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涵头刘氏历史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49
颗粒名称: 漳浦涵头刘氏历史人物
分类号: K810.2
页数: 7
页码: 125-1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中国福建省漳浦县刘氏族谱中记载的涵头刘、刘坂刘和水田刘三个支系的源流及历史背景。具体记载了涵头刘氏的始祖刘韶的出生地和任泉州别驾的经历,以及涵头刘氏后代中的杰出人物刘友仁、刘履丁等的生平事迹。另外也提到了漳浦刘氏的科举情况和家族分支情况,展现了刘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的繁荣与衰落。
关键词: 刘氏族谱 漳浦县 历史人物

内容

漳浦刘氏有三个宗支:杜浔镇北坂的涵头刘、霞美镇刘坂的刘坂刘、绥安镇溪南村的水田刘,这三支刘氏都源自本省莆田,现据杜浔北坂刘锦央、刘甘泉二位先生提供的《涵头刘氏族谱》所载,其祖源简述如下。
  一世刘韶,字虞东,河南固始人。唐天宝八年(749年),任泉州别驾,卒于任上。被后裔尊为本支刘氏居莆始祖。
  二世刘友,字仁辅,扶父柩回固始,路过莆田,遇战乱,因居住涵江沙坂。
  十八世刘琛,任杨(此处应有缺字)教授,迁居漳浦。此人疑即漳浦县城南郊水田社刘氏始祖。水田刘氏因族谱缺失,世系未详,但历代与涵头、刘坂都确认为宗亲。
  二十世刘钫,宋末元初,任福清县尉,又被聘为书院山长。生五子:浒、淮、潮、沅(一作“沆”)、岩祖。
  二十一世刘潮,任元朝译史,生二子:大桐、大槐。
  二十一世刘岩祖(刘坂族谱资料作“刘岩”),生二子:铁木、大喜(刘坂族谱资料作“大僖”)。
  二十二世刘大槐,又名回,字国贤,生一子:进男。元至大间,携子进男迁居漳浦。先居九都后山,后定居田寮,因地理环境似祖地涵江,改称为涵头,即今之杜浔北坂。大槐为涵头刘氏始祖。
  二十二世刘铁木,字金山,迁居漳浦棠山,即今之刘坂(亦称“留坂”),为刘坂刘氏始祖。
  这三支刘氏于明清两代人文昌盛,衍成大族,涵头刘、刘坂刘至今传衍好几个行政村,而水田刘于清代中期衰落,水田社荒废,仅存附近水田寨和属大南坂农场瓷窑作业区的小水田社几户人家。
  从科举情况来看,刘坂刘氏于明代出了刘霖、刘正中(名恺)两个叔侄进士,刘霖任御史时,正直无私,称为“殿中执法”,誉满朝野;水田刘氏明代出了举人、郁林知州刘文芳,均显赫一时。科举最为鼎盛的要数涵头刘氏,有进士4人,元、明、清科举仕宦22人。
  涵头最早出仕的是刘观(亦名观生),字于宾。明永乐间选贡,官宿州(治所在今安徽宿县南)知州,官阶奉训大夫,是涵头刘氏第一个步入大夫行列的官员,后裔称为“知州祖”。涵头明清科举仕宦,除刘璟外,其余全部是他的后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略述如下。
  一、三藩参政刘友仁
  刘友仁,字是成,号涵江,刘观玄孙。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为涵头刘氏首登进士者。历官礼部郎中,黄州、衡州、广州知府,湖广、浙江、河南左右参政。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忤上司,被罢官归家。他任职期间,监理淮安榷税,以简易为商人方便;督办湖广赋税,不畏藩豪,无所回避,深得部里赞扬;黄州府政事苛烦,他勤于治理,敏决无滞,政事之暇,与儒学庠生论经书,育成不少人才;衡州虽富饶,然偷窃之风盛行,他立即针对时弊,设订约束,公布条教,偷者绝迹,时风为之一变。广州土广民众,又是省会,人性各殊,难于齐调,且府属官员在朝最有威望,乡里多附丽之者,处理政事强则易折,而弱则被欺,他谨慎调任,政事清宁。历湖广、浙江、河南参政,政绩显著,正待提升藩臬总辖,但“寡聘遗、简迎将,虽其廉谨,而终不足以胜憎怒者之势也。”因而忤上司而罢官。
  他卒后,副都御史、宁夏巡抚、莆田宗亲刘勋为撰行状;都御史、湖广巡抚、莆田林大辂为撰墓志铭;同僚、晋江王慎中为撰《河南参政刘公涵江墓表文》(见附文一)。
  他登进士后,迁居县城,在麦仔市街东段建府第,称“下刘”。他的二弟刘友德,字是明,号虚所,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官浙江太平知县,以廉正著称。他长子刘样鹳,字应昌,号淮云,增广生,授州同(《漳浦县志·选举》未载);次子刘祥鹏,字应程,号思江,庠生,其次女婿陈一洙,字国璜,号景山,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四川按察使。刘友仁的曾孙刘履丁,书画家。
  刘履丁,字庚之,号渔仲,刘友仁曾孙。崇祯十一年(1638年)荐辟,官至郁林知州。他精通书画篆刻,尤以篆章为著名。《漳浦县志·杂志》载:“浦先辈以诗文名家者,指不胜屈。他若吴升符(吴寀)、陈平人(士奇)之四六文(骈文),张端卿(士楷)、陈子笃(祖虞)之诗歌,张印梁(国经)之八分字,林吕郎(林宾,新路通政使林梓侄)之章草,刘渔仲(履丁)之篆章,李同甫(居清,西街御史李瑞和侄)楷书,赵彦衡之杂技(造指南针、自鸣钟、望远镜等工艺),皆自名家。”足见他的名气很高。
  刘履丁与黄道周的交情深笃,《漳州府志·纪遗上》载:“刘履丁为石斋畏友,书画精绝,论者谓其可”。《黄漳浦集》载入与刘履丁有关的诗文多篇。其中有《寄刘渔仲兼呈麟威、雨玉诸贤》二首(诗题“雨玉”即漳浦“丹山二先生”之一的张若化),其一:“蓬蔂何可久,诸子且分帷。未雪各先别,及寒谁得知。叶彫园外尽,经覆瓮头垂。墙屋能无害,劳劳风雨思。”其二:“海色青无际,人言万里殊。共拚为野鹤,空问一啼乌。世事栖弧矢,文心委钓屠。数年黔突处,应得几时孤。”从诗中可知他们的交谊极深。
  刘履丁的儿子刘仔,号肩庵。清初,官参政道,钦差正使,出使荷兰,加太常寺卿。刘仔的儿子刘元勋,例授松江府通判,寓居浙江金华。(刘仔、刘元勋事迹《漳浦县志·选举》未载)
  二、“漳浦三刘”
  明万历间,漳浦杜浔涵头刘氏三兄弟同科中式举人,他们是刘庭芥、刘庭兰、刘庭蕙,且庭兰勇夺第一名,称解元,名扬闽省,被誉为“漳浦三刘”。
  (一)刘庭芥,字介徵,号肖华,刘友仁侄孙。祖父刘居易,字是安,号省斋,县学庠生,庭芥幼时与弟庭兰随祖父在山中读书。万历四年(1576年),与弟庭兰、堂弟庭蕙三人同科中式举人,时誉为“漳浦三刘”。万历五年丁丑科,联登进士,殿试第二甲第4名,即总第7名,在供皇帝点选鼎甲三及第的前10名进士之列,是明朝仅次于探花林士章的最好名次,极为难能可贵。历官南京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廉州、绍兴知府。
  万历八年(1580年),父亲刘样鸾逝世,归家服丧。十一年(1583年),本县云霄镇(今属云霄县)人林偕春归休后起用为浙江副使,他写信作贺,林偕春写《复刘肖华书》致谢,载《云山居士集》(见附文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漳浦县儒学大门重建竣工,知县杨材请时归休在家的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撰《漳浦县重建儒学大门记》,并请刘庭芥书写碑记,刻于石碑,现石碑尚存于漳浦一中柳园。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霄镇城于十年前设置督捕馆,以府的通判充任督捕工作。知县王猷认为督捕馆不宜设置,应撤消而改驻参将为宜,并向上司提出建议,此议甚合民意,刘庭芥为撰《议云霄镇事纪》,赞扬知县王猷的这一善举,文载《漳浦县志·艺文志》。
  (二)刘庭兰,字国徵,号纫华,庭芥次弟。自幼聪明颖慧,随祖父读书山中,深得其疼爱。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该科也称“刘庭兰榜”,一鸣惊人。兄庭芥、堂兄弟庭蕙同科中式。
  万历五年(1577年),兄庭芥与刘坂的刘霖登进士。庭兰与庭蕙再接再励,毫不松懈,万历八年(1580年,俱登进士,庭兰会试获第14名,称会魁,更为意气风发。其时,直隶解元、南乐县人魏允中,南直隶解元、无锡人顾宪成也在这科会试被录取,均名居前列,与刘庭兰鼎足而立,时人称“三解元”,三人并负俊才,踌躇满志。魏允中与兄允贞、弟允孚时称“南乐三魏”,与“漳浦三刘”,并称于世。《明史》也为庭兰立传。刘庭兰的岳父林士宏也于本科登进士,翁婿同科进士,传为佳话。
  观政期间,忽报父亲逝世,急归家葬父,丧事未了,庭兰也抑郁而卒,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世人皆为之叹惜。他的著作有载于《漳浦县志·艺文志》的《游云洞》诗一首:“谁人乞得此山灵,洞口云封不辨铭。群峭削成天畔路,半空劈出水中亭。烟霏树杪闲猿啸,日落溪边舞鹤停。幽兴平生那得尽?玉峰高处扪河星。”描绘漳州府城东郊云洞岩的优美景致。庭兰长子履惇,号步纫,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未仕而卒;次子履恺,庠生,为探花林士章的孙女婿,进士林汝诏的长女婿,移居县城军仔顶。
  (三)刘庭蕙,字惠徵,号云嵩,庭芥堂弟。万历四年(1576年),与堂兄弟庭芥、庭兰同科中式举人。万历八年(1580年),与庭兰同科进士。官至广西参政、云南提督学政。时广西、云南一带沙人、侬人不归顺,有人主张征剿,他力排众议,带随从直入其地,谕以大义,使沙人、侬人悦服而归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庭蕙出生刚5个月,父亲刘养大(号东涯)逝世,母亲陈氏,劳苦抚育其成人,庭蕙未登科第,母陈氏也逝世。所以,深感母亲养育之恩无以报答,在他登进士后,向万历皇帝上《陈情表》,有“人间哺儿以乳,臣母哺儿以血。臣登科第,母不及见;臣操升斗,母不及养”等语,乞求褒彰。皇帝准奏,立“华衮褒贞”坊以旌表。坊表立在县城南郊京仔社边官道上。刘庭蕙亲自撰题对联二副,刻于坊柱,其一:“归刘甫六霜,矢志霜天独鹤;抚孤才五月,伤心月夜啼乌。”其二:“伏阙叙艰贞,荷天明之一瞩;表闾颁特宠,垂冰操于万年。”末署“不肖子庭蕙泣书”。后来,陈氏被树立为漳浦县“忠孝廉节”四贤人中“节”的楷模。
  刘庭蕙著有《一亩宫存稿》。现存镌刻于沙西海月岩的《功德泉》诗一首:“何年圆觉隐西天,布地先开玉井泉。错落瑶华诸念净,空明石乳一方禅。雨花飘向经堂寂,法水纷披讲钵传。认取元劳因彼岸,恒河沙数只涓涓。”还有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漳浦知县王猷画定应城寺租饷撰写《王侯画定法济应城寺租饷德政碑记》,碑刻由本县上蔡人进士蔡杲篆额,高山人进士黄季成书丹。石碑尚残存于沙西镇高山村。
  他登科后即迁居县城,在西街中段建府第,坐东向西,后改为祠堂,大门门匾“学宪家庙”。他生7个儿子,长子履丰、孙于遵俱为中书舍人(《漳浦县志·选举》未载)。
  (四)“漳浦四刘”与刘庭萱。刘庭芥有兄弟5人:庭芥、庭兰、庭萱、庭芶、庭荆,有人把“漳浦三刘”加入刘庭萱,称为“漳浦四刘”。刘庭萱,字思徵,号梁华,庭芥三弟。万历二十八年岁贡,授广东新会训导(族谱又载为周府教授、连州知州)。《漳浦县志·杂志·丛谈》又载:“万历丙子,刘庭兰及兄庭芥,弟庭萱,从弟庭蕙,俱以廪生应乡试。庭兰名登第一,庭芥第十六,庭蕙第二十八,庭萱亦在荐列。时汀州诸士无与荐者,其郡司李与闱事,羞之,请于主司。主司曰:‘额已定矣,当若之何?’对曰:‘漳浦刘氏兄弟,元魁济美,请退其一以让汀士,可乎?’主司从之,既而,搜取遗卷,复得浦人。司李再请,主司坚持不可。及众房齐请,无奈,拔出上杭张恩,退列庭萱副榜第一名。庭萱闻之,叹曰:‘命也’!自是,无意科名。厥后以岁荐授新会训导,浦人传为美谈。”“丛谈”就是传说,有人将这一则传说当作实事,所以才有“四刘”同科中举之说。这则传说《涵头刘氏族谱》不载,族谱完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距万历四年(1576年)仅9年,若真有此事,族谱一定会有所注明;假若真是列为副榜第一名,已是副贡,即可任训导之职,不必再等待岁贡;据万历二十六年镌刻的《漳浦县重建儒学大门碑记》所载,立石者中刘庭萱排在“庠生”第一人,足见他的年龄最大,资格最老,故在2年后的万历二十八年轮到他为岁贡生;又应贡年龄至少要40岁,假若他40岁为岁贡,那么万历四年刚16岁,这时若能中式举人,十分难得,县志所载漳浦县最年轻的举人沈朝宾17岁,吴宗熹、吴寀 18岁,考官决不会把最年轻的16岁举人轻易退掉的,应当是共赞为“奇才”而加以爱护。所以,“漳浦四刘”之说只是一种附会。
  三、重撰《东馆庙记》的刘璟
  涵头刘氏除上述英才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重新撰写《东馆庙记》的刘璟。
  刘璟,字岗璧,号白沙,知州刘观侄孙,是唯一不属知州房派的出仕者。弘治十三年(1500年)岁贡(《漳浦县志·选举》作刘景,误),授山东茬平(今在平县)训导(族谱作“成化岁贡,茬县教谕”)。成化二十年(1484年),刘璟尚为县学庠生,时邻近的浮山东馆庙重修,原有由宋代高东溪(邻村宅兜人)撰写的《东馆庙记》刻于木牌上,年久木质腐朽,乡父老请他录写碑文,并缀辑此次修庙的因由始末而成篇,亦名《东馆庙记》,刻成石碑,立于庙中。碑文中高东溪原碑记内容与现存《东溪集》中的《东馆庙记》基本相同。石碑现存于东馆庙,为珍贵文物。
  刘璟的孙刘友诚,字世孚,号双江。县学庠生,纂修族谱。涵头刘氏原来有族谱,年久散佚。万历十年(1582年),应侄孙、进士刘庭芥之请,纂修《涵头刘氏宗谱》,万历十三年(1585年)完成,自撰《宗谱源流序》,并将刘庭芥的修谱恳请书称《修谱引》,冠于卷首。族谱至今遗存,谱中保存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本文讲述了引水工程建设、赴朝作战60周年纪念、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历史回顾、三峡移民工作、农村与农业、畲乡今昔、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文史工作回顾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刘韶
相关人物
刘友
相关人物
刘琛
相关人物
刘钫
相关人物
刘潮
相关人物
刘岩祖
相关人物
刘大槐
相关人物
刘铁木
相关人物
刘友仁
相关人物
刘友德
相关人物
刘样鹳
相关人物
刘祥鹏
相关人物
陈一洙
相关人物
刘履丁
相关人物
刘仔
相关人物
刘庭芥
相关人物
刘庭兰
相关人物
刘履惇
相关人物
刘庭蕙
相关人物
刘庭萱
相关人物
刘璟
相关人物
刘友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