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杨美水库移民工作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76
颗粒名称:
杨美水库移民工作回顾
其他题名:
纪念库区移民四十周年
分类号:
D632.4
页数:
7
页码:
58-64
摘要:
本文记录了漳浦县杨美水库库区移民工作的历史和移民安置情况。
关键词:
漳浦县
杨美水库
移民工作
内容
我已退休多年了,赋闲在家,每每想起当年参加杨美水库库区移民工作的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今年是库区移民40周年,借县政协文史资料园地,记录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大略,以存史咨政。
(一)
1971年,漳浦县委决定举全县之力,兴建杨美水库。杨美水库,设计总库容5500多万立方,是当时龙溪地区投建的第一大水库。系在佛昙溪上游靠近赤岭乡杨美村处筑坝,拦截聚集溪流的来水(流域集雨面积60平方公里),以灌溉前亭、佛县、马坪等乡镇7万多亩耕地。
库区之内,有3100多亩耕地(其中水田2950多亩)将被淹没;有25个自然村373户2277人必须搬迁(其中杨美12个生产队和1个队办场〈共19个自然村〉;油坑3个生产队〈共4个自然村〉,马圩2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
库区移民拆迁安置工作,是水库工程的头一项工作。事关水库建设的开局。县委、县革委选派何庆云、谢友生等20多位干部组成移民组,由何庆云任组长,谢友生任副组长,内设内务、会计、出纳,下设拆迁小组负责25个自然村拆迁任务;安置小组,负责安置地点的选址、征地、基建等任务;运输小组,负责调配车辆,运送移民。具体人员分工如下:
移民组组长何庆云,副组长谢友生,内务杨文礼,会计蓝福民,出纳由各安置点农村信用社负责人兼任。
拆迁小组人员有谢友生、叶正民、蔡仕成、张国安。
安置小组分杨美、油坑、赤岭、湖西、佛县、万安等6个安置点,杨美安置点由林敦仁、何一尚负责,油坑安置点由杨文礼、蓝育芬、杨英连负责,赤岭安置点由李红万负责,湖西安置点由陈瑞发、曾扬木负责,佛县安置点由陈初振、王灵通负责,万安安置点由万安农场派员负责,蓝金棋(时任杨美大队党支部书记)配合。
运输小组由魏智仁、李秀清负责。
移民组人员在何庆云、谢友生同志的具体组织领导下,于1971年8月投入工作。拆迁组的人员进驻杨美、油坑、马圩三个大队,在大队干部的积极配合下,进村入户,做宣传动员工作,做拆迁房屋的清丈工作。须迁移拆除的25个自然村,星星点点分布在库区十几平方公里的山坳、溪谷间,工作人员每日进进出出要走十几二十公里的崎岖小路,夜间进村做工作,靠手电照明,跌倒摔跤是常事,与搬迁户做宣传动员工作,遭遇个别群众的责备、受委屈是常事。但在大队干部和大部分移民户的配合支持下,拆迁工作总体上是顺利的,共拆除房屋27382.2平方米。安置小组工作地点比较分散,有在赤岭、杨美、油坑、马圩4个大队就近安置的,有在湖西乡、万安农场异地安置的,在安置地的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的支持配合下,选址、规划、基建等工作有序进行。属就近安置的,分别安置在马圩大队溪东村、赤岭大队城仔内自然村,石坑大队的石坑、竹树自然村,油坑大队东径口自然村(油南、垅仔尾、瓦窑3个自然村迁移在原址附近的高坡上)。异地安置有三个安置点,一是万安农场下坂埔(时为三队、六队、今称朝阳畲族村);二是湖西公社岭脚大队石马自然村,丰卿大队崎仔脚自然村和城内大队圳口自然村;三是佛昙公社京野大队(今马坪镇京野村)西陂、白陂自然村。基建用地均实行集体调拨。
就近安置和异地安置的移民,新组建成22个生产队。共新建房屋289幢,1328间计28875平方米,平均每2人有1.34间房(超过县委提出的每2人1间房屋的要求)。同时完善村庄配套设施,如生产队队间(集体办公办事用房)水井、仓库、晒谷场,牛舍、厕所、猪舍、春米的碓、磨粉的手推石磨等,开通可通汽车的土路6条54公里。另外,建油坑小学、杨美小学校舍各1座:建杨美、石坑大队部各一座;建粮站仓库2座;供销社门市一座,大队卫生室1座。
整个库区移民迁建,共投入移民补助款49.6万元,粮食49425公斤,木材535平方米(其中杉木506立方米,松杂木29立方米),水泥50吨,钢钎1899斤。
车辆调运小组负责异地安置移民的家具财产的搬运。在当时车辆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调动全县运输汽车,运送移民及其用具财产共600多个车次(不包括拖拉机)。还专门从旧镇借调来2条适应在小溪上运输的小船(俗称“溪刺仔”),作为沿溪自然村搬迁运输中转之用。
整个移民工作,从1971年8月开始,至1972年10月全面完成,历时18个月,时间之快,效率之高,质量之好,在本县是前无仅有的。这是县委、县革委正确领导,参与移民工作全体同志的辛勤努力的结果。如今,居住在各移民点的移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经济逐渐发展,生活逐年提高。
(二)
杨美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牵涉面之广、规模之大,移民人数之多,在漳浦历史上是首次。县委、县革委(县革命委员会)高度重视。时任县委书记刘琏振、县革委会主任姜学硕、副主任司良纯等领导同志,深入到村、到户:做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在杨美大队、油坑大队,县领导亲自召开动员大会,教育迁移户要发扬革命风格,“让出三千,确保七万”、“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在工作最艰难的时段,这三位领导便轮番出现在我们当中,给我们指导、支持、鼓气。接受安置任务的社、场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移民安置工作。赤岭公社党委书记杨燕诗,亲自动员有接收安置任务的大队要发扬风格,顾全大局,同时也适当减轻其上调粮食的负担。使他们让出耕地来安置移民;湖西公社党委亲自到有接收安置任务的大队、生产队发动干部、社员新开通汽车的道路3条24公里,使移民群众能按时搬家;万安农场党委及时抓好移民群众到来的生活安排,使移民群众一到安置点,生活就能稳定;佛昙公社抽调得力干部加强佛昙安置点的领导工作。赤岭公社山平大队党支部在兴建本大队一个蓄水百万立方的山塘的同时,及时抽出一部分劳力抢修通往安置点的车路12公里,挖填土石方9万多立方米和铺筑7座小桥;佛昙公社京野大队革委会主任蓝金狮,本着节约,自行设计,抢修1座被洪水冲毁的桥梁;湖西公社城内大队党支部接收移民任务后,决定让出1个设施较为完整的队办场作为安置点;赤岭油坑大队党支部一边搞生产,一边搞安置新村基建,做到移民生产两不误,3个有接收安置移民的生产队,当年超购粮食6万多斤。
负责供应移民补助粮的各粮站粮点,简化移民基建粮的购买手续;赤岭供销社把基建用的水泥、钢钎、圆钉等物资送到安置点供应;县木材公司各供应站的人员帮助移民群众选购杉木,尽量合理利用木材;漳浦县汽车连派汽车承运移民户搬家的物资共500多车次;在预报暴雨时,解放军派出汽车连夜抢运移民家产100多车次。
水库大坝回填后,启闭闸关闭,溪水迅速上涨,县革委主任姜学硕亲自到曾洋生产队指挥折旧房屋并组织把家私材料搬过溪,杨美水库工程指挥部迅速组织民工,扶老携幼把移民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移民在如何基建的问题上也颇有一番周折。究竟是公家包建好?还是让移民户自行基建?开始时,移民组有“二怕”:一怕统一包建管理难。二怕由移民户自行基建,房屋建不起来怎么办?群众也有二怕”:一怕定补资金、分配的“三材”不落实,基建虎头鼠尾。二怕自行基建没经验,遇到困难,移民组不协助。
移民组经过几个月的讨论研究,统一认识,决定采用分户承包自行基建的方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每个安置点均由贫下中农推选成立基建组,协助安排安置用地,处理基建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等具体事务。
移民户按每人定补助200元。其中人头补助90元,占45%,另55%即110元用于房屋的补助,以大队为单位计算每平方米补贴标准,杨美大队房屋每平方补贴7.75元:油坑大队每平方补助6.96元;马坪大队房屋分等级补助(具体由佛昙公社自主处理)。另外每户1个猪舍补助40元;运输费根据迁移远近分别补助(原则每人每公里补2元。远途统一包运;果树按大包干时规定自留果每株补助10元;每人补给杉木票(即指标,下同)0.25平方米;粮票每人60斤;水泥票每人50斤;钢钎票每人1斤。
给集体(指新组建生产队)按每人口50元,粮票、钢钎、水泥按每人补助的五分之一核算到新建生产队。移民组按以上补助标准把资金、器材核定到户及集体单位。造表公布。
(三)
新村、新生产队建起来了,移民组工作人员继续组织移民发展生产,巩固集体经济,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在安置点所在地社、场党委、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移民组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移民发展生产,不失时机地把集体经济搞上去。移民们说:“住进新房现在要更加努力搞好生产,自力更生改善生活。赤岭大队城仔内安置点基建完成后,立即集中劳力在石船垅依山势开挖了三条排水沟渠,平整30多亩水田,修造4里的田间道路。油坑大队油南安置点在完成冬季生产任务的同时,到五里远的蔡坑创办队、办小农场,种果发展多种经济。
在整个移民过程中,移民组工作人员通过15个月的工作实践、探索移民工作经验,顺利完成漳浦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库建设移民任务,受到县委的好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云霄县峰头水库指挥部曾派员前来学习取经。
附:
“县长”井
有一天,漳浦县革委会副主任司良纯,乘坐吉普车到赤岭公社石坑大队安置点慰问移民群众。车开到竹树安置点时,司副主任到各家各户询问安置情况。将要离开时,吉普车后轮陷入掉一处新挖水井因没水而回填的窟窿里。司副主任下车问明原因后说:“水井怎么开在路边,真是的,来,我划个地方给你们开挖。”在旁边随手检来一截竹枝,在村边画个圆圈。接着说:“从这里开挖就有水啦!”随后移民群众前来帮忙,将吉普车推到平地,司副主任告别了乡亲。
竹树的移民群众对司副主任的选址,仍然不放心,请来地理师勘合,地理师说不用“罗庚”啦,一看就知道,这个地点是两溪合脐(财),是个好地方!于是群众就在司副主任划圈的地点挖井,果然泉水汩汩涌出,一口井能供全村群众饮用,而且井水甘甜、清冽。移民群众称这口井为“县长”井。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抗灾救灾、历史回顾、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农业与花卉、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10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文礼
责任者
何庆云
相关人物
谢友生
相关人物
杨文礼
相关人物
蓝福民
相关人物
张国安
相关人物
蔡仕成
相关人物
叶正民
相关人物
林敦仁
相关人物
何一尚
相关人物
蓝育芬
相关人物
杨英连
相关人物
李红万
相关人物
陈瑞发
相关人物
曾扬木
相关人物
陈初振
相关人物
王灵通
相关人物
蓝金棋
相关人物
魏智仁
相关人物
李秀清
相关人物
刘琏振
相关人物
姜学硕
相关人物
司良纯
相关人物
杨燕诗
相关人物
蓝金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赤岭乡
相关地名
杨美村
相关地名
畲族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