而卢维祯于隆庆二年(1568年)登三甲第1名(总第81名)进士,时年26岁,也属俊彦。从任职情况看,林士章任过北京国子监司业,南京国子监司业、祭酒,后任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最后任南京礼部尚书;朱天球都是任南京的官员,从工部主事到工部尚书;卢维祯都任北京官员,且任过吏部4个司的主事、员外郎、郎中,权力最重。后官至户部左侍郎。
  致仕与府第
  从致仕情况看,林士章于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致仕,时年58岁;朱天球、卢维祯都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同时致仕,朱天球时年66岁,卢维祯时年51岁。归休后,林士章不再住漳浦县城南尚书府,而是在漳州城北郊的长桥建长桥土堡(今为龙文区朝阳镇桥头村楼内自然村),为漳州府唯一的独家居住的城堡;而朱天球归休后仍住县城南郊朱厝社府中;卢维祯归休后也仍居县城后沟巷府中。所以,朱、卢二人交往较为密切。
  坊表与著作
  “三星”除“五星聚奎坊”外,个人均有建立坊表,以示褒荣:林士章在县城城隍庙前街建“崇恩坊”,在漳州城双门前建“尚书”、探花坊”等坊表;朱天球在漳浦县城南郊得仙桥南的南坛建“宫保、尚书坊”;卢维祯在县城北门外建“天官坊”,在北门内建“司空三锡坊”。从著作来看,朱天球有《淡园(以前误为“湛园”)存稿》,载《漳浦县志》、《漳州府志》的“历代著述”书目,至今己不存;卢维祯有《醒后集》、《醒后续集》存世,并载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林士章的手稿没有整理成集而刊印,甚为可惜。但3人均收集到他们写的碑记多篇,以补其缺佚,给后人研究“三星”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墓志铭
  古代一个官员死后,要由一个地位较高的亲友写行状,由死者的儿孙持状求另一个地位更高的官员写墓志铭。
  林士章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八月逝世;朱天球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正月逝世;卢维祯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闰三月近世。
  林士章逝世后,由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写行状,他的儿子林汝谐、林汝诏持状到山东省东阿县谷城山中,求林士章的门生、礼部尚书(后为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写墓志铭,墓志铭据行状中所写死者的身世、履历、政绩及子女婚娶状况加以整理成墓志,最后加上一段铭文,铭曰:“郁彼佳城,在海之壖,在山之麓。考卜维公,皇则锡命,此维与筑。吏人缩版,内史莅之,以夏其屋。皇皇牧伯,奉是策书,临穴而祝。公神在天,公名在世,魄于此复。协维小君,以康厥后,绵绵祉福。门人诔德,质而不史,以恂来服。海滨君子,其永有师,时维士鹄。”墓在东山保罗案社旁,坐北向南,面向梁山九十九峰,背靠倒插姜山,墓名称为“一毗姜”。墓差中书舍人毕懋康督造,规制宏伟。林士章的墓志铭石保持完好无缺,现收藏于县博物馆。
  卢维祯逝世后,由云南左布政使薛士彦写行状,由他的孙卢坣持状到长泰县求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同年戴燿写墓志铭,其铭文曰:“维岳生贤,乘时鹏骞。立朝大节,廷论推先。方期大用,而赋归田。惟公勇退,乃以名全。人争仰斗,公叹逝川。公则己矣,不朽者传。犀丘之麓,郁郁新纤。以昌厥后,于万斯斗。”墓在盘陀庙埔社后犀丘山,坐北向南,正对梁山齐帝石(今称香炉石)。卢维祯的墓志铭石保持完好无缺,现也收藏于县博物馆。
  朱天球的墓志铭至今尚未发现。1991年,县博物馆征集到一块墓石,仅写朱天球姓名字号、生卒年及入葬时间,并有“奉旨差中书舍人造葬留庆山”及“元配赠淑人涂氏附葬”等简略记载,这对研究朱天球的事迹造成困难。
  二、卢维祯撰朱天球行状
  2011年4月,笔者从淘宝网购得卢维祯著作《醒后集》、《醒后续集》共5册,如获至宝。卢维祯有多篇诗文赠朱天球,尤其在续集中发现卢维祯为朱天球写的《明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淡庵朱老先生行状》和《公奠朱大司空文》(详见附录),真是喜出望外,这给研究朱天球的一生提供第一手资料,十分可贵。对朱天球的身世,民间传为走江湖卖艺时“凤阳婆”所生,夜间出生在中营社至溪南社之间的一座小小的妈庙中。是夜,庙顶毫光窜汉,朱琯路过,听见哇哇婴儿声,知此儿日后必能成器,就资助其做“月内”,三日后,卖艺者要去外地继续卖艺为生,就把婴儿给朱琯收养,此婴儿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天球。民间对这个传说津津乐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身世
  朱天球,字君玉,号肖若,改号淡庵,县城南郊朱厝人。但朱天球并不出生在朱厝,更不是在妈庙,而是出生在县城,出生于午时,不在夜间。
  朱天球的先祖于元末动乱时,从南靖县(在今云霄县西林岳坑,元至治间,割属南靖县,后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又割属平和县,迁到漳浦县城北郊阳朝巷。至明洪武间,有朱汝善即入漳浦县籍,为漳浦朱氏的始祖。传至朱德,再传朱鲁,再传朱琯,分别为朱天球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先是,朱琯迁居县城,朱琯,字懋卿,号若斋,县学生员。配陈氏。嘉靖七年(1528年),陈氏生朱天球,时“梁山鸣凡三日”,识者以为吉兆,降生贵人。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四月,朱天球22岁时才迁居溪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村中原居黄姓,在朱琯迁入前,黄氏族人梦见村前竖立一支旗杆,有旗垂到地面,上写“魁礼”两个大字,未解其意。朱琯迁居四个月后,朱天球上省城参加乡试,以“礼经”中式举人,村人大为欣跃,至此才感悟神早己预示。后来这个村子的黄姓逐渐衰微,为朱姓衍居,才改名为朱厝,而至今朱厝社也己倾废,不知朱姓迁到哪里?这是见世道沧桑之变,令人叹息。
  朱琯对县城还是怀恋,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子天球官封南京工部主事后,即在县城西郊虎山西麓开荫寿域,墓碑为半月形,碑左刻“明封南京工部主事”,中刻“朱公墓”,碑右空着,墓碑简陋粗糙。后来,朱琯改葬在盘陀庙埔社左侧犀丘山下(后来其右上方为卢维祯墓)。
  履历
  现据《明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朱老先生行状》等资料整理朱天球履历如下:
  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十七日,出生于漳浦县城;
  二十八年(1549年,参加乡试,中式举人;
  二十九年(1550年),朱天球晋京参加会试、殿试,联捷进士,同科中式的漳浦人尚有赤土下云王应显、县城花亭巷徐鼎、县城西门内(祖籍铜山所)游天廷;
  三十年(1551年)八月,授南京工部虞衡司主事;
  三十五(1556年),升南京署员外郎主事;
  三十六年(1557年),升南京礼部精膳司署郎中主事;
  三十七年(1558年),出为湖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湖南;
  三十九年(1560年),母逝世,归家守制;
  四十一年(1562年),丧服满,补广东屯盐佥事,便道归家省亲,与奉使至广东的时任礼科给事中、同乡徐鼎自南平至宁洋同行回乡;
  四十一年(1562年)冬,转广西佥事;提督学政;
  四十二年(1563年),升浙江布政使司参议;
  四十四年(1565年),升山东按察使司副使,提督学政;
  四十五年(1566年),升南京太仆寺少卿;
  隆庆三年(1569年),外调,急乞求致仕归家;
  万历七年(1579年),受知县朱廷益聘请,与同时在家归休的太常寺卿王应显、山东副使林绍、翰林编修林偕春纂修万历《漳浦县志》;
  十五年(1587年),起广东副使,随即内召为南京太常寺少卿;
  十六年(1588年),升南京太仆寺卿;
  十七年(1589年),升南京大理寺卿,随升刑部右侍郎;
  十八年(1590年),改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工部左侍郎;
  十九年(1591年),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
  二十年(1592年),升南京工部尚书;
  二十一年(1593年),乞请致仕;
  三十八年(1610年)正月初三日,逝世于家,享寿83岁;
  四十年(1612年)三月二十六日,奉旨差中书舍人造葬留庆山。
  履虎尾与批龙颔
  朱天球一生中有两大事:“履虎尾”和“批龙颔”。深受时人的敬慕与称赞。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年满考核至京城,适逢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因疏劾严嵩而下狱,后被斩于西市。朱天球与同科进士薛天华、杨豫孙、前一科进士董传策等4人,前往痛哭、收殓,时京师有“四君子”之称。此事不怕凶残似虎的奸相严嵩权威,被称为“履虎尾”。
  隆庆元年(1567年),皇帝登基,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朱天球入朝作贺,适吏科给事中石星因上疏奏劾宦官,皇帝大怒,杖黜为民。朱天球争上疏乞“广容纳,宥枉直,以隆圣政。”请皇帝采纳石星的意见,不要给予治罪,他的行动时论以为是对的,赞许他敢向新登基的隆庆皇帝提出批评,因而被称为“批龙颔”。
  朱天球不畏权贵和敢犯龙颜的两件大事,深为官员的赞许,成为一生中最重要、最硬朗的事迹,他的一生也因此而仅任闲职的南京官员,直到致仕。
  关怀桑梓
  朱天球有两次乞请归休,隆庆二年(1568年),时宰相高拱、张居正当权,权势张扬,朱天球欲上疏请皇帝抑制其权力,消息被泄露,当权者指摘怀恨。隆庆三年(1569年),欲把他外调,他急辞官归休。归家后,自称其居室为“明农草舍”,在家19年。其间于万历七年(1579年)应知县朱廷益聘请,纂修《漳浦县志》。修志时,住古泉禅房(在兴教寺),时漳浦士子前来求教,鞋履常满户外,他所指教的人士有刘庭芥、刘庭兰兄弟,蔡杲、蔡升兄弟,还有江环、丘汝材、陈锦、张德任、商文昭、蔡宗禹、朱一鹗等,都先后登进士,这在漳浦科举中是享有盛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升南京工部尚书,九月,即乞请致仕。有人劝他继续任职。他笑着说:“吾自出山来,不六载而列九卿,倘今不知止足,谓覆餗何?”4次上疏,乞请归休。疏中说:“恐妨贤者之路,又失居身之素;误圣明起废之恩,违友朋责望之意”。第4次上疏后,即收拾行李离开京城。在途中,奉旨:“朱某素有清望,既屡辞,准回籍调理,病痊之日,抚按官具奏起用,钦此”。
  朱天球归休后,不忘祖宗居地,在县城北郊柳场阳朝巷构筑祖祠“求念庵”,祀始祖朱汝善,曾祖父、百岁翁朴庵朱德,祖父乐山朱鲁,置祭田供祭祀。交付宗孙主持祭祀事宜。
  他归休后居朱厝溪南老屋,仿效唐朝白居易在洛阳结社,集诗友为真率会,当时在家的缙绅有王应显、卢维祯、林绍、薛士彦、林茂桂等名流,均与会相互唱和,为漳浦少有的诗酒盛会。他所居书满架,日夜披阅,至忘眠食。尝于读书处题联:“莫讶予贫,犹有传家万轴;且从吾好,何须负郭多田”。
  他对子孙的约束十分严格,常说:“肖子不须贻之以业,不肖子亦不须贻之以业”。这与汉朝太傅疏广所说的:“(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有同工异曲之妙,其用意相同。
  知县王猷继上任知县杨材之后,为漳浦县城填补地脉,朱天球亲自偕同王猷至南浦铜壶山视察地形,策划填补,前后6年,地脉增固,并撰《邑侯王公补造地脉颂德碑》,卢维祯为石碑篆额,薛士彦为石碑书丹。
  溪南一带农田常苦旱灾,他实地进行勘察,把从梅林九曲溪流到得仙桥的水,筑石陂引水灌溉农田,为家乡造福。
  溪南朱厝附近有官山,绵延数十里,被豪强占据,乡人牧樵受困。又用提高赋税,图谋全部占有的,朱天球向县陈述,约定其米额,量地多少补之,其馀尽归乡人公有,乡人感恩载德。
  嘉靖三十一年(1603年),南京太常寺卿、同年王应显逝世,因没有子嗣,丧事均由朱天球料理,葬其在盘陀观音寨社旁的天鹅山西麓,并把其生前府第请县公匾“乡贤祠”,世世祀之,体现他对老友诚笃的友情。
  朱天球晚年自卜寿域于居屋的南面3里的留庆山(俗称狮仔山),引水为池,种木为林,筑修祠舍,种植花卉,自题祠联:“饮酒赋诗聊自广,携壶荷锸便随埋”。其对人生的态度如此达观。坟墓向东,早晨可观日出如镜,称为“女人梳妆”,景色幽美。
  子女婚娶
  朱天球子女婚娶情况,以前知之甚少,现据卢维祯为其写的行状简略介绍。朱天球元配凃氏,继娶李氏,继娶黄氏,继室吕氏。有6个儿子、3个女儿:长子朱笃敬,邑庠生,娶郁林知州、水田人刘文芳女;次子朱达援,郡庠生,娶上饶主簿、西门内人游中林女;三子朱达扬,太学生,娶山东参政、县城人王春泽女;四子朱笃孝,郡庠生,娶乡宾、县城人程祖谅女;五子朱笃叙,邑庠生,娶南京礼部尚书、乌石(居城南)人林士章次女;六子朱笃烈,邑庠生,娶布政使、县城新路人林梓女。长女,嫁浙江参政、枫林坑人王健子王梴;次女,嫁户部主事、鹿溪胡文耀的外甥苏民俊;三女,嫁镇江推官、刑部主事、县城西湖人蔡宗禹子蔡一棻。男孙13人,其中朱英燧,号节庵,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孙女8人;曾孙男4人,曾孙女2人。其中次子娶游中林女、五子娶林士章次女,俱见于游中林行状和林士章墓志铭。
  三、“三星”的诗文往来
  林士章与朱天球
  林士章退休后,居住在府城北郊的长城土城,少回漳浦,与朱天球、卢维祯聚首机会较少,而林士章的手稿没有编印成书,与朱、卢往来的书信、诗文无从了解。但从一些资料可知,他与朱天球的关系是密切的,如朱天球五子朱笃叙娶林士章次女,两人结为亲家;万历十年(1582年),刑部左侍郎、同安人洪朝选被害,林士章与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万历十五年,林士章撰洪朝选墓志铭时,朱天球己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先后致诔文哀祭;万历二十年(1592年),林士章与朱天球(时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卢维祯同列名于漳州府城《大参藩邹公(福建左参政邹墀)遗爱祠碑记》碑。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林士章逝世,时归休在家的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为林士章撰行状。
  在卢维祯《醒后集》、《醒后续集》中有与林士章、朱天球交往的诗文多篇,为后世存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现略述如下。
  卢维祯与林士章
  据《醒后集》所载,按时间顺序,大略如下。
  ①隆庆三年(1569年),林士章父亲林烽逝世,卢维祯撰《公奠林司业封君祭文》;②谢林璧东祭酒书;③谢林璧东侍郎书;④万历八年(1580年)十二月,撰《题复再沥悃诚疏》,卢维祯任吏部考功郎中时,为吏部写的有关林士章致仕前上疏乞休的奏疏;⑤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阳日,写七言律诗《戊戌九日,林宗伯(士章),朱司空(天球),王奉常(应显),林太史(偕春),陈计部(魁士),王参知、林参知,林宪副(绍),胡右史(文远),刘(文芳)、林(茂桂)二州刺,偕余集都道场,宪副以前此未有,索韵为山门作镇》,以志纪念;⑥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林士章逝世,卢维祯写五言律诗《挽林璧东大宗伯》,诗云:“熙朝敦叙秩,吾党借宗盟。入国抉灵寿,传家倚玉衡。禁钟闻讣辍,天使戴恩并。珍重东园器,应添千载荣”。此外,尚有如上述与林士章、朱天球等列名于《大参藩邹公遗爱祠碑》等。
  卢维祯与朱天球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朱天球与卢维祯二人先后致仕,归休后在家结真率会,朱天球建溪南精舍,卢维祯建水竹居,经常集友宴饮吟诗,交往极为密切。现据《醒后集》、《醒后续集》所载顺序抄录如下。
  ①五言古诗《寄寄楼宴集次韵谢朱大司空》;②五言排律《依十四韵寿淡庵大司空七十》;③五言排律《阳月登留庆乐丘,瞻宝像,集日涉亭,移坐知鱼乐处,分得涉韵》;④五言律诗《集大司空溪南精舍,用前韵》;⑤七言律诗《戊戌九日,林宗伯,朱司空,王奉常,林太史,陈计部,王参知,林参知,林宪副,胡长史,刘、林二州刺,偕余集都道场,宪副以前此未有,索韵为山门作镇》;⑥《贺淡庵大司空八十寿序》;⑦《公奠朱大司空文》;⑧《明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淡庵朱老先生行状》等。
  朱天球逝世后,卢维祯也逝世,10年之间,漳浦“三星”相继谢世,漳浦人深为哀悼。尤其是朱、卢二人相差仅3个月,人们更加婉惜。
  《醒后集》分别刻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五月、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而《醒后续集》刻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五月,即在卢维祯逝世后两个月,其孙卢坣收集未刊刻的遗文编成续集印行,朱天球的祭文和行状即收载在续集,可见在朱天球逝世后,卢维祯为其撰这两篇文章,但他并不知道,不久他也随老友而行。
  附录:
  附文(一)
  公奠朱大司空文
  卢维祯
  星占应传,岳降为申。数百余岁,间挺巨人。公钟梁岳,弱冠拖绅。筮祠旧艺,脱颖嚣尘。
  时有言职,触贵殒身。众皆畏避,公独周谆。从此宦林,多公节操。校士东西,借公倡导。矢心需贤,藉手上报。滁少一迁,青绳辄媢。蝉冠急挂,衡门静扫。薖轴既深,玄诣弥造。就家立拜,晋贰容台。棘卿旋转,宪纪独裁。重公清望,将毕公材。南院留工,两岁叠推。公怀忌满,福或生灾。公病力告,意竟不回。帝曰俞哉,卿其暂理。病痊之日,奏闻候旨。
  归休梁麓,开社鹿水。共挽颓趋,期追古始。寰宇佇延,轮车再起。不谓二竖,伏于一指。公身安危,系世否亨。公年近久,关道尼行。朝少耆旧,邦丧老成。为世道恸,宁井邑情。有司以请,钟鼓不鸣。宫保加秩,谥号易名。谕祭有文,星使是遣。营造有式,县官是墡。国子诸生,衔恩而泫。逖听迩观,荣哀匪浅。维天笃生,尔谷斯戬。知天佑善,后禄应衍。
  若始与终,气之大噫!即耋及耄,序之四时。蚤已勘破,空复嗟咨。诲言在耳,足省吾私。仪范在目,或见于帷。词可诔兮,灵定监之。
  〔相关链接〕
  ①芑(qǐ):植物名,指白苗的梁或野菜。
  ②青蝇:即金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佞人。
  ③帽(mà。):嫉妒
  ④蝉冠:用薄如蝉翅的绸做的帽子。
  ⑤薖(kē):宽舒。
  ⑥晋贰容台:晋升太常寺少卿。“容台”即太常寺。
  ⑦棘卿旋转:随升大理寺卿。
  ⑧南院留工:指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和留都(即南京)工部尚书。
  ⑨二竖:两个小子,指病魔,疾病。
  ⑩逖(tì):远。
  附文(二)
  明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淡庵朱老先生行状
  卢维祯
  先生先世为南靖人,元末散乱,不知何年徙居漳浦。洪武初,汝善公已登浦籍,故浦朱氏以汝善公为始祖。历传至朴庵公德,有隐德,享寿几百年,卒而邑令郑公临治其丧,赠之云:“高风追魏野,退算等姬文”,是为先生曾祖,生乐山公鲁,性至孝,以好礼闻,用先生贵赠通议大夫、工部左侍郎,是为先生祖,祖母林氏,赠淑人,夜梦月入怀,生若斋公琯,治麟经,补邑弟子员,用先生贵封太仆寺少卿,赠通议大夫、工部左侍郎,则先生父也,毋陈氏,加赠淑人,以嘉靖戊子生先生。是岁,甘露降于松,守臣以闻,梁山鸣凡三日,识者以为生申之应。
  先生讳天球,字君玉,号肖若,后号淡庵。生而颖异沉深,不习嬉戏,缉熙家学,言动悉有程度。七岁,从群儿受业于塾师,师失馆钥,故处群儿皆从狗卖入,先生鹄立馆门,雍容而进,师心奇之。稍长,潜习礼经,寓古泉禅房,闭户攻苦,有过从者辄望外键而去。为文雅驯,力追先进,督学熊公得卷,大为击节,拔儒士应试。已酉,若斋公为贫故,鬻城内宅,僦券于邑南郊之溪南徙居焉。先时,居者黄姓,梦竖旗于宅,珠垂干至地,上书“魁礼”二字。先生居四月,以礼经领乡荐,梦岂先告之与!时年二十二,联登庚戌进士,报捷之辰,罗山五色云见。先生弱冠登第,即耻为声华文字之学,从文正、文介二先生门,相与讨论,力行深思,渊诣其学,大都以淡薄宁静为根宗,以气节行谊为实际,盖翩翩然士人型范矣!
  辛亥八月,授南京工部虞衡司主事,明九规算法,虽隶首之算,无所售其奸。甲寅,满考至都下,会涿郡杨忠愍公劾分宜权相,论死西市,人莫敢收视,先生约同志友薛公天华、杨公豫孙等,微服逞哭之,具衣冠以殓,人为先生危,先生颃壮不为惧,京师有“四君子”之称。丙辰,升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事主事,武弁故多作姦,先生革冗去蠹,即贵珰挟求应付者,正色拒之。丁已,升南京礼部精膳司署郎中事主事,与僚友五台陆公修明典章,著为令甲,雅为尚书张公、孙公所器重。戊午,出金宪,分巡湖南,时湘潭以积习久,吏骫民顽,先生加意振刷,郡为翕然。
  亡何,丁内艰,士大夫咸恨其来之莫而去之速。庚申,读礼山中,会流贼哨聚溪南,得箧发之,知为图籍,封识以还。壬戌,服阕,补粤东屯盐佥事,便道省觐。值闽中倭乱,自延平至宁洋,皆冠巢穴,而道出其下,先生与同年给谏寒泉徐公方舟而进,色不为动,贼亦相戒毋犯。抵粤东,知盐法多弊,且号利薮,一以制从事,凡引溢额数者罪无赦,商船匿引者辄投之水,商惧,夜半因提举遗数千金,先生怒曰:“若辈以暮夜尝我耶”!严词却之,诘朝镌例于□,侍御史以是义先生。是年冬,转粤西督学佥宪,严考课,奖清修,务以身为诸士倡。时悟斋吴公戍广右,先生独通闻问,虽未及造□,然两人神自相向往也。后吴公出为御史大夫,而先生同时起□间□□味之投云。癸亥,升浙东分守参议,浙东人至□□歌詠之。
  乙丑夏,升山东督学宪副。东土故邹鲁之墟,岁久,士习异古昔,先生愀然曰:“生平读圣贤书,始愿固欲行之,今日履邹鲁地,而所行或非孔孟,事直蘧庐耳!”遂立四隅社学,刻日记故事,训以孝第忠信之行,俾所在童而习焉;又删纂文公家礼,名曰“易简编”,颁布学宫,令冠婚丧祭一依朱氏礼,于时,东土斌斌有旧邹鲁风。其所取文义,黜浮崇雅,一禀之经传,乡缙绅不得以私牍干诸子弟,有善属文者,又辄置前列。先生不任受德,人亦泯不归先生德也。盖先生两司文铎,开诚布公,雅持大体,循循善诱,盎若和风袭人,以故,一时名士如今聊城少司空泓阳王公,长山通政使带溪曲公,即墨大中丞梓山黄公、大司成砺菴周公,皆先生所赏鉴。后曲公居谏垣,时上荐剡,以先生留心学政,谆谆其言之也,盖不以师生故引嫌云。
  丙寅,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值穆庙登极,赍捧入贺,时给谏东泉石公言事触圣怒,杖发为民,先生上疏乞广容纳,宥枉直,以隆圣政,时论甚韪之。新郑、江陵二权贵,挟潜邸旧柄,政势张甚,先生怀不平,有商君自用之虑,欲疏请裁抑,语先泄,当路者受指龁之。
  己巳,乃得外调,先生急拂袖归,略无芥蒂,匾其庐为“明农草舍”,角巾逍遥,布衣蔬食,偏登境内禅林,足不履城市者十九年。最后为为德清房公心宇、嘉兴朱公虞峰所深知,延修邑乘,坐之皋席,漳人士北面宗焉。问奇就正古泉禅房之中,屦常满户外也。所造士如刘介徵、国徵,蔡弘中、弘晋兄弟及江启运、丘德甫、陈端实、张德任、商子仁、蔡宝玄、朱时表辈,后先皆成进士。台省覈先生行谊,交章叠荐。
  丁亥,起官粤东宪副,旋内召南京太常寺少卿。戊子,升南京太仆寺卿,江南北马政寝盩,先生严限岁报,驹民不得逋负,而课金季解,尽除种耗之费。巳丑,升南京大理寺卿,时陆公为大司寇,楚侗耿公为御史大夫,先生于二公皆在昔意气之交,一时共长法曹,披襟论事,欢相得也。是年,升南京刑部右侍郎。庚寅,改工部右侍郎,寻改左侍郎。先生精天文,熟掌故,稽古证今,注厝多中 会,于诸僚佐多裨益焉。奉敕修理皇城九门,昕夕董省,督视唯谨,事有干中侍类虚 者,稽核不敢辞怨,工竣叙劳,诰赠祖及父俱通议大夫、工部左侍郎,如先生官,祖母林、母陈俱淑人,赏赍纹银、彩币有加,从优典也。时不佞从司空之后,亦以城工滥叨恩命,人言“五司空,两漳浦”,漳浦岂易哉!
  辛卯,南院缺御史大夫,朝论以留台纲纪重地,独先生能持风裁,升南京都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约诸侍御,侮法者按劾毋回护,过误者原情特为申雪。却赎锾,躬清约,肃僚贞度,留都崭然改观。壬辰,升南京工部尚书,率四属,程百工,一切繁费,必执旧典裁之区划可否,至夜深不寐,必犁然有当,然后焚香盥濯,奏请行事。癸巳,大计,会当事欲庇所亲,先生执不可,遂以直挂忌者之口,屡疏乞骸,屡奉温旨慰留。或谓先生历二品俸已至十一个月,可强出视事,稍需之。先生笑曰:“吾自出山来,不六载而列九卿,倘今不知止足,谓覆餗何?疏凡四上,其略以恐妨贤者之路,又失居身之素,误圣明起废之恩,违友朋责望之意。祈恳甚切。疏方出,业促装就道矣。舟次奉旨:“朱某素有清望,既屡辞,准回籍调理,病痊之日,抚按官具奏起用,钦此”!时秋之九月也。遂载星行,诸祖道都门俱弗及。是月,不佞以左司徒致仕还山,窃慕六朝佳丽,欲取道约先生共揽金陵之胜。至金山,老僧云:“贵乡大司空夜来游此”。不佞兼程追之,亦弗能及。盖途中行李数肩,撤驺从,独乘箯舆,凡所过名山古刹,必登眺题詠。先生不自知其解起部,人亦不知先生之为起部也。
  归居溪南草舍,教族子弟以礼,有过动者,辄愧悔,畏为先生所知。倣司马公洛社,岁时,与家食诸士夫真率宴会,为井邑倡。邑大夫非造庐,罕见其面,问邑事诸关利弊,悉缕缕条陈,竟不语及私。两院报命,屡登荐剡。海内喁喁,望微书且下煦。先生自疏免后,绝不通京国贵人书,盖已为终焉之计矣。
  邑之西北山脉圮,先生约诸君亲诣视之,鸠工填补,来往凡六载,脉增而固。居之里有民田数百顷,耕者常苦旱,先生为相地障石,引九曲之水下得仙桥,以资民灌溉,民无桔车之劳,岁收露足之利。又有官山延袤数十里,乡人所樵牧之地也,间有藉升科图席卷者,先生陈之有司,约其米额,量地当之,余悉归民如故,乡人德焉,俱有记镌于石。同年太常新泉王公无嗣,先生为周旋其后,即所居之庐,请邑公匾“乡贤祠”,世祀之,血食因以不绝,其重梓里,笃故旧类如此。陈淑人先侍郎公卒,先生哀毁骨立,三十酒浆不入口;奉侍郎公善养志,公意稍怏怏,即长跪竟夜,必得欢心乃就寝。伯母寡而贫,迎归就养。伯叔兄弟贫不能举火者,立义田以助之。朋友死无归者,相地捐金葬之。所自奉衣不曳帛,食无重味。居官六十年,庭除肃然,绝无俳优之迹。诞日,辄引避不受庆祝,有进梨园称觞者,则曰:“吾先公行年八十,未尝演戏为乐也”。至巫觋祈禳,尤素所厌弃。孝友端严,殆天植其性乎!
  先生貌庄而气和,礼恭而言寡,虽稗官小吏见之,未尝媟语惰容;溽署蒸人,未尝免冠露袒;应变仓率,未尝不从容恬愉;即有睚眦傲慢者,视之直蚊虻之过前耳。当登第报捷时,同袍共寓邸旅者侦其起止,独鼾睡自如。家居茹淡十九年,一旦荣跻八座,视若固有,人以此服先生雅量焉。年逾耋而耳目聪明,手足强健,应接稠密,常若壮时。月朔、长至必斋宿,设几案,东向再拜。岁时祭享,必躬视鼎幕,洁奉粢盛,凡笾豆陈设之仪,每按礼,著为定式。立祖庙于北关外之柳场阳朝巷,以先世旧居,不忘始也。祀始祖与曾祖百岁翁及赠侍郎祖乐山公,额其门曰“求念庵”,侧置祭田,岁入谷供祀,付宗孙主之。夫礼莫大于祭,先生以戴氏礼起家,故特加谨焉。又接引后生,教诲子姓,必反复经旨,洞玄折奥,人皆虚往实归。尝语诸孤曰:“经术文章,虽足博高第,第修身立名不在此。汝不修身立名,虽高膴,吾不顾也。又曰:“肖子不须贻之以业,不肖子亦不须贻之以业”。故平生却馈遗,少创置,华靡珍玩,一无所嗜慕。唯酷酖图籍,宦迹经至,有名刻古编,不惜善价购之。所居书满架,日夜披阅,至忘眠食,虽堪舆、星历、素问、柱下,无不涉目焉。尝于读书处匾云:“莫讶予贫,犹有传家万轴;且从吾好,何须负郭多田”。则居恒淡薄宁静,以久而益信矣!
  晚年,自卜寿域予舍南之三里许,为留庆乐丘,引水为池,种木为林,砌祠宇,植花卉其间,题联曰:“饮酒赋诗聊自广,携壶荷锸便随埋”。盖慕司空图、刘伶之高风也。优游十八载,于庚戌正月三日考终正寝。将易箦,焚香结衣冠危坐,顾命诸孤曰:“吾生平无甚惭愧,出处去就,俱不敢苟,今日得正而斃,可见先人于地下矣。”姻戚内外,施生念死,口所不尽言,书之笔札,周悉备至,凿凿如平居所预拟。先生于死生之际,勘破已久,故神清气定如此。所著诗文集若干卷,文法四大家,诗好邵尧夫,有《淡园存稿》藏于箧。先生于嘉靖七年(原文误为十七年)戊子十月十七日午时,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正月初三日申时,享寿八十有三。是日,昼晦冥夕,梁山有火光旋灭。
  元配涂氏,封孺人,累赠恭人,加赠淑人;继娶李氏,封安人,赠恭人,加赠淑人;继娶黄氏;继室吕氏。子六:长,邑庠生笃敬,娶知州刘文芳女,李氏出;次,郡庠生达援,娶主簿游中林女,黄氏出;三,太学生达扬,娶大参王春泽女;四,郡庠生笃孝,娶乡宾程祖谅女;五,邑庠生笃叙,娶礼部尚书林士章女;六,邑庠生笃烈,娶布政使林梓女,俱吕氏出。女三:长,适参政王健之子梴,涂氏出;次,适已丑会魁、户部主事苏民俊;三,适进士、推官蔡宗禹子邑庠生一棻,俱吕氏出。孙男十三:英煌、英焞、英燃、英炜、英燧,俱庠生,英燫、英熺、英炌、英烇、英燝、英炳、英焜、英焌,尚幼。女孙八。曾孙四,曾孙女二。诸孤已报讣期于两院,大中丞陈公、直指陆公即为题请赠谥、祭葬,遣官营造之期尚有待云。
  先生长不侫十五岁,不佞尝心师之。庚寅、辛卯,同列九卿,朝夕过从,承提命甚密;都门诸名园胜境,承招寻眺听又甚欢。癸巳,同归山中,一步一趋,意气益浃,岂于淡寂有少分默契欤!微诸孤请,不佞固宜状先生,矧具草承筐,重以为辱,不佞又安敢辞。不佞视其草皆实,绝无夸饰语,乃稍撰次之,以状先生,以副诸孤之讬。若巨公有铭,墜道有表,太史氏复有传,不佞言即亡当,亦或什一可采取也乎!
  〔相关链接〕
  ①郑公:郑禧,字宗庆,号东湖,浙江缙云人。举人出身。嘉靖十至十三年(1531—1534年),任漳浦县知县。
  ②熊公:熊汲,字引之,号愚山,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时任福建提学佥事。
  ③文正先生:未详。
  ④文介先生:未详。
  ⑤杨忠愍公: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因疏劾严嵩,被斩于市。
  ⑥薛公:薛天华,字君恪,号思素,福建晋江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广东右布政使。
  ⑦杨公:杨豫孙,字子殿、幼殷,号朋石,南直隶华亭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⑧“四君子”之称:除上述朱天球、薛天华、杨豫逊外,尚有董传策,字原汉,号幼海、邃庐,南直隶上海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
  ⑨五台陆公:陆光祖,字与绳,号五台,浙江平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时任南京礼部主事。
  ⑩尚书张公:未详。
  ⑪尚书孙公:未详。
  ⑫寒泉徐公:徐鼎,字思重,号寒泉,漳浦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工科都给事中,时任礼科给事中,世称“徐给事”。
  ⑬悟斋吴公:吴时来,字惟修,号悟斋,浙江仙居人。官至左都御史。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因疏劾严嵩,被谪戍广西横州。
  ⑭泓阳王公:王汝训,字古师,号泓阳,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后官至工部右侍郎署部事。
  ⑭带溪曲公:曲迁乔,字允升,号带溪,山东长山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通政使。
  ⑯梓山黄山: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山东即墨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京营戎政,时任都御史,巡抚宁夏。
  ⑰砺庵周公:周如砥,字季平,号砺庵,山东即墨人。万历七年(1579年)进士,时任国子监祭酒。
  ⑱东泉石公:石星,字拱辰,号东泉,直隶东明(一作河南新郑)人。嘉靖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时任吏科给事中。
  ⑱新郑:高拱,字肃卿,号中玄、玉堂,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隆庆元年(1567年),受首辅徐阶排挤,乞归。隆庆三年(1569年)召还,以大学士兼掌吏部。隆庆五年(1511年)进首辅,时称“新郑相”。
  ⑳江陵: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高拱共掌朝政。万历元年(1573年),任首辅。时称“江陵相”。死后,以恩威震主,被抄家。
  ㉑德清房公:房寰,字中伯,号心宇,浙江德清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元至五年(1573—1577年)任漳浦县知县。
  ㉒嘉兴朱公:朱廷益,字汝虞,号虞峰,浙江嘉兴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万历五至十年(1577—1582年)任漳浦县知县。
  ㉓所造士先后成进士:刘庭芥,字介徵,号肖华;刘庭兰,字国徵,号纽华(兄弟俱杜浔涵头人);蔡杲,字弘中,号怀峰;蔡升,字弘晋,号晋衢(兄弟俱旧镇上蔡人);江环,字启运,号缙云(前亭江厝人);丘汝材,字德甫(杜浔文卿人);陈锦,字端实(疑为县城北郊下埒人);张德任(名、号、里籍俱未详);商文昭,字子仁,号任宇(上埔人);蔡宗禹,字宝玄,号震湖(县城西湖人);朱一鹗,字时表(县城北郊水涵人)。
  ㉔陆公:即陆光祖,时任南京刑部尚书。
  ㉕楚侗耿公:耿定向,字子衡,号楚侗、天台,湖广黄安(今属湖北)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官南京右都御史。
  ㉖太常新泉王公:王应显,字惟谟,号新泉(亦作心泉),漳浦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
  ㉗邵尧夫:邵雍,字尧夫,号康节,北宋哲学家。
  ㉘大中丞陈公:疑为陈子贞,字成之、以成,号怀云,江西南昌人。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万历间,官都御史,巡抚福建。
  ㉙直指陆公:疑为陆梦祖,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曾任福建巡按御史。直指即“绣衣直指“,为巡按御史的别称。
  殿前侍卫林寅登
  林有枝
  林寅登,深土镇山尾村西丹(西陈)社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中式武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己巳科中式武进士,授殿前侍卫。
  据传,林寅登中进士,在殿试时表演“花上踢斗”拳,武艺高超,嘉庆皇帝连声叫好,说:“爱卿真是武状元。”因寅登小时候练武伤了一耳朵,一时没听清楚皇帝的赐封,所以没有立刻跪下谢圣恩。在场的黄培诚立即向前跪下谢主隆恩,武状元被黄氏所得。林寅登虚怀若谷,不争名利,也就不与黄培诚计较。此事一时成为佳话。
  嘉庆皇帝想用金钱赏赐寅登,下旨厦门封港一星期,让林寅登每只船收税一块银元。但是,林寅登关心国计民生,不收船税,许多船家深受感动,反而把钱送上门致谢。寅登把所收到的银两,储备起来为以后建造侍卫官厅作准备。
  还有一件动人的传说,有一次寅登回乡探亲,路过旧镇城里。访知有路下三房宗亲(旧镇桥头村过田社人)在此地浮水行开“簸仔店”,做小本生意,十分高兴,就派人把店主林文斌和三子林壮叫去。当他从谈话中知道开“簸仔店”收入低微,就说:“店要开大,货源要广进,若欠本钱可来拿。”过几天,林文斌派儿子林壮等三人,到西丹社林寅登家里借取白银2000两,寅登还派几个壮汉护送他们过山尾、灶山,以防盗匪抢劫钱财。
  林文斌得到林寅登的资助,本钱多了,生意做大做活了。开起《瑞芳号》渔行,林壮还购买两只《瑞芳号》木帆船,南来北往闯商海,船只南往广东汕头北往浙江台州。财源广进,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商家、百万富翁。
  林寅登乐于助人,教林壮学武艺。壮练武无寒暑,武艺精通,考中武举人。寅登又推荐林壮入太学读书,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大老板。
  林文斌发巨富,于清嘉庆末年(1820)在过田社建造祠宗,主厝三开间,前后两进。木石结构,雕梁画栋。左边有两排厢房,右边有三座大厝,后面是一座学堂(后学),共三十六间古民居宅群,落成于道光初年(1823)。祠宗基建时文斌和他的5个儿子:维、亨、壮、瑞、(名佚)都在世,未分居。祖先把祠宗房产权归属五个房系集体共有,遗嘱后裔子孙不准任何人私认办证。祠宗建筑规模颇大,名扬四方。风传“有过田人富,无过田人厝。”称为漳浦东路第一。这是在林寅登资助下的结果。
  弹指一挥间,岁月已流逝两百年。林文斌的后裔在风雨中磨炼成长,百业兴旺,经济繁荣。“后裔壮志振家声,喜看过田高楼群。金凤玉凰翔六省,富商巨贾播八市。”子孙昌盛,人才辈出。林文斌传衍至今有200多户,486人口。播居于漳浦、东山、南靖、芗城、龙文、厦门、仙游、台湾等地。有硕士1名,大学生26名,中专生16名,副处级干部1名,科级、股级干部多名。
  饮水思源。我们首先要感恩党的好领导,好政策。其次要感恩林寅登,缅怀林寅登。
  林寅登归休后在山尾村西丹自然村居住。建造一组大型民居群落,世称侍卫官厅。民居坐西朝东,面阔106米,深87米,占地约9200平方米。中轴线上是门厅、前厅、前堂、中堂、后堂,南北两边以四组和三组厢房(护厝)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共四进,每进厅堂有龙虎门通护厝,各进间有天井,除一进天井外,两边均有廊间,全部建筑有房179间。其中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抬梁木架结构,五架梁,圆鼓形青石柱础,硬山顶,双层屋面,屋脊舒展,作燕尾脊,梢间低于明间和次间,形成了耳房的形式。明间和次间前部为前廊,正面壁堵为石墙柜台脚及裙堵。明间开大门,方形门枕石。大门前设二级台阶,次间和梢间开石窗。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屋面与门厅相同,抬梁木架结构,七架梁,圆彭形青石柱础。明间内凹作榻寿式大门,方形门枕石,两边开偏门,正面壁堵为石墙柜台脚及裙堵。大门前设三级台阶。明间后壁设木隔墙,两边开小门通前堂。前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加前廊,抬梁木架结构,七架梁,屋面与前厅相同。明间后进作太师壁,两侧开小门通中堂,正面墙采用木棂窗。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四檩卷棚式,无前廊,屋面与前堂相同。明间开大门,石门竖,大门前设四级台阶。后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加前廊,屋面与前堂相同,屋脊不作燕尾脊,山墙呈水式。明间、次间、梢间均为实间,明间后端设木栅隔墙,中原设神龛祭祀祖先的神位,正面墙采用木棂窗。两边护厝均为实间,每列东西两边均有大门,石门竖,中部设东巷,贯通南北。府第前设半月形砖埕,埕前有半月形水池。大埕左侧立一组旗杆石,这是漳浦县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古民居建筑群,也是闽南地区不多见,对于研究清代民居的建筑工艺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0年8月,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浦政〔2000〕综117号)
  林寅登祖父林邦,是西丹社林姓开基祖。后裔枝繁叶茂,子孙昌盛,传衍至今有150户,428人口。
  明代漳浦引种棉花、引进染布新工艺源自港头知府
  林智诗
  上一辈漳浦人,一提起佛昙港头村,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港头出知府也出“流缸布”,但却少有人知道种棉织布是港头知府林表从湖广黄州引进,“流缸布”的染制工艺是港头知府林敬从湖南长沙传授的。
  港头黛峰林氏传至四世林表,号侃庵,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科中式进士,官户部主事、员外郎,贵州镇远(今镇远县)知府、广东南雄(今南雄县)知府、湖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知府。历任三省三地知府,颇有政声,在任黄州知府期间,经常下农村,听民声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在田间看到农民种植棉花,常向农民请教如何播种和管理,掌握到一定的常识。在农家看到许多农妇用收来的棉花纺纱织布,林表了解到不但家家有衣穿,还有棉布、棉花可卖,于是林表虚心向她们讨教。林表想起家乡,没有人种植棉花,更没有人会纺纱织布,多少人没衣穿而受寒受冻,心想,如果能将棉花引进家乡种植、有了棉花就可以织布,可造福百姓。于是他购买很多棉花种籽,选好纺车、织布机运回家乡,将棉花种籽分送给家乡族人播种,首种获得成功,再传授使用纺车抽丝织线、织布机织布,织出的棉布不粗糙而且规格多样化、质量好,百姓十分高兴,周边的群众也跟着学习种植棉花、学会织布,女人嫁进港头社林家首先就得学习纺纱织布,男人挑着布匹出门走村串社叫卖,由于布质好,花样多,产品畅销。港头“土径布”声名远扬,社会上流传着港头人“娶某吃某”(意思是靠老婆在家纺纱织布,赚钱养家糊口),同时港头社的姑娘出嫁也将种棉、织布的手艺带到夫家。很快就扩展到漳浦各地,许多家庭自置纺车织线、自制织布机织布,自织的“土径布”遍布漳浦各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内地山区不少农民还在种棉花,称为“土棉”,不少农家还有纺车、织布机,较老的农妇还会纺线织彩带、织(径)布。
  400多年前,知府林表远从黄州引进棉花种植,传授织布,百姓得以有衣穿有布卖,对漳浦人民贡献巨大。
  长沙知府林敬,系港头黛峰林氏六世,林表的第三孙,字诚斋,别号罗山居士,嘉靖二十八年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历官工部主事、郎中、湖广长沙知府,在长沙府任上,他目睹湘江水患造成农田变沼泽,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飘流行丐,苦不堪言,做为当地的父母官,他感到痛心。林敬勤政为民,深入灾区,倾听百姓呼声。搜集很多资料,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教训,编著一部《治河指掌录》为治理大江河川提供有益的方略。指导百姓抗洪治水、筑坝修堤、挖渠疏浚河道,深得长沙百姓爱戴。
  长沙市区和乡间有许多染布作坊,也是林敬经常光顾的地方,一有时间他就走进染布店观看师傅染布,很好奇,他看到经过几道工序,可以把白布染成红、蓝、黑等多种彩色、旧布、旧衣裤褪了色也可再染,焕然一新,技艺很高,林敬越看越爱看,越看越高兴,他还经常看到许多染布的师傅挑着染布担到乡村去排摊招揽生意,更为方便百姓。林敬触景生情,回想当年祖父林表远从黄州引进棉花种植、织布。从此,家乡才有“土径布”,但色彩单一。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将染布这一门技艺学好传授给家乡。
  于是他拜访了很多染布师,掌握这门技术传授给港头宗亲,他们很快学会染布技艺:开起染布店,染出多样色布,群众赞不绝口,大家争着学艺当师傅,他们挑着担子,一头放置“土径布”,一头放着一只染料桶,走出家门四处揽生意,也有到外乡设点排摊开染布行,也兼卖布,生意兴旺有钱赚。港头的师傅还自制原料,他们上山采伐一种叫“青仔树”的枝叶,堆放在自筑的“青仔学”(水池)里进行浸泡沤制,后经过滤去掉杂质晒成“青仔粉”作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染料,可制作出多样颜色的产品,“流缸布”就是色泽最艳丽、最盛行的一种,誉满金浦,港头染布师远近闻名。
  知府林敬在明嘉靖年间从长沙引进染布技艺,造福漳浦百姓,民间盛传港头出知府,也出染布师。如今每当说起当年的“流缸布”,人们更加怀念林敬传授技艺为民造福的功劳。
  山城村废弃村社拾遗
  吴木信
  “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指的是石榴镇山城村。从象牙往北,经攀龙到龙岭,再沿山谷而行,约10公里就到达山城村。座落在峰峦迭嶂、群山环抱之中的山岰小盆地,山城村所辖的村社,在封建社会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革。若干村社早己消失湮灭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之中。
  前些日子,笔者对山城村及周边曾经有过的村社,作调查、探讨。环顾全村,它地域是由两个小盆地组成。南边的称下寮,属峡谷形的;北边的称山城,也称内城,属圆形的——四山环抱犹如一个城。两个盆地等差约100米,南低北高,有瀑布悬于两个盆地相间处。端详两个小盆地,其面积应没有相差多少。可奇怪的是整个村约有居民1200人,而90%以上人居住在山城盆地,而下寮盆地只有100多人——居住在石寨社。
  在下寮盆地,找到几个废社遗址。分述如下:
  下寮楼(楼名不详)。这是个四方形的土楼,据传建筑工整壮观。解放后还存有楼墙,楼门框的石构件等。今垦为果园。据传这里原住民为洪姓。有一个洪员外为防御山贼,请来一位堪舆师,择地建楼。堪舆师说此地建楼是一时显,可让你们很快发福,但不能到永远,凡遇到山龙崩,溪流反,你们必须迁走,不然就会大祸临头。土楼建成后,在楼厅设洪氏祖祠,自此,洪氏逐渐发福,生意日臻,己购置有三艘大船往海外经商。不知过了多少年,一次的山洪暴发,后山的山脉崩塌,楼前的溪流改道。可是有谁惦记昔日堪舆师的嘱咐呢!谁也没有想到大祸终于降临,连续的海难,三艘大船相继沉没,人亡财空,在家的人四处逃难,下寮楼自此楼坍社废。
  下寨社。在下寮西边的半山腰,距下寮楼约一里处,居住十多户人家,其姓氏不详,有说可能姓洪。这个社有个农民壮士组织义军,自称皇帝,公开与官府对抗,遭到清剿,村社被毁村民外逃,其为首者逃到平和县坂里乡半治村也被捕杀。今下寨社遗址己开垦成果园。
  田婴翅社。在下寮楼东约300米处,这里居住十多户洪姓。据传这社里有一户母子相依为命的人家,可是那儿子却很不孝顺母亲。有一天,他见到邻居的羊群,有一只初生的羊羔,跪着吮奶,他突然觉悟,自此变得非常孝顺,在当时传为佳话。据传这个社与下寮楼同时荒废,余者不详。
  五坵坵社。在下寮楼南边约200米处,据传这里居住数户洪姓人家,社边还建一座小庵——下寮庵,后社废庵倒,夷为田园,余者不详。洪姓迁徙何处不得知。
  在山城盆地,也发现几处村社遗址。
  旁山口社。在山城盆地的西边,即今通往车本村的公路旁,据传在明朝以前居住着约二十户的苏姓人家,曾设立私塾学馆,曰苏厝学,距今约600多年,吴氏二世祖曾在这里读书,后社废,苏氏迁徙何方?无人知晓。
  大园头社,是明代吴氏第四世云堂公肇基的,派下裔孙有的迁往车本村,有的迁往平和县,吴沙一房迁往台湾宜兰县礁溪乡等地……现在只存一户守祖,户主叫吴木阳,今也迁到坑尾社居住。大园头在清朝中期废社,今只存遗址。
  径仔口社。这个社与大园头社毗邻,原是吴氏第九世祖应心公肇基的,后来裔孙逐渐没落,由广东大埔谢亚香入赘接枝。解放后谢亚香迁回原籍。径仔口社人走社废。
  寨尾社。在原旁山口社背后的半山腰处,筑寨建房,这里居住四方游民姓氏复杂,属乌合之众,似山贼之类。如果得罪他们,必遭其洗劫。因此,惹起众怒被他人联合所灭,早已社废,遗址处有石臼、石磨等构件。余者不详。
  洋尾社。在青龙庵北侧的溪边。原居黄姓约10多户,因遭寨尾山贼的劫难,后迁走,去向不明。社废辟为农田。
  新楼社。也在青龙庵的北侧,与原洋尾社毗连。吴姓开基,后搬到今庵兜社居住。原社址辟为农田。
  径头社。在山城入口处之西边,吴氏第十世吴梦达肇基。当时很发达。据传他有四儿子——即四房头。长房与次房的后裔迁居台湾,三房失传,四房守祖,后来逐渐没落,最后一户吴汉金也迁居下学社,径头社废,辟为农田。
  据传,山城村还曾居住有江、郑、庄等姓,后去向不明,待考。
  佛昙地区废弃村社及姓氏变迁
  杨文礼
  佛昙古称佛潭桥,因跨鸿儒江有一座大石桥,所以也就成为地名。佛昙地区有好多村社,住民也有许多姓氏,但历经世事沧桑,有的村社已废弃,甚至难寻故址;有的姓氏也迁徙异地,无可查考。现据我所了解到的部分村社和姓氏变迁的情况,简略叙述如下。
  一、石埕村的赵、彭、李、黄诸姓
  石埕村的积美,在明朝时住着四大家族:赵氏、彭氏、李氏、黄氏及零星不同姓氏的散户。
  赵氏家族是宋朝皇帝赵匡胤之三弟魏王赵廷美的第九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所繁衍的裔孙,元朝虽然提出剿黄灭赵,可是赵氏族人在积美仍然平稳的生活着。到了明朝,赵若和的第十世孙赵范在隆庆五年(1571年)登进士。
  赵范,字范之,号鸿台,历任无为州知州、磁州知州、户部郎中、浙江副使等职,归休后,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始建湖西赵家堡。并将赵氏家族从积美搬迁到湖西居住。其堂弟赵化也搬迁到湖西后溪村旧山门内开基建社。赵化,字圣之,于万历七年(1579年)中式福建乡试武举人。
  彭氏家族居住在现在积美社西面,地名称南彭,在明朝时人丁兴旺,人才亦众,出了举人彭荣科。
  彭荣科,号二斋,万历十一年(1583年)举人。彭氏家族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据传整族迁往漳州一带,此居住地成为一片肥沃较有价值的积美园。南彭的地名己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彭二斋的旗杆石到1951年才被拔掉。
  李氏家族于明末迁徒台湾。为何整族迁往台湾呢?据民间流传和其留下族人口传,李氏族人在市场购鱼时与赵范的小管家争夺买鱼发生口角,赵家的小管家仗着皇族的后裔及赵范的身势,李家当仁不让。双方争议剧烈,谁也不让谁。李氏族人开拳一下子打死这个小管家。事情发生后,赵范大发雷霆,气势汹汹要找李氏族长追寻凶手,追索命案。李氏族人眼看形势不妙,连夜乘船搬迁逃往台湾。百年后,抗日战争胜利后,族亲带着木制的神祗龛回积美谒祖。现在积美仅存一户李文法守祖。
  黄氏家族于明末清初与梅月堡内的黄姓宗亲陆续搬迁湖西城内——诒安堡,现在只留一户黄智仁。杨姓族人己大量入驻积美。清道光十年(1830年),县丞移驻佛潭桥。县丞署就建在赵氏废墟(赵厝)与南彭旧址的中间,将积美分成东西各半。在东面的南彭旧址建公馆,供公务人员来往驻足;西面的赵厝遗址建武营,驻把总。
  到了民国时期,县丞署的正堂被废的遗址,由杨纯美改建为“漳浦私立纯美中学”的三落大厝为教室。南彭公馆夷为平地,成为肥沃优美的积美园。武营也推为平地由农家耕作,解放前夕被佛昙“裕隆商行”的兄弟杨老阵、杨老净建四合院。
  赵厝现称下赵,由湖西楼下社、清朝福建海坛总兵杨世懋之弟杨世胶开发繁衍,成为下赵社的杨氏开基始祖。
  二、岸头村的康家厝
  康厝位于佛潭桥南端,古代称康家土堡,俗称康家厝,雅称莲山。明朝时它是一个岛屿,四周海水环绕,波浪翻滚,鸿儒江淡水也混在其中。堪舆师说这座莲山像大淡水湖中的一朵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有石鼓、有石钟、有石洞、有风动石,小山丘种果树,成为一块绿色宝地。
  康家土堡内有读书处,房屋结构二房一厅,厅的前面建有凉亭,周围有围墙,围墙的大门上匾额石刻四字“莲山书院”,右边有一排厢房五间,供师生住宿之用。
  莲山书院右下方有棵大榕树,坡下建康厝祖祠,前后两落,中有天井,右边有一排五间厢房,整座规模可观。整个堡还有外围墙,所以称为土堡。
  康厝人才济济,民间传说有“九举十六贡,秀才浮弄宋(浮弄宋是很多的意思)”。康厝在明朝确实出了不少人才。
  明代有康济时,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任浙江湖州府同知;康万有,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任昌化知县;康采蘋,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任知县;康如海,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
  清代康伟然,号中江,康熙三十六年(1797年)恩贡,任兴化教授,有著作《黉祀纪迹》10卷,收载于《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康厝族人在明末清初战乱时,陆续迁出,一部分迁到邻乡赤明北桥,现有人口100多人。又有一部分迁往漳州一带,而大部分迁往台湾。到民国时期已没有康姓族人居住。莲山书院、康厝祖祠由警察所、区署轮流占用。1935年后,改建为小学。
  1992年,台湾两位康厝族人回来寻根,一望故土改貌、祖迹无存,深感遗憾。
  康厝这个不够6000平方米的小岛,能有这么多的文人出仕,这也是历史的奇迹。
  三、园东村的游姓
  在园东村鸿儒小学大门前的榕树下,立着一通高270厘米、宽98厘米的石碑。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漳浦知县黄应举为孝子游宜立的游孝子祭田碑记,遗留至今。
  现在园东村原是游姓的居住地,梅月堡原住着二个主要姓氏一游姓,一黄姓。
  游姓的始祖系漳州裕后村游姓开基祖游深源的兄弟,名字失记,移居漳浦佛潭桥十七都梅月堡开基。至游宜,执教于塾馆,为乡梓生童授业。游宜家庭清贫,事父母至孝,日出进馆教书,日落为父净身,为母涤溺器。生学知道老师孝道至诚,到处褒扬,友人知其操行,衷心祝愿。游宜的操行经传远播,感动世人与县衙。宜父殁,卖居室以殓,知县郑禧闻其贤孝,赐银助其葬父。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慎蒙旌其门,挂“孝子”匾额。
  游宜殁后,家世零落,家人生计更加艰辛,祭祀费用难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黄应举首倡捐金,为游孝子立祭田。本县缙绅及族众共襄义举,置立祭田二十多亩,为游孝子奕世祭祀之用。并立《黄公立游孝子祭田碑记》一通于游氏祖祠前。
  碑记由县人、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撰文、户部左侍郎卢维祯篆额、广西副使陈公相书丹。时捐金襄助的缙绅有:监生杨一揆(佛潭桥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赵范(积美人,广东按察使司副使杨守仁(下坑人),进士陈鏣(赤湖北桥人),知县康日章(佛潭桥康厝人),兴山知县林维熊(港头人),广东徽宁兵备副使林汝诏(乌石浯江人、探花林士章次子),会魁、知州林茂桂(六鳌人),举人杨烈(前亭江口人)、戴辉让(二十三都东坂人)、颜德孚(十七都石门后圳人),知县康采蘋(佛潭桥康厝人),山东德州知州杨守伯(下坑人)等共40多人为其襄助。
  现园东村没有游姓,其祖祠已崩塌,地址后来由清代武秀才杨武湖营建“农村别墅”,屋后成果园。究竟游姓后裔到哪里去呢?也无从稽考。只存“孝子祭母碑记”告诉世人,游姓族人曾在此成为“过客”。
  又黄姓族人是南宋末年内阁侍臣黄材的后裔,与赵若和一起从浦东移居佛潭桥积美。繁衍后部分住进梅月堡。
  明末清初战乱,梅月堡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被毁,黄姓族人陆续从梅月堡、积美迁入官塘——湖西,后在湖西建诒安堡,聚族而居。
  四、下苏村的沈厝
  下苏村的沈厝,位于坪仔社的对面小山丘。这里原是海边村庄。山海经营,生活殷实。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式举人的沈龙震,官至夏县知县,疑似出于此地。顺治十八(1661年)“迁界”时,据传沈厝整族迁往漳州一带。到了清朝末期,围了城仔埭,沈厝海滨变成埭边已废的村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杨纯美将城仔埭出口处的一大片海滩再围海堤,名叫苏埭,作为“漳浦私立纯美中学”的校产。沈厝更成为内陆的小山丘。现仅留有矮墙、屋基,做为人们留念的沈厝的遗址。
  五、新安村的九坑社
  新安村的九坑社,位于现新安小学向西北延伸500米处,原住杨姓。20世纪40的代,因霍乱,村人死亡很多,人口聚减,村社凄凉。到1949年初,仅剩一户名叫杨金古,在佛昙圩收斗费(设公用标准斗,双方成交后给斗的管理人的费用)。1949年末,杨金古带着儿子搬到新安村居住。从此九坑社成为杂草丛生之地。
  六、大坑的后许村、轧仔内村
  大坑有寮下、东雄、后许、田平4个自然村组建1个行政村,叫后许村。又有楼仔头、径口、轧仔内3个自然村组建1个行政村,叫轧仔内村。
  这两个行政村统称叫大坑,雅称为代卿(意为代代出公卿),也称鉴湖。住民都是陈姓,其中寮下有几户王姓,东雄有几户赵姓。
  除了以上两个行政村外,还有一些陈姓居住地的地名己被遗忘,如轧仔内村的楼仔头社向西约1公里的火烧圩,又从火烧圩向西南沿后西溪约1公里处的顶过溪、下过溪、山园墘、芋冰、尾厝等几个自然村同属大坑陈姓的裔孙居住。这些被遗忘村社的社址在明朝时是属于海边,船可入顶过溪,大船可停泊在火烧圩坎脚。后西溪的流水潺潺流过社前社后。溪水海水咸淡交融。上可通香山澳,东可通大海,水路交通至为方便,且极便于向台湾移民。
  大坑有五次向台湾等地移民:第一次在明朝天启年间,因天旱有种无收,族亲结伴向台湾迁移,部分迁江西赣州、广东海南等地;第二次是跟随郑成功军队赶走荷兰收复台湾;第三次是康熙年间统一台湾后,前往台湾开发,据传三人可领一头牛开垦荒地;第四次是咸丰年间,漳浦红旗、白旗拼,最后逃往台湾;第五次是道光年间大旱,逃荒过台湾。
  以上的迁移,使火烧圩及沿后西溪的顶过溪、下过溪、山园墘、芋冰、尾厝等陈姓自然村逐渐成为废弃村落,留下残墙断壁。
  陈姓到台湾后,居住在台南、安平、赤坎、宜兰开垦,重新建立自然村。据传宜兰县的陈姓有80%是从大坑去的陈姓裔姓。1988年后,在台湾的大坑陈姓族亲陆续回乡谒祖。在宜兰出生长大的台军中将陈岚峰也回来大坑祖祠挂“中将”匾。
  七、石门村的后圳
  后圳距离石门社约半公里,此处是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属佛潭桥香山澳海域。庵前溪的流水潺湲地流经村前。后圳是海滨的村庄,咸淡水充沛,成为鱼米之乡。人文鼎盛,文武并茂,为世人所尊崇。
  明时有颜容暄,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颜容暄,字孚孺,号太屏。为人聪颖,刚直不阿。年十四时,学使者称其文为“闽中第一”。成进士后,由工部郎中出为南阳知府,不久改太平,又改维扬。所至有政声,尽忠尽职,一心为公。最后,任凤翔知府,值张献忠之乱,城陷不屈,自刎而死,在凤翔的家属也随殉难,称最烈。隆武年间,赠侍郎,赐谥忠惠。
  在家耕读的长子颜世荐闻讯心如刀割,痛苦万分,决心励志求学。于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登举人。
  还有颜茂7于崇祯元年(1628年)岁贡。其子颜德孚于万历四十三(1615年)中式举人。又有颜良,宁夏镇右营游击,疑也似后圳人。
  后圳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据传整族迁往漳州一带,具体地址无考。后圳社址逐渐成为一片良田。
  八、马坪仙都村的景陂
  景陂是马坪镇仙都村的一个废弃村社。因与佛昙杨姓族人密切相关,顺便在此提及。
  景陂位于仙都村虎空社的西北角,石过陂水库下的一个杨姓废弃村社。是佛潭杨姓始祖杨公世隆长房的第二儿子杨伯玉的裔孙。因住景陂,俗称“景陂凯”。清道光年间旱灾,生计艰困,部分族亲东渡台湾谋生,在宜兰的贡寮重新开基建业成自然村落。其余的也陆续向居住地佛昙园东村、人坪村迁移。景陂人口逐渐减少,村庄凄凉,交通不便,现只剩一户两兄弟,移居虎空与林姓为邻,称为守祖。
  移往台湾贡寮的族亲,于1997年九月由杨雄政、杨钖田带领10多个族亲回佛昙谒祖,并到祖籍地景陂去寻找上辈交代的祖墓,还观看废弃村庄的现貌。他们看到景陂祖籍地,杂草丛生,荆棘遍地,仅存坍塌的遗址,感慨万千。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三十一辑的情况。其中包括特色产业、历史回顾、委员风采、巾帼英姿、人物春秋、群团组织、史海钩沉、庙宇宫观、佳作欣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