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造福”到农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39
颗粒名称: 喜迎“造福”到农家
其他题名: 漳浦县“造福工程”实施概况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5
页码: 88-92
摘要: 本文讲述了“造福工程”是政府为消除农村贫困民居而实施的重要举措,主要扶持居住在高山、偏远、分散的偏僻山村的贫困农民,以及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该工程要求实行整户、整村(或部分)规模化整体搬迁安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建设新村(居)。资金补助标准为人均1000元至2500元,政策优惠包括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免征耕地占用费、核免征地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
关键词: 漳浦县 “造福工程” 概况

内容

“造福工程”是政府投入补贴资金,为消除农村贫困民居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由各级扶贫机构(扶贫办隶属同级农办)牵头组织实施。其做法是实行整户、整村(或部份)规模化整体搬迁安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建设新村(居)。主要扶持对象有:一是居住在高山、偏远、分散的偏僻山村,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部份农民。二是居住在“五边”(山边、沟边、岩边、溪边、水库边)有地质灾害隐患的群众。三是解决沿海、沿江(河)“连家船”居民(又称疍民或船底人)上岸定居。福建省从1994年起率先在全国实行“造福工程”扶贫项目。我县自1999年起至2010年的12年间,每年都争取到项目立项,不断扩大“造福工程”规模。
  “造福工程”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把搬迁与推进开发式扶贫相结合,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群众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努力实施整村搬迁,把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做好避险搬迁,集中安置,优化空间布局。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努力提高搬迁项目的建设水平,着力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
  “造福工程”由农办(扶贫办)、民政、财政、国土、建设、公安、计生、林业等部门共同协调实施,主要有资金补助与政策优惠扶持两部份。
  资金补助:1995年至2006年人均补助1000元;2007年补助标准为人均1500元;2008至2010年人均补助标准2500元,今后将视财力状况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对计生户,增发1个人头的补助金,少数民族户、革命老区户,民政救助对象,灾后倒房户等群众的搬迁,有关部门再给予相应补助。此外,把新居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造福工程”安置点的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五通”建设,政府还适当给予安排专项补助。
  优惠政策有:(1)“造福工程”项目搬迁点急需用地,由国土部门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免征耕地占用费,核免征地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等费用。(2)林业部门为搬迁户及时办理林地审批手续,并优先安排搬迁建设自用的木材指标。(3)建设部门要做好新村规划,优化农村住宅设计,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帮助测量放样。
  笔者曾多年参与我县的“造福工程”实施协调工作,现对部分搬迁项目点作简略概述:
  官浔镇春建村竹围自然村。该村处于低洼地带,“三点雨就成灾”,每逢汛期,民房受淹,农民居住条件困难,1999年列入市“造福工程”项目,有14户67人选择就近坡地上建新居,解除受涝之苦。每人补贴1000元,共6.7万元。成为我县第一个“造福工程”项目点。次年市脱贫办又拨2.4万补助基础设施建设。
  石榴镇车本村。是我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海拔780米),同时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人民政府一贯重视支持车本村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车本村就已经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新世纪以来,该村新村建设正在起步,2000年建成8幢标准化楼房,农办(扶贫办)拨给“造福工程”65人指标,补助资金6.5万元。
  赤岭畲族乡杨美村。该村地处山区盆地,土地肥沃。1971年建设杨美水库,库区内低洼的11个自然村迁移外地。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使没有外迁原分散在库区周边的8个自然村,零碎地分割隔离,交通、通电、通讯等都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些自然村向中心村古美山集聚迁移,市农办自2000年至2010年,先后8次安排105户、555人纳入“造福工程”搬迁项目,补助资金94.275万元。附加基础设施配套补助10万元,共104.275万元。现在,杨美村民居条件大大改善,经济迅速发展。
  南浦乡南浦村的内坑自然村。该村65户、253人,地处大喜山下,1999年,村后山体发现裂缝,随即有滑坡可能,被列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点。2000年经市农办批准为“造福工程”搬迁点,拟整村搬迁。南浦乡党委、政府认真负责,把“造福工程”搬迁与新村建设,老区建设,灾情补助结合起来,取得民政、财政、老区、国土、建设、新村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2001年由县计委立项。在内坑溪南侧乡道旁山坡集中安置建新村。内坑新村的建成,既达到避险整体搬迁,又实现居住条件的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深受群众好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造福工程”项目3年间(2001年指标33户189人;2002年指标18户102人;2005年指标18户60人)共投入补助资金45. 1万元,其中:人头补助35. 1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0万元。
  绥安镇查岭村石壁自然村。该村地处深山内的石壁山下,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偏僻贫困小山村。每逢有台风登陆漳浦时,石壁村都要受“下山风”之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绥安镇政府将该自然村列入整村搬迁项目,选址在国道324线查岭路段旁建新村,市、县农办自动介入,先后于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安排“造福工程”搬迁指标34户135人,资金18万元,协助该新村建设项目进展。
  湖西乡后洞村,村小社多,整个行政村共92户457人,居住在11个分散的小社(自然村),社与社之间是山间小道,而通往山下的也是一条崎岖山路,交通闭塞,经济发展受阻。马肚自然村以地处海拔480米的朝天马山腹地得名,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人口仅40多人,民居生活条件恶劣。 2004年“造福工程”目补助45人5.85万元的指标,帮助该村8户修缮危房。但更值的一提的是,当时后洞村为市领导挂钩的扶贫村,由市、县农办(扶贫办)牵头,在交通、民政、财政、计委、老区等部门的共同支持下,共计补助240多万元,建造一条从湖西乡所在地的城内村通至后洞村长7.2公里,宽4.5米的乡村公路,并铺设水泥路面;2008~2009年,上级又补助80多万元,修建通往各个自然村的水泥路5.6公里,彻底改变出行靠徒步肩挑的历史,对该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该村拥有小车10辆、机板车5辆、手扶拖拉机7辆、后三轮摩托车3辆、摩托车156辆,后洞村民梦寐以求的通车愿望终于实现。此路被当地群众称为“造福路”。
  盘陀镇蒲野村赤桧自然村地处鹿溪之畔,盘陀水系与象牙水系汇合处的低洼地带,全社152户660人。每逢汛期,常有房屋被淹,道路冲毁,桥梁倒塌,群众居住条件差,经济难于发展。市、县农办于2009年、2010年两年共安排“造福工程”搬迁指标113户528人,补助资金132万元,帮助该村灾后集中重建新村,改善居住条件,项目尚在实施中。
  “造福工程”给贫困搬迁群众带来的好处有:享有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助资金,基本解决搬迁村的道路、水、电、通讯、广播电视“五通”困难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增加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促进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我县实施“造福工程”十二年来,全县共完成搬迁任务45个自然村(居民点),602户2817人,政府补助资金555.05万元。“造福工程”,在我省已实施16年,近年将继续实行。2008年省政府闽政办(2008)5号文下发《福建省加快实施“造福工程”的若干意见》,加大实施力度,逐年增加任务指标,适时提高补助标准。我们盼望有更多的农村居住贫困户及时得到扶持,早日脱贫。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本文讲述了引水工程建设、赴朝作战60周年纪念、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历史回顾、三峡移民工作、农村与农业、畲乡今昔、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文史工作回顾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鸿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新农村镇
相关地名
官浔镇
相关地名
石榴镇
相关地名
车本村
相关地名
杨美村
相关地名
昭平台库区乡
相关地名
南浦乡
相关地名
南浦村
相关地名
内坑自然村
相关地名
建新村
相关地名
绥安镇
相关地名
查岭村
相关地名
石壁山
相关地名
石壁村
相关地名
湖西乡
相关地名
后洞村
相关地名
自然村
相关地名
马肚自然村
相关地名
朝天区
相关地名
马山县
相关地名
城内村
相关地名
盘陀镇
相关地名
蒲野村
相关地名
赤桧自然村
相关地名
搬迁村
相关地名