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历史 辉煌一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68
颗粒名称: 漳浦历史 辉煌一页
分类号: D23
页数: 6
页码: 15-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漳浦县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活动。
关键词: 漳浦县 共产党组织 革命运动

内容

福建省漳浦县早在1926年就有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11月,共产党人李联星等(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员)随北伐军进漳,根据广东区委指示,负责汀、漳道(即今龙岩市、漳州市)工农运动,在漳浦县城建立“闽南大校分校”党的组织,在武箭亭(今县实验幼儿园)举办闽南第一所农民运动讲习所,宣讲党的主张政策,培养闽南各县农运骨干,发展工会、农会、妇女会、青年团等组织,曾率领数千名农会会员,高举200多面农协会旗帜赴漳州城,向国民革命军师部请愿豁免盐榷税,促使师长张贞当面允诺转报省政府妥善处理。其时,潭浦成为福建农运中心,漳浦农会组织在福建农会组织中最完善。大革命失败后,李联星等人转入农村,以教员身份与王占春、蔡永发等先后在丹井、马坪以办农民夜校“醒民学校”和以马坪育才小学任教为掩护,整顿农会,发展党组织,建立了丹井、马坪、大坑、官浔等一批农村党支部。党的“八?七”会议后,1927年12月4日,中共福建省临委在漳州成立,李联星同志被选为临时省委执委,分管农运工作。根据省委决定,于1928年1月10日,他与陈元宰等同志领导马坪地区一千多个农会会员武装到佛昙国民党11军烟苗捐征所抗捐,竟遭血腥镇压。为此,省委印发的《反抗烟苗捐告民众书》与漳浦党组织印发的《漳浦县委告漳浦民众书》、《漳浦农民告福建民众书》,在全省广为撒发。全县农民组织起数支工农武装革命军,实行武装反抗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漳浦马坪“1928.1.10”农民武装抗捐拉开了福建省农民武装抗争的帷幕。与此同时,在省委派人指导下,在马坪育才小学成立中共漳浦临时县委,又发展了一批党员,新增张坑蓝、高边、山南、象牙庄四个正式支部,佛昙、赤水二个临时支部,还有赤湖、湖西、县城的党员尚未建立党组织,党员总数约180多人,并召开全县党代会,正式成立中共漳浦县委。同年了月间,省委在海澄白水营地方召开紧急会议,漳浦县委代理书记赵亦松(中央巡视员)和两位农民党员参加,会议改组省委,增选漳浦马坪农民陈耳等为常委,赵亦松作为省委代表到中央汇报二次会议情况。由于国民党张贞部组织“清匪委员会”到处残杀共产党人,并用反革命两面伎俩,实行分化、瓦解,使漳浦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930年冬,陶铸同志到漳州重组中共闽南特委,任书记,组织闽南红军地方武装队伍。1931年8月9日,陶铸同志在漳浦小山城附近村庄宣告“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成立,队长王占春、政委李金发、参谋长冯翼飞。年底,曾任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邓子恢同志接替陶铸工作,带领红一支队在漳浦(小山城)发动农民武装反抗“飞机捐”,点然山城革命烽火,多次击溃张贞部和地方民团进犯,开辟闽南革命根据地,又到周围乡村发动农民响应小山城农民武装斗争,扩大革命斗争范围,闽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初具雏型。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同志(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主席)率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当日听取邓子恢、王海萍(省苏维埃政府执委、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占春(时任红一支队司令,曾任龙岩革命委员会委员)等人有关闽南革命斗争情况汇报后,指出:当前革命中心仍在农村,必须抓时机,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以龙溪圩(漳浦小龙溪圩)、小山城、龙岭为中心的农村等革命根据地,向南靖、平和、漳浦、云霄、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于4月22日,致电中央苏区局书记周恩来,并在全军连以上干部作报告。4月24日,红三军奉命开赴漳浦,军部设在城关红楼,七师驻西半县地区,九师驻东半县地区,几乎解放漳浦全境。红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青年参军,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在东路军总政委聂荣臻、红三军军长徐彦刚、政委葛耀山和邓子恢等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委的指导下,成立了漳浦第一个红色政权县革命委员会。同年5月上旬,在漳浦小山城成立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书记蔡协民(原红四军第三纵队党代表)、委员曾志、王占春、冯翼飞等。5月下旬,在漳浦县城(新厝顶村)由邓子恢宣告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成立(简称红三团)。党代表邓子恢、总指挥蔡协民、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中央红军东路军抽调40多名军事干部充实成为红三团连排骨干。至中央红军离开漳浦时,漳浦农村大部分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和革命委员会,形成了以小山城、龙岭、车本村为中心的纵横百余里,连接闽西苏区的革命根据地。闽南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基本形成。
  1934年初,根据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决议,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开展再次分田运动和选举运动,于3月8日成立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林路(龙岩人),漳浦人吴庭坚被选任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漳州中心县委更名为靖和浦中心县委。漳浦党组织隶属于中心县委领导。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结束以后,为粉碎国民党投降卖国和东方战线的进攻,中央决定在闽粤边区猛烈地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兵力,把同属于中央苏区的靖和浦中心县委、饶和埔县委和东江特委所领导的潮澄饶县委等中央苏区边区党组织合并,组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直属中央领导,统一领导中共闽粤边苏区武装力量,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5月1日成立闽粤边临委,机关设在漳浦车本村,同时,特委交通总站及看守所、军械处、军衣处、军医处、印刷所、仓库等机构也设在该村。同年8月,正式成立中共闽粤边特别委员会,书记是出席六届五中全会、全苏二次会议代表黄会聪同志,漳浦成为中央苏区闽粤边区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国民党军长期集中一个师以上兵力,实施军事、经济封锁、移民并村,反复围剿靖和浦苏区。靖和浦苏区与整个闽粤边苏区为减轻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35年春,特委得知中央红军长征消息,正确估计形势,以牵制敌军兵力,配合长征为任务,决定将部队分散,冲出敌人包围圈,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先后于漳浦的梁山、灶山(后洞)、平和的大芹山、云和诏的乌山等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粉碎国民党军“清剿”的斗争中,闽南各革命根据地进入了游击战争的全盛时期。为了适应漳浦、平和斗争形势的发展,1936年10月,特委决定撤销靖和浦中心县委,分别组建中共漳浦县委和中共平和县委,重新组建的漳浦县委,书记吴庭坚,委员张太西等,下辖浦南、浦西、浦东三个区委,加上原属靖和浦的二区区委所辖党组织,漳浦全县拥有73个党支部,500多个党员,党组织、党员数占全闽粤边五分之一强。
  1936年2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苏区清剿形势下,闽粤边苏区红军、游击队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抗日反蒋武装力量,仅闽南各地组织的抗日义勇军、红军队伍扩大到数千人。1937年6月,闽粤边党组织与红军为了民族大义,主动提出国共合作抗日主张,并于6月26日达成闽南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协议,7月13日,红军队伍开进县城文庙,7月16日,由于国民党背信弃义,借操练为名,将近千人红军强行缴械,酿成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部份红军指战员脱离魔掌,连夜奔上漳浦清泉岩,在漳浦县委、革命群众接应下,红三团重组,团长卢胜。毛泽东同志闻讯后,发出10次电文,要张云逸、博古、林伯渠、叶剑英、周恩来等同志向国民党当局抗议,并要国民党军政当局归还人和枪,漳浦事件在毛泽东同志关注下得到妥善解决。闽南红军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从1932年5月成立至1938年2月,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以漳浦为活动中心,前后七年。它为捍卫中央苏区、保卫靖和浦苏区,多次浴血奋战,浴火重生(在漳浦先后牺牲一位团政委、二位团长和600多位指战员);它为开辟梁山、灶山(后洞)、大芹山、乌山等革命根据地,屡立战功;它驰骋闽粤边区纵横500里区域,成为南方八省抗日15个支柱点之一的主力军:它转战大江南北,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人民军队的一支劲旅,为共和国诞生、献身国际主义作出重大牺牲和奉献。英雄部队,千古流芳。
  红军北上抗日后,漳浦党组织和广大老区人民前赴后继,红旗不倒,直至1946年6月,由闽南地委执委、钟骞支队副政委柯永麟,率小分队进驻漳浦(车本村),在漳浦革命群众大力支持下,恢复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党组织和革命武装。1947年6月,先后成立中共靖和浦县工委和靖和浦独立大队,并于1949年9月23日解放漳浦。
  “按照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的原则,合理布局,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加快湄洲湾、津州古雷港石化基地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石化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石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题记·摘自《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抗灾救灾、历史回顾、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农业与花卉、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10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联星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王占春
相关人物
蔡永发
相关人物
陈元宰
相关人物
赵亦松
相关人物
陈耳
相关人物
陶铸
相关人物
李金发
相关人物
冯翼飞
相关人物
邓子恢
相关人物
王海萍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徐彦刚
相关人物
葛耀山
相关人物
聂荣臻
相关人物
蔡协民
相关人物
曾志
相关人物
林路
相关人物
吴庭坚
相关人物
黄会聪
相关人物
张太西
相关人物
卢胜
相关人物
张云逸
相关人物
博古
相关人物
林伯渠
相关人物
叶剑英
相关人物
柯永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