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姓氏丛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01
颗粒名称:
姓氏丛谈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7
页码:
184-2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地区多个姓氏的源流和族谱对接情况,包括赤岭“种玉堂”蓝氏族谱对接、旧镇“秦溪李”寻源、漳浦衡山沈氏与《南峰沈公墓志铭》以及漳浦游氏与《鹤峰游先生行状》等。
关键词:
漳浦县
姓氏
内容
逢盛世宗支寻踪种玉堂源远流长
——赤岭“种玉堂”蓝氏族谱对接纪实
蓝宏令
2007-2011年,在乡党委政府及市民宗局领导的鼓励下,笔者与蓝日万、蓝德盛等3人受乡老人协会委托,对蓝氏“种玉堂”源流作研究,对宗支分衍深入寻踪,通过族谱对接,开辟一条认亲大道,构筑一座亲缘桥梁。五年间,我们先后到本省华安、平和、安溪、永春、德化、泉州洛江、南安、漳平、福清、永泰、闽侯、福州马尾、连江、福安、福鼎等县(市、区);浙江省苍南、景宁、泰顺、平阳、文城、定海等县市;广东省梅州、潮阳、潮南、普宁、大埔、惠来、海丰、陆丰、澄海、南澳等县(市、区);台湾台北、高雄、宜兰、新竹、屏东、南投和金门等县市。每到一处,宗亲之谊,情真意切,血浓于水。更为可喜的是,“种玉堂”蓝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今借县政协文史园地,将5年来探源寻流族谱对接的初步成果列举如下:
一、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 双方出示族谱,确认系种玉堂庆福祖十一世孙一大公传衍,族谱对接成功。
二、平和山格镇黄土岭村 确认是种玉堂庆福祖第三子蓝蕃公的后裔,与蓝理同一支系。今该村尚保存一通镌刻蓝理将军题写“黄岭保障”的石牌匾。
三、长泰县坂里乡蔗头村 由蔗头村宗亲蓝亚江(原漳州市统战部副部长)接待并组织知情宗亲座谈会。宗亲们说蔗头村虽没有族谱,但大家十分明了,祖先是从漳浦迁徙来的。
四、安溪县剑斗、白濑、湖上等三镇七村 剑斗镇湖碧村、欧厝村,白濑乡五龙山村、长基村,湖上乡横坪村、长林村、白山同村等7个村蓝姓,系“种玉堂”庆福公第十世孙德美公、德玉公、德元公、德修公四兄弟传衍的后裔。(庆福公第九世孙孔頫公生七子,德伟、德昌、德启三位留在家乡传衍发展,德美、德玉、德元、德修四位迁徙安溪安溪3乡7村现有宗亲2000人。接待笔者一行的宗亲:蓝深泉、秋桔、荣桔、贵水、云英等。
安溪宗亲告知,德元公的后裔还有二支迁徙永春县,一支在岱山乡,一支在达埔镇。于是我们在蓝深泉(时任安溪县供销总社党总支书记)宗亲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前往永春。
五、永春县岱山乡大山社 由该村宗亲蓝培生、蓝明枝、蓝金钗等接待我们。大山没有族谱,金城村有族谱,宗亲介绍:祖先是从漳浦分衍而来,与安溪湖上乡长林村白山同是兄弟,德元公分衍大山社,德修公分衍白山同。并告诉我们,在东关镇金城畲族村有400多人与大山社同宗。于是我们又前往金城村。村党支部书记蓝志明接待我等一行。据金城蓝氏族谱记载:宋开宝年间(968—976年)间,蓝廷瑞入闽居漳州漳浦,其后裔蓝德元由漳浦徙居南安南平头再入永春定居东关镇金城村(原名山后乡金东洋村),入永春蓝氏系明代蓝友禄后裔蓝丹霞,在东关镇金城村畲仓定居,蓝丹霞为东关蓝姓始祖。
六、永春县达埔镇新溪村大山社 现该社有人口60多,村主任接待我们,座谈中说:“祖先是从漳浦分衍而来,与安溪湖上乡长林村白山同是兄弟,德元公分衍达埔大山社,德修公分衍白山同社”。
七、泉州洛江区河市镇厝斗村 据赤岭“种玉堂”蓝氏族谱记载,庆福祖第六代孙伯珍迁徙泉州河市厝斗社。该村村委会主任蓝新中,教师蓝添财等宗亲接待我们一行,双方出示族谱,所记载的完全一致。并提供德化县葛坑乡龙塔畲族村有宗亲444人。于是我们一行又匆匆前往德化县。
八、德化县葛坑乡龙塔村 村委主任蓝金繁和时任德化县公安局副政委、党组书记蓝大杞等宗亲热情接待我等一行。龙塔没有族谱传流,但乡亲对祖宗源流耳熟能详,确认是漳浦庆福公第六代孙伯珍公迁徙泉州河市厝斗,子孙再分衍龙塔村定居。与泉州河市厝斗村联系往来甚为密切。在德化县还有龙门滩镇大溪村。该村现有蓝姓人口150多人。由村主任蓝秋华接待我们说龙门滩镇原名叫霞碧公社(乡),1997年更名为龙门滩镇,与葛坑乡龙塔村是同祖宗。
九、南安县仑苍镇大宇村 通过族谱对接,确认是种玉堂庆福公第十代孙蓝叶龙分衍到此开基。现有人口1000多人。这里的宗亲,改革开放之初,户户办家庭作坊,生产水龙头,产品销往全国。后来发展制作水暖设备,生意越做越红火,经济越来越发展。
十、漳平市桂林镇山羊(隔)村、新桥镇城口村、象湖镇长塔村 这3个村蓝姓人口共2000多人。与华安县新圩官畲村蓝姓关系密切,都会说畲语,常在一起对唱山歌。逢年过节,两地的畲民相互走亲戚。笔者能到漳平认亲,是由华安县原政协副主席蓝贤陪同前往的。山羊村书记蓝助任,宗亲蓝寿东、仙桃、万周等人接待我们。山羊村的族谱记载:先祖是从漳浦石椅种玉堂迁徙至漳平永福镇蓝田村,后裔又迁至桂林村小芹菜社(现有150人),以后又分衍到山羊(隔)村(现600多人)。新桥镇城口村罗山社,由宗亲蓝贞泰、蓝大武等人接待我们。罗山社有蓝姓200多人,其祖先是从永春一都镇古隔村(松柏墘)迁徙来的,古隔村祖先德修公与安溪县湖上乡横坪村的开基祖德元公是兄弟。罗山是德修公第六代孙茂贤公开基传衍的。而象湖镇长塔村龙门自然村的开基祖相传是从漳浦直接迁徙来的,开基祖蓝思台、蓝恩台兄弟。
十一、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据 《福州市畲族志》记载,福清市蓝姓畲族系清道光年间,由蓝维开(系维升之误)、蓝维柱兄弟携眷属9人,从漳州府漳浦县赤岭迁至福清县一都镇下宅和里坪自然村,发展至今有345户,1296人。我们抵达一都镇东山村后,东山村支部书记蓝珠龙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到下宅自然村参观其开基祖的祖墓(祖公祖妈合葬墓),墓碑镌刻:显考蓝公维升,显妣李氏墓,落款:“道光己亥年仲秋吉旦立。经过族谱对接,一都镇下宅、里坪二个自然村的开基祖蓝维升、蓝维柱。祖源于漳浦“种玉堂”。
十二、永泰县塘前乡芋坑村、长庆村、清凉镇山田村 塘前乡芋坑村村委主任蓝春明,山田村蓝忠旺接待了我们,二村均没存族谱,座谈中他们也确认祖先是从漳州漳浦分衍而来,与福清市一都镇蓝姓同宗。
十三、闽侯古城溪西 我们到达后,蓝瑞生(福州建设局预算部经理、工程师)等人接待我们,本来他们认为祖先蓝石泉公(石泉公系开漳始祖蓝廷瑞的二弟)。主人带我们到祠堂参观,只见祠堂厅堂柱联:“种玉家声远”,“漳浦世泽长”。对联上已点明祖先是来自漳浦“种玉堂”,午饭后,共同打开祠堂神龛门,里面供奉几百年来的神主牌,神主牌上方都写有“漳浦”二字。座谈会上,宗亲们又提及逢年过节,他们须在祠堂大厅上挂二盏大红灯笼,灯笼上写“提督府”三个字。蓝姓当上提督者,只有蓝理、蓝廷珍、蓝元枚3人,都是漳浦蓝庆福公的子孙。种种迹象充分肯定这里的祖先是来自漳浦。事后,闽侯溪西的宗亲打来电话,说他们一致确认祖先来自漳浦督种玉堂”。
十四、福州马尾区亭江镇白眉村 下宅自然村由蓝尔福、蓝守田、蓝尔书、蓝善梓等人接待。通过族谱对接,马尾《蓝氏族谱》写着:“清乾隆年间,蓝文起公从漳州府漳浦县种玉堂移居到马尾亭江白眉村开基”。文起公的墓葬在白眉村,第二代国财公(道光年间)的墓葬在前洋村,宗亲陪同我们前往瞻仰祖坟。
十五、连江县官坂镇辋川村、后安村,丹阳镇后湾村 辋川、后安、后湾3村,各有蓝姓1000多人,3个村都存有《蓝氏族谱》,详细记载辋川村开基祖蓝耀冶,后安村开基祖蓝乾义,后湾村开基祖蓝志魁,都来自漳州府漳浦县石椅种玉堂庆福祖的子孙。
十六、福鼎市桐城街道办事处浮柳村 1991年版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第96面刊载:“最近在福鼎市民委工作的宗亲蓝俊德来祖地认亲,承告:福鼎县有蓝姓宗亲29524人分布在646个自然村,较集中聚居在双华、佳阳、浮柳、瑞云、牛埕下等地,认庆福公为祖先,堂号“种玉堂”,又告:“浙江苍南县亦有蓝姓宗亲一万多人口,乃为福鼎县蓝姓同宗”。根据这一信息:笔者在一次出席“福建省民宗厅召开的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会议时,得知蓝俊德的通讯地址,经过联系,我们前往福鼎认亲。抵达福鼎后,受到蓝俊德等宗亲的热情招待。他们保存完整的《蓝氏族谱》。福鼎有四个蓝氏宗祠,即浮柳蓝氏宗祠、双华蓝氏宗祠、翠郊蓝氏宗祠、莒溪蓝氏宗祠,每个宗祠所属,各有人口8000多人,合计三万多人。四座蓝氏宗亲的族谱都明确记载,祖先来自漳州漳浦种玉堂,属庆福公派下,福鼎浮柳宗祠的开基祖意必公,双华宗祠的开基师意清公,还记载意华公开基闽侯,他们是兄弟。在座谈中他们还说:“霞浦县蓝姓宗亲有45000人,都是从福鼎四个祠堂的后裔分衍的(一部分是从连江县官坂镇分衍),霞浦县蓝姓没有祠堂,重大节日都派人到福鼎参加活动”。
十七、浙江省苍南县 我们到达苍南后,由苍南县民宗局下设“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蓝祖铭,蓝德湖等宗亲接待并出示族谱。苍南县蓝姓分布在8个乡镇20个村:岱岭乡牛皮岭村、福常村、小岭村;括山乡尤家园村、虞店村、山岗内村;矾山镇顶村、拱桥内村;营溪镇南山村、洋尾村;赤溪镇三步擂村、流歧岱村;凤阳乡鹤峰村、凤楼村、岭边村、鹤山村、顶堡村;昌祥乡岙口村、中岙村;观美镇华阳村。他们都有族谱。族谱第一页就明确记载:祖先来自漳州府漳浦县镇海卫下尾乡,始祖蓝廷瑞,廷瑞生三子大房庆福公、二房庆禄公、三房庆寿公;庆福公又生三子,长房蔓公、二房渐公、三房番公。与漳浦石椅种玉堂的族谱一模一样,族谱对接十分顺利。
十八、浙江省定海县 浙江省定海县的蓝姓宗亲是漳浦蓝理将军在定海任十三年总兵官所留下来的子孙后裔。定海有一座蓝理总兵府,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雄伟壮观。我等一行在定海期间,由蓝如勇宗亲接待。
十九、浙江省景宁民族自治县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全县少数民族近2万人,这里的蓝姓宗亲都是从福建连江、福鼎、福安、罗源等地迁衍而来的。我们到景宁后,直接到澄照乡金坵村,村委副主任蓝光友,宗祠负责人蓝深富接待。景宁县民宗局长蓝木宗,民族科长雷依林,古籍办雷石才又带领我们到景宁县鹤溪镇东弄村,通过出示族谱,得知其祖先都来自漳州漳浦县种玉堂。
二十、广东普宁市 广东普宁的蓝氏宗亲现都姓林,其祖先林铭球系明崇祯年间七省大巡案蓝紫陶(蓝紫陶又名林铭球)。族谱记载,蓝紫陶父亲蓝懋是个私塾先生,蓝紫陶与弟弟铭旋少年时代,跟随在广东普宁教私塾的父亲,并在当地就读,蓝紫陶聪明过人,满腹文章,但屡次科考不能及第,尔后得到普宁一林姓富豪的资助,但要他改姓林,取名铭球。用林铭球的名字参加科考,果然当科及第,后来官升至七省大巡案,普宁的林姓宗亲都是蓝紫陶的后裔。(蓝紫陶系赤岭石椅人,庆福公子孙)
二十一、广东梅州、潮阳、潮南、惠来、海丰、陆丰等地 惠来县葵潭镇头屯村的开基祖系庆福祖第十一世孙廷诲公;陆丰市南塘镇开基祖的庆福祖第十世孙一郎公;陆丰市碣石镇开基祖系庆福祖的第十一世孙万祥公。这些地区蓝姓人口3万多人,宗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都到漳浦认亲拜祖,是较早对接上的种玉堂蓝氏宗亲。
二十二、广东澄海市樟林镇南社村、外砂镇大衙村 樟林镇南社村和外砂镇大衙村各有一座气势恢宏的蓝氏宗祠。这二村共有蓝氏人口8000多人。外砂镇大衙村开基祖镜翁公和樟林南社开基祖村叟公是兄弟。系漳浦种玉堂庆福祖第三子番公的后裔。现存外砂镇大衙村蓝氏宗祠的《种玉堂》匾额,是蓝理将军的亲笔字。落款:“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地方台务总兵官定朔将军镇守宣府历任浙江定海总镇天津总兵官十一世孙理书。康熙丁亥霞月吉旦立。”蓝理是番公的十一世孙,与该村蓝姓同一宗支。该村族谱标注:蓝理、蓝紫陶自建蓝氏宗祠以后,每年到大衙举行竖旗拜祖活动等文字。樟林南社村支部书记蓝汉森、宗亲蓝伟强,大衙村老年人协会会长蓝宣英等人热情接待我们。
二十三、南澳县西山乡下寮村 广东南澳岛设县,全县人口2万。清乾隆年间,漳浦蓝廷珍任提督时,曾在南澳驻扎,建有总兵府一座。南澳蓝姓确认蓝廷珍是祖先。总兵府址在西山乡下寮村,这里有蓝姓宗亲1000人。宗亲蓝清发、蓝永青等人热情地接待我们。
二十四、福安市穆云乡 福安市蓝姓村社大多没建祠堂,只有穆云乡溪塔村建有《蓝氏宗祠》,该宗祠的蓝姓人口4600多人,蓝氏宗祠负责人蓝福生、村长蓝锦锋等人接待我们。经双方出示族谱,前10页的文字全部一样,他们说前来认亲的宗亲很多,但从来没有见过双方的族谱一模一样,他们说:“福安地区的蓝姓宗亲都是同宗,约5万人。
二十五、赴台湾族谱对接 2010年5月上旬,笔者作为蓝姓代表随省经贸访问团到台湾作蓝姓族谱对接,先后到台北、高雄、宜兰、屏东、南投、桃源、新竹等县市,会见宗亲,受到宗亲盛情接待。台湾省现有蓝姓宗亲5万多人,他们大多数是清康、乾间随蓝理、蓝廷珍、蓝元枚入台征战将士的后裔。史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六十二年(1723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曾三次派兵台湾平乱,分别启用漳浦蓝理、蓝廷珍、蓝元枚为主帅(先锋官、提督),随从的蓝姓兵将甚众。平息动乱后,部分将士留住台湾,开垦拓展,且有部分返回大陆家乡之后,组织乡亲入台开垦、繁衍至今,成为台湾颇具人口规模的一个姓氏。台湾宗亲赠送笔者3部不同分支的蓝氏族谱,族源同出自于赤岭种玉堂庆福公。
还有重庆市、广西省柳州市城中区、江西赣州市以及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香港、澳门等地,都有人回赤岭石椅种玉堂寻根认祖。如原台湾省国民党海军少将蓝成龙先生回来认祖时说,他的祖先是漳浦迁徙到重庆,解放初随父母去台湾,在台湾上大学后当兵,从士兵升至海军少将。回浦时还带来重庆的《蓝氏族谱》。
五年来,赤岭乡老人协会委托我们3人到全国各地进行族谱对接。初步掌握分布在国内12个省48个县的“种玉堂”蓝氏宗亲达40多万人。目前,还有广东河源市、浙江遂昌市蓝姓宗亲陆续来信来电,称他们也是种玉堂后裔,要求来人认亲会面。对此,我们深感五年来万里寻踪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为“种玉堂”的大团结,为祖国民族大团结而奋斗。
旧镇“秦溪李”寻源
李佳木
编者按:1989年《漳浦文史资料》第8辑漏录旧镇“秦溪李”,后经作者李佳木先生多方探研,及提供资料,现已收录于2004年出版的《漳浦姓氏丛谈》及2007年出版的《漳州姓氏》。
旧镇秦溪李,现人数不多,但源远流长,据祖辈口头传说,我们的家族起初是居住在秦溪社,当时已在社里建有一条“李厝街”。附近又购置有山林、田地、蚵丘等,如后港、梅宅、铁浦、后埭等地都有祖坟为据。2001年,我们有几位宗亲前往秦溪采访当地群众,他们也证实这一点,并带我们前去观察“李厝墓”(墓址在现在秦溪社后,秦溪李仔园中学前面)。该墓建于康熙丙辰年季春,即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墓碑正中面只刻“蓼莪耿怀”四个字,左边落款是李××同立石。墓地建设规模不小,墓碑保存完好。可见,当时李姓在秦溪的人口已经不少,经济也比较发达。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李姓又向旧镇迁移,在秦溪留有部分李姓子孙,民国初期还有人到旧镇“认亲”。李姓祖先到旧镇后又购置有店屋多间,平屋多座,并建了一间学堂以供子孙读书。在许厝山又购了一座山地和一片园地,现山上还留有“李界”的碑记,在后垅坑。西示社前、楼仔社前、菅脚等地又置有水田和园地,以供子孙耕作。这些土地、宅基、田园在旧契约中标明年号都是“嘉庆”年号。据此可推,从秦溪迁往旧镇的时间应该是“嘉庆”年间。
由旧镇购置的物业反映了当时初到旧镇时,经济仍是比较富裕,在20世纪初,旧镇的一些老人还流传“东李西蔡”,也就是说,旧镇城外的东部是李姓比较富裕,西部是蔡姓比较富有。据上辈口传,在现妈祖宫后面购有一片空地作为糖埕,供晒糖用地,并计划在那里建宗祠。在明清时代,旧镇是漳浦的主要贸易港口,祖上初到旧镇也是以经商为业,一直到我的祖父、曾祖父仍是开店铺,店号有万兴、万茂、万元。
在旧镇居住的李姓人数不很多,但其世系不尽相同。据《漳浦文史资料》第八辑所述。旧镇李姓是火德公后裔,这种说法不全面,是指另一支李姓。本世系因族谱失传,经过近四十年的调查和考证,现已查明。
记得1963年清明节,编者随家父到梅宅山扫墓,发现山上很多李姓祖坟的碑石头额刻有“福河”二字,但可惜没有记下立碑的年代。2001年清明节,又跟堂弟庆国到梅宅山寻找祖坟碑石,坟地都被开荒种果,一无所获。5月初,我们有5位宗亲前往城关拜访宗亲、时任漳浦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林昌先生,得到他的热情接待和指点,并告诉我们龙海市榜山镇有个村庄叫“福河”,由福河村分衍到附近各社,较著名的是“四社李”即浦西、田下、港口、五房4社。人口1千人左右。5月中旬,我们又在林昌叔的带领下,5个人专程到浦西村拜访浦西社福河一世祖弥逊公的裔孙李阿山先生,他是福建省语言学会会员,漳州市历史学会会员,整理古籍《福河李氏谱牒》有成效的人士。我们到了阿山住处查阅不少有关资料。据福河李氏谱牒记载;“福河李氏一世祖弥逊公是宋户部侍郎,因与秦桧政见不一,绍兴九年二月,以徽猷阁直学士出知漳州。复配泉州金氏女,生二世祖果庵公讳熙。熙尉龙溪,创祠福河,以父执胡铨并祀。弥逊归连江卒。”同时又载福河李氏第八世裔孙很多人迁居外地。但没写明是何人迁居何地。我先祖应是福河李氏第八世裔孙迁居漳浦秦溪的。大约在公元1350至1400年。现有能找到的证据“李厝厝墓”,立碑时间是康熙丙辰年,即十五年(1676年),从福河第八世裔孙往外地迁居到“李厝墓”立石时间相距有二百多年历史。李姓子孙有能力在秦溪建造规模不小的祖墓,经济力量是比较雄厚。而且在秦溪又发展到一条“李厝街”,反映了经过200多年的繁衍,子孙己经不少。而且很多人是从事商贸工作。从其他福河李氏裔孙迁往外地区居住的情况看,他们祖墓碑石的额头同样刻有“福河”额头,并且在解放前常随父辈到福河拜祖。
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我们从秦溪迁往旧镇的李姓子孙的祖籍地无疑就是龙海市榜山镇福河社。福河祀祖时间,为每年的冬至日。
旧镇秦溪李迁旧镇开墓祖李疆,生五子:宾、军、然、微、不。宾、军后嗣传旧镇城外,至今已传至第8世;然、微、不的后嗣无考。
漳浦衡山沈氏与《南峰沈公墓志铭》
林祥瑞
关于漳浦衡山沈氏
漳浦衡山沈氏居住地在漳浦县官浔镇横口沈厝,与诏安县沈氏同属唐时开漳将领沈彪的后裔。诏安沈氏为诏安大姓之一,人文鼎盛:而漳浦沈厝沈氏在明代曾有其繁盛显达的时期,至今却衰落湮没,虽尚有个别沈姓,也己改认同村王姓,如沈氏族谱整理者王珠山先生原为沈姓。甚至明清修纂的《漳州府志》竟然把漳浦沈厝沈氏的科举仕宦人物,均注明为“诏安人”,产生极大的误导,以为漳浦无沈姓。2004年,漳浦县政协文史委编写《漳浦姓氏丛谈》,即已把“沈姓”资料搜集发表。事后,笔者又再次到衡山沈厝采访,原沈厝社尚遗有沈氏祖祠德林堂一座,虽为王姓居住,其宏敞规制尚存;村中还有沈厝埕、沈厝潭,潭边存一方“科第乡贤世家”的石匾,作为村人洗衣板;村外尚有沈厝寨和为沈暹立的“赈荒义士”坊遗址。等等。根据实地采访及《漳浦县志》有关沈氏的资料,笔者撰写《衡山沈氏,科第世家》一文,发表于2006年《金浦报》,继又刊登于2007年出版的《漳浦文史资料》第26辑的“文史札记”。
2011年4月,从漳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借得《漳浦衡山沈姓族谱》一册,又从新近购置的明卢维祯《醒后集》中所载《明封文林郎、广东雷州府海康知县、南峰沈公墓志铭》及《漳浦县志》资料,整理成本文,其世系大部分据族谱,六世沈暹至十世沈同尚及同尚子孙直系世系则据墓志铭。
漳浦衡山沈氏世系简介
漳浦衡山沈氏系唐时开漳将领沈彪的后裔。沈彪,字世纪,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性敏慧,机警明决,勇敢有才略。唐高宗仪凤中,在岭南行军总管陈政麾下任分营将,陈政亡故,子陈元光袭职,沈彪辅佐陈元光平定地方,创建漳州,功勋卓著。开元四年(716年),敕建庙祀于漳浦西宸岭,俗称西庙,庙碑有词赞沈彪曰:“其年甫冠,奇谋善策,喜怒不形于色,恩威大著于远,倾心下土,士多归之。唐高宗闻之勇,故赐名勇,加升随朝护国右将军。”宋淳祜间,敕封威武辅羑将军,加武德侯。妣尤氏,敕封妙嘉夫人。沈彪后裔遍福建境内。
南宋末,沈彪25世孙沈元与(一作“24世孙沈元兴”),居南诏(今属诏安县)北门西巷后厝,生三子:景实、景秀、景善。景实,名子真,为省元,未仕,仍居南诏;次景秀,迁居别州;三景善,名子良在南诏己生三子:汝端、汝祚、汝明。后因战乱,避居漳浦雀岭(今赤岭)蔡坑,娶南宋末进士蔡逢甲女,生一子,名积善。积善入赘衡山傅德坤家。
衡山沈氏以景善为一世祖,积善为二世祖,传至五世,沈唐、沈虞兄弟,沈唐为德林堂上厅之祖,亦称洪墘祖,沈厝沈氏科举仕宦绝大部分出自其后裔;沈虞为德林堂下厅之祖。其情况如下。
一世 景善,讳子良,字启祜,称三十九学士。由避乱,因南诏来漳浦赤岭蔡坑,娶宋末进士蔡逢甲女蔡氏。生一子:积善。原在南诏己生三子,汝端为长泰之祖,汝祚为诏安西沈之祖,汝明为诏安后门之祖。
二世 积善,号散斋,入赘衡山傅德坤家,为沈氏衡山之祖,妻傅氏。生一子:槐堂。
三世 槐堂,号修斋,娶郑氏。生二子:彦诚、彦德。
四世 颜诚,娶谢氏,生三子:唐、虞、养。唐为德林堂上厅之祖;虞为德林堂下厅之祖;养为大厝后之祖。
以下分德林堂上厅、下厅分述。
德林堂上厅
五世 唐,字钦若,号樗翁,为上厅之祖,亦称洪墘祖。娶吴氏、林氏,生三子:昇、暹、昱。
六世 昇,号时斋,沈唐长子。庠生。生一子:潜斋。传至十一世质朴,生二子:姐、高。长子沈姐,年15岁时,适逢郑成功攻官浔,郑军退走时,沈姐随郑军至台湾,传裔台湾高雄县仁武乡文武村。(详见附文:沈姐传衍台湾高雄县文武村)
六世 暹,字克高,号师古,沈唐次子。娶林氏,生一子:尚文。明正统间,暹赈荒恤患,助谷五千石,受朝廷表彰,立“赈荒义士”坊表于衡山下大路边。
七世 尚文,号确轩,娶张氏,生一子:道弘。
八世 道弘,号思忍,娶林氏。生十子(族谱作“生十一子”,今从墓志铭),其第六子子相,又子追崇;又孙如霖。
九世 子相,号睦庵,娶林氏,龙溪人,从化知县林晏女。长子同尚。
十世 同尚,名可望,字同尚,号南峰,以字行。娶陈氏,县城西塔巷人,广东佥事陈梧(即陈我峰)姑;继娶胡氏,鹿溪桥人,淮府长史胡文远之姐。生五子:汝栋、汝梁、汝材、汝柱、汝校。
十一世 汝栋,生一子:毓魁。
十一世 汝梁,号衡岩。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官颍上、沛、长乐、海康知县,升南京广西道御史,其府第称“柱史第”。生四子:毓爵、毓察、毓芳、毓阳。
十一世 汝材,生二子:毓士、毓绍。
十一世 汝柱,生一子:毓宾。
十一世 汝校,生四子:毓敕、毓诰、毓秀、毓报。
十二世 毓爵,吏员,授光禄寺署丞;毓芳,官经历;毓阳,官州同。俱御史汝梁子。
九世 追崇,道弘子,生十一子,第二子嵩。
十世 嵩,生一子于。
十一世 于,生一子油然。
十二世 油然,号霁旸,万历十年(1582年)举人。娶陈氏,生三子:兆□、兆甲、兆印。
十三世 兆甲,号嗣。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香河知县,升户部主事。娶赵氏,生一子:若虚。
十世 如霖,号巽吾,道弘孙。娶薛氏,生二子:九江、九河。(据卢维祯撰《沈母慈肃薛孺人行状》称,与巽吾为“母堂兄弟也”。即与沈同尚同辈,故列为第十世。)
十一世 九河,吏员,授鸿胪序班。子维㭿。
十二世 维㭿,授经历。
六世 昱,号淑斋,沈唐三子。娶邱氏,生子佚名。(原谱“昱之子章”。据《南峰沈公墓志铭》所载,章为道弘弟,应列为第八世。)
七世 佚名,生子章。
八世 章,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官乳源、新会知县,洁己爱民,有去后思。
九世 仁,嘉靖十年(1531年)举人,授桐柏教谕。
九世 叶梦,嘉靖十六年(1537年)举人。
世次未详者 廷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恩贡生,授修仁知县,升推官。
世次未详者 凤仪,天启七年(1627年)岁贡,授学正。
德林堂下厅
五世 虞,为下厅之祖,生三子:绍、睿、缵。
六世 绍,为田墘祖。
六世 睿,生四子:六泉、质翁、英隆、佚名。
六世 缵,为南涧祖,后裔传广东海丰。
七世 佚名。
八世 佚名。
九世 潜德,生三子:朴庵、毅轩、质庵。
十世 质庵,生四子:元□(蔼元)、元敦(五爹)、元复(七爹)、元□(九爹)。
十一世 元复(七爹),生一子:佚名。
十一世 元□(九爹),生一子:懋魁。
十二世 佚名(元复子),生四子:德润、德沛、德泳、德清。
十二世 懋魁,字斗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生一子:德盛。
十三世 德润,生四子:朝宾、妙(二爷)、向(三爷)、都(四爷)。
十四世 朝宾,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时年17岁,是漳浦县最年轻的举人。
六世 南涧祖沈缵,传广东海丰后裔:
沈龙震,改姓陈,字雷瑶,居广东海丰。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官夏县知县。
沈展才,字其昂,居广东海丰。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拣选知县。乾隆间,董理编纂《海丰县志》。
此外,清代尚有派系、世次俱未详的科举仕宦,并录以供考查。
沈芙蕖,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官保县知县。
沈致,康熙五年(1664年)府学岁贡。
沈而飞,康熙十年(1671年)岁贡。
沈飞鹏,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武科举人。
卢维祯与《南峰沈公墓志铭》
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县城后沟巷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父亲卢池,字孔琳,号小涧,娶沈氏,衡山沈道弘女。林偕春为卢池撰的《小涧卢公暨配赠安人沈氏、侧室李氏墓志铭》载:“(卢池)少,尝为沈道弘氏所奇,妻以其女,即沈安人是己”。卢维祯为李氏所生,沈氏为嫡母。沈氏侄沈同尚,与卢维祯为表兄弟,同尚子、进士沈汝梁为卢维祯表侄。前几年发现的从县城南门外古桥水潭中捞出的石坊表次间碑刻,正面刻:“文林郎、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外侄孙汝梁拜书”。背面刻“万历二十二年甲午春二月之吉,不肖维祯立石”。
沈同尚,名可望,以字行,号南峰。沈道弘第六子沈子相,号睦庵,娶林氏,为龙溪举人、从化知县林晏的女儿,子相长子沈同尚,因曾构筑书舍在南溪之滨的衡山下,所以自号南峰。万历二年(1574年),次子沈汝梁登进士,授知县,万历十年(1582年),以次子汝梁贵,封广东雷州府海康县知县,时诸位缙绅赋诗为赠,卢维祯为赠诗集写序。万历十二年(1584年),卢维祯时任右通政,乞归休养,常与沈同尚接谈,亟称同尚之言为“玄论”:万历十六年,卢维祯应调进京,翌年,升太仆寺卿,忽接同尚讣闻,卢维祯依其遗嘱,为撰墓志铭,其全文如下。
《明封文林郎、广东雷州府海康知县南峰沈公墓志铭》
南峰封君以寿终于正寝。越明年,讣至京师,其中表昆弟司典氏,既为位以哭之,而其仲子侍御君以葬将有日,持蔡计部所为状来乞铭,余故知公,而义又当铭公也。
沈氏先为河南固始人,唐仪凤间,偏军勇从大将军陈元光守漳,居漳南诏,后三十九学士迁漳浦衡山,遂世为衡山人。南峰之先某,宣义致政;某,省元;乔楠,乡举,令仪真。衡山之先某,学士,六世孙师古公暹,助赈谷五千石,授承事郎,子尚文处士,子思忍公道宏,赈荒授七品散官。道宏弟章,乡举,令乳源、新会。侄仁,乡举,教谕桐柏;叶梦,乡举。盖世有隐德,而亦世有闻人云。思忍公生十子,其六睦庵公子相,盖公父也。公睦庵公长子,名可望,字同尚,以字行。尝筑书舍衡山麓,故号南峰。母林氏,从化令晏公女,没时,公及一妹尚稚,而哀慕哭踊类成人,人以此异之。稍长,习博士家业,作文豪宕磊落,作字勃蔡中郎书法,人多延颈焉。睦庵公没,继母赵及所出二弟三妹,一以遗公,公事赵无间言,抚弟妹如其同母弟妹,择德婚嫁,不啻睦庵公之为之也。分父产,以腴与弟,弟所废祭田拮据,赎置之,不复以虚粮累弟,盖睦庵公业赖公以不坠,而公亦不暇治博士业。察仲子汝梁慧,授以经,勖之曰:“吾数奇,不能博一第,是在孺子矣!”于是,集族子弟秀者,馆谷前书舍中淬励之,而手自录“五经纂要”,选方清风先生经说,日为讲解焉。亡何,仲子成进士,侄孙油然,南诏侄孙水、鈇,斌斌以科第显,皆公之教也。仲子既成进士,以冠袍靴笏入谒公,公曰:“吾贱不能事主上,是在孺子矣!”后仲子令颖上,有声;调沛,除长乐,有声:调海康,最考,封公令公。异等徵入为侍御,皆公之教也。
公简重不妄言笑,而独喜倡义,樗祖坟石圮,率族人积谷葺治之;里丰乐亭故病涉,公为建石桥若干间;威惠祠祠唐大将军,天妃宫岁时伏腊在焉,公以率里人,里人争先母敢后。而事不平者,屈不能自直者,必得公一言乃解散,公之教,于是乎行之里人矣!
公居尝有四方之志,曰:“古人足迹遍天下,而吾乃不出戺庭。”于是,携长子之镇海;携仲子之京师,历闽越、吴楚鄹齐、燕赵之墟,以纵观所谓名山大川,遗胜旧事者。归而意于然有得,后数年贵显矣!公屏舆皂,服野衣,日与二三故老过从,为真率会,盖翛然方以外人焉。仲子遣人迎养,公逊不往。郡县延公乡饮宾,公辞谢不得巳乃往。有凭公者,公叱之曰:“吾先世以行谊重里中,而不闻之乎”?有犯公者,公谢之曰:“不敢坏吾思忍公家法也”。嗟嗟!公所谓守其黑,守其雌者与!所谓天下谷,天下豁者与!不然,何退退若是也。
公生正德巳卯正月二十六日,卒万历已丑十一月六日,享年七十有一。壬午,以子贵封文林郎、广东雷州府海康县知县。配陈氏,佥事梧之姑;继胡氏,长史文远之姊,俱赠孺人,先公卒。男子五人:长汝栋,镇海卫庠生,娶某氏;次汝梁,庚午举人,甲戌进士,今为侍御史,娶王氏,封孺人;汝材,娶某氏;汝柱,南靖训术,娶某氏;汝校,娶某氏。栋、梁,陈孺人出;材、柱、校,胡孺人出。孙男子十二人:栋子毓魁,梁子毓爵、毓察、毓芳、毓阳,材子毓士、毓绍,柱子毓宾,校子毓敕、毓诰、毓秀、毓报。孙女子八人,婚娶皆名族。所著《天湖岩记》、《南峰稿》,读之,可知其心之所存也。
公壬午封海康,缙绅先生赋诗为赠,余曾序之卷端。余甲申归山,接公玄论;戊子出山,辱公觞之国门,远者七八年事,近第二年耳,不谓公遂弃余,而属志诸圹也。
铭曰:孰高其义,而嗣其徽。乡有宾礼,子有豸衣。熟躬之荣,而终之考。存有纶綍,没有隧道。嗟嗟!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名不可灭。
〔相关链接〕
《明史》记载两则关于沈汝梁被逮治事,现附录于此,以供参考。
(一)《明史·辛自修传》载:“(南京广西道)御史沈汝梁者,巡视下江,用魏遗为名,尽括所部赎锾,自修劾奏之。帝方欲惩贪吏,乃命逮治汝梁,而召自修为左都御史。(注:时辛自修为南京右都御史)
(二)《明史·郭实传》载:“故事,抚按赃赎率貯州县为公费,自(秦)熠及都御史李采菲,御史沈汝梁、祝大舟成以自润败。自是,率预灭其籍,无可稽矣。
附文:
沈姐传衍台湾高雄县文武村
台湾高雄县仁武乡文武村沈姓始祖沈姐,系津浦衡山沈氏第十二世,即沈氏德林堂上厅第八世。其世系如下。
衡山沈厝祠堂德林堂上厅洪墘祖沈昇世系
五世沈唐,字若钦,号樗翁,娶吴氏、林氏,生三子:昇、暹、昱。
六世沈昇,号时斋,生一子:潜斋。
七世沈潜斋,娶林氏,居下帐,生四子:佚名、果斋、直庵、仁。
八世沈果斋,妻谥徽顺,生一子:勒慥。
九世沈勒健,娶姚氏,生一子:敬斋。
十世沈敬斋,娶陈氏,生一子:质朴。
十一世沈质朴,娶方氏,生二子:姐、高。
十二世沈姐,15岁投入郑成功军队,后随郑军到台湾。
十二世沈仰苍,乳名高,号仁凤,娶柯氏,生四子:丕振、丕显、丕承、丕烈。
沈姐随郑成功军队至台湾
沈姐,沈质朴长子,居官浔下帐。时下帐多吴姓,也有陈姓。沈姐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一月十一日酉时,卒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十八日丑时,享年34岁。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从厦门率中军提督甘辉、中冲镇蓝登等十二镇直进津州九龙江南溪,即津浦官浔地区。至八月二十三日,郑军占领渐山、官浔、溪野,大本营驻在横口(衡山)。九月二十六日,郑军攻破官浔下帐白鹤楼。白鹤楼,亦称白庙楼,高三层,住百户人家,多数为吴姓,也有陈姓,楼内有碧霞寺,祀定光佛。沈质朴夫妻携二子也避居白鹤楼中,楼被攻破,沈质朴夫妻俱死于战乱中,留下二子,沈姐15岁,沈高(仁凤)11岁。由于父母已死,沈高依沈家亲人,而沈姐投入郑军,随军退居厦门,成为郑军的一员。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实行海禁,对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史称“迁界”。此时,郑成功挥师东向,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沈姐随郑军到台湾,隶南路安抚司仁武镇麾下,屯兵垦殖在仁武庄,即今高雄县仁武乡文武村。
沈姐后裔回大陆认祖
沈姐的儿子沈明,字加会,生一子沈元和,沈元和生四子:必显、必登、必发、必魁,为在台沈氏第四世,后裔传衍在文武村一带,已传17代,至今已有351年。
沈姐卒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葬在仁武镇东三里的山脚下,其地名称“津浦厝”,即今仁福村。
沈姐后裔缅怀祖先,特委托族亲台湾省台南市一中教师沈清瑞先生回大陆祖地津浦横口认亲谒祖。1991年农历正月初五日,沈清瑞先生来到漳浦衡山(横口)认祖,并带回沈氏始祖沈姐神主照片、台湾沈氏家世资料,以及台湾沈氏宗祠照片。横口沈氏宗亲热烈欢迎接待,提供衡山沈氏族谱资料,并约定今后多联系,共同弘扬祖德,以达到慎终追远之意。
(本文据沈〈王〉珠山先生《漳浦衡山沈氏宗谱》整理,关于沈姐之事,珠山先生曾撰文发表于《漳浦文史资料〉第10辑)
漳浦游氏与《鹤峰游先生行状》
林祥瑞
据《漳州姓氏》记载,入闽的游姓有六支,其中有游匹和游植两支是胞兄弟,系北魏尚书游肇(字八叶)之孙。唐时,自光州固始县迁移福建。游匹后裔入福建后定居在上杭永定一带;游植的后裔入福建后定居在莆田一带。
漳州的游姓主要来自永定、莆田两地。来自莆田的这一支“由莆而泉,泉而漳,洪武初,诸昆弟散居金浦(今漳浦)”。又铜山千户所游姓“开铜山始祖于明初,来自兴化府(今莆田)”。来自永定的这一支传衍云霄、诏安(当时均属漳浦县)等地。
漳浦县游姓始祖系漳州裕后村游姓始祖游深源的兄弟,名字失记,明初,到漳浦县各地散居,已知者有二处:一在佛潭桥(今佛昙)园东开基,家世业儒。至明嘉靖间,其后裔游宜事父母至孝,父殁,卖居室以殓,知县郑禧闻其贤孝,赐钱助其葬父;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慎蒙旌其门,挂“孝子”匾额。游宜殁后,家世更为零落。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黄应举首倡捐金,为游孝子立祭田,本县缙绅及族众共襄义举,置立祭田二十余亩,为游孝子奕世祭祀之用,并立《黄公立游孝子祭田碑记》于游氏祖祠中,并请时归休在家的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撰写碑文,户部左侍郎卢维祯为碑记篆额,广西副使陈公相为碑记书写。捐金襄助的缙绅有浙江副使赵范、进士陈镳、知县康日章、广东副使杨守仁、兴山知县林维熊、广东徽宁兵备副使林汝诏、深州知州林茂桂,举人杨烈、戴辉让等共40多人。现佛昙园东村已无游姓,游氏祖祠也已倒塌,仅存“游孝子祭田碑”,现移立于村口大道边。另一支在杜浔后园的游厝巷,后园陈氏一世祖妈即为游氏。游厝巷游氏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界时迁入内地,复界后没有迁回,今后园己没有游姓,仅留地名游厝巷。
漳浦县城另有一支游氏,系从镇海卫铜山千户所迁来。据《漳州姓氏》载,铜山所游姓肇基于明初,来自兴化府(今莆田)。明清两代,游氏为铜山城一大望族,出过不少名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铜山“迁界”,有一部分游姓回归祖籍莆田。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后,游姓返回铜山重建家园。迁居漳浦县城的游姓是辽东苑马寺卿游天廷的家族,后来,这个家族逐渐式微,至今在县城并未闻有其后裔,所以,世人知之甚少。现据明卢维祯《醒后集》中为他的亲家游中林写的《江西上饶县主簿鹤峰游先生行状》(附文于后)所载,整理如下。
明洪武初,游姓祖先由莆田应调戍守镇海卫铜山千户所。嘉靖初,游晃迁居漳浦县城西门,生子天廷。游天廷,号行野,自幼聪慧颖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顺天榜中式举人,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升辽东苑马寺卿。嘉靖三十四年,得赠其父游晃奉政大夫、户部署郎中事员外郎。天廷生六子,长子、次子早夭;三子游中林,号鹤峰,读书业儒,补卫学庠生。隆庆二年(1568年),完成国子监学业,毅然有进取之志。这一年,其父游天廷晋升辽东苑马寺卿,他一个人到辽东探望父亲,看到父亲身体瘦弱,即劝其归家休养。游天廷向皇帝乞请,获准归休,游中林即奉父归家。翌年,游天廷病逝,其时,游中林长子游宇(后改名禹图)即聘卢维祯的女儿。
万历九年(1581年),卢维祯迎请游中林及婿游宇到京城,游中林以父荫加秩为光禄监事,后改为江西上饶县主簿。万历十四年(1586年)病逝,妻林氏,系南京礼部郎中林梅的孙女。生三子:长子宇,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官陵水知县;次子宙(改名洛图),字赤文,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官虹县知县;三子隽。女二:长嫁给南京工部尚书(时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朱天球次子达援;次许配封灵川知县陈铨(四川按察使陈一洙之父)三子一沛。
游中林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享年仅46岁。翌年,葬于梁山天鹅石下,即今天鹅山西麓,观音寨社东侧山坡上。此地原择为其父游天廷墓地,后改换他处,游中林交代他儿子就把他葬在此处。其墓碑文为“敕赠广东陵水县知县、前江西上饶县主簿、鹤峰游公叠配敕赠孺人慈顺林氏墓”。墓的下前方,后来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南京太常寺卿王应显的墓葬地。
万历十二年(1584年),卢维祯乞请病休,归家时道经上饶,与亲家游中林会聚,离别时,卢约游不日归休,同为山水之乐。卢维祯归家后,又赋诗招隐,而游中林竟然一病不起,卒于任上。万历十五年(1587年),游禹图于葬父的前一日,请岳父卢维祯为其父游中林撰写行状,为游氏留下一段少为人知的家史,也为漳州姓氏填补一段空白。现将卢维祯撰写的游中林行状全文登载于下。
《江西上饶县主簿鹤峰游先生行状》
游氏先世为莆阳人,洪武初,徙守邑铜山所。嘉靖某年,某公始迁邑之西门。某公生行野翁,庚戌进士,历官苑马寺卿。翁生六子,长某,次公某,蚤夭,公故居长。公讳中林,字某,鹤峰其别号也。少读父书,补卫博士弟子员。戊辰,卒业成均,纵观海内名流所为著作,毅然有进取之志。是年,行野翁晋卿辽阳,公单骑往定省,察翁虽善饭,而体顾癯甚,劝翁移牍请告焉。人谓归田不谋及子,公乃亟奉翁归也,马卿氏有子矣!
归岁馀,病作,公不解衣侍汤药,中夜祝天,乞以身代。将易赞,语公曰:“孺子,大父未归土,弟暨妹未成人,孺子念之。”公受遗语,痛毁几不欲生。稍间,即襄大父事,而两弟及一女弟各择德婚嫁之,人谓大孝,善继人志,公于行野翁有焉。
辛巳,余迎公偕子宇入京,馆之贰室,公遂加秩为光禄监事。己,请于太宰,公曰:“中林母氏春秋高,不能需次光禄,愿乞外一职,窃升斗为母氏养。于是,以壬午秋谒选,时余方在事,同辈谓游君必得美除。除目既下,仅仅簿上饶,则叹游君慎守哉!簿职专治赋,里粮长以岁时馈献,因乾没逋负为姦。公甫至,下令曰:“簿不扰民,民母得馈簿,馈者以三尺绳之。乃条为征输法,赋入较蚤,而纤毫无所病民,民甚便焉。上官以公廉平,辄檄公署饶事,按君仓卒行县,公应接暇豫,当按君心,按君雅重之。后又欲檄公署它县事,公再三辞,乃免。夫吏往往以索例署邑败,而公于此独兢兢,贤于人远矣!
乙酉,宇领顺天乡荐,公意遂不乐拆腰,屡乞骸骨,而江藩适当解内帑金巨万,上官谓此必借饶簿,簿虽去就诤,必强之行,不得己以丙戌五月就道,书夜驰溽暑中,甫峻事而病亟,以六月十九日卒于京,郡京贵人雅善公,为具厚具殓藏之。盖公行洁才办,以故在任四年,三部南征,再部省征,最后乃部京征。四年之间,考居上上,甚至欲荐为州郡贰者,使假数日,当有破格之擢,而猝以簿终,岂非命哉!
公生平重然诺,有所许,虽缓急赴之,尤喜急人之困。往年,广冠剠卫城,士女转徙流离,赖公全活者甚众,后有贵显者欲厚德公,公谢不自以为德。饶当闽孔道,闽大夫士无论识不识,与公接近者,皆感公以去。嗟嗟!公一簿耳,而声闻籍籍湖东间。旅榇归,江、闽在所哀赙,或至遣人慰问,此不当于今人中求之也。
公生嘉靖辛丑,距卒之年,为寿四十有六。娶林氏,南京礼部郎中朴山公孙女。子三:长宇,乙酉顺天举人,即余壻;次宙,幼未聘;次隽。宇、隽,林出;宙,侧室某出。女二,林出:长,遭南京太常寺少卿澹菴朱公次子达援;次许封灵川县知县笔山陈公季子一沛,俱庠生。诸孤以今丁亥十二月初七日,葬公梁山天鹅石下,是公亲为行野翁卜兆者,后得它吉,属诸孤葬之。葬前一日,余壻就余乞公状,余辱公姻好有年矣!甲申取道上饶,公与为杯酒甚欢,频行,与为泉石盟又甚信。后余赋招隐招之,而公竟尽瘁以死,一丘一壑,造物固靳之乎?
余怆然今昔之感,实不忍为公状,状公梗概如左,使铭公者得有所考观焉。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抗灾救灾、历史回顾、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农业与花卉、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10个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