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业与花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91
颗粒名称:
农业与花卉
分类号:
F327.57;S68
页数:
10
页码:
139-1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水稻品种的改良与突破、黄皮果蔗的引进与传播、海峡花木在线网创始人陈燕贤的事迹以及花卉农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漳浦县
农业
花卉
内容
漳浦水稻品种的改良与突破
陈元安
水稻是我县粮食生产的主作物,产量占粮食总产的65%,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0.4%,是漳州市粮食生产大县。稻谷是漳浦人民的主食物,其产量的丰歉与人们的温饱休戚相关,直系社会的稳定和谐。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供需平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为提高粮食产量,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如发动群众开荒造田,保护耕地;兴修水利,旱涝保收;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适用技术,实施科教兴农;引进推广水稻良种,增加稻谷产量,其中引进推广优良水稻品种是一项最关键的措施。
解放以来,人民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同漳浦广大的农民高度重视水稻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全县良种应用至今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主要是地方品种的鉴定评选和利用;第二阶段是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推广矮杆水稻品种;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期到现在,主要是推广杂交水稻良种。
一、水稻品种的评选和利用
解放初,漳浦县水稻品种严重混杂退化,大部分种植的品种“红脚蔓”,“潭底种”等,这些品种生育期长,稻秆高,易倒伏,抗病差,常受洪涝和风寒危害,产量低而不稳,单产在115—128公斤。自1951年开始,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民一起,调查了解水稻品种的来历名称,特征特性,适应性,栽培要点,并予比较评选,选出较好的农家品种。同时于1952年引进“陆财号”、“三冬早”、“胜利籼”、“南特号”、“老来青”;1958年引进“日本世界稻”(即农垦58);这些良种的推广,面积迅速增加,水稻良种普及率在63-65%,为水稻增产起很大的作用。单产在180公斤左右,比原来增加50—60公斤。
为克服用商品粮做稻种而造成种子混杂的教训,自1958年开始,种子供应实行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助以调剂的方针,要求集体生产单位自留大田生产用种,将当地优良品种与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相结合,就地繁殖,扩大推广。
二、矮秆稻品种的兴起
漳浦县是遭受台风和热带风暴侵袭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均有5次左右的台风。而高秆品种不耐肥,常因台风而招致严重的倒伏和减产,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漳浦县农业局以推广矮秆良种的水稻。
60年代引进广东潮汕地区的“矮脚南特号”、“珍珠矮11号”等,70年代引进“红410”、“铁骨矮”、“桂朝2号”等,80年代引进“78130”、“79106”、“8303”、“闽科早”、“8041“园山糯”等。矮化水稻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肥、抗倒伏、单产提高到400—500公斤。1964年晚季,县领导司良纯在县良种繁育场种植1.08亩的“铁骨矮1号”,经验收测产、单产512公斤。在总结丰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全县全面推广矮秆水稻,提高单产,增加产量,广大农民称矮秆水稻是漳浦稻田闪亮的明珠,是农民解决温饱的良种。
三、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
杂交水稻其根系发达,分解性强,茎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良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它只需一般稻种的十分之一的种子,就可获得半吨的粮食(其种子与产量比为1∶500)
70年代中后期,漳浦县引种杂交水稻,由于种子纯度不够,栽培技术没配套,造成部分失败。1975年秋至1976年冬,县政府抽调8名农技员分两批至海南学习制种,培育四优1、2号杂交水稻,带回县里推广。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推广。
为推广杂交水稻,时任县委书记黄步翔亲自挂帅,指派县农业科技干部蒋甲寅在城关公社绥北大队驻点,抓100亩的杂交水稻示范片,种植“闽优1号”品种,经晚季收割测产验收,亩产620公斤。沙西公社农技站在河墘村种植1.1亩的“汕优2号”,亩产达664.5公斤。1982年,县农技站黄云生农艺师在长桥公社的东昇村种植4.5亩的汕优6148,平均亩产560公斤。佛昙公社晚季种植“汕优30”和“汕优63”二个组合,面积5000多亩、单产495公斤。1984年,县农技站承担省级“丰收计划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把杂水稻做为配套的主要措施,取得好成效,实现产量翻番的目标。1988年,在城关公社马坑大队旧场25亩的烂泥田,经改造种植“汕优63”,亩产达584公斤,比原来常规种亩产250公斤,增产133.6%。是年,全县推广面积达到5.8万亩。
杂交水稻以其“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适应性”,赢得农民好评,群众夸其为“绿色稻田的瑰宝”。自1988年以来,全县推广“杂交水稻的标准化栽培技术”和“超级稻丰产配套栽培技术”。1989年,实施“吨粮田”的高产栽培,杂交水稻得以长足的进展,杜浔镇范阳村实现杂优村,平均单产506公斤。
为选择杂交水稻的最佳组合,1990年,由时任副县长陈桂味带领县农业局有关科技人员前往广西博白县考察调研,并引进“博优系列”的感光品种,供应本县晚季种植。县种子公司调入“汕优桂33”、“特优63”、“特优77”等组合。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为克服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而影响粮食总量。21世纪以来,漳浦县引种超级稻“Ⅱ优航2号”、“Ⅱ优623”。2008年晚季,在石榴镇梅西村和官浔镇西北村的超级稻丰产片,单产均在700公斤左右。
漳浦自“六朝”就种水稻,距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漳浦县志》载:“稻有粳、有秫、有尖、有香稻。六月熟者谓早稻,十月熟者谓晚稻,九月熟者谓大冬稻”。漳浦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广大农民素有采用良种的传统。民谚说;“母壮儿肥,种壮苗强”,“一粒良种,千粒好粮”,反映我县农民对水稻优良品种的重视。
漳浦县水稻生产是在解放初产量很低的水平上起步。查资料:1949年,水稻种植面积45.71万亩,总产55910吨,单产122.3公斤;2009年,水稻种植面积30.8万亩,总产138800吨,单产450.6公斤;建国60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减少14.91万亩,降32.62%,而总产增加82890吨,增长1.48倍,单产提高328.3公斤,是1949年的3.68倍。良种覆盖率已达98.5%。
实事证明,选用推广水稻良种,是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黄皮果蔗的引进与传播
蔡一生
近几年来,在我县石榴镇及县城市场上,出现一种黄皮果蔗,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销路很好。它比黑皮果蔗“破”,皮薄节间长,汁多又清甜,老人、小孩都能啃吃,深受消费者青睐。你知道黄皮果蔗的来历吗?
2000年末,许木铃(政协漳浦县第九届常务委员、县农业局农艺师)退休后,经人介绍到广东省中山市一家台商企业受聘当技术员,有机会在番禺、新会等蔗区参观考察,发现当地有一种黄皮果蔗,人们很喜欢吃,在农贸市场上交易,黑皮果蔗每百斤售价23元,而黄皮果蔗却卖到40元。凭着许木铃多年从事甘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丰富经验,认定它是一个好品种,引进我县必能获得成功。于是在春节回家过年之际,带回一小段黄皮蔗斩成五个种苗,交给女婿许锦山试种,并教他加速繁殖的方法,至2003年己经繁殖扩种到0.8亩。这种黄皮果蔗表现生长快,省肥又高产。收获时,城关两位小商贩购买200斤回县城试销,市民见它,疑是“古巴蔗”,不敢问津,一个星期都卖不完。可在石榴村,许多人尝吃黄皮果蔗后觉得比黑皮果蔗好吃,一人传一人,大家争着买。许木铃住在城关的亲人或亲戚、朋友回家吃到黄皮果蔗满口称赞,并带回城关去。从此,城关人也逐渐尝到黄皮果蔗的甜头,销路看好。2004年,许木铃女婿的两个哥哥及姐夫首先引种种植,随后石榴村及邻近村庄的农户也纷纷种植,时至今日,黄皮果蔗的种植范围己扩大到绥安、盘陀、南浦、旧镇等乡镇,甚至越过县界传到平和县。
许木铃在引进、试种、示范、推广黄皮果蔗过程中,总结出黄皮果蔗具有四大优良性状:一是生长快、产量高,亩产可达1.6—2万斤,产值超万元;二是省肥,与黑皮果蔗对比,节省肥料支出约三分之一:三是可连作,黄皮果蔗收获后在原地翻种,产量及品质不变;四是供应期长,从春节前至“五一”节前均可种植,在市场上从9月中旬至翌年“五一”节前后,都有黄皮果蔗应市。
许木铃退休后引进、推广黄皮果蔗获得成功的事迹,深受人们的赞扬。
情系花农
——记海峡花木在线网创始人陈燕贤
曾陆三
“坐在家中谈生意,互联网上挣大钱”。这是过去漳浦县的花农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百里花卉走廊里的花农们创办花木网站蔚然成风,网络信息带来了世界花木业前沿最新科研成果,使传统花木业在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据了解,在花都漳州,专职从事花木宣传的人很少。然而,我县有一位青年人却很执着,2005年与朋友合作创办了一个花卉网站,竟然让传统的花农认识网络营销这一新兴的销售模式,让花农迅速投身信息化潮流,推动漳州花木业界掀起了网络销售热。2005年11月28日他策划并组织承办“全国花木盆景艺术论坛”;2006年11月策划并组织承办“海峡两岸花卉出口论坛”;受到花卉、盆景界的一致赞赏。2007年,他又与漳州市林业局合作举办“网上花博会”,在福建花木界又演绎一次网络信息热潮。他凭着过人的执着为福建花木业添彩。他在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里口碑甚好,被誉为漳州花木报道第一人,之所以给他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这位38岁的青年为我县乃至全市、全省花木业无偿宣传了整整18年了,福建花木界都管他叫“花记”。他就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漳州市花卉进出口协会副秘书长、“海峡花木在线网”及“海峡农博网”的创始人——陈燕贤。
陈燕贤1974年出生在我县马坪镇马圩村。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负担重,他失去升学机会,跟着父母到偏远山区的中西林场承包柑橘园,过起农民生活,但在辛苦劳动中,他并没有放弃学习。1993年,陈燕贤进入漳浦县恒芳花木有限公司工作,从此与花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中他看到许多平时不知道的奇花异草和花木企业的新鲜事,就写成稿件寄到北京《中国花卉报》社,很快就被发表了。就是这篇“豆腐块”文章激发了陈燕贤报道花木业的热情。从此,他系统学习了有关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为了检验学习成果,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奔波在漳州、厦门、泉州的花卉企业,将所见所闻写成稿件。由于他的稿件都来自生产经营一线,对花木业有指导意义,因此,他的稿件屡见报端。18年来,他几乎年年被《中国花卉报》等报刊评为优秀特约记者。
陈燕贤告诉笔者,他从拿着锄头种地、卖桔柑、当花农、到接触互联网,一路上跌跌撞撞,凭借着“永不言弃”的精神。
199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花卉业作为福建省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并在漳浦县马口成立“闽南花卉中心”,从此,陈燕贤采写的花卉报道更多了。1999年在他的建议和争取下,《中国花卉报》漳浦通联站在县城建立了,并由他具体负责,从此,陈燕贤更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花木业的宣传报道中。当时通联站没有任何经费,他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做办站经费。曾经有人骂他是傻瓜,但他总是一笑而过。陈燕贤告诉笔者,“奇花异草吸引了我。在这18年中,虽然我并没有得到多少经济报酬,但我学到不少知识,并认识了很多花木界的朋友,锻炼了自己。这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陈燕贤有花一样心,花一样情。他结交的朋友,上至业界名人,下至普通百姓,不讲地位,不图报答,尽其所能,为对方奉献芳馨。
最近,笔者在马口花卉走廊里采访星运园艺花卉有限公司时,一提陈燕贤,该公司总经理黄志龙说:陈燕贤为我们花卉企业做了很多好事,这些本不是属于他应该做的事,他虽然只是一个业余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工资,没有任何经费补贴,但他都是那么热情地宣传我们企业,却从没有任何要求,连请他吃饭,都被拒绝,我到现在都觉得不好意思。
陈燕贤在回顾18年来从事花卉媒体的报道经历时,说到自从接触了电子商务后,他的命运出现转机,发展得比较顺,心情也比较好,尽管目前还很困难。他说:“回想我18年的花卉媒体经历,有漳州市林业局、漳浦县花卉盆景协会等领导的支持,有朋友的帮助,也有花卉企业的关心,可以说我的成长是伴随着大家的关心与支持走过的,如果没有这种关心,实在难以想象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在这里我衷心地对所有关心我、支持我的人说声谢谢,感谢他们所给我的帮助”。
在马口花卉走廊里采访过程中,笔者所到之处,一提起陈燕贤,大家都赞不绝口:他为花卉企业、花农付出太多啦,但他却从来不曾向我们要过花、提过什么要求。他每次过来采访都是自己掏钱搭乘客车来的,并经常打电话关心我们,有时了解到台风或暴雨来的消息,都会先打电话告诉我们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2007年9月,为了更好地服务花木业界,帮助花农搞营销,他将原创办的花卉网站转给合伙人,又在漳州市区创办“海峡花木在线网”。陈燕贤告诉笔者:创办“海峡花木在线网”是秉承以往的‘专业、专注’精神,定位为花卉及苗木行业综合门户,设置了十多个栏目。主要立足于漳州花木行业,面向广大花卉、苗木、园艺、园林景观绿化单位从业人员及花农、苗农、花木经纪人、花木交易市场管理者、花店、城市家居养花人群,着力打造漳州花木界第一资讯、互动平台。网站既可以按照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分为两岸资讯、花木商情、实用技术、花木之乡、风采展示、花店花艺、企业和品种大全等板块,与此同时,每一种分类又紧密相连,互为融合,极大地方便了不同读者的个性阅读。花木品种数据库和企业数据库的上线,极大丰富了网站的数据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比、查询功能,了解最新花木产品信息,随时掌握市场行情和种植及养护知识。
海峡花木在线网的开通自然又让不少花农尝到了甜头。有了网站,花农们不必再辛苦地赶火车、坐汽车出去销苗木,只需在电脑上点几下鼠标,就能跟远在千里之外的客户联系洽谈,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已无须赘言。陈燕贤介绍说,有的花农刚刚加入会员通过网站发布供货信息,就有求购电话打过来,极大方便了花农销售。官浔镇溪坂村的王溪良借助网站平台结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朋友,这些年来他在苗木行业发展的路子非常顺利。一次与王溪良交谈时,他感慨地告诉笔者:“自己这些年产业发展得好,真要感谢海峡花木在线网的互动平台!”象这样的例子在百里花卉走廊里比比皆是。
2008年12月,海峡花木在线网获得了“全国农业网站百强暨园艺林业类十强”的荣誉,该评奖活动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在北京举行的颁奖大会上陈燕贤登台领奖,深深地感到无比光荣。如今,全县的许多花农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电子商务等信息化便利。据统计,以榕树、海枣、华棕、布迪椰子、苏铁、菩提树、鸡冠刺桐等为我县特色的花卉苗木,每年网络销售货值数千万元。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电子商务使花木行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它已成为行业领先的网络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正在悄悄碰撞着电子商务致富的大门。陈燕贤,他就是这样挚着,一如既往地为我县乃至全省花木产业的发展而忙碌着。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抗灾救灾、历史回顾、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农业与花卉、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10个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