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畲乡 百年巨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42
颗粒名称: 赤岭畲乡 百年巨变
分类号: K925.57
页数: 6
页码: 100-105
摘要: 本文讲述了赤岭畲族乡位于福建漳浦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畲族文化。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赤岭畲族乡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水利、照明、政治地位、住房条件和生产模式。特别是在政治待遇上得到较大的改善,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乡村的特色农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呈现出争先竞优的良好发展态势。
关键词: 赤岭 畲族乡 畲族文化

内容

赤岭畲族乡位于漳浦县东北部山区,是福建省19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3589户135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400人,占总人口的92%,是全国畲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乡,又是革命老区乡。东与马坪镇、南山华侨茶果场毗邻,北与官浔镇、龙海市白水镇交界,西与长桥镇接壤,南与湖西畲族乡相连。面积101.04平方公里,辖赤岭、石椅、山平、杨美、油坑、前园、土塔、大行、石坑9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全乡耕地面积786.67公顷,其中水田520公顷,农地266.67公顷。山地面积6922.67公顷,据1997年林业普查,有林地6337.53公顷(其中经济林4972.87公顷,生态公益林573.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3‰ 。
  赤岭畲族的由来
  赤岭畲族乡,古称苌谿、长卿,俗称张坑,是全国蓝姓畲族的重要发祥地。据族谱记载,漳浦蓝姓畲民属炎帝世系,祖籍河南,至130世孙蓝琛,字邦献,元朝末期任江西抚州临川县令,生三子,长子蓝兆,字元晦,号廷瑞,于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居到漳浦县镇海卫霞美乡(今前亭镇庄厝村,现还保存一口水井,名叫“蓝厝井”),后又迁居龙海市隆教乡。廷瑞生三子:长子蓝庆福,迁徙苌谿,即今赤岭畲族乡;次子蓝庆禄;留居隆教乡;三子蓝庆寿,迁徙广东大埔县湖寮镇。迁居赤岭的庆福后裔逐渐衍成大族,至明嘉靖年间,在石椅社建蓝氏祖祠“种玉堂”,是为漳浦蓝姓的总祖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人口增长,赤岭这块有限和贫瘠的土地越来越不能满足畲民生存的需求。从庆福的第五代孙开始,族人就不断向外迁徙。据近几年外地蓝氏宗亲来浦寻根谒祖,以及赤岭乡老年协会与各地蓝氏宗亲联谊走访、族谱对接的情况统计,自廷瑞肇基漳浦县赤岭乡之后,从赤岭石椅“种玉堂”迁徙到外地的蓝氏宗亲,分布在全国12个省(区、市)40多个县市,人口达40多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50%以上。大部分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广西、台湾,也有远渡大洋,播迁东南亚的印尼、新加坡诸国。其中在台湾省就有近6万人,他们的先辈多是清代康、乾间从军平台,后留居台湾的将士的后裔。清代,在收复台湾以及平定朱一贵、林爽文动乱中,赤岭籍蓝姓将领蓝理、蓝廷珍、蓝元枚和谋士蓝鼎元均立下丰功伟绩,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被称为“蓝氏三杰”。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漳浦赤岭的蓝姓族人有功于国家,因此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蓝姓成为名门望族。为了褒扬蓝理将军的功绩,康熙帝还特赐御书“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并在漳州岳口街建立坊表,坊表至今尚存,1996年列为第四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皇帝御书的牌匾今仍悬挂在石椅祖祠“种玉堂”中,激励后辈子孙树立勤奋拓取、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勇壮简易、所向无前”既是蓝姓畲族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百年来的巨变
  赤岭畲乡地处偏僻,生产条件差,生活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解放后,人民翻身作主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畲乡社会面貌有较大的变化,但与沿海平原发达地区相比,无论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道路、电信等各方面差距很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关心和支持下,赤岭畲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旧社会赤岭这个偏僻的山区,没有一寸公路,羊肠小道难行走。解放初期,畲民还是沿用旧时以步行肩挑的方式,参与社会交易,很大程度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想致富,先修路”,改变交通面貌是全乡人民的迫切要求。1958年至1960年间,赤岭人民依靠集体力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拓通了东南至佛昙镇、西北至官浔镇,全长33公里的山间等级公路。以后,政府几经建设、拓宽、延长,今成为县道长佛线(编号X522),首尾分别与国道324线和省道漳东线(编号S201)相衔接,全长36.26公里,并于2006~2008年,由省、市、县配套集资建成等级水泥路。1985年,经全乡人民集资和政府补助(其中政府补助85万元),开通至湖西畲族乡全长9.6公里的公路,打通“南大门”,并于2005年全线铺设水泥路面,可以直通沈海高速公路湖西赵家堡互通口。2008年,县道白赤线(编号X519)全线铺设水泥路。“白赤线”起于龙海白水,止于本县赤湖镇,与省道漳东线交汇,全长28.31公里,途经赤岭11.5公里。同时,全乡9个行政村采用群众集资、政府补助的方法,掀起了大修水泥路的高潮,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至今全乡水泥路总长达75. 3公里,为畲乡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面貌大改观。解放前赤岭乡境内没有一所学校,想要读书就得跋山涉水到二十多里外的和坑私立小学或佛昙纯美中学就读。由于道路崎岖,荆棘丛生,野兽出没,读书人甚少。人群中绝大多数是文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办起了学校。到60年代初,全乡办起了一间完全小学(赤岭完小)和两所初级小学(杨美小学和石椅小学)。至70年代末,赤岭9个行政村,村村有小学。全乡拥有一所初级中学。80年代中后期,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下,采取民办公助、群众集资、政府支持等办学形式,各村小学扩建校舍,兴建教学楼,出现“最好的楼房就是校舍”的现象。各村还根据实际能力,相应增加教师的补贴,使边远山村留得住教学人才。赤岭乡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7年经省、市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符合教育两基的标准。其最突出的亮点是赤岭民族中学,创办于1972年,原来只有3间教室1间办公室,校舍十分简陋;发展到今天有10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校园面积40亩,有宽敞的教学楼、整齐的教室、学生宿舍楼以及食堂、语音室、电教室。今天的赤岭民族中学,是一所环境优美、设备齐全的初级中学,其教学质量居于漳浦同类学校的前列。在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国家每年600元的生活补贴,中考、高考享受国家适当的分数照顾,使畲族学子更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畲族人才。已有通过高等教育的又考上研究生、博士生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三、医疗设施大变化。偏僻的畲乡缺医少药,以前人们生病大都靠青草药治疗,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要到二十里外的地方就诊。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解决畲乡人民看病难问题,于1958年,创建赤岭卫生院。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畲乡医疗事业更加重视,如今已扩展到占地20亩,集医疗、预防、妇幼保健于一体的综合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等科室,医疗设备有彩超、心电图、X光机等先进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待遇,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畲乡百姓的身体健康。
  四、水利设施大变样。偏僻的赤岭乡,农田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垅田。几千年以来都是靠天吃饭,一遇早情,很难找到水源。解放后,党和政府掀起大修水利的高潮。各个行政村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修水利的高潮。目前全乡九个行政村拥有蔡坑、下建安、塔坑、松仔岭、顶坑径、降坑、下芬7个小二型水库,80多个小山塘水库,实现了早涝保收,使畲乡的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五、煤油灯变大电,照明大变样。20世纪70年代初,赤岭人民的日常照明仍是煤油小灯。1977年至1978年间,赤岭人民公社发动全乡人民义务投劳投工,修建了一座50千瓦的水电站。公社和所在地部分村落的照明才用上了电灯。1986年至1988年,全乡经多方集资100万,共架设高压线路45公里,低压线路65公里,实现了全乡村村通高压电。2001年又进行农网改造,2008年再次进行线路改造升级。现基本满足全乡人民生活和工业用电。有了电,畲乡人民生活真是大变样。
  六、交通工具大变样。几千年来,赤岭的交通运输都是靠肩挑步行,俗称“扁担量路”。解放后,道路修通,交通工具从用肩挑到手推车、自行车、拖拉机,发展到今天,每家每户都用上摩托车,而且汽车、小轿车大量的进入了农户。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乡汽车、小轿车近400辆。
  七、畲民的政治地位大提高。由于畲族是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偏僻的山区,而且政治上的待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1983年12月1日,赤岭、湖西等21个单位拥有16148人的漳浦蓝氏居民,联合向漳浦县人民政府申请恢复畲族身份。1984年5月10日,由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由专家、教授、民族工作者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深入赤岭、湖西等地调查,经反复查证表明,赤岭、湖西蓝氏与全国各地畲族经济、生活特点完全相同,汉化较深,畲族特点虽大部分消失,但仍保留若干有别于汉族的风俗习惯,如崇拜图腾“盘匏”为自己的祖先,男女结婚穿素服等,有别于汉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5个“共同”,被确认为畲族。
  1984年7月17日,漳浦县人民政府以浦政【1984】第208号文件发出通知,同意恢复赤岭、湖西等地蓝姓人民畲族身份。同年9月28日,漳浦县人民政府又通知正式批准成立赤岭畲族乡人民政府。从此,赤岭人民享受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政府不断加大对畲族人民基础设施等事业投资力度,畲族人民的政治待遇也得到较大的改善。首先是畲族乡的乡长必须由蓝姓畲族人担任,乡政府班子领导成员配备一定比例的蓝姓畲族干部,进行参政议政。在县政府的五套班子成员中也配备了蓝姓畲族干部进入领导班子。畲族乡的计划生育享受可生二胎的政策。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都享受了一定的照顾。由于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且在培养人才上给予了照顾,所以现在畲乡人民的政治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全乡拥有大学生270人,科级以上干部16人,处级以上干部3人,军队中连长以上的干部6人;博士生1人,专家、教授10人。
  八、畲族人民住房条件大变样。以前赤岭人民所住的房屋大多是土坯屋,低矮、黑暗又潮湿,通风透气很差。现在居住几乎都是宽敞明亮的房屋,并逐步转向小洋楼式的住房。全乡拥有新建标准房450座90000平方米。
  九、生产模式大变样。以前畲民都是过着小而全的、自种自给的生产模式。现在全乡的农业经济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如山平村发展晚熟荔枝6000亩;杨美村成立畜牧发展合作社,专业饲养黄牛、黑山羊、鸡、鸭;油坑村搞集散型生猪养殖,年生猪出栏数达1万头以上,成为我县生猪养殖专业村;前园村发展蔬菜种植1500亩;大行村发展绿竹、麻竹、“畲村蜜柚”3000亩;石坑村发展花卉300亩、,淡水养殖600亩、超级杨梅1500亩。全乡呈现一派百业俱兴、争先竞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9年全乡社会总产值94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68元。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本文讲述了引水工程建设、赴朝作战60周年纪念、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历史回顾、三峡移民工作、农村与农业、畲乡今昔、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文史工作回顾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宏令
责任者
蓝兆
相关人物
蓝庆福
相关人物
蓝庆禄
相关人物
蓝庆寿
相关人物
朱一贵
相关人物
林爽文
相关人物
蓝廷珍
相关人物
蓝元枚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杨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马坪镇
相关地名
南山区
相关地名
官浔镇
相关地名
龙海市
相关地名
白水镇
相关地名
长桥镇
相关地名
石坑镇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前亭镇
相关地名
庄厝村
相关地名
龙海市
相关地名
隆教乡
相关地名
湖寮镇
相关地名
赤岭乡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瓜畲乡
相关地名
佛昙镇
相关地名
湖西乡
相关地名
赤湖镇
相关地名
杨美村
相关地名
油坑村
相关地名
前园村
相关地名
大行村
相关地名
畲村
相关地名
石坑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