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的幸福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29
颗粒名称: 阿德的幸福路
其他题名: 记县政协委员、深圳金德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旺德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5
页码: 69-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旺德是一位在深圳特区创业成功的漳浦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从一个普通的空调维修工变成了公司老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起一个牢固的品牌工业及商用制冷设备营销和工程承接、维护服务网。他的成功得益于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厚实的创业精神,以及对待员工和客户的真诚和宽怀。
关键词: 漳浦县 总经理 郑旺德

内容

谈起郑旺德,很多漳浦人并不陌生,早在2006年9月,他与乡贤洪怀懋各出资20万元,在母校——漳浦四中成立“郑旺德、洪怀懋奖学基金会”,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度在金浦大地上传为佳话。上世纪90年代初,二十出头的郑旺德,同千千万万个到深圳寻梦的打工仔一样,赤手空拳地在这座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的城市闯荡,短短几年间,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空调维修工,摇身一变成为公司老总,并且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起一个牢固的品牌工业及商用制冷设备营销和工程承接、维护服务网,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
  脚踏他人地、头顶异乡天,一个生长在偏僻渔村的小伙子,如何就能成为特区的“幸运儿”,怀着一份敬佩之情,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乡贤。
  技术———立业之基
  郑旺德高考落榜后,便自费到厦门技术学校学习,这在当时可是他们渔村里的一件新鲜事,因为乡人去厦门多是贩卖海鲜挣钱,他却跑去读书花钱,由此还引来了很多人的不解。然而从小就对电子行业十分兴趣的郑旺德有着自己的打算,“我父亲是一名很本分的铁匠,母亲是做裁缝的,或许是受他们的影响,当时我认为最实在的还是掌握一门技术,否则一个农村娃出社会就没有自信。”勤奋、吃苦的郑旺德在技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跟着老师、学长跑着制冷维修业务,每天都很忙。毕业时他己经是一位颇有实战经验的制冷维护“小专家”,并且留在厦门当起了海鲜市场冻库、冰箱的安装、维护师傅。
  “听人说深圳挨着香港,而且经济好、工厂多,我觉得在制冷这块可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带着走走看的想法,1990年的一天,郑旺德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特区,因身怀技术,他在街头转悠了7天,循着招工广告就找到了一份相当喜爱的工作,进了一家冷气公司上班,负责空调的安装和维护。虽说当时深圳的空调市场比厦门好,但用的人还是非常少,一般都是高级干部、老板,还有一些特殊的工厂和车间,因此配套的人员也就相对少了。而从冻库的冷气处理到空调维护,郑旺德适应得特别快,“冻库和空调的电器原理、系统原理都一样,只是温度控制不同而己,来到深圳市联发(香港)冷气公司上班,老板给了我很多机会,运气不错!”郑旺德憨笑着说。其实,时运是一方面,关键是他手上的技术活够棒,得到老板及同事们的认可,刚进公司时他的工资才200多块,两个月后就领到了1000多块,踏实肯干的郑旺德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环境。
  厚实——创业之本
  除了专业技术高明,郑旺德让人最放心的是他的勤快和实在。恰恰正是这点,为他创造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机遇,让他跨进了老板的门槛。这一天,郑旺德跟平时一样,接到了客户服务电话后,便带上工具袋匆匆忙忙的出发了。他来到一位法国华侨何祥仁先生的家里,何先生上了年纪,子女又不在身边,空调在当时是新鲜玩意,使用中常常遇到这样那样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郑旺德不厌其烦、随叫随到,让何先生感觉特别亲切,于是平时空调有什么问题就找他,这样一来二往,两个人就成了忘年交。干完活后,何先生的一番话把郑旺德说懵了,“阿德师傅,你技术好,人又实在,如果愿意,我们合作办个公司吧,我出资金、场地,你来带人、管理。”郑旺德做梦也想不到,这位客户竟成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让他在两年的时间从一个打工仔变成老板。
  1992年,郑旺德与何先生合作成立深圳市义新冷气公司。有何老的信任与支持,在当时深圳空调制冷行业内,己经小有名气的郑旺德如鱼得水,很快就为公司打开了局面,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直到1995年,何先生的儿子从法国归来参与企业管理,实在的郑旺德没拉走一家客户,主动结束了与何老先生三年的合作,成立深圳市德发冷气工程公司,这也是金德发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开始了自主创业的人生新旅程。郑旺德大施拳脚,盯住大型商用空调、中央空调市场,秉承“质量至上,诚信为本”的宗旨,带出了一支具备丰富专业服务经验的工程技术团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起一个牢固的品牌工业及商用制冷设备经销和工程承接、维修服务网,代理经营开利、约克、麦克维尔、美的、海尔、格力等各种国际国内品牌,深得各大品牌空调公司的信赖和广大客户的赞誉,连同行们也被郑旺德的技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所折服,遇上搞不定的业务,便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就这样,他的事业很快便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郑旺德在深圳买地建起办公楼、厂房及宿舍等一万多平方米的物业,并建成一个金德发院式小区,之后还创办印刷厂,搞起了投资公司,涉足房地产、承揽土建工程项目等。
  宽怀——拓业之源
  技术是郑旺德及其公司的立身之本,可偏偏就是这最重要的技术,他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尽管有一天,徒弟跳槽或者另起炉灶了,他也无怨无悔。对此郑旺德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也是从一个打工仔走过来的,有今天的成绩也是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员工只要谁有能力、有想法,我都会鼓励、支持他们,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如今,从“金德发”走出去的徒子徒孙,自己开公司、做老板,或者成为另外一个公司的技术骨干、主管的,数不胜数。而郑旺德这种宽博、仁义的雇主情谊,也帮助自己编织起丰富的人脉资源网,让他的事业越做越顺。现在的“金德发”平时不用再雇请一帮技术工人,接到工程什么的,郑旺德招呼一声,徒子徒孙立马就会主动赶过来帮忙。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批来到深圳创业发展的漳浦人,郑旺德更是成了在深圳的老乡们心中最敬重的前辈和引路人。“有事情就找郑总!”这是乡里人常说的一句话。许多乡亲到深圳找不到活做,或是遇上什么麻烦事,都会慕名前来找他帮忙。深圳市永嘉华印刷有限公司经理陈理达告诉笔者,1994年他来到深圳谋生,花光了盘缠还没找到工作,后经家人提醒,才硬着头皮找到素未谋面的郑旺德,没想受到郑总的热情接待,提供了几个工种让他挑,还给了路费送他到广州的一家印刷厂工作。讲起这段经历陈理达十分感慨,“郑总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为人没有老板的架子,给人感觉就像家里的兄长一样。”其实,受到这般待遇的又何止陈理达一人,这些年郑旺德先后从老家带出来的乡亲多达几百号人,出外打拼挣钱也成了屿头村的一种乡风,这与他的带动不无关系。致富思源不忘本,多年来,郑旺德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建设,他热心于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捐助,修祠堂、建村道、设奖学金等等,被乡人亲切地称作“及时雨”。郑旺德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铺就了自己人生的幸福路!
  就在我们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己过不惑之年的郑旺德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河北,参加一个大型动漫基地工程的签约,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三十一辑的情况。其中包括特色产业、历史回顾、委员风采、巾帼英姿、人物春秋、群团组织、史海钩沉、庙宇宫观、佳作欣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曾惠龙
责任者
郑旺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