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历史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75
颗粒名称:
历史回顾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6
页码:
58-73
摘要:
本文主要回顾了杨美水库移民工作以及纪念库区移民四十周年的活动,同时记录了作者退休后的生活感受,表达了党和政府对老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
关键词:
漳浦县
水库移民
退休生活
内容
杨美水库移民工作回顾
——纪念库区移民四十周年
杨文礼
我已退休多年了,赋闲在家,每每想起当年参加杨美水库库区移民工作的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今年是库区移民40周年,借县政协文史资料园地,记录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大略,以存史咨政。
(一)
1971年,漳浦县委决定举全县之力,兴建杨美水库。杨美水库,设计总库容5500多万立方,是当时龙溪地区投建的第一大水库。系在佛昙溪上游靠近赤岭乡杨美村处筑坝,拦截聚集溪流的来水(流域集雨面积60平方公里),以灌溉前亭、佛县、马坪等乡镇7万多亩耕地。
库区之内,有3100多亩耕地(其中水田2950多亩)将被淹没;有25个自然村373户2277人必须搬迁(其中杨美12个生产队和1个队办场〈共19个自然村〉;油坑3个生产队〈共4个自然村〉,马圩2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
库区移民拆迁安置工作,是水库工程的头一项工作。事关水库建设的开局。县委、县革委选派何庆云、谢友生等20多位干部组成移民组,由何庆云任组长,谢友生任副组长,内设内务、会计、出纳,下设拆迁小组负责25个自然村拆迁任务;安置小组,负责安置地点的选址、征地、基建等任务;运输小组,负责调配车辆,运送移民。具体人员分工如下:
移民组组长何庆云,副组长谢友生,内务杨文礼,会计蓝福民,出纳由各安置点农村信用社负责人兼任。
拆迁小组人员有谢友生、叶正民、蔡仕成、张国安。
安置小组分杨美、油坑、赤岭、湖西、佛县、万安等6个安置点,杨美安置点由林敦仁、何一尚负责,油坑安置点由杨文礼、蓝育芬、杨英连负责,赤岭安置点由李红万负责,湖西安置点由陈瑞发、曾扬木负责,佛县安置点由陈初振、王灵通负责,万安安置点由万安农场派员负责,蓝金棋(时任杨美大队党支部书记)配合。
运输小组由魏智仁、李秀清负责。
移民组人员在何庆云、谢友生同志的具体组织领导下,于1971年8月投入工作。拆迁组的人员进驻杨美、油坑、马圩三个大队,在大队干部的积极配合下,进村入户,做宣传动员工作,做拆迁房屋的清丈工作。须迁移拆除的25个自然村,星星点点分布在库区十几平方公里的山坳、溪谷间,工作人员每日进进出出要走十几二十公里的崎岖小路,夜间进村做工作,靠手电照明,跌倒摔跤是常事,与搬迁户做宣传动员工作,遭遇个别群众的责备、受委屈是常事。但在大队干部和大部分移民户的配合支持下,拆迁工作总体上是顺利的,共拆除房屋27382.2平方米。安置小组工作地点比较分散,有在赤岭、杨美、油坑、马圩4个大队就近安置的,有在湖西乡、万安农场异地安置的,在安置地的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的支持配合下,选址、规划、基建等工作有序进行。属就近安置的,分别安置在马圩大队溪东村、赤岭大队城仔内自然村,石坑大队的石坑、竹树自然村,油坑大队东径口自然村(油南、垅仔尾、瓦窑3个自然村迁移在原址附近的高坡上)。异地安置有三个安置点,一是万安农场下坂埔(时为三队、六队、今称朝阳畲族村);二是湖西公社岭脚大队石马自然村,丰卿大队崎仔脚自然村和城内大队圳口自然村;三是佛昙公社京野大队(今马坪镇京野村)西陂、白陂自然村。基建用地均实行集体调拨。
就近安置和异地安置的移民,新组建成22个生产队。共新建房屋289幢,1328间计28875平方米,平均每2人有1.34间房(超过县委提出的每2人1间房屋的要求)。同时完善村庄配套设施,如生产队队间(集体办公办事用房)水井、仓库、晒谷场,牛舍、厕所、猪舍、春米的碓、磨粉的手推石磨等,开通可通汽车的土路6条54公里。另外,建油坑小学、杨美小学校舍各1座:建杨美、石坑大队部各一座;建粮站仓库2座;供销社门市一座,大队卫生室1座。
整个库区移民迁建,共投入移民补助款49.6万元,粮食49425公斤,木材535平方米(其中杉木506立方米,松杂木29立方米),水泥50吨,钢钎1899斤。
车辆调运小组负责异地安置移民的家具财产的搬运。在当时车辆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调动全县运输汽车,运送移民及其用具财产共600多个车次(不包括拖拉机)。还专门从旧镇借调来2条适应在小溪上运输的小船(俗称“溪刺仔”),作为沿溪自然村搬迁运输中转之用。
整个移民工作,从1971年8月开始,至1972年10月全面完成,历时18个月,时间之快,效率之高,质量之好,在本县是前无仅有的。这是县委、县革委正确领导,参与移民工作全体同志的辛勤努力的结果。如今,居住在各移民点的移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经济逐渐发展,生活逐年提高。
(二)
杨美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牵涉面之广、规模之大,移民人数之多,在漳浦历史上是首次。县委、县革委(县革命委员会)高度重视。时任县委书记刘琏振、县革委会主任姜学硕、副主任司良纯等领导同志,深入到村、到户:做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在杨美大队、油坑大队,县领导亲自召开动员大会,教育迁移户要发扬革命风格,“让出三千,确保七万”、“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在工作最艰难的时段,这三位领导便轮番出现在我们当中,给我们指导、支持、鼓气。接受安置任务的社、场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移民安置工作。赤岭公社党委书记杨燕诗,亲自动员有接收安置任务的大队要发扬风格,顾全大局,同时也适当减轻其上调粮食的负担。使他们让出耕地来安置移民;湖西公社党委亲自到有接收安置任务的大队、生产队发动干部、社员新开通汽车的道路3条24公里,使移民群众能按时搬家;万安农场党委及时抓好移民群众到来的生活安排,使移民群众一到安置点,生活就能稳定;佛昙公社抽调得力干部加强佛昙安置点的领导工作。赤岭公社山平大队党支部在兴建本大队一个蓄水百万立方的山塘的同时,及时抽出一部分劳力抢修通往安置点的车路12公里,挖填土石方9万多立方米和铺筑7座小桥;佛昙公社京野大队革委会主任蓝金狮,本着节约,自行设计,抢修1座被洪水冲毁的桥梁;湖西公社城内大队党支部接收移民任务后,决定让出1个设施较为完整的队办场作为安置点;赤岭油坑大队党支部一边搞生产,一边搞安置新村基建,做到移民生产两不误,3个有接收安置移民的生产队,当年超购粮食6万多斤。
负责供应移民补助粮的各粮站粮点,简化移民基建粮的购买手续;赤岭供销社把基建用的水泥、钢钎、圆钉等物资送到安置点供应;县木材公司各供应站的人员帮助移民群众选购杉木,尽量合理利用木材;漳浦县汽车连派汽车承运移民户搬家的物资共500多车次;在预报暴雨时,解放军派出汽车连夜抢运移民家产100多车次。
水库大坝回填后,启闭闸关闭,溪水迅速上涨,县革委主任姜学硕亲自到曾洋生产队指挥折旧房屋并组织把家私材料搬过溪,杨美水库工程指挥部迅速组织民工,扶老携幼把移民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移民在如何基建的问题上也颇有一番周折。究竟是公家包建好?还是让移民户自行基建?开始时,移民组有“二怕”:一怕统一包建管理难。二怕由移民户自行基建,房屋建不起来怎么办?群众也有二怕”:一怕定补资金、分配的“三材”不落实,基建虎头鼠尾。二怕自行基建没经验,遇到困难,移民组不协助。
移民组经过几个月的讨论研究,统一认识,决定采用分户承包自行基建的方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每个安置点均由贫下中农推选成立基建组,协助安排安置用地,处理基建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等具体事务。
移民户按每人定补助200元。其中人头补助90元,占45%,另55%即110元用于房屋的补助,以大队为单位计算每平方米补贴标准,杨美大队房屋每平方补贴7.75元:油坑大队每平方补助6.96元;马坪大队房屋分等级补助(具体由佛昙公社自主处理)。另外每户1个猪舍补助40元;运输费根据迁移远近分别补助(原则每人每公里补2元。远途统一包运;果树按大包干时规定自留果每株补助10元;每人补给杉木票(即指标,下同)0.25平方米;粮票每人60斤;水泥票每人50斤;钢钎票每人1斤。
给集体(指新组建生产队)按每人口50元,粮票、钢钎、水泥按每人补助的五分之一核算到新建生产队。移民组按以上补助标准把资金、器材核定到户及集体单位。造表公布。
(三)
新村、新生产队建起来了,移民组工作人员继续组织移民发展生产,巩固集体经济,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在安置点所在地社、场党委、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移民组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移民发展生产,不失时机地把集体经济搞上去。移民们说:“住进新房现在要更加努力搞好生产,自力更生改善生活。赤岭大队城仔内安置点基建完成后,立即集中劳力在石船垅依山势开挖了三条排水沟渠,平整30多亩水田,修造4里的田间道路。油坑大队油南安置点在完成冬季生产任务的同时,到五里远的蔡坑创办队、办小农场,种果发展多种经济。
在整个移民过程中,移民组工作人员通过15个月的工作实践、探索移民工作经验,顺利完成漳浦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库建设移民任务,受到县委的好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云霄县峰头水库指挥部曾派员前来学习取经。
附:
“县长”井
有一天,漳浦县革委会副主任司良纯,乘坐吉普车到赤岭公社石坑大队安置点慰问移民群众。车开到竹树安置点时,司副主任到各家各户询问安置情况。将要离开时,吉普车后轮陷入掉一处新挖水井因没水而回填的窟窿里。司副主任下车问明原因后说:“水井怎么开在路边,真是的,来,我划个地方给你们开挖。”在旁边随手检来一截竹枝,在村边画个圆圈。接着说:“从这里开挖就有水啦!”随后移民群众前来帮忙,将吉普车推到平地,司副主任告别了乡亲。
竹树的移民群众对司副主任的选址,仍然不放心,请来地理师勘合,地理师说不用“罗庚”啦,一看就知道,这个地点是两溪合脐(财),是个好地方!于是群众就在司副主任划圈的地点挖井,果然泉水汩汩涌出,一口井能供全村群众饮用,而且井水甘甜、清冽。移民群众称这口井为“县长”井。
退休杂记
——亲身感受党和政府对老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
赵学樵
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之际,回顾我退休21年来的生活,感慨多多。抚今追昔,深深感受党和政府对老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
1831年,我出生于永泰县清凉乡村尾村。1946年6月,在永泰县嵩口格致小学毕业,考入永泰初级中学,1948年6月,考入福州市三一中学高中部。1949年10月,考进福建革命大学,为学员。1950年3月,分配到福建前方办事处,南下漳州支援前线(解放厦门、东山)工作。1950年4月至6月,在平和县坂仔区、南胜区催缴运送粮草,7月至8月,在漳浦县城关粮站收集粮食,运往漳州。9月,被安置在县政府粮食科。此后,在农税科、长桥区、县委党校、石榴区、县委办公室和《飞跃》编辑部、漳浦盐场、工业交通办公室、工业局、经济委员会等单位、部门工作。1990年3月,在县经委退休。屈指数数,在漳浦工作生活己61年。有生之年华都在漳浦平凡度过。且喜第二代工作安定上进,第三代在茁壮成长。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虽届耄耋之年,却有一副健康身体,而且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61年来,我始终视漳浦为故乡,视漳浦人民为亲人。
感受政策照顾
党和政府对“5.12”退休干部,将其纳入离休老千部管理与服务。我属“5.12”退休干部,除享受高龄补贴外,还享受“5.12”退休干部的照顾政策。
退休21年来,党和政府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照顾,使我心身健康,安度晚年,并根据专长继续在发挥余热。
县老干局不定期安排健康检查,办理医疗卡,方便看病就医;订送《福建老年报》阅览,丰富精神生活。
原工作单位县经贸局,是我的“娘家”,每年我的生日,都送一篮鲜花和一盒蛋糕,表示祝贺。局里的同志对我十分热情和关爱,帮助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局领导鼓励我上老年大学,按规定给我报销学费。
县老干局和经贸局,每逢春节、老人节,都派人登门送慰问金或慰问品。
城西社区西施岭老年人协会,在我和老伴结婚50周年时,为我们拍摄金婚纪念照。举办全体金婚会员庆祝大会,给每对金婚夫妇戴红花,张列红榜,以示祝贺。每年老人节,都为80岁高龄的会员,举行集体祝寿大会。
上老年大学长知识
我于2000年9月报名上县老年大学,选修时事政治、音乐、书画等专业。
在时政班里,听老师讲当前国内外大事,如中美关系、大陆与台湾关系、中国崛起与和平外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十一五”计划,等等。增强对时局形势的认识,提高了分析能力,开阔了视野。在班里,我每每畅叙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跟同学们交流看法,气氛热烈。
在音乐班里,我学唱了许多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新歌曲,重温了许多韵律优美、动听、雄壮、抒情的金曲、老歌,并参加大学合唱团,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大型演出,抒展了自己的心胸,把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引吭高歌。
在书画班里,学习书法和国画,收获也很大。原来以为书法就是写字,字写端正就是好书法。听书法课后,才认识到书法跟写字是两码事。写字只要求笔画沒写错,字体端正,让人看得懂就行了。而书法要求笔画有韵律,运笔有抑扬顿挫;布局有章法,依书体不同有异;要寄以情,随兴而作;点画字体结构,讲究变化,求奇险,等等。通过教师的教学、指点,经历三年读帖、臨帖,学习王羲之、米芾、王铎的行书要义,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建新点评习作,使我的书法有所长进,作品多次参加县里老年书法展。
我学习国画,从零开始。老年大学国画教师郑平风,擅长纯水墨山水,我循其技法作画,经6年实践,有明显进步。后来,我在胡东红老师(县美协原副主席)指导下,画技提高很快。我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两级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美术展览,获一次市级优秀奖。被《金浦报》几次刋出掘作。
学有收获,便在西施岭老年人协会里组办起书画社,每逢重大节日都举办会员书画展,有时还吸收部分省市两级美术家、书法家作品参展,以提高书画展品位。
国画要求有诗句配搭陪衬,以达到诗中画,画中诗的境界。为此,又开始学写格律诗。
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粘对等,格律要求严格。于是舍得花钱购买《辞源》,《诗词启蒙与学作选泙》、《诗词格律与章法》、《毛泽东诗词鉴赏》等书籍,学习写格律诗的基本知识。通过阅读《唐诗三百首》和毛主席的诗词,汲取名作的养份,提高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拜何友麟、林祥瑞和陈石怀等行家为师,一有诗稿就请他们帮助修改。
2009年,我参加县老年大学诗词学会活动。不时在县老年大学校刋和《金浦报》发表自己的诗作。至2011年,共创作70余首,汇成一集,名曰《草根》。
写诗能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位,增添生活乐趣。
县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终身教育场所,是老年人自我修养、更新知识、共享乐趣、展示晚年才华的一个好家园。
打门球跳舞找健康
2000年,我加入绥安镇西施岭老年人协会门球队,学打门球,然后转入县直机关门球队、老年大学门球队。在门球队里学到门球球艺,游艺健身,其乐无穷。
老年人门球,看似简单,实则变幻多端,有许多技艺和布阵策略。两方对决,战况瞬息突变,深寓策略战术变数,给人以深思和探索。
就球员来说,门球虽小、球门虽矮,运动量轻,却是全身运动。脑、眼、手、足、腰、腿、关节等都得到锻练,很适合老年人运动。
每逢节日假期,县老年大学门球队都参加县老体协举办的门球比赛,并获好成绩。
县西湖公园是人们休闲憩息的好去处。每天晚上,园内四处乐曲动心,舞场内舞蹈翩翩。
2003年冬,我开始学跳舞。(早年福建革命大学学习期间,参加文艺宣传队,跳过秧歌舞、新疆舞,打下跳舞基础。)
学跳老年人交谊舞,要放松心情,放下架子;要勤学勤练,持之以恒;要讲究舞姿、舞德、舞规,善于与舞伴为友,相互尊重。七、八年来,我基本上做到天天晚上到场活动。
跳交谊舞是一项文明健身活动。对心脏肌、胸肌、腰肌、手、臂、腿、脚趾、脑、耳、眼等部位的神经系统有很好调节作用。跳舞时,全身肌肉关节要放松,身段舞步才能轻盈。有张有弛,有节奏韵律,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跳舞使人精神集中,在舞伴互动配合下,依照舞曲节奏翩翩起舞,沉醉于优雅、灵动、欢乐的意境之中,消除心中一切烦恼。
我自参加跳舞后,心脏、关节等器官部位得到很好锻练。心律不齐、早搏症状消除。出现一口气登四层楼房不喘的好现象。几年前,去东罗岩登山,缓登石陪,中途不必休息,可直登山顶。御寒体能增強,不容易患感冒,兔疫力提高了。五脏六腑运行基本健康,精神奕然。虽81岁高龄,依然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行动敏捷,思路清晰。自我感觉“年轻”了许多。
我能尽情跳舞,与老伴的信任、关爱和支持分不开的。十分感激她给我这种大爱。老伴对邻居和过去的同事说,老赵跳舞后有这样身体,我很高兴。
在台资企业服务
党和政府鼓励离退休干部要发挥余热,可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1990年至1997年,我在台资企业金兰纺织品有限公司、和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和三兴集团有限公司服务,先后工作了8年。从事行政事务、统汁、治安、协调与周边群众关系、房地产开发基建、保税库管理、办理有关项目的申报手续等工作,为台资企业与政府沟通出点力,为台资企业札根漳浦发展做点事。在当时,漳浦开放意识还比较淡薄,社会对外资企业仍存有歧见。敢到三资企业服务的退休干部沒几个人,周安才和我是个先行者。有人当面指责我是国民党的走狗,有的说我是背叛共产党。我顶着社会舆论压力,在家庭的全力支持下,经县外经委推荐,才到三资企业去服务。
在台资企业服务的八年中,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学到了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懂得一些建筑行业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公关工作要领,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处世能力。
参与撰写论文
2008年9月以来,我应聘在福建省老年学学会漳浦研究小组为研究员,开姡参与福建省老年学学会撰写老年学论文。当年,选择《老年人与发展》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历时3个月,写一篇题为要统筹兼顾老有所为”论文,幸运地被采用,刊登在省老年学学会刊物——《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第十二期,后又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收编于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年,受县政协主席、省老年学学会漳浦研究小组组长杨国华推荐,参与中国老年学学会征稿活动,本次征稿主题是《创造与共享——首届全国老年文化高峰论坛》。我撰写题为“农村老年文化现状初探”和“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开启新思路推动农村老年文化大发展”的两篇论文,都获优秀论文奖;另一篇题为“略论农村老年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论文,虽沒有获奖,也被漳州市老年学学会采用,刊登在该学会刊物——《老年学研究论文集》第十四期。
我从中尝到撰写论文的乐趣,认识到老有所为有广阔空间。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学写论文。听人讲,论文要有论点论据,却不懂得怎样写。处女作《老有所为的现状与问题初析》初稿,送给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县老年学研究小组秘书长)杨历群审阅,请他指导。他阅读后告诉我,论文有论文的格式,不能写成像工作总结那样,要我去找有关老年学研究的文集,学习怎样写论文。
于是,我阅览了老年学研究的论文集,从中得到启示。憑着一股热情和闯劲,选准课题,并开展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着手撰写,几易其稿后,一篇题为《要重视老有所为》论文“出笼”。之后,我把该文稿向在福州、厦门的朋友马非、陈石怀、徐杰等人请教,征求他们的看法,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时任福州市体育管理局局长徐杰,还从互联网上查找到很多有关的资料,及时邮寄给我。
为了得到资料,下决心学上网,向身边懂操作的同志请教,也向最小的孙子赵昱(小学生)学习。如今,上网查资料、电脑打字等都得心应手了。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料。现代科技给人们架起实现梦想的桥樑。
第一篇论文被录用后,给我极大鼓舞,在组长杨国华的鼓励下,我陆读写出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有关老年人问题的论文,分别在全国获奖,或被省、市老年学会录用。
参与编写县志
2008年3月至6月,应县西湖公园管理处邀请,撰写西湖公园建设史,并以《千年梦圆歌盛世》——西湖公园建设纪实文章,刋登干《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七期。2009年2月至7月,受县中小企业发展局与经贸局委托,先后撰写了这两个部门的志书。2009年8月15日,应邀参加县方志委编纂第二轮县志工作。负责工业、商贸两卷,同时参与其他卷篇修改补充工作。
隔山如隔山。编写志书、年鉴是一门学科,叫史志学。跟写工作总结和文学作品不一样,同样是记人记事,也跟写新闻稿不同,也区别于写史。
地方志书是一种资料性文献,以存史、资政、教化为功能,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编纂志书是集体行为。要全局观念,一盘棋思想。要集思广益,发挥好编部集体智慧。
我们每半个月有一次编辑工作例会。参与编写的人员,共同商讨,研究破解编纂工作所遇到问题。在编写纲目布局,章、节、目设置,是否符合志书要求,是否有时代特征,是否有本县特色,是否能全面反映本区域各方面、各行各业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反复讨论、研究和修改,不少于十次,还送纲目稿给省方志委及兄弟县方志专家,请他们修正。这是编纂地方志成败的首要关键。我在编写工业、商贸卷时,在征得各副主编认同后,打破以部门谋篇布局写法,而以此两大类的要素,重新设章立目,以符合志书要求,消除了部门志痕迹。
挖掘充实历史资料,是最棘手的难事。我通过查档案,访问当事人、业务员,从《統计年鉴》挖数据,从第一轮县志找承接,千方百计地得到了所需的资料,给予补充,以求史料完整性。抡救资料要有一股牛劲,一种责任感,一个敬业精神。在抡救有关进口贸易、铁通网通电信企业的资料时,向外经、海关、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和部门多次联系均无结果,几度想放弃,受敬业精神的支撑,几经曲折,几轮反复,几多辛苦,终于获得所需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两年来实践,初步入了编纂志书的门,掌握了一些志书编写方法。
总之,退休21年来,我继续在为社会发挥余热,做了一些既益于社会,又益于自身心身健康的事。我的退休生活,既忙碌又充实。深深地感受“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真缔、艰辛和乐趣。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抗灾救灾、历史回顾、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农业与花卉、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10个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