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95
颗粒名称: 文化文物
分类号: G127.57;K87
页数: 35
页码: 149-1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文庙儒学碑记、漳浦人与云洞岩石刻、卢维祯为黄道周的《续骚》作序、黄道周自题明诚堂一副对联试释、明卢维祯《醒后集》、《醒后续集》简介等漳浦地区文化文物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化 文物

内容

漳浦县文庙儒学碑记
  林祥瑞
  孔庙是纪念和奉祀孔子的祠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通称为“文庙”,并将祀关羽、岳飞的庙称为“武庙”,与之对称。孔庙始建于春秋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就山东曲阜孔子的旧宅建为孔庙,崇祀孔子。北齐时,各地群学,皆于坊内立孔颜庙。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立孔庙,贞观四年(630年),各州县即普遍建立孔庙。明清时,各府州县在文庙旁设学宫,文庙南向,形成“东庙西学”的格局。
  漳浦县学宫建于唐宋间,仅以牌位崇祀孔子,而文庙大成殿则建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据《漳浦县志》载:学宫故在邑西北隅,宋天圣三年(1025年),县令陈坦然迁于印山,有虎患;庆历三年(1043年),令吕璹迁于县北;熙宁三年(1070年),从进士郑郊等请,迁于县南官塘(即今址);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秋,丁祭苦雨潦,令陈致一迁于城岗,凡为屋六十间,小学附;乾道五年(1169年),以科场不利,徙迁官塘旧址,时令薛世清也。”
  县志又载:“明洪武初,知县张理开拓之,建大成殿,塑像其中,为楹二十有八,崇以尺计三十有二,广凡五十有五,深如其广之数。”““殿左构明伦堂,东为日新斋(后改为居仁斋),西为时习斋(后改为由义斋),下列号舍各十区。”“又建射圃于儒学前(后徙于东南隅,即今一中处)”。形成“庙西学东”的格局,把尊崇孔子与学校教育紧紧连在一起。以后,历代对文庙、儒学均有进行修建,使漳浦县文庙、儒学建置更为完善,也使漳浦县科举人才辈出,如唐代户部侍郎、诗人潘存实;宋代出了进士、解元郑郊,“忠孝两全”的高登(号东溪);明代出了漳州府第一个进士周宗起,南京礼部尚书、探花林士章,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历吏部四司的“天官”、户部左侍郎卢维祯,学贯古今的爱国主义者黄道周;清代出了叔侄“两帝师”的礼部侍郎蔡世远和文华殿大学士蔡新等等,均为国家柱石,科举中的佼佼者。据《漳浦县志》所载,自唐至清,漳浦共出了进士219名,举人616名(含已登进士者),贡生585名,人文繁盛,成为名副其实“海滨邹鲁”。这些人才都是由县学培养出来的。
  《漳浦县志》在《祀典志》、《学校志》中,对文庙和学宫(儒学)都有详细的记述,且多次提到有关文庙与儒学的碑记,这些碑记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据万历癸酉《漳州府志》、《漳浦县志》、《漳浦历代碑刻》所载及现存碑刻进行整理,得漳浦县文庙、儒学碑记17道,其中明代13道,清代4道,记述如下,并附文7篇于后(载于《漳浦县志》者不附),以飨读者。
  明代
  一、《漳浦县文庙碑记》
  洪武元年(1368年),漳浦知县张理上任后,即着手修建孔庙(即文庙),十一月动工,至翌年正月完成,知县张理请时任漳州府通判的王祎撰写碑记,刻碑立于文庙,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今石碑已不存,碑文载《漳州府志》、《漳浦县志》的艺文志。
  王祎(“祎”原作“祎”,今从《漳州府志》),字子充,号华川,浙江义乌人。洪武元年(1368年),出为漳州府通判。洪武二年初,应漳浦知县张理之请,为撰《漳浦县文庙碑记》,后随即调至京城,与宋濂同任《元史》总裁。洪武五年(1372年),出使云南,被梁王所杀。
  张理,字玉文,江西鄱阳人。由黟县知县调任漳浦县知县,政事雷厉风行,剪除海寇,远徙土豪,地方得以平静。
  辅佐修建文庙者有县丞陈尧民,浙江金华人;典史方好文,浙江钱塘人。
  二、卧碑
  洪武二年(1369年),诏境内立学。洪武十五年(1382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
  洪武十五年,知县李贤建学庑于戟门西,刻卧碑立于明伦堂左北上,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今卧碑的碑、文俱不存。
  李贤,里籍未详,洪武十五年任漳浦县知县。
  三、《重建戟门记》
  文庙戟门圮坏多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正月,漳浦县儒学教谕黄志仁进行修缮,十月,公务需进京,因而把重建戟门工作交代县学生林贞负责,至十二月完成。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春,黄志仁自京师回县,看到戟门己重建完成,且十分壮观而完备,于是就撰写这篇《重建戟门记》,记述修建情况及赞扬庠生林贞尽职完成修建工作的功绩。刻碑立于学宫,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今碑己不存,文载万历癸酉《漳州府志》,见附文(一)。
  黄志仁,长泰人,洪武二十四年任漳浦县儒学教谕。
  四、《重辟门第记》
  宣德九年(1434年),漳州府通判关谅视察漳浦县儒学,认为学宫棂星门前道路太隘窄,必需扩宽,即与门前田地主人徐仕耕商量,徐仕耕欣然应命,献出大片土地辟为门路。
  正统十三年(1448年),漳州府同知李恕也来视察漳浦县儒学,认为学宫没有泮池,不合体制,于是欲开凿泮池,而该地也是徐仕耕及其侄徐朝绅的田地。李恕要自己捐资买地,徐仕耕得知,主动向同知李恕表示愿献地开凿泮池,使学宫规制完备。
  天顺六年(1462年),为表彰徐仁耕叔侄献地的盛德美意,县学训导廖海为撰《重辟门地记》刻碑立于学宫,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碑今不存。而文载万历癸酉《漳州府志》,见附文(二)。
  廖海,里籍未详,天顺四年(1460年)任漳浦县学训导。
  关谅,里籍未详,宣德间任漳州府通判。
  李恕,钱塘人。正统间任漳州府同知。
  徐仕耕,县城花亭巷人。热心兴学、乐善好施的乡老,后来,其孙徐鼎登嘉靖二十九(1550年)进士,官至工科都给事中,世称“徐给事”。
  五、《漳浦县学学田记》
  嘉靖三年(1524年),福建提学副使邵锐督学漳州,认为漳浦县学学生林贲的行义、文辞均卓著可嘉,擢居头等,林贲深感受到奖掖,愿献出在赤湖月屿的田地若干亩为县学学田,每年可得租谷二百二十石,以充县学的费用。县儒学将情况反映给知县林汝松,知县上报给副使邵锐,邵锐准其献田为县学学田,并严格规定其用途。为歌颂邵锐为漳浦县学建置学田的功德,表彰林贲献田义举,知县林汝松、教谕方星,请时遣戍在镇海卫的原吏部尚书陆完撰写《漳浦县学学田记》,刻碑立于学宫,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田》碑今已不存,而文载万历癸酉《漳州府志》,见附文(三)。
  陆完,字全卿,号水村,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平素与宁王宸濠交通,宸反,搜出陆完书信,正德皇帝大怒,将置死刑。嘉靖元年(1522年),谪戍福建镇海卫。嘉靖四年(1525年)七月,卒于漳州开元寺碧玉堂。本文系写于嘉靖三年(1524年)。
  邵锐,字思抑,号半溪,浙江仁和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官至太仆寺卿,时任福建按察副使,提督学政。
  林贲,字匡质,号小溪,佛潭桥港头人,知府林表次子。县学庠生,好行义举,献地给县学作为学田。后来,其三子林敬,孙林绍俱登进士。
  林汝松,广东东莞人。举人出身,正德十五年(1520年)任漳浦县知县。
  方星,直隶祁门(今安徽祁门)人。监生出身,正德十五年任漳浦县学教谕,精治《春秋》。
  六、《漳浦县重修明伦堂记》
  嘉靖五年(1526年),漳州府推官黄直代理漳浦县事(在周仲莅任之前),重视教育,拆毁东岳庙,取其木石料,重新修建明伦堂,规制宏伟,儒学训导苏藿、彭潜也认真参与修建工作。重修完成,聚集学生在明伦堂讲学,师生精神振奋,于是,学生林贲等倡议把黄直嘉惠诸生的盛心刻碑颂赞,由学生陈堙到莆田请御史马明衡撰写碑记。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今碑已不存,文载《漳浦县志·艺文志》。
  马明衡,字子萃(亦作子莘),号师山,莆田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太常博士,转御史。嘉靖三年(1524年),与同乡朱淛因言昭圣皇太后生辰事忤旨,同被除名为民。
  苏霍,广东顺德人。监生,嘉靖二年(1523年)任漳浦县学训导。
  彭潜,江西鄱阳人。监生,嘉靖四年(1525年)任漳浦县学训导。
  七、《漳浦县朱文公祠堂记》
  嘉靖五年(1526年),漳州府推官黄直代直漳浦知县,在重修明伦堂后,又继续修建射圃,建文公祠,祠西有讲堂,两旁列斋舍各三十区,以授学徒。祠堂前有楼,有石驰道,有东西二门等等,规制完备,负责工役的是举人蔡大壮。工程完成后,邑人、进士刘友仁请同安林希元撰写碑记,颂赞推官黄直治浦兴学重教的政绩。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今石碑不存,碑文载万历癸酉《漳州府志》,见附文(四)。
  林希元,字茂贞,号次崖,泉州同安(今属厦门市)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兼管兵备。后以任钦州知州时对安南用兵事被罢官,再削职为民。
  刘友仁,字是成,号涵江,杜浔北坂人。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官至河南左参政。时任黄州知府,丁母忧,在家守制。
  蔡大壮,字丕礼,号我湖,县城西湖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官宁乡知县。
  八、《漳浦县科第题名记》
  嘉靖五年(1526年),漳浦县学教谕蔡德进,训导苏藿、澎潜与县丞潘钰商议刻立漳浦县科第题名碑,潘钰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于是就捐资请工匠来刻碑。科第碑刻录进士、举人自洪武三年(1370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共64人;贡生自洪武三年至嘉靖七年(1528年),共91人。石碑刻成,请知县周仲撰写碑记。时周仲正着手整修学宫门前的建置,建学宫坊表,坊匾正面刻“泮宫”,背面刻“梁山钟秀”,把“科甲题名”碑立在坊旁等等,使规制更为完备,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现石碑已不存,碑文载万历癸酉《漳州府志》,见附文(五)。
  周仲,字南仲,江西吉水人。举人出身,嘉靖五年(1526年)任漳浦知县,首修《漳浦县志》,疏浚傅公河等,多有善政。
  潘钰,广东高州(亦称茂名)人。监生出身,嘉靖四年(1525年)任漳浦县丞。
  蔡德进,广东东莞人。举人出身,嘉靖五年(1526年)任漳浦县教谕。
  苏藿,彭潜,俱训导。(简介见上篇)
  九、《重辟傅公河记》
  嘉靖六年(1527年),知县周仲疏浚“泮宫、梁山钟秀”坊表前的傅公河,凿成方池,池中砌石为印状,名曰“印池”,在池的南岸建亭,名为澄心亭,印池水流入南溪者仍名为傅公河,与潮水相通。周仲还建乡贤、名宦二祠等等。至嘉靖九年(1530年),“制始大备,幽深洞远,疏展奥丽,有光旧物”。于是,教谕蔡德进,训导彭潜、邓崇文请进士林梅撰写碑记,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今石碑不存,仅存碑文载《漳浦县志·艺文志》。
  林梅,字魁春、以和,号朴山,杜浔徐坎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刚登进士时,适其父逝世,归家服丧。翌年,知县周仲聘请他编纂漳浦县首部《漳浦县志》,在此期间,应教谕、训导之请,撰写《重辟傅公河记》,赞颂知县周仲的政绩。
  周仲,知县;蔡德进,教谕;彭潜,训导。(简介见上篇)
  邓崇文,广东高要人。贡生,嘉靖八年(1529年),任漳浦县学训导。
  十、《漳浦县重修儒学大门记》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杨材到县学讲学后,对教谕、训导及诸学生说,儒学的大门太狭小,与崇伟的文庙、儒学不相称,于是就捐资拓地,重新兴建儒学大门,扩宽加高,比以前宏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二月,工程完成,儒学教谕胡桥,训导林英兼、郭以玑到漳州府城北郊的长桥土城,请时致仕在家的本县人尚书、探花林士章撰写碑记。林士章认为此举“官不烦帑、民不烦役;大而不侈,丽而非奢;光明洞达……”。赞扬知县杨材“考德问政,协于舆情,诸美备矣,乌可以弗记!”于是欣然命笔,写成此篇传世之作,刻成碑记,立于学宫,并请时任江西副使陈一洙篆额,南京户部员外郎刘庭芥书写。石碑今存于漳浦一中柳园,碑文载《尚书探花林士章》、《漳浦历代碑刻》及补入《漳浦县志》点校本。见附文(六)。
  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本县乌石浯江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登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历官翰林院编修、两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
  杨材,字樗散,号钝田,安徽怀宁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漳浦知县,政事清明,兴学重教,常至儒学与师生共研,在其任内,漳浦县中式进士、举人有20多人。升吏部主事。
  胡桥,江西临川(碑文作“汝州”)人。岁贡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漳浦县学教谕。
  林英兼,福建安溪(碑文作“清溪”)人。岁贡生,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任漳浦县学训导。
  郭以玑,江西德化(碑文作“龙浔”)人。岁贡生,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任漳浦县学训导。
  十一、《漳浦县重修文庙碑记》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文庙倾坏,知县王猷与绅、县学师生捐资重修文庙,教谕陈所立督建,由庠生刘衡负责工程具体事务。翌年,修建完成,教谕陈所立,训导黄秉良、王应春请时归休在家的工部尚书朱天球撰写碑记,刻碑立于文庙。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今碑已不存,文也不存。
  朱天球,字君玉,号淡庵,县城南郊朱厝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官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南京工部尚书。
  王猷,字尔嘉,号在吾,浙江慈溪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翌年任漳浦知县,重修《漳浦县志》,多善政。升南京工部主事。
  陈所立,字敬贻,号如有生,长乐人,进士陈省的长子。万历四年(1576年)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漳浦县学教谕,续修万历七年至三十二年(1579~1604年)《漳浦县志》,辅佐修建文庙、明伦堂,多所创举。后官至贵州兵备副使。
  刘衡,刘坂过田大厝人,居县城,进士刘霖长子,县学庠生。其父年轻时曾读书于乌石紫薇山,后为乌石人雷州通判林春斋的四女婿。天启五年(1625年),刘衡在紫薇山紫薇洞旁巨石上题刻“乌石山中读书科甲题名有铭”,石刻至今尚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漳浦县儒学重修新明伦堂记》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王猷修建文庙、明伦堂,将近完成而离任。接任的知县黄应举继续修建明伦堂,工程于夏天动工,至八月完成,主簿萧榛,教谕陈所立,训导高秉良、王应春请时归休在家的户部左侍郎卢维祯撰写碑记,刻碑立于学宫,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现石碑尚存于漳浦一中柳园,碑文载卢维祯的著作《醒后集》中,也载《漳浦历代碑刻》及补入《漳浦县志》点校本。碑文见附文(七)。
  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县城后沟巷人,祖籍竹屿。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历官大理寺卿、工部左右侍郎、户部左侍郎。
  黄应举,字宏选,号青霞,广东南海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漳浦知县。治政清明,庭无留讼,夜户不扃。升刑部员外郎,未任,卒于家,年仅25岁,士论惜之。
  萧榛,浙江会稽人。吏员出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漳浦县主簿。
  陈所立,教谕。(简历见上篇)
  黄秉良,江西高安人。岁贡,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漳浦县学训导。
  王应春,福建闽侯人,恩贡,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任漳浦县学训导。
  十三、《漳浦县儒学讲堂记》
  此碑尚存于文庙左后侧井边为并盘,字迹风化磨损严重,无法辨识其作者及立碑时间。但从残存碑文可推为明代置立,今暂列在明末,俟以后查考。
  清代
  十四、新卧碑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礼部奉钦依刊立卧碑,晓示生贡。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事及文详见于《漳浦县志·学校志·国朝卧碑文》。碑已不存。
  其时,知县范进,浙江仁和人;教谕林泉,福建闽县人;训导刘士镜,里籍未详。
  十五、《鼎新文庙重建明伦堂记》
  康熙十八年(1679年)文庙、儒学因兵燹后弊坏特别严重,知县王鋐倡修,教谕蔡登龙鼎力相助,乡绅黄性震及当道缙绅各有捐金助修。工程董理有;贡生蔡祚周,举人蓝陈略,生员林长蓁、蔡迈广、商及超,乡老涂兴美等。事载《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翌年,工程完成,刻碑立于文庙,碑今存于文庙庭中,因文字漫漶,县志又未写明何人撰写,碑文也失传。
  黄性震,字元起,号静庵,湖西诒安城人,康熙间,以荐辟,官至湖南布政使,世称“黄布政”。后因治北京无定河有功,升太常寺卿。他捐资倡修文庙、学宫、双溪坝等诸多义举。
  王鋐,河南襄城人。贡生出身,康熙十九年(1680年),任漳浦知县。
  蔡登龙,福建同安人,举人出身,康熙十九年任漳浦县学教谕,升教授。
  蔡祚周,字君旋,号幼石,县城金芳社人,进士蔡而烷子,明御史李瑞和女婿。康熙十一年(1672年)选贡,官至福州府教授。
  蓝陈略,字天册,号勋卿,赤岭大墘人。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授建阳教谕。
  商及超,县城南郊上埔人,知府商文昭曾孙。康熙十九年(1680年)举入第二名,称亚元,时尚为县学庠生。
  十六、《修学宫置义田碑记》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知县陈汝咸莅任己四年,在治政之暇,常到儒学讲经,见大成殿栋朽柱蠹,与僚属商谋重修。于是写《告绅士修大成殿引》,邑中缙绅士人踊跃响应。时湖南布政使黄性震归休在家,带头捐献巨资,修建大成殿及重新儒学明伦堂等,工程于康熙四十一年完成。接着,黄性震独自献资置立义田“以给士之应试者,而为助之资”。于是,陈汝咸为撰文立碑文庙,以垂永久。事载光绪再续《漳浦县志·学校志·学宫》。石碑今己不存,碑文及《告绅士修大成殿引》俱载于《漳浦县志·艺文志》。
  黄性震,布政使。(简介见上篇)
  陈汝咸,字莘学,号心斋,浙江鄞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康熙三十五年(1669年),出为漳浦知县,在任13年,兴学重教,诸多善政,并主持重新编纂《漳浦县志》。后官至大理寺少卿。
  十七、《钦奉旨谕颁行碑》
  雍正元年(1723年),敕封孔了五代祖先王爵,礼部钦奉旨颁行敕谕,各府州县儒学刻碑立于文庙。漳浦县立碑于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碑现存于漳浦一中柳园,碑文载漳浦县博物馆编的《漳浦历代碑刻》。
  漳浦县文庙石碑,除上述17通外,其他如明祯间知县余日新修文庙学宫;清乾隆、嘉庆间对文庙学宫也应有修建;同治间,知县英峻修大成殿,重新明伦堂也必有碑记竖立,而县志缺载,也未发现原石碑。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正月,钦颁《御制训饬士子文》,乾隆十年(1745年)钦颁《御制训饬士子文》,是否有刻石立碑,现也无从查考。
  现将《重建戟门记》、《重辟门第记》、《漳浦县学学田记》、《漳浦县朱文公祠堂记》、《漳浦县科第题名记》、《漳浦县重修儒学大门记》、《漳浦县重修新明伦堂记》7篇碑文附后。
  附文:
  (一)重建戟门记
  黄志仁
  文庙之有戟门,以王者之礼而祀夫子也。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亦犹文王之文,非不足于武也。盖天子之门,列戟廿有四;诸侯用数之丰;夫子贤于尧舜,而有素王之号,戟门可不立乎?
  洪武辛未冬,余授教于是邑庠。□□二日,方谒庙,视其戟门,梁栋朽蠹,屋瓦坠漏,不足以御风雨,中心恻然。将以营缮,壬申冬,又有进香之行,□护学记,首弟子员林贞也,代任其劳而兴是役。癸酉春,余自京师回,见其戟门,凡七间,辟故址而更造,朽者新,坠者举,煦訚者丹垩,漫漶者光辉,乃以戟门之西一间祀先贤,东一间为致斋所,外向一间为兴文祀,左右旁间以藏祭器。旧有神厨,逼桥门,移构于东而近学□。规惜其费、程督其功者,林贞克尽厥职也。
  噫!夫子宫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得其门当何如?吾闻:能有为者无难事,能尽职者无卑名。贞处卑制难而能有为,可谓进圣人之门而不负吾志者矣!诗云:“济济多士,克广德心”。若是,则乘彝、好德、良心,人孰无之,又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耶?!
  是门也,重建于是年春正月,讫工于冬十二月,□苟完美,用勒诸石,俾后之游泮宫者,庶观览有所考云。
  洪武二十六年月吉旦立
  (二)重辟门地记
  廖海
  津浦县学旧有棂星门,以南颇隘窄,不足容多士。宣德九年,津郡别驾关公谅按临,谒庙视学之泮,叹曰:“是岂百里贤才之路耶”?谋辟之。有曰:“自路以南,邑人徐仕耕业也”。即召仕耕,告之故,仕耕欣然应命。别驾遂偕仕耕诣学区画,辟其门路,仍命周围筑墙数十丈,磐以坚珉,复以高甍,不二旬而告成。
  至正统十三年,漳郡贰守李公恕莅邑视学,观其门,匾曰“泮林”。公曰:“吾闻古诸侯之学曰泮林。泮者,半也,以其东、西、南方有水半于壁□,故谓之泮宫。今学无泮池,如泮林何?”或曰:“自路以南,地有二三亩许,徐仕耕业也。往年,别驾关公讬取其什一,充广路径矣。厥侄朝绅,近又捐地以拓祭制矣,今复尽取所有,无乃无可乎?”贰守遂欲捐俸以售,仕耕诣请曰:“学校,贤才所自出,制诚不可狭□,贤守之作兴,亦仕耕之素志,敢爱数庙地以妨学制哉!但地原带秋租米若干,乞为区处”。已而,佥谋欲割寄之僧户,乃召兴教寺僧法传,语之意,僧亦惟命。贰守喜曰:“良策也”。仕耕即以地捐于学,其米欲需期而属之僧。
  越明年,值正统己巳之变,强寇弗靖,贰守升去,师儒又更代不一,曩时寄粮之议尚未及举,数岁间,皆仕耕代之输也。至天顺八月,予以久署学事,过访仕耕,得闻其故,往访法传,亦如其言,即偕仕耕、法传诣县白其事,令尹钱侯,贰尹尤侯慨然从之,遂以米□之僧寺,仍撤旧垣而广焉。塈茨言言,丹□炳若,泮林于是乎伟观矣!夫以前后数十年间,徐君叔侄盛德美意之在吾学,彪炳若许,不可磨也!予敢靳一言以记诸。
  嗟夫!吾夫子之道德,辟如天地之无不持戴,日月之无不照临。凡熙熙然于仰事侑育之天者,皆其赐也,虽罄所有以奉之,亦不为过。但世之人心溺于利欲久矣,旁学宫者尚欲窃尺寸之地以为己有,安得如仕耕叔侄以数亩城邑之地,割入学宫而不求值哉?又安得如仕耕代输数年秋租而无难色哉?是不可多得也。常人之情,久则忘之,吾人读圣贤书,睹物思人,安可忘此哉!百世之下,临泮池之渊源者,必曰仕耕之德也;履门地之宽敞者,必曰朝绅之德也;而吾学岁无征科之扰者,又非法传之德乎?
  路辟于宣德九年冬也;池凿于正统十三年夏;而立碑以识其事者,天顺六年秋也。是为记。
  (三)学田记
  陆完
  宪副邵公之督学闽中也,造就学者,以行义为先,其或未备,文辞虽优,不在所取。于是,八闽之士,成自奋起,修德植义,风俗加厚焉!
  嘉靖甲申,公阅材于漳,谓漳浦学生林贲,行义、文辞俱卓乎可称,擢居首列。贲感于奖拔,言于学曰:“窃见每岁贡士率有助,或师儒去官而归,亦有赆。诸生多贫窘,输之不时,甚不称礼意。贲衣食乎先世遗田,幸尚有馀,愿以地名月屿之民田若干亩,粮二石,岁入租二百二十石有奇,献之学,以充前费,其赢以资学舍之废驰者。”学以为然,言之于县;县以为然,言之于公,公曰:“此义事也!往者境内饥,贲食其饥者,而葬其死者,吾悉知之。今复尔,其为义也诚”。遂许之,而广之曰:“用财之道,周急为先,若遇诸生婚娶失时,丧葬莫举,衣食不充者,于前租内量给,次及助赆修理诸费”。乃下县勒石于学,以备稽考。于是,县今林君汝松、学谕方君星等谒予为记。
  予闻古之善为教者,有以感发人心,使之成教易俗,皆若性之生之自然而不知所以然。三代而上,治□俗美,由是道也。自典乐之官废,而教化衰,风俗薄,其治渐不古若矣!我明设学遍天下,养士之盛,自汉以来莫及。又慎选夫儒臣以任提督,匡辅崇绌之寄,靡不赖焉。是皆得所先后而不屑屑于辞章之末,则何古昔隆盛之不可复?若邵公,真可谓得所先后矣!予知公久,闻其善,因乐道之,又喜贲之诚于为义。夫诚能动物,必将有闻其风而兴起者,不特八闽而已,故为之记。而田之轸域,佃人之姓名,刻诸其阴。
  邵公名锐,浙江仁和人,正德三年进士云。
  (四)漳浦县朱文公祠堂记
  林希元
  昔朱子守漳,去而民爼豆之。诸县远浦否历尹恬视罔事,民不厌岁。嘉靖丙戌夏,尹阙,郡宪黄子以方视篆至,或曰:“人也文而才,礼必可兴”。于是,儒绅髦耆帅以告,黄子曰:“噫!荒祀乃尔,畴任其咎。”始谋地,或曰射圃可相之,厥土刚燥,厥位面阳,溪山环抱,若屏若带。黄子喜曰:“地莫兹越,毋天造尔留耶!”乃诛侵于民,成事商匠,揆日致用,取材诸淫祠,取经费诸浮屠氏,诸刑赎命厥簿有章者,临焉。
  建射圃于左偏,以其址建祠堂,间三架十有一,前辟门,右为讲堂,如其制加拓焉。两旁列舍校士,各三十区,外蔽以楼,厥榜“仰止”,表里也。火流而始事,再朔而毕,栋宇风骞,门庭日揭,截而度,窈而邃,廊以有容。落之日,见者说,闻者欣,歌诵其功,共图其不朽。于是,刘子友仁以乡之望,来以记。
  予闻之,法施于民者在祀典,故后主祠庙,有识置非。于维紫阳昔牧尔津,教在我民,冠婚丧祭其仪,今家有之而人饫之也,奚啻六经四子之衣被天下。是故,孔庙有严,二时从祀,达于天下,昭其虔也;寝堂□□,岁飨羶芗,自我一方,致其厚也;黄子缘情以立文,举阙以兴礼,尚□以崇祀,因地以著教,其知政也夫!其知道也夫!
  按,春秋每兴一役必书,若筑城、筑台,若作门,迭见于简策,或美或恶,成有义存焉。黄子斯役,费弗干公,劳弗逮民,贬损异端,以伸吾志,匪特绩茂,其事伟矣!充此,王道可举也!故备其事,作《祠堂记》。
  黄子讳直,字以方,江西金谿人。癸未进士,其学正,其行方,其政登良黜暴,要于爱人,记祠堂,故弗备。
  (五)科第题名记
  周仲
  皇明取士之法途虽多,惟科贡为正。故自馆阁、部寺、台谏、藩臬,下至百隶事胥,□焉出是,故尺下重之。凡与斯选者,必题其名于学宫,而漳浦独无焉。
  丙戌岁,东莞蔡君德进以举人来署学事,叹曰:“缺典也!”乃与分教顺德苏君藿、鄱阳彭君潜,共谋之少尹高州潘君钰,少尹曰:“此有司之责也!”于是,捐捧募匠,伐石于山而磨砻之。科自洪武庚戌迄正德己卯,凡六十四人;贡自洪武庚戌迄嘉靖戊子,凡九十一人。类必别而左必虚,次必以年,官必撮其所终。镌成,谓仲当记其事。
  夫题名有记,旧也。不树于他而树于学宫,本其所自出也;惟石之镌,寿厥传也;次必以年,贵考实也;官必撮其所终,省文也;类必别者,昭度也;左必虚者,侯后贤也。鸣呼!备之矣!予将何以为浦之后贤告哉?曰慕与戒而己。昔人固有见褒碑而兴起者矣,今兹之所记,岂无若人乎?知慕而兴起焉!虽欲不如其人焉,寡矣!昔人固有过桓楹而畅恧者矣,今兹之所记,岂无若人乎?知戒而惕恧焉,虽欲如其人焉,寡矣夫!然则鉴戒之道,寓于一石之间而□□哉!此则题名之意也,亦潘君今日立石之意也!浦之后贤慎无视为虚器也与哉!
  (六)漳浦县重修儒学大门记
  林士章
  邑有学宫,旧矣。由泮桥而南,正门中峙,揖梁山,吞鹿水,厥观甚奇。
  第旧制池仅容刀,而门仅容轨。值前署令陶君□□□□□,辟其池而广之,于门尚未及也。于是,皖城杨侯来宰此邦,澹泊禔躬,画一章纪,美菆别废,则月生秋甸;播惠□□,其□□□□。至于薪槱章缝,奖掖衿佩,尤津津不倦。乃于簿书之暇,进博士诸生谋曰:“夫池者,聚也,聚以瀹德,贵弘深;门者,□也,□□□□,贵高广。池既辟矣,门可独仍陋乎?汉庭于公,政能持平,遂欲高大门闾以俟来裔。彼私第犹尔,矧兹贤圣之奥闱,□□□□之域乎!于是,捐饩拓址,诹日兴工,易蠹以贞,增庳以崇,东西计倍昔若干尺。落成之日,景色清明,气象弘□,□□□|□展舒,委蛇寝视,不觉肃然改观矣。
  夫《春秋》式兴作,而《大易》重鼎新。藻山居蔡,则不智跑马观芹,则思乐□□。□□□□,□□政本。作无裨于树子不举。是举也,官不烦帑,民不烦役,节约也;大而匪侈,丽奢,中则也。光明洞达,□□□□□□。考德问政,协于舆情备矣,乌可以弗记。我思古人建学兴教,去思不泯者,夫非此宰君乎?侯克□□□,□□□□,砥砺名节,史籍不朽者,规出入是门者乎?诸生勉诸。
  因博士三先生之请也,而为之记岁月。杨侯,讳材,号怀宁人。
  万历二十六年、岁次戊戌、仲春吉日立。
  (七)漳浦县儒学重修新明伦堂记
  卢维祯
  维我圣祖,统天立极,制诏天下郡国州县在所置学。漳与县并设,方位在县南官塘。嘉靖初,金溪黄公以司理署县岳神祠,拓而新之。垂八十余年,瓦木倾颓,丹垩皆脱,甚非联师儒,肃观听,而弘奖道德也。慈溪王侯视县五年,既政这矣,乃新文庙,新明伦堂;而长乐陈君来署学事,观厥成焉之废兴大有关于治教,偕同官诣余,而属之记。
  余惟夏校、殷序、周庠,学固异矣,教亦详焉,而独重明何?学者,教之所自出;伦者,学之所最吃紧也,修身、齐家、平天下,其道皆本于此。是以古人为之建官置师以率之;为常求懿以劝之;又为之不孝、不友、不睦姻任,恤之刑以提撕之。而后人有实行,屋皆可封,则以上之教之者像耳。挽近于伦何如也?昧焉者不知伦为何物无论已,即举亲义序、别、信,朝而讲解,夕而问难,乃其中剌谬不然者,岂少哉!其甚者,又孑孑然钩奇钓异以自矜,而于圣人彝常之训,儒先注疏之旨,视若土苴,而伦始为天下晦。夫学,正所以明之也。明非明诸外也,明诸心也。为臣而心实忠,为子而心实孝,为昆弟、朋友、夫妇而心实序、实信、实别,此以行之之道明之也,是谓真明。不然,虽冒窃尽伦之名,而影衾多惭,箪豆必见,终于不明而已。
  今天下邑重弦歌,学惇儒雅,圣化斌斌翔洽矣。王侯身范物先,朔望莅讲席,诲导不倦;陈君家学渊源,其型范规条井如也,此非士之一时乎!诗书艺文,学也;笾豆、佾举、饮射,学也,伦之余绪也。诚即上之所教者,明诸心,不徒明诸外。高广者约于秩叙之中,口耳者勉为惊庸之实将见。伦明则行兴,行兴则学成,举而措之家国天下,何难焉!虽古敦睦时雍,犹旦暮通之,明伦之关于治教也如此。嗟嗟豪杰,无待犹兴誉髦,必归无斁,今作人者当其前矣。尔多士幸毋负侯之所以修,余之所以记,而徒徽先资以自快为也。
  自堂而斋舍,而道义门,而周垣,费凡若干缗,夫役凡若干力工。夏起而秋竣,皆侯处给,陈君及缙绅、弟子员各捐助焉。侯与陈君字讳、起家,具重修文庙记中。
  词曰:司徒命契,敷教在伦。三王迭建,伦明民亲。学缘岁久,自泰趋屯。文从天启,易腐为新。废兴者数,振作者人。宰比云汉,师亦顾薪。明明王侯,首崇学校。作我泮宫,顺彼长道。蔼蔼陈君,载色伊教。子弟从之,尔德是效。为臣思忠,为子思孝。实乘伦彝,匪矜赝貌。处曰真修,出曰茂烈。治固匡时,危尤仗节。世赖以维,人称为杰。利禄一饕,身名俱缺。源流虽同,儒效顿别。爰戢良箴,敢诒来哲。
  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吉日立石。
  漳浦人与云洞岩石刻
  圃人
  漳州龙文区云洞岩石刻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省内以摩崖石刻称著的游览区。这些石刻题辞的作者遍及全国,其中有不少是漳州人,明代镇海卫人(含谪戍寓居者)的石刻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与漳浦人有关的石刻仅两处,现据王作人先生辑录的《云洞岩题刻录》所载,略述如下。
  云洞岩摩崖石刻中与漳浦人有关者有两处:
  一为明嘉靖间,泉州王慎中来漳州游云洞岩,漳州官员,缙绅、庠士陪同玩赏,龙溪蔡文撰纪事文字刻于云洞岩。王慎中,字道思,号遵岩,晋江人,嘉靖五年(1926年)进士,官至河南参政。在陪同者中有宪副林功懋、庠生邱元高,两人都是漳浦人。林功懋,字以谦,号竹溪,漳浦乌石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官赣州知府、四川副使、浙江副使、河南参政,升广西按察使,未任而卒;邱元高(《漳浦县志·韦布》作“邱原高”)字时让,号改斋,漳浦杜浔人,庠生,精研理学,徒步到江西拜邹守益、罗洪先为师,邹、罗二人极为赞许。卒后,邹守益为撰墓志铭。《云洞岩题刻录》记述此次活动时间为“嘉靖丁卯”,有误,“丁卯”为隆庆元年,时林功懋己死一年多,且其官职已由河南参政升广西按察使,而不只“宪副”。又据《漳州府志》所载,龙溪知县蔡亨嘉与漳州府儒学教授吴珙任职“重叠”的时间是嘉靖三十四年乙卯,所以“丁卯”位为“乙卯”之误。
  一为明代佚名的两首诗,误收录在“清代”,且认为与“葛”公(指清乾隆间的葛山蔡新)有关。据诗的前后二则按语“二林先生示葛公大宗伯游云洞诗,不胜仰止之怀,复尔步韵一绝”、“林肖璧参军、光璧参知招游云洞,即席口占。”可以确知,说的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的两个儿子林汝谐、林汝诏与之同游云洞。林汝谐,字君浃,号肖璧,任子,官右军都督经历,称督府参军;林汝诏,字君纶,号光璧,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广东徽宁兵备副使,时任浙江右参议,称参知。故按语中的“二林先生”是指林汝谐、林汝诏兄弟,而“葛”公的“葛”,原石刻风化难辨,应非“葛”字。且在“即席口占”七律诗中颈联上句“隔林松暝来玄鹤”中的“玄”字,没有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为“元”,足见不是清代乾隆间的诗作。林士章的《游云洞》诗虽未见于云洞石刻,但也与云洞题刻密切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漳浦人黄道周的《云洞游记》,通篇874字,可与丰熙《鹤峰云洞游记》相媲美。此文虽未题刻于云洞岩,而世人宝之,王作人先生在《云洞岩题刻录》自跋中说:“然而犹有未尝题刻而尤足为云洞重者,石斋黄公之《云洞游记》,今谨录以冠编首是也”。所以特将黄道周的《云洞游记》收录在《云洞岩题刻录》卷首,以示敬重。
  云洞岩与漳浦人有关的石刻及作者虽不多,但尚书探花林士章的游云洞诗》,黄道周的《云洞游记》及佚名的“步韵一绝”、“即席口占”诗二首等,都是云洞岩不可或缺的诗文与题刻,为云洞岩增色。
  卢维祯为黄道周的《续骚》作序
  林祥瑞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黄道周的父亲黄嘉卿逝世,时黄道周23岁。家贫,不能为丧。乃至数十里外,告知诸友,友人赙金助葬,归家中途失金,急返回寻找,一老人拾金不昧,在道旁等待失者,道周万分感激,拜谢而归,“故忧愁愤郁而作《续骚》”。洪思《黄子年谱》(以下简称“洪谱”)、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庄谱”)都记载了这件事。
  《黄漳浦集》载《续离骚》二章,即《离疚》上、《离疚》下。每章各有一段自序。上序说:“……于是,其父悲郁侘傺,负奇以死,道周时年二十有三,不能自具殡殓,又窜于荒崖穷谷之间,无戚属知故之助,嗟哉!己矣!古贤士失时,穷止其身,辱不逮亲,以视道周何如者,屈原力不及宗,哀怀客死,故怀沙沉汩,以殉其君,嗟呼!岩穴君不若父,道周今日谊不得死乎?……然道周有母,且奉遗骸,以毕兹生,俯仰之间,进退无据。于是,呼天摽心而哭曰:古之君子,不善于一时,则俟之后世;不获报于当年,则报之千古。道周之辞不足以传后之君子,有闵其志而知其行者,亦其惟兹。”下序说:“黄子曰:道周作《离疚》,时甫逾月,中绪杂乱,百感俱集,其比类偶辞,郁结远出,不暇删割,以旧于雅,而间错以愤世之语,有非孝子所得言者。虽在今日,亦不自知其所至也。既阅有四月,稍审人事,乃徵其遗绪,馨其幽曲,不敢以辞云。两序均见其“忧愁债郁”之情。
  “洪谱”没有谈及《续骚》自序及他人作序的情况,只提起知县黄应举“初校士,得黄文,置第一”。至读《续骚》“时读数行,黄公(指知县黄应举)不觉涕泗之横集也”。“庄谱”除提起黄道周自序,还提到“漳州玄云七才子”之一的林茂桂为其撰序。“按丹台(林茂桂,号丹台)《续骚序》云:‘游归而值家变,窭益甚’”。也提到“而邑父母黄公(即知县黄应举)为之序”。然而,“洪谱”、“庄谱”都没有提到户部左侍郎卢维祯曾为《续骚》撰序。序文载入卢维祯的著作《醒后集》中,篇名为《黄生〈续骚〉叙》。也许洪思与庄起俦都没有读过《醒后集》的缘故。
  据“庄谱”载:“(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年二十有四。馆于卢司徒。日令从者给侍。久之,先生不乐也。适孝廉张绍和(即龙溪张燮)至浦,与先生谈契如旧相得,既还郡,言于太史高公(即高克正),为书以迓先生,先生遂以是秋来居绍和之霏云居”。“洪谱”也载:“于是,黄子之名震浦中,司徒卢公(即卢维祯)与大夫林公(即林茂桂)争识之,日遣篮舆以迎子于海也”。由此可知,黄道周被卢维祯请来当家庭教师,尽管黄道周住在卢维祯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于当年秋天即往龙溪张燮家,然而,卢维祯对黄道周十分赏识,对《续骚》也极为称赞,并为其作序。
  卢维祯认为屈原作《离骚》以自怨,拳拳忠君爱国,其词旨跌宕激发,被称为词赋之祖,而世上仅有汉代宋玉、贾谊、司马相如等近《骚》的作品能得其馀韵,所以“《骚》岂易续哉!”黄生(即黄道周)哀父早逝,不能终养,于是作《续骚》,气格高古,音响峋嶙,格调近于《骚》,体现其孝心的恳恻。卢维祯给予肯定“屈子以为君,黄生以为父,其所维系者大矣”,然而,黄道周与屈原所处的时代不同,“黄生所可几于屈子者,词也;屈子所不可几于黄生者,圣明之世也”。“黄生用其文,遭明盛,足贵显翁,龙虎风云,铜陵其将有瑞色乎”?最后,卢维祯说:“既以今日积累,为生歌庆馀;又以它时际会,为生赓喜起云”。预期黄道周后日必有风云际会之时。
  卢维祯与黄道周,一个是德高望重退休在家的户部左侍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书生(时尚未入泮);一个是善于奖掖后进的东家,一个是勇于进取的西宾。他们两人虽相处时间不长,而彼此达到相互尊重。卢维祯为其撰《黄生《续骚〉序》,黄道周也赠以诗《题画龙赠卢司徒》。因漳浦县城有多位先辈诱掖,且卢维祯、林茂桂均为他的《续骚》作序。他曾说:“后生近前辈,最为有益”。(见“洪谱”)“嗟呼!后生求益何可不亲近先辈”?(见“庄谱)于是,黄道周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后,奉母迁居漳浦县城,能有更加机会聆取先辈的教诲。尽管翌年闰三月,卢维祯与世长逝,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长存的,黄道周除写诗酬谢卢维祯外,还为林茂桂撰《林深州传》。
  现将卢维祯《黄生〈续骚〉序》全文列下,并附黄道周《题画龙赠卢司徒》诗于后。
  黄生《续骚》序
  卢维祯
  《续骚》者何?铜陵黄生续楚屈子《离骚》而作也。屈子为楚左徒,志洁行廉,王甚任之,因谗见疏,乃作《离骚》以息怨,兼以寤王。今读之,其词旨跌宕激发,虽于醇儒庄士未尽合,而悲戚感悼,拳拳忠君爱国。宋景文公至称为词赋之祖,则《骚》岂易续哉!黾无咎氏采古今词人,若宋大夫、贾太傅、司马长卿诸近《骚》者数十篇以续之,非幽痛穷戚,怨慕凄清得其馀韵者,不与斯选,则《骚》岂易续哉!
  黄生哀其父黄翁,欲养而不能终养,于是作《续骚》若干首,以寄其苫块迫切忧伤之隐衷,亡论气格之高古,音响之峋嶙,于《骚》何如?于近《骚》何如?使孤儿寡子呻吟咏叹于寂寞之滨,亦足以动其流涕而触其深思。伤哉黄生,孝心何恳恻至是也!屈子以为君,黄生以为父,其所维系者大矣!兹续也,宁独以其词乎哉!
  虽然,黄生所可几于屈子者,词也;屈子所不可几于黄生者,圣明之世也。楚怀不寤,竟以入秦,湘罗累臣,千载有馀悲矣!黄生用其文,遭明盛,足贵显翁,龙虎风云,铜陵其将有瑞色乎?不佞盖徵之翁矣!翁素解纷排难,为德里中,而襄伯兄事,拯季弟急,焚诸族子券,所为佑启生者,不啻具已。以故,生悼孝尚行,抱奇脱颖,浸浸乎副翁金人之梦,而叶外王父宅相之期。生纵有终身之慕,其快适欢愉,今方始也。
  不佞甫交黄生,甚奇之。既以今日积累,为生歌庆馀;又以它时际会,为生赓喜起云。
  附:
  题画龙赠卢司徒
  黄道周
  君不见文明之世龙在田,祥云组织平如川。飞尘不动碧空悬,倏然宛转窥宏渊。秦家有龙见二畴,汉家有龙见成纪。当时野战皆玄黄,文明之世宁如此。尔来紫气光相调,习习融风生不周。苍茫海色淡千顷,历录皇舆骞九游。厥有灵公称名佐,万里甘霖来咳唾。波涛万掌鲸吞声,桑田已化龙能卧。自昔华騮曷足伦,六渊倒挽登天门。须臾一手挥霹雳,末鳞犹可支昆仑。已扫蒙胧开清霁,攒抚拜俯辞上帝。顿间明月照寒秋,冯夷箫鼓趋江裔。
  君不见仙都东头百尺潭,朝朝郁起烟如蓝。甲光照夜天为曙,错落琉花手可探。今我图歌歌善普,五色相从谁不曙。墨池欲起百丈身,珠帘便卷三山雨。三山雨,百丈身,恍惚龙来如有神。世人好龙不好真,真龙蜿蜒参大人。龙今愿我借颜色,愿借龙剑驱蛇域。世间未必无真龙,倘使黄螭翠龙翼。
  黄道周自题明诚堂一副对联试释
  圃人
  《漳浦县志·学校·书院》“文明书院”条载:“文明书院,即明诚堂,在县东郊,距县治可两里许,明大学士黄道周讲学处。隆武间赐今名。堂前砌石为天方图,莫有解者。堂上有联云:‘人须于剥复后见天地心,我岂若畎亩中乐尧舜道’。道周被谪后家居时作也。道周既没,诸门人即此堂祀之,而以从难赖敬儒、赵时培、毛玄水、蔡春溶配。”
  文明书院(明诚堂)俗称讲堂,在县城东郊石斋村讲堂社,今为漳浦县黄道周纪念馆。此处原为黄道周居室东皋书舍,他葬父母于县城北郊的北山,在北山结庐守墓,以后长期住在北山庐舍,而浦东旧居东皋书舍日就荒圮。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浦的学生张天维、林翰冲等集资重建东皋书舍为讲舍,便于学生问业。三月,讲舍落成,命名为“明诚堂”。黄道周自题对联二副,挂于堂上,上述《漳浦县志》所载者为其中之一(而另一副载《漳州府志·学校·义学书院》,其联为:“一日天下归仁,犹是克复请事;百世圣人不惑,依然寡过未能”)。
  对联上联“人须于剥复后见天地心”,其中“剥”、“复”是指《易》的两个卦名:剥卦和复卦。剥☶☷为剥落,坤下艮上,一阳爻于五阴爻之上,有阴长阳衰之象;复☶☷为来复,震下坤上,一阳爻于五阴爻之下:有阳气渐盛之象。故二卦相合,有乘除消长之义,遂取以为治乱兴亡之喻。
  对联的下联“我岂若畎亩中乐尧舜道”。语出《孟子·万章章句上》。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蟠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这段文章说的是商汤聘请伊尹的故事,后伊尹助汤攻灭夏桀,辅助治理国政,世称贤相。
  这副对联上联阐述世运盛衰消长、治乱兴亡及人主所当法天的道理,表明自己虽遭运数不利的剥落,但仍求来复之机;下联引用汤聘伊尹的典故,希望自己能被皇帝重新起用,舒展黄道周“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将以此道觉斯民,非予觉之而谁也”的忠君爱国的怀抱。
  明卢维祯《醒后集》、《醒后续集》简介
  文史室
  引言
  漳浦县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人著书立说,结社吟咏,可与龙溪县相媲美。明嘉靖间,朱天球、林士章与时称“后七子”的王世贞有诗文相往来;万历间,漳州文人在芝山结“玄云诗社”,其“玄云七才子”中就有林茂桂、王志远两个漳浦人;天启崇祯间,黄道周更被当代人誉为“文章为国朝第一,学问为古今第一”。明代,漳浦文人的著作极为丰富,据《明史》、《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的艺文志及《四库全书总目》所载,属今漳浦县人的著作有33人121种。然而,时至今日,明代著作遗存者仅黄道周的《黄漳浦集》而己,馀皆杳然无踪。
  今年4月间,文史室从淘宝网得知有关明卢维祯著作《醒后集》信息,立即与有关存货单位联系,邮购一部《醒后集》,内含《醒后续集》一卷,(同时还购得明漳浦属镇海卫人陈真晟著作《陈剩夫集》两种),此乃沧海之遗珠,识者获得,真是喜出望外。《醒后集》、《醒后续集》的见世,为漳浦县明代“三星”尚书林士章、朱天球,侍郎卢维祯的著作填补了空白(林士章的《璧东集》的手稿、朱天球的《湛园存稿》均尚未发现)。
  《醒后集》作者、序者
  作者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南漪主人,漳浦县城后沟巷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式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登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吏部考功、文选司郎中,太仆、光禄、太常、大理四寺卿,工部左、右侍郎,户部左侍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致仕。在家与同时致仕的工部尚书朱天球在梁山结诗社,聚亲知十馀人为真率会。又建置水竹居,自号水竹居士,每日与诗友吟诗饮酒。晚辈以文章求教,他慨然给予修改,文章稍有进步,即加以褒奖鼓励,造就不少人才。乐善好施,修造石桥2座,便利行人。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闰三月,享年67岁。赠户部尚书。葬在盘陀庙埔犀丘山,面向梁山齐帝石(即莲花峰)。20世纪90年代,卢维祯墓被挖掘,县有关部门从其棺中出土卢维祯印鉴1颗,算盘1具,时大彬造紫砂茶壶1只,此茶壶为国家一级文物,据说全国现仅存3只时大彬造。
  卢维祯著作有《卢氏家谱》、《京省次闽漳会录》、《醒后集》、《醒后续集》、《闽隽汇登录》等。
  卢维祯逝世后,邑人、云南左布政薛士彦为撰行状。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月,由其孙卢坣持状到长泰县请其同科进士、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戴燿为撰《明资政大夫、(赠〕户部尚书瑞峰卢公墓志铭》。其墓志铭石刻现在县博物馆。
  卢维祯祖籍七都竹屿,明初,先祖卢侃庵迁居县城学宫旁的后沟巷定居。四传至祖父卢鉴,号坦易翁,县学生;父卢池,字孔琳,号小涧。万历二十年(1592年),祖与父均诰赠为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在县城北门内建“司空三锡”坊表,以示褒宠。此前,他在吏部历任四个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尤其是考功、文选二司更加权重,因此在北门外立“天官”坊,以显荣耀,“天官”匾的书法说是由一个乞丐仙用甘蔗粕沾墨写的,在民间传为佳话。
  卢维祯有兄弟5人,他排行第五。嫡母沈氏,官浔横口人,进士沈汝梁的祖姑;生母李氏,平和小溪人。民间传说,卢维祯出生之日,母李氏在竹屿祖地“做客”,发现孩子要出生,坐轿急赶回县城,至东郊黄仓市(今称黄仓街社),孩子出生。
  卢维祯妻张氏,侧室姜氏。生一子:熉,姜氏所生,娶平和人、知府张一栋女,早卒;女一,张氏所生,嫁给知县游禹图。孙坣,娶港头太学生林云隆女,光禄寺署丞林有焕孙女,副使林绍侄孙女。
  《醒后集》序作者薛士彦,字道誉,号钦宇,别号东皋子,县城北郊罗山大路塔人,祖籍本县东山村大路社。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万历八年(1580年)登进士。历官南京兵部主事、陕西提学佥事、湖广提学副使,广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俗称“薛布政”。因陕西、湖广古为秦、楚之地,且提督学政被尊为文学宗师,所以东山村薛氏祖祠悬挂灯号为“薛府布政,秦楚文宗”。
  薛士彦精研理学,本自江西罗念庵洪先,以王阳明“致良知”为宗,他致仕归家后,建“共学堂”,讲理学,学生有几百人。又与朱天球、卢维祯相互唱和。万历三十二年,知县王猷补造山脉工程完成,请朱天球撰《奠龙脉碑记》,卢维祯为石碑篆额,薛士彦为碑文书写。朱、卢虽为前辈,然结为挚友,所以薛士彦为《醒后集》撰序时,落款为“友弟东皋子薛士彦叙”,称“友弟”,既为师友,又是兄弟,足见其感情之亲密。
  薛士彦卒于清顺治初,年近90岁,葬在旧镇甘林绕江岩所在的岐山,为灰质墓,当地人称为“薛厝墓”,墓下田间有池塘,称官塘,田坎上有巨石,石上镌刻墓表文,据《漳浦历代碑刻》所载,全文如下:“鼎如规,录各砥。映而照,鉴之莹。朝而峙,见之世。历百千万劫,我不知其纪。噫!嗟呼!其星斗之降而化气,而□紫薇氏之所苟孕□我。丹诏生鹤沈起津题”。沈起津,字承筏,号生鹤,诏安人,其父沈鈇,是薛士彦同年好友。薛为明代省级官员,卒于清代,墓葬从简,因已改朝换代,故墓表文隐晦含蓄,意蕴深奥。
  俗传薛士彦本姓何,原籍杜浔水港社人,以“外甥传母舅”,到薛家接嗣。为报父恩,他买菜屿列岛中的沙洲岛给生父为养老之资。而《醒后集》卷四载有《奠薛督学母何安人》一文,足见其母姓何,与上说不合。但也许薛士彦生母为薛氏,嫁给何姓,民间才有此传说,记以存考。
  薛士彦为《醒后集》撰序,序文共419字,言简而意赅,甚得序之要旨。
  《醒后集》、《醒后续集》内容与校梓者
  《醒后集》分五卷;每卷各1册;《醒后续集》一卷,1册。目录如下:
  卷一 奏疏
  卷二 公移 评驳(全卷缺)
  卷三 诗 诗馀 杂著
  卷四 叙跋 颂碑 记纪 行状 志铭 祭文
  卷五 书启
  续集 诗 杂著 叙跋 考说 碑 纪事 行状 祭文
  此次购得的《醒后集》缺卷二,即缺“公移、评驳”内容,经网上一再询问,得知原藏本缺此卷,甚为可惜,所以实际上仅购得《醒后集》卷一、三、四、五4册,《醒后集》由薛士彦撰序,《醒后续集》没有序言。
  各卷刊印时间,除卷二缺失无从查考,卷三没有注明外,其卷一、卷四、卷五、续集在书的最后一页均有刊印时间与校梓者姓名。时间始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十一月,终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五月。其具体情况如下:
  卷一 卷末题为“万历甲辰岁仲冬长至日,乙酉文魁、婿游禹图,戊子文魁、侄奎同校;国子生、侄燠,郡庠生、侄国焕同梓。”此卷刊印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冬至日,卷二、卷三可推与此卷同时刊刻。校书者游禹图,原名宇,县城西门人,祖籍铜山千户所,辽东苑马寺卿游天廷孙、上饶主簿游中林长子,卢维祯女婿。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官广东陵水知县;卢奎,南靖人,万历十六年(1588年)由顺天中式举人,官广东琼山知县。
  卷四 卷末题为“万历乙巳岁仲夏夏至日,癸卯文魁、侄春蕙,庚子文魁、侄化鳌同校;国子生、侄孙董,邑庠生、外侄张龙衮同梓”。此卷刊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五月夏至日。校书者卢春蕙,长泰人,进士卢岐嶷孙,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官定远知县;卢化鳌,字尔腾,号云际,漳浦杜浔下卢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吏部郎中、尚宝少卿,校书时尚为举人。
  卷五 卷末题为“万历乙巳岁仲冬长至日,乙酉文魁、婿游禹图,癸卯文魁、侄春蕙同校;国子生表侄沈九河,邑庠生、侄孙之麟同梓”。此卷刊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冬至日,校书者游禹图、卢春蕙;梓书者沈九河,官浔横口沈厝人,先为国学生,后为吏员,任鸿胪寺序班。
  续集 卷末题为“万历庚戌岁仲夏夏至日,邑庠生、门人林必可,文昌馆生、孙坣同校;邑庠生、侄孙钦文,邑庠生、侄孙显文同梓”。此卷刊刻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五月夏至日,即在卢维祯逝世后两个月开始补刻续集。校书者林必可,县学庠生,其余未详;卢坣,卢维祯孙,卢熉子,文昌馆生,后以祖荫“任子”,授户部主事。
  可贵的地方文献
  《醒后集》缺第二卷,甚为可惜,使我们无从了解“公移、评驳”的内容,相信今后能有完整的善本发现,补此缺失。尽管如此,《醒后集》给我们保存不少宝贵的史料,如卷一“奏疏”中的《题复再沥悃诚疏》,是关于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致仕前一次皇帝批示留任“是,林士章着遵旨赴任供职。”的文件:《自陈疏》是皇帝批准卢维祯退休“卢维祯准致仕”的文件。卷四“行状志铭”中《江西上饶县主簿鹤峰游先生行状》,记述苑马寺卿游天廷之父游晃自嘉靖初即从铜山千户所迁居漳浦县城西门之事,鲜为人知。《醒后续集》中《明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澹庵朱老先生行状》,弥补了至今尚未发现朱天球完整的履历资料、墓志铭的空白;《黄生(续骚〉叙》,赞扬黄道周“孝心何恳恻至是也!”并说“既以今日积累为生歌庆馀;又以它时际会,为生赓喜起云。”预言黄道周今后必能风云际会,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此外,在诗文中,多体现与同僚、同乡、族亲及府县父母官之情谊。同乡中漳州人最多,如漳浦县的刘文芳、游天廷、林绍、林士章、朱天球、林敬、薛士彦、王应显、杨守仁、刘庭芥、蔡杲、陈公相、刘庭蕙、林茂桂、游中林、陈一洙、胡文远、陈魁士及今属东山县的唐文灿,属云霄县的林偕春、吴显、汤应科、张纯、张常等;龙溪蔡文、吴善、长泰唐尧钦、戴熠,诏安胡文;时属漳州的龙岩人蔡梦说、石应岳等。还有泉州同安(今属厦门市)池浴德、陈道基,惠安李恺,晋江林云程、王用汲、翁仲益、李逢期,永春李开藻、安溪詹仰庇等。此外,本省的尚有长乐陈省、莆田郭应聘等。
  《醒后集》中有赞扬道、府、县父母官的碑记及应酬的诗文,如颂赞巡海道陶幼学的通商德政碑记,漳州知府韩擢建文昌桥祷海回潮事,漳州知府李日文、推官龙文明创建漳南社学的碑记,漳州知府杨维岳重修郡门记,漳浦知县王猷重修明伦堂等等。
  总之,《醒后集》为我们保存了明代嘉万间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是一部十分可贵的地方文献。
  现我文史室正在抓紧点校《醒后集》,拟于2012年出版,以飨读者。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抗灾救灾、历史回顾、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农业与花卉、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10个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