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袈裟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08
颗粒名称: 攀龙袈裟陂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
页码: 214-2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攀龙村,一个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的山村,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
关键词: 漳浦县 历史遗迹 攀龙村

内容

石榴镇攀龙村三面高山环抱,东尖峰山、西白秋公山、北坪水山(也叫鸡笼山),三山联峙,山脉蜿蜒起伏,如巨龙盘亘而得名。崇崇岭岭、涧水交错,源自车本的龙岭溪,源自石屏山的坪水溪和源自白秋公山的潦西溪,从攀龙社两边向南盘绕而过,汇入西溪(鹿溪上游)流入东海,水资源十分丰富。清朝同治年间漳浦知县娬敏题《攀龙社》一诗中写过:“终岁无忧旱,长年总是春”。
  古人建陂筑坝、凿圳引水灌田在攀龙四处可见,人们在龙岭溪建造陂头陂、流陂,坪水溪有袈裟陂、鹅陂,潦西溪有岭仔陂、屈仔陂等六大水陂石坝,大圳小沟四通八达,水自北向南自流,灌溉这块小盆地上的4000亩农田,旱涝保收。得誉攀龙的“米粮仓”。
  在攀龙一提起袈裟陂,人们就会绘形绘声地讲起和尚用袈裟造陂引水灌田的故事,说是古时候有个员外,在下营社顶的石鼓埔有地千亩,因没水灌溉,收成不好,一遇旱天便是颗粒无收,员外为此而天天发愁,心想如果有水灌田该多好呀!这千亩旱地就会变良田。于是员外下决心寻找水源,选择好引水渠路线,建陂坝址。雇用大批客仔工(客家民工)上山采石,在坪水溪上游,即洞内山出水口建陂筑坝,又在白秋公山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炸石凿渠,经过几年苦干,石陂建成了,凿渠四里长,将坪水溪的水引到石鼓埔,千亩的旱地变成水田,年年获得好收成,看到这片稻田,员外眉开眼笑了。
  可是,好景不长,石圳漏水一年比一年严重,先用壳灰拌黄土堵一堵,后来漏洞越来越大,灰土堵不住,就改用破布,最后连布匹都用上也无济于事,更惨是一下雨发大水,石陂便被冲垮,一年好几次崩陂”。几年后,员外的万贯家财都用光,再也无力修圳和筑陂,千亩的水田又成了旱地,年年亏空。忧心重重的员外天天望田长叹!愁眉不展。这时,突然来了一个和尚,自称是龙岭岩(青龙寺)的和尚,他对员外说:“您的事我都知道了,不就是为了水圳卿石陂吗?您不必发愁,带我去看看,我可以帮助您”。员外虽然心里不相信,但想到眼前已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只得点头示意,带着和尚沿着石圳走去,和尚边走边看,直到洞内山出水口,对着被冲垮的石陂看了看,然后对员外说:“修圳筑陂两项工程,我只能帮助一项,您是选择崩陂,还是选择漏圳”。员外一听,想起筑陂用工多,花费更大,就对和尚说那就漏圳吧。于是和尚脱下身上的袈裟抛向溪中,水里立即浮起一道石陂拦住溪水。和尚又对员外说:“水要多大,要‘升’大还是‘斗’大”。员外一听,糟了头,蓦然就说:“要真大,真大(本地方言“升”和“真”诙音)。和尚听了说声好就升大。立即抬手一指圳首的一块石头,只见石头晃动几下,裂开一个口,如升筒那样大,一股溪水奔发而出,流入石圳里,员外看着哗哗流水发呆,又惊又喜,待回过神来,想找和尚,抬头一看,和尚不见了。
  从此,员外年年雇工修圳、堵漏、加固圳岸,将水圳整修得滴水不漏,引水效益年年提高,千亩水田收成一年更比一年好。石陂更牢固,如磐石屹立在激流中,大水一来就从坝顶漫过去,石陂岿然不动。每天,当太阳照射在石陂时,人们在岸上就能看到水中的石陂像披上一件架裟,在熠熠发光(实际是坪水溪中有铜矿粉末发光)。大家称它为“袈裟陂”,从此,它的名称就这样流传下来。如今,“袈裟陂”仍然坚如磐石,还在发挥拦溪引水灌溉石鼓埔的千亩农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抗灾救灾、历史回顾、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农业与花卉、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10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智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石榴镇
相关地名
攀龙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